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笈七签第二部
- ▪ 卷三十一禀生受命部三
- ▪ ▪ 说真父母
- ▪ ▪ 太微帝君太一造形紫元内二十四神回元经
- ▪ ▪ 济众经
- ▪ ▪ 九真帝君九阴混合纵景万化隐天诀
- ▪ 卷三十二杂修摄部一
- ▪ ▪ 养性延命录(并序)
- ▪ ▪ 杂戒忌禳灾祈善
- ▪ ▪ 服气疗病
- ▪ ▪ 导引按摩
- ▪ 卷三十三杂修摄部二
- ▪ ▪ 学仙杂忌
- ▪ ▪ 导引
- ▪ ▪ 仙经禁忌
- ▪ ▪ 仙道忌十败
- ▪ ▪ 仙道十戒
- ▪ ▪ 摄养枕中方──太白山处士孙思邈撰
- ▪ ▪ 自慎
- ▪ ▪ 行气
- ▪ ▪ 守一
- ▪ ▪ 太清存神炼气五时七候诀
- ▪ ▪ 五时
- ▪ ▪ 七候
- ▪ 卷三十四杂修摄部三
- ▪ ▪ 宁先生导引养生法(跂蟆龟鳖等气法附)
- ▪ ▪ 虾蟆行气法
- ▪ ▪ 龟鳖等气法
- ▪ ▪ 噏月精法
- ▪ ▪ 彭祖导引法(凡十事)
- ▪ ▪ 神炁养形说
- ▪ ▪ 将摄保命篇
- ▪ ▪ 太清导引养生经(凡十二事)
- ▪ ▪ 王子乔导引法(凡三十四事)
- ▪ ▪ 导引杂说
- ▪ 卷三十五杂修摄部四
- ▪ ▪ 禁忌
- ▪ ▪ 方便
- ▪ ▪ 化身坐忘法
- ▪ ▪ 胎息法
- ▪ ▪ 影人
- ▪ ▪ 明补
- ▪ ▪ 服紫霄法
- ▪ ▪ 至言总养生篇
- ▪ ▪ 禁忌篇
- ▪ 卷三十六杂修摄部五
- ▪ ▪ 玄鉴导引法
- ▪ ▪ 按摩法
- ▪ ▪ 食气法
- ▪ ▪ 食气绝谷法
- ▪ 卷三十七斋戒部
- ▪ ▪ 六种斋
- ▪ ▪ 二种斋
- ▪ ▪ 十二斋
- ▪ ▪ 八节斋
- ▪ ▪ 心斋
- ▪ ▪ 斋直
- ▪ ▪ 斋戒叙
- ▪ ▪ 洞玄灵宝六斋十直
- ▪ ▪ 年六斋
- ▪ ▪ 月十斋
- ▪ ▪ 释斋有九食法
- ▪ ▪ 说杂斋法
- ▪ ▪ 斋科
- ▪ ▪ 持斋
- ▪ ▪ 阴阳杂斋日
- ▪ 卷三十八说戒部一
- ▪ ▪ 思微定志经十戒
- ▪ ▪ 妙林经二十七戒
- ▪ ▪ 老君二十七戒
- ▪ ▪ 说十戒
- ▪ ▪ 大戒上品(并叙)
- ▪ ▪ 礼经祝三首
- ▪ ▪ 太霄琅书十善十恶
- ▪ ▪ 太上洞玄灵宝消魔宝真安志智慧本愿大戒
- ▪ 卷三十九说戒部二
- ▪ ▪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并叙)
- ▪ ▪ 老君说五戒
- ▪ ▪ 化胡经十二戒
- ▪ ▪ 修斋求道当奉十戒
- ▪ ▪ 说戒喻
- ▪ 卷四十说戒部三
- ▪ ▪ 初真十戒
- ▪ ▪ 清戒
- ▪ ▪ 太玄都中宫女青律戒
- ▪ ▪ 太上黄素四十四方经戒
- ▪ ▪ 说百病
- ▪ ▪ 崇百药
- ▪ ▪ 金书仙志戒
- ▪ ▪ 上清大洞戒
- ▪ ▪ 灵宝戒
- ▪ ▪ 受持八戒斋文
- ▪ 卷四十一杂法部
- ▪ ▪ 朝礼九天魂魄帝君求仙上法
- ▪ ▪ 太素真人隐朝礼愿上仙法
- ▪ ▪ 朝极
- ▪ ▪ 沐浴
