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文类聚
- ▪ 卷一·天部上
- ▪ ▪ 天
- ▪ ▪ 日
- ▪ ▪ 月
- ▪ ▪ 星
- ▪ ▪ 云
- ▪ ▪ 风
- ▪ 卷二·天部下
- ▪ ▪ 雪
- ▪ ▪ 雨
- ▪ ▪ 霁
- ▪ ▪ 雷
- ▪ ▪ 电
- ▪ ▪ 雾
- ▪ ▪ 虹
- ▪ 卷三·岁时上
- ▪ ▪ 春
- ▪ ▪ 夏
- ▪ ▪ 秋
- ▪ ▪ 冬
- ▪ 卷四·岁时中
- ▪ ▪ 元正
- ▪ ▪ 人日
- ▪ ▪ 正月十五日
- ▪ ▪ 月晦
- ▪ ▪ 寒食
- ▪ ▪ 三月三日
- ▪ ▪ 五月五日
- ▪ ▪ 七月十五
- ▪ ▪ 九月九日
- ▪ 卷五·岁时下
- ▪ ▪ 伏
- ▪ ▪ 社
- ▪ ▪ 热
- ▪ ▪ 寒
- ▪ ▪ 腊
- ▪ ▪ 律
- ▪ ▪ 历
- ▪ 卷六·地部、州部、郡部
- ▪ ▪ 益州
- ▪ ▪ 幽州
- ▪ ▪ 交州
- ▪ ▪ 郡部
- ▪ ▪ 宣城郡
- ▪ ▪ 会稽郡
- ▪ ▪ 地
- ▪ ▪ 野
- ▪ ▪ 河南郡
- ▪ ▪ 京兆郡
- ▪ ▪ 关
- ▪ ▪ 冈
- ▪ ▪ 岩
- ▪ ▪ 石
- ▪ ▪ 尘
- ▪ ▪ 州部
- ▪ ▪ 冀州
- ▪ ▪ 峡
- ▪ ▪ 杨州
- ▪ ▪ 荆州
- ▪ ▪ 青州
- ▪ ▪ 徐州
- ▪ ▪ 兖州
- ▪ ▪ 豫州
- ▪ ▪ 雍州
- ▪ ▪ 并州
- ▪ 卷七·山部上
- ▪ ▪ 昆仑山
- ▪ ▪ 天台山
- ▪ ▪ 首阳山
- ▪ ▪ 燕然山
- ▪ ▪ 北邙山
- ▪ ▪ 荆山
- ▪ ▪ 锺山
- ▪ ▪ 罗浮山
- ▪ ▪ 九疑山
- ▪ ▪ 总载山
- ▪ ▪ 嵩高山
- ▪ ▪ 华山
- ▪ ▪ 衡山
- ▪ ▪ 庐山
- ▪ ▪ 太行山
- ▪ 卷八·山部下、水部上
- ▪ ▪ 虎丘山
- ▪ ▪ 蒜山
- ▪ ▪ 石帆山
- ▪ ▪ 石鼓山
- ▪ ▪ 石门山
- ▪ ▪ 太平山
- ▪ ▪ 岷山
- ▪ ▪ 会稽诸山
- ▪ ▪ 交广诸山
- ▪ ▪ 总载水
- ▪ ▪ 海水
- ▪ ▪ 河水
- ▪ ▪ 江水
- ▪ ▪ 淮水
- ▪ ▪ 汉水
- ▪ ▪ 洛水
- ▪ 卷九·水部下
- ▪ ▪ 涧
- ▪ ▪ 浦
- ▪ ▪ 津
- ▪ ▪ 桥
- ▪ ▪ 渠
- ▪ ▪ 谷
- ▪ ▪ 壑
- ▪ ▪ 四渎
- ▪ ▪ 涛
- ▪ ▪ 湖
- ▪ ▪ 陂
- ▪ ▪ 池
- ▪ ▪ 谿
- ▪ ▪ 井
- ▪ ▪ 冰
- ▪ 卷十·符命部
- ▪ ▪ 符命
- ▪ 卷十一·帝王部一
- ▪ ▪ 天皇氏
- ▪ ▪ 地皇氏
- ▪ ▪ 人皇氏
- ▪ ▪ 有巢氏
