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文类聚
- ▪ 卷一·天部上
- ▪ ▪ 天
- ▪ ▪ 日
- ▪ ▪ 月
- ▪ ▪ 星
- ▪ ▪ 云
- ▪ ▪ 风
- ▪ 卷二·天部下
- ▪ ▪ 雪
- ▪ ▪ 雨
- ▪ ▪ 霁
- ▪ ▪ 雷
- ▪ ▪ 电
- ▪ ▪ 雾
- ▪ ▪ 虹
- ▪ 卷三·岁时上
- ▪ ▪ 春
- ▪ ▪ 夏
- ▪ ▪ 秋
- ▪ ▪ 冬
- ▪ 卷四·岁时中
- ▪ ▪ 元正
- ▪ ▪ 人日
- ▪ ▪ 正月十五日
- ▪ ▪ 月晦
- ▪ ▪ 寒食
- ▪ ▪ 三月三日
- ▪ ▪ 五月五日
- ▪ ▪ 七月十五
- ▪ ▪ 九月九日
- ▪ 卷五·岁时下
- ▪ ▪ 伏
- ▪ ▪ 社
- ▪ ▪ 热
- ▪ ▪ 寒
- ▪ ▪ 腊
- ▪ ▪ 律
- ▪ ▪ 历
- ▪ 卷六·地部、州部、郡部
- ▪ ▪ 益州
- ▪ ▪ 幽州
- ▪ ▪ 峡
- ▪ ▪ 杨州
- ▪ ▪ 荆州
- ▪ ▪ 青州
- ▪ ▪ 徐州
- ▪ ▪ 兖州
- ▪ ▪ 豫州
- ▪ ▪ 雍州
- ▪ ▪ 并州
- ▪ ▪ 交州
- ▪ ▪ 郡部
- ▪ ▪ 宣城郡
- ▪ ▪ 会稽郡
- ▪ ▪ 地
- ▪ ▪ 野
- ▪ ▪ 河南郡
- ▪ ▪ 京兆郡
- ▪ ▪ 关
- ▪ ▪ 冈
- ▪ ▪ 岩
- ▪ ▪ 石
- ▪ ▪ 尘
- ▪ ▪ 州部
- ▪ ▪ 冀州
- ▪ 卷七·山部上
- ▪ ▪ 昆仑山
- ▪ ▪ 天台山
- ▪ ▪ 首阳山
- ▪ ▪ 燕然山
- ▪ ▪ 太行山
- ▪ ▪ 北邙山
- ▪ ▪ 荆山
- ▪ ▪ 锺山
- ▪ ▪ 罗浮山
- ▪ ▪ 九疑山
- ▪ ▪ 总载山
- ▪ ▪ 嵩高山
- ▪ ▪ 华山
- ▪ ▪ 衡山
- ▪ ▪ 庐山
- ▪ 卷八·山部下、水部上
- ▪ ▪ 虎丘山
- ▪ ▪ 蒜山
- ▪ ▪ 石帆山
- ▪ ▪ 石鼓山
- ▪ ▪ 石门山
- ▪ ▪ 太平山
- ▪ ▪ 岷山
- ▪ ▪ 会稽诸山
- ▪ ▪ 交广诸山
- ▪ ▪ 总载水
- ▪ ▪ 海水
- ▪ ▪ 河水
- ▪ ▪ 江水
- ▪ ▪ 淮水
- ▪ ▪ 汉水
- ▪ ▪ 洛水
- ▪ 卷九·水部下
- ▪ ▪ 涧
- ▪ ▪ 浦
- ▪ ▪ 渠
- ▪ ▪ 津
- ▪ ▪ 桥
- ▪ ▪ 谷
- ▪ ▪ 壑
- ▪ ▪ 四渎
- ▪ ▪ 涛
- ▪ ▪ 湖
- ▪ ▪ 陂
- ▪ ▪ 池
- ▪ ▪ 谿
- ▪ ▪ 井
- ▪ ▪ 冰
- ▪ 卷十·符命部
- ▪ ▪ 符命
- ▪ 卷十一·帝王部一
- ▪ ▪ 天皇氏
- ▪ ▪ 地皇氏
- ▪ ▪ 人皇氏
- ▪ ▪ 有巢氏
