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笈七签第三部
- ▪ 卷六十一诸家气法部六
- ▪ ▪ 用气集神诀
- ▪ ▪ 服五方灵气法
- ▪ ▪ 五厨经气法(并叙)
- ▪ ▪ 谷神妙气诀
- ▪ ▪ 辨杂呼神名
- ▪ ▪ 中岳郄俭食气法
- ▪ ▪ 服三气法
- ▪ ▪ 十二月服气法
- ▪ ▪ 三一服气法
- ▪ ▪ 服气杂法秘要口诀
- ▪ ▪ 延陵君炼气法
- ▪ 卷六十二诸家气法部七
- ▪ ▪ 初学诀法
- ▪ ▪ 说覆仰法
- ▪ ▪ 太清王老口传法序
- ▪ ▪ 说隔结
- ▪ ▪ 服气杂法
- ▪ ▪ 辨肠转数法
- ▪ ▪ 服气十事
- ▪ ▪ 神息法
- ▪ ▪ 服气问答诀法
- ▪ ▪ 王老真人经后批
- ▪ 卷六十三金丹部一
- ▪ ▪ 正隐甲法象天符用火并合金造鼎肘后方下篇
- ▪ ▪ 旨教五行内用诀
- ▪ ▪ 造金鼎铭
- ▪ ▪ 行符合天符法象
- ▪ 卷六十四金丹部二
- ▪ ▪ 玄解录
- ▪ ▪ 金华玉女说丹经
- ▪ ▪ 辨金石药并去毒诀
- ▪ ▪ 守仙五子丸方
- ▪ ▪ 王屋真人口授阴丹秘诀灵篇
- ▪ 卷六十五金丹部三
- ▪ ▪ 太清金液神丹经(并序)
- ▪ ▪ 作六一泥法
- ▪ ▪ 合丹法
- ▪ ▪ 祭受法
- ▪ ▪ 太清金液神丹阴君歌
- ▪ 卷六十六金丹部四
- ▪ ▪ 丹论诀旨心照五篇──南阳张玄德撰
- ▪ ▪ 旨叙诀第一
- ▪ ▪ 明辨章第二
- ▪ ▪ 金丹论第三
- ▪ ▪ 大还丹宗旨第四
- ▪ ▪ 赤松子玄记第五
- ▪ ▪ 梁朝四公诀
- ▪ 卷六十七金丹部五
- ▪ ▪ 黄帝九鼎神丹序
- ▪ ▪ 九转丹名
- ▪ ▪ 太清神丹法
- ▪ ▪ 九转丹迟速效验
- ▪ ▪ 九光丹法
- ▪ ▪ 五灵丹法
- ▪ ▪ 岷山丹法
- ▪ ▪ 五成丹法
- ▪ ▪ 金液法(威喜巨胜法附)
- ▪ ▪ 威喜巨胜法
- ▪ ▪ 金丹序
- ▪ 卷六十八金丹部六
- ▪ ▪ 炼麻腴法
- ▪ ▪ 九还金丹二章·第一章(六篇)
- ▪ ▪ 修金合药品第三
- ▪ ▪ 中三品陈五石之金品第四
- ▪ ▪ 四黄制伏品第五
- ▪ ▪ 阳金变通品第六
- ▪ ▪ 九还金丹二章·第二章(三篇)
- ▪ ▪ 下三品丹砂叙
- ▪ ▪ 合和品第七
- ▪ ▪ 炉鼎火候品第八
- ▪ ▪ 成丹归真品第九
- ▪ ▪ 上证品含元章叙
- ▪ ▪ 抽砂出汞品第一
- ▪ ▪ 炼汞添金出砂品第二
- ▪ 卷六十九金丹部七
- ▪ ▪ 第三返英砂篇
- ▪ ▪ 第四返妙砂篇
- ▪ ▪ 第五返灵砂篇
- ▪ ▪ 第一返丹砂篇
- ▪ ▪ 第二返宝砂篇
- ▪ ▪ 第六返神砂篇
- ▪ ▪ 第七返玄真绛霞砂篇
- ▪ 卷七十金丹部八
- ▪ ▪ 还丹内象金钥匙(并序)
- ▪ ▪ 黑铅水虎论
- ▪ ▪ 红铅火龙诀
- ▪ ▪ 术上篇
- ▪ ▪ 术中篇
- ▪ ▪ 术下篇
- ▪ ▪ 还金术三篇(并序)──陶植撰
- ▪ 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
- ▪ ▪ 造六一泥法
- ▪ ▪ 炼矾石法
- ▪ ▪ 造上下釜法
- ▪ ▪ 造灶法
- ▪ ▪ 用六一泥固际上下釜法
- ▪ ▪ 太一玉粉丹法
- ▪ ▪ 太一三使丹法
- ▪ ▪ 太清丹经要诀(并序)
- ▪ ▪ 诸丹目录三品
- ▪ ▪ 造紫游丹法
- ▪ ▪ 造小还丹法
- ▪ ▪ 又法
- ▪ ▪ 造艮雪丹法
- ▪ ▪ 造赤雪流朱丹法
- ▪ ▪ 造烧矾石炉法
- ▪ ▪ 左顾牡蛎法
- ▪ ▪ 戎盐法
- ▪ ▪ 炼太阳粉法
- ▪ ▪ 造金丹法
- ▪ ▪ 炼紫精丹法
- ▪ ▪ 卤咸法
- ▪ ▪ 造流珠丹法
- ▪ ▪ 七返丹砂法
- ▪ ▪ 造玉泉眼药方
- ▪ ▪ 太山张和煮石法
- ▪ ▪ 添离用兑法(凡四法)
- ▪ ▪ 又法
- ▪ ▪ 又法
- ▪ ▪ 又法
- ▪ ▪ 伏汞要法
- ▪ ▪ 素真用锡去晕法
- ▪ ▪ 素真用兑添白铜法
- ▪ ▪ 赤铜去晕法
- ▪ ▪ 波斯用苦楝子添鍮法
- ▪ ▪ 素真用鍮要法
- ▪ ▪ 素真用铁法
- ▪ ▪ 造硇砂浆池法
- ▪ ▪ 造梅浆法
- ▪ ▪ 炼丹合杀鬼丸法
