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文类聚
- ▪ 卷一·天部上
- ▪ ▪ 天
- ▪ ▪ 日
- ▪ ▪ 月
- ▪ ▪ 星
- ▪ ▪ 云
- ▪ ▪ 风
- ▪ 卷二·天部下
- ▪ ▪ 雪
- ▪ ▪ 雨
- ▪ ▪ 霁
- ▪ ▪ 雷
- ▪ ▪ 电
- ▪ ▪ 雾
- ▪ ▪ 虹
- ▪ 卷三·岁时上
- ▪ ▪ 春
- ▪ ▪ 夏
- ▪ ▪ 秋
- ▪ ▪ 冬
- ▪ 卷四·岁时中
- ▪ ▪ 元正
- ▪ ▪ 人日
- ▪ ▪ 正月十五日
- ▪ ▪ 月晦
- ▪ ▪ 寒食
- ▪ ▪ 三月三日
- ▪ ▪ 五月五日
- ▪ ▪ 七月十五
- ▪ ▪ 九月九日
- ▪ 卷五·岁时下
- ▪ ▪ 伏
- ▪ ▪ 社
- ▪ ▪ 热
- ▪ ▪ 寒
- ▪ ▪ 腊
- ▪ ▪ 律
- ▪ ▪ 历
- ▪ 卷六·地部、州部、郡部
- ▪ ▪ 益州
- ▪ ▪ 幽州
- ▪ ▪ 宣城郡
- ▪ ▪ 会稽郡
- ▪ ▪ 峡
- ▪ ▪ 杨州
- ▪ ▪ 荆州
- ▪ ▪ 青州
- ▪ ▪ 徐州
- ▪ ▪ 兖州
- ▪ ▪ 豫州
- ▪ ▪ 雍州
- ▪ ▪ 并州
- ▪ ▪ 地
- ▪ ▪ 野
- ▪ ▪ 河南郡
- ▪ ▪ 京兆郡
- ▪ ▪ 关
- ▪ ▪ 冈
- ▪ ▪ 岩
- ▪ ▪ 石
- ▪ ▪ 尘
- ▪ ▪ 州部
- ▪ ▪ 冀州
- ▪ ▪ 交州
- ▪ ▪ 郡部
- ▪ 卷七·山部上
- ▪ ▪ 昆仑山
- ▪ ▪ 天台山
- ▪ ▪ 首阳山
- ▪ ▪ 燕然山
- ▪ ▪ 北邙山
- ▪ ▪ 荆山
- ▪ ▪ 锺山
- ▪ ▪ 罗浮山
- ▪ ▪ 九疑山
- ▪ ▪ 总载山
- ▪ ▪ 嵩高山
- ▪ ▪ 华山
- ▪ ▪ 衡山
- ▪ ▪ 庐山
- ▪ ▪ 太行山
- ▪ 卷八·山部下、水部上
- ▪ ▪ 虎丘山
- ▪ ▪ 蒜山
- ▪ ▪ 石帆山
- ▪ ▪ 石鼓山
- ▪ ▪ 石门山
- ▪ ▪ 太平山
- ▪ ▪ 岷山
- ▪ ▪ 会稽诸山
- ▪ ▪ 交广诸山
- ▪ ▪ 总载水
- ▪ ▪ 海水
- ▪ ▪ 河水
- ▪ ▪ 江水
- ▪ ▪ 淮水
- ▪ ▪ 汉水
- ▪ ▪ 洛水
- ▪ 卷九·水部下
- ▪ ▪ 津
- ▪ ▪ 桥
- ▪ ▪ 涧
- ▪ ▪ 浦
- ▪ ▪ 渠
- ▪ ▪ 谷
- ▪ ▪ 壑
- ▪ ▪ 四渎
- ▪ ▪ 涛
- ▪ ▪ 湖
- ▪ ▪ 陂
- ▪ ▪ 池
- ▪ ▪ 谿
- ▪ ▪ 井
- ▪ ▪ 冰
- ▪ 卷十·符命部
- ▪ ▪ 符命
- ▪ 卷十一·帝王部一
- ▪ ▪ 天皇氏
- ▪ ▪ 地皇氏
- ▪ ▪ 人皇氏
- ▪ ▪ 有巢氏
- ▪ ▪ 燧人氏
