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文类聚
- ▪ 卷一·天部上
- ▪ ▪ 天
- ▪ ▪ 日
- ▪ ▪ 月
- ▪ ▪ 星
- ▪ ▪ 云
- ▪ ▪ 风
- ▪ 卷二·天部下
- ▪ ▪ 雪
- ▪ ▪ 雨
- ▪ ▪ 霁
- ▪ ▪ 雷
- ▪ ▪ 电
- ▪ ▪ 雾
- ▪ ▪ 虹
- ▪ 卷三·岁时上
- ▪ ▪ 春
- ▪ ▪ 夏
- ▪ ▪ 秋
- ▪ ▪ 冬
- ▪ 卷四·岁时中
- ▪ ▪ 元正
- ▪ ▪ 人日
- ▪ ▪ 正月十五日
- ▪ ▪ 月晦
- ▪ ▪ 寒食
- ▪ ▪ 三月三日
- ▪ ▪ 五月五日
- ▪ ▪ 七月十五
- ▪ ▪ 九月九日
- ▪ 卷五·岁时下
- ▪ ▪ 伏
- ▪ ▪ 社
- ▪ ▪ 热
- ▪ ▪ 寒
- ▪ ▪ 腊
- ▪ ▪ 律
- ▪ ▪ 历
- ▪ 卷六·地部、州部、郡部
- ▪ ▪ 益州
- ▪ ▪ 幽州
- ▪ ▪ 峡
- ▪ ▪ 杨州
- ▪ ▪ 荆州
- ▪ ▪ 青州
- ▪ ▪ 徐州
- ▪ ▪ 兖州
- ▪ ▪ 豫州
- ▪ ▪ 雍州
- ▪ ▪ 并州
- ▪ ▪ 地
- ▪ ▪ 野
- ▪ ▪ 河南郡
- ▪ ▪ 京兆郡
- ▪ ▪ 关
- ▪ ▪ 交州
- ▪ ▪ 郡部
- ▪ ▪ 冈
- ▪ ▪ 岩
- ▪ ▪ 石
- ▪ ▪ 尘
- ▪ ▪ 州部
- ▪ ▪ 冀州
- ▪ ▪ 宣城郡
- ▪ ▪ 会稽郡
- ▪ 卷七·山部上
- ▪ ▪ 昆仑山
- ▪ ▪ 天台山
- ▪ ▪ 首阳山
- ▪ ▪ 燕然山
- ▪ ▪ 总载山
- ▪ ▪ 嵩高山
- ▪ ▪ 华山
- ▪ ▪ 衡山
- ▪ ▪ 庐山
- ▪ ▪ 太行山
- ▪ ▪ 北邙山
- ▪ ▪ 荆山
- ▪ ▪ 锺山
- ▪ ▪ 罗浮山
- ▪ ▪ 九疑山
- ▪ 卷八·山部下、水部上
- ▪ ▪ 虎丘山
- ▪ ▪ 蒜山
- ▪ ▪ 石帆山
- ▪ ▪ 石鼓山
- ▪ ▪ 石门山
- ▪ ▪ 太平山
- ▪ ▪ 岷山
- ▪ ▪ 会稽诸山
- ▪ ▪ 交广诸山
- ▪ ▪ 总载水
- ▪ ▪ 海水
- ▪ ▪ 河水
- ▪ ▪ 江水
- ▪ ▪ 淮水
- ▪ ▪ 汉水
- ▪ ▪ 洛水
- ▪ 卷九·水部下
- ▪ ▪ 涧
- ▪ ▪ 浦
- ▪ ▪ 渠
- ▪ ▪ 津
- ▪ ▪ 桥
- ▪ ▪ 谷
- ▪ ▪ 壑
- ▪ ▪ 四渎
- ▪ ▪ 涛
- ▪ ▪ 湖
- ▪ ▪ 陂
- ▪ ▪ 池
- ▪ ▪ 谿
- ▪ ▪ 井
- ▪ ▪ 冰
- ▪ 卷十·符命部
- ▪ ▪ 符命
- ▪ 卷十一·帝王部一
- ▪ ▪ 天皇氏
- ▪ ▪ 地皇氏
- ▪ ▪ 人皇氏
- ▪ ▪ 有巢氏
- ▪ ▪ 燧人氏
- ▪ ▪ 太昊庖牺氏
- ▪ ▪ 帝女娲氏
- ▪ ▪ 神农氏
- ▪ ▪ 总载帝王
