- 艺文类聚
- ▪ 卷一·天部上
- ▪ ▪ 天
- ▪ ▪ 日
- ▪ ▪ 月
- ▪ ▪ 星
- ▪ ▪ 云
- ▪ ▪ 风
- ▪ 卷二·天部下
- ▪ ▪ 雪
- ▪ ▪ 雨
- ▪ ▪ 霁
- ▪ ▪ 雷
- ▪ ▪ 电
- ▪ ▪ 雾
- ▪ ▪ 虹
- ▪ 卷三·岁时上
- ▪ ▪ 春
- ▪ ▪ 夏
- ▪ ▪ 秋
- ▪ ▪ 冬
- ▪ 卷四·岁时中
- ▪ ▪ 元正
- ▪ ▪ 人日
- ▪ ▪ 正月十五日
- ▪ ▪ 月晦
- ▪ ▪ 寒食
- ▪ ▪ 三月三日
- ▪ ▪ 五月五日
- ▪ ▪ 七月十五
- ▪ ▪ 九月九日
- ▪ 卷五·岁时下
- ▪ ▪ 伏
- ▪ ▪ 社
- ▪ ▪ 热
- ▪ ▪ 寒
- ▪ ▪ 腊
- ▪ ▪ 律
- ▪ ▪ 历
- ▪ 卷六·地部、州部、郡部
- ▪ ▪ 益州
- ▪ ▪ 幽州
- ▪ ▪ 峡
- ▪ ▪ 杨州
- ▪ ▪ 荆州
- ▪ ▪ 青州
- ▪ ▪ 徐州
- ▪ ▪ 兖州
- ▪ ▪ 豫州
- ▪ ▪ 雍州
- ▪ ▪ 并州
- ▪ ▪ 交州
- ▪ ▪ 郡部
- ▪ ▪ 宣城郡
- ▪ ▪ 会稽郡
- ▪ ▪ 地
- ▪ ▪ 野
- ▪ ▪ 河南郡
- ▪ ▪ 京兆郡
- ▪ ▪ 关
- ▪ ▪ 冈
- ▪ ▪ 岩
- ▪ ▪ 石
- ▪ ▪ 尘
- ▪ ▪ 州部
- ▪ ▪ 冀州
- ▪ 卷七·山部上
- ▪ ▪ 昆仑山
- ▪ ▪ 天台山
- ▪ ▪ 首阳山
- ▪ ▪ 太行山
- ▪ ▪ 北邙山
- ▪ ▪ 荆山
- ▪ ▪ 锺山
- ▪ ▪ 罗浮山
- ▪ ▪ 九疑山
- ▪ ▪ 燕然山
- ▪ ▪ 总载山
- ▪ ▪ 嵩高山
- ▪ ▪ 华山
- ▪ ▪ 衡山
- ▪ ▪ 庐山
- ▪ 卷八·山部下、水部上
- ▪ ▪ 虎丘山
- ▪ ▪ 蒜山
- ▪ ▪ 石帆山
- ▪ ▪ 石鼓山
- ▪ ▪ 石门山
- ▪ ▪ 太平山
- ▪ ▪ 岷山
- ▪ ▪ 会稽诸山
- ▪ ▪ 交广诸山
- ▪ ▪ 总载水
- ▪ ▪ 海水
- ▪ ▪ 河水
- ▪ ▪ 江水
- ▪ ▪ 淮水
- ▪ ▪ 汉水
- ▪ ▪ 洛水
- ▪ 卷九·水部下
- ▪ ▪ 涧
- ▪ ▪ 浦
- ▪ ▪ 渠
- ▪ ▪ 津
- ▪ ▪ 桥
- ▪ ▪ 谷
- ▪ ▪ 壑
- ▪ ▪ 四渎
- ▪ ▪ 涛
- ▪ ▪ 湖
- ▪ ▪ 陂
- ▪ ▪ 池
- ▪ ▪ 谿
- ▪ ▪ 井
- ▪ ▪ 冰
- ▪ 卷十·符命部
- ▪ ▪ 符命
- ▪ 卷十一·帝王部一
- ▪ ▪ 天皇氏
- ▪ ▪ 地皇氏
- ▪ ▪ 人皇氏
- ▪ ▪ 有巢氏
- ▪ ▪ 燧人氏
- ▪ ▪ 太昊庖牺氏
- ▪ ▪ 帝女娲氏
- ▪ ▪ 神农氏
- ▪ ▪ 总载帝王
- ▪ ▪ 黄帝轩辕氏
- ▪ ▪ 少昊金天氏
- ▪ ▪ 颛顼高阳氏
- ▪ ▪ 帝喾高辛氏
- ▪ ▪ 帝尧陶唐氏
- ▪ ▪ 帝舜有虞氏
- ▪ ▪ 帝夏禹
- ▪ 卷十二·帝王部二
