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笈七签第二部
- ▪ 卷三十一禀生受命部三
- ▪ ▪ 说真父母
- ▪ ▪ 太微帝君太一造形紫元内二十四神回元经
- ▪ ▪ 济众经
- ▪ ▪ 九真帝君九阴混合纵景万化隐天诀
- ▪ 卷三十二杂修摄部一
- ▪ ▪ 养性延命录(并序)
- ▪ ▪ 杂戒忌禳灾祈善
- ▪ ▪ 服气疗病
- ▪ ▪ 导引按摩
- ▪ 卷三十三杂修摄部二
- ▪ ▪ 学仙杂忌
- ▪ ▪ 导引
- ▪ ▪ 仙经禁忌
- ▪ ▪ 仙道忌十败
- ▪ ▪ 仙道十戒
- ▪ ▪ 摄养枕中方──太白山处士孙思邈撰
- ▪ ▪ 自慎
- ▪ ▪ 行气
- ▪ ▪ 守一
- ▪ ▪ 太清存神炼气五时七候诀
- ▪ ▪ 五时
- ▪ ▪ 七候
- ▪ 卷三十四杂修摄部三
- ▪ ▪ 宁先生导引养生法(跂蟆龟鳖等气法附)
- ▪ ▪ 虾蟆行气法
- ▪ ▪ 龟鳖等气法
- ▪ ▪ 噏月精法
- ▪ ▪ 彭祖导引法(凡十事)
- ▪ ▪ 神炁养形说
- ▪ ▪ 将摄保命篇
- ▪ ▪ 太清导引养生经(凡十二事)
- ▪ ▪ 王子乔导引法(凡三十四事)
- ▪ ▪ 导引杂说
- ▪ 卷三十五杂修摄部四
- ▪ ▪ 禁忌
- ▪ ▪ 方便
- ▪ ▪ 化身坐忘法
- ▪ ▪ 胎息法
- ▪ ▪ 影人
- ▪ ▪ 明补
- ▪ ▪ 服紫霄法
- ▪ ▪ 至言总养生篇
- ▪ ▪ 禁忌篇
- ▪ 卷三十六杂修摄部五
- ▪ ▪ 玄鉴导引法
- ▪ ▪ 按摩法
- ▪ ▪ 食气法
- ▪ ▪ 食气绝谷法
- ▪ 卷三十七斋戒部
- ▪ ▪ 六种斋
- ▪ ▪ 二种斋
- ▪ ▪ 十二斋
- ▪ ▪ 八节斋
- ▪ ▪ 心斋
- ▪ ▪ 斋直
- ▪ ▪ 斋戒叙
- ▪ ▪ 洞玄灵宝六斋十直
- ▪ ▪ 年六斋
- ▪ ▪ 月十斋
- ▪ ▪ 释斋有九食法
- ▪ ▪ 说杂斋法
- ▪ ▪ 斋科
- ▪ ▪ 持斋
- ▪ ▪ 阴阳杂斋日
- ▪ 卷三十八说戒部一
- ▪ ▪ 思微定志经十戒
- ▪ ▪ 妙林经二十七戒
- ▪ ▪ 老君二十七戒
- ▪ ▪ 说十戒
- ▪ ▪ 大戒上品(并叙)
- ▪ ▪ 礼经祝三首
- ▪ ▪ 太霄琅书十善十恶
- ▪ ▪ 太上洞玄灵宝消魔宝真安志智慧本愿大戒
- ▪ 卷三十九说戒部二
- ▪ ▪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并叙)
- ▪ ▪ 老君说五戒
- ▪ ▪ 化胡经十二戒
- ▪ ▪ 修斋求道当奉十戒
- ▪ ▪ 说戒喻
- ▪ 卷四十说戒部三
- ▪ ▪ 初真十戒
- ▪ ▪ 清戒
- ▪ ▪ 太玄都中宫女青律戒
- ▪ ▪ 太上黄素四十四方经戒
- ▪ ▪ 说百病
- ▪ ▪ 崇百药
- ▪ ▪ 金书仙志戒
- ▪ ▪ 上清大洞戒
- ▪ ▪ 灵宝戒
- ▪ ▪ 受持八戒斋文
- ▪ 卷四十一杂法部
- ▪ ▪ 朝礼九天魂魄帝君求仙上法
- ▪ ▪ 太素真人隐朝礼愿上仙法
- ▪ ▪ 朝极
- ▪ ▪ 沐浴
- ▪ ▪ 沐浴七事获七福
- ▪ ▪ 朝玉晨君
- ▪ ▪ 朝青童君
- ▪ ▪ 隐朝胎元法
- ▪ ▪ 沐浴吉日
- ▪ ▪ 栉沐浴
- ▪ ▪ 解秽(并叙)
- ▪ ▪ 朝礼
- ▪ 卷四十二存思部一
- ▪ ▪ 太微小童
- ▪ ▪ 太一尊神
- ▪ ▪ 帝君
- ▪ ▪ 无英公子
- ▪ ▪ 白元洞阳君