- ▪ ▪ 黄帝轩辕氏
- ▪ ▪ 少昊金天氏
- ▪ ▪ 颛顼高阳氏
- ▪ ▪ 帝喾高辛氏
- ▪ ▪ 帝尧陶唐氏
- ▪ ▪ 帝舜有虞氏
- ▪ ▪ 帝夏禹
- ▪ 卷十二·帝王部二
- ▪ ▪ 殷成汤
- ▪ ▪ 周文王
- ▪ ▪ 周武王
- ▪ ▪ 周成王
- ▪ ▪ 汉高帝
- ▪ ▪ 汉文帝
- ▪ ▪ 汉景帝
- ▪ ▪ 汉武帝
- ▪ ▪ 汉昭帝
- ▪ ▪ 汉宣帝
- ▪ ▪ 後汉光武帝
- ▪ ▪ 汉明帝
- ▪ ▪ 汉和帝
- ▪ 卷十三·帝王部三
- ▪ ▪ 吴大帝
- ▪ ▪ 魏武帝
- ▪ ▪ 魏文帝
- ▪ ▪ 晋武帝
- ▪ ▪ 晋穆帝
- ▪ ▪ 晋简文帝
- ▪ ▪ 晋孝武帝
- ▪ ▪ 晋元帝
- ▪ ▪ 晋成帝
- ▪ ▪ 晋康帝
- ▪ ▪ 宋武帝
- ▪ ▪ 宋孝武帝
- ▪ 卷十四·帝王部四
- ▪ ▪ 北齐文宣帝
- ▪ ▪ 陈武帝
- ▪ ▪ 陈文帝
- ▪ ▪ 齐武帝
- ▪ ▪ 齐高帝
- ▪ ▪ 齐明帝
- ▪ ▪ 陈宣帝
- ▪ ▪ 梁武帝
- ▪ ▪ 梁元帝
- ▪ 卷十五·后妃部
- ▪ ▪ 后妃
- ▪ 卷十六·储宫部
- ▪ ▪ 储宫
- ▪ ▪ 太子妃
- ▪ ▪ 公
- ▪ 卷十七·人部一
- ▪ ▪ 髑髅
- ▪ ▪ 胆
- ▪ ▪ 头
- ▪ ▪ 目
- ▪ ▪ 耳
- ▪ ▪ 口
- ▪ ▪ 舌
- ▪ ▪ 发
- ▪ 卷十八·人部二
- ▪ ▪ 美妇人
- ▪ ▪ 贤妇人
- ▪ ▪ 老
- ▪ 卷十九·人部三
- ▪ ▪ 言语
- ▪ ▪ 讴谣
- ▪ ▪ 吟
- ▪ ▪ 啸
- ▪ ▪ 笑
- ▪ 卷二十·人部四
- ▪ ▪ 圣
- ▪ ▪ 贤
- ▪ ▪ 忠
- ▪ ▪ 孝
- ▪ 卷二十一·人部五
- ▪ ▪ 德
- ▪ ▪ 让
- ▪ ▪ 智
- ▪ ▪ 性命
- ▪ ▪ 友悌
- ▪ ▪ 交友
- ▪ ▪ 绝交
- ▪ 卷二十二·人部六
- ▪ ▪ 公平
- ▪ ▪ 品藻
- ▪ ▪ 质文
- ▪ 卷二十三·人部七
- ▪ ▪ 鉴诫
- ▪ 卷二十四·人部八
- ▪ ▪ 谏
- ▪ ▪ 讽
- ▪ 卷二十五·人部九
- ▪ ▪ 说
- ▪ ▪ 嘲戏
- ▪ 卷二十六·人部十
- ▪ ▪ 言志
- ▪ 卷二十七·人部十一
- ▪ ▪ 行旅
- ▪ 卷二十八·人部十二
- ▪ ▪ 游览
- ▪ 卷二十九·人部十三
- ▪ ▪ 别上
- ▪ 卷三十·人部十四
- ▪ ▪ 别下
- ▪ ▪ 怨
- ▪ 卷三十一·人部十五
- ▪ ▪ 赠答
- ▪ 卷三十二·人部十六
- ▪ ▪ 闺情
- ▪ 卷三十三·人部十七
- ▪ ▪ 宠幸
- ▪ ▪ 游侠
- ▪ ▪ 报恩
- ▪ ▪ 报雠
- ▪ ▪ 盟
- ▪ 卷三十四·人部十八
- ▪ ▪ 怀旧
- ▪ ▪ 哀伤
- ▪ 卷三十五·人部十九
- ▪ ▪ 贫
- ▪ ▪ 妒
- ▪ ▪ 淫