- ▪ ▪ 炼矾石伏汞法
- ▪ ▪ 造白玉法
- ▪ ▪ 造真珠法(二首)
- ▪ ▪ 又法
- ▪ ▪ 造石碌法
- ▪ ▪ 造石黛法
- ▪ 卷七十二金丹部十
- ▪ ▪ 大还丹契秘图(并序)
- ▪ ▪ 混沌华池第一
- ▪ ▪ 白金黄牙第二
- ▪ ▪ 五行第三
- ▪ ▪ 四象第四
- ▪ ▪ 明铅汞真伪第五
- ▪ ▪ 日月第六
- ▪ ▪ 明药色第七
- ▪ ▪ 九还七返第八
- ▪ ▪ 择友第九
- ▪ ▪ 金鼎第十
- ▪ ▪ 造炉第十一
- ▪ ▪ 采真铅汞图第二
- ▪ ▪ 六通图第三
- ▪ ▪ 知阴阳六候升降诀
- ▪ ▪ 阴阳交映图第四
- ▪ ▪ 火候第十二
- ▪ ▪ 真元妙道修丹历验抄──草衣洞真子凝述
- ▪ ▪ 三十辐共一毂图第一
- ▪ ▪ 《日月要诀》三十七字法曰
- ▪ ▪ 日火月火法曰
- ▪ ▪ 古今大同小异配合
- ▪ ▪ 埏埴图第五
- ▪ ▪ 炉郭图第六
- ▪ ▪ 神室图第七
- ▪ ▪ 大九转
- ▪ ▪ 中九转
- ▪ ▪ 下九转
- ▪ ▪ 周易七十二候图第八
- ▪ ▪ 七星朱书
- ▪ ▪ 周易七十二候缠度诀
- ▪ ▪ 胞胎证混元图第九
- ▪ ▪ 鸡子石英证含光图第十
- ▪ ▪ 瑾瑜证神宝图第十一
- ▪ ▪ 还丹五行功论图第十二
- ▪ 卷七十三金丹部十一
- ▪ ▪ 古龙虎歌──阴君真人注
- ▪ ▪ 又歌曰:
- ▪ ▪ 又歌曰:
- ▪ ▪ 源真铭:
- ▪ ▪ 药异名:
- ▪ ▪ 又歌曰:
- ▪ ▪ 和合相假歌:
- ▪ ▪ 又歌曰:
- ▪ ▪ 又药歌:
- ▪ ▪ 又歌曰:
- ▪ ▪ 又药歌:
- ▪ ▪ 又歌曰:
- ▪ ▪ 又室歌:
- ▪ ▪ 金丹金碧潜通诀
- ▪ ▪ 阴丹慎守诀
- ▪ ▪ 大还心镜
- ▪ ▪ 太清神丹中经叙
- ▪ 卷七十四方药部一
- ▪ ▪ 太上肘后玉经方八篇──霞栖子卢道元
- ▪ ▪ 《乾》,《天父地母七精散方》第一
- ▪ ▪ 《坤》,《风后四扇散方》第二
- ▪ ▪ 《艮》,《王君河车方》第三
- ▪ ▪ 《巽》,《龟台王母四童散方》第四
- ▪ ▪ 《离》,《彭君麋角粉方》第五
- ▪ ▪ 《兑》,《夏姬杏金丹方》第六
- ▪ ▪ 《坎》,《南岳真人赤松子枸杞煎丸》第七
- ▪ ▪ 《震》,《青精先生ㄒ米饭方》第八
- ▪ ▪ 太一饵瑰葩云屑神仙上方(并引说)
- ▪ ▪ 灵飞散方传信录(云母法附)
- ▪ ▪ 灵飞散方(出《太清经》第一百五十三卷)
- ▪ ▪ 治云母法
- ▪ 卷七十五方药部二
- ▪ ▪ 煮云母法(凡二方)
- ▪ ▪ 真人服水云母法(凡三方)
- ▪ ▪ 神仙炼服云母秘诀序
- ▪ ▪ 炼云母法(凡十方)
- ▪ ▪ 众仙服云母法(二十六方)
- ▪ ▪ 中山叔卿柏桂下玉匮素书云母方
- ▪ ▪ 尧师方回自服云母方
- ▪ ▪ 又韩众服云母方
- ▪ ▪ 赤松子服云母方(凡二方)
- ▪ ▪ 炅先生服云母方(凡二方)
- ▪ ▪ 玉清服云母法
- ▪ ▪ 崔文子服云母方
- ▪ ▪ 越法师服云母方
- ▪ ▪ 越女元明服云母方(凡九方)
- ▪ ▪ 老君饵云母方(凡六方)
- ▪ ▪ 仙人炼食云母方
- ▪ ▪ 真人常服云母方
- ▪ ▪ 刘炼师服云母方
- ▪ ▪ 化云母为水法(凡三方)
- ▪ ▪ 李大夫化云母粉法
- ▪ ▪ 道者炼云母法(白云明彻者为上)
- ▪ ▪ 神仙服云母方
- ▪ ▪ 真人食云母方(凡四方)
- ▪ ▪ 云浆法(凡二方)
- ▪ ▪ 蒸云母法
- ▪ ▪ 云母长生断谷丸方
- ▪ ▪ 云浆法
- ▪ ▪ 服云母畏忌法
- ▪ ▪ 韩藏法师疗病法
- ▪ 卷七十六方药部三
- ▪ ▪ 灵宝还魂丹方(并序)
- ▪ ▪ 还魂丹歌
- ▪ ▪ 修羽化河车法
- ▪ ▪ 神室河车方
- ▪ ▪ 九转炼铅法
- ▪ ▪ 金丹法
- ▪ ▪ 伏火北亭法
- ▪ ▪ 化庚粉法
- ▪ ▪ 伏药成制汞为庚法
- ▪ ▪ 四壁柜朱砂法
- ▪ 卷七十七方药部四
- ▪ ▪ 大洞西华玉堂仙母金丹法
- ▪ ▪ 镇魂固魄飞腾七十四方灵丸
- ▪ ▪ 南岳真人郑披云传授五行七味丸方
- ▪ ▪ 九真中经四镇丸
- ▪ ▪ 黄帝四扇散方(大茅君以授中茅君)
- ▪ ▪ 王母四童散方
- ▪ ▪ 帝女玄霜掌上录