- ▪ ▪ 沐浴七事获七福
- ▪ ▪ 朝玉晨君
- ▪ ▪ 朝青童君
- ▪ ▪ 隐朝胎元法
- ▪ ▪ 沐浴吉日
- ▪ ▪ 栉沐浴
- ▪ ▪ 解秽(并叙)
- ▪ ▪ 朝礼
- ▪ 卷四十二存思部一
- ▪ ▪ 太微小童
- ▪ ▪ 太一尊神
- ▪ ▪ 帝君
- ▪ ▪ 无英公子
- ▪ ▪ 白元洞阳君
- ▪ ▪ 司命丈人
- ▪ ▪ 桃孩君
- ▪ ▪ 上一赤子
- ▪ ▪ 中一丹皇君
- ▪ ▪ 黄庭元王
- ▪ ▪ 九真帝昌君
- ▪ ▪ 八真含景君
- ▪ ▪ 七真玄阳君
- ▪ ▪ 六真元素君
- ▪ ▪ 五真养光君
- ▪ ▪ 四真清明君
- ▪ ▪ 三真元生君
- ▪ ▪ 二真坚玉君
- ▪ ▪ 一真天精君
- ▪ ▪ 九元之真
- ▪ ▪ 皇一之魂
- ▪ ▪ 紫素左元君
- ▪ ▪ 黄素中元君
- ▪ ▪ 白素右元君
- ▪ ▪ 日中司命
- ▪ ▪ 月中桃君
- ▪ ▪ 左目童子
- ▪ ▪ 右目童子
- ▪ ▪ 肺部童子
- ▪ ▪ 胎中白气君
- ▪ ▪ 结中青气君
- ▪ ▪ 节中黑气君
- ▪ ▪ 胎胞中黄气君
- ▪ ▪ 血中赤气君
- ▪ ▪ 上玄元父玄母
- ▪ ▪ 三素老君
- ▪ ▪ 中央玄一老子
- ▪ ▪ 帝卿
- ▪ ▪ 帝一真君
- ▪ ▪ 大洞消魔神慧内祝隐文存诸真法
- ▪ 卷四十三存思部二
- ▪ ▪ 存经宝第二
- ▪ ▪ 存思三洞法
- ▪ ▪ 老君存思图十八篇(并叙)
- ▪ ▪ 存道宝第一
- ▪ ▪ 存师宝第三
- ▪ ▪ 存十方天尊第四
- ▪ ▪ 授《道德经》存三宫第五
- ▪ ▪ 朝朝于户外存四明等第六
- ▪ ▪ 夕入于户存四上等第七
- ▪ ▪ 入堂存三师第八
- ▪ ▪ 存五脏五岳五星五帝金映五色圆光第九
- ▪ ▪ 存玄一老子法
- ▪ ▪ 存司命法
- ▪ ▪ 坐朝存思第十
- ▪ ▪ 卧朝存思第十一
- ▪ ▪ 朝出户存玉女第十二
- ▪ ▪ 夕出户存少女第十三
- ▪ ▪ 斋存云气兵马第十四
- ▪ ▪ 上讲座存三色三一魂魄第十五
- ▪ ▪ 初登高座先存礼三尊第十六
- ▪ ▪ 登高座侍卫第十七
- ▪ ▪ 万遍竟云驾至第十八
- ▪ ▪ 思修九宫法
- ▪ ▪ 思九宫五神法
- ▪ ▪ 存元成皇老法
- ▪ ▪ 存帝君法
- ▪ 卷四十四存思部三
- ▪ ▪ 太一帝君太丹隐书(一名《太一别诀》)
- ▪ ▪ 镇神养生内思飞仙上法
- ▪ ▪ 三九素语玉精真诀存思法
- ▪ ▪ 紫书存思元父玄母诀
- ▪ ▪ 紫书存思九天真女法
- ▪ 卷四十五秘要诀法部一
- ▪ ▪ 制三尸日第二十一
- ▪ ▪ 序事第一
- ▪ ▪ 性情第二
- ▪ ▪ 明正一箓第三
- ▪ ▪ 旦夕烧香第七
- ▪ ▪ 旦夕卫灵神咒第八
- ▪ ▪ 避忌第四
- ▪ ▪ 殗秽忌第五
- ▪ ▪ 解秽汤方第六(出《真诰》)
- ▪ ▪ 修真旨要
- ▪ ▪ 朝真仪第九
- ▪ ▪ 入靖法第十
- ▪ ▪ 烧香法第十一
- ▪ ▪ 存思诀第十二
- ▪ ▪ 叩齿诀第十三
- ▪ ▪ 临目诀第十四
- ▪ ▪ 稽首诀第十五
