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笈七签第一部
- ▪ 序
- ▪ 卷一道德部
- ▪ ▪ 总叙道德
- ▪ 卷二 混元混洞开辟劫运部
- ▪ ▪ 混元
- ▪ ▪ 空洞
- ▪ ▪ 混沌
- ▪ ▪ 混洞
- ▪ ▪ 劫运
- ▪ ▪ 太上老君开天经
- ▪ 卷三道教本始部
- ▪ ▪ 道教所起
- ▪ ▪ 三宝杂经出化序
- ▪ ▪ 道教序
- ▪ ▪ 道教三洞宗元
- ▪ ▪ 左乙混洞东蒙录
- ▪ ▪ 灵宝略纪
- ▪ ▪ 天尊老君名号历劫经略
- ▪ 卷四道教经法传授部
- ▪ ▪ 上清源统经目注序
- ▪ ▪ 灵宝经目序
- ▪ ▪ 上清经述
- ▪ ▪ 三皇经说
- ▪ ▪ 道教相承次第录
- ▪ ▪ 玄都九真盟科九品传经录
- ▪ 卷五经教相承部
- ▪ ▪ 茅山玄静李先生
- ▪ ▪ 中岳体玄潘先生
- ▪ ▪ 雷平山真人许君
- ▪ ▪ 仙人临沮令许君
- ▪ ▪ 真系──陇西李渤述
- ▪ ▪ 晋茅山真人杨君
- ▪ ▪ 宋庐山简寂陆先生
- ▪ ▪ 齐兴世馆主孙先生
- ▪ ▪ 梁茅山贞白陶先生
- ▪ ▪ 唐茅山升真王先生
- ▪ ▪ 王屋山贞一司马先生
- ▪ 卷六 三洞经教部
- ▪ ▪ 第二太平者三一为宗
- ▪ ▪ 第三太玄者重玄为宗
- ▪ ▪ 三洞(并序)
- ▪ ▪ 三洞品格
- ▪ ▪ 七部(并序)
- ▪ ▪ 四辅
- ▪ ▪ 第一太清者太一为宗
- ▪ ▪ 第四正一者真一为宗
- ▪ ▪ 十二部
- ▪ ▪ 三十六部
- ▪ 卷七 三洞经教部·本文
- ▪ ▪ 玉篇
- ▪ ▪ 玉札
- ▪ ▪ 丹书墨箓
- ▪ ▪ 玉策
- ▪ ▪ 福连之书
- ▪ ▪ 题素
- ▪ ▪ 玉字
- ▪ ▪ 文生东
- ▪ ▪ 玉箓
- ▪ ▪ 说三元八会六书之法
- ▪ ▪ 云篆
- ▪ ▪ 八体六书六文
- ▪ ▪ 符字
- ▪ ▪ 八显
- ▪ ▪ 玉字诀
- ▪ ▪ 皇文帝书
- ▪ ▪ 天书
- ▪ ▪ 龙章
- ▪ ▪ 凤文
- ▪ ▪ 玉牒金书
- ▪ ▪ 石字
- ▪ ▪ 自然之字
- ▪ ▪ 四会成字
- ▪ ▪ 琅简蕊书
- ▪ ▪ 石碽
- ▪ ▪ 琅虬琼文
- ▪ ▪ 白银之编
- ▪ ▪ 赤书
- ▪ ▪ 火炼真文
- ▪ ▪ 金壶墨汁字
- ▪ ▪ 琼札
- ▪ ▪ 紫字
- ▪ 卷八 三洞经教部·经释
- ▪ ▪ 第七章
- ▪ ▪ 第八章
- ▪ ▪ 第九章
- ▪ ▪ 第十章
- ▪ ▪ 第十一章
- ▪ ▪ 第三十五章
- ▪ ▪ 第三十六章
- ▪ ▪ 第三十七章
- ▪ ▪ 第三十八章
- ▪ ▪ 第三十九章
- ▪ ▪ 释《太上大道君洞真金玄八景玉箓》
- ▪ ▪ 第十二章
- ▪ ▪ 第十三章
- ▪ ▪ 第十四章
- ▪ ▪ 第十五章
- ▪ ▪ 第十六章
- ▪ ▪ 第十七章
