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文类聚
- ▪ 卷一·天部上
- ▪ ▪ 天
- ▪ ▪ 日
- ▪ ▪ 月
- ▪ ▪ 星
- ▪ ▪ 云
- ▪ ▪ 风
- ▪ 卷二·天部下
- ▪ ▪ 雪
- ▪ ▪ 雨
- ▪ ▪ 霁
- ▪ ▪ 雷
- ▪ ▪ 电
- ▪ ▪ 雾
- ▪ ▪ 虹
- ▪ 卷三·岁时上
- ▪ ▪ 春
- ▪ ▪ 夏
- ▪ ▪ 秋
- ▪ ▪ 冬
- ▪ 卷四·岁时中
- ▪ ▪ 元正
- ▪ ▪ 人日
- ▪ ▪ 正月十五日
- ▪ ▪ 月晦
- ▪ ▪ 寒食
- ▪ ▪ 三月三日
- ▪ ▪ 五月五日
- ▪ ▪ 七月十五
- ▪ ▪ 九月九日
- ▪ 卷五·岁时下
- ▪ ▪ 伏
- ▪ ▪ 社
- ▪ ▪ 热
- ▪ ▪ 寒
- ▪ ▪ 腊
- ▪ ▪ 律
- ▪ ▪ 历
- ▪ 卷六·地部、州部、郡部
- ▪ ▪ 益州
- ▪ ▪ 幽州
- ▪ ▪ 峡
- ▪ ▪ 杨州
- ▪ ▪ 荆州
- ▪ ▪ 青州
- ▪ ▪ 徐州
- ▪ ▪ 兖州
- ▪ ▪ 豫州
- ▪ ▪ 雍州
- ▪ ▪ 并州
- ▪ ▪ 交州
- ▪ ▪ 郡部
- ▪ ▪ 宣城郡
- ▪ ▪ 会稽郡
- ▪ ▪ 地
- ▪ ▪ 野
- ▪ ▪ 河南郡
- ▪ ▪ 京兆郡
- ▪ ▪ 关
- ▪ ▪ 冈
- ▪ ▪ 岩
- ▪ ▪ 石
- ▪ ▪ 尘
- ▪ ▪ 州部
- ▪ ▪ 冀州
- ▪ 卷七·山部上
- ▪ ▪ 昆仑山
- ▪ ▪ 天台山
- ▪ ▪ 首阳山
- ▪ ▪ 燕然山
- ▪ ▪ 太行山
- ▪ ▪ 北邙山
- ▪ ▪ 荆山
- ▪ ▪ 锺山
- ▪ ▪ 总载山
- ▪ ▪ 嵩高山
- ▪ ▪ 华山
- ▪ ▪ 衡山
- ▪ ▪ 庐山
- ▪ ▪ 罗浮山
- ▪ ▪ 九疑山
- ▪ 卷八·山部下、水部上
- ▪ ▪ 蒜山
- ▪ ▪ 石帆山
- ▪ ▪ 石鼓山
- ▪ ▪ 石门山
- ▪ ▪ 太平山
- ▪ ▪ 岷山
- ▪ ▪ 会稽诸山
- ▪ ▪ 交广诸山
- ▪ ▪ 总载水
- ▪ ▪ 海水
- ▪ ▪ 河水
- ▪ ▪ 江水
- ▪ ▪ 淮水
- ▪ ▪ 汉水
- ▪ ▪ 洛水
- ▪ ▪ 虎丘山
- ▪ 卷九·水部下
- ▪ ▪ 涧
- ▪ ▪ 浦
- ▪ ▪ 渠
- ▪ ▪ 津
- ▪ ▪ 谷
- ▪ ▪ 壑
- ▪ ▪ 四渎
- ▪ ▪ 涛
- ▪ ▪ 湖
- ▪ ▪ 陂
- ▪ ▪ 池
- ▪ ▪ 谿
- ▪ ▪ 井
- ▪ ▪ 冰
- ▪ ▪ 桥
