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笈七签第二部
- ▪ 卷三十一禀生受命部三
- ▪ ▪ 说真父母
- ▪ ▪ 太微帝君太一造形紫元内二十四神回元经
- ▪ ▪ 济众经
- ▪ ▪ 九真帝君九阴混合纵景万化隐天诀
- ▪ 卷三十二杂修摄部一
- ▪ ▪ 养性延命录(并序)
- ▪ ▪ 杂戒忌禳灾祈善
- ▪ ▪ 服气疗病
- ▪ ▪ 导引按摩
- ▪ 卷三十三杂修摄部二
- ▪ ▪ 学仙杂忌
- ▪ ▪ 导引
- ▪ ▪ 仙经禁忌
- ▪ ▪ 仙道忌十败
- ▪ ▪ 仙道十戒
- ▪ ▪ 摄养枕中方──太白山处士孙思邈撰
- ▪ ▪ 自慎
- ▪ ▪ 行气
- ▪ ▪ 守一
- ▪ ▪ 太清存神炼气五时七候诀
- ▪ ▪ 五时
- ▪ ▪ 七候
- ▪ 卷三十四杂修摄部三
- ▪ ▪ 宁先生导引养生法(跂蟆龟鳖等气法附)
- ▪ ▪ 虾蟆行气法
- ▪ ▪ 龟鳖等气法
- ▪ ▪ 噏月精法
- ▪ ▪ 彭祖导引法(凡十事)
- ▪ ▪ 神炁养形说
- ▪ ▪ 将摄保命篇
- ▪ ▪ 太清导引养生经(凡十二事)
- ▪ ▪ 王子乔导引法(凡三十四事)
- ▪ ▪ 导引杂说
- ▪ 卷三十五杂修摄部四
- ▪ ▪ 禁忌
- ▪ ▪ 方便
- ▪ ▪ 化身坐忘法
- ▪ ▪ 胎息法
- ▪ ▪ 影人
- ▪ ▪ 明补
- ▪ ▪ 服紫霄法
- ▪ ▪ 至言总养生篇
- ▪ ▪ 禁忌篇
- ▪ 卷三十六杂修摄部五
- ▪ ▪ 玄鉴导引法
- ▪ ▪ 按摩法
- ▪ ▪ 食气法
- ▪ ▪ 食气绝谷法
- ▪ 卷三十七斋戒部
- ▪ ▪ 六种斋
- ▪ ▪ 二种斋
- ▪ ▪ 十二斋
- ▪ ▪ 八节斋
- ▪ ▪ 心斋
- ▪ ▪ 斋直
- ▪ ▪ 斋戒叙
- ▪ ▪ 洞玄灵宝六斋十直
- ▪ ▪ 年六斋
- ▪ ▪ 月十斋
- ▪ ▪ 释斋有九食法
- ▪ ▪ 说杂斋法
- ▪ ▪ 斋科
- ▪ ▪ 持斋
- ▪ ▪ 阴阳杂斋日
- ▪ 卷三十八说戒部一
- ▪ ▪ 思微定志经十戒
- ▪ ▪ 妙林经二十七戒
- ▪ ▪ 老君二十七戒
- ▪ ▪ 说十戒
- ▪ ▪ 大戒上品(并叙)
- ▪ ▪ 礼经祝三首
- ▪ ▪ 太霄琅书十善十恶
- ▪ ▪ 太上洞玄灵宝消魔宝真安志智慧本愿大戒
- ▪ 卷三十九说戒部二
- ▪ ▪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并叙)
- ▪ ▪ 老君说五戒
- ▪ ▪ 化胡经十二戒
- ▪ ▪ 修斋求道当奉十戒
- ▪ ▪ 说戒喻
- ▪ 卷四十说戒部三
- ▪ ▪ 初真十戒
- ▪ ▪ 清戒
- ▪ ▪ 太玄都中宫女青律戒
- ▪ ▪ 太上黄素四十四方经戒
- ▪ ▪ 说百病
- ▪ ▪ 崇百药
- ▪ ▪ 金书仙志戒
- ▪ ▪ 上清大洞戒
- ▪ ▪ 灵宝戒
- ▪ ▪ 受持八戒斋文
- ▪ 卷四十一杂法部
- ▪ ▪ 朝礼九天魂魄帝君求仙上法
- ▪ ▪ 太素真人隐朝礼愿上仙法
- ▪ ▪ 朝极
- ▪ ▪ 沐浴
- ▪ ▪ 沐浴七事获七福
- ▪ ▪ 朝玉晨君
- ▪ ▪ 朝青童君
- ▪ ▪ 隐朝胎元法
- ▪ ▪ 沐浴吉日
- ▪ ▪ 栉沐浴
- ▪ ▪ 解秽(并叙)
- ▪ ▪ 朝礼
- ▪ 卷四十二存思部一
- ▪ ▪ 太微小童
- ▪ ▪ 太一尊神
- ▪ ▪ 帝君
- ▪ ▪ 无英公子
- ▪ ▪ 白元洞阳君
- ▪ ▪ 司命丈人
- ▪ ▪ 桃孩君
- ▪ ▪ 上一赤子
- ▪ ▪ 中一丹皇君