- ▪ ▪ 司命丈人
- ▪ ▪ 桃孩君
- ▪ ▪ 上一赤子
- ▪ ▪ 中一丹皇君
- ▪ ▪ 黄庭元王
- ▪ ▪ 九真帝昌君
- ▪ ▪ 八真含景君
- ▪ ▪ 七真玄阳君
- ▪ ▪ 六真元素君
- ▪ ▪ 五真养光君
- ▪ ▪ 四真清明君
- ▪ ▪ 三真元生君
- ▪ ▪ 二真坚玉君
- ▪ ▪ 一真天精君
- ▪ ▪ 九元之真
- ▪ ▪ 皇一之魂
- ▪ ▪ 紫素左元君
- ▪ ▪ 黄素中元君
- ▪ ▪ 白素右元君
- ▪ ▪ 日中司命
- ▪ ▪ 月中桃君
- ▪ ▪ 左目童子
- ▪ ▪ 右目童子
- ▪ ▪ 肺部童子
- ▪ ▪ 胎中白气君
- ▪ ▪ 结中青气君
- ▪ ▪ 节中黑气君
- ▪ ▪ 胎胞中黄气君
- ▪ ▪ 血中赤气君
- ▪ ▪ 上玄元父玄母
- ▪ ▪ 三素老君
- ▪ ▪ 中央玄一老子
- ▪ ▪ 帝卿
- ▪ ▪ 帝一真君
- ▪ ▪ 大洞消魔神慧内祝隐文存诸真法
- ▪ 卷四十三存思部二
- ▪ ▪ 存经宝第二
- ▪ ▪ 存思三洞法
- ▪ ▪ 老君存思图十八篇(并叙)
- ▪ ▪ 存道宝第一
- ▪ ▪ 存师宝第三
- ▪ ▪ 存十方天尊第四
- ▪ ▪ 授《道德经》存三宫第五
- ▪ ▪ 朝朝于户外存四明等第六
- ▪ ▪ 夕入于户存四上等第七
- ▪ ▪ 入堂存三师第八
- ▪ ▪ 存五脏五岳五星五帝金映五色圆光第九
- ▪ ▪ 存玄一老子法
- ▪ ▪ 存司命法
- ▪ ▪ 坐朝存思第十
- ▪ ▪ 卧朝存思第十一
- ▪ ▪ 朝出户存玉女第十二
- ▪ ▪ 夕出户存少女第十三
- ▪ ▪ 斋存云气兵马第十四
- ▪ ▪ 上讲座存三色三一魂魄第十五
- ▪ ▪ 初登高座先存礼三尊第十六
- ▪ ▪ 登高座侍卫第十七
- ▪ ▪ 万遍竟云驾至第十八
- ▪ ▪ 思修九宫法
- ▪ ▪ 思九宫五神法
- ▪ ▪ 存元成皇老法
- ▪ ▪ 存帝君法
- ▪ 卷四十四存思部三
- ▪ ▪ 太一帝君太丹隐书(一名《太一别诀》)
- ▪ ▪ 镇神养生内思飞仙上法
- ▪ ▪ 三九素语玉精真诀存思法
- ▪ ▪ 紫书存思元父玄母诀
- ▪ ▪ 紫书存思九天真女法
- ▪ 卷四十五秘要诀法部一
- ▪ ▪ 制三尸日第二十一
- ▪ ▪ 序事第一
- ▪ ▪ 性情第二
- ▪ ▪ 明正一箓第三
- ▪ ▪ 旦夕烧香第七
- ▪ ▪ 旦夕卫灵神咒第八
- ▪ ▪ 避忌第四
- ▪ ▪ 殗秽忌第五
- ▪ ▪ 解秽汤方第六(出《真诰》)
- ▪ ▪ 修真旨要
- ▪ ▪ 朝真仪第九
- ▪ ▪ 入靖法第十
- ▪ ▪ 烧香法第十一
- ▪ ▪ 存思诀第十二
- ▪ ▪ 叩齿诀第十三
- ▪ ▪ 临目诀第十四
- ▪ ▪ 稽首诀第十五
- ▪ ▪ 再拜诀第十六
- ▪ ▪ 诚惶诚恐诀第十七
- ▪ ▪ 明二人同奉第十八
- ▪ ▪ 本命日第十九
- ▪ ▪ 入室对席第二十
- ▪ ▪ 常存识己形第二十二
- ▪ ▪ 寝卧时祝第二十三
- ▪ ▪ 服日月光芒第二十四
- ▪ ▪ 孟先生诀第二十五
- ▪ ▪ 恶梦吉梦祝第二十六
- ▪ ▪ 明耳目诀第二十七
- ▪ ▪ 青牛道士存日月诀第二十八
- ▪ ▪ 栾巴口诀第二十九
- ▪ ▪ 服食忌第三十
- ▪ 卷四十六秘要诀法部二
- ▪ ▪ 黄素内法第一
- ▪ ▪ 八朝三元内礼隐法第二
- ▪ ▪ 内除罪籍第三
- ▪ ▪ 三元隐谢解秽内法第四
- ▪ ▪ 大帝开结经法第五
