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笈七签第三部
- ▪ 卷六十一诸家气法部六
- ▪ ▪ 服三气法
- ▪ ▪ 用气集神诀
- ▪ ▪ 服五方灵气法
- ▪ ▪ 五厨经气法(并叙)
- ▪ ▪ 谷神妙气诀
- ▪ ▪ 辨杂呼神名
- ▪ ▪ 中岳郄俭食气法
- ▪ ▪ 十二月服气法
- ▪ ▪ 三一服气法
- ▪ ▪ 服气杂法秘要口诀
- ▪ ▪ 延陵君炼气法
- ▪ 卷六十二诸家气法部七
- ▪ ▪ 初学诀法
- ▪ ▪ 说覆仰法
- ▪ ▪ 太清王老口传法序
- ▪ ▪ 说隔结
- ▪ ▪ 服气杂法
- ▪ ▪ 辨肠转数法
- ▪ ▪ 服气十事
- ▪ ▪ 神息法
- ▪ ▪ 服气问答诀法
- ▪ ▪ 王老真人经后批
- ▪ 卷六十三金丹部一
- ▪ ▪ 正隐甲法象天符用火并合金造鼎肘后方下篇
- ▪ ▪ 旨教五行内用诀
- ▪ ▪ 造金鼎铭
- ▪ ▪ 行符合天符法象
- ▪ 卷六十四金丹部二
- ▪ ▪ 玄解录
- ▪ ▪ 金华玉女说丹经
- ▪ ▪ 辨金石药并去毒诀
- ▪ ▪ 守仙五子丸方
- ▪ ▪ 王屋真人口授阴丹秘诀灵篇
- ▪ 卷六十五金丹部三
- ▪ ▪ 太清金液神丹经(并序)
- ▪ ▪ 作六一泥法
- ▪ ▪ 合丹法
- ▪ ▪ 祭受法
- ▪ ▪ 太清金液神丹阴君歌
- ▪ 卷六十六金丹部四
- ▪ ▪ 丹论诀旨心照五篇──南阳张玄德撰
- ▪ ▪ 旨叙诀第一
- ▪ ▪ 明辨章第二
- ▪ ▪ 金丹论第三
- ▪ ▪ 大还丹宗旨第四
- ▪ ▪ 赤松子玄记第五
- ▪ ▪ 梁朝四公诀
- ▪ 卷六十七金丹部五
- ▪ ▪ 黄帝九鼎神丹序
- ▪ ▪ 九转丹名
- ▪ ▪ 太清神丹法
- ▪ ▪ 九转丹迟速效验
- ▪ ▪ 九光丹法
- ▪ ▪ 五灵丹法
- ▪ ▪ 岷山丹法
- ▪ ▪ 五成丹法
- ▪ ▪ 金液法(威喜巨胜法附)
- ▪ ▪ 威喜巨胜法
- ▪ ▪ 金丹序
- ▪ 卷六十八金丹部六
- ▪ ▪ 炼麻腴法
- ▪ ▪ 九还金丹二章·第一章(六篇)
- ▪ ▪ 修金合药品第三
- ▪ ▪ 中三品陈五石之金品第四
- ▪ ▪ 四黄制伏品第五
- ▪ ▪ 阳金变通品第六
- ▪ ▪ 九还金丹二章·第二章(三篇)
- ▪ ▪ 下三品丹砂叙
- ▪ ▪ 合和品第七
- ▪ ▪ 炉鼎火候品第八
- ▪ ▪ 成丹归真品第九
- ▪ ▪ 上证品含元章叙
- ▪ ▪ 抽砂出汞品第一
- ▪ ▪ 炼汞添金出砂品第二
- ▪ 卷六十九金丹部七
- ▪ ▪ 第三返英砂篇
- ▪ ▪ 第四返妙砂篇
- ▪ ▪ 第五返灵砂篇
- ▪ ▪ 第一返丹砂篇
- ▪ ▪ 第二返宝砂篇
- ▪ ▪ 第六返神砂篇
- ▪ ▪ 第七返玄真绛霞砂篇