- ▪ ▪ 黄庭元王
- ▪ ▪ 九真帝昌君
- ▪ ▪ 八真含景君
- ▪ ▪ 七真玄阳君
- ▪ ▪ 六真元素君
- ▪ ▪ 五真养光君
- ▪ ▪ 四真清明君
- ▪ ▪ 三真元生君
- ▪ ▪ 二真坚玉君
- ▪ ▪ 一真天精君
- ▪ ▪ 九元之真
- ▪ ▪ 皇一之魂
- ▪ ▪ 紫素左元君
- ▪ ▪ 黄素中元君
- ▪ ▪ 白素右元君
- ▪ ▪ 日中司命
- ▪ ▪ 月中桃君
- ▪ ▪ 左目童子
- ▪ ▪ 右目童子
- ▪ ▪ 肺部童子
- ▪ ▪ 胎中白气君
- ▪ ▪ 结中青气君
- ▪ ▪ 节中黑气君
- ▪ ▪ 胎胞中黄气君
- ▪ ▪ 血中赤气君
- ▪ ▪ 上玄元父玄母
- ▪ ▪ 三素老君
- ▪ ▪ 中央玄一老子
- ▪ ▪ 帝卿
- ▪ ▪ 帝一真君
- ▪ ▪ 大洞消魔神慧内祝隐文存诸真法
- ▪ 卷四十三存思部二
- ▪ ▪ 存经宝第二
- ▪ ▪ 存思三洞法
- ▪ ▪ 老君存思图十八篇(并叙)
- ▪ ▪ 存道宝第一
- ▪ ▪ 存师宝第三
- ▪ ▪ 存十方天尊第四
- ▪ ▪ 授《道德经》存三宫第五
- ▪ ▪ 朝朝于户外存四明等第六
- ▪ ▪ 夕入于户存四上等第七
- ▪ ▪ 入堂存三师第八
- ▪ ▪ 存五脏五岳五星五帝金映五色圆光第九
- ▪ ▪ 存玄一老子法
- ▪ ▪ 存司命法
- ▪ ▪ 坐朝存思第十
- ▪ ▪ 卧朝存思第十一
- ▪ ▪ 朝出户存玉女第十二
- ▪ ▪ 夕出户存少女第十三
- ▪ ▪ 斋存云气兵马第十四
- ▪ ▪ 上讲座存三色三一魂魄第十五
- ▪ ▪ 初登高座先存礼三尊第十六
- ▪ ▪ 登高座侍卫第十七
- ▪ ▪ 万遍竟云驾至第十八
- ▪ ▪ 思修九宫法
- ▪ ▪ 思九宫五神法
- ▪ ▪ 存元成皇老法
- ▪ ▪ 存帝君法
- ▪ 卷四十四存思部三
- ▪ ▪ 太一帝君太丹隐书(一名《太一别诀》)
- ▪ ▪ 镇神养生内思飞仙上法
- ▪ ▪ 三九素语玉精真诀存思法
- ▪ ▪ 紫书存思元父玄母诀
- ▪ ▪ 紫书存思九天真女法
- ▪ 卷四十五秘要诀法部一
- ▪ ▪ 制三尸日第二十一
- ▪ ▪ 序事第一
- ▪ ▪ 性情第二
- ▪ ▪ 明正一箓第三
- ▪ ▪ 旦夕烧香第七
- ▪ ▪ 旦夕卫灵神咒第八
- ▪ ▪ 避忌第四
- ▪ ▪ 殗秽忌第五
- ▪ ▪ 解秽汤方第六(出《真诰》)
- ▪ ▪ 修真旨要
- ▪ ▪ 朝真仪第九
- ▪ ▪ 入靖法第十
- ▪ ▪ 烧香法第十一
- ▪ ▪ 存思诀第十二
- ▪ ▪ 叩齿诀第十三
- ▪ ▪ 临目诀第十四
- ▪ ▪ 稽首诀第十五
- ▪ ▪ 再拜诀第十六
- ▪ ▪ 诚惶诚恐诀第十七
- ▪ ▪ 明二人同奉第十八
- ▪ ▪ 本命日第十九
- ▪ ▪ 入室对席第二十
- ▪ ▪ 常存识己形第二十二
- ▪ ▪ 寝卧时祝第二十三
- ▪ ▪ 服日月光芒第二十四
- ▪ ▪ 孟先生诀第二十五
- ▪ ▪ 恶梦吉梦祝第二十六
- ▪ ▪ 明耳目诀第二十七
- ▪ ▪ 青牛道士存日月诀第二十八
- ▪ ▪ 栾巴口诀第二十九
- ▪ ▪ 服食忌第三十
- ▪ 卷四十六秘要诀法部二
- ▪ ▪ 黄素内法第一
- ▪ ▪ 八朝三元内礼隐法第二
- ▪ ▪ 内除罪籍第三
- ▪ ▪ 三元隐谢解秽内法第四
- ▪ ▪ 大帝开结经法第五
- ▪ ▪ 祝太一帝君法第六
- ▪ ▪ 慎忌法第七
- ▪ ▪ 帝君捕神祝第八
- ▪ ▪ 遏邪大祝第九
- ▪ ▪ 三天正法祝魔神第十
- ▪ ▪ 思三台珝恶法第十一
- ▪ ▪ 帝一烧香祝第十二