- ▪ ▪ 萤火丸方
- ▪ ▪ 黄帝受黄轻四物仙方
- ▪ ▪ 真人驻年藕华方
- ▪ ▪ 老君益寿散方
- ▪ ▪ 骊山老母绝谷麦饭术
- ▪ ▪ 文始先生绝谷方
- ▪ ▪ 太清飞仙法
- ▪ ▪ 太白星官洗眼方
- ▪ ▪ 张少真炼九转铅精法
- ▪ ▪ 茯苓嵒方
- ▪ 卷七十八方药部五
- ▪ ▪ 三品颐神保命神丹方叙
- ▪ ▪ 上品颐神保命篇第一
- ▪ ▪ 论胤功能第一
- ▪ ▪ 造胤丹法第二
- ▪ ▪ 次作神水法
- ▪ ▪ 开性闭情方第三
- ▪ ▪ 其二
- ▪ ▪ 七主开心益智
- ▪ ▪ 九延命澄神论
- ▪ ▪ 中品和形养性篇第二
- ▪ ▪ 十六主安神强记方
- ▪ ▪ 二十养性宜食论
- ▪ ▪ 下品疗疾蠲疴篇第三
- ▪ ▪ 二十七主房帷间衰弱方
- ▪ ▪ 二十九主心腹积症瘦腹大方
- ▪ ▪ 三十主五尸九注骨蒸传尸复连灭门方
- ▪ ▪ 三十二主消渴中昼夜饮水乃至一石不能食方
- ▪ ▪ 三十三主痢下黄赤水若鲜血无时度方
- ▪ ▪ 三十四主冷痢下浓血下部疼痛小腹胀满方
- ▪ ▪ 三十五主小儿惊痫壮热发作有时方
- ▪ ▪ 三十九主口舌青黑口内三十六疾方
- ▪ ▪ 四十二主阴疝气等方
- ▪ ▪ 四十三主少小脱肛或因虚冷者主之方
- ▪ ▪ 四十四主虚劳五痔方
- ▪ ▪ 四十五蠲疴禁忌论
- ▪ ▪ 古铁胤粉方
- ▪ ▪ 后代名医造铁胤粉
- ▪ 卷七十九符图部一
- ▪ ▪ 授图祭文
- ▪ ▪ 受图祭文
- ▪ ▪ 晋鲍靓施用法
- ▪ ▪ 五岳真形图序──东方朔
- ▪ ▪ 五岳真形神仙图记
- ▪ ▪ 王母授汉武帝真形图
- ▪ ▪ 五岳真形图法(并序)
- ▪ ▪ 请五岳储佐等君(郑君所出)
- ▪ 卷八十符图部二
- ▪ ▪ 洞玄灵宝三部八景二十四住图
- ▪ ▪ 玉符
- ▪ ▪ 五称符二十四真图
- ▪ ▪ 元览人鸟山形图
- ▪ 卷八十一庚申部一
- ▪ ▪ 去三尸符法(符并朱书)
- ▪ ▪ 三尸三恶门
- ▪ ▪ 三尸五道门
- ▪ ▪ 论庚申存童子去玄灵诀(凡五法)
- ▪ ▪ 治肝目身中阳气术
- ▪ ▪ 治两手足术
- ▪ ▪ 三尸中经(一名去尸驻色得不死之道)
- ▪ ▪ 制六欲神法
- ▪ ▪ 六甲存童子去玄灵法
- ▪ ▪ 治脾肾舌术
- ▪ ▪ 治鼻口喉咙术
- ▪ ▪ 治肺心耳术
- ▪ ▪ 治两眉间脑舌中神术
- ▪ 卷八十二庚申部二
- ▪ ▪ 三尸篇
- ▪ ▪ 神仙守庚申法
- ▪ ▪ 庚申夜祝尸虫法
- ▪ ▪ 用甲子日除三尸法
- ▪ ▪ 六甲除三尸法
- ▪ ▪ 除三尸法
- ▪ ▪ 祝去伏尸方
- ▪ ▪ 厌尸虫法
- ▪ ▪ 上仙去三尸法
- ▪ ▪ 下三尸方
- ▪ ▪ 仙人下三虫伏尸方
- ▪ ▪ 神仙去三尸法
- ▪ ▪ 神仙去三虫杀伏尸方(凡二方)
- ▪ ▪ 又方
- ▪ ▪ 除去三尸九虫法(并药术)
- ▪ ▪ 神仙古方传授所来(二首)
- ▪ ▪ 游稚川记
- ▪ ▪ 梦三尸说
- ▪ 卷八十三庚申部三
- ▪ ▪ 又法
- ▪ ▪ 又法
- ▪ ▪ 东方氏制三尸法
- ▪ ▪ 紫微宫降太上去三尸法
- ▪ ▪ 中山玉柜经服气消三虫诀
- ▪ ▪ 说三尸
- ▪ ▪ 说三尸所居法
- ▪ ▪ 候三尸法
- ▪ ▪ 赵先生口诀祝尸虫法(凡三法)
- ▪ ▪ 太虚真人消三尸法
- ▪ ▪ 思念道诫去三尸法
- ▪ ▪ 五行紫文除尸虫法(凡三法)
- ▪ ▪ 又法
- ▪ ▪ 又法
- ▪ ▪ 存心中赤气去三尸法
- ▪ 卷八十四尸解部一
- ▪ ▪ 太极真人石精金光藏景录形经说
- ▪ ▪ 释石精金光藏景录形法
- ▪ ▪ 尸解叙
- ▪ ▪ 又叙
- ▪ ▪ 造剑尸解法
- ▪ ▪ 尸解次弟事迹法度
- ▪ ▪ 太极真人诫
- ▪ ▪ 尸解神杖法
- ▪ ▪ 水解(凡三人)
- ▪ ▪ 辛玄子
- ▪ ▪ 段季正
- ▪ ▪ 王进贤
- ▪ 卷八十五尸解部二
- ▪ ▪ 太极真人飞仙宝剑上经叙
- ▪ ▪ 戎胡授舜十转紫金丹叙
- ▪ ▪ 太一守尸
- ▪ ▪ 景霄真人
- ▪ ▪ 太玄阴生符
- ▪ ▪ 太极真人遗带散
- ▪ ▪ 轩辕黄帝
- ▪ ▪ 宁封(火解)
- ▪ ▪ 玉子
- ▪ ▪ 王子乔
- ▪ ▪ 清平吉
- ▪ ▪ 司马季主