- ▪ ▪ 殷成汤
- ▪ ▪ 周文王
- ▪ ▪ 周武王
- ▪ ▪ 周成王
- ▪ ▪ 汉高帝
- ▪ ▪ 汉文帝
- ▪ ▪ 汉景帝
- ▪ ▪ 汉武帝
- ▪ ▪ 汉昭帝
- ▪ ▪ 汉宣帝
- ▪ ▪ 後汉光武帝
- ▪ ▪ 汉明帝
- ▪ ▪ 汉和帝
- ▪ 卷十三·帝王部三
- ▪ ▪ 吴大帝
- ▪ ▪ 魏武帝
- ▪ ▪ 魏文帝
- ▪ ▪ 晋武帝
- ▪ ▪ 晋穆帝
- ▪ ▪ 晋简文帝
- ▪ ▪ 晋孝武帝
- ▪ ▪ 晋元帝
- ▪ ▪ 晋成帝
- ▪ ▪ 晋康帝
- ▪ ▪ 宋武帝
- ▪ ▪ 宋孝武帝
- ▪ 卷十四·帝王部四
- ▪ ▪ 北齐文宣帝
- ▪ ▪ 陈武帝
- ▪ ▪ 陈文帝
- ▪ ▪ 齐武帝
- ▪ ▪ 齐高帝
- ▪ ▪ 齐明帝
- ▪ ▪ 陈宣帝
- ▪ ▪ 梁武帝
- ▪ ▪ 梁元帝
- ▪ 卷十五·后妃部
- ▪ ▪ 后妃
- ▪ 卷十六·储宫部
- ▪ ▪ 储宫
- ▪ ▪ 太子妃
- ▪ ▪ 公
- ▪ 卷十七·人部一
- ▪ ▪ 头
- ▪ ▪ 目
- ▪ ▪ 耳
- ▪ ▪ 口
- ▪ ▪ 舌
- ▪ ▪ 发
- ▪ ▪ 髑髅
- ▪ ▪ 胆
- ▪ 卷十八·人部二
- ▪ ▪ 美妇人
- ▪ ▪ 贤妇人
- ▪ ▪ 老
- ▪ 卷十九·人部三
- ▪ ▪ 言语
- ▪ ▪ 讴谣
- ▪ ▪ 吟
- ▪ ▪ 啸
- ▪ ▪ 笑
- ▪ 卷二十·人部四
- ▪ ▪ 圣
- ▪ ▪ 贤
- ▪ ▪ 忠
- ▪ ▪ 孝
- ▪ 卷二十一·人部五
- ▪ ▪ 德
- ▪ ▪ 让
- ▪ ▪ 智
- ▪ ▪ 性命
- ▪ ▪ 友悌
- ▪ ▪ 交友
- ▪ ▪ 绝交
- ▪ 卷二十二·人部六
- ▪ ▪ 公平
- ▪ ▪ 品藻
- ▪ ▪ 质文
- ▪ 卷二十三·人部七
- ▪ ▪ 鉴诫
- ▪ 卷二十四·人部八
- ▪ ▪ 谏
- ▪ ▪ 讽
- ▪ 卷二十五·人部九
- ▪ ▪ 说
- ▪ ▪ 嘲戏
- ▪ 卷二十六·人部十
- ▪ ▪ 言志
- ▪ 卷二十七·人部十一
- ▪ ▪ 行旅
- ▪ 卷二十八·人部十二
- ▪ ▪ 游览
- ▪ 卷二十九·人部十三
- ▪ ▪ 别上
- ▪ 卷三十·人部十四
- ▪ ▪ 别下
- ▪ ▪ 怨
- ▪ 卷三十一·人部十五
- ▪ ▪ 赠答
- ▪ 卷三十二·人部十六
- ▪ ▪ 闺情
- ▪ 卷三十三·人部十七
- ▪ ▪ 宠幸
- ▪ ▪ 游侠
- ▪ ▪ 报恩
- ▪ ▪ 报雠
- ▪ ▪ 盟
- ▪ 卷三十四·人部十八
- ▪ ▪ 怀旧
- ▪ ▪ 哀伤
- ▪ 卷三十五·人部十九
- ▪ ▪ 贫
- ▪ ▪ 奴
- ▪ ▪ 婢
- ▪ ▪ 佣保
- ▪ ▪ 妒
- ▪ ▪ 淫
- ▪ ▪ 愁
- ▪ ▪ 泣
- ▪ 卷三十六·人部二十
- ▪ ▪ 隐逸上
- ▪ 卷三十七·人部二十一
- ▪ ▪ 隐逸下
- ▪ 卷三十八·禮部上
- ▪ ▪ 禮
- ▪ ▪ 祭祀
- ▪ ▪ 郊丘