- ▪ ▪ 燧人氏
- ▪ ▪ 太昊庖牺氏
- ▪ ▪ 帝女娲氏
- ▪ ▪ 神农氏
- ▪ ▪ 总载帝王
- ▪ ▪ 黄帝轩辕氏
- ▪ ▪ 少昊金天氏
- ▪ ▪ 颛顼高阳氏
- ▪ ▪ 帝喾高辛氏
- ▪ ▪ 帝尧陶唐氏
- ▪ ▪ 帝舜有虞氏
- ▪ ▪ 帝夏禹
- ▪ 卷十二·帝王部二
- ▪ ▪ 殷成汤
- ▪ ▪ 周文王
- ▪ ▪ 周武王
- ▪ ▪ 周成王
- ▪ ▪ 汉高帝
- ▪ ▪ 汉文帝
- ▪ ▪ 汉景帝
- ▪ ▪ 汉武帝
- ▪ ▪ 汉昭帝
- ▪ ▪ 汉宣帝
- ▪ ▪ 後汉光武帝
- ▪ ▪ 汉明帝
- ▪ ▪ 汉和帝
- ▪ 卷十三·帝王部三
- ▪ ▪ 吴大帝
- ▪ ▪ 魏武帝
- ▪ ▪ 魏文帝
- ▪ ▪ 晋武帝
- ▪ ▪ 晋穆帝
- ▪ ▪ 晋简文帝
- ▪ ▪ 晋孝武帝
- ▪ ▪ 晋元帝
- ▪ ▪ 晋成帝
- ▪ ▪ 晋康帝
- ▪ ▪ 宋武帝
- ▪ ▪ 宋孝武帝
- ▪ 卷十四·帝王部四
- ▪ ▪ 齐武帝
- ▪ ▪ 齐高帝
- ▪ ▪ 齐明帝
- ▪ ▪ 陈宣帝
- ▪ ▪ 梁武帝
- ▪ ▪ 梁元帝
- ▪ ▪ 北齐文宣帝
- ▪ ▪ 陈武帝
- ▪ ▪ 陈文帝
- ▪ 卷十五·后妃部
- ▪ ▪ 后妃
- ▪ 卷十六·储宫部
- ▪ ▪ 储宫
- ▪ ▪ 太子妃
- ▪ ▪ 公
- ▪ 卷十七·人部一
- ▪ ▪ 头
- ▪ ▪ 目
- ▪ ▪ 耳
- ▪ ▪ 口
- ▪ ▪ 舌
- ▪ ▪ 发
- ▪ ▪ 髑髅
- ▪ ▪ 胆
- ▪ 卷十八·人部二
- ▪ ▪ 美妇人
- ▪ ▪ 贤妇人
- ▪ ▪ 老
- ▪ 卷十九·人部三
- ▪ ▪ 言语
- ▪ ▪ 讴谣
- ▪ ▪ 吟
- ▪ ▪ 啸
- ▪ ▪ 笑
- ▪ 卷二十·人部四
- ▪ ▪ 圣
- ▪ ▪ 贤
- ▪ ▪ 忠
- ▪ ▪ 孝
- ▪ 卷二十一·人部五
- ▪ ▪ 德
- ▪ ▪ 让
- ▪ ▪ 智
- ▪ ▪ 性命
- ▪ ▪ 友悌
- ▪ ▪ 交友
- ▪ ▪ 绝交
- ▪ 卷二十二·人部六
- ▪ ▪ 质文
- ▪ ▪ 公平
- ▪ ▪ 品藻
- ▪ 卷二十三·人部七
- ▪ ▪ 鉴诫
- ▪ 卷二十四·人部八
- ▪ ▪ 谏
- ▪ ▪ 讽
- ▪ 卷二十五·人部九
- ▪ ▪ 说
- ▪ ▪ 嘲戏
- ▪ 卷二十六·人部十
- ▪ ▪ 言志
- ▪ 卷二十七·人部十一
- ▪ ▪ 行旅
- ▪ 卷二十八·人部十二
- ▪ ▪ 游览
- ▪ 卷二十九·人部十三
- ▪ ▪ 别上
- ▪ 卷三十·人部十四
- ▪ ▪ 别下
- ▪ ▪ 怨
- ▪ 卷三十一·人部十五
- ▪ ▪ 赠答
- ▪ 卷三十二·人部十六
- ▪ ▪ 闺情
- ▪ 卷三十三·人部十七