- ▪ ▪ 祝太一帝君法第六
- ▪ ▪ 慎忌法第七
- ▪ ▪ 帝君捕神祝第八
- ▪ ▪ 遏邪大祝第九
- ▪ ▪ 三天正法祝魔神第十
- ▪ ▪ 思三台珝恶法第十一
- ▪ ▪ 帝一烧香祝第十二
- ▪ ▪ 魂胎受馨祝第十三
- ▪ ▪ 理发祝第十四
- ▪ ▪ 大帝隐祝第十五
- ▪ ▪ 珝恶梦咒第十六
- ▪ ▪ 挥神内咒第十七
- ▪ ▪ 太帝寝神灭鬼除凶咒第十八
- ▪ ▪ 又灭鬼除恶咒第十九
- ▪ ▪ 澡秽除凶七房祝法第二十
- ▪ ▪ 除六天隐咒第二十一
- ▪ ▪ 太帝制魂伐尸神咒第二十二
- ▪ ▪ 太帝辟梦神咒第二十三
- ▪ ▪ 三元八节朝隐祝第二十四
- ▪ ▪ 杂法第二十五
- ▪ ▪ 修真旨要
- ▪ 卷四十七秘要诀法部三
- ▪ ▪ 安魂魄咒(出《北帝经》)
- ▪ ▪ 著衣咒
- ▪ ▪ 栉发咒
- ▪ ▪ 洗手面神咒
- ▪ ▪ 耳鸣祝
- ▪ ▪ 审耳鸣吉凶法
- ▪ ▪ 未食咒
- ▪ ▪ 道士三时食饭咒(出《北帝经》)
- ▪ ▪ 斋见不祥之物解法(出《四十四方经》)
- ▪ ▪ 行道见死尸法(出《精要经》)
- ▪ ▪ 练祝死尸法(出《青要紫书金根众经》)
- ▪ ▪ 修行咒诅诀
- ▪ ▪ 玉帝卫灵咒鬼上法(出《消魔经》)
- ▪ ▪ 治急病法
- ▪ ▪ 反舌塞喉法
- ▪ ▪ 金仙内法
- ▪ 卷四十八秘要诀法部四
- ▪ ▪ 按天庭法
- ▪ ▪ 服雾法
- ▪ ▪ 神杖法
- ▪ ▪ 老君明照法叙事(誓法附)
- ▪ ▪ 誓法
- ▪ ▪ 明照法
- ▪ ▪ 宝照法
- ▪ ▪ 摩照法
- ▪ ▪ 拂童法
- ▪ ▪ 神枕法(并叙)
- ▪ ▪ 帝君明灯内观求仙上法
- ▪ 卷四十九秘要诀法部五
- ▪ ▪ 守一(一在人心,镇定三处)
- ▪ ▪ 三一诀
- ▪ ▪ 玄门大论三一诀(并叙)
- ▪ ▪ 金阙帝君五斗三元真一经口诀
- ▪ ▪ 守五斗真一经口诀
- ▪ 卷五十秘要诀法部六
- ▪ ▪ 三一九宫法
- ▪ ▪ 四宫雌一内神宝名玉诀
- ▪ ▪ 金阙帝君三元真一经诀
- ▪ 卷五十一秘要诀法部七
- ▪ ▪ 黄衣童
- ▪ ▪ 流金火铃(振威大祝附)
- ▪ ▪ 八道命籍
- ▪ ▪ 八道秘言
- ▪ ▪ 太上曲素五行秘符──太极左仙公撰
- ▪ ▪ 玉珮金铛(黄衣童附)
- ▪ ▪ 五铃登空虚保仙上符(在本经)
- ▪ 卷五十二杂要图诀法部
- ▪ ▪ 九真行事诀
- ▪ ▪ 升玄行事诀
- ▪ ▪ 方诸洞房行事诀
- ▪ ▪ 五神行事诀
- ▪ ▪ 二十四神行事诀
- ▪ ▪ 五辰行事诀
- ▪ ▪ 回元行事诀
- ▪ ▪ 五帝杂修行乘龙图
- ▪ 卷五十三杂秘要诀法部
- ▪ ▪ 存玄白法
- ▪ ▪ 三素云法
- ▪ ▪ 太上隐书八景飞经八法(并序)
- ▪ ▪ 太清玉霞紫映观上法
- ▪ 卷五十四魂神部一
- ▪ ▪ 说魂魄
- ▪ ▪ 拘三魂法
- ▪ ▪ 制七魄法
- ▪ ▪ 魂精法
- ▪ ▪ 上清飞步七星魂魄法
- ▪ ▪ 对日存三魂法
- ▪ ▪ 朝礼九天魂魄求仙上法
- ▪ 卷五十五魂神部二
- ▪ ▪ 思神诀
- ▪ ▪ 存身神法
- ▪ ▪ 受生天魂法
- ▪ ▪ 精神
- ▪ ▪ 入室思赤子法
- ▪ 卷五十六诸家气法部一
- ▪ ▪ 元气论(并序)
- ▪ 卷五十七诸家气法部二
- ▪ ▪ 五牙论第一
- ▪ ▪ 服气论第二
- ▪ ▪ 导引论第三
- ▪ ▪ 符水论第四
- ▪ ▪ 服气精义论(并序)──天台白云撰