- ▪ ▪ 第十八章
- ▪ ▪ 第十九章
- ▪ ▪ 第二十章
- ▪ ▪ 释《上清高圣太上大道君金玄八景玉箓》
- ▪ ▪ 释 《太上神州七转七变天经》
- ▪ ▪ 释《神虎上符消魔智慧经》
- ▪ ▪ 释《太上素灵洞玄大有妙经》
- ▪ ▪ 释《回元九道飞行羽经》
- ▪ ▪ 释《九灵太妙龟山元录》
- ▪ ▪ 释《大有八禀太丹隐书》
- ▪ ▪ 释《七圣玄记回天九霄经》
- ▪ ▪ 释《曲素诀辞五行秘符》
- ▪ ▪ 释《天关三图七星移度经》
- ▪ ▪ 第一章
- ▪ ▪ 第二章
- ▪ ▪ 第三章
- ▪ ▪ 第四章
- ▪ ▪ 第五章
- ▪ ▪ 第六章
- ▪ ▪ 释《三十九章经》
- ▪ ▪ 第二十一章
- ▪ ▪ 第二十二章
- ▪ ▪ 第二十三章
- ▪ ▪ 第二十四章
- ▪ ▪ 第二十五章
- ▪ ▪ 第二十六章
- ▪ ▪ 第二十七章
- ▪ ▪ 第二十八章
- ▪ ▪ 第二十九章
- ▪ ▪ 第三十章
- ▪ ▪ 第三十一章
- ▪ ▪ 第三十二章
- ▪ ▪ 第三十三章
- ▪ ▪ 第三十四章
- ▪ ▪ 释《除六天玉文三天正法》
- ▪ ▪ 释《青要紫书金根众经》
- ▪ ▪ 释《石精金光藏景录形经》
- ▪ ▪ 释《太上九赤斑符五帝内真经》
- ▪ 卷九 三洞经教部·经释
- ▪ ▪ 释《洞玄太极隐注经》
- ▪ ▪ 释《七经》(并序)
- ▪ ▪ 释《三九素语》
- ▪ ▪ 释《紫凤赤书》
- ▪ ▪ 释《灵飞六甲》
- ▪ ▪ 释《元始洞玄灵宝赤书五篇真文》
- ▪ ▪ 释《太上上皇民籍定真玉箓》
- ▪ ▪ 释《太上仓元上箓》
- ▪ ▪ 释《太上太素玉箓》
- ▪ ▪ 释《太上神虎玉符》
- ▪ ▪ 释《太上金虎符》
- ▪ ▪ 释《太上金篇虎符》
- ▪ ▪ 释《太上玉清神虎内真隐文》
- ▪ ▪ 释《太上三元玉检布经》
- ▪ ▪ 释《洞真太上九真中经》
- ▪ ▪ 释《洞真玉晨明镜金华洞房雌一五老宝经》
- ▪ ▪ 释《洞真中黄老君八道秘言经》
- ▪ ▪ 释《洞神秘箓》
- ▪ ▪ 释《四十四方经》
- ▪ ▪ 释《八素真经》
- ▪ ▪ 释《外国放品经》
- ▪ ▪ 释《隐地八术》
- ▪ ▪ 释《洞玄智慧大诫经》
- ▪ ▪ 释《洞玄通微定志经》
- ▪ ▪ 释《洞真玉佩金珰太极金书上经》
- ▪ ▪ 释《太霄琅书》
- ▪ ▪ 释《太微黄书》
- ▪ ▪ 释《太上金书秘字》
- ▪ ▪ 释《玄真文赤书玉诀》
- ▪ ▪ 释《紫度炎光神玄经》
- ▪ ▪ 释《胎精中记》
- ▪ 卷十 三洞经教部·经
- ▪ ▪ 老君太上虚无自然本起经
- ▪ 卷十一 三洞经教部·经二
- ▪ ▪ 上有章第二
- ▪ ▪ 口为章第三
- ▪ ▪ 黄庭章第四
- ▪ ▪ 肾部章第十二
- ▪ ▪ 天中章第六
- ▪ ▪ 至道章第七
- ▪ ▪ 中池章第五
- ▪ ▪ 梁丘子注释叙