- ▪ ▪ 鲍叔阳
- ▪ ▪ 徐弯
- ▪ ▪ 董仲君
- ▪ ▪ 龙述
- ▪ ▪ 王方平
- ▪ ▪ 栾巴(兵解)
- ▪ ▪ 女真赵素台
- ▪ ▪ 女真程伟妻
- ▪ ▪ 刘忄画
- ▪ ▪ 张玄宾
- ▪ ▪ 王嘉(兵解)
- ▪ ▪ 阴君传鲍靓尸解法
- ▪ ▪ 折象
- ▪ ▪ 吴猛
- ▪ ▪ 左慈
- ▪ ▪ 王延
- ▪ ▪ 王叟
- ▪ 卷八十六尸解部三
- ▪ ▪ 洞生太帝君镇生五脏诀
- ▪ ▪ 太阴炼形
- ▪ ▪ 水火荡炼尸形
- ▪ ▪ 阴阳六甲炼形质法
- ▪ ▪ 修九真中道
- ▪ ▪ 化形濯景
- ▪ ▪ 地下主者
- ▪ ▪ 宁先生
- ▪ ▪ 灵寿光
- ▪ ▪ 赵成子
- ▪ ▪ 许玉斧
- ▪ ▪ 张鲁
- ▪ ▪ 许道育(女真)
- ▪ ▪ 范豺
- ▪ ▪ 乔顺
- ▪ 卷八十七 诸真要略部
- ▪ 卷八十八 仙籍旨诀部
- ▪ ▪ 道生旨 ──谷神子裴铏述
- ▪ ▪ 养生辨疑诀──栖真子施肩吾述
- ▪ ▪ 下元歌
- ▪ 卷八十九诸真语论部
- ▪ ▪ 经告
- ▪ 卷九十七部语要部
- ▪ ▪ 连珠(凡六十五首)
《本经》曰:杨元积习,而英气自会于真精,真精感化,而神丹可得耳。故曰炼真致华,真华通应,而化为金英之玄砂 也。化宝砂中白金而生英砂诀曰:将其宝砂中黄花银四两打作 锅子,还依前篇作用,可瓶子底大小为之。用蒲州石胆一两, 石盐一两,碙砂一两,共三物,和苦酒研调如膏,涂其锅子四 面,令药尽为候。候干,以黄泥为球包裹,于糠火中烧二七日 后,用白炭武火烧之一七日,去泥,出锅子,依前安入通油瓶 子中,入真汞四两,清水五合,文火养之二七日后,更添汞四 两,又文火养一七日,候干,紧固济,武火迫之一日,其砂涌 出于宝锅之上,而红黄映彻,光耀不可言。而乃收砂添汞,计 取砂可得一斤,则数足。便将其砂入于鼎中,依前篇用火候飞 伏,亦五日为一转,内二日用坎卦,即水煮之,三日用离卦, 即阳火飞之三日,初起阳火,可用炭七两,每一转后即增炭二 两,至七转后,有汞霜飞出,可二两来,其色黄赫,紫光烁烁, 飞在鼎盖之下。收其霜于钵中,用蒲州石胆一钱,重和苦酒及 砂,以玉槌轻手熟研之,相入后,却入鼎中飞伏,伏经十八候, 九十日足,其英砂伏火毕,分毫无少,便可熔铸,亦依前篇。 用盐花引鼓之,即宝汁流下,而清英光润,名曰青金。青金者, 是阳精渐著,从兑见震,然坤归离,此是阳精变转巡历之终始 也。如将此英砂服食,每两先用余甘子半两,生甘草二两煎取 汁,于白银器中煮二七日后,澄取砂,入安淡竹筒中,入土深 埋,三十日后出,以枣肉和为丸,每两亦分为三百六十丸,每 日清晨东向,叩告。三清上圣仙官,然后服,服此英丹后,自 然嗜欲无婴,荤血不入,端居净室,而神和体轻,与真人为俦 矣。
本经曰:乾体阳曜,离精渐明,艮雪轻鲜,阴魄消化,乃是青金精液,感汞而生砂,英气相因,集而为妙,名曰妙化砂。
《妙化砂诀》曰:将青金四两还打为锅子,用赤盐半两、石硫黄半两、大硼砂半两、北庭砂一两、蒲州石胆一两,凡五 物,和苦酒研为泥,涂其青金锅子四面,以炭火灸,渐渐逼令 药泥尽干为候,一依前篇,用黄泥为球包裹之,以糠火中烧二 七日后,即白炭武火烧之一七日毕。去泥,出锅子,依前篇安 瓶子中,入真汞四两,清水五合,不得增减,养之二七日后, 更添汞四两,又火养经七日后,令干,固济之,以武火迫之一 日,而妙砂涌出,可有四两,即收之。更添汞四两,亦依前文 火养之,令生砂,出即收取,计收砂一斤,即数足矣。其砂入 鼎中,依前篇用火候飞伏,亦五日为一转,内二日用坎卦,是 水煮,三日用离卦,则阳火飞之。飞伏火候,一依英砂篇中用 火加增炭数多少,经十六候八十日,而妙砂伏火毕,则金星光 璨,映彻,红耀不可言,为至英至妙之丹砂也。如将熔铸,亦 须用盐花为使,引令金汁流出,便成黄金。其金凝黄皎洁,精 彩光耀,既至坤形,离精渐见,故经曰:从阴而返归阳,自浊 而返归清,此则是阳炁变炼,合于真妙,而自然位至神仙也。 若将服饵,每一两先须余甘子半两、生甘草一两、紫石英一两 煎取汁,于宝器中煮二七日后,亦入淡竹青筒中,入寒泉埋之, 三旬后出,以枣肉和为丸,每两分为三百六十丸,每日晨朝向 东服一丸,自服此妙砂后,渐渐精思通彻,浊滞之气消革,则 形神虚白,洞合于至真,自然超其玉京,而会金阙也。若志士 得其含元炼真之诀,如神仙之事岂还哉?