- ▪ ▪ 魂胎受馨祝第十三
- ▪ ▪ 理发祝第十四
- ▪ ▪ 大帝隐祝第十五
- ▪ ▪ 珝恶梦咒第十六
- ▪ ▪ 挥神内咒第十七
- ▪ ▪ 太帝寝神灭鬼除凶咒第十八
- ▪ ▪ 又灭鬼除恶咒第十九
- ▪ ▪ 澡秽除凶七房祝法第二十
- ▪ ▪ 除六天隐咒第二十一
- ▪ ▪ 太帝制魂伐尸神咒第二十二
- ▪ ▪ 太帝辟梦神咒第二十三
- ▪ ▪ 三元八节朝隐祝第二十四
- ▪ ▪ 杂法第二十五
- ▪ ▪ 修真旨要
- ▪ 卷四十七秘要诀法部三
- ▪ ▪ 安魂魄咒(出《北帝经》)
- ▪ ▪ 著衣咒
- ▪ ▪ 栉发咒
- ▪ ▪ 洗手面神咒
- ▪ ▪ 耳鸣祝
- ▪ ▪ 审耳鸣吉凶法
- ▪ ▪ 未食咒
- ▪ ▪ 道士三时食饭咒(出《北帝经》)
- ▪ ▪ 斋见不祥之物解法(出《四十四方经》)
- ▪ ▪ 行道见死尸法(出《精要经》)
- ▪ ▪ 练祝死尸法(出《青要紫书金根众经》)
- ▪ ▪ 修行咒诅诀
- ▪ ▪ 玉帝卫灵咒鬼上法(出《消魔经》)
- ▪ ▪ 治急病法
- ▪ ▪ 反舌塞喉法
- ▪ ▪ 金仙内法
- ▪ 卷四十八秘要诀法部四
- ▪ ▪ 按天庭法
- ▪ ▪ 服雾法
- ▪ ▪ 神杖法
- ▪ ▪ 帝君明灯内观求仙上法
- ▪ ▪ 老君明照法叙事(誓法附)
- ▪ ▪ 誓法
- ▪ ▪ 明照法
- ▪ ▪ 宝照法
- ▪ ▪ 摩照法
- ▪ ▪ 拂童法
- ▪ ▪ 神枕法(并叙)
- ▪ 卷四十九秘要诀法部五
- ▪ ▪ 守一(一在人心,镇定三处)
- ▪ ▪ 三一诀
- ▪ ▪ 玄门大论三一诀(并叙)
- ▪ ▪ 金阙帝君五斗三元真一经口诀
- ▪ ▪ 守五斗真一经口诀
- ▪ 卷五十秘要诀法部六
- ▪ ▪ 三一九宫法
- ▪ ▪ 四宫雌一内神宝名玉诀
- ▪ ▪ 金阙帝君三元真一经诀
- ▪ 卷五十一秘要诀法部七
- ▪ ▪ 黄衣童
- ▪ ▪ 流金火铃(振威大祝附)
- ▪ ▪ 八道命籍
- ▪ ▪ 八道秘言
- ▪ ▪ 太上曲素五行秘符──太极左仙公撰
- ▪ ▪ 玉珮金铛(黄衣童附)
- ▪ ▪ 五铃登空虚保仙上符(在本经)
- ▪ 卷五十二杂要图诀法部
- ▪ ▪ 九真行事诀
- ▪ ▪ 升玄行事诀
- ▪ ▪ 方诸洞房行事诀
- ▪ ▪ 五神行事诀
- ▪ ▪ 二十四神行事诀
- ▪ ▪ 五辰行事诀
- ▪ ▪ 回元行事诀
- ▪ ▪ 五帝杂修行乘龙图
- ▪ 卷五十三杂秘要诀法部
- ▪ ▪ 存玄白法
- ▪ ▪ 三素云法
- ▪ ▪ 太上隐书八景飞经八法(并序)
- ▪ ▪ 太清玉霞紫映观上法
- ▪ 卷五十四魂神部一
- ▪ ▪ 魂精法
- ▪ ▪ 上清飞步七星魂魄法
- ▪ ▪ 对日存三魂法
- ▪ ▪ 朝礼九天魂魄求仙上法
- ▪ ▪ 说魂魄
- ▪ ▪ 拘三魂法
- ▪ ▪ 制七魄法
- ▪ 卷五十五魂神部二
- ▪ ▪ 思神诀
- ▪ ▪ 存身神法
- ▪ ▪ 受生天魂法
- ▪ ▪ 精神
- ▪ ▪ 入室思赤子法
- ▪ 卷五十六诸家气法部一
- ▪ ▪ 元气论(并序)
- ▪ 卷五十七诸家气法部二
- ▪ ▪ 五牙论第一
- ▪ ▪ 服气论第二
- ▪ ▪ 导引论第三
- ▪ ▪ 符水论第四
- ▪ ▪ 服气精义论(并序)──天台白云撰
- ▪ ▪ 太清行气符
- ▪ ▪ 服药论第五
- ▪ ▪ 慎忌论第六
- ▪ ▪ 五脏论第七
- ▪ ▪ 服气疗病论第八
- ▪ ▪ 病候论第九
- ▪ 卷五十八诸家气法部三
- ▪ ▪ 胎息精微论
- ▪ ▪ 茅山贤者服内气诀
- ▪ ▪ 胎息根旨要诀
- ▪ ▪ 胎息杂诀