- ▪ ▪ 上清章第一
- ▪ ▪ 上清黄庭内景经
- ▪ ▪ 务成子注叙
- ▪ ▪ 释题
- ▪ ▪ 诵黄庭经诀
- ▪ ▪ 脾长章第十五
- ▪ ▪ 上睹章第十六
- ▪ ▪ 灵台章第十七
- ▪ ▪ 三关章第十八
- ▪ ▪ 若得章第十九
- ▪ ▪ 呼吸章第二十
- ▪ ▪ 琼室章第二十一
- ▪ ▪ 常念章第二十二
- ▪ ▪ 心部章第十
- ▪ ▪ 肝部章第十一
- ▪ ▪ 脾部章第十三
- ▪ ▪ 胆部章第十四
- ▪ ▪ 心神章第八
- ▪ ▪ 肺部章第九
- ▪ 卷十二 三洞经教部·经三
- ▪ ▪ 治生章第二十三
- ▪ ▪ 隐影章第二十四
- ▪ ▪ 五行章第二十五
- ▪ ▪ 高奔章第二十六
- ▪ ▪ 玄元章第二十七
- ▪ ▪ 仙人章第二十八
- ▪ ▪ 紫清章第二十九
- ▪ ▪ 百谷章第三十
- ▪ ▪ 心典章第三十一
- ▪ ▪ 经历章第三十二
- ▪ ▪ 肝气章第三十三
- ▪ ▪ 肺之章第三十四
- ▪ ▪ 隐藏章第三十五
- ▪ ▪ 沐浴章第三十六
- ▪ ▪ 太上黄庭外景经──务成子注
- ▪ ▪ 序
- ▪ ▪ 上部经第一
- ▪ ▪ 中部经第二
- ▪ ▪ 下部经第三
- ▪ ▪ 推诵《黄庭内景经》法
- ▪ 卷十三 三洞经教部·经四
- ▪ ▪ 太清中黄真经(并释题)
- ▪ ▪ 三虫宅居章第九(此章四句,二十八言)
- ▪ ▪ 九仙真气章第十(此章十二句,八十四言)
- ▪ ▪ 胎息真仙章第十一(此章四句,二十八言)
- ▪ ▪ 释题
- ▪ ▪ 内养形神章第一(此章五句,三十五言)
- ▪ ▪ 五牙咸恶章第三(此章六句,四十二言)
- ▪ ▪ 烟霞净志章第四(此章四句,二十八言)
- ▪ ▪ 百窍关连章第五(此章四句,二十八言)
- ▪ ▪ 长存之道章第六(此章四句,二十八言)
- ▪ ▪ 咸美辛酸章第七(此章十句,七十言)
- ▪ ▪ 谷实精华章第八(此章六句,四十二言)
- ▪ ▪ 太极真宫章第十三(此章七句,六十三言)
- ▪ ▪ 九气真仙章第十四(此章十句,七十言)
- ▪ ▪ 太微玄宫章第十五(此章八句,五十六言)
- ▪ ▪ 六腑万神章第十七(此章十句,七十言)
- ▪ ▪ 勿泄天神章第十八(此章八句,五十六言)
- ▪ 卷十四 三洞经教部·经五
- ▪ ▪ 黄庭遁甲缘身经
- ▪ ▪ 肺脏图
- ▪ ▪ 脾脏图
- ▪ ▪ 肾脏图
- ▪ ▪ 胆脏图
- ▪ ▪ 心脏图
- ▪ ▪ 肝脏图
- ▪ 卷十五 三洞经教部·经六
- ▪ ▪ 黄帝阴符经叙
- ▪ ▪ 昌
- ▪ ▪ 身
- ▪ ▪ 机
- ▪ ▪ 藏
- ▪ ▪ 静
- ▪ ▪ 人
- ▪ ▪ 安
- ▪ ▪ 神
- ▪ ▪ 圣
- ▪ ▪ 命
- ▪ ▪ 黄帝阴符经──张果注解
- ▪ ▪ 天机经(解《阴符》也)
- ▪ ▪ 倍
- ▪ ▪ 物
- ▪ ▪ 目
- ▪ ▪ 蠢然
- ▪ ▪ 生