- ▪ ▪ 太清行气符
- ▪ ▪ 服药论第五
- ▪ ▪ 慎忌论第六
- ▪ ▪ 五脏论第七
- ▪ ▪ 服气疗病论第八
- ▪ ▪ 病候论第九
- ▪ 卷五十八诸家气法部三
- ▪ ▪ 胎息精微论
- ▪ ▪ 茅山贤者服内气诀
- ▪ ▪ 胎息根旨要诀
- ▪ ▪ 胎息杂诀
- ▪ ▪ 尹真人服元气术
- ▪ ▪ 服元气法
- ▪ ▪ 胎息口诀(并序)
- ▪ 卷五十九诸家气法部四
- ▪ ▪ 墨子闭气行气法
- ▪ ▪ 太清王老口传服气法
- ▪ ▪ 昙鸾法师服气法
- ▪ ▪ 太无先生服气法
- ▪ ▪ 延陵君修养大略
- ▪ ▪ 赤松子服气经序
- ▪ ▪ 神仙绝谷食气经
- ▪ ▪ 达磨大师住世留形内真妙用诀
- ▪ ▪ 项子食气法
- ▪ ▪ 张果先生服气法
- ▪ ▪ 申天师服气要诀
- ▪ ▪ 王真人气诀
- ▪ ▪ 大威仪先生玄素真人要用气诀
- ▪ ▪ 王说山人服气新诀
- ▪ ▪ 嵩山李奉时服气法
- ▪ 卷六十诸家气法部五
- ▪ ▪ 调气液诀
- ▪ ▪ 中山玉柜服气经──碧严先生撰黄元君注
- ▪ ▪ 淘气诀
- ▪ ▪ 调气法
- ▪ ▪ 咽气诀
- ▪ ▪ 炼气诀
- ▪ ▪ 录神诚戒序第一
- ▪ ▪ 委气诀
- ▪ ▪ 闭气诀
- ▪ ▪ 布气诀
- ▪ ▪ 六炁诀
- ▪ ▪ 服气绝粒第二
- ▪ ▪ 胎息羽化功第三
- ▪ ▪ 圣正规法第四
- ▪ ▪ 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法
- ▪ ▪ 进取诀
- ▪ ▪ 饮食调护诀
- ▪ ▪ 休粮诀
- ▪ ▪ 慎守诀
- ▪ ▪ 服气胎息诀
- ▪ ▪ 胎息经
《抱朴子》曰:道以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劳动故也。若夫绝坑停水,则秽臭滋积;委木在野,则虫蝎太半。真 人远取之于物,近取之于身。故上天行健而无穷,七曜运动而 能久。小人习劳而湛若,君子优游而易伤。马不行而脚直,车 不驾而自朽。导引之道,务于详和,俛仰安徐,屈伸有节。导 引秘经,千有馀条。或以逆却未生之众病,或以攻治已结之笃 疾。行之有效,非空言也。今以易见之事,若令食而即卧,或 有不消之疾,其剧者发寒热症坚矣。饱满之后,以之行步,小 小作务,役摇肢体,及令人按摩,然后以卧,即无斯患。古语 有“三疾”之言,暮食太饱,居其一焉。暮食既饱,便以寝息, 希不生疾,故无寿也。诸风瘑疾,鲜不在卧中得之。卧则百节 不动,故受邪炁,此皆病然可见。近魏华佗以五禽之戏教樊阿, 以代导引,食毕行之,汗出而已,消谷除病。阿行之,寿百馀 岁。但不知馀术,故不得大延年。一则以调营卫,二则以消谷 水,三则排却风邪,四则以长进血炁。故老君曰:天地之间, 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言人导引摇动,而人之精 神益盛也。导引于外,而病愈于内,亦如针艾攻其荥俞之源, 而众患自除于流末也。导引一十三条如后:
第一、治短炁。结跏趺坐,两手相叉,置玉枕上,以掌向头,以额著地,五息止。
第二、治大肠中恶气。左手按右手指,五息;右手按左手指,亦如之。
第三、治肠中水癖。以左手指向天,五息;以右手指拄地,左足伸,右足展,极伸,五息止。
第四、治小肠中恶气炁。先以左手叉腰,右手指指天极,五息止;右手亦如之。