- ▪ ▪ 尹真人服元气术
- ▪ ▪ 服元气法
- ▪ ▪ 胎息口诀(并序)
- ▪ 卷五十九诸家气法部四
- ▪ ▪ 墨子闭气行气法
- ▪ ▪ 太清王老口传服气法
- ▪ ▪ 昙鸾法师服气法
- ▪ ▪ 太无先生服气法
- ▪ ▪ 延陵君修养大略
- ▪ ▪ 赤松子服气经序
- ▪ ▪ 神仙绝谷食气经
- ▪ ▪ 达磨大师住世留形内真妙用诀
- ▪ ▪ 项子食气法
- ▪ ▪ 张果先生服气法
- ▪ ▪ 申天师服气要诀
- ▪ ▪ 王真人气诀
- ▪ ▪ 大威仪先生玄素真人要用气诀
- ▪ ▪ 王说山人服气新诀
- ▪ ▪ 嵩山李奉时服气法
- ▪ 卷六十诸家气法部五
- ▪ ▪ 调气液诀
- ▪ ▪ 中山玉柜服气经──碧严先生撰黄元君注
- ▪ ▪ 淘气诀
- ▪ ▪ 调气法
- ▪ ▪ 咽气诀
- ▪ ▪ 炼气诀
- ▪ ▪ 录神诚戒序第一
- ▪ ▪ 委气诀
- ▪ ▪ 闭气诀
- ▪ ▪ 布气诀
- ▪ ▪ 六炁诀
- ▪ ▪ 服气绝粒第二
- ▪ ▪ 胎息羽化功第三
- ▪ ▪ 圣正规法第四
- ▪ ▪ 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法
- ▪ ▪ 进取诀
- ▪ ▪ 饮食调护诀
- ▪ ▪ 休粮诀
- ▪ ▪ 慎守诀
- ▪ ▪ 服气胎息诀
- ▪ ▪ 胎息经
守一之法,立春之日夜半之时,正坐东向,服气九过,咽液三十五过,毕,乃存北斗七星冉冉来下我顶上,却向天以杓 柄正向,前指东也。存阴精,真人二星,亲泊头顶上,阳明、 玄冥、二星,却在上也;阳明、阴精二星,在后面;玄冥、真 人在前面。于是仿佛存念位定。又思三一之尊君,忽见变生, 共出在斗魁之中;须臾,三卿君复坐如三尊,须臾,见六人俱 登玄冥,纲行东去,达天关而止,俱向我口。又存见上元手扶 上卿;中元手扶中卿,下元手扶下卿也。我乃咽气一通,良久, 上元二人从气中来,入我口,上升还泥丸宫。次咽气一通,良 久,中元二人从气中来,入我口中,归绛宫;次咽气一通,良 久,下元二人从气中来,入我口中,归绛宫。次咽气一通,良 久,下元二人从气中来,入我口中,咽入下丹田中。存天关星, 令去口七尺,星在口前,三元入我三宫中。都毕,乃精念真一, 各安所在,坐卧思之在心,心有所愿,事事心启之。所求者, 亦心启求之。存思唯令静寂,若寝室内,昼日亦可存思。
立春存三一,东向,如立冬精思;
立夏存三一,南向,如立春精思;
立秋存三一,西向,如立夏精思;
立冬存三一,北向,如立秋精思。
存思三一,各安其宫。毕,乃微祝曰:
五方命斗,神致七星,三尊凝化,上招紫灵,六神徘徊,三宫丹城,玄通大帝,下洞黄宁,天真保卫,召引六丁,神仙 同浮,乘烟三清,四体坚炼,五脏自生。
夫三一者,乃一身之灵宗,百神之命根,津液之山源,魂精之玉室。是以胃池体方以受物,脑宫员虚而适真。万毛植立, 千孔生烟,德备天地,混同太玄,故名曰泥丸。泥丸者,形躯 之上,神所居也。兆唯知吞炁咽津,鸣齿纳液,不知此所因者, 乃泥丸之末流,脑家之边枝尔。
今将告子三一之诀,上真之妙法也,闭口奉修,慎勿宣传,负违盟誓,身没鬼宫,考延七祖,长闭河源。两眉间却入一寸, 为明堂宫;却入二寸,为洞房;却入三寸,为丹田;丹田直上 辟方一寸,为玄丹脑精泥丸魂宫也。