- ▪ ▪ 宠幸
- ▪ ▪ 游侠
- ▪ ▪ 报恩
- ▪ ▪ 报雠
- ▪ ▪ 盟
- ▪ 卷三十四·人部十八
- ▪ ▪ 怀旧
- ▪ ▪ 哀伤
- ▪ 卷三十五·人部十九
- ▪ ▪ 贫
- ▪ ▪ 奴
- ▪ ▪ 婢
- ▪ ▪ 佣保
- ▪ ▪ 妒
- ▪ ▪ 淫
- ▪ ▪ 愁
- ▪ ▪ 泣
- ▪ 卷三十六·人部二十
- ▪ ▪ 隐逸上
- ▪ 卷三十七·人部二十一
- ▪ ▪ 隐逸下
- ▪ 卷三十八·禮部上
- ▪ ▪ 禮
- ▪ ▪ 祭祀
- ▪ ▪ 郊丘
- ▪ ▪ 宗廟
- ▪ ▪ 明堂
- ▪ ▪ 辟雍
- ▪ ▪ 學校
- ▪ ▪ 釋奠
- ▪ 卷三十九·禮部中
- ▪ ▪ 巡守
- ▪ ▪ 籍田
- ▪ ▪ 社稷
- ▪ ▪ 朝會
- ▪ ▪ 燕會
- ▪ ▪ 封禪
- ▪ ▪ 親蠶
- ▪ 卷四十·禮部下
- ▪ ▪ 冠
- ▪ ▪ 婚
- ▪ ▪ 諡
- ▪ ▪ 吊
- ▪ ▪ 塚墓
- ▪ 卷四十一·樂部一
- ▪ ▪ 論樂
- ▪ 卷四十二·樂部二
- ▪ ▪ 樂府
- ▪ 卷四十三·樂部三
- ▪ ▪ 舞
- ▪ ▪ 歌
- ▪ 卷四十四·樂部四
- ▪ ▪ 琴
- ▪ ▪ 箏
- ▪ ▪ 箜篌
- ▪ ▪ 琵琶
- ▪ ▪ 筍虡
- ▪ ▪ 簫
- ▪ ▪ 笛
- ▪ ▪ 笳
- ▪ 卷四十五·職官部一
- ▪ ▪ 總載職官
- ▪ ▪ 諸王
- ▪ ▪ 相國
- ▪ ▪ 丞相
- ▪ ▪ 塚宰
- ▪ 卷四十六·職官部二
- ▪ ▪ 博士
- ▪ ▪ 太尉
- ▪ ▪ 太保
- ▪ ▪ 太傅
- ▪ ▪ 祭酒
- ▪ 卷四十七·職官部三
- ▪ ▪ 大司馬
- ▪ ▪ 司徒
- ▪ ▪ 司空
- ▪ ▪ 儀同
- ▪ ▪ 特進
- ▪ 卷四十八·職官部四
- ▪ ▪ 錄尚書
- ▪ ▪ 尚書令
- ▪ ▪ 仆射
- ▪ ▪ 吏部尚書
- ▪ ▪ 尚書
- ▪ ▪ 吏部郎
- ▪ ▪ 侍中
- ▪ ▪ 黃門侍郎
- ▪ ▪ 散騎常侍
- ▪ ▪ 給事中
- ▪ ▪ 中書令
- ▪ ▪ 中書侍郎
- ▪ 卷四十九·職官部五
- ▪ ▪ 太常
- ▪ ▪ 衛尉
- ▪ ▪ 太仆
- ▪ ▪ 廷尉
- ▪ ▪ 鴻臚
- ▪ ▪ 司農
- ▪ ▪ 將作
- ▪ ▪ 光祿大夫
- ▪ ▪ 太子詹事
- ▪ ▪ 太子中庶子
- ▪ ▪ 太子舍人
- ▪ 卷五十·職官部六
- ▪ ▪ 刺史
- ▪ ▪ 尹
- ▪ ▪ 太守
- ▪ ▪ 令長
- ▪ 卷五十一·封爵部
- ▪ ▪ 遜讓封
- ▪ ▪ 外戚封
- ▪ ▪ 婦人封
- ▪ ▪ 尊賢繼絕封
- ▪ ▪ 總載封爵
- ▪ ▪ 親戚封
- ▪ ▪ 功臣封
- ▪ 卷五十二·治政部上
- ▪ ▪ 論政