- ▪ ▪ 胜
- ▪ ▪ 顺
- ▪ ▪ 契
- ▪ ▪ 象
- ▪ 卷十六 三洞经教部·经七
- ▪ ▪ 郁单无量天生神章第一
- ▪ ▪ 上上禅善无量寿天生神章第二
- ▪ ▪ 高虚清明天生神章第八
- ▪ ▪ 无想无结无爱天生神章第九
- ▪ ▪ 太极真人颂二首
- ▪ ▪ 梵监须延天生神章第三
- ▪ ▪ 寂然兜术天生神章第四
- ▪ ▪ 波罗尼密不骄乐天生神章第五
- ▪ ▪ 洞元化应声天生神章第六
- ▪ ▪ 灵化梵辅大生神章第七
- ▪ 卷十七 三洞经教部·经八
- ▪ ▪ 太上老君内观经
- ▪ ▪ 洞玄灵宝定观经
- ▪ ▪ 老君清净心经
- ▪ 卷十八 三洞经教部·经九
- ▪ ▪ 第三神仙
- ▪ ▪ 第四神仙
- ▪ ▪ 第五神仙
- ▪ ▪ 第六神仙
- ▪ ▪ 老子中经(上)(一名《珠宫玉历》)
- ▪ ▪ 第一神仙
- ▪ ▪ 第二神仙
- ▪ ▪ 第七神仙
- ▪ ▪ 第八神仙
- ▪ ▪ 第九神仙
- ▪ ▪ 第十神仙
- ▪ ▪ 第十一神仙
- ▪ ▪ 第十二神仙
- ▪ ▪ 第十三神仙
- ▪ ▪ 第十四神仙
- ▪ ▪ 第十五神仙
- ▪ ▪ 第十六神仙
- ▪ ▪ 第十七神仙
- ▪ ▪ 第十八神仙
- ▪ ▪ 第十九神仙
- ▪ ▪ 第二十神仙
- ▪ ▪ 第二十一神仙
- ▪ ▪ 第二十二神仙
- ▪ ▪ 第二十三神仙
- ▪ ▪ 第二十四神仙
- ▪ ▪ 第二十五神仙
- ▪ ▪ 第二十六神仙
- ▪ ▪ 第二十七神仙
- ▪ 卷十九 三洞经教部·经十
- ▪ ▪ 老子中经(下)(一名《珠宫玉历》)
- ▪ ▪ 第二十八神仙
- ▪ ▪ 第二十九神仙
- ▪ ▪ 第三十神仙
- ▪ ▪ 第三十一神仙
- ▪ ▪ 第三十二神仙
- ▪ ▪ 第三十三神仙
- ▪ ▪ 第三十四神仙
- ▪ ▪ 第三十五神仙
- ▪ ▪ 第三十六神仙
- ▪ ▪ 第三十七神仙
- ▪ ▪ 第三十八神仙
- ▪ ▪ 第三十九神仙
- ▪ ▪ 第四十神仙
- ▪ ▪ 第四十一神仙
- ▪ ▪ 第四十二神仙
- ▪ ▪ 第四十三神仙
- ▪ ▪ 第四十四神仙
- ▪ ▪ 第四十五神仙
- ▪ ▪ 第四十六神仙
- ▪ ▪ 第四十七神仙
- ▪ ▪ 第四十八神仙
- ▪ ▪ 第四十九神仙
- ▪ ▪ 第五十神仙
- ▪ ▪ 第五十一神仙
- ▪ ▪ 第五十二神仙
- ▪ ▪ 第五十三神仙
- ▪ ▪ 第五十四神仙
- ▪ ▪ 第五十五神仙
- ▪ 卷二十 三洞经教部·经十一
- ▪ ▪ 太上飞行九神玉经(一名《金简内文》)
- ▪ ▪ 羽章
- ▪ ▪ 步天纲
- ▪ ▪ 倒行法
- ▪ ▪ 反行法
- ▪ 卷二十一天地部一
- ▪ ▪ 三界宝箓
- ▪ ▪ 中四天
- ▪ ▪ 后四天
- ▪ ▪ 四梵三界三十二天
- ▪ ▪ 上四天
- ▪ ▪ 总序天
- ▪ 卷二十二天地部二
- ▪ ▪ 登山住止安居审地吉凶法