第五、治腰脊间闷。结跏趺坐,以掌相按置左膝上,低头至颊右,五息。外左回左膝上,还右膝而转,至五匝止。右亦 如之,谓之腰柱。
第六、治肩中恶炁。以两手相叉,拊左胁,举右手肘,从乳至头,向右转,振摘之,从右抽上,右振五过止。
第七、治头恶炁。反手置玉枕上,左右摇之,极,五息止。
第八、治腰脊病。两手叉腰,左右摇肩,至极,五息止。
第九、治胸中。以两手叉腰,左右曲身,极,五息止。
第十、治肩中劳疾。两手相叉,左右擗之,低头至膝,极,五息止。
第十一、治皮肤烦。以左右手上振两肩,极,五息止。
第十二、治肩胛恶注。左右如挽弓,各五息止。
第十三、治膊中注炁冷痺。起立,一足蹋高,一足稍下,向前后掣之,更为之各二七。无病亦常为之,万疾不生。
按摩日三遍,一月后百病并除,行及奔马,此是养身之法。两手相捉纽綟,如洗手法。两手浅相叉,翻覆向胸。两手相叉, 共按褷(左右同)。两手相重按褷,徐徐捩身,如挽五石弓( 左右同)。两手拳,向前筑(左右同)。又如拓石(左右皆同) 。以拳却顿,此是开胸法(左右同)。大坐,斜身,偏拓如排 山(左右同)。两手抱头宛转褷上。此是抽脑法。两手据地, 缩身曲脊,向上三举,以手杖槌脊上(左右同)。大坐伸脚三, 用手掣向后(左右同),立地反拗三举,两手拒地回顾,此乃 虎视法(左右同)。两手急相叉,以脚踏地(左右同)。起立, 以脚前后踏(左右同)。大坐,伸脚,当手相勾,所伸脚著膝 上,以手按之(左右同)。凡一十八势。但老人日能行之三遍 者,常补益延年续命,百病皆除,进食,眼明,轻健,不复疲 也。
养生之家,有食炁之道。夫根植华长之类,蚑行蠕动之属,莫不仰炁以然。何为能使人饱乎?但食之有法,道家秘之,须 其人乃传,俗人无缘得之知。苟得其道,所甚易也。非唯绝谷, 抑亦辟百毒,却千邪,百姓日用而不知。《仙经》云:食炁法, 从夜半至日中六时为生炁,从日中至夜半六时为死气,唯食生 而吐死,所谓真人服六炁也。
向六旬六戊,从九九至八八、七七、六六、五五而饱,或念天苍,或思黄帝,或春引岁星之炁,以肝受之(其馀四方皆 然)。初为之,颇有小瘦,行四旬已上,颜色转悦,体力渐壮, 白发更黑,落齿更生,负重履崄,胜于食谷时。余见十馀人, 为之皆七八十岁,丁健体轻而耐寒暑,有真验,非虚传也。善 其术者,可以攻遣百病,消逐邪风。及中恶卒急,尸注所忤, 心腹切痛,瘟虐溪毒,引炁驱之,不过五六十通,无不即除。 又行炁久多而断谷最易,唯有胎息之法独难。所谓胎息者,如 人未生在胎之中时,炁久息也。习则能息鼻口炁,如已息鼻口 炁,则可居水底积日矣。
又治金疮,以炁吹之,血断痛止。
又蛇虺毒虫中人,皆禁之即愈。或十数里便遥治之,呼其姓名而咒之,男呼我左,女呼我右,皆愈。此所共知。
孙先生曰:旦夕者,是阴阳转换之时。日旦五更初,阳炁阴至,频伸眼开,是上生炁,名曰阳息而阴消;暮日入后,阴 炁至,凛然,时坐睡倒时,是下生炁至,名曰阳消阴息。暮日 入后,天地、日月,山川、江海,人畜、草木,一切万物,体 中代谢往来,一时休息,一进一退,如昼夜之更始,又如海水 之朝夕,是天地之道耳。面向午,展两手于膝上,徐按捺肢节, 口吐浊气,鼻引清气。凡吐者,去故炁,引生炁也。