- ▪ ▪ 再拜诀第十六
- ▪ ▪ 诚惶诚恐诀第十七
- ▪ ▪ 明二人同奉第十八
- ▪ ▪ 本命日第十九
- ▪ ▪ 入室对席第二十
- ▪ ▪ 常存识己形第二十二
- ▪ ▪ 寝卧时祝第二十三
- ▪ ▪ 服日月光芒第二十四
- ▪ ▪ 孟先生诀第二十五
- ▪ ▪ 恶梦吉梦祝第二十六
- ▪ ▪ 明耳目诀第二十七
- ▪ ▪ 青牛道士存日月诀第二十八
- ▪ ▪ 栾巴口诀第二十九
- ▪ ▪ 服食忌第三十
- ▪ 卷四十六秘要诀法部二
- ▪ ▪ 黄素内法第一
- ▪ ▪ 八朝三元内礼隐法第二
- ▪ ▪ 内除罪籍第三
- ▪ ▪ 三元隐谢解秽内法第四
- ▪ ▪ 大帝开结经法第五
- ▪ ▪ 祝太一帝君法第六
- ▪ ▪ 慎忌法第七
- ▪ ▪ 帝君捕神祝第八
- ▪ ▪ 遏邪大祝第九
- ▪ ▪ 三天正法祝魔神第十
- ▪ ▪ 思三台珝恶法第十一
- ▪ ▪ 帝一烧香祝第十二
- ▪ ▪ 魂胎受馨祝第十三
- ▪ ▪ 理发祝第十四
- ▪ ▪ 大帝隐祝第十五
- ▪ ▪ 珝恶梦咒第十六
- ▪ ▪ 挥神内咒第十七
- ▪ ▪ 太帝寝神灭鬼除凶咒第十八
- ▪ ▪ 又灭鬼除恶咒第十九
- ▪ ▪ 澡秽除凶七房祝法第二十
- ▪ ▪ 除六天隐咒第二十一
- ▪ ▪ 太帝制魂伐尸神咒第二十二
- ▪ ▪ 太帝辟梦神咒第二十三
- ▪ ▪ 三元八节朝隐祝第二十四
- ▪ ▪ 杂法第二十五
- ▪ ▪ 修真旨要
- ▪ 卷四十七秘要诀法部三
- ▪ ▪ 安魂魄咒(出《北帝经》)
- ▪ ▪ 著衣咒
- ▪ ▪ 栉发咒
- ▪ ▪ 洗手面神咒
- ▪ ▪ 耳鸣祝
- ▪ ▪ 审耳鸣吉凶法
- ▪ ▪ 未食咒
- ▪ ▪ 道士三时食饭咒(出《北帝经》)
- ▪ ▪ 斋见不祥之物解法(出《四十四方经》)
- ▪ ▪ 行道见死尸法(出《精要经》)
- ▪ ▪ 练祝死尸法(出《青要紫书金根众经》)
- ▪ ▪ 修行咒诅诀
- ▪ ▪ 玉帝卫灵咒鬼上法(出《消魔经》)
- ▪ ▪ 治急病法
- ▪ ▪ 反舌塞喉法
- ▪ ▪ 金仙内法
- ▪ 卷四十八秘要诀法部四
- ▪ ▪ 按天庭法
- ▪ ▪ 服雾法
- ▪ ▪ 老君明照法叙事(誓法附)
- ▪ ▪ 誓法
- ▪ ▪ 明照法
- ▪ ▪ 宝照法
- ▪ ▪ 摩照法
- ▪ ▪ 拂童法
- ▪ ▪ 神枕法(并叙)
- ▪ ▪ 神杖法
- ▪ ▪ 帝君明灯内观求仙上法
- ▪ 卷四十九秘要诀法部五
- ▪ ▪ 守一(一在人心,镇定三处)
- ▪ ▪ 三一诀
- ▪ ▪ 玄门大论三一诀(并叙)
- ▪ ▪ 金阙帝君五斗三元真一经口诀
- ▪ ▪ 守五斗真一经口诀
- ▪ 卷五十秘要诀法部六
- ▪ ▪ 三一九宫法
- ▪ ▪ 四宫雌一内神宝名玉诀
- ▪ ▪ 金阙帝君三元真一经诀
- ▪ 卷五十一秘要诀法部七
- ▪ ▪ 黄衣童
- ▪ ▪ 流金火铃(振威大祝附)
- ▪ ▪ 八道命籍
- ▪ ▪ 八道秘言
- ▪ ▪ 太上曲素五行秘符──太极左仙公撰
- ▪ ▪ 玉珮金铛(黄衣童附)
- ▪ ▪ 五铃登空虚保仙上符(在本经)
- ▪ 卷五十二杂要图诀法部