- ▪ 卷十·符命部
- ▪ ▪ 符命
- ▪ 卷十一·帝王部一
- ▪ ▪ 天皇氏
- ▪ ▪ 地皇氏
- ▪ ▪ 人皇氏
- ▪ ▪ 有巢氏
- ▪ ▪ 燧人氏
- ▪ ▪ 太昊庖牺氏
- ▪ ▪ 帝女娲氏
- ▪ ▪ 神农氏
- ▪ ▪ 总载帝王
- ▪ ▪ 黄帝轩辕氏
- ▪ ▪ 少昊金天氏
- ▪ ▪ 颛顼高阳氏
- ▪ ▪ 帝喾高辛氏
- ▪ ▪ 帝尧陶唐氏
- ▪ ▪ 帝舜有虞氏
- ▪ ▪ 帝夏禹
- ▪ 卷十二·帝王部二
- ▪ ▪ 汉文帝
- ▪ ▪ 汉景帝
- ▪ ▪ 汉武帝
- ▪ ▪ 汉昭帝
- ▪ ▪ 汉宣帝
- ▪ ▪ 後汉光武帝
- ▪ ▪ 汉明帝
- ▪ ▪ 汉和帝
- ▪ ▪ 殷成汤
- ▪ ▪ 周文王
- ▪ ▪ 周武王
- ▪ ▪ 周成王
- ▪ ▪ 汉高帝
- ▪ 卷十三·帝王部三
- ▪ ▪ 魏武帝
- ▪ ▪ 魏文帝
- ▪ ▪ 晋武帝
- ▪ ▪ 晋穆帝
- ▪ ▪ 晋简文帝
- ▪ ▪ 晋孝武帝
- ▪ ▪ 晋元帝
- ▪ ▪ 晋成帝
- ▪ ▪ 晋康帝
- ▪ ▪ 宋武帝
- ▪ ▪ 宋孝武帝
- ▪ ▪ 吴大帝
- ▪ 卷十四·帝王部四
- ▪ ▪ 北齐文宣帝
- ▪ ▪ 陈武帝
- ▪ ▪ 陈文帝
- ▪ ▪ 齐武帝
- ▪ ▪ 齐高帝
- ▪ ▪ 齐明帝
- ▪ ▪ 陈宣帝
- ▪ ▪ 梁武帝
- ▪ ▪ 梁元帝
- ▪ 卷十五·后妃部
- ▪ ▪ 后妃
- ▪ 卷十六·储宫部
- ▪ ▪ 储宫
- ▪ ▪ 太子妃
- ▪ ▪ 公
- ▪ 卷十七·人部一
- ▪ ▪ 头
- ▪ ▪ 目
- ▪ ▪ 耳
- ▪ ▪ 口
- ▪ ▪ 舌
- ▪ ▪ 发
- ▪ ▪ 髑髅
- ▪ ▪ 胆
- ▪ 卷十八·人部二
- ▪ ▪ 美妇人
- ▪ ▪ 贤妇人
- ▪ ▪ 老
- ▪ 卷十九·人部三
- ▪ ▪ 言语
- ▪ ▪ 讴谣
- ▪ ▪ 吟
- ▪ ▪ 啸
- ▪ ▪ 笑
- ▪ 卷二十·人部四
- ▪ ▪ 圣
- ▪ ▪ 贤
- ▪ ▪ 忠
- ▪ ▪ 孝
- ▪ 卷二十一·人部五
- ▪ ▪ 德
- ▪ ▪ 让
- ▪ ▪ 智
- ▪ ▪ 性命
- ▪ ▪ 友悌
- ▪ ▪ 交友
- ▪ ▪ 绝交
- ▪ 卷二十二·人部六
- ▪ ▪ 公平
- ▪ ▪ 品藻
- ▪ ▪ 质文
- ▪ 卷二十三·人部七
- ▪ ▪ 鉴诫
- ▪ 卷二十四·人部八
- ▪ ▪ 谏
- ▪ ▪ 讽
- ▪ 卷二十五·人部九
- ▪ ▪ 说
- ▪ ▪ 嘲戏
- ▪ 卷二十六·人部十
- ▪ ▪ 言志
- ▪ 卷二十七·人部十一