- ▪ ▪ 太昊庖牺氏
- ▪ ▪ 帝女娲氏
- ▪ ▪ 神农氏
- ▪ ▪ 总载帝王
- ▪ ▪ 黄帝轩辕氏
- ▪ ▪ 少昊金天氏
- ▪ ▪ 颛顼高阳氏
- ▪ ▪ 帝喾高辛氏
- ▪ ▪ 帝尧陶唐氏
- ▪ ▪ 帝舜有虞氏
- ▪ ▪ 帝夏禹
- ▪ 卷十二·帝王部二
- ▪ ▪ 殷成汤
- ▪ ▪ 周文王
- ▪ ▪ 周武王
- ▪ ▪ 周成王
- ▪ ▪ 汉高帝
- ▪ ▪ 汉文帝
- ▪ ▪ 汉景帝
- ▪ ▪ 汉武帝
- ▪ ▪ 汉昭帝
- ▪ ▪ 汉宣帝
- ▪ ▪ 後汉光武帝
- ▪ ▪ 汉明帝
- ▪ ▪ 汉和帝
- ▪ 卷十三·帝王部三
- ▪ ▪ 吴大帝
- ▪ ▪ 魏武帝
- ▪ ▪ 魏文帝
- ▪ ▪ 晋武帝
- ▪ ▪ 晋穆帝
- ▪ ▪ 晋简文帝
- ▪ ▪ 晋孝武帝
- ▪ ▪ 晋元帝
- ▪ ▪ 晋成帝
- ▪ ▪ 晋康帝
- ▪ ▪ 宋武帝
- ▪ ▪ 宋孝武帝
- ▪ 卷十四·帝王部四
- ▪ ▪ 北齐文宣帝
- ▪ ▪ 陈武帝
- ▪ ▪ 陈文帝
- ▪ ▪ 齐武帝
- ▪ ▪ 梁元帝
- ▪ ▪ 齐高帝
- ▪ ▪ 齐明帝
- ▪ ▪ 陈宣帝
- ▪ ▪ 梁武帝
- ▪ 卷十五·后妃部
- ▪ ▪ 后妃
- ▪ 卷十六·储宫部
- ▪ ▪ 储宫
- ▪ ▪ 太子妃
- ▪ ▪ 公
- ▪ 卷十七·人部一
- ▪ ▪ 头
- ▪ ▪ 目
- ▪ ▪ 髑髅
- ▪ ▪ 胆
- ▪ ▪ 耳
- ▪ ▪ 口
- ▪ ▪ 舌
- ▪ ▪ 发
- ▪ 卷十八·人部二
- ▪ ▪ 美妇人
- ▪ ▪ 贤妇人
- ▪ ▪ 老
- ▪ 卷十九·人部三
- ▪ ▪ 言语
- ▪ ▪ 讴谣
- ▪ ▪ 吟
- ▪ ▪ 啸
- ▪ ▪ 笑
- ▪ 卷二十·人部四
- ▪ ▪ 圣
- ▪ ▪ 贤
- ▪ ▪ 忠
- ▪ ▪ 孝
- ▪ 卷二十一·人部五
- ▪ ▪ 德
- ▪ ▪ 让
- ▪ ▪ 智
- ▪ ▪ 性命
- ▪ ▪ 友悌
- ▪ ▪ 交友
- ▪ ▪ 绝交
- ▪ 卷二十二·人部六
- ▪ ▪ 公平
- ▪ ▪ 品藻
- ▪ ▪ 质文
- ▪ 卷二十三·人部七
- ▪ ▪ 鉴诫
- ▪ 卷二十四·人部八
- ▪ ▪ 讽
- ▪ ▪ 谏
- ▪ 卷二十五·人部九
- ▪ ▪ 说
- ▪ ▪ 嘲戏
- ▪ 卷二十六·人部十
- ▪ ▪ 言志
- ▪ 卷二十七·人部十一
- ▪ ▪ 行旅
- ▪ 卷二十八·人部十二
- ▪ ▪ 游览
- ▪ 卷二十九·人部十三
- ▪ ▪ 别上
- ▪ 卷三十·人部十四
- ▪ ▪ 别下
- ▪ ▪ 怨
- ▪ 卷三十一·人部十五
- ▪ ▪ 赠答
- ▪ 卷三十二·人部十六
- ▪ ▪ 闺情
- ▪ 卷三十三·人部十七
- ▪ ▪ 宠幸
- ▪ ▪ 游侠
- ▪ ▪ 报恩