- ▪ 卷七十金丹部八
- ▪ ▪ 还丹内象金钥匙(并序)
- ▪ ▪ 黑铅水虎论
- ▪ ▪ 红铅火龙诀
- ▪ ▪ 术上篇
- ▪ ▪ 术中篇
- ▪ ▪ 术下篇
- ▪ ▪ 还金术三篇(并序)──陶植撰
- ▪ 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
- ▪ ▪ 太清丹经要诀(并序)
- ▪ ▪ 诸丹目录三品
- ▪ ▪ 造紫游丹法
- ▪ ▪ 造小还丹法
- ▪ ▪ 又法
- ▪ ▪ 造艮雪丹法
- ▪ ▪ 造赤雪流朱丹法
- ▪ ▪ 炼太阳粉法
- ▪ ▪ 造金丹法
- ▪ ▪ 炼紫精丹法
- ▪ ▪ 造流珠丹法
- ▪ ▪ 七返丹砂法
- ▪ ▪ 造玉泉眼药方
- ▪ ▪ 太山张和煮石法
- ▪ ▪ 添离用兑法(凡四法)
- ▪ ▪ 又法
- ▪ ▪ 又法
- ▪ ▪ 又法
- ▪ ▪ 伏汞要法
- ▪ ▪ 素真用锡去晕法
- ▪ ▪ 素真用兑添白铜法
- ▪ ▪ 赤铜去晕法
- ▪ ▪ 波斯用苦楝子添鍮法
- ▪ ▪ 素真用鍮要法
- ▪ ▪ 素真用铁法
- ▪ ▪ 造硇砂浆池法
- ▪ ▪ 造梅浆法
- ▪ ▪ 炼丹合杀鬼丸法
- ▪ ▪ 炼矾石伏汞法
- ▪ ▪ 造白玉法
- ▪ ▪ 造真珠法(二首)
- ▪ ▪ 又法
- ▪ ▪ 造石碌法
- ▪ ▪ 造石黛法
- ▪ ▪ 造六一泥法
- ▪ ▪ 炼矾石法
- ▪ ▪ 造上下釜法
- ▪ ▪ 造灶法
- ▪ ▪ 用六一泥固际上下釜法
- ▪ ▪ 太一玉粉丹法
- ▪ ▪ 太一三使丹法
- ▪ ▪ 造烧矾石炉法
- ▪ ▪ 左顾牡蛎法
- ▪ ▪ 戎盐法
- ▪ ▪ 卤咸法
- ▪ 卷七十二金丹部十
- ▪ ▪ 大还丹契秘图(并序)
- ▪ ▪ 混沌华池第一
- ▪ ▪ 白金黄牙第二
- ▪ ▪ 五行第三
- ▪ ▪ 四象第四
- ▪ ▪ 明铅汞真伪第五
- ▪ ▪ 日月第六
- ▪ ▪ 明药色第七
- ▪ ▪ 九还七返第八
- ▪ ▪ 择友第九
- ▪ ▪ 金鼎第十
- ▪ ▪ 造炉第十一
- ▪ ▪ 采真铅汞图第二
- ▪ ▪ 六通图第三
- ▪ ▪ 知阴阳六候升降诀
- ▪ ▪ 阴阳交映图第四
- ▪ ▪ 火候第十二
- ▪ ▪ 真元妙道修丹历验抄──草衣洞真子凝述
- ▪ ▪ 三十辐共一毂图第一
- ▪ ▪ 《日月要诀》三十七字法曰
- ▪ ▪ 日火月火法曰
- ▪ ▪ 古今大同小异配合
- ▪ ▪ 埏埴图第五
- ▪ ▪ 炉郭图第六
- ▪ ▪ 神室图第七
- ▪ ▪ 大九转
- ▪ ▪ 中九转
- ▪ ▪ 下九转
- ▪ ▪ 周易七十二候图第八
- ▪ ▪ 七星朱书
- ▪ ▪ 周易七十二候缠度诀
- ▪ ▪ 胞胎证混元图第九
- ▪ ▪ 鸡子石英证含光图第十
