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笈七签第二部
- ▪ 卷三十一禀生受命部三
- ▪ ▪ 说真父母
- ▪ ▪ 太微帝君太一造形紫元内二十四神回元经
- ▪ ▪ 济众经
- ▪ ▪ 九真帝君九阴混合纵景万化隐天诀
- ▪ 卷三十二杂修摄部一
- ▪ ▪ 养性延命录(并序)
- ▪ ▪ 杂戒忌禳灾祈善
- ▪ ▪ 服气疗病
- ▪ ▪ 导引按摩
- ▪ 卷三十三杂修摄部二
- ▪ ▪ 学仙杂忌
- ▪ ▪ 导引
- ▪ ▪ 仙经禁忌
- ▪ ▪ 仙道忌十败
- ▪ ▪ 仙道十戒
- ▪ ▪ 摄养枕中方──太白山处士孙思邈撰
- ▪ ▪ 自慎
- ▪ ▪ 行气
- ▪ ▪ 守一
- ▪ ▪ 太清存神炼气五时七候诀
- ▪ ▪ 五时
- ▪ ▪ 七候
- ▪ 卷三十四杂修摄部三
- ▪ ▪ 宁先生导引养生法(跂蟆龟鳖等气法附)
- ▪ ▪ 虾蟆行气法
- ▪ ▪ 龟鳖等气法
- ▪ ▪ 噏月精法
- ▪ ▪ 彭祖导引法(凡十事)
- ▪ ▪ 神炁养形说
- ▪ ▪ 将摄保命篇
- ▪ ▪ 太清导引养生经(凡十二事)
- ▪ ▪ 王子乔导引法(凡三十四事)
- ▪ ▪ 导引杂说
- ▪ 卷三十五杂修摄部四
- ▪ ▪ 禁忌
- ▪ ▪ 方便
- ▪ ▪ 化身坐忘法
- ▪ ▪ 胎息法
- ▪ ▪ 影人
- ▪ ▪ 明补
- ▪ ▪ 服紫霄法
- ▪ ▪ 至言总养生篇
- ▪ ▪ 禁忌篇
- ▪ 卷三十六杂修摄部五
- ▪ ▪ 玄鉴导引法
- ▪ ▪ 按摩法
- ▪ ▪ 食气法
- ▪ ▪ 食气绝谷法
- ▪ 卷三十七斋戒部
- ▪ ▪ 六种斋
- ▪ ▪ 二种斋
- ▪ ▪ 十二斋
- ▪ ▪ 八节斋
- ▪ ▪ 心斋
- ▪ ▪ 斋直
- ▪ ▪ 斋戒叙
- ▪ ▪ 洞玄灵宝六斋十直
- ▪ ▪ 年六斋
- ▪ ▪ 月十斋
- ▪ ▪ 释斋有九食法
- ▪ ▪ 说杂斋法
- ▪ ▪ 斋科
- ▪ ▪ 持斋
- ▪ ▪ 阴阳杂斋日
- ▪ 卷三十八说戒部一
- ▪ ▪ 思微定志经十戒
- ▪ ▪ 妙林经二十七戒
- ▪ ▪ 老君二十七戒
- ▪ ▪ 说十戒
- ▪ ▪ 大戒上品(并叙)
- ▪ ▪ 礼经祝三首
- ▪ ▪ 太霄琅书十善十恶
- ▪ ▪ 太上洞玄灵宝消魔宝真安志智慧本愿大戒
- ▪ 卷三十九说戒部二
- ▪ ▪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并叙)
- ▪ ▪ 老君说五戒
- ▪ ▪ 化胡经十二戒
- ▪ ▪ 修斋求道当奉十戒
- ▪ ▪ 说戒喻
- ▪ 卷四十说戒部三
- ▪ ▪ 初真十戒
- ▪ ▪ 清戒
- ▪ ▪ 太玄都中宫女青律戒
- ▪ ▪ 太上黄素四十四方经戒
- ▪ ▪ 说百病
- ▪ ▪ 崇百药
- ▪ ▪ 金书仙志戒
- ▪ ▪ 上清大洞戒
- ▪ ▪ 灵宝戒
- ▪ ▪ 受持八戒斋文
- ▪ 卷四十一杂法部
- ▪ ▪ 朝礼九天魂魄帝君求仙上法
- ▪ ▪ 太素真人隐朝礼愿上仙法
- ▪ ▪ 朝极
- ▪ ▪ 沐浴
- ▪ ▪ 沐浴七事获七福
- ▪ ▪ 朝玉晨君
- ▪ ▪ 朝青童君
- ▪ ▪ 隐朝胎元法