- ▪ ▪ 报雠
- ▪ ▪ 盟
- ▪ 卷三十四·人部十八
- ▪ ▪ 哀伤
- ▪ ▪ 怀旧
- ▪ 卷三十五·人部十九
- ▪ ▪ 贫
- ▪ ▪ 妒
- ▪ ▪ 淫
- ▪ ▪ 愁
- ▪ ▪ 泣
- ▪ ▪ 奴
- ▪ ▪ 婢
- ▪ ▪ 佣保
- ▪ 卷三十六·人部二十
- ▪ ▪ 隐逸上
- ▪ 卷三十七·人部二十一
- ▪ ▪ 隐逸下
- ▪ 卷三十八·禮部上
- ▪ ▪ 禮
- ▪ ▪ 祭祀
- ▪ ▪ 郊丘
- ▪ ▪ 宗廟
- ▪ ▪ 明堂
- ▪ ▪ 辟雍
- ▪ ▪ 學校
- ▪ ▪ 釋奠
- ▪ 卷三十九·禮部中
- ▪ ▪ 巡守
- ▪ ▪ 籍田
- ▪ ▪ 社稷
- ▪ ▪ 朝會
- ▪ ▪ 燕會
- ▪ ▪ 封禪
- ▪ ▪ 親蠶
- ▪ 卷四十·禮部下
- ▪ ▪ 吊
- ▪ ▪ 塚墓
- ▪ ▪ 冠
- ▪ ▪ 婚
- ▪ ▪ 諡
- ▪ 卷四十一·樂部一
- ▪ ▪ 論樂
- ▪ 卷四十二·樂部二
- ▪ ▪ 樂府
- ▪ 卷四十三·樂部三
- ▪ ▪ 舞
- ▪ ▪ 歌
- ▪ 卷四十四·樂部四
- ▪ ▪ 琴
- ▪ ▪ 箏
- ▪ ▪ 箜篌
- ▪ ▪ 琵琶
- ▪ ▪ 筍虡
- ▪ ▪ 簫
- ▪ ▪ 笛
- ▪ ▪ 笳
- ▪ 卷四十五·職官部一
- ▪ ▪ 總載職官
- ▪ ▪ 諸王
- ▪ ▪ 相國
- ▪ ▪ 丞相
- ▪ ▪ 塚宰
- ▪ 卷四十六·職官部二
- ▪ ▪ 太尉
- ▪ ▪ 太保
- ▪ ▪ 太傅
- ▪ ▪ 祭酒
- ▪ ▪ 博士
- ▪ 卷四十七·職官部三
- ▪ ▪ 大司馬
- ▪ ▪ 司徒
- ▪ ▪ 司空
- ▪ ▪ 儀同
- ▪ ▪ 特進
- ▪ 卷四十八·職官部四
- ▪ ▪ 錄尚書
- ▪ ▪ 給事中
- ▪ ▪ 中書令
- ▪ ▪ 中書侍郎
- ▪ ▪ 尚書令
- ▪ ▪ 仆射
- ▪ ▪ 吏部尚書
- ▪ ▪ 尚書
- ▪ ▪ 吏部郎
- ▪ ▪ 侍中
- ▪ ▪ 黃門侍郎
- ▪ ▪ 散騎常侍
- ▪ 卷四十九·職官部五
- ▪ ▪ 太常
- ▪ ▪ 衛尉
- ▪ ▪ 太仆
- ▪ ▪ 廷尉
- ▪ ▪ 鴻臚
- ▪ ▪ 司農
- ▪ ▪ 將作
- ▪ ▪ 光祿大夫
- ▪ ▪ 太子詹事
- ▪ ▪ 太子中庶子
- ▪ ▪ 太子舍人
- ▪ 卷五十·職官部六
- ▪ ▪ 刺史
- ▪ ▪ 尹
- ▪ ▪ 太守
- ▪ ▪ 令長
- ▪ 卷五十一·封爵部
- ▪ ▪ 總載封爵
- ▪ ▪ 親戚封
- ▪ ▪ 功臣封
- ▪ ▪ 遜讓封
- ▪ ▪ 外戚封
- ▪ ▪ 婦人封
- ▪ ▪ 尊賢繼絕封
- ▪ 卷五十二·治政部上
- ▪ ▪ 論政
- ▪ ▪ 善政
- ▪ ▪ 赦宥
- ▪ 卷五十三·治政部下
- ▪ ▪ 錫命
- ▪ ▪ 薦舉