- ▪ ▪ 瑾瑜证神宝图第十一
- ▪ ▪ 还丹五行功论图第十二
- ▪ 卷七十三金丹部十一
- ▪ ▪ 古龙虎歌──阴君真人注
- ▪ ▪ 又歌曰:
- ▪ ▪ 又歌曰:
- ▪ ▪ 源真铭:
- ▪ ▪ 药异名:
- ▪ ▪ 又歌曰:
- ▪ ▪ 和合相假歌:
- ▪ ▪ 又歌曰:
- ▪ ▪ 又药歌:
- ▪ ▪ 又歌曰:
- ▪ ▪ 又药歌:
- ▪ ▪ 又歌曰:
- ▪ ▪ 又室歌:
- ▪ ▪ 金丹金碧潜通诀
- ▪ ▪ 阴丹慎守诀
- ▪ ▪ 大还心镜
- ▪ ▪ 太清神丹中经叙
- ▪ 卷七十四方药部一
- ▪ ▪ 太上肘后玉经方八篇──霞栖子卢道元
- ▪ ▪ 《乾》,《天父地母七精散方》第一
- ▪ ▪ 《坤》,《风后四扇散方》第二
- ▪ ▪ 《艮》,《王君河车方》第三
- ▪ ▪ 《巽》,《龟台王母四童散方》第四
- ▪ ▪ 《离》,《彭君麋角粉方》第五
- ▪ ▪ 《兑》,《夏姬杏金丹方》第六
- ▪ ▪ 《坎》,《南岳真人赤松子枸杞煎丸》第七
- ▪ ▪ 《震》,《青精先生ㄒ米饭方》第八
- ▪ ▪ 太一饵瑰葩云屑神仙上方(并引说)
- ▪ ▪ 灵飞散方传信录(云母法附)
- ▪ ▪ 灵飞散方(出《太清经》第一百五十三卷)
- ▪ ▪ 治云母法
- ▪ 卷七十五方药部二
- ▪ ▪ 煮云母法(凡二方)
- ▪ ▪ 真人服水云母法(凡三方)
- ▪ ▪ 神仙炼服云母秘诀序
- ▪ ▪ 炼云母法(凡十方)
- ▪ ▪ 众仙服云母法(二十六方)
- ▪ ▪ 中山叔卿柏桂下玉匮素书云母方
- ▪ ▪ 尧师方回自服云母方
- ▪ ▪ 又韩众服云母方
- ▪ ▪ 赤松子服云母方(凡二方)
- ▪ ▪ 炅先生服云母方(凡二方)
- ▪ ▪ 玉清服云母法
- ▪ ▪ 崔文子服云母方
- ▪ ▪ 越法师服云母方
- ▪ ▪ 越女元明服云母方(凡九方)
- ▪ ▪ 老君饵云母方(凡六方)
- ▪ ▪ 仙人炼食云母方
- ▪ ▪ 真人常服云母方
- ▪ ▪ 刘炼师服云母方
- ▪ ▪ 化云母为水法(凡三方)
- ▪ ▪ 李大夫化云母粉法
- ▪ ▪ 道者炼云母法(白云明彻者为上)
- ▪ ▪ 神仙服云母方
- ▪ ▪ 真人食云母方(凡四方)
- ▪ ▪ 云浆法(凡二方)
- ▪ ▪ 蒸云母法
- ▪ ▪ 云母长生断谷丸方
- ▪ ▪ 云浆法
- ▪ ▪ 服云母畏忌法
- ▪ ▪ 韩藏法师疗病法
- ▪ 卷七十六方药部三
- ▪ ▪ 灵宝还魂丹方(并序)
- ▪ ▪ 还魂丹歌
- ▪ ▪ 修羽化河车法
- ▪ ▪ 神室河车方
- ▪ ▪ 九转炼铅法
- ▪ ▪ 金丹法
- ▪ ▪ 伏火北亭法
- ▪ ▪ 化庚粉法
- ▪ ▪ 伏药成制汞为庚法
- ▪ ▪ 四壁柜朱砂法
- ▪ 卷七十七方药部四
- ▪ ▪ 大洞西华玉堂仙母金丹法