七返灵砂论(并序)──衡岳陈少微字子明撰
子自天元之初,从衡岳游于黄龙,止于宾馆,忽于岩穴之中遇至真之人,授于灵砂要诀。告曰:吾自得许仙君之后,仙 君受诀于吴天师,天师受于同郡丁真人,今本即真人所出也。 假如丹砂之本诀玄理深奥,固难卒寻。好道之流,志慕神仙之 者,若不究其真元,沉沦于尘俗。自上古仙经,文皆秘密,隐 蔽不言,不显露于世。予常愍然,今述为《灵砂七返篇》及《 金丹志诀》二章,并为序论矣。
论曰:丹砂者,太阳之至精,金火之正体也,通于八石,应二十四气。丹者是金感于火,名之为丹,汞者是水去于金, 而名汞。丹者受阳精而候足,汞则离本质而体不全,故丹砂是 金火之精结成,含玄元澄正之真气也。此是还丹之基本,大药 之根源。德合则万象生焉!体离则杳冥难测。经曰:阳精赫赫, 得之可以还魂返魄。故饵阳精者所以长生,服阴魄者死而为鬼。 丹砂是阳之正气,赤帝之君,据于南方火之正位,只如丹砂之 体数种,受气不同,惟三种堪为至药:上者光明砂,中者白马 牙砂,下者紫灵砂,余有溪砂,杂类之砂,不中入至药服饵所 用。光明砂一两,服之力敌白马牙砂四两;白马牙砂一两服之, 力敌紫灵砂八两;如溪砂、土砂之力,不可比量也。或曰:一 等是丹砂,俱受太阳之精气,因何有溪土杂类之砂,力有小大 者?答曰:光明砂者,受太阳清通澄朗正真之精气,降结而红 光耀耀,名曰光明砂;白马牙砂者,受太阴平和明彻柔顺之精 气,降结而白光灿灿,如云母色者,名曰白马牙砂;紫灵砂者, 中受山泽之灵气,结而成砂,而色红紫,名曰紫灵砂。如溪土 杂类之砂,俱受浊滞不真之气,结而成砂,即混沌无精光也, 故不中入至药所用。且如光明砂一斤伏炼得十四两,伏火鼓得 至宝七两;白马牙砂一斤伏炼得十二两,伏火鼓得至宝六两; 紫灵砂一斤伏炼得十两,伏火鼓得至宝六两;溪砂、土砂、杂 色之砂一斤,伏炼可得六七两,伏火鼓得至宝一二两。明知溪 土之砂受气不清,滞浊参杂。高上贤明之士先拣其砂,次调火 候,在意消息,而成七返七还。且金石之中,至灵至圣至明, 无过于丹砂者也。怀袖致之一两,尚自辟邪魔,况乎伏炼入于 五藏者哉!且如七返七还,异名同体。而返者是丹砂化为金, 还者是金归于丹。经曰:“返我乡,归我常,服之白日朝玉皇。 ”或曰:七返者,是丹砂属火,变炼成金,假名为七返者乎! 论曰:火之成数是七,七度变转,以应阳九极体也。且七度变 转者,是丹砂炼治得伏火也,鼓成白银出砂,令伏火鼓成黄花 银,即是第二返;将黄花银化出砂,伏火鼓成青金砂,即是第 三返;将青金变化出砂,伏火鼓成黄金,即是第四返;将黄金 化出红砂,伏火鼓成红金,即是第五返;将红金还遣化出砂, 伏火鼓成赤金,即是第六返;将赤金变化为砂,伏火鼓成紫金, 至紫金即是第七返。灵砂之金,而含积阳精,真元之气足矣。 而将紫金变化为砂,运火烧之一周,迥然通彻洞耀,即成紫金 还丹。得服之者,形神合,当轻举。且世人多误取石硫黄,呼 为太阳之精,和汞而烧七返。且硫黄受孤阳偏石之气,汞又离 于元和,二物俱偏,如何得成正真之宝?切见世人伏炼众多, 终无成者,盖缘迷迷相传,至于后世,予甚哀之。只如第一返 伏火丹砂,服饵一两,即去除万病;服之二两,即髭发玄青; 服之三两,即颜色悦红;服之四两,即延年益寿。第二返砂, 服之一两,即体和神清,返老归童。第三返砂,服之一两,虚 夷忘情,心合至精。第四返砂,服之一两,即精神明彻,通于 内外。第五返砂,服之一两,即身光满室,水不能溺,火不能 烧。第六返砂,服之一两,即造化不能移,鬼神不能知。第七 返砂,服之一两,即超然于九天之上,逍遥乎宇宙之间。更服 九丹,即赴金阙,列位真人,故知丹砂之力,昭然而可观乎! 自上古高仙,或昭其旨,秘其踪,皆以隐言深密,好道之流, 志慕轻举者,莫究其根源。自予得其奥旨,常欲周济为功,大 道垂恩,咸愿同归玄境,遂作《灵砂》七篇,《金丹》二章, 并述火候、次第、药物品数高下,列之于后章,以授贤明。至 诚君子得而宝之,即福寿无疆。轻泄之人,殃其九祖。亦不可 诬言而蔽道,慎莫写志,用则贤愚,可熟鉴而授之矣!