- ▪ ▪ 燧人氏
- ▪ ▪ 太昊庖牺氏
- ▪ ▪ 帝女娲氏
- ▪ ▪ 神农氏
- ▪ ▪ 总载帝王
- ▪ ▪ 黄帝轩辕氏
- ▪ ▪ 少昊金天氏
- ▪ ▪ 颛顼高阳氏
- ▪ ▪ 帝喾高辛氏
- ▪ ▪ 帝尧陶唐氏
- ▪ ▪ 帝舜有虞氏
- ▪ ▪ 帝夏禹
- ▪ 卷十二·帝王部二
- ▪ ▪ 殷成汤
- ▪ ▪ 周文王
- ▪ ▪ 周武王
- ▪ ▪ 周成王
- ▪ ▪ 汉高帝
- ▪ ▪ 汉文帝
- ▪ ▪ 汉景帝
- ▪ ▪ 汉武帝
- ▪ ▪ 汉昭帝
- ▪ ▪ 汉宣帝
- ▪ ▪ 後汉光武帝
- ▪ ▪ 汉明帝
- ▪ ▪ 汉和帝
- ▪ 卷十三·帝王部三
- ▪ ▪ 吴大帝
- ▪ ▪ 魏武帝
- ▪ ▪ 魏文帝
- ▪ ▪ 晋武帝
- ▪ ▪ 晋穆帝
- ▪ ▪ 晋简文帝
- ▪ ▪ 晋孝武帝
- ▪ ▪ 晋元帝
- ▪ ▪ 晋成帝
- ▪ ▪ 晋康帝
- ▪ ▪ 宋武帝
- ▪ ▪ 宋孝武帝
- ▪ 卷十四·帝王部四
- ▪ ▪ 北齐文宣帝
- ▪ ▪ 陈武帝
- ▪ ▪ 陈文帝
- ▪ ▪ 齐武帝
- ▪ ▪ 齐高帝
- ▪ ▪ 齐明帝
- ▪ ▪ 陈宣帝
- ▪ ▪ 梁武帝
- ▪ ▪ 梁元帝
- ▪ 卷十五·后妃部
- ▪ ▪ 后妃
- ▪ 卷十六·储宫部
- ▪ ▪ 储宫
- ▪ ▪ 太子妃
- ▪ ▪ 公
- ▪ 卷十七·人部一
- ▪ ▪ 髑髅
- ▪ ▪ 胆
- ▪ ▪ 头
- ▪ ▪ 目
- ▪ ▪ 耳
- ▪ ▪ 口
- ▪ ▪ 舌
- ▪ ▪ 发
- ▪ 卷十八·人部二
- ▪ ▪ 美妇人
- ▪ ▪ 贤妇人
- ▪ ▪ 老
- ▪ 卷十九·人部三
- ▪ ▪ 言语
- ▪ ▪ 讴谣
- ▪ ▪ 吟
- ▪ ▪ 啸
- ▪ ▪ 笑
- ▪ 卷二十·人部四
- ▪ ▪ 圣
- ▪ ▪ 贤
- ▪ ▪ 忠
- ▪ ▪ 孝
- ▪ 卷二十一·人部五
- ▪ ▪ 德
- ▪ ▪ 让
- ▪ ▪ 智
- ▪ ▪ 性命
- ▪ ▪ 友悌
- ▪ ▪ 交友
- ▪ ▪ 绝交
- ▪ 卷二十二·人部六
- ▪ ▪ 公平
- ▪ ▪ 品藻
- ▪ ▪ 质文
- ▪ 卷二十三·人部七
- ▪ ▪ 鉴诫
- ▪ 卷二十四·人部八
- ▪ ▪ 谏
- ▪ ▪ 讽
- ▪ 卷二十五·人部九
- ▪ ▪ 说
- ▪ ▪ 嘲戏
- ▪ 卷二十六·人部十
- ▪ ▪ 言志
- ▪ 卷二十七·人部十一
- ▪ ▪ 行旅
- ▪ 卷二十八·人部十二
- ▪ ▪ 游览
- ▪ 卷二十九·人部十三
- ▪ ▪ 别上
- ▪ 卷三十·人部十四
- ▪ ▪ 别下
- ▪ ▪ 怨
- ▪ 卷三十一·人部十五
- ▪ ▪ 赠答
- ▪ 卷三十二·人部十六
- ▪ ▪ 闺情
- ▪ 卷三十三·人部十七
- ▪ ▪ 宠幸