- ▪ ▪ 镇魂固魄飞腾七十四方灵丸
- ▪ ▪ 南岳真人郑披云传授五行七味丸方
- ▪ ▪ 九真中经四镇丸
- ▪ ▪ 黄帝四扇散方(大茅君以授中茅君)
- ▪ ▪ 王母四童散方
- ▪ ▪ 帝女玄霜掌上录
- ▪ ▪ 萤火丸方
- ▪ ▪ 黄帝受黄轻四物仙方
- ▪ ▪ 真人驻年藕华方
- ▪ ▪ 老君益寿散方
- ▪ ▪ 骊山老母绝谷麦饭术
- ▪ ▪ 文始先生绝谷方
- ▪ ▪ 太清飞仙法
- ▪ ▪ 太白星官洗眼方
- ▪ ▪ 张少真炼九转铅精法
- ▪ ▪ 茯苓嵒方
- ▪ 卷七十八方药部五
- ▪ ▪ 三品颐神保命神丹方叙
- ▪ ▪ 上品颐神保命篇第一
- ▪ ▪ 论胤功能第一
- ▪ ▪ 造胤丹法第二
- ▪ ▪ 次作神水法
- ▪ ▪ 开性闭情方第三
- ▪ ▪ 其二
- ▪ ▪ 七主开心益智
- ▪ ▪ 九延命澄神论
- ▪ ▪ 中品和形养性篇第二
- ▪ ▪ 十六主安神强记方
- ▪ ▪ 二十养性宜食论
- ▪ ▪ 下品疗疾蠲疴篇第三
- ▪ ▪ 二十七主房帷间衰弱方
- ▪ ▪ 二十九主心腹积症瘦腹大方
- ▪ ▪ 三十主五尸九注骨蒸传尸复连灭门方
- ▪ ▪ 三十二主消渴中昼夜饮水乃至一石不能食方
- ▪ ▪ 三十三主痢下黄赤水若鲜血无时度方
- ▪ ▪ 三十四主冷痢下浓血下部疼痛小腹胀满方
- ▪ ▪ 三十五主小儿惊痫壮热发作有时方
- ▪ ▪ 三十九主口舌青黑口内三十六疾方
- ▪ ▪ 四十二主阴疝气等方
- ▪ ▪ 四十三主少小脱肛或因虚冷者主之方
- ▪ ▪ 四十四主虚劳五痔方
- ▪ ▪ 四十五蠲疴禁忌论
- ▪ ▪ 古铁胤粉方
- ▪ ▪ 后代名医造铁胤粉
- ▪ 卷七十九符图部一
- ▪ ▪ 授图祭文
- ▪ ▪ 受图祭文
- ▪ ▪ 晋鲍靓施用法
- ▪ ▪ 五岳真形图序──东方朔
- ▪ ▪ 五岳真形神仙图记
- ▪ ▪ 王母授汉武帝真形图
- ▪ ▪ 五岳真形图法(并序)
- ▪ ▪ 请五岳储佐等君(郑君所出)
- ▪ 卷八十符图部二
- ▪ ▪ 洞玄灵宝三部八景二十四住图
- ▪ ▪ 玉符
- ▪ ▪ 五称符二十四真图
- ▪ ▪ 元览人鸟山形图
- ▪ 卷八十一庚申部一
- ▪ ▪ 去三尸符法(符并朱书)
- ▪ ▪ 三尸三恶门
- ▪ ▪ 三尸五道门
- ▪ ▪ 论庚申存童子去玄灵诀(凡五法)
- ▪ ▪ 治肝目身中阳气术
- ▪ ▪ 治两手足术
- ▪ ▪ 三尸中经(一名去尸驻色得不死之道)
- ▪ ▪ 制六欲神法
- ▪ ▪ 六甲存童子去玄灵法
- ▪ ▪ 治脾肾舌术
- ▪ ▪ 治鼻口喉咙术
- ▪ ▪ 治肺心耳术
- ▪ ▪ 治两眉间脑舌中神术
- ▪ 卷八十二庚申部二
- ▪ ▪ 三尸篇
- ▪ ▪ 神仙守庚申法
- ▪ ▪ 庚申夜祝尸虫法