- ▪ ▪ 愁
- ▪ ▪ 泣
- ▪ ▪ 奴
- ▪ ▪ 婢
- ▪ ▪ 佣保
- ▪ 卷三十六·人部二十
- ▪ ▪ 隐逸上
- ▪ 卷三十七·人部二十一
- ▪ ▪ 隐逸下
- ▪ 卷三十八·禮部上
- ▪ ▪ 禮
- ▪ ▪ 祭祀
- ▪ ▪ 郊丘
- ▪ ▪ 宗廟
- ▪ ▪ 明堂
- ▪ ▪ 辟雍
- ▪ ▪ 學校
- ▪ ▪ 釋奠
- ▪ 卷三十九·禮部中
- ▪ ▪ 巡守
- ▪ ▪ 籍田
- ▪ ▪ 社稷
- ▪ ▪ 朝會
- ▪ ▪ 燕會
- ▪ ▪ 封禪
- ▪ ▪ 親蠶
- ▪ 卷四十·禮部下
- ▪ ▪ 冠
- ▪ ▪ 婚
- ▪ ▪ 諡
- ▪ ▪ 吊
- ▪ ▪ 塚墓
- ▪ 卷四十一·樂部一
- ▪ ▪ 論樂
- ▪ 卷四十二·樂部二
- ▪ ▪ 樂府
- ▪ 卷四十三·樂部三
- ▪ ▪ 歌
- ▪ ▪ 舞
- ▪ 卷四十四·樂部四
- ▪ ▪ 琴
- ▪ ▪ 箏
- ▪ ▪ 箜篌
- ▪ ▪ 琵琶
- ▪ ▪ 筍虡
- ▪ ▪ 簫
- ▪ ▪ 笛
- ▪ ▪ 笳
- ▪ 卷四十五·職官部一
- ▪ ▪ 總載職官
- ▪ ▪ 諸王
- ▪ ▪ 相國
- ▪ ▪ 丞相
- ▪ ▪ 塚宰
- ▪ 卷四十六·職官部二
- ▪ ▪ 太尉
- ▪ ▪ 太保
- ▪ ▪ 太傅
- ▪ ▪ 祭酒
- ▪ ▪ 博士
- ▪ 卷四十七·職官部三
- ▪ ▪ 大司馬
- ▪ ▪ 司徒
- ▪ ▪ 司空
- ▪ ▪ 儀同
- ▪ ▪ 特進
- ▪ 卷四十八·職官部四
- ▪ ▪ 錄尚書
- ▪ ▪ 尚書令
- ▪ ▪ 仆射
- ▪ ▪ 吏部尚書
- ▪ ▪ 尚書
- ▪ ▪ 吏部郎
- ▪ ▪ 侍中
- ▪ ▪ 黃門侍郎
- ▪ ▪ 散騎常侍
- ▪ ▪ 給事中
- ▪ ▪ 中書令
- ▪ ▪ 中書侍郎
- ▪ 卷四十九·職官部五
- ▪ ▪ 太常
- ▪ ▪ 衛尉
- ▪ ▪ 太仆
- ▪ ▪ 廷尉
- ▪ ▪ 鴻臚
- ▪ ▪ 司農
- ▪ ▪ 將作
- ▪ ▪ 光祿大夫
- ▪ ▪ 太子詹事
- ▪ ▪ 太子中庶子
- ▪ ▪ 太子舍人
- ▪ 卷五十·職官部六
- ▪ ▪ 刺史
- ▪ ▪ 尹
- ▪ ▪ 太守
- ▪ ▪ 令長
- ▪ 卷五十一·封爵部
- ▪ ▪ 遜讓封
- ▪ ▪ 外戚封
- ▪ ▪ 婦人封
- ▪ ▪ 尊賢繼絕封
- ▪ ▪ 總載封爵
- ▪ ▪ 親戚封
- ▪ ▪ 功臣封
- ▪ 卷五十二·治政部上
- ▪ ▪ 論政
- ▪ ▪ 善政
- ▪ ▪ 赦宥
- ▪ 卷五十三·治政部下
- ▪ ▪ 錫命
- ▪ ▪ 薦舉
- ▪ ▪ 奉使
- ▪ 卷五十四·刑法部
- ▪ ▪ 刑法
- ▪ 卷五十五·雜文部一
- ▪ ▪ 經典
- ▪ ▪ 談講
- ▪ ▪ 讀書
- ▪ ▪ 史傳
- ▪ ▪ 集序
- ▪ 卷五十六·雜文部二
- ▪ ▪ 詩
- ▪ ▪ 賦
- ▪ 卷五十七·雜文部三