- ▪ ▪ 沐浴吉日
- ▪ ▪ 栉沐浴
- ▪ ▪ 解秽(并叙)
- ▪ ▪ 朝礼
- ▪ 卷四十二存思部一
- ▪ ▪ 太微小童
- ▪ ▪ 太一尊神
- ▪ ▪ 帝君
- ▪ ▪ 无英公子
- ▪ ▪ 白元洞阳君
- ▪ ▪ 司命丈人
- ▪ ▪ 桃孩君
- ▪ ▪ 上一赤子
- ▪ ▪ 中一丹皇君
- ▪ ▪ 黄庭元王
- ▪ ▪ 九真帝昌君
- ▪ ▪ 八真含景君
- ▪ ▪ 七真玄阳君
- ▪ ▪ 六真元素君
- ▪ ▪ 五真养光君
- ▪ ▪ 四真清明君
- ▪ ▪ 三真元生君
- ▪ ▪ 二真坚玉君
- ▪ ▪ 一真天精君
- ▪ ▪ 九元之真
- ▪ ▪ 皇一之魂
- ▪ ▪ 紫素左元君
- ▪ ▪ 黄素中元君
- ▪ ▪ 白素右元君
- ▪ ▪ 日中司命
- ▪ ▪ 月中桃君
- ▪ ▪ 左目童子
- ▪ ▪ 右目童子
- ▪ ▪ 肺部童子
- ▪ ▪ 胎中白气君
- ▪ ▪ 结中青气君
- ▪ ▪ 节中黑气君
- ▪ ▪ 胎胞中黄气君
- ▪ ▪ 血中赤气君
- ▪ ▪ 上玄元父玄母
- ▪ ▪ 三素老君
- ▪ ▪ 中央玄一老子
- ▪ ▪ 帝卿
- ▪ ▪ 帝一真君
- ▪ ▪ 大洞消魔神慧内祝隐文存诸真法
- ▪ 卷四十三存思部二
- ▪ ▪ 存经宝第二
- ▪ ▪ 存思三洞法
- ▪ ▪ 老君存思图十八篇(并叙)
- ▪ ▪ 存道宝第一
- ▪ ▪ 存师宝第三
- ▪ ▪ 存十方天尊第四
- ▪ ▪ 授《道德经》存三宫第五
- ▪ ▪ 朝朝于户外存四明等第六
- ▪ ▪ 夕入于户存四上等第七
- ▪ ▪ 入堂存三师第八
- ▪ ▪ 存五脏五岳五星五帝金映五色圆光第九
- ▪ ▪ 存玄一老子法
- ▪ ▪ 存司命法
- ▪ ▪ 坐朝存思第十
- ▪ ▪ 卧朝存思第十一
- ▪ ▪ 朝出户存玉女第十二
- ▪ ▪ 夕出户存少女第十三
- ▪ ▪ 斋存云气兵马第十四
- ▪ ▪ 上讲座存三色三一魂魄第十五
- ▪ ▪ 初登高座先存礼三尊第十六
- ▪ ▪ 登高座侍卫第十七
- ▪ ▪ 万遍竟云驾至第十八
- ▪ ▪ 思修九宫法
- ▪ ▪ 思九宫五神法
- ▪ ▪ 存元成皇老法
- ▪ ▪ 存帝君法
- ▪ 卷四十四存思部三
- ▪ ▪ 太一帝君太丹隐书(一名《太一别诀》)
- ▪ ▪ 镇神养生内思飞仙上法
- ▪ ▪ 三九素语玉精真诀存思法
- ▪ ▪ 紫书存思元父玄母诀
- ▪ ▪ 紫书存思九天真女法
- ▪ 卷四十五秘要诀法部一
- ▪ ▪ 制三尸日第二十一
- ▪ ▪ 序事第一
- ▪ ▪ 性情第二
- ▪ ▪ 明正一箓第三
- ▪ ▪ 旦夕烧香第七
- ▪ ▪ 旦夕卫灵神咒第八
- ▪ ▪ 避忌第四
- ▪ ▪ 殗秽忌第五
- ▪ ▪ 解秽汤方第六(出《真诰》)
- ▪ ▪ 修真旨要
- ▪ ▪ 朝真仪第九
- ▪ ▪ 入靖法第十
- ▪ ▪ 烧香法第十一
- ▪ ▪ 存思诀第十二
- ▪ ▪ 叩齿诀第十三
- ▪ ▪ 临目诀第十四
- ▪ ▪ 稽首诀第十五
- ▪ ▪ 再拜诀第十六
- ▪ ▪ 诚惶诚恐诀第十七
- ▪ ▪ 明二人同奉第十八
- ▪ ▪ 本命日第十九
- ▪ ▪ 入室对席第二十
- ▪ ▪ 常存识己形第二十二
- ▪ ▪ 寝卧时祝第二十三