《经》云:玄牝门,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言鼻是天之门户,可以出纳阴阳生死之炁也。良久,徐徐乃以手左 拓右拓,上拓下拓,前拓后拓,瞋目张口,叩齿摩眼,抱头拔 耳,挽须挽腰,咳嗽发阳振动也。双作只作,反手为之,然掣 足仰展八十九十而止,仰下徐徐定心,作止息之法,见空中元 和炁,下入鸠尾际,渐渐顷如雨,晴云入山,自皮肉至骨至脑, 渐渐入腹中,四肢、五脏皆受其润,如流水渗入地,地彻即觉 达于涌泉。腹中有声、汨汨然、意每存之,不得外缘,即便觉 无炁若彻,即手体振动,两脚膝帟屈,亦令床有声拉拉然,则 名一通两通,乃至日别得三通,觉身体悦怿,肤色滋润,耳目 精明,令人养美力健,百病皆去。行之五年、十年,长存不忘, 得满千万通,去仙不远也。
摄生月令──朝请大夫捡校太子左赞善大夫上柱国姚称集
夫摄生大体,略有三条:所为吐纳练藏,胎津驻容;其次饵芝术,飞伏丹英;其三次五谷资众味。终古不易者,生生性 命,必系于兹也。气之与药,具摽别卷。今所撰集,用食延生, 顺时省味者也。
按《扁鹊论》曰:食能排邪而安藏腑,神能爽志以资血气。摄生者气正则味顺,味顺则神气清,神气清则合真之灵全,灵 全则五邪百病不能干也。故曰水浊鱼瘦,气昏人病。夫神者, 生之本;本者,生之真。大用则神劳,大劳则形疲也。
按彭祖《摄生论》曰:目不视不正之色,耳不听不正之声,口不尝毒粝之味,心不起欺诈之谋,此之数种,乃亡魂丧精, 减折筭寿者也。”
按《枕中传》曰:五味者,五行之气也,应感而成,人即因五味而生,亦因五味而消。
按《黄帝内传》曰:食风者灵而延寿,食谷者多智而劳神,食草者愚痴而足力,食肉者鄙勇而多嗔,服气者长存而得道。
《孙氏传》曰:五味顺之则相生,逆之则相反。夫人食,慎勿愠怒,勿临食上说不祥之事,勿吞咽忽逐,必须调理安详 而后食。
《黄帝内传》曰:春宜食甘,甘走肉,多食甘则痰溢,皮肤粟起。夏宜食辛,辛走气,多食辛则气躁好蹎。秋宜食酸, 酸走骨,多食酸则筋缩、骨中疼。冬宜食咸,咸走血,多食咸 则血涩、口乾。多食苦则呕逆而齿疏。
《养生传》曰:凡人虽常服饵,不知养生之道,必不全其真也。
《小有经》曰:才所不胜而强思之,伤也;力所不任而强举之,伤也;深忧重喜,皆有伤也。
《抱朴子》曰:一人之身,一国之象;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 血犹民也。
《养生传》曰:一日之忌,暮勿饱食;一月之忌,暮勿大醉;一岁之忌,慎勿远行;永久之忌,勿向西、北二方大小便, 露赤也。
孟春泰(斗建寅,日在虚,律中太簇,五将东方,月德丙,月合辛,生气子,天利卯,五富亥,月杀丑,月厌戌, 九空辰,死气午归忌丑,往亡寅,大败甲寅,血忌丑)
孟春,是月也,天地俱生,谓之发阳,天地资始,万物化生。夜卧早起,以缓其形,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君 子固密,无泄真气。其藏肝木,位在东方。其星岁,正月、二 月、三月,其卦震,其地青州,其书《诗》,其乐瑟,其帝灵 威仰,其神勾芒,青龙为九天,白虎为九地,其虫鱼,其畜犬, 其谷麦,其果梅,其菜韭,其味酸,其臭腥,其色青,其声怒, 其液泣。立春木相,春分木王,立夏木休,夏至木废,立秋木 囚,秋分木死,立冬木没,冬至水胎。
仲春大壮(斗建卯,日在室,律中夹锺,五将北方,月德甲,月合已,生气丑,天利辰,五富寅,月杀戌,月厌酉, 九空丑,死气未,归忌寅,往亡已,大败甲午,血忌未)
仲春,是月也,号厌于,日和其志,平其心,勿极寒,勿极热,安静神气,以法生成。勿食黄花菜及陈菹,发宿疾,动 痼气。勿食大蒜,令人气壅,关隔不通。勿食蓼子及鸡子,滞 人气。勿食小蒜,伤人志性。勿食兔肉,令人神魂不安。勿食 狐狢肉,伤人神。是月肾藏气微,肝藏正王,宜净膈去痰,宜 泄皮肤,令得微汗,以散去冬温伏之气。是月六日、八日,宜 沐浴斋戒,天佑其福。十四日忌远行,水陆亦不可往。九日忌 食一切鱼鳖。二十日宜修真道。