- ▪ ▪ 游侠
- ▪ ▪ 报恩
- ▪ ▪ 报雠
- ▪ ▪ 盟
- ▪ 卷三十四·人部十八
- ▪ ▪ 怀旧
- ▪ ▪ 哀伤
- ▪ 卷三十五·人部十九
- ▪ ▪ 贫
- ▪ ▪ 奴
- ▪ ▪ 婢
- ▪ ▪ 佣保
- ▪ ▪ 妒
- ▪ ▪ 淫
- ▪ ▪ 愁
- ▪ ▪ 泣
- ▪ 卷三十六·人部二十
- ▪ ▪ 隐逸上
- ▪ 卷三十七·人部二十一
- ▪ ▪ 隐逸下
- ▪ 卷三十八·禮部上
- ▪ ▪ 禮
- ▪ ▪ 祭祀
- ▪ ▪ 郊丘
- ▪ ▪ 宗廟
- ▪ ▪ 明堂
- ▪ ▪ 辟雍
- ▪ ▪ 學校
- ▪ ▪ 釋奠
- ▪ 卷三十九·禮部中
- ▪ ▪ 巡守
- ▪ ▪ 籍田
- ▪ ▪ 社稷
- ▪ ▪ 朝會
- ▪ ▪ 燕會
- ▪ ▪ 封禪
- ▪ ▪ 親蠶
- ▪ 卷四十·禮部下
- ▪ ▪ 冠
- ▪ ▪ 婚
- ▪ ▪ 諡
- ▪ ▪ 吊
- ▪ ▪ 塚墓
- ▪ 卷四十一·樂部一
- ▪ ▪ 論樂
- ▪ 卷四十二·樂部二
- ▪ ▪ 樂府
- ▪ 卷四十三·樂部三
- ▪ ▪ 歌
- ▪ ▪ 舞
- ▪ 卷四十四·樂部四
- ▪ ▪ 琴
- ▪ ▪ 箏
- ▪ ▪ 箜篌
- ▪ ▪ 琵琶
- ▪ ▪ 筍虡
- ▪ ▪ 簫
- ▪ ▪ 笛
- ▪ ▪ 笳
- ▪ 卷四十五·職官部一
- ▪ ▪ 總載職官
- ▪ ▪ 諸王
- ▪ ▪ 相國
- ▪ ▪ 丞相
- ▪ ▪ 塚宰
- ▪ 卷四十六·職官部二
- ▪ ▪ 太尉
- ▪ ▪ 太保
- ▪ ▪ 太傅
- ▪ ▪ 祭酒
- ▪ ▪ 博士
- ▪ 卷四十七·職官部三
- ▪ ▪ 大司馬
- ▪ ▪ 司徒
- ▪ ▪ 司空
- ▪ ▪ 儀同
- ▪ ▪ 特進
- ▪ 卷四十八·職官部四
- ▪ ▪ 錄尚書
- ▪ ▪ 尚書令
- ▪ ▪ 仆射
- ▪ ▪ 吏部尚書
- ▪ ▪ 尚書
- ▪ ▪ 吏部郎
- ▪ ▪ 侍中
- ▪ ▪ 黃門侍郎
- ▪ ▪ 散騎常侍
- ▪ ▪ 給事中
- ▪ ▪ 中書令
- ▪ ▪ 中書侍郎
- ▪ 卷四十九·職官部五
- ▪ ▪ 太常
- ▪ ▪ 衛尉
- ▪ ▪ 太仆
- ▪ ▪ 廷尉
- ▪ ▪ 鴻臚
- ▪ ▪ 司農
- ▪ ▪ 將作
- ▪ ▪ 光祿大夫
- ▪ ▪ 太子詹事
- ▪ ▪ 太子中庶子
- ▪ ▪ 太子舍人
- ▪ 卷五十·職官部六
- ▪ ▪ 刺史
- ▪ ▪ 尹
- ▪ ▪ 太守
- ▪ ▪ 令長
- ▪ 卷五十一·封爵部
- ▪ ▪ 遜讓封
- ▪ ▪ 外戚封
- ▪ ▪ 婦人封
- ▪ ▪ 尊賢繼絕封
- ▪ ▪ 總載封爵
- ▪ ▪ 親戚封
- ▪ ▪ 功臣封
- ▪ 卷五十二·治政部上
- ▪ ▪ 論政
- ▪ ▪ 善政
- ▪ ▪ 赦宥