- ▪ ▪ 七
- ▪ ▪ 連珠
- ▪ 卷五十八·雜文部四
- ▪ ▪ 書
- ▪ ▪ 檄
- ▪ ▪ 移
- ▪ ▪ 紙
- ▪ ▪ 筆
- ▪ ▪ 硯
- ▪ 卷五十九·武部
- ▪ ▪ 將帥
- ▪ ▪ 戰伐
- ▪ 卷六十·軍器部
- ▪ ▪ 牙
- ▪ ▪ 劍
- ▪ ▪ 刀
- ▪ ▪ 匕首
- ▪ ▪ 鋏
- ▪ ▪ 弓
- ▪ ▪ 箭
- ▪ ▪ 弩
- ▪ ▪ 彈
- ▪ ▪ 槊
- ▪ 卷六十一·居處部一
- ▪ ▪ 總載居處
- ▪ 卷六十二·居處部二
- ▪ ▪ 台
- ▪ ▪ 殿
- ▪ ▪ 坊
- ▪ ▪ 宮
- ▪ ▪ 闕
- ▪ 卷六十三·居處部三
- ▪ ▪ 櫓
- ▪ ▪ 門
- ▪ ▪ 樓
- ▪ ▪ 觀
- ▪ ▪ 堂
- ▪ ▪ 城
- ▪ ▪ 館
- ▪ 卷六十四·居處部四
- ▪ ▪ 壇
- ▪ ▪ 宅舍
- ▪ ▪ 庭
- ▪ ▪ 室
- ▪ ▪ 齋
- ▪ ▪ 廬
- ▪ ▪ 道路
- ▪ 卷六十五·産業部上
- ▪ ▪ 農
- ▪ ▪ 田
- ▪ ▪ 園
- ▪ ▪ 蠶
- ▪ ▪ 圃
- ▪ ▪ 織
- ▪ ▪ 針
- ▪ ▪ 市
- ▪ 卷六十六·産業部下
- ▪ ▪ 田獵
- ▪ ▪ 釣
- ▪ ▪ 錢
- ▪ 卷六十七·衣冠部
- ▪ ▪ 衣冠
- ▪ ▪ 貂蟬
- ▪ ▪ 玦珮
- ▪ ▪ 巾帽
- ▪ ▪ 衣裳
- ▪ ▪ 袍
- ▪ ▪ 裙襦
- ▪ ▪ 裘
- ▪ ▪ 帶
- ▪ 卷六十八·儀飾部
- ▪ ▪ 節
- ▪ ▪ 黃鉞
- ▪ ▪ 鼓吹
- ▪ ▪ 相風
- ▪ ▪ 漏刻
- ▪ 卷六十九·服飾部上
- ▪ ▪ 幾
- ▪ ▪ 帳
- ▪ ▪ 屏風
- ▪ ▪ 幔
- ▪ ▪ 簟
- ▪ ▪ 薦席
- ▪ ▪ 案
- ▪ ▪ 杖
- ▪ ▪ 扇
- ▪ ▪ 麈尾
- ▪ 卷七十·服飾部下
- ▪ ▪ 胡床
- ▪ ▪ 火籠
- ▪ ▪ 縟
- ▪ ▪ 如意
- ▪ ▪ 枕
- ▪ ▪ 被
- ▪ ▪ 香爐
- ▪ ▪ 步搖
- ▪ ▪ 釵
- ▪ ▪ 梳枇
- ▪ ▪ 囊
- ▪ ▪ 鏡
- ▪ ▪ 襪
《东观汉记》曰:世祖光武皇帝,高祖九世孙,出自长沙定王,定王生舂陵节侯,舂陵本在零陵郡,节侯孙孝侯,以土地下湿,元帝时,求封南阳蔡阳白水乡,因故国名曰舂陵,上隆准日角,大口,美须眉,身长七尺三寸 ,仁智明达,多权略,乐施爱人,在家重慎畏事,勤於稼穑,兄伯升,好侠,笑上事田作,比之高祖兄仲,上归旧庐,望见庐南有火光,以为人持火,呼之,光遂赫然属天,有顷不见,上异之,初伯升之起也,诸家子弟皆亡逃自匿,曰:伯升杀我,及闻上至,绛衣大冠,乃惊,以为独伯升如此,谨厚者亦为之。