- ▪ ▪ 东方呵罗提国
- ▪ ▪ 中央太和宝真无量国
- ▪ ▪ 总说天地五方
- ▪ ▪ 九地三十六音
- ▪ ▪ 朝礼诀法
- ▪ ▪ 北方旬他罗国
- ▪ ▪ 上方元精青沌自然国
- ▪ ▪ 高上九玄三十六天内音
- ▪ ▪ 洞渊九地三十六音内铭
- ▪ ▪ 南方伊沙篸国
- ▪ ▪ 西方尼维罗绿那国
- ▪ 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
- ▪ ▪ 总叙日月
- ▪ ▪ 三奔录
- ▪ ▪ 奔辰
- ▪ ▪ 太上玉晨郁仪结璘奔日月图
- ▪ ▪ 峨嵋山北洞中石室户枢刻石书字
- ▪ ▪ 太上郁仪日中五帝讳字服色
- ▪ ▪ 太上结璘月中五帝夫人讳字服色
- ▪ ▪ 太素真人受太帝君日月诀法
- ▪ ▪ 大方诸宫服日月芒法
- ▪ ▪ 太上玄真诀服日月法
- ▪ ▪ 服日子三五七九玄根气法
- ▪ ▪ 服日月气法
- ▪ ▪ 又法
- ▪ ▪ 又法
- ▪ ▪ 太一游日服日月法
- ▪ ▪ 求月中丹光夫人法
- ▪ ▪ 服日月六气法
- ▪ ▪ 金仙内法
- ▪ ▪ 存思日月法
- ▪ ▪ 向日取嚏法
- ▪ ▪ 双景翼形隐道
- ▪ ▪ 食竹笋(鸿脯附)
- ▪ ▪ 奔日
- ▪ ▪ 奔月
- ▪ 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
- ▪ ▪ 总说星
- ▪ ▪ 二十八宿
- ▪ ▪ 北斗九星职位总主
- ▪ ▪ 太上空常飞步录
- ▪ 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
- ▪ ▪ 七童卧斗法
- ▪ ▪ 太上招五辰于洞房飞仙秘道
- ▪ ▪ 升斗法
- ▪ ▪ 卧斗
- ▪ ▪ 存二十四星法
- ▪ ▪ 飞登木星之道
- ▪ ▪ 飞登火星之道
- ▪ ▪ 飞登金星之道
- ▪ ▪ 飞登水星之道
- ▪ ▪ 飞登土星之道
- ▪ ▪ 奔辰飞登五星法
- ▪ 卷二十六十洲三岛部
- ▪ ▪ 十洲(并序)──东方朔集
- ▪ ▪ 祖洲
- ▪ ▪ 瀛洲
- ▪ ▪ 玄洲
- ▪ ▪ 炎洲
- ▪ ▪ 长洲
- ▪ ▪ 元洲
- ▪ ▪ 流洲
- ▪ ▪ 生洲
- ▪ ▪ 凤麟洲
- ▪ ▪ 聚窟洲(沧海岛附)
- ▪ ▪ 三岛
- ▪ ▪ 昆仑
- ▪ ▪ 方丈(扶桑附)
- ▪ ▪ 蓬丘
- ▪ 卷二十七洞天福地部
- ▪ ▪ 十大洞天
- ▪ ▪ 三十六小洞天
- ▪ ▪ 七十二福地
- ▪ 卷二十八二十八治部
- ▪ ▪ 二十四治(并序)
- ▪ ▪ 天师所立四治
- ▪ 卷二十九禀生受命部一
- ▪ ▪ 禀受章
- ▪ ▪ 太上九丹上化胎精中记
- ▪ ▪ 解胎十二结法
- ▪ 卷三十禀生受命部二
- ▪ ▪ 帝一混合三五立成法
- ▪ ▪ 九真中经天上飞文
- ▪ ▪ 大洞回风混合帝一之法