- ▪ ▪ 用甲子日除三尸法
- ▪ ▪ 六甲除三尸法
- ▪ ▪ 除三尸法
- ▪ ▪ 祝去伏尸方
- ▪ ▪ 厌尸虫法
- ▪ ▪ 上仙去三尸法
- ▪ ▪ 下三尸方
- ▪ ▪ 仙人下三虫伏尸方
- ▪ ▪ 神仙去三尸法
- ▪ ▪ 神仙去三虫杀伏尸方(凡二方)
- ▪ ▪ 又方
- ▪ ▪ 除去三尸九虫法(并药术)
- ▪ ▪ 神仙古方传授所来(二首)
- ▪ ▪ 游稚川记
- ▪ ▪ 梦三尸说
- ▪ 卷八十三庚申部三
- ▪ ▪ 又法
- ▪ ▪ 又法
- ▪ ▪ 东方氏制三尸法
- ▪ ▪ 紫微宫降太上去三尸法
- ▪ ▪ 中山玉柜经服气消三虫诀
- ▪ ▪ 说三尸
- ▪ ▪ 说三尸所居法
- ▪ ▪ 候三尸法
- ▪ ▪ 赵先生口诀祝尸虫法(凡三法)
- ▪ ▪ 太虚真人消三尸法
- ▪ ▪ 思念道诫去三尸法
- ▪ ▪ 五行紫文除尸虫法(凡三法)
- ▪ ▪ 又法
- ▪ ▪ 又法
- ▪ ▪ 存心中赤气去三尸法
- ▪ 卷八十四尸解部一
- ▪ ▪ 太极真人石精金光藏景录形经说
- ▪ ▪ 释石精金光藏景录形法
- ▪ ▪ 尸解叙
- ▪ ▪ 又叙
- ▪ ▪ 造剑尸解法
- ▪ ▪ 尸解次弟事迹法度
- ▪ ▪ 太极真人诫
- ▪ ▪ 尸解神杖法
- ▪ ▪ 水解(凡三人)
- ▪ ▪ 辛玄子
- ▪ ▪ 段季正
- ▪ ▪ 王进贤
- ▪ 卷八十五尸解部二
- ▪ ▪ 太极真人飞仙宝剑上经叙
- ▪ ▪ 戎胡授舜十转紫金丹叙
- ▪ ▪ 太一守尸
- ▪ ▪ 景霄真人
- ▪ ▪ 太玄阴生符
- ▪ ▪ 太极真人遗带散
- ▪ ▪ 轩辕黄帝
- ▪ ▪ 宁封(火解)
- ▪ ▪ 玉子
- ▪ ▪ 王子乔
- ▪ ▪ 清平吉
- ▪ ▪ 司马季主
- ▪ ▪ 鲍叔阳
- ▪ ▪ 徐弯
- ▪ ▪ 董仲君
- ▪ ▪ 龙述
- ▪ ▪ 王方平
- ▪ ▪ 栾巴(兵解)
- ▪ ▪ 女真赵素台
- ▪ ▪ 女真程伟妻
- ▪ ▪ 刘忄画
- ▪ ▪ 张玄宾
- ▪ ▪ 王嘉(兵解)
- ▪ ▪ 阴君传鲍靓尸解法
- ▪ ▪ 折象
- ▪ ▪ 吴猛
- ▪ ▪ 左慈
- ▪ ▪ 王延
- ▪ ▪ 王叟
- ▪ 卷八十六尸解部三
- ▪ ▪ 洞生太帝君镇生五脏诀
- ▪ ▪ 太阴炼形
- ▪ ▪ 水火荡炼尸形
- ▪ ▪ 阴阳六甲炼形质法
- ▪ ▪ 修九真中道
- ▪ ▪ 化形濯景
- ▪ ▪ 地下主者
- ▪ ▪ 宁先生
- ▪ ▪ 灵寿光
- ▪ ▪ 赵成子
- ▪ ▪ 许玉斧
- ▪ ▪ 张鲁
- ▪ ▪ 许道育(女真)
- ▪ ▪ 范豺
- ▪ ▪ 乔顺
- ▪ 卷八十七 诸真要略部
- ▪ 卷八十八 仙籍旨诀部
- ▪ ▪ 道生旨 ──谷神子裴铏述
- ▪ ▪ 养生辨疑诀──栖真子施肩吾述