又曰:王莽遣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将兵来征,莽欲盛威武,王齐则[注]三字有讹脱 ,《太平御览》九十作以振山东,至驱六字。虎豹犀象 ,奇伟猛兽,以长人巨无霸为垒校尉,秦汉以来师出,未尝有也,时汉兵八九千人,二公兵以五六十万,到,遂环昆阳城作营 ,且围之数百重,有流星坠寻营,营中正昼有云气,如坏山直下营而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上选精兵三千人与战,大破之,杀司徒王寻,赴水溺死者以万数,滍水为之不流,更始以上为大司马,遣之河北,安集百姓,破邯郸,诛王郎,入宫收文书,寻得吏民谤毁上言可击者数千章,上会诸将烧之,曰:令反侧子自安也,更始遣使者立上为萧王。又击破铜马,受降適毕,贼亦两心,上敕降贼各归勒兵待,上轻骑入,按行贼营,贼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由是皆自安。
又曰:诸将请上尊号,初王莽时,上与伯叔及姊婿邓晨攘人蔡少公坐语,少公道谶言刘秀当为天子,或曰是国师刘子骏也,上戏曰:何用知仆非也,坐者皆大笑,时传闻赤伏符,不见文章军中所,上未信,到鄗,上所与长安同舍诸生强华,自长安奉赤伏符诣鄗,与上会,群臣复伏固 ,[注]御览固下有请字。乃命有司设坛鄗之千秋亭,六月,即皇帝位。
袁宏汉纪曰:南顿令钦,生光武皇帝 ,讳秀,字文叔。
《帝王世纪》曰:春秋兴[注]《太平御览》九十作称。夏少康之起,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若汉之策命世祖,不阶成旅之资,平暴反正,遂建中兴,夏少康同美矣。
《续汉书》曰:昔羿寒浞篡夏数十年,少康生为牧人,能修德复夏,厥勋大矣,然尚有虞思及靡有鬲内外之助,至於光武,承王莽之篡,起自疋庶,一民尺土,靡有凭焉,发迹於昆阳,以数千屠百万,非胆智之至,孰能堪之,讨贼平乱,克复汉业,号称中兴,虽初兴者无以加之矣 ,中国既定,柔远以德,爱慎人命,下及至贱,武功既抗,文德术修 ,[注]武功以下,《太平御览》九十作武功既备,抗文德,脩经术,此有讹倒。勋绩弘矣。
薛莹汉纪曰:王莽之际,天下云乱,英雄并发,其跨州据郡,僭制者多矣,人皆有冀於非望,然考其聪明仁勇,自无光武俦也,加以宽博容纳,计虑如神 ,是以任光窦融,望风景附,马援一见,睹颜识奇,故能以十数年间,扫除群凶,清复海内,岂非天人之所辅赞哉,古者师不内御,而光武命将,皆授以方略,使奉图而进,其有违失,无不折伤,意岂文史之过乎,不然,虽圣人其犹病诸。
袁山松《後汉书》曰:前汉自成哀已下,天地纵横,巨猾窃命,刘氏旧泽犹存,而瞻乌之望殆绝,世祖以眇眇之胤,起白水之滨,身屈无妄之力,位举群贤并列,[注]御览九十作位与群竖并列,此有讹文。于时怀玺者十馀,建旗者数百,高才者居南面,疾足者为王公,茫茫九州 ,瓜分脔切,湣湣苍生,尘消鼎沸,我扇之以仁风 ,驱之以大威,雪霜被而茨棘枯,横网振而逆鳞扫,群材毕凑,人鬼与能,数年之间,廓清四海,虽曰中兴,与夫始创业者,庸有异乎,诚哉马生之言,固已寥廓大度,同符高祖。又等太宗之仁,兼孝宣之明,一人之体,其殆于周,故能享有神器,据乎万乘之上矣。