- ▪ ▪ 宗廟
- ▪ ▪ 明堂
- ▪ ▪ 辟雍
- ▪ ▪ 學校
- ▪ ▪ 釋奠
- ▪ 卷三十九·禮部中
- ▪ ▪ 巡守
- ▪ ▪ 籍田
- ▪ ▪ 社稷
- ▪ ▪ 朝會
- ▪ ▪ 燕會
- ▪ ▪ 封禪
- ▪ ▪ 親蠶
- ▪ 卷四十·禮部下
- ▪ ▪ 冠
- ▪ ▪ 婚
- ▪ ▪ 諡
- ▪ ▪ 吊
- ▪ ▪ 塚墓
- ▪ 卷四十一·樂部一
- ▪ ▪ 論樂
- ▪ 卷四十二·樂部二
- ▪ ▪ 樂府
- ▪ 卷四十三·樂部三
- ▪ ▪ 歌
- ▪ ▪ 舞
- ▪ 卷四十四·樂部四
- ▪ ▪ 琴
- ▪ ▪ 箏
- ▪ ▪ 箜篌
- ▪ ▪ 琵琶
- ▪ ▪ 筍虡
- ▪ ▪ 簫
- ▪ ▪ 笛
- ▪ ▪ 笳
- ▪ 卷四十五·職官部一
- ▪ ▪ 總載職官
- ▪ ▪ 諸王
- ▪ ▪ 相國
- ▪ ▪ 丞相
- ▪ ▪ 塚宰
- ▪ 卷四十六·職官部二
- ▪ ▪ 太尉
- ▪ ▪ 太保
- ▪ ▪ 太傅
- ▪ ▪ 祭酒
- ▪ ▪ 博士
- ▪ 卷四十七·職官部三
- ▪ ▪ 大司馬
- ▪ ▪ 司徒
- ▪ ▪ 司空
- ▪ ▪ 儀同
- ▪ ▪ 特進
- ▪ 卷四十八·職官部四
- ▪ ▪ 錄尚書
- ▪ ▪ 尚書令
- ▪ ▪ 仆射
- ▪ ▪ 吏部尚書
- ▪ ▪ 尚書
- ▪ ▪ 吏部郎
- ▪ ▪ 侍中
- ▪ ▪ 黃門侍郎
- ▪ ▪ 散騎常侍
- ▪ ▪ 給事中
- ▪ ▪ 中書令
- ▪ ▪ 中書侍郎
- ▪ 卷四十九·職官部五
- ▪ ▪ 太常
- ▪ ▪ 衛尉
- ▪ ▪ 太仆
- ▪ ▪ 廷尉
- ▪ ▪ 鴻臚
- ▪ ▪ 司農
- ▪ ▪ 將作
- ▪ ▪ 光祿大夫
- ▪ ▪ 太子詹事
- ▪ ▪ 太子中庶子
- ▪ ▪ 太子舍人
- ▪ 卷五十·職官部六
- ▪ ▪ 刺史
- ▪ ▪ 尹
- ▪ ▪ 太守
- ▪ ▪ 令長
- ▪ 卷五十一·封爵部
- ▪ ▪ 遜讓封
- ▪ ▪ 外戚封
- ▪ ▪ 婦人封
- ▪ ▪ 尊賢繼絕封
- ▪ ▪ 總載封爵
- ▪ ▪ 親戚封
- ▪ ▪ 功臣封
- ▪ 卷五十二·治政部上
- ▪ ▪ 論政
- ▪ ▪ 善政
- ▪ ▪ 赦宥
- ▪ 卷五十三·治政部下
- ▪ ▪ 錫命
- ▪ ▪ 薦舉
- ▪ ▪ 奉使
- ▪ 卷五十四·刑法部
- ▪ ▪ 刑法
- ▪ 卷五十五·雜文部一
- ▪ ▪ 經典
- ▪ ▪ 談講
- ▪ ▪ 讀書
- ▪ ▪ 史傳
- ▪ ▪ 集序
- ▪ 卷五十六·雜文部二
- ▪ ▪ 詩
- ▪ ▪ 賦
- ▪ 卷五十七·雜文部三
- ▪ ▪ 七
- ▪ ▪ 連珠
- ▪ 卷五十八·雜文部四
- ▪ ▪ 書
- ▪ ▪ 檄
- ▪ ▪ 移
- ▪ ▪ 紙
- ▪ ▪ 筆
- ▪ ▪ 硯
- ▪ 卷五十九·武部
- ▪ ▪ 將帥
- ▪ ▪ 戰伐
- ▪ 卷六十·軍器部
- ▪ ▪ 牙
- ▪ ▪ 劍
- ▪ ▪ 刀
- ▪ ▪ 匕首
- ▪ ▪ 鋏
- ▪ ▪ 弓