伏于志门候天道(志门,玄门也。候天道,守玄白),近在子身还自守(大道不远,近在身中。子自有之无求他),清 静无为神留止(道为贤者施,不为愚者作。精心定志,神明欢 也),精神上下开分理(精神上下,恍惚无常,求玄中之玄), 精候天道长生草(上知天上,俯察地理。留年住命,白发如墨, 则长生草),七窍已通不知老(耳听五音,目观玄黄,鼻受清 气,口啖五味,不知老也),还坐天门候阴阳(天门,太阳一 之门也。阴阳雌雄,微妙难睹。故坐伺候之),下于喉咙神明 通(喉咙,咽也。啖食和气,则神明乃下降),过华盖下清且 凉(华盖之下五色青葱,清灵之渊清且凉),入清灵渊见吾形( 清灵之渊,微妙玄通。闭目内视,则见江海。伺候吾形,有顷 相望,如照明镜深井,对相视,乐无极也),期成还年可长生( 年到四十、五十,则不住还。得其理者,日益长久。不能明者, 徒自苦耳),还过华下动肾精(华盖之下多阴凉,万神合会更 相迎,引动肾气,上布紫宫),立于明堂望丹田(明堂、丹田 相去不远,相望见),将使诸神开命门(一名大神。万物之先, 保使群神,救护万民,出入命门),通利天道存灵根(九九八 十一首,分为二部。从头至足,元气通流,周匝一身,灵根坚 固,守之勿休也),阴阳列布若流星(三气升降,闭塞三关, 百脉九孔,气候铄铄光晃晃,列布皮肤若奔星),肝气周还终 无端(肝为青龙,出从吾左肺;为白虎,住在右。神道恍惚, 无有端绪),肺之为气三焦起(肺有三叶三焦起,一名华盖, 紫红色),上座天门候故道(天道,雄门。故道,本根。存本 守根,乃得长生),津液醴泉通六府,随鼻上下开两耳(闭气 缩鼻,长久微息。呼吸元气,一上一下,缩鼻不止开其耳), 窥视天地存童子(上窥天门,则睹三光。俯视地理,见小童子) ,调和精华治发齿(精液华池。常以鸡鸣,啄齿三十六,下漱 咽之。常以管籥开闭九孔,皆上头中治发齿),颜色光泽不复 白(门户开张,精神布合。颜色光润,须发滋荣不复白),下 于咙喉何落落(存候天道要不烦,落落如石,中心独喜),诸 神皆会相求索(大道游戏,众神合会,交游徘徊太素中),下 入绛宫紫华色(下入绛宫丹城楼,金紫帏帐,徘徊四隅),隐 藏华盖观通庐(暮隐华盖,昼游明堂。观望神庐金匮乡也), 专守心神转相呼(心为国主太一宫,专心一意向太阳,执志清 洁,众神喜乐相呼来),观我神明辟诸邪(一居中央,诸神宿 卫。当此之时,仰观神光,元阳子丹辟万邪),脾神还归依大 家(脾神朝进明堂,暮归其宫,故依大家太仓也),致于胃管 通虚无(胃管,太仓口也。虚无之宫在太初),藏养灵根不复 枯(藏养灵根使渐润,调和满口而咽之,内不枯燥),闭塞命 门如玉都(关门闭牖以知天道耳。玉堂之阳,一神之都市,知 万物之价数也),寿传万岁年有余(俗人有余财,圣人有余年, 寿命无期),脾中之神主中宫(中宫戊己,主于土府。万物 攴行,土地之子。脾为明堂,神治中宫也),朝会五脏列三光( 五脏六腑,神明之主。日月朝会,长幼有序。