- ▪ ▪ 服日月光芒第二十四
- ▪ ▪ 孟先生诀第二十五
- ▪ ▪ 恶梦吉梦祝第二十六
- ▪ ▪ 明耳目诀第二十七
- ▪ ▪ 青牛道士存日月诀第二十八
- ▪ ▪ 栾巴口诀第二十九
- ▪ ▪ 服食忌第三十
- ▪ 卷四十六秘要诀法部二
- ▪ ▪ 黄素内法第一
- ▪ ▪ 八朝三元内礼隐法第二
- ▪ ▪ 内除罪籍第三
- ▪ ▪ 三元隐谢解秽内法第四
- ▪ ▪ 大帝开结经法第五
- ▪ ▪ 祝太一帝君法第六
- ▪ ▪ 慎忌法第七
- ▪ ▪ 帝君捕神祝第八
- ▪ ▪ 遏邪大祝第九
- ▪ ▪ 三天正法祝魔神第十
- ▪ ▪ 思三台珝恶法第十一
- ▪ ▪ 帝一烧香祝第十二
- ▪ ▪ 魂胎受馨祝第十三
- ▪ ▪ 理发祝第十四
- ▪ ▪ 大帝隐祝第十五
- ▪ ▪ 珝恶梦咒第十六
- ▪ ▪ 挥神内咒第十七
- ▪ ▪ 太帝寝神灭鬼除凶咒第十八
- ▪ ▪ 又灭鬼除恶咒第十九
- ▪ ▪ 澡秽除凶七房祝法第二十
- ▪ ▪ 除六天隐咒第二十一
- ▪ ▪ 太帝制魂伐尸神咒第二十二
- ▪ ▪ 太帝辟梦神咒第二十三
- ▪ ▪ 三元八节朝隐祝第二十四
- ▪ ▪ 杂法第二十五
- ▪ ▪ 修真旨要
- ▪ 卷四十七秘要诀法部三
- ▪ ▪ 安魂魄咒(出《北帝经》)
- ▪ ▪ 著衣咒
- ▪ ▪ 栉发咒
- ▪ ▪ 洗手面神咒
- ▪ ▪ 耳鸣祝
- ▪ ▪ 审耳鸣吉凶法
- ▪ ▪ 未食咒
- ▪ ▪ 道士三时食饭咒(出《北帝经》)
- ▪ ▪ 斋见不祥之物解法(出《四十四方经》)
- ▪ ▪ 行道见死尸法(出《精要经》)
- ▪ ▪ 练祝死尸法(出《青要紫书金根众经》)
- ▪ ▪ 修行咒诅诀
- ▪ ▪ 玉帝卫灵咒鬼上法(出《消魔经》)
- ▪ ▪ 治急病法
- ▪ ▪ 反舌塞喉法
- ▪ ▪ 金仙内法
- ▪ 卷四十八秘要诀法部四
- ▪ ▪ 按天庭法
- ▪ ▪ 服雾法
- ▪ ▪ 神杖法
- ▪ ▪ 帝君明灯内观求仙上法
- ▪ ▪ 老君明照法叙事(誓法附)
- ▪ ▪ 誓法
- ▪ ▪ 明照法
- ▪ ▪ 宝照法
- ▪ ▪ 摩照法
- ▪ ▪ 拂童法
- ▪ ▪ 神枕法(并叙)
- ▪ 卷四十九秘要诀法部五
- ▪ ▪ 守一(一在人心,镇定三处)
- ▪ ▪ 三一诀
- ▪ ▪ 玄门大论三一诀(并叙)
- ▪ ▪ 金阙帝君五斗三元真一经口诀
- ▪ ▪ 守五斗真一经口诀
- ▪ 卷五十秘要诀法部六
- ▪ ▪ 三一九宫法
- ▪ ▪ 四宫雌一内神宝名玉诀
- ▪ ▪ 金阙帝君三元真一经诀
- ▪ 卷五十一秘要诀法部七
- ▪ ▪ 黄衣童
- ▪ ▪ 流金火铃(振威大祝附)
- ▪ ▪ 八道命籍
- ▪ ▪ 八道秘言
- ▪ ▪ 太上曲素五行秘符──太极左仙公撰
- ▪ ▪ 玉珮金铛(黄衣童附)
- ▪ ▪ 五铃登空虚保仙上符(在本经)
- ▪ 卷五十二杂要图诀法部
- ▪ ▪ 九真行事诀
- ▪ ▪ 升玄行事诀
- ▪ ▪ 方诸洞房行事诀
- ▪ ▪ 五神行事诀
- ▪ ▪ 二十四神行事诀
- ▪ ▪ 五辰行事诀
- ▪ ▪ 回元行事诀
- ▪ ▪ 五帝杂修行乘龙图
- ▪ 卷五十三杂秘要诀法部
- ▪ ▪ 存玄白法