季春夬(斗建辰,日在娄,律中姑洗,五将西方,月德壬,月合丁,生气寅,天利已,五富亥,月杀未,月厌申, 九空戌,归忌子,往亡申,大败甲戊,斗阳,血忌寅)
季春,是月也,万物发陈,天地俱生,阳炽阴伏。卧起俱早,勿发泄大汗,以养藏气。勿食(艹韭),发痼疾,损神伤 气。勿食马肉,令人神魂不安。勿食獐鹿肉等,损气损志。是 月肝藏气伏,心当向王,宜益肝补肾,以顺其时。是月五日, 忌见一切生血物,宜斋戒静念真籍,不营俗务。十六日忌远行, 水陆俱不可往。二十七日宜沐浴。是月火相水死,勿犯西北风。 勿久处湿地,必招邪毒。勿大汗当风,勿露体星宿下,以招不 祥之事。
孟夏乾(斗建已,日在昴,律中仲吕,五将南方,月德庚,月合乙,生气卯,天利午,五富申,月杀辰,月厌未, 九空未,死气酉,归忌丑,往亡亥,大败丁巳,斗阳,血忌申)
孟夏,谓之播秀,天地始交,万物并实。夜卧早起,思无怒,勿泄大汗。夏者,火也。位在南方,其藏心,其星荧惑, 时四月、五月、六月。其六月属土,大王于此月,其地杨州, 其书《礼》,其乐竽,其帝赤票弩,其神祝融。朱雀为九天, 玄武为九地。其虫凤,其畜羊,其谷麻,其果杏,其菜薤,其 味苦,其臭焦,其色赤,其声呼,其液汗。立夏火王,夏至火 相,立秋火休,秋分火废,立冬火囚,冬至火死,立春火没, 春分火胎。
仲夏遘(斗建午,日在参,律中往蕤宾,五将东方,月德丙,月合辛,生气辰,天利未,五富亥,月杀丑,月厌午, 九空卯,死气戌,归忌寅,往亡卯,大败丁酉,血忌卯,斗阳
仲夏,是月也,万物以成,天地化生。勿以极热,勿大汗当风,勿曝露星宿,皆成恶疾。勿食鸡肉,生痈疽、漏疮。勿 食蛇蟮等肉,食则令人折筭寿,神气不安。慎勿杀生。 是月肝脏以病,神气不行,火气渐壮,水力衰弱,宜补肾助肺, 调理胃气,以助其时。是月八日,忌远行涉,水陆并不可往, 宜安心静虑,沐浴斋戒,必得福庆之事。是月切忌西北不时之 风,此是邪气,犯之令人四肢不通,致百关无力。
季夏遁(斗建未,日在东井,律中林锺,五将北方,月德甲,月合巳,生气巳,天利申,五富寅,月杀戌,月厌巳, 九空子,死气亥,归忌子,往亡午,大败丁丑,血忌酉)
季夏,是月也,法土重浊,主养四时,万物生荣。增咸减甘,以资肾藏。勿食羊血,损人神魂,少志健忘。勿食生葵, 必成水癖。是月肾藏气微,脾脏独王,宜减肥浓之物,宜助肾 气,益固筋骨,切慎贼邪之气。六日沐浴斋戒,绝其营俗。二 十四日忌远行,水陆俱不可往。是月不宜起土功,威令不行, 宜避温气。勿以沐浴后当风。勿专用冷水浸手足,慎东来邪风, 犯之令人手瘫缓,体重气短,四肢无力。
孟秋否(斗建申,日在张,律中夷则,五将北方,月德壬,月合丁,生气午,天利酉,五富已,月杀未,月厌辰, 九空酉,死气子。归忌丑,往亡酉,大败庚申,血忌辰)
孟秋,谓之审,天地之气以急正气,早起早卧,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形,收敛神气。秋者,金也。位在西方,其星 太白,时七月、八月、九月,其卦允,其地蔡州,其书《春秋 》,其乐磬,其帝少昊,其神蓐收,白虎为九天,青龙为九地, 其虫虎,其畜鸡,其谷黍,其果桃,其菜葱,其味辛,其死膻, 其色白,其声哭,其液唾。立秋金相,秋分金王,立冬金休, 冬至金废,立春金囚,春分金死,立夏金没,夏至金胎。