- ▪ ▪ 箭
- ▪ ▪ 弩
- ▪ ▪ 彈
- ▪ ▪ 槊
- ▪ 卷六十一·居處部一
- ▪ ▪ 總載居處
- ▪ 卷六十二·居處部二
- ▪ ▪ 台
- ▪ ▪ 殿
- ▪ ▪ 坊
- ▪ ▪ 宮
- ▪ ▪ 闕
- ▪ 卷六十三·居處部三
- ▪ ▪ 櫓
- ▪ ▪ 門
- ▪ ▪ 樓
- ▪ ▪ 觀
- ▪ ▪ 堂
- ▪ ▪ 城
- ▪ ▪ 館
- ▪ 卷六十四·居處部四
- ▪ ▪ 壇
- ▪ ▪ 宅舍
- ▪ ▪ 庭
- ▪ ▪ 室
- ▪ ▪ 齋
- ▪ ▪ 廬
- ▪ ▪ 道路
- ▪ 卷六十五·産業部上
- ▪ ▪ 農
- ▪ ▪ 田
- ▪ ▪ 園
- ▪ ▪ 蠶
- ▪ ▪ 圃
- ▪ ▪ 織
- ▪ ▪ 針
- ▪ ▪ 市
- ▪ 卷六十六·産業部下
- ▪ ▪ 田獵
- ▪ ▪ 釣
- ▪ ▪ 錢
- ▪ 卷六十七·衣冠部
- ▪ ▪ 衣冠
- ▪ ▪ 貂蟬
- ▪ ▪ 玦珮
- ▪ ▪ 巾帽
- ▪ ▪ 衣裳
- ▪ ▪ 袍
- ▪ ▪ 裙襦
- ▪ ▪ 裘
- ▪ ▪ 帶
- ▪ 卷六十八·儀飾部
- ▪ ▪ 節
- ▪ ▪ 黃鉞
- ▪ ▪ 鼓吹
- ▪ ▪ 相風
- ▪ ▪ 漏刻
- ▪ 卷六十九·服飾部上
- ▪ ▪ 幾
- ▪ ▪ 帳
- ▪ ▪ 屏風
- ▪ ▪ 幔
- ▪ ▪ 簟
- ▪ ▪ 薦席
- ▪ ▪ 案
- ▪ ▪ 杖
- ▪ ▪ 扇
- ▪ ▪ 麈尾
- ▪ 卷七十·服飾部下
- ▪ ▪ 胡床
- ▪ ▪ 火籠
- ▪ ▪ 縟
- ▪ ▪ 如意
- ▪ ▪ 枕
- ▪ ▪ 被
- ▪ ▪ 香爐
- ▪ ▪ 步搖
- ▪ ▪ 釵
- ▪ ▪ 梳枇
- ▪ ▪ 囊
- ▪ ▪ 鏡
- ▪ ▪ 襪
《淮南子》曰:鯀作九仞之城。
《說文》曰:城,以盛民也,墉,城垣也。
《博物志》曰:禹作城,彊者攻,弱者守,敵者戰,城郭自禹始也。
《周書》曰:周公作大邑成周於土中,立城,方千六百二十丈,郛方七十二裏,南系于洛水,北因於陝山。
公羊傳曰:城雉者何,五板而堵,五堵而雉,百雉而城。
《史記》曰:秦二世欲漆城,優旃曰:善哉,漆城蕩蕩,寇來不得上,固難爲蔭屋爾,二世乃止。
《淮南子》曰:昆侖山有曾城九重。
《列女傳》曰:齊人杞梁,襲莒戰而死,其妻無所歸,乃枕夫屍於城下而哭之,七日而城崩,妻遂投淄水而死 ,《太康地記》曰:梁孝王築睢陽城,方十二裏,以鼓唱節杵而後下,和之者稱睢陽,因以爲名。
《漢書》曰: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不能守也。
又曰:膠東前國王,治膠河,水分流繞城下,故號膠河,[注]按本條見漢書九十六西域傳,作車師前國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繞城下,故號交河 ,此有訛誤,《太平禦覽》一百九十二引不誤。