- ▪ ▪ 奉使
- ▪ 卷五十四·刑法部
- ▪ ▪ 刑法
- ▪ 卷五十五·雜文部一
- ▪ ▪ 經典
- ▪ ▪ 談講
- ▪ ▪ 讀書
- ▪ ▪ 史傳
- ▪ ▪ 集序
- ▪ 卷五十六·雜文部二
- ▪ ▪ 詩
- ▪ ▪ 賦
- ▪ 卷五十七·雜文部三
- ▪ ▪ 七
- ▪ ▪ 連珠
- ▪ 卷五十八·雜文部四
- ▪ ▪ 書
- ▪ ▪ 檄
- ▪ ▪ 移
- ▪ ▪ 紙
- ▪ ▪ 筆
- ▪ ▪ 硯
- ▪ 卷五十九·武部
- ▪ ▪ 將帥
- ▪ ▪ 戰伐
- ▪ 卷六十·軍器部
- ▪ ▪ 匕首
- ▪ ▪ 鋏
- ▪ ▪ 弓
- ▪ ▪ 箭
- ▪ ▪ 弩
- ▪ ▪ 彈
- ▪ ▪ 槊
- ▪ ▪ 牙
- ▪ ▪ 劍
- ▪ ▪ 刀
- ▪ 卷六十一·居處部一
- ▪ ▪ 總載居處
- ▪ 卷六十二·居處部二
- ▪ ▪ 宮
- ▪ ▪ 闕
- ▪ ▪ 台
- ▪ ▪ 殿
- ▪ ▪ 坊
- ▪ 卷六十三·居處部三
- ▪ ▪ 櫓
- ▪ ▪ 門
- ▪ ▪ 樓
- ▪ ▪ 觀
- ▪ ▪ 堂
- ▪ ▪ 城
- ▪ ▪ 館
- ▪ 卷六十四·居處部四
- ▪ ▪ 壇
- ▪ ▪ 宅舍
- ▪ ▪ 庭
- ▪ ▪ 室
- ▪ ▪ 齋
- ▪ ▪ 廬
- ▪ ▪ 道路
- ▪ 卷六十五·産業部上
- ▪ ▪ 農
- ▪ ▪ 田
- ▪ ▪ 園
- ▪ ▪ 蠶
- ▪ ▪ 圃
- ▪ ▪ 織
- ▪ ▪ 針
- ▪ ▪ 市
- ▪ 卷六十六·産業部下
- ▪ ▪ 田獵
- ▪ ▪ 釣
- ▪ ▪ 錢
- ▪ 卷六十七·衣冠部
- ▪ ▪ 衣冠
- ▪ ▪ 貂蟬
- ▪ ▪ 玦珮
- ▪ ▪ 巾帽
- ▪ ▪ 衣裳
- ▪ ▪ 袍
- ▪ ▪ 裙襦
- ▪ ▪ 裘
- ▪ ▪ 帶
- ▪ 卷六十八·儀飾部
- ▪ ▪ 節
- ▪ ▪ 黃鉞
- ▪ ▪ 鼓吹
- ▪ ▪ 相風
- ▪ ▪ 漏刻
- ▪ 卷六十九·服飾部上
- ▪ ▪ 幾
- ▪ ▪ 帳
- ▪ ▪ 屏風
- ▪ ▪ 幔
- ▪ ▪ 簟
- ▪ ▪ 薦席
- ▪ ▪ 案
- ▪ ▪ 杖
- ▪ ▪ 扇
- ▪ ▪ 麈尾
- ▪ 卷七十·服飾部下
- ▪ ▪ 縟
- ▪ ▪ 如意
- ▪ ▪ 枕
- ▪ ▪ 被
- ▪ ▪ 香爐
- ▪ ▪ 步搖
- ▪ ▪ 釵
- ▪ ▪ 梳枇
- ▪ ▪ 囊
- ▪ ▪ 鏡
- ▪ ▪ 襪
- ▪ ▪ 胡床
- ▪ ▪ 火籠
[注]太尉太傅太保祭酒 博士
《春秋合成圖》曰:堯坐舟中,與太尉舜臨觀,鳳皇授圖。
《史記》曰: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
百官表注曰:太尉,古官也,自上安下曰尉,故武官以爲號。
月令曰:孟夏,太尉贊俊傑,遂賢良。