- ▪ ▪ 善政
- ▪ ▪ 赦宥
- ▪ 卷五十三·治政部下
- ▪ ▪ 錫命
- ▪ ▪ 薦舉
- ▪ ▪ 奉使
- ▪ 卷五十四·刑法部
- ▪ ▪ 刑法
- ▪ 卷五十五·雜文部一
- ▪ ▪ 經典
- ▪ ▪ 談講
- ▪ ▪ 讀書
- ▪ ▪ 史傳
- ▪ ▪ 集序
- ▪ 卷五十六·雜文部二
- ▪ ▪ 詩
- ▪ ▪ 賦
- ▪ 卷五十七·雜文部三
- ▪ ▪ 七
- ▪ ▪ 連珠
- ▪ 卷五十八·雜文部四
- ▪ ▪ 硯
- ▪ ▪ 書
- ▪ ▪ 檄
- ▪ ▪ 移
- ▪ ▪ 紙
- ▪ ▪ 筆
- ▪ 卷五十九·武部
- ▪ ▪ 將帥
- ▪ ▪ 戰伐
- ▪ 卷六十·軍器部
- ▪ ▪ 牙
- ▪ ▪ 劍
- ▪ ▪ 刀
- ▪ ▪ 匕首
- ▪ ▪ 鋏
- ▪ ▪ 弓
- ▪ ▪ 箭
- ▪ ▪ 弩
- ▪ ▪ 彈
- ▪ ▪ 槊
- ▪ 卷六十一·居處部一
- ▪ ▪ 總載居處
- ▪ 卷六十二·居處部二
- ▪ ▪ 宮
- ▪ ▪ 闕
- ▪ ▪ 台
- ▪ ▪ 殿
- ▪ ▪ 坊
- ▪ 卷六十三·居處部三
- ▪ ▪ 櫓
- ▪ ▪ 門
- ▪ ▪ 樓
- ▪ ▪ 觀
- ▪ ▪ 堂
- ▪ ▪ 城
- ▪ ▪ 館
- ▪ 卷六十四·居處部四
- ▪ ▪ 庭
- ▪ ▪ 室
- ▪ ▪ 齋
- ▪ ▪ 廬
- ▪ ▪ 道路
- ▪ ▪ 壇
- ▪ ▪ 宅舍
- ▪ 卷六十五·産業部上
- ▪ ▪ 農
- ▪ ▪ 田
- ▪ ▪ 園
- ▪ ▪ 蠶
- ▪ ▪ 圃
- ▪ ▪ 織
- ▪ ▪ 針
- ▪ ▪ 市
- ▪ 卷六十六·産業部下
- ▪ ▪ 田獵
- ▪ ▪ 釣
- ▪ ▪ 錢
- ▪ 卷六十七·衣冠部
- ▪ ▪ 衣冠
- ▪ ▪ 貂蟬
- ▪ ▪ 玦珮
- ▪ ▪ 巾帽
- ▪ ▪ 衣裳
- ▪ ▪ 袍
- ▪ ▪ 裙襦
- ▪ ▪ 裘
- ▪ ▪ 帶
- ▪ 卷六十八·儀飾部
- ▪ ▪ 節
- ▪ ▪ 黃鉞
- ▪ ▪ 鼓吹
- ▪ ▪ 相風
- ▪ ▪ 漏刻
- ▪ 卷六十九·服飾部上
- ▪ ▪ 幾
- ▪ ▪ 帳
- ▪ ▪ 屏風
- ▪ ▪ 幔
- ▪ ▪ 簟
- ▪ ▪ 薦席
- ▪ ▪ 案
- ▪ ▪ 杖
- ▪ ▪ 扇
- ▪ ▪ 麈尾
- ▪ 卷七十·服飾部下
- ▪ ▪ 縟
- ▪ ▪ 如意
- ▪ ▪ 枕
- ▪ ▪ 被
- ▪ ▪ 香爐
- ▪ ▪ 步搖
- ▪ ▪ 釵
- ▪ ▪ 梳枇
- ▪ ▪ 囊
- ▪ ▪ 鏡
- ▪ ▪ 襪
- ▪ ▪ 胡床
- ▪ ▪ 火籠
《禮記》曰:天子存二代之後,猶尊賢,尊賢不過二代,武王克殷,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封帝堯之後於祝,封帝舜之後於陳,下車而封夏後氏之後於杞,殷之後於宋。