- ▪ ▪ 行旅
- ▪ 卷二十八·人部十二
- ▪ ▪ 游览
- ▪ 卷二十九·人部十三
- ▪ ▪ 别上
- ▪ 卷三十·人部十四
- ▪ ▪ 别下
- ▪ ▪ 怨
- ▪ 卷三十一·人部十五
- ▪ ▪ 赠答
- ▪ 卷三十二·人部十六
- ▪ ▪ 闺情
- ▪ 卷三十三·人部十七
- ▪ ▪ 宠幸
- ▪ ▪ 游侠
- ▪ ▪ 报恩
- ▪ ▪ 报雠
- ▪ ▪ 盟
- ▪ 卷三十四·人部十八
- ▪ ▪ 怀旧
- ▪ ▪ 哀伤
- ▪ 卷三十五·人部十九
- ▪ ▪ 贫
- ▪ ▪ 奴
- ▪ ▪ 婢
- ▪ ▪ 佣保
- ▪ ▪ 妒
- ▪ ▪ 淫
- ▪ ▪ 愁
- ▪ ▪ 泣
- ▪ 卷三十六·人部二十
- ▪ ▪ 隐逸上
- ▪ 卷三十七·人部二十一
- ▪ ▪ 隐逸下
- ▪ 卷三十八·禮部上
- ▪ ▪ 禮
- ▪ ▪ 祭祀
- ▪ ▪ 郊丘
- ▪ ▪ 宗廟
- ▪ ▪ 明堂
- ▪ ▪ 辟雍
- ▪ ▪ 學校
- ▪ ▪ 釋奠
- ▪ 卷三十九·禮部中
- ▪ ▪ 巡守
- ▪ ▪ 籍田
- ▪ ▪ 社稷
- ▪ ▪ 朝會
- ▪ ▪ 燕會
- ▪ ▪ 封禪
- ▪ ▪ 親蠶
- ▪ 卷四十·禮部下
- ▪ ▪ 冠
- ▪ ▪ 婚
- ▪ ▪ 諡
- ▪ ▪ 吊
- ▪ ▪ 塚墓
- ▪ 卷四十一·樂部一
- ▪ ▪ 論樂
- ▪ 卷四十二·樂部二
- ▪ ▪ 樂府
- ▪ 卷四十三·樂部三
- ▪ ▪ 歌
- ▪ ▪ 舞
- ▪ 卷四十四·樂部四
- ▪ ▪ 琴
- ▪ ▪ 箏
- ▪ ▪ 箜篌
- ▪ ▪ 琵琶
- ▪ ▪ 筍虡
- ▪ ▪ 簫
- ▪ ▪ 笛
- ▪ ▪ 笳
- ▪ 卷四十五·職官部一
- ▪ ▪ 總載職官
- ▪ ▪ 諸王
- ▪ ▪ 相國
- ▪ ▪ 丞相
- ▪ ▪ 塚宰
- ▪ 卷四十六·職官部二
- ▪ ▪ 太尉
- ▪ ▪ 太保
- ▪ ▪ 太傅
- ▪ ▪ 祭酒
- ▪ ▪ 博士
- ▪ 卷四十七·職官部三
- ▪ ▪ 大司馬
- ▪ ▪ 司徒
- ▪ ▪ 司空
- ▪ ▪ 儀同
- ▪ ▪ 特進
- ▪ 卷四十八·職官部四
- ▪ ▪ 錄尚書
- ▪ ▪ 尚書令
- ▪ ▪ 仆射
- ▪ ▪ 吏部尚書
- ▪ ▪ 尚書
- ▪ ▪ 吏部郎
- ▪ ▪ 侍中
- ▪ ▪ 黃門侍郎
- ▪ ▪ 散騎常侍
- ▪ ▪ 給事中
- ▪ ▪ 中書令
- ▪ ▪ 中書侍郎
- ▪ 卷四十九·職官部五
- ▪ ▪ 太常
- ▪ ▪ 衛尉
- ▪ ▪ 太仆
- ▪ ▪ 廷尉
- ▪ ▪ 鴻臚
- ▪ ▪ 司農
- ▪ ▪ 將作