《風俗通》曰:衆心成城,《俗說》曰:衆人同心者,可共築起一城,同心共飲 ,雒陽酒可盡也,《關中記》曰:長安城皆黑壤,城今赤如火,堅如石,父老所傳,盡鑿龍首山土爲城。又諸台闕亦爾。
王隱《晉書》曰:涼州城有臥龍形,故名臥龍城,南北七十裏,東西三十裏,本匈奴所築也。
《襄陽耆舊記》曰:龐德公在沔水上,至老不入襄陽城。
《丹陽記》曰:石頭城,因山爲城,江以爲池,地形險固,尤省奇勢。
《秦州記》曰:金城郡,漢元始六年置,應劭曰:初築城,得金,故曰金城。
盛弘之《荊州記》曰:樊城西北有尤阝城,西百餘裏,有鼓城,鼓伯綏之國,城門有石人焉,刊其腹雲,摩兜鞬,摩兜鞬,慎莫言,疑此亦周太廟金人緘口銘背之流也。
荊州圖經曰:江夏郡所治夏口城 ,其西南角,因磯爲高墉,枕流,上則回眺山川,下則激浪崎嶇,是曰黃鵠磯,寔乃舟人之所艱也。
《益州記》曰:益州城,張儀所築,錦城在州南,蜀時故宮也,處號錦裏。
齊地記曰:不夜城,在陽廷東南,蓋古有日夜出此城,以不夜名,異之也。
【詩】梁簡文帝從頓還城詩曰:漢渚水初淥,江南草複黃,日照蒲心暖,風吹梅枝香,征艫艤湯巉,歸騎息金隍,舞觀衣恒襞,歌台弦未張,持此橫行去,誰念守空床。
又登城詩曰:日影半東簷,靖念空杼柚,小堂倦縹書,華池厭脩竹,寂寞既寡悰,登城望原陸,遙山半吐雲,嚴飈時響穀,靡靡見虛煙,森森視寒木,落霞乍續斷,晚浪時回復,遠矚既濡翰,徒自勞心目,短歌雖可裁,緣情非霧縠。
又登城北望詩曰:登樓傳昔賦 ,出薊表前聞,霸陵忽回首,河隄徒望軍,茲焉聊回眺,極目杳難分,一水斜開岸,雙城遙共雲。
梁江淹登紀南城詩曰:恭承前嘉惠,末官至南荊,斂衽承光彩,端笏奉仁明,再逢綠草合,重見翠雲生,江甸知禮富,漢渚聞教清,君王澹以思,樹羽望楚城,年積衣劍滅,地遠宮館平。
【賦】魏文帝登城賦曰:孟春之月,惟歲權輿,和風初暢,有穆其舒,駕言東道,陟彼城樓,逍遙遠望,乃欣以娛,平原博敞,中田辟除,嘉麥被壟,緣路帶衢,流莖散葉,列倚相扶,水幡幡其長流,魚裔裔而東馳,風飄颻而既臻,日掩而西移,望舊館而言旋,永優遊而無爲。
晉孫楚登城賦曰:有都城之百雉,加層樓之五尋,從明王以登極,聊暇日以娛心,涇渭汨以徂邁,卉木郁而成林,晞朝陽之素暉,羨綠竹之茂陰,望秦墳於驪山。睹八陵於北岑,營巷基峙,列宅萬區,黎民布野,商旅充衢,杞柳綢繆,芙蓉吐芳。俯依青川,仰翳朱楊,體象濛汜,幽若扶桑,白日爲之晝昏,鳥禽爲之頡頏。
宋鮑昭蕪城賦曰:崒若斷岸,矗似長雲,制磁石以禦沖,糊赬壤以飛文,觀基扃之固護,將萬杞而一君,出入三代,五百餘載,竟瓜割而豆分,至若白楊早落 ,塞草前衰,棱棱霜氣,蔌蔌風威,孤蓬自振,驚沙坐飛,通池既已夷,峻隅又已頹,直視千裏外,唯見起黃埃 ,若夫藻扃黼帳,歌台舞閣之基,璿淵碧樹,弋林釣渚之館 ,吳蔡齊秦之聲,魚龍爵馬之玩,皆薰歇燼滅,光沈響絕,東都妙姬 ,南國佳人,蕙心紈質,玉貌絳唇,莫不埋魂幽石,委骨窮塵,豈憶同輦之愉樂,離宮之苦辛,歌曰:邊風起兮城上寒,井徑滅兮丘壟殘,千齡兮萬代,共盡兮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