- ▪ ▪ 九真行事诀
- ▪ ▪ 升玄行事诀
- ▪ ▪ 方诸洞房行事诀
- ▪ ▪ 五神行事诀
- ▪ ▪ 二十四神行事诀
- ▪ ▪ 五辰行事诀
- ▪ ▪ 回元行事诀
- ▪ ▪ 五帝杂修行乘龙图
- ▪ 卷五十三杂秘要诀法部
- ▪ ▪ 存玄白法
- ▪ ▪ 三素云法
- ▪ ▪ 太上隐书八景飞经八法(并序)
- ▪ ▪ 太清玉霞紫映观上法
- ▪ 卷五十四魂神部一
- ▪ ▪ 说魂魄
- ▪ ▪ 拘三魂法
- ▪ ▪ 制七魄法
- ▪ ▪ 魂精法
- ▪ ▪ 上清飞步七星魂魄法
- ▪ ▪ 对日存三魂法
- ▪ ▪ 朝礼九天魂魄求仙上法
- ▪ 卷五十五魂神部二
- ▪ ▪ 思神诀
- ▪ ▪ 存身神法
- ▪ ▪ 受生天魂法
- ▪ ▪ 精神
- ▪ ▪ 入室思赤子法
- ▪ 卷五十六诸家气法部一
- ▪ ▪ 元气论(并序)
- ▪ 卷五十七诸家气法部二
- ▪ ▪ 五牙论第一
- ▪ ▪ 服气论第二
- ▪ ▪ 导引论第三
- ▪ ▪ 符水论第四
- ▪ ▪ 服气精义论(并序)──天台白云撰
- ▪ ▪ 太清行气符
- ▪ ▪ 服药论第五
- ▪ ▪ 慎忌论第六
- ▪ ▪ 五脏论第七
- ▪ ▪ 服气疗病论第八
- ▪ ▪ 病候论第九
- ▪ 卷五十八诸家气法部三
- ▪ ▪ 胎息精微论
- ▪ ▪ 茅山贤者服内气诀
- ▪ ▪ 胎息根旨要诀
- ▪ ▪ 胎息杂诀
- ▪ ▪ 尹真人服元气术
- ▪ ▪ 服元气法
- ▪ ▪ 胎息口诀(并序)
- ▪ 卷五十九诸家气法部四
- ▪ ▪ 墨子闭气行气法
- ▪ ▪ 太清王老口传服气法
- ▪ ▪ 昙鸾法师服气法
- ▪ ▪ 太无先生服气法
- ▪ ▪ 延陵君修养大略
- ▪ ▪ 赤松子服气经序
- ▪ ▪ 神仙绝谷食气经
- ▪ ▪ 达磨大师住世留形内真妙用诀
- ▪ ▪ 项子食气法
- ▪ ▪ 张果先生服气法
- ▪ ▪ 申天师服气要诀
- ▪ ▪ 王真人气诀
- ▪ ▪ 大威仪先生玄素真人要用气诀
- ▪ ▪ 王说山人服气新诀
- ▪ ▪ 嵩山李奉时服气法
- ▪ 卷六十诸家气法部五
- ▪ ▪ 调气液诀
- ▪ ▪ 中山玉柜服气经──碧严先生撰黄元君注
- ▪ ▪ 淘气诀
- ▪ ▪ 调气法
- ▪ ▪ 咽气诀
- ▪ ▪ 炼气诀
- ▪ ▪ 录神诚戒序第一
- ▪ ▪ 委气诀
- ▪ ▪ 闭气诀
- ▪ ▪ 布气诀
- ▪ ▪ 六炁诀
- ▪ ▪ 服气绝粒第二
- ▪ ▪ 胎息羽化功第三
- ▪ ▪ 圣正规法第四
- ▪ ▪ 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法
- ▪ ▪ 进取诀
- ▪ ▪ 饮食调护诀
- ▪ ▪ 休粮诀
- ▪ ▪ 慎守诀
- ▪ ▪ 服气胎息诀
- ▪ ▪ 胎息经