本经曰:阳德播功而垂光,运动其元精,元精流化为英砂,转而入妙,妙气变炼,而生万灵。故知玄妙玄圣,转转而增光, 感激真精,自然灵化。且灵砂者,是前妙砂中黄金转感汞而生, 砂则红光焕赫,璨烂金星,而绛色清灵,乃号为灵砂者也。
《化灵砂诀》曰:取砂中黄金八两打作圆鼎,可受四合,又将二两金为鼎盖,其鼎内先著石硫黄一两,赤盐一两,北庭 大硼各半两,共四物,和苦酒研如泥,涂于鼎内及盖内外,调 匀,药尽候干。即以黄土为泥包裹之,可厚一寸,文火四面养 之三七日,以不通手为候。三七日后,渐以武火迫烧一七日, 昼夜不令绝火。七日满,寒之去泥,重以甘土泥其鼎外可二分, 即悬安炉中。其鼎下周回令通安火,便入真汞四两于金鼎中, 著水二合,以盖合之,火养经七日,其鼎下常有熟炭火五两, 不得增减。其鼎中续续添水,长须二合,不得令干,在意消息, 莫遣失候。七日后,更添汞四两,又依前文火养之,七日后令 干,紧固济其口,即武火迫之一日,便生红光灵砂,可收得五 两红砂。即须臾入真汞五两于鼎中,鼎中常令有炭八两,不得 多少,亦文火养之,七日后令干,即固济之,便武火迫之一日 而生砂,砂出则收之。更添真汞于鼎中,又文火武火养迫,令 生砂,砂出收之。此一鼎中,计收砂得三十两便止,则数足矣。 其金出砂后,精竭而枯脆,无光泽之色,秤只可重四两以来耳。 其精华与汞相感结,尽化为灵砂也。故经言:真汞者,皆是本 色,丹砂中抽得汞添用之。若伏练光明,为药头者,即光明砂 中汞,转转添用,如用白马牙砂为药头,取白马牙砂中汞添用 变转。如将紫砂为药头者,即收紫砂中汞添合,如溪土砂中所 出汞者,名为杂类,气色终不相感。且光明砂一斤,抽汞可得 十四两,而光白流利,此上品光明砂,只含石气二两;白马牙 砂一斤,抽汞得十二两,而含石气四两;紫灵砂一斤,抽汞得 十两,而含石气六两;上色通明一斤,抽出汞只可得七两,而 含石气九两。石气者,火石之空气也,如汞出后,可有石胎一 两青白灰耳,亦于前宝砂篇中略述,真汞之诀而未周细,郑重 言之,所是抽汞用事,具列于《金丹前章》之上品也。其黄金 鼎中抽收得灵砂三十两,数足讫,不用阴煮,便依前篇用阴阳 火候飞伏。还五日为一候。内一日用坎卦,是水煮一日;四日 用离卦,即阳火飞之四日。初起阳火,用炭九两,每转后增炭 二两,至五转后每转增炭三两,便有五彩金辉霜三两飞出。收 其霜,和砂于钵中,著蒲州石胆半分,黄碙一分,和苦酒熟研 之半日,依前安鼎中,用坎离二卦火候飞伏之。经十四候,七 十日足,其霜砂伏火毕。砂既伏火,金彩光辉,色如石榴花, 精彩璨璨,光曜日月,一切毒龙蛇神鬼见之潜伏,目不敢举, 可得言至灵哉!其砂灵而难鼓铸,若欲熔之,先于洁净之处, 取净土为锅炉,绝诸秽杂,用盐花和灵砂等入锅,鼓之二千鞴, 始得消熔,即金汁流注,凝而鲜焕,名曰红金。红金者,是阴 魄之气,变炼而尽,正阳之精,挺立而垂光,此是阳灵之真金 也。如将服食,一依前篇,用余甘子,生甘草,紫石英煎取汁, 于宝器中煮二七日,火候药数多少亦依前篇。煮了,入安竹筒 中,固济其口,入土深埋三十日,出之,以枣肉和为丸,每两 丸作三百六十丸,丸如麻子大。每日清晨洁心东向,启告。三 清上帝君真仙官众,然后叩拜而服之,即得心神明达,彻视表 里,身生红光,而调合于至真也。
本经曰:丹砂者,是万灵之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而居清玄,总御万灵,动之则离体,定之则乾成。能变化者,故 号曰青龙,若翱翔而为名,谓之朱鸟。上品者,生辰锦石穴之 中,而有数色;中品者,生于交桂,亦有数类;下品者,生于 衡邵。数种品类,皆缘清浊体异,真邪不同,降气分精,感通 金石。受正气者;服之而通玄契真,为上仙矣;受偏气者;服 之亦得长生留世。且上品光明砂者,出于辰锦山石之中,白牙 石床之上,十二枚为一座,生色如未开红莲华,光明耀日,亦 有九枚、七枚、五枚、三枚、一枚为床座者,十二枚、九枚者 最灵,七枚、五枚生者其次。每一座当中有一大珠,可重十余 两,为主君;四面小者亦重八九两,亦有六七两已下者,为臣, 周绕朝揖中心大者于座四面。又有杂砂一二斗,回抱其玉座朱 床于其座外,杂砂中拣得芙蓉头成,夜安红绢中,光明通彻者, 亦入上品。又有如马牙成白浮光明者,是上品。白马牙砂有如 云母片白光者,是中品。白马牙砂圆长似笋,生而红紫色者, 即上品。紫灵砂若是白片棱角生青光者,是下品。紫灵砂。如 交桂所出,但是座生及打石中得者,形如芙蓉头,而光明者, 亦入上品。如颗粒成三四枚,重一斤,通明者,为中品。片段 成明彻者,为下品。如衡邵所出,总是紫砂,打破石中得红光 者,亦是下品之砂。如溪砂有颗粒成而通明者,伏炼饵之,亦 得长生留世,未得为上仙矣。如土砂生于土穴之中,溪砂养于 溪水之内,而土石相杂,故不中入上药服食使用。如座生者是 最上品之砂,若得其座中心主君砂一枚,伏炼入于五藏,则功 勋便著,名上丹台,正气长存,超然绝累。更服至七返九还, 自然魄炼尸灭,神怡体清,阴气都消,则合而轻举,永为上真 之飞仙也。故知阳之真精降气,而圆光周满,无有偏邪。但是 伏炼之砂,作芙蓉头成而圆光通明者,即是上品神仙服饵之药。