- ▪ ▪ 光祿大夫
- ▪ ▪ 太子詹事
- ▪ ▪ 太子中庶子
- ▪ ▪ 太子舍人
- ▪ 卷五十·職官部六
- ▪ ▪ 太守
- ▪ ▪ 令長
- ▪ ▪ 刺史
- ▪ ▪ 尹
- ▪ 卷五十一·封爵部
- ▪ ▪ 遜讓封
- ▪ ▪ 總載封爵
- ▪ ▪ 親戚封
- ▪ ▪ 功臣封
- ▪ ▪ 外戚封
- ▪ ▪ 婦人封
- ▪ ▪ 尊賢繼絕封
- ▪ 卷五十二·治政部上
- ▪ ▪ 赦宥
- ▪ ▪ 論政
- ▪ ▪ 善政
- ▪ 卷五十三·治政部下
- ▪ ▪ 錫命
- ▪ ▪ 薦舉
- ▪ ▪ 奉使
- ▪ 卷五十四·刑法部
- ▪ ▪ 刑法
- ▪ 卷五十五·雜文部一
- ▪ ▪ 經典
- ▪ ▪ 談講
- ▪ ▪ 讀書
- ▪ ▪ 史傳
- ▪ ▪ 集序
- ▪ 卷五十六·雜文部二
- ▪ ▪ 詩
- ▪ ▪ 賦
- ▪ 卷五十七·雜文部三
- ▪ ▪ 七
- ▪ ▪ 連珠
- ▪ 卷五十八·雜文部四
- ▪ ▪ 書
- ▪ ▪ 檄
- ▪ ▪ 移
- ▪ ▪ 紙
- ▪ ▪ 筆
- ▪ ▪ 硯
- ▪ 卷五十九·武部
- ▪ ▪ 將帥
- ▪ ▪ 戰伐
- ▪ 卷六十·軍器部
- ▪ ▪ 牙
- ▪ ▪ 劍
- ▪ ▪ 刀
- ▪ ▪ 匕首
- ▪ ▪ 鋏
- ▪ ▪ 弓
- ▪ ▪ 箭
- ▪ ▪ 弩
- ▪ ▪ 彈
- ▪ ▪ 槊
- ▪ 卷六十一·居處部一
- ▪ ▪ 總載居處
- ▪ 卷六十二·居處部二
- ▪ ▪ 宮
- ▪ ▪ 闕
- ▪ ▪ 台
- ▪ ▪ 殿
- ▪ ▪ 坊
- ▪ 卷六十三·居處部三
- ▪ ▪ 城
- ▪ ▪ 館
- ▪ ▪ 櫓
- ▪ ▪ 門
- ▪ ▪ 樓
- ▪ ▪ 觀
- ▪ ▪ 堂
- ▪ 卷六十四·居處部四
- ▪ ▪ 宅舍
- ▪ ▪ 庭
- ▪ ▪ 室
- ▪ ▪ 齋
- ▪ ▪ 廬
- ▪ ▪ 道路
- ▪ ▪ 壇
- ▪ 卷六十五·産業部上
- ▪ ▪ 農
- ▪ ▪ 田
- ▪ ▪ 園
- ▪ ▪ 蠶
- ▪ ▪ 圃
- ▪ ▪ 織
- ▪ ▪ 針
- ▪ ▪ 市
- ▪ 卷六十六·産業部下
- ▪ ▪ 田獵
- ▪ ▪ 釣
- ▪ ▪ 錢
- ▪ 卷六十七·衣冠部
- ▪ ▪ 衣冠
- ▪ ▪ 貂蟬
- ▪ ▪ 玦珮
- ▪ ▪ 巾帽
- ▪ ▪ 衣裳
- ▪ ▪ 袍
- ▪ ▪ 裙襦
- ▪ ▪ 裘
- ▪ ▪ 帶
- ▪ 卷六十八·儀飾部
- ▪ ▪ 節
- ▪ ▪ 黃鉞
- ▪ ▪ 鼓吹
- ▪ ▪ 相風
- ▪ ▪ 漏刻
- ▪ 卷六十九·服飾部上
- ▪ ▪ 幾