- ▪ 卷五十三·治政部下
- ▪ ▪ 錫命
- ▪ ▪ 薦舉
- ▪ ▪ 奉使
- ▪ 卷五十四·刑法部
- ▪ ▪ 刑法
- ▪ 卷五十五·雜文部一
- ▪ ▪ 經典
- ▪ ▪ 談講
- ▪ ▪ 讀書
- ▪ ▪ 史傳
- ▪ ▪ 集序
- ▪ 卷五十六·雜文部二
- ▪ ▪ 詩
- ▪ ▪ 賦
- ▪ 卷五十七·雜文部三
- ▪ ▪ 七
- ▪ ▪ 連珠
- ▪ 卷五十八·雜文部四
- ▪ ▪ 書
- ▪ ▪ 檄
- ▪ ▪ 移
- ▪ ▪ 紙
- ▪ ▪ 筆
- ▪ ▪ 硯
- ▪ 卷五十九·武部
- ▪ ▪ 將帥
- ▪ ▪ 戰伐
- ▪ 卷六十·軍器部
- ▪ ▪ 牙
- ▪ ▪ 劍
- ▪ ▪ 刀
- ▪ ▪ 匕首
- ▪ ▪ 鋏
- ▪ ▪ 弓
- ▪ ▪ 箭
- ▪ ▪ 弩
- ▪ ▪ 彈
- ▪ ▪ 槊
- ▪ 卷六十一·居處部一
- ▪ ▪ 總載居處
- ▪ 卷六十二·居處部二
- ▪ ▪ 台
- ▪ ▪ 殿
- ▪ ▪ 坊
- ▪ ▪ 宮
- ▪ ▪ 闕
- ▪ 卷六十三·居處部三
- ▪ ▪ 櫓
- ▪ ▪ 門
- ▪ ▪ 樓
- ▪ ▪ 觀
- ▪ ▪ 堂
- ▪ ▪ 城
- ▪ ▪ 館
- ▪ 卷六十四·居處部四
- ▪ ▪ 壇
- ▪ ▪ 宅舍
- ▪ ▪ 庭
- ▪ ▪ 室
- ▪ ▪ 齋
- ▪ ▪ 廬
- ▪ ▪ 道路
- ▪ 卷六十五·産業部上
- ▪ ▪ 農
- ▪ ▪ 田
- ▪ ▪ 園
- ▪ ▪ 蠶
- ▪ ▪ 圃
- ▪ ▪ 織
- ▪ ▪ 針
- ▪ ▪ 市
- ▪ 卷六十六·産業部下
- ▪ ▪ 田獵
- ▪ ▪ 釣
- ▪ ▪ 錢
- ▪ 卷六十七·衣冠部
- ▪ ▪ 衣冠
- ▪ ▪ 貂蟬
- ▪ ▪ 玦珮
- ▪ ▪ 巾帽
- ▪ ▪ 衣裳
- ▪ ▪ 袍
- ▪ ▪ 裙襦
- ▪ ▪ 裘
- ▪ ▪ 帶
- ▪ 卷六十八·儀飾部
- ▪ ▪ 節
- ▪ ▪ 黃鉞
- ▪ ▪ 鼓吹
- ▪ ▪ 相風
- ▪ ▪ 漏刻
- ▪ 卷六十九·服飾部上
- ▪ ▪ 幾
- ▪ ▪ 帳
- ▪ ▪ 屏風
- ▪ ▪ 幔
- ▪ ▪ 簟
- ▪ ▪ 薦席
- ▪ ▪ 案
- ▪ ▪ 杖
- ▪ ▪ 扇
- ▪ ▪ 麈尾
- ▪ 卷七十·服飾部下
- ▪ ▪ 胡床
- ▪ ▪ 火籠
- ▪ ▪ 縟
- ▪ ▪ 如意
- ▪ ▪ 枕
- ▪ ▪ 被
- ▪ ▪ 香爐
- ▪ ▪ 步搖
- ▪ ▪ 釵
- ▪ ▪ 梳枇
- ▪ ▪ 囊
- ▪ ▪ 鏡
- ▪ ▪ 襪
[注]隐逸下