漢書百官表曰:太尉,秦官,金印紫綬,掌武事,周勃灌嬰周亞夫等爲之。
《漢書》曰:呂後問高祖曰:陛下百歲之後 ,蕭相國既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其次,曰:王陵可,然少戇,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爲太尉。
又曰:王龔爲太尉,在位,自非公事,不通州郡書記,其所辟命,皆海內長者。
《東觀漢記》曰:張輔,字益侯,爲太尉,父尚在,輔每遷轉,乃一到洛,父來,適會正臈,公卿罷朝,俱賀歲,奉酒上輔父壽,極歡,莫不嘉其榮。
又曰:鄧彪,字智伯,爲太尉,在位清白公廉。
謝承《後漢書》曰:京兆朱寵,字仲威,爲太尉,家貧,食脫粟飯,臥布被,朝廷賜錦被粱肉,皆不敢當。
又曰:鄭弘爲臨江太守 ,行春,有兩白鹿,隨車夾轂而行,弘怪問主簿黃國,鹿爲吉凶,國拜賀曰:聞三公車圖畫作鹿,明府當爲宰相,後弘果爲太尉 ,舉[注]《太平禦覽》二百零七舉下有將字,此脫。六十九卷屏風篇引亦脫,弟五倫爲司空,班次在下,每正朔朝見,弘曲躬自卑,上後置雲母屏風分隔,由此爲故事。
《續漢書》曰:太尉公一人,掌四方兵事功勤,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掌亞獻。
袁崧《後漢書》曰:太尉劉虞,讓位於羊續,靈帝時,爲三公者,皆輸禮錢千萬,續舉褞袍以示之曰:臣之有,唯此而已,遂不代虞。
華嶠《後漢書》曰:安帝即位,太尉徐防,以災異寇賊,策免就國,凡三公以災免,始自防也。
範曄《後漢書》曰:曹嵩,靈帝時,貨賂中官,及輸西園錢一億萬,故位至太尉。
應劭《漢官儀》曰:章帝詔曰:司空牟融,典職六年,勤勞不怠,其以融爲太尉,錄尚書事。
又曰:沖帝丁酉策書,太尉趙峻,二世掌典機衡,有匪石不貳之心,大司農李同,公族之苗,忠直不回,有史魚之風,今以峻爲太傅,同爲太尉,與大將軍冀,參錄尚書事。
《幽明錄》曰:常山張顥 ,爲梁相,天新雨後,有鳥如鵲,飛翔稍下,墜地,民爭取,即化爲一圓石,顥椎破之,得金印,文曰忠孝侯印,顥表上聞,藏之秘府,顥漢靈帝時至太尉。
齊職儀曰:魏文帝黃初二年 ,日食,奏免太尉賈詡,詔曰:天地之災害,罪在朕躬,勿貶三公,遂爲永制,而太尉華歆,以疾,依田千秋故事,乘輿上殿,大會,遣散騎常侍繆龔請歆,百官總己,聽歆至。
【贊】後漢蔡邕太尉陳公贊曰:公在百里,有西産之惠,賜命方伯,分陝餘慶,餘慶伊何,兆民其觀,少者是懷,老者是安,綱紀文王,文王用平 ,東督京輦,京輦用清,乃登三事,三事攸寧,契稷之佐,具於堯庭,今則由古,於穆誕成。
【箴】後漢崔駰太尉箴曰:天官塚宰,庶僚之師,師錫有帝,命虞作尉,苟非其人,斁我帝載,昔周人思文公,而召南詠甘棠,昆吾隆夏,伊摯盛商,季世頗僻,禮用不匡。