- ▪ ▪ 帳
- ▪ ▪ 屏風
- ▪ ▪ 幔
- ▪ ▪ 簟
- ▪ ▪ 薦席
- ▪ ▪ 案
- ▪ ▪ 杖
- ▪ ▪ 扇
- ▪ ▪ 麈尾
- ▪ 卷七十·服飾部下
- ▪ ▪ 縟
- ▪ ▪ 如意
- ▪ ▪ 枕
- ▪ ▪ 被
- ▪ ▪ 香爐
- ▪ ▪ 步搖
- ▪ ▪ 釵
- ▪ ▪ 梳枇
- ▪ ▪ 囊
- ▪ ▪ 鏡
- ▪ ▪ 襪
- ▪ ▪ 胡床
- ▪ ▪ 火籠
[注]牙劍 刀 匕首鋏 弓箭 弩彈槊
《兵書》曰:牙旗者,將軍之精,凡始豎牙,必以剛日,剛日者,謂上剋下也,立牙之日,吉氣來應 ,大勝之徵,《黃帝出軍決》曰:始立牙之日,旗幡指敵,或從風而舉,暉暉絕[注]《太平禦覽》三百三十九作終。日,不絕[注]禦覽作繞。竿,勇氣奔逸。
又曰:將軍出兵,有所討伐,引兵出城門,望見白雲及白水者,舉白牙旗,五色牙旗,隨天氣四時。
《魏志》曰:典韋初爲張邈士屬,趙寵牙門長大,莫能勝,韋一手建之,寵異才力。
《吳志》曰:陸遜爲右部督,會丹陽賊帥費棧,扇動山越,權遣遜討棧,棧支黨多,所往兵少,遜乃益施牙幢,分付鼓角,夜潛出穀間,鼓譟而前,應即破散。
《抱樸子》曰:軍所始舉牙立旗,風氣和調,幡校飄飄,終日不息者,其軍有功。
【賦】吳胡綜大牙賦曰:黃初八年,黃龍見夏口,孫權稱號 ,因瑞改元,作黃龍大牙,常在軍中,進退視其所向,命綜爲賦曰:狼狐[注]《初學記》二十二作弧。垂蒙,[注]《初學記》作象 ,《太平禦覽》三百三十九作曜。實惟兵精,聖人觀法,是效是營,始作器械,爰求厥成,明明大吳,實天生德,仍律天時,制其神軍 ,取象太一,五將三門,疾則如電,遲則如雲,進止有度,約而不煩,四靈既布,黃龍處中,周制日月,實曰太常,傑然特立,六軍四望。
【祭文】後漢滕輔祭牙文曰:恭羌太守,[注]《初學記》二十二作恭脩太牢,太平禦覽三百三十九作恭羞太牢,此訛。絜薦遐靈,推轂之任,實討不庭,天道助順,正直聰明。
晉袁宏祭牙文曰:天生五材,治道所司,廢一不可,靜亂輔時。
晉顧愷之祭牙文曰:維某年某月日,錄尚書事豫章公裕,敢告黃帝蚩尤五兵之靈,兩儀有政,四海有王,奉命在天,世德重光,烈烈高牙,闐闐伐鼓,白氣經天,簡揚神武。
宋王誕伐廣固祭牙文曰:敬建崇牙,顯茲威靈,使鳴金輟釁,無戰有寧,皇風幽被,凱旆歸旌。
宋鄭鮮祭牙文曰:絜牲先事,薦茲敬祭,崇牙既建,義鋒增厲,人鬼一揆,三才同契,惟茲靈鑒 ,庶必有察,逆順幽辯,忠孝顯節,使凶丑時殲,主寧臣悅 ,振旅上京,凱歸西蕃,神器增暉,四境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