【碑】後汉蔡邑光武济阳宫碑曰:王室中微,哀平短祚,奸臣王莽,偷有神器,十有八年,罪盈恶熟,天人致诛,帝乃龙见白水,渊跃昆滍,破前队之众,殄二公之师,收兵略地,经营河朔,於是群公诸将,据河洛之文,协符瑞之徵,佥曰历数在帝,践祚允宜,乃以建武元年六月,即位于鄗县之阳,五成之陌,祀汉配天,罔失旧物,享国三十有三年,方内乂安,蛮夷率服,巡狩太山,禅梁父,皇代之遐迹,帝者之上仪,罔不毕举,道德馀庆,延于无穷,先民有言曰:乐乐其所自生,而礼不忘其本,是以虞称妫汭,姬美周原,皇天乃眷,神宫实始于此,厥路藐哉,所谓神丽显融,越不可尚,小臣河尹玮,来在济阳,顾见神宫,追惟桑梓褒述之义 ,用敢作颂,其辞曰:赫赫炎天,爰曜其晖,笃生圣皇,贰汉之微,稽度虔则,诞育灵姿,黄孽作慝,篡握天机,帝赫斯怒,爰整其师,应期潜见,扶阳而飞,祸乱克定,群凶殄夷 ,匡复帝载,万国以绥,巡于四岳,展义省方,登封降禅,升于中皇,爰兹初基,天命孔彰,子子孙孙,保之无疆。
【论】魏陈王曹植汉二祖优劣论曰:客有问余曰:夫汉二帝,高祖光武,俱为受命拨乱之君,此时事之难易,论其人之优劣,孰者为先,余应之曰:昔汉之初兴,高祖因暴秦而起,遂诛强楚,先[注]《太平御览》四百四十七作光。有天下,功齐汤武,业流後嗣,诚帝王之元勋,人君之盛事也,然而名不继德,行不纯道,身没之後,崩亡之际,果令凶妇肆酖酷之心,嬖妾被人豕之刑,亡赵幽囚,祸殃骨肉,诸吕专权,社稷几移,凡此诸事,岂非高祖寡计浅虑以致,然彼之雄才大略,俶傥之节,信当世至豪健壮杰士也。又其枭将画臣,皆古今之鲜有,历世之希睹,彼能任其才而用之,听其言而察之,故兼天下,有帝位,流巨勋而遗元功也,世祖体乾灵之休德,禀贞和之纯精,通黄中之妙理,韬亚圣之懿才,其为德也,聪达而多识,仁智而明恕,重慎而周密,乐施而爱人,值阳九无妄之世,遭炎光厄会之运,殷尔雷发,赫然神举,用武略以攘暴,兴义兵以扫残,神光前驱,威风先逝,军未出於南京,莽已毙于西都,夫其荡涤凶秽,剿除丑类,若顺迅风而纵烈火,曬白日而扫朝云也,尔乃庙胜而後动众,计定而後行师,故攻无不陷之垒,战无奔北之卒,是以群下欣欣,归心圣德,宣仁以和众,迈德以来远,故窦融闻声而影附,马援一见而叹息,股肱有济济之美,元首有穆穆之容,敦睦九族,有唐虞之称,高尚纯朴有羲皇之素,谦虚纳下,有吐握之劳,留心庶事,有日昃之勤,乃规弘迹而造皇极 ,创帝道而立德基,是以计功则业殊,比隆则事异,旌德则靡愆,言行则无秽,量力则势微,论辅则力劣,卒能握乾图之休徵 ,应五百之显期,立不刊之遐迹,建不朽之元功,金石播其休烈,诗书载其勋懿,故曰光武其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