【碑】後汉胡广徵士法高卿碑曰:言满天下,发成篇章,行充宇宙,动为仪表,四海英儒,履义君子,企望来臻者,不可胜纪也,翻然凤举,匿燿远遯,名不可得而闻,身难可得而睹,为尧舜所知,不饮洗耳之水,超越青云之上,德逾巢许之右,所谓逃名而名我随,避声而声我追者已,揆君分量,轻宠傲俗,乃百世之师也,其辞曰:邈玄德,膺懿资,弘圣典,研道机,彪童蒙,作世师,辞皇命,确不移,亚鸿崖,超由夷,垂英声,扬景晖。
後汉蔡邕伯夷叔齐碑曰:惟君之质 ,体清良兮,昔佐殷姬,忠孝彰兮,委国损爵,谏国匡兮,讥武伐纣,欲喻匡兮,时不可救,历运苍兮,追念先侯,受命皇兮,忧怀感兮,虽没不朽,名兮芳兮。
又郭泰碑曰:先生诞膺天衷,聪睿明哲,孝友温恭,仁慈惠敏,夫其器量弘深,姿度广大,浩浩焉,汪汪焉,奥乎不可测已,于时缨緌之徒,绅佩之士,望形表而景附,聆嘉声而响臻者,犹百川之归巨海 ,鳞介之宗龟龙也,方将蹈鸿崖之遐迹,绍巢许之绝轨,翔区外以舒翼,超天衢以高峙,铭曰:懿乎其纯,确乎其操,洋洋缙绅,言观其高,栖迟秘丘,善诱能教,恭恭[注]本集作赫赫。三事 ,几何其招,委辞名员,[注]本集作召贡。保此清妙。
又玄文先生李休碑曰:休少以好学 ,游心典谟,既综七经。又精群纬,絇深极奥,穷览圣旨,居则玩其辞,动则玩其变,云物不显,必考其占,故能独见前识,以先神意,若古今常难,疑议错谬,前人所希论,後学所不觉,休尽剖判,处约不戚,闻宠不欣,荣不能华,威不能震 ,有惠云载,惟邦之珍,按典考论,号曰玄文。
又处士圈典碑曰:天真淑性,精微周密,包括道要,致思无形,临殁顾命曰:知我者蔡邕,乃为铭曰:载书休美,俾来昆裔,永有讽诵,以知先生之德,混其若浊,徐然後清,绰其若焕,终其益贞。
又翟先生碑曰:世以仁义为质,学问为业,爰暨先生,固天纵德,应运立言,继期五百 ,实行形于州里,明哲与圣合契,该通五经,洗洞坟籍,为万里之场圃,九隩之林泽,挹之若江湖,仰之若华光 ,玄玄焉测之则无源,汪汪焉酌之则不竭,可谓生民之英者已,国失元傅,学失表式,凡百搢绅,哀矣泣血,人百其身,匪云来复,於是乡党乃相与登山伐石而勒铭曰:邈矣先生,厥德孔真,腹心弘道 ,深高入神,王锡三命,观国之宾,其树富贵,忽若浮云,既不降志,亦不辱身。
魏刘桢处士国文甫碑曰:先生执乾灵之贞资,禀神祇之正性,咳笑则孝悌之端著,匍匐则清节之兆见,龆龀以及成人,体无懈容,口无愆辞,兢兢业业,小心思忌,勤让同俦,敬事长老,虽周之乐正子春,汉之江都董相,其饬躬力行,无以尚之,是以长安师其仁,朋友钦其义 ,闺门推其慈,宗属怀其惠,既乃潜身穷岩,游心载籍,薄世名也,初海内之乱,不视膳羞,十有馀年,忧思泣血,不胜其哀,形销气竭,以建安十七年四月卒,于时龙德逸民,黄发实叟 ,缀文通儒,有方彦士,莫不拊心长号,如丧同生,咸以为诔所以昭行也,铭所以旌德也,古之君子,既没而令问不亡者,由斯二者也,铭曰:懿矣先生,天授德度,外清内白,如玉之素,逍遥九皋,方回是慕,不计治萃,名与殊路,知我者希 ,韫椟未酤,丧过乎哀,遘疾不悟,早世永颓,违此荣祚,咨尔末徒,聿修叹故。