《左傳》曰:鄭子産曰:昔虞過[注]左傳襄二十五年作閼。父爲陶正,以服事我先王,先王賴其利器用,與其神明之後也,庸以元女太姬配胡公,而封諸陳,以備三恪。
《史記》曰:高帝過趙,問樂毅有後乎,得樂臣叔,封之囂鄉,號華成君,成君毅之孫也。
《漢書》曰: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必興滅繼絕,修廢舉逸,然後天下歸仁,四方之政行焉 ,傳稱武王克殷,追存賢聖,至乎不及下車,世代雖殊,其揆一也,高祖撥亂,日不暇給,然猶脩祀六國,求[注]原訛永,據馮校本改。聘四皓,過魏則寵無忌之墓,適趙則封樂毅之後,孝武疇咨前代,初得周後,複知[注]漢書十八作加 。爵邑,元成之間,晚得殷世,以備賓位。
又曰:武帝還過洛陽,二三代邈遠,以其三十裏地,封周後爲周子南君。
又曰:高祖功臣侯者,子孫驕逸,多陷法禁,訖于孝武,靡有孑遺,於是成帝複紹蕭何,而哀平之世,曹參周勃之後。
又曰:元康四年,立靳翕夏侯嬰陳平張良周勃等一百一十八人後,紹爵複家也。
又,漢武元狩中,複以酂戶二千四百,封蕭何曾孫慶爲酂侯,布告天下,令明知朕報以蕭相國德慶厚也。
《東觀漢記》曰:高祖功臣,蕭曹爲首 ,有傳世不絕之誼,曹相國後容城侯無嗣,朕甚湣焉,望長陵東門,見二臣之墓,生既有節,終不遠身,誼臣受寵,古今所同,遣使者以中牢禱,大鴻臚悉求近親,宜爲嗣者 ,頃[注]《東觀漢記》作須。景風[注]原訛夙,據馮校本改。紹封,以彰厥功。
《晉陽秋》曰:夏侯惇,魏之元功,勳書竹帛,昔庭堅不祀,[注]原訛死,據馮校本改。猶或悼之 ,況朕受終於魏,而可忘其功臣哉,其擇惇近屬封之。
《晉中興書》曰:泰元二年,興滅繼絕後,故陳騫後浩之爲高平公,裴秀後球爲鉅鹿公,王沈後樸之爲博陵公,荀勖後軌爲濟北侯,何曾後闡爲朗陵侯,羊祜後法興爲鉅平侯。
又曰:元帝紹封魏後曹勵爲陳留王。
【表】魏武帝謝襲費亭侯表曰:不悟陛下,乃尋臣祖父廁豫功臣,克定寇逆,援立孝順皇帝,謂操不忘,獲封茅土,聖恩明發,遠念桑梓,日以臣爲忠孝之苗,不復量臣材之豐否,既勉襲爵邑,忝厥祖考,複寵上將鈇鉞之任,兼領大州萬里之憲,內比鼎臣,外參二伯 ,身荷兼紱之榮,本枝賴無窮之祚也,昔大彭輔殷,昆吾翼夏,功成事就,乃備爵錫臣,束脩無稱,統禦無績,比荷殊寵,策命褒績,未盈一時,三命交至,雙金重紫,顯以方任,雖不識義 ,庶知所尤,[注]馮校本作死。
又郭嘉有功早[注]原作臣,據馮校本改。死宜追贈封表曰:臣聞褒忠示寵,未必當身,念功惟績,恩隆後嗣,是以楚宗孫叔敖,顯封厥子,岑彭既沒,爵及枝庶,誠賢君殷勤於清良,聖祖敦篤於明勳也,故軍祭酒洧陽亭侯穎川郭嘉,立身著行,稱成鄉邦,與臣參事,盡節爲國,臣今日所以免戾,嘉與其功,方將表顯,使賞足以報效,薄命天隕,不終美志,上爲陛下悼借[注]疑當作惜。良臣,下自毒恨,喪失奇佐,昔霍去病蚤死,孝武爲之咨嗟,祭遵不究功業,世祖望柩悲慟,仁恩降下,念發五內,今嘉隕命,誠足憐傷。