明堂宫左有明童真君,右有明女真官,中有明镜神君。明童真君,讳玄阳,字少青;明女真官,讳微阴,字少元;明镜 神君,讳招精,字四明。此三君共治明堂宫,并著绿锦衣,腰 锦裙,带四玉铃,口衔玉镜,镜铃并如赤玉也,头如婴儿形, 亦如之对坐俱向外面,或相向也。此明堂之道也。若道士恐畏, 存三神使鸣玉铃,声闻太极,使口吐玉镜,赤光令万丈。存之 俱毕,因三呼三君名字,叩齿九通,则千妖伏息,万鬼灭形也。 若道士饥渴,亦存三君,并口吐赤炁使灌己口中,因吸而咽之, 须臾而饱也。若道士夜行,暗不见路,又存三君,使口出火光 照前,须臾路自朗明也。若行凶处,厄难之中,有刀兵之地, 急存三君,使鸣玉铃,精而想之,敌人自然心骇意慑,不复生 害心也。若道士欲求延年不死,及疾病临困求救而生者,当正 心安寝,存明堂三君,并向外长跪,口吐赤炁,使光贯我身, 令匝我口傍,咽赤炁无数,当闭目微咽之也。须臾,赤炁绕身, 都变成火,火因烧身,与火共作一体,内外洞光,良久乃止, 名曰日月炼形,死而更生者也。又暮卧常当为之,则必长生不 死也。又数存咽赤炁,使人颜色返少,色如童女,此不死之道, 明堂之要诀,毕也。旦起皆咽唾三十过,以手拭面摩目以为常, 存唾色作赤津液。
洞房中有三真,左为无英公子,右为白元君,中为黄老君,三人共治洞房中,此为飞真之道,别自有经,事在《金华经》 中。
丹田宫有上元真一帝君、帝君之卿合三人,共治丹田宫,守三元真一之道是也。此真地之要路,控乘龙车之经也。天真 多官位,乐欲为地真人,地真人隐遁于官位,不劳损于朝宴, 故从容任适,随时而游,坐七舆以造步四炁也。至于天真,虽 差阶小异,俱一真矣。地真人亦各安其所之,不愿为云中官也。
流珠宫有泥丸太一真人,在丹田后却入一寸为流珠宫,流珠真神自别有经,司命之所行也,其道妙大,发誓用珠帛结盟, 乃能付之。此经三百年一传,满五授止,不得复出。此太极公 卿司命之道也。
玄丹宫在丹田之上,正方一寸,紫房绿室,朱烟满内,其中有泥丸太一真君,治玄丹之宫。太一真君,貌如婴儿始生之 状,坐在金床玉帐之中;著紫绣锦衣,腰带流火之铃,流火之 铃者,无质而赤光,动之声闻十万里,盖上清中太一真人之宝 铃也;左手把北斗七星之柄;右手把北辰之纲,北辰者,北极 不动之星,谓之为辰纲也;正坐玄丹宫向外,左右无侍者,所 以名之为太一真君也。旦夕守诸三一,讫,独后乃末存之,末 存之者,先造其轻,后行其重也。
夫头有九宫,请先说之。两眉间上,其(重衣)有黄阙紫户、绛台青房,共构立守寸之中,左右耳守寸。左面有绛台, 右面有黄阙。其九宫真人出入,皆从黄阙、绛台中间为道,故 以道之左右置台阙者,以伺非常之炁,伺迎真人往来也。紫户 大神,名平静,字法王;青房大神,名正心,字初方,形并如 婴孩,各服衣如其方。房户之神,手执流金火铃。守寸者,却 入三分,名为守寸也。暮卧及旦存思之时,先存二大神,仿佛 存见,仍呼其神名字。毕,微咒曰:
紫户青房,有二大神,手把流铃,身生风云,侠卫真道,不听外前,使我思感,达利灵关,出入利贞,上登九门,即见 九真,太上之尊。祝毕,乃可存思三一洞房,九真诸要道也。 守寸二大神,唯听九宫中真官,在九宫内者。出入耳目上帝信 命及玉童灵真,往来诸帝轩,二大神听以进,其余非真,此二 大神皆不听进也。此中黄太一法度也。于是赤子帝君,乃命两 耳神娇女、云仪使引进之,故人觉耳鸣者,外使入也。云仪时 扣磬钟,以闻九宫,使知外人来入,令警备也。磬钟者,是今 耳鸣之声音也。其闻之者,错手掩耳而祝曰:
赤子在宫,九真在房,请听神命,永察不祥,太一流铃,以灭万殃。祝毕,以手拍耳门二七遍,毕,当觉面热,即佳候 也。若觉头项颈间索索寒者,恶气入也。当急卧,临目,内存 玄丹宫太一真君,以流火之铃,焕而掷之,恶气即出身外,火 光亦随之在后,炯炯然以照己一身。良久,平复也。其明堂、 洞房、丹田、流珠四宫之经,皆神仙为真人之道传于世。其玄 丹宫经,亦真仙司命之要言,四宫之领宗矣。此一经,须太极 帝君告可与乃与之也,亦时出授耳。