经言:丹砂者,自然之还丹也。世俗莫测其元。只如玉座之砂,世人总知之。如金座、天座,是太上紫龙玄华之丹,非 世俗凡夫之所见知也。其玉座则俗流志士,积功修炼,服之致 仙;其金座则宿有仙骨,清虚练神,隐之岩穴,则其神仙采与 食之,便当羽化升腾高清矣;其天座则天上天仙真官,而所收 采服饵,非下仙之药也。其玉座砂受得六千年阳灵之清精,则 化为金座,黄堂中有五枚层层生,四面四十五小珠,珠周绕金 座,受一万六千年,则化为天座。天座则座碧,当中有九枚层 层而生,四面七十二枚周抱,在于飘飘太虚之中,常有太一之 神护持。上元之日,真官下采,其山忽开,光明照一山如火, 其天座砂,真官收之,其世人不可得而取采也。故丹砂之元深 秘,贤明之士,志慕轻举者,切须辩其药品高下,然可调其火 候,合其阴阳,伏制自然而契于高真矣。
阴阳制伏及火候飞伏法:
经言:阳精火也,阴精水也,阴阳伏制,水火相持,故知冰炭不同处,胜负终有归。且丹砂是阳精,而须阴制。阴制者, 水也;当用石盐、马牙消、玄英、化石是也。如玉座光明砂一 斤,制之用石盐六两、黄英、化石各二两。座外生光明砂一斤, 可用石盐及马牙消各四两,黄英、化石各一两。白马牙砂一斤, 用石盐、马牙消各二两,黄英化石各三分;紫灵砂一斤,石盐、 马牙消各二两,黄英、化石各三分;如溪土杂类之砂力小,每 一斤可用石盐及马牙消各二两制之。其所用石盐和黄英化石, 细研为粉,入锅,以文火养一日,即鼓成汁。后和马牙消,重 烧令赤。先用砂盐鼓成汁后,方入前药用之。其光明砂大者, 须打碎如江豆大小,然后入于土釜中。先下石盐,次下马牙消, 和水,文武火昼夜煮三十日,不得火绝。日满淘澄,取砂入于 鼎中,用阴阳火候飞伏,其鼎可受一升。且鼎者有五:一曰金 鼎,二曰银鼎,三曰铜鼎,四曰铁鼎,五曰土鼎。土鼎者,瓷 器是也。入砂于鼎中,用阴阳火候飞伏之。
《飞伏法诀》曰: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用八气、二十四候、一百二十日周而砂伏火毕。每一候飞伏法:五日内, 四日用坎卦,一日用离卦。坎卦者水煮四日,离卦者阳火飞之 一日。初起阳火,用炭七两,竖安,鼎下须熟炭七两,不得增 减。每一转后,却增炭一两飞之,增炭至五转后,忽有黑气和 汞霜飞出。则收霜,和鼓了石盐半钱,重于钵中,以玉槌轻手 研之,令汞入尽,即依前却安鼎中,用坎离火候飞伏。至十二 转后,每转加炭二两,使入鼓了石盐半分,作粉铺安面上,合 有汞霜可二两来飞出,其霜虚光,鼎中药色渐欲黄紫。收其霜 及汞,和石盐一钱,重于钵中熟研了,入鼎,依前火候飞伏。 伏至十八转,加炭三两,其药色欲赤。至二十转后,每转增炭 四两,只有半两已下汞霜飞出,其霜坚硬如青金片,黄白光明, 亦和石盐于钵中研之,入鼎飞伏。伏至二十四转,其砂候足, 伏火毕矣,而色红赤,光明可观。其砂伏了,更须用盐花包之, 重以黄土泥裹紧固济,入阳炉,武火白烧之。三十日后,出砂, 安淡竹筒中封之,入寒泉中深埋三十日,然后淘研,轻飞者分 抽服饵;沉重者即鼓成金汁。且上品光明砂伏火了,其色红赤, 淘澄,下可有金星砂六两,光明灿烂。中品马牙砂伏火了,色 红鲜,淘澄,下有金星砂四两。下品紫灵砂伏火了,色稍紫赤, 淘澄,下亦有金星砂三两。如溪土杂色之砂伏火了,色或赤, 亦无光彩,下无金星砂。上古高仙,皆炼服其真丹砂而道成也。 其上品光明砂者,即是真砂也。贤明之者,须在意采索其真精, 然可合还丹耳。且伏火丹砂出寒泉了,可便熔鼓,令见真宝。
《熔鼓诀》:每一两伏火丹砂可用盐花半两,置盐花于锅底,次入伏砂于锅中,候锅及砂与火同赤,然后鼓之千下,即 金汁流注,名曰白银,而面上黄花漠漠润泽,光芒可爱,是天 地之中至真之宝也。如将服饵,分抽取一两,作三百六十丸, 丸用枣肉和之为丸,每日服一两丸。欲服此丹砂,先须洁斋七 日,然以晨朝东向,虔心叩请告:
三清紫微真君、太一真人、先师仙官、水火之灵,愿服此灵砂丹于五内,永保形神,合于至真。咒毕,礼拜七拜,然后 服之。凡服丹砂后,不得吃臭秽陈积之物,及诸生血家属之肉, 生死之秽,尤不可观。故经云:阳精好洁,阴尸好秽。常须虚 和其志,澡雪其形,以助阳灵之真气也。自然神怡体清,而神 仙可俟也。
《本经》曰:炼真合于秘妙,炼妙合于至灵,炼灵合于至神,至神者合于至道,道合则升腾玉清,而为高仙矣。且炼砂 而得宝者,是至真之药;化宝而生砂者,即成立感之灵丹也。