仲秋观(斗建酉,日在翼,律中南吕,五将南方,月德庚,月合乙,生气未,天利戌,五富已,月杀辰,月厌卯, 九空酉,死气丑,归忌寅,往亡子,大败庚子,血忌戌)
仲秋,是月也,大利平肃,安宁志性,收敛神气,宜增酸减辛,以养肝气。无令极饱,令人壅。勿食生蜜,多作霍乱。 勿食鸡肉,损人神气。勿食生果子,令人多疮。是月肝藏少气, 肺藏独王,宜助肝气,补筋养脾胃。是月七日宜屏绝外虑,沐 浴斋戒,吉。二十九日忌远行,水陆并不可往。起居以时,勿 犯贼邪之风,勿增肥腥物,令人霍乱。其正毒之气,最不可犯。 是月祈谢求福,以除宿褭。
季秋剥(斗建戌,日在南斗,律中无射,五将东方,月德丙,月合辛,生气申,天利亥,五富亥,月杀丑,月厌丑, 九空寅,死气寅,归忌子,往亡辰,大败庚辰,斗阳,血忌巳)
季秋,是月也,草木凋落,众物伏蛰,气清,风暴为朗,无犯朗风,节约生冷,以防厉疾。勿食诸昪,食之居痼疾。勿 食小蒜,伤神损寿,魂魄不安。勿食蓼子,损人志气。勿以猪 肝和饧同食,至冬成嗽病,经年不差。是月肝藏气微,肺金用 事,宜减辛增酸,以益肝气,助筋补血,以及其时。勿食朅雉 等肉,损人神气。勿食鸡肉,令人魂不安,魄惊散。十八日忌 远行,不达其所。二十日宜斋戒,沐浴净念,必得吉事,天佑 人福。
孟冬坤(斗建亥,日在房,律中应锺,五将北方,月德甲,月合巳,生气酉,天利子,五富巳,月杀戌,月厌辰, 九空亥,死气卯,归忌丑,往亡未,大败癸亥,斗阳,血忌亥)
孟冬,谓之闭藏,水冻地坼,早卧晚起,必候天晓,使至温畅,无泄大汗,勿犯冰冻,温养神气,无令邪炁外至。冬者, 水也。位在北方,其星辰,其时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其卦 坎,其地分冀州,其书《周易》,其乐箫,其帝叶光纪,其神 玄冥,玄武为九天,朱雀为九地,其虫龟,其畜犭屯,其谷大 豆,其果栗,其菜藿,其味咸,其臭腐,其色黑,其声沉,其 液唾。立冬水相,冬至水王,立春水休,春分水废,立夏水囚, 夏至水死,立秋水没,秋分水胎。
仲冬复(斗建子,日在箕,律中黄钟,五将北方,月德丁,月合壬,生气戌,天利丑,五富巳,月杀申,月厌子, 九空申,归忌寅,往亡戌,大败癸卯,血忌午)
仲冬,是月也,寒气方盛,勿伤冰冻,勿以炎火炙腹背,无食焙肉,宜减咸增苦,以助其神气。无发蛰藏,顺天之道。 勿食猬肉,伤人神魂。勿食螺、蚌、蟹、鳖等物,损人志气, 长尸蛊。勿食经夏黍米中脯腊,食之成水癖疾。是月肾藏正王, 心肺衰,宜助肺安神,补理脾胃,无乖其时。是月三日,宜斋 戒净念,以全神志。二十日不宜远行,勿暴温暖,切慎东南贼 邪之风,犯之令人多汗面肿,腰脊强痛,四肢不通。
季冬临(斗建丑,日在南斗,律中大吕,五将南方,月德庚,月合乙,生气亥,天利寅,五富申,月杀辰,月厌巳, 九空巳,死气巳,归忌子,往亡丑,大败癸未,血忌子)
季冬,是月也,天地闭塞,阳潜阴施,万物伏藏,去冻就温。勿泄皮肤大汗,以助胃气。勿甚温暖。勿犯大雪。勿食猪 炖肉,伤人神气。勿食霜死之果菜,夭人颜色。勿食生薤,增 痰饮疾。勿食熊罴肉,伤人神魂。勿食生椒,伤人血脉。七日 忌远行,水陆并不吉。一日宜沐浴。是月时藏气微,肾藏方王, 可减咸增苦,以养其神。宜小宣,不欲全补。是月众阳俱息, 水气独行。慎邪风,勿伤筋骨,勿妄针刺,以其血涩,津液不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