昔大黄帝君(太古无名,云大黄帝君者,则黄帝有熊也)。会群仙于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曰:夫人养生全真,游观于天 庭间,止息于洞房中,得与众圣齐群,驻童颜而不败者,则何 法最宝?广成子曰:夫人以元气为本,本化为精,精变为形, 形虽好生,欲能竭之,故欲不可纵,纵之则生亏,制之则生盈, 盈者精满气盛,百神备足。夫有死必有生,有生必形亏,亏盈 盛衰,物之常理(日中移,月满亏,乐极哀来,物盛则衰,有 生即死,是天地之常数也。圣人智通万物,以法坚身,在养育 之门,无犯形本,则合于化元之道者也)。
夫人体内有百关九节(百关者,号百禄之神,为九节之用;九节者,一掌、二腕、三臂、四膊、五项、六腰脊、七腿坰、 八胫腂、九脑,是谓九节也),合为形质,洞房、玉户、紫宫、 泥丸、丹田以处泊(古文作措薄。今论神炁栖息,故宜处泊。 洞房等,皆天庭三田神正泊处也),百神守卫,六灵潜护(百 神者,百节之神,守固荣卫,保护五脏。藏亦有神,五神清则 百节灵,五神伤则百节綯,清则少,伤则老。经云:贪欲嗜味, 伤神促寿。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六灵者,眼、耳、鼻、舌、 身、意,亦谓之六识,常随心动,念则识暗,但闭之则宁,用 之则成,察之则悟,任之则真。又有三魂伏于身,七魄藏于府, 故云肝藏魂,肺藏魄,脾藏志,心藏神,肾藏精,此皆百神六 灵之主也。宜防浊乱,轻躁动作,违之不守,自致败伤而已), 保其玄关,守其要路(道以真一为玄关,以专精为要路)。即 食百谷,则邪魔生,三虫聚(虫有三名,伐人三命,亦号三尸。 一名青姑,号上尸,伐人眼,空人泥丸,眼暗面皱,口臭齿落, 鼻塞耳聋,发秃眉薄,皆青姑之作也,一本作青石。二名白姑, 号中尸,伐人腹,空人藏府,心旋意乱,肺胀胃弱,炁共伤胃, 失饥过度,皮癣肉燋,皆白姑之作也,一本作白石。三名血尸, 号下尸,伐人肾,空人精髓,腰痛脊急,腿痹靦顽,腕疼颈酸, 阴萎精竭,血乾骨枯,皆血尸之化也。一本作血姑。此三尸毒 流,噬嗑胎魂,欲人之心,务其速死,是谓邪魔生也。尸化为 鬼,游观幽冥,非乐天庭之乐也。常于人心识之间,使人常行 恶事、好嗜欲、增喜怒、重腥秽、轻良善,或乱意识,令蹈颠 危。其于一日之中,念念之间,不可绝想。每于甲子、庚申日, 上白天曹,下讼地府,告人阴私,述人过恶,十方刺史受其词, 九泉主者容其对,于是上帝或听,人则被罚,轻者,人世迍邅, 求为不遂;重者,奄归大夜,分改身成,殃异而出,今俗传死 次直符,雄雌殃注,破在煞星,此之是也。都由人不能绝百谷 五味,诫嗜欲,禁贪妄而自致其殒殁。《内景玉书》云:百谷 之实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乱神明胎炁零,三魂恍惚魄 糜倾。要知成彼之三虫,由斯五谷也),贯穿五脏,环凿六腑, 使丹田不华实,津液不流注,血脉不通行,精髓不凝住,胎魄 不守宫,阴魄不闭户。令人耽五味,长贪欲,衰形神,老皮发。 若不却粒绝味,禁嗜诫色,则尸虫全而生,身神必死灭。若三 虫弭,尸鬼失,魂魄养,精髓固形神保。天地者,非气术而不 倚矣(擒制情欲,弭灭虫尸,使形神不枯朽,须服神气,还元 返本,过此皆不可倚也)。且我大仙,以气术为先,元炁是本 ;道以太和为宗,冲元是本。及吾归之于妙,寂之于玄,化之 于无,用之于自然,自然轻举,升于玄玄,出入无间,其道恬 焉。与道通灵,当有何患(音还。《内景》云:勿令七祖受冥 患。不许以道传非人,即七祖受冥殃也。今言“当有何患”, 是亦依道奉行,保无殃咎也)。