【碑】後漢蔡邕楊太尉碑銘曰:於戲公 ,惟嶽靈,天挺德,翼赤精,神氤氳。仁哲生,應台任,作邦禎,帝欽亮,訪典刑,道不忒,迄有成,光遐邇,穆其清。
又楊太尉碑銘曰:天鑒有漢,挺生元輔,世作三事,勳在王府,乃及伊公,克光前矩,悉心畢力,胤其祖武,化洽群生,澤霑區宇。
又太尉李咸碑銘曰:天垂三台,地應五嶽,降生我公,應鼎之足,弈世載德,名昭圖錄,既文且武,桓桓紹續,外則折沖,內則大麓。
又太尉橋玄碑曰:岐嶷而超等,總角而逸群,至矣乎[注]本集作至於,初紳,高明卓異,爲衆傑之雄,其性莊,疾尚華[注]本集作華尚。樸,有折而不橈,拔賢如逝流,討惡如霆擊,至德在己,揚之由人,苟不矯迹,夫何舍焉。
後漢桓麟[注]按當作驎。太尉劉寬碑曰:公誕受純和之氣,體有樂道寧儉之性,疾雕飾,尚樸素,輕榮利,重謙讓,劣與同好,鑴墳典於茅廬,是以根經緯,綜精微,誨童冠而不倦,遷南陽太守,推貞諒以示下,顯衆善以厲否,惻隱之誠,通于神人,故去鞭樸,如獲其情,弗用刑,如弭其奸,晉孫綽太尉庾亮碑曰:咨黃中以啓曹,鍾遐武於軒轅,爰及晉代,世號多士,公吸峻極之秀氣,誕命世之深量,微言散於秋毫,玄風暢乎德音,闚門者貴其凝峙,入室者議其通玄,摽形者得之廊廟,悟旨者期諸濠川,提挈南翔,息肩靈越,會大君有命,納妃德門,自求多福,辭不獲已,鳳羽籠于華樊,麟趾縶於椒房,王敦阻兵玩權,志闚神器,乃轉公左衛將軍,要雄戟以扶華轂,勒武旅以翼豹尾,死難之心,義形於色,親受中詔,奔告方伯,於是群後契盟,同稟高謀,岩棲懷德,以鄉赴義,拯神器於獸吻,扶帝座於已傾,王室之不壞,翳伯舅是賴,公以爲戰伐之謀,仁所恥聞,況立德弘道,年幾不惑,闔門沈舟,將遠迹山海,詔累遣侍中黃門,逼以嚴制,知不獲免,乃固求外任,江外無烽燧之警,宇內歸穆然之美,銘曰:金德時昏,乾綱絕紀,素靈南映,中宗蔚起,誰其贊之,數鍾伊公,達人忘懷,形隨運通,再潛再躍,婉若遊龍,梁沈約齊太尉王儉碑銘曰:瞻旦奭而齊軫,軼夔龍而長騖,百辟翹首,譬列宿之仰望舒,千里結轍,若派流之宗江漢,及宋道盛運,鼎命將改,而瞻烏所集,未知適歸,公高臥閑宇,獨吒虛室,眷龍顔以讬夢,詠日角以興言,佇傅岩之下,懷滋水之上,慨深版蕩,念在濡足,霸君亦慮屬一匡,情隆三顧,卜匪熊羆,唯人是與,公深睹興廢,妙識人英,察榮光於河渚,攀龍翼於雲漢,傾方寸以奉國,忘七尺以事君,殊文共會,異軫同歸,堆案盈幾,充庭滿室,隨方引應,斷決如流,辭不輟響,紙無停筆,精明外朗,神彩傍映,曬屬接其光景 ,風飈溢乎帷席,囂喧總至,大薄相填,齊鑣共軫,並而不雜,銘曰:悵公赫矣,世載經綸,四彼三傑,六茲五臣,德參世命 ,道亞如仁,屣步金門,濯纓蘭疇,激水上征,倍帆鬱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