梁任昉爲褚蓁代兄襲封表曰:一日被司徒符印,稱詔二日許臣兄賁所請,以臣紹封南康郡公,臣世屬啓聖,運偶時來,尚德疇庸,先錫土宇,臣賁載世承家,兄居長德,而量己夙退,內事園蔬,以臣行達幽明,早酷荼苦,賁天倫冥至,友愛淳深,非直引脊推溫 ,故能逃迹讓位,鞠育提養,以及人次,事死讓生,尚均脫屣 ,取信十室,本若錙銖,乃遠謬推恩,近霑庸薄,能以國讓,弘義有歸,匹夫難奪,守以勿二,昔武始迫家臣之策,陵陽感鮑子之言,張以誠請,丁爲理屈,且大宗絕緒,命臣出纘傍統 ,稟承在昔,理絕終天,永懷情事,觸感崩裂,伏惟陛下,俯權孤門哀榮之重,爰奪臣賁一至之輕,察其丹款,特賜停絕,至公允穆,微臣剋幸。
又表曰:近冒披款,庶蒙哀亮,奉被還詔,未垂矜允,伏讀周遑,罔寘心誠,臣本凡劣,身名不限,摽一善不足以驗風流,存小讓不足以弘進止,若乃富埒千駟,貴有邦家,二者之來,不期而至,中人猶其趑趄 ,凡近固宜勉勖,直以門緒有歸,長德無二,若使賁高延陵之風 ,臣忘子臧之節,是廢德舉,豈曰能賢,陛下留心孤門,特深追遠,故臣窮必呼天,憑威咫尺,賁嬰疾沈固,公私廢禮,逢不世之恩,遂良己之志,確然難奪,有理存焉,臣既承先旨,出纘傍統,受命有資,反身何奉,敘心感悼,免義迫躬,誠賁息霽 ,[注]句有脫文。年將志學,禮及趨拜,且私門世適,二三攸序,若天眷無已,必降殊私,乞以臣霽奉膺珪社,伏原陛下聖慈,曲垂矜慎,如蒙哀允,施重含育。
周庾信功臣不死王事請門襲封表曰:臣聞以法施民,必傳祀典,以勞定國,必有承家,孫叔敖祭酹無聞,有傷良相,汝叔齊胤嗣絕沒,實貶賢臣,謹案大統十六年格,先有封爵,死於王事絕嗣者,聽以支子繼襲,非死王事,不許承封,前牒五等功臣,皆是勤勞王室,身當患難,扞禦災禍,翼贊大猷,一日遇疾,身捐館舍,不幸無胤,享祀便絕,於禮則不足,於義則有傷,未求上林之獵 ,已削其侯,不服襜褕之衣,先除其國,伏惟皇帝,崇德旌庸,興亡繼絕,聞鼓鼙而思將帥,畫雲台而念舊臣,豈有功存社稷,而無後可守,事盡忠貞,而無祠可祭,周於蕃屏爲約,事在世功,漢以山河爲誓,義存長久,臣聞存人之國,大於救人之災,立人之後,重於封人之墓,竊以殷朝繼及,無廢小宗,周室興亡,貴存身後,紹高密者累葉,豈專鄧萬[注]本集作禹,之正胤,嗣平陽者重世,何必曹參之嫡孫,愚謂生有其勞 ,死非王事,雖在支庶,並聽承襲,幸使伯有之魂,不能爲厲,若敖之鬼,其無餒而,幽顯對揚,人神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