夫上清所崇,中仙以丹术为本,下仙以药术为首,量此二者,夫何以久?皆以勤形劳神,饵金服石,动费货泉,失于归 寂,盖不得自然之理,乖于真道矣。昔大隗翁曰:生吾有身, 忧吾勤劳,念吾饥渴,触情纵欲,过患斯起,遂亏于玄化之道 也(此广成子述初古大仙要道,所得之秘旨也)。于是大黄帝 君。谨心神,观想元气(用启玄理,先静丹元,观想自然,融 于归寂也)。乃感太一真君,持《玄元内景气诀妙经》一篇, 授之帝君。迩后降中岳,复会群仙,宣是妙经,因名《中山玉 柜服神炁经》(此碧岩受行是经于师奉传,然得分明,知其的 实,故以告也)。夫太一真君,是北极太和元炁之神,神通变 化,自北极紫微宫,经过于天地间,滋育万物,在天则五象明 焉,在地则草木生焉,居人则神识灵焉,在鉴则五行察,在化 则四运变,听之不闻,视之不见,搏之不得,无状而与万物作 状,故谓之玄,谓之象。所患无不应,所真无不证,所专无不 用,所精无不动,是知道以真正为玄关,专精为要路,倚于此 者,则无所不通也(碧岩所受,相次显示,使其将来,不滞迷 惑)。经曰:夫欲服气,服元气为本,以归寂为玄妙,若不得 此门,及不知玄关要路,则终不能成就功德也(经之要言,故 不妄语)。
夫求仙道绝粒为宗,绝粒之门,服气为本,服炁之理,斋戒为先,当持斋戒,然拣好日,晏静一室,安置床席(其斋以 心清意静,无诸躁动,正可二七日)。若不先斋,则不得神炁 内助;若不存想,则神气不内补。夫欲修行,要当别置一室, 好土香泥泥饰,明密高敞,床褥厚暖,衾枕新洁,不得使杂人 秽污,辄到其中。其中地须锄深二尺,筛去滓砾,除诸秽物, 更添好土,筑捣平实,更罗细土,拍踏令紧,既得稳便,勤须 洒扫,务其清净。室中唯安书机、经柜,每一度焚香,念玄元 无上天尊,又念太一真君(又可存乎三一、三、元、五脏、六 灵、一身之神,冥心,叩齿,静默思之也)。太一真君有五诫, 诚心依之,克获神应:一者,不得与女人语笑同处,致尸鬼惑 乱精神;二者,勿食一切杂熏腻、五辛、留滞冷滑之物,若食 之,令三尸浊触五神;三者,勿入一切秽恶处所,夫吊死问病, 至人不为,杀戮决罚惊魂,大怒大怖精神飞散,就中死尸,道 家大忌(海之至大,尚不宿尸,人之至灵,尸之至秽也)。或 误冲见,当以桃皮、竹叶汤浴,讫,入室平卧,存想心家火遍 身焚烧,身都炯然,使之如昼,然后闭气,咽新气,驱逐腹内 秽气,攻下泄务令出尽,当自如故;四者,勿与一切众人争于 是非,忿诤斗竞,及抱小儿,减人算寿,损志伤神;五者,勿 得欺罔,一切事阴神不助,常慎言语,节度行止,勿对北旋溺, 犯太一紫微,殃罚非细。若有违此五戒,于二七日间,眠梦之 内,自有惊觉,觉悟于人,务人修善,其事秘密,无事勿泄于 人(所言《内景炁诀妙经》一篇,良有是也。夫内景是内秘之 事,唯自己心内知之,固不合漏泄他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