- ▪ ▪ 下元歌
- ▪ 卷八十九诸真语论部
- ▪ ▪ 经告
- ▪ 卷九十七部语要部
- ▪ ▪ 连珠(凡六十五首)
天关中为内气(口为天关生神机,手为人关把盛衰,足为地关生命扉。并《黄庭内景》云),神庐中为外气(神庐,鼻 也,神庐之中常欲修治。《黄庭外景》云)。凡服气,皆取阳 时夜半平旦也,即东南向,静而端坐,叩齿三通,三漱咽之。 则两手相摩,令掌心热,揩拭面目,便以大拇指上下揩其肾骨 七遍,即握固。鼓气以满天关,调匀为度,闭口而咽之。既努 腹讫,徐徐出神庐中气,其神庐中当修治之。鼓努每须相应, 一鼓一咽一努,为相应也。其鼓之咽时,天关莫开,恐生气入 腹而为疾也。
夫服气,须安神定志,徐徐咽之,急即心胸中气不散结痛。每咽五十服,渐加至一百服、二百服、三百服,有他故,即二 十、三十服。行住服之并得,临时自消息也。所贵常行,不欲 关日,如初服,有噫气上,即鼓而却咽,无使出气(桑榆子曰 :元气融和,不为粗厉,必若噫上,岂元和之气耶?然初服之 时,特以气道未得全畅,事须仰就,且以元气待之也。若至再 至,气海不受,必若著五脏之中,旧有浊气如此,故亦不宜爱 惜)。忽下部有,即泄之不妨。每鼓咽气须调和徐缓,不欲天 关中有声。若咽急,恐下部气秘,令人脱肛,慎之。如服内气, 久而自通,通即服无时矣。但饥即服之,饱即止。每鼓咽之际, 常存思气入五脏流行,即从手足心及项三关九窍支节而出;忽 有疾,即思以气攻其病处,何疾不愈。如要服气休粮,即不论 咽鼓努多少,常令腹满为度,勿令肠迍迍;若饥即时服三五咽, 以意自调息,勿须仰卧,仰卧;即气难下,损人心胸。凡气相 应,即腹中有声,愚者谓之肠空即有声,有声即损人,其不然 矣。此由雷鸣电激,陶炼阴气,百关流润,真要深门也。
夫服气多方,若非鼓努之法,不为真妙。或有人未解,咽服气未通流,便虚其心,忘其形,虽日效,忘必无所成,多因 困弊也。夫鼓努法本服自然,元气流利,脏腑气既长存,人即 不死,何假于外思虑、吸引外气?夫人气尽则神亡,神去则身 谢、故知守元气不失胎成,皆秘诀所传者,幸勿疑。夫行气, 候闲时,鼓十咽、二十咽,含令肠满,然后存思,行入四支。 有事之时,即一咽一行气,手足须著物,候气通流,必虚心忘 形,然后烦蒸之气散出,四支精华之气凝归气海,久而自然胎 成。封固支节,得雷鸣相应,当鼓转其腹,令气调畅也。夫服 气导引,先须舒展手足,鼓咽即捩身左右,精思入骨节,行引 相应,令通不断,谓之行气导引。又宛转盘回,存思气从手足 关节散出。古经云,有行气导引,非至道口传,罕有知者。夫 行气导引,若饥时服,候腹满,乃行之,若食饱后,旋行之( 桑榆子曰:饱,宜为饮字之误也。修养者平居无饱,况行气之 时乎)。若兼服气导引,当候闲时习之,非寻常可作也。夫服 气导引,当居静密房室,不欲处高屋当风,如遇暴风疾雨,沾 湿冲寒,冒热远来,皆须歇息,候其体乾气和,方可为之。若 欲四支常瘦,即数导引,谓肌肤充悦也。若能导引服气,不失 其时,则神气常清,形容不易,暴脂虚肉不生,永无诸疾矣。