《化宝成丹诀》曰:将其丹砂中白银四两打作锅子,安一通油瓷瓶子中,其瓶中可受一升,其宝锅子可瓶子底大小。先 将此银锅子著北庭砂一两、石盐一两、麒麟竭一分,三物和研, 以苦酒调如膏,涂于锅子四面,令干,以黄土为泥包裹之,可 厚一寸二分,便于糠火中烧三七日,然后白炭武火烧三日,去 泥,取宝锅子安瓶子中,入真汞,须是本色丹砂中抽得者,同 类感其气,而转转生砂。故上仙真经秘而不泄者,为此子母之 法,恐凡愚之心见知也。然入真汞于瓶子中后,即著水五合, 常须添瓶子中至五合,莫令增少,文火养一七日后,令干,固 济其口,便以武火迫之三日,而红黄沙涌出于宝锅子之上,将 其砂又依前添汞,常令有汞八两在瓶子中,不得增减,亦依前 用文武火候养迫,令生砂出,即收之。每四两宝计收砂一斤, 其宝即枯干焦脆,而精尽化为砂,瓶子中每只余二两青黑灰耳。 将其砂依前篇入药,煮三十日后,淘取入鼎中,还以阴阳火候 飞伏,五日为一候,一百日足,其砂伏火矣。火候加炭两多少, 一依前篇。飞伏五日,为其砂伏了,不用著盐,包裹烧之,便 可。熔鼓诀,亦依前篇,盐为使,引令金汁流注。此宝砂一斤, 修炼而得十五两,伏火鼓得黄花银十三两,色黄光浮,容体润 泽,而内外黄,名曰黄花银也。如将此砂服饵,入寒泉,出火 毒。寒泉法:入土深埋三十日,出后淘研,用枣肉为丸,每两 亦作三百六十丸,每日清晨东向,虔心服一丸,服此宝砂丹后, 自然虑静神清,浊气不入,而志不扰,则渐证于神仙之阶也。
经曰:妙极则灵通,灵通则致神,神合则道全,道全则玄真降,便升玉清而为高仙矣。且神砂者,是九灵构精,宝风凝 集,玄华标结而化为神砂,则焕灿玄黄,光辉照灼而名为神妙 者也。
《化神砂诀》曰:取前灵砂中红金九两,铸为宝鼎,可受五合,又将三两作宝盖盖之,其鼎内亦先著石硫黄一两,大硼 砂一两,赤盐一两,北庭砂一两,共四物,和苦酒熟研如泥, 涂其鼎内及盖周回,令匀尽为候,候干,以盖合之,著黄土泥 包裹,可厚二分。为则一依前,文火养之二七日后,即武火迫 烧之七日,令与火同色赤后。令去黄泥,重以甘土为泥,泥其 鼎外,可厚三分,即置其鼎于炉中,入真汞六两入鼎中,用水 三合,徐徐添之,不得令干,文火养七日后,更入汞三两,文 火养之三日,候冷,又固济封闭,令紧密,即武火迫,经二宿, 即尽化为红光神砂,收砂。又添汞八两,依前文火养七日后, 便武火迫二日,亦化为砂,收之。又添汞七两,亦以文火养之, 武火迫之,令生砂,砂出即收。又添汞五两,亦文火养之,武 火迫之,令出砂,收之。又添汞三两,亦依前法文武火候养迫 之。计前后收得神砂,可三十二两,足即止。将其砂入石硫黄 四两,蒲州石胆二两,和于钵中,熟研半日,便入安宝金鼎中, 阳火飞伏。其阳火者,纯离卦火候伏之,还五日一候。初起火 用炭九两,每一转后加炭二两,每转转出砂于钵中熟研之,即 入鼎飞伏,至六转后,每转加炭三两,如有绛金霜飞出,其霜 红赫照耀,光彩射目,收其霜于钵中,和砂用蒲州石胆一分, 和苦酒熟研之半日,却入安鼎中,用火候飞伏,伏经十二转, 六十日足,其神砂伏火毕矣。其色赫奕含辉,紫光洞彻,不可 言尔。若得熔铸诀,一依前《灵砂篇》法度,和盐花鼓之,即 宝计流注,凝成赤金,精光如火,故号曰离,己之金者,神也。 其丹砂便可以服饵,每两亦分为三百六十丸,以枣肉和之为丸, 服饵诀一依前篇。且服此灵宝神丹后,自然神灵骨轻,身有光 明,足蹈真境,而为上仙也。
本经曰:灵宝禀运,则感应而神栖归真,积精自然,玄霜绛雪,腾跃流通,流通则为高真之灵仙也。且玄真绛霞砂者, 是神砂中赤金宝鼎养汞而生砂,其砂则紫霞红英,五彩辉灼, 乃号为玄真绛霞之砂。
《化宝生砂诀》曰:取前篇神砂中宝金一斤,铸作圆鼎,可受七合,又将宝金五两为鼎盖。其鼎内先须用石硫黄四两、 赤盐二两、北庭砂二两、大硼砂一两,共四物,以苦酒和研如 泥,涂其鼎内,以药尽为候,候干则盖合之,黄土为泥包裹, 可厚一寸,依前《神砂篇》,文火养之二七日后,即武火烧七 日,寒之,去其黄泥,重以甘土为泥,泥其鼎外周回,可厚二 分半,即安炉中。入真汞十二两,于鼎中,著水三合,不得遣 干,徐徐添水,则以盖合其鼎,文火养之七日,其鼎上常令通 手为候。七日养,候干,紧固济其口,即渐渐武火迫之三日, 开鼎看之,其汞即尽化为绛霞玄砂也,其砂不得收之,便更添 汞九两,,亦依前,文武火候养迫之,日数满开看,又尽化为 砂。又添汞六两,于鼎中固济,文武火候迫促之,日数足,又 开看,亦化为砂矣。更添汞五两,还以七日文火养之后,即武 火迫之一日而成,其砂红紫,五彩霞光晃耀在其鼎中可三十二 两,分毫无失,又出其砂于钵中,用石硫黄七两,以玉槌细研 之一日,却入于此神砂赤金宝鼎中,固济其口,令紧。用纯阳 火候伏之,七日为一转,即开之,出砂,和苦酒一合熟研,而 却入鼎飞伏,七日为一候。初起火用炭十三两,每转加炭一两, 至三转每转加炭二两,便有五色轻鲜绛霞霜二两飞出,于鼎盖 之上,连连如麦颗,即收之。和砂于钵中,用蒲州石胆