仰观三光日月斗) ,上合天门合明堂(天门开闭,出为雄雌。三光所生,侠在明 堂。上圆下方,中无不有),通利六腑调五行(安神养己,六 府通畅,邪气却走,正气内守五行之精,金木水火土为荣), 金木水火土为王(五行相生,土为其主。万物畴类,皆归于土) ,通利血脉汗为浆(含气养精,血脉丰盈,骨濡筋强,润滋皮 肤,汗出若浆),修护七窍去不祥(同穴异窍,各隔东西。常 当修护,神明所依。辟却不祥,万物自化),二神相得化玉英( 日月之神,阴阳之反。暮宿明堂,化生黄英下流口,淡如无味, 用之不可既也),上禀天气命益长(坐常仰头鼻,受上清气, 跨座随阳,四肢安宁。敬重天禁命益长),日月列布张阴阳( 日月照察,万物瞻仰。阴阳设张,四时调和。凡此四行,亦在 己躯也),五脏之主肾最精(肾之为气清且香。右为王母,左 为王公。左青龙,右白虎,与天通),伏于太阴成吾形(太阴 小童玄武里,赤神之子伏不起,转阳之阴成吾形,常存太素老 小丁),出入二窍合黄庭(出入二窍两手间,黄庭中人主神仙, 欲得吾处入阙山),呼吸虚无见吾形(虚无恍惚难悉言,呼吸 元气环无端,欲睹吾形若临渊也),强我筋骨血脉盛(精气不 泄,骨髓充满,常自壮强。血脉平盛,行若奔马,终身不倦), 恍惚不见过青灵(恍惚中有物,青灵中有形。恍惚象大道有一, 莫见其景也),坐于庐下见小童(神庐之下金匮野,顾见真人 小童子,何从相求华盖下),内息思存神明光(闭目内视,存 在神明见吾光。俯仰瞻之,青赤白黄),出于天门入无间(出 于天门见四邻,入于无间睹太玄,太玄中有众妙之门),恬淡 无欲养华茎(闲居静处,深固灵珠。素捐世俗,推刚就深含养 玉茎,色如桃华),服食玄气可遂生(外为太玄,内为大渊。 若如流俗,合四海源。审能服食,可得遂生),还过七门饮大 渊(大渊玉浆甘如饴,近在吾身子不知,何处取之蓬莱溪), 道我悬膺过青灵(太清之渊随时凉,青灵之台四远望,悬膺菀 降太仓),坐于膺间见小童(金匮玉神小庐间坐,仙道见小童 子,候吾规中道毕矣),问于仙道与奇方(仙道,谓虚无自然 也。不行而至,举足万里,坐在立无。奇方,不死之药也), 服食芝草紫华英(绝五谷,弃饴粮。使六丁玉女自来侍人,为 取芝草金紫华英,得乃食之),头戴白素足丹田(真人致住, 常欲令人得神仙。昼日头黑,至头白如素也,足履丹田中也), 沐浴华池生灵根(沐浴华池,炼身丹田之中,主润灵根。华池, 玉池),三府相得开命门(老子,太和各为一府,共侍道君。 常开阖命门,阳明无端也),五味皆至善气还(六合之中自生 五味,演而食之,正气并来),被发行之可长存(大道万毕, 被发僵卧,炼身五岳,则得长生),大道荡荡心勿烦(大道荡 荡,昭然旷然。要道不烦,烦道不要,求于无形),吾言毕矣 慎勿传(吾者,中央老君也。解说天道,从头至足,皆可生也。 勿传非人,令道不明,慎之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