世人或谓,服气与胎息殊,误之深矣。胎从气中结,气从胎中息,久服则清气凝而为胎,浊气散而出,胎成可以入水蹈 火。世人或依古方,或受非道者,以秘数之,贵其息长,不亦 谬乎?殊不知五脏无常服之气,一时闭塞关门,岂知是胎中自 然之意,但烦劳形,终无所益!时人服气多闭口缩鼻,皆抑忍 之,但须取息长,不知反损。问曰:气外气内,二气俱出五脏, 焉得内外吐纳不同(桑榆子曰:此言二气,俱出五脏,即大谬 也。外气,喘息之气,即府气也,但入至荣卫,非自中而有者 也,焉得谓之出于五脏乎)?答曰:服内气鼓努之时,即胃海 开纳,真气封固。纳讫,即还闭,徐徐出外气,自然有殊。夫 抑塞口鼻,气俱不通,不通即蓄损五脏,此乃求益而反损也。 且人健时闭气息即易,有疾力微即难制,岂不失之极也。若服 内气,用力甚少,而功即多,当勤行之也。问曰:夫上士先导 引后出入,下士先出入后导引,何也?答曰:上士先导引,秽 气随举动散出;下士后导引,恐其秽气入支节不散。此则学气 导引,得与不得有殊(桑榆子曰:上下犹言先后进也,系于功 用浅深,非贤愚品第之位。斯道也,岂愚者之为乎?但有贤而 不能者也)天师云:内气者一,吐气有六,气道成乃可为之。 吐气六者:吹、呼、嘻、喣、嘘、呬,皆出气也(桑榆子曰: 喣一本为呵。大抵六气之用,与他本有五不同也)。时寒可吹 以去寒;时温可呼以去热;嘻以去风;喣以去烦;又以去下气 ;嘘以散滞;呬以解热。凡人者则多呼呬,道家行气不欲嘘呬, 长息之忌也。悉能六气,位为天仙(呬,丑利、许气二反。桑 榆子曰:凡人者,喜怒嗜欲,众邪之气不绝于中,辛咸甘酸外 物之味未离于口,若即便禁长息,则秽浊之气无洞尽之期。彼 得道者,无思无虑,无荣无欲,含其浩然之气,又焉取于嘘呬 哉?彼视嘘呬,犹决提耳)。
凡服气毕,即思存南方荧惑星为赤气,大如珠,入其天关中,流入藏腑,存身尽为气。每日一遍,此其以阳炼阴,去三 尸之患。又古涓子留口诀,令想火炼身为炭。道者商量,火气 非自然阳精,但恐伤神,未可为也。其精者,真人密传,至妙 精思,行之勿疑(桑榆子曰云:商量者,延陵君之意也,夫存 想之中,宁暇分别其自然与非自然乎?若有所言,则存之与想 得为自然否?况人间炼丹亦用火,则火与荧惑同是天地之中一 物耳,亦何择然)。凡导引服气之时,衣带常欲宽,若紧急即 损气,气海闷(桑榆子曰:损谓限滞之也,非能伤之)。夏冬 寝处,饮食常欲温,勿食酸咸油腻之物,食之损五脏。五脏损 即神不安。猪狗肉生果子,尤忌尤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