齐孔稚珪褚先生百玉碑曰:夫河洛摛宝,神道之功传,华[注]华下有脱字。吐秘,仙灵之迹可睹,盖事详於玉牒,理焕於金符,虽冥默难源,显晦异轨,测心观古,可得而言焉,是以子晋笙歌,驭凤於天海,王乔云举,控鹤於玄都,亦有羽化蜕蝉,触影遁形,神翥帝宫,迹留剑杖,游瑶池而不返,宴玄圃以忘归,永嘉恶道者,穷地之险也 ,欹窦遏日,折石横波,飞浪突云,奔湍急箭,先生攀途跻阻,宿枻涉圻,而衡飚夜鼓,山洪暴激,忽乃崩舟坠壑,一倒千仞,飘地沦篙,翻透无底,徒侣判其冰碎,舟子悲其雹散,危魂中夜,赴阻相寻,方见先生,恬然安席,铭曰:关西升妙 ,洛右飞英,凤吹金阙,箫歌玉京,绝封万古,乃既先生,先生浩浩,唯神其道,泉石依情,烟霞入抱,秘影穷岫,孤栖幽草,心图上玄,志通大造。
梁元帝隐居先生陶弘景碑曰:昔大和中,有许远游者,乃云霄之胜宾,大虚之选客,先生规同矩合,实踵高步,曩基先构,即驾胥宇,千寻危耸,凭牖以望奔星,百拱高悬,倚櫺而观朝日,飞流界道,似天汉之横波 ,触石起云,若奇峰之出岫,铭曰:肇彼冥默,翻成协赞,身讬外臣,心同有乱,重道遵德,爰积叡衷,顾怀汾射,玺问遥通 ,朱杨郁起,华构方崇,静台冠月,经榭迎风,嶕峣高栋,育霭脩栊,极望山川,周观京陆,碧嶂千岭,清流万谷,景落重崖,烟生岫衤复。
梁劭陵王萧纶贞白先生陶弘景碑曰:夫夜光结绿,非胠箧之恒珍,逸羽翔鳞,岂园池之近玩,宁期心於远大,盖不知其所以然也,道风与星汉同高,胜气与烟霞共远,深壑危峭,组织烟霞,枕石漱流,山禽无桡,采药耦耕,野兽不乱,朗犹悬镜,郁似贞筠。
梁裴子野刘虬碑曰:受川岳之英灵,有清明之淑性,淡乎若深泉之静,皜乎若寒霜之絜,千仞不足议其高,万顷不足畴其量,在其幼也,孝敬淳深,贯乎幽显,庐乎墓所,而暴兽去之,墟里赖焉,樵苏无犯,及其长也,捧檄动容,薄游下邑,甘露零於丰草,蒲密致於时雍,有以见贤人之行,动天地,感鬼神,明疾乎影响,如斯之者美矣,夫声名籍甚,群公侧席,凿室林皋,面流傍陇,咫尺荆衡,表里巫梦,树蕙滋兰,芜没庭户,平畴翠潋,千里极目,信物外之神区,幽居之胜境,昔许子将谓太丘道广,广则不周,仲举性峻 ,峻则少纳,峻而纳,广而周,君於二陈,折其中矣,其所修孔氏之学,则儒者师之,所明释氏之教,则净行传之,所著文集,则辞人录之,铭曰:滔滔江汉,实纪南国,笃生居士 ,高明柔克,瓘瓘其道,巍巍其德,曰仁曰义,惟民惟则,筑室皋壤,考槃郛郭,坐卧山樊,啸歌林薄,亲致甘旨,躬餐上药,优哉游哉,且以行乐,九丘八索,百家群史,西河疑圣 ,华阴成市,悠哉荆梦,逖矣江濆,辎軿结辙,羔雁成群,监观令范,式如金玉,君子徽猷,谁其与属,畴咨故老,遵扬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