- ▪ ▪ 三素云法
- ▪ ▪ 太上隐书八景飞经八法(并序)
- ▪ ▪ 太清玉霞紫映观上法
- ▪ 卷五十四魂神部一
- ▪ ▪ 说魂魄
- ▪ ▪ 拘三魂法
- ▪ ▪ 制七魄法
- ▪ ▪ 魂精法
- ▪ ▪ 上清飞步七星魂魄法
- ▪ ▪ 对日存三魂法
- ▪ ▪ 朝礼九天魂魄求仙上法
- ▪ 卷五十五魂神部二
- ▪ ▪ 思神诀
- ▪ ▪ 存身神法
- ▪ ▪ 受生天魂法
- ▪ ▪ 精神
- ▪ ▪ 入室思赤子法
- ▪ 卷五十六诸家气法部一
- ▪ ▪ 元气论(并序)
- ▪ 卷五十七诸家气法部二
- ▪ ▪ 五牙论第一
- ▪ ▪ 服气论第二
- ▪ ▪ 导引论第三
- ▪ ▪ 符水论第四
- ▪ ▪ 服气精义论(并序)──天台白云撰
- ▪ ▪ 太清行气符
- ▪ ▪ 服药论第五
- ▪ ▪ 慎忌论第六
- ▪ ▪ 五脏论第七
- ▪ ▪ 服气疗病论第八
- ▪ ▪ 病候论第九
- ▪ 卷五十八诸家气法部三
- ▪ ▪ 胎息精微论
- ▪ ▪ 茅山贤者服内气诀
- ▪ ▪ 胎息根旨要诀
- ▪ ▪ 胎息杂诀
- ▪ ▪ 尹真人服元气术
- ▪ ▪ 服元气法
- ▪ ▪ 胎息口诀(并序)
- ▪ 卷五十九诸家气法部四
- ▪ ▪ 墨子闭气行气法
- ▪ ▪ 太清王老口传服气法
- ▪ ▪ 昙鸾法师服气法
- ▪ ▪ 太无先生服气法
- ▪ ▪ 延陵君修养大略
- ▪ ▪ 赤松子服气经序
- ▪ ▪ 神仙绝谷食气经
- ▪ ▪ 达磨大师住世留形内真妙用诀
- ▪ ▪ 项子食气法
- ▪ ▪ 张果先生服气法
- ▪ ▪ 申天师服气要诀
- ▪ ▪ 王真人气诀
- ▪ ▪ 大威仪先生玄素真人要用气诀
- ▪ ▪ 王说山人服气新诀
- ▪ ▪ 嵩山李奉时服气法
- ▪ 卷六十诸家气法部五
- ▪ ▪ 调气液诀
- ▪ ▪ 中山玉柜服气经──碧严先生撰黄元君注
- ▪ ▪ 淘气诀
- ▪ ▪ 调气法
- ▪ ▪ 咽气诀
- ▪ ▪ 炼气诀
- ▪ ▪ 录神诚戒序第一
- ▪ ▪ 委气诀
- ▪ ▪ 闭气诀
- ▪ ▪ 布气诀
- ▪ ▪ 六炁诀
- ▪ ▪ 服气绝粒第二
- ▪ ▪ 胎息羽化功第三
- ▪ ▪ 圣正规法第四
- ▪ ▪ 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法
- ▪ ▪ 进取诀
- ▪ ▪ 饮食调护诀
- ▪ ▪ 休粮诀
- ▪ ▪ 慎守诀
- ▪ ▪ 服气胎息诀
- ▪ ▪ 胎息经
夫道者,有形之父母也,寂然不动,至虚无也;感而遂通,至神明也;视之不见,无形容也;听之不闻,无音声也。故无 形无名,言象莫能得也;有情有信,变化有以生也。生之来神, 气聚也;身之有阴,阳结也。两仪以分,万象以成也;天地回 薄,日月以明也。莫不由至道神用,而元一以灵。且人为物灵, 貌为事真,智虑纯白,耳目澄清,外周六气,内运五行,形自 寂寞,神生窅冥。然则至道无形,应生元气,谓之一也;一之 所剖,分为三也。三者,清、浊、和,结为天、地、人也曰三 元,上、中、下也;在天为三光,日、月、星也;在地为三宝, 金、玉、珠也;在人为三生,耳、目、心也;在道为三气;玄、 元、始也;又为三天,清微、禹馀、大赤也;复为三境,玉清、 上清、太清也。