凡合五宫之道,行乎世上,有真名者,遭值之矣,自非骨相挺命,不闻此言也。又有玉帝宫,王清神母居之;又有天庭 宫,上清真女居之;又有极真宫,太极帝妃居之;又有太皇宫, 太上君后居之。此四宫;皆雌真一也,道高于雄真一也。并有 宝经,以传己成真人者,未得成真,非所闻也,雌真一之要, 亦自不授之矣。太上所以出极八景,入骖琼轩,玉女三千,侍 真扶辕,灵犯侠唱,神后执巾者,实守雌一之道,用以高会玄 晨也。此太上之宗根,虚皇之所传也。此四宫,人皆有之,但 不修此道者,宫中空耳。夫不尽修于九宫,九宫者宫中亦空尔, 非但雌家而已。至于丹田宫中,常有帝君,守寸常有大神,不 复问之,须修乃见在宫中尔。修之者神仙,不修者以寿死矣。 雌雄一神者,男女并可兼修之,无不在也,唯决精苦之至,乃 获益矣。
守玄丹太一真君之道,暮夕静寝,去诸思念,卧坐任意。先存北极辰星,紫炁来入己玄丹宫中,须臾满宫,溢出耳外, 使匝身通洞内外,与紫□合体。毕,又存日来,入玄丹宫中, 日满宫内,在紫炁中央,望视如暗中视火珠之状。毕,乃存上 清中黄太一真君,从北极紫炁中来,下入玄丹宫日中坐,君讳 规英,字化玄,衣貌色服如上。又存己一身,忽然升上入玄丹 宫日中,在太一真君前对坐,服色任意,因心起再拜。稽首膝 前,问道求神仙长生,随意言之。因存乃吞紫炁三十过,次咽 液三十过。毕,又存北斗七星,内有一赤炁大如弦,径下直入 玄丹宫中,于是太一真君,及己俱乘日入行赤炁道中,直上诣 北斗魁中,寝息良久,自因此寝也,亦即有真应。十四年行之, 则与太一同游,俱到七元纲也;十八年诣上清宫,受书佩符, 役使玉童、玉女各十八人。一夕一存之,唯数而已,勿令脱夕。 亦可专修此道,不必须守三一也,兼之益精,致感速尔。月一 日、三日、七日、十一日、十五日夜半之时,存玄丹宫太一真 君,正坐向外,口吐青炁,下入我口中,我随咽之,凡五十过。 毕,乃咽液五十过。毕,微祝曰:
太一真皇,中皇紫君,厥讳规英,字曰化玄。金床玉帐,绣帔锦裙,腰带火铃,斩邪灭奸,手把星精,项生日真,正坐 吐炁,使我咽吞,与我共语,同宴玄丹,炼灌七魄,和柔三魂, 神灵奉卫,使我飞仙,五脏自生,还白童颜,受书上清,司命 帝君,所愿所欲,百福唯新。又存己上入宫中,在太一前寝息, 因以取眠,亦当梦感妙应矣。日为此而数精至,即相见之阶渐 也。
凡学上真之道,而不知雌真之一内名,亦万不得仙也。学者受师口诀,然后奉行,每以正旦月朔,太岁本生之日,入室 东向思存:
玉清神母,姓廉名衔,字荒彦。长九寸九分,著玄黄素灵之绶,头戴七称珠玉之髻,冠无极进贤之冠,居无上之上,太 极珠宫,七宝府,五灵乡,玄元里,下治兆身玉帝宫中。
上清真女,姓厥名迥,字粥类。长六寸六分,著青宝神光锦绣霜罗九色之绶,头戴玉宝飞云之髻,冠玄黄进贤之冠,居 无上之上,昆仑太幽中宫,明堂府、九光乡、大化里,下治兆 身天庭宫中。
太极帝妃,姓玄名虚生,字伯无。长七寸七分,著玄罗流光五色凤文之绶,头戴七宝玄云之髻,冠无极进贤之冠,居元 景之上,太清极玄宫中,玉房府,三丹乡,丹元里,下治兆身 极真宫中。
太上君后,姓迁名含孩,字合延生。长三寸三分,著七宝飞精玄光云锦霜罗九色之绶,头戴九玄玉精颓云之髻,冠玄黄 无极三宝玉冠,居太清九玄之洞,无极真宫,丹精府,云光乡, 玄玄里,下治兆身太皇宫中。
行玄丹之道,守三一之诀,当常存四宫雌真一之神,衣服、形影、名讳、乡居所在,此宝经之上篇以传见成真人者。始学 不得参问其要,素灵所秘,不行于世。凡受上真之法,《三宝 神经》虽通灵究幽,不知雌真一之法,亦万无成矣。故太上标 其重禁,格于轻泄,不载于纸墨。有者宜审实内心,然后受焉。 每以正旦月朔,及太岁本生日,沐浴清斋烧香,入室东向,存 思四宫雌真一之神,乡居、姓名、服色、长短,如上法。毕, 当叩齿十六通,祝曰:
太阴真神,号曰女灵,含景九玄,乘真隐冥,日吉天朗,告斋上清,心念目瞩,洞鉴神形。还守宫宅,玉华芳盈,五色 变化,流黄紫青,运致飞霞,上造帝庭。毕,咽气三十六过, 止。如此,则九年面生玉华,金真映光,神见躯形,与兆共言。 子既见神,心知而已,慎勿妄传也。
此四宫雌真一之神,是天元始生之阴官,受号帝妃也。始其元气未立,五政未开,光景未通,气极虚无,无上无下,无 外无内,无左无右,无前无后,太上之元精,玄始之妙真,虚 极之先,结气而凝,混化万物,天地得存,皆由于四真也。能 有至心存思者,千龄不知老,九天之中,万神同寿也。
涓子受之东海青童君。太上曰:真人所以贵一为真者,上一而已。一之所契,太无感化;一之变通,天地冥合。是以上 一为一身之天帝;中一为绛宫之丹皇;下一为黄庭之元王,并 监统身中二十四炁。炁以受生,生立一身,上应太微二十四真, 真炁徊和,品汇成形,玄神混分,紫房杳冥。
夫气者,结虚烟而成神也;神者,托三一以自生也。变化者,三一之所造,得化者,皆由神之自隐,混黄相成,得玄之 极,故三一元君,各有真炁。真炁结成,自为千乘万骑,云车 羽盖,常以内入紫宫,以登玉清,列录元图,化胞保胎,三一 养身,得为真人,飞行九霄,受事高上。所以,一之所济者, 乃生乎天地,非但行飞蠕、动小事而已。子若能守之弥固,则 精应感畅,精应感畅则三元可见,三元可见则白气郁变,白气 郁变则混分自生,混分自生则千乘万骑,忽然至矣。于是羽盖 可御,云车可乘,白日升天,上造太微,实三一之玄功,精感 之所会也。太微中有二十四气,混黄杂聚,结炁变化,有时忽 尔而分,觉然而生也。化炁中有二十四真人,结虚生成,不由 胞胎,皆三一帝皇之神炁,所以致分道变化,托玄立景矣。既 能守身中三一,则天上太微中三一帝皇之真君,而降见于外, 与子面言矣。身中复有二十四真人,亦身精光爽炁,所分化而 变万,化若云车来迎。合炁晨景,以登太微,二十四真人俱与 身中神明,合宴于混黄之中,共景于紫房之内,托形炁于千涂, 回老艾以返婴,改死籍于北酆,寿长存乎帝乡,出入玉清,寝 止太微。又兼行帝一、太一、五神,及三五七九之事,兼行之 者,一神之感易致也。紫房须守一为根本,守一须守紫房为华 盖。故三一、三素相须也;而紫房、六合相待也。虽其居不同, 而致一之用俱济也。子善思而存之,则三一之事毕矣。若单得 受一道者,则三元不备。但注心于一,亦可长生不死,得入太 清而已,不得游宴太极,北登上清之宫也。上一,真帝之极也 ;中一,真皇之至也;下一,真王之妙也。天皇得极,故上成 皇极;地皇得至,故上成正一;人皇得妙,故上成众妙之君。 三皇体真以守一,故一无藏形;仙人寻真以求一,故三一俱明, 一无藏形,其真极也。三一俱明,得一而明已。其真既极,三 一既明,得一而生也。夫真守一者,当令心寂神凝,体专求感, 所以百念不寻,精意不散,但三月内视,注心一神,则灵光化 生,缠绵五脏。若其注念不散,专炁致和,由朴之至也,得一 之速也。若华伪僣起,竞心乱生,故一不卒见,神不即应,非 不卒见,即应由存之者,不专思之者,不审是故,积年之功, 罔有仿佛也。若能心济远感,纵心无劳,亦必三月之精思,与 一混合者也。