又曰:清气上浮为天,浊气下凝为地,和气中 结为人。夫天阳地阴,阴阳变化而成五行,谓木、火、金、水、 土也;亦曰五气,谓九、三、七、五、一也;在天为五星,谓 岁、荧、白、辰、镇也;在地为五岳,谓岱、衡、华、恒、嵩 也;在人为五脏,谓肝、心、肺、肾、脾也;又为五色,青、 赤、白、黑、黄也;又为五音,角、徵、商、羽、宫也;又为 五味,酸、苦、辛、咸、甘也;又为五德,仁、义、礼、智、 信也。总之为三五,行导布化,生成万物也。各有神明,即天 地之至用也,而天以之动,地以之静,人以之生,皆赖其神明 也。天有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重天,天皆有天尊、太上、 天帝、天师也;地有三十六重地,地皆有土皇、将军、金刚、 神王、灵官也;人有三宫、五神、三魂、七魄也。天地各有神 仙吏兵不可称计,且神明变化皎在目前,愚者莫知。隐显无方, 运转难识,辅物立象,灵用在焉。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 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是也。日者天之魂,月者地之 魄,谓之神明。人则左目为日,右目为月,目者神明之堂也。 故神明所托,依于日月,隐于阴阳。且日出于卯,阳也;月出 于酉,阴也;三变成德。日初变于卯,其数六,以五乘之,五 六三十也;中变于辰,其数五,五五二十五;终变于巳,其数 四,四五二十也,故上仙七十五将军阳神也。月初变于酉,其 数六,五六三十也;中变于戌,其数五,五五二十五也;后变 于亥,其数四,四五二十也。故上灵七十五将军阴神也。三元 五德,合数为八,各有上仙上灵阴阳二官,合为一千二百也; 三元各八,为三千六百也;而阴阳皆五,合为三万六千也。其 万八千阳,阳为外景、为外神也;其万八千阴,阴为内景、为 内神也。而内由外发,阴以阳明,所以一身有一万八千神曰本 分神也,一万八千神曰影照神也。无阳也,阴不能成;无阴也, 阳不能生。是以阴以阳成,阳以阴生,亦内由外明,外由内清, 清明相得,而后生成也。所谓神明者,由神故明也。故三光在 天而万物彰,百神在己而五气昌,其耳目适用,气力体康,是 其神也。天宝之以致浮,地秘之以致安,五岳享之而安镇,一 人则之而太平。人身上部八景,以应于天;下部八景,以应于 地;中部八景,以应于空。三部八景七十二神,景皆有五,三 万六千,与天地合,有一十万八千。自此以往,虽神不极,由 斯数矣。则三洞诸经神仙,将吏侍奉灵官,高下品格,未有不 因兹始也。既知其数,当识其方,既识其方,须知表里,表里 既见,阴阳审焉。内外不同,左右亦别,而象分五色,位列四 方,男女可以阴阳求,文武可以刚柔取。凡诸存念,身为之主, 身有三魂、七魄、三元、五真、一神、百神、三万六千神,皆 在于心也。心正则神正,心邪则神邪,邪之与正,由悟不悟, 悟则入正,迷则归邪,悟者由得其门,迷者由失其路,则沉沦 黑夜,处至暗冥室。学道之士宜详究之,始乎数息历藏,终乎 常住湛寂,诚在尔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