太上告曰:三元者,九天之玉真,太上之正道也,胎根之所生,六合之所存。故正一大道,以出真帝,正道玄真,以生 大神,离合五化,万化忽成,三元解变,则一之所生也。故变 气布结,神得以灵,众真归一而玄功成焉。此正道之宗祖,元 气之根始也。散之于无,则白气杳合;养之于形,则长生永久。 夫三一之法,观道备于三元。其道奇妙,总括灵篇,天人仙皇, 握宝神经。第一之诀《大洞真经三十九章》,第二之诀《雌一 合变大有妙经》,第三之诀《洞真玄经》,三五七九,号太上 素灵。是故上一帝君宝《洞真经》,中一丹皇宝《雌一大有妙 经》,下元一王宝《太上素灵洞玄大有妙经》,此之三文,真 道之至精,一神之玉章,并是天真之禁诀也,高上之秘篇。兆 守三一,得吾三经,即能乘云,上升太清,洞观无穷,游宴紫 庭,微哉深矣!难可文宣。守一所生,三一见矣。既见三一, 可求此经,当必授守三一之法,皇天上清,金阙帝君,真书之 首篇,众真之妙诀。子而守一,一亦守子,子而见一,一亦见 子。一须身而立,身须一而生,子身进退,千端万事,常当念 一。饮食念一、喜乐念一、哀戚念一、疾病念一、危难念一、 履水火念一、乘车马念一、有急念一、人之念一、举止瞩目念 亦多矣。思念必专,不专无冀矣。患人有志不固,固不能久; 知一名字而不能守,守不能坚志,志不能苦。思念无极,多有 訏心,不能常守,故三一去则正气离失,失正气者故气前,故 气前死日近也。俗人学道,多寻浮华,不信真一为贵,初有其 志,后必变败。由用志不一,邪气来入故也。守一之戒,戒于 不专,专复不久,久不能精,精不能固,固而不常,则三一去 矣,为空宅尔,空宅无主,其身安久矣。
太上告曰:气结为精,精感为神,神化为婴儿,婴儿上为真人,真人升为赤子,此一真之旨也。天有三玄,谓日、月、 星也,亦为三精,是用长生;人有三宝,三丹田也,亦为三真, 是用永存。《灵宝经》曰:“天精、地真,六宝常存,此之谓 也。两眉间上,却入一寸为明堂、却入二寸为洞房、却入三寸 为丹田泥丸宫。却入者,却就项后之背向也。丹田泥丸宫,正 四方,面各一寸,紫气冲天,外映照九万里,北斗七星以魁为 盖,以杓柄前指,外向也,变化大小,飞形恍惚,在意存之。 上元赤子居中,在斗盖之下,赤子讳凝天,字元先,位为泥丸 天帝君,其右有帝卿一人,坐相对,是齿舌脑之精神化而生也。 上入为帝卿君,讳肇精,字玄生,此二人共治泥丸中,并著赤 绣华衣,貌如婴孩始生之形。天帝君执上清神虎符,帝卿执《 大洞真经》,坐俱外向或相向也。内以镇守泥丸、面目、齿舌、 两耳、鼻、发之境,外以振威六天万鬼凶恶魔也。三魂七魄五 日一来,朝而受事焉。心为中丹田,号为绛宫,镇心之中央, 正四方,面各一寸,朱烟参天,外映照三万里,变化恍惚,在 意存之。中元真人居其中,讳神珠,字子丹,位为绛宫丹皇君, 其右辅皇卿一人,是五脏精神之结化也。入绛宫为辅卿,讳光 坚,字四灵,此二人共治绛宫中,并著朱锦衣,貌如婴儿始生 之形。丹皇君左手把《太清经》,辅卿君执《大有妙经八景章 》,坐俱外向或相向也。内则镇守筋骨、五脏、血肉之境,外 以震折万邪之不祥,养炁安神,长生久视,飞仙太霄。三魂七 魄三日一来,朝而受事焉。脐下三寸,号命门丹田宫,下元婴 儿居其宫,四方各一寸,白气冲天,外映照七万里,变化大小, 飞形恍惚,在意存之。下元婴儿,讳胎精,字元阳,位为黄庭 元王,其右有宝镇弼卿一人,是津气津液之神,结烟升化也, 入在丹田宫。弼卿讳归明,字谷玄,此二人共治丹田下元宫, 并著黄绣罗衣,貌如婴孩始生之状。黄庭元王左手把太白星, 右手执《玉晨金真经》,弼卿执《太上素灵经》、九庭生景符, 坐俱向外或相向也。内以镇守四胎、津血、肠胃、膀胱之府, 外以消灾散祸、辟却万邪。三魂七魄一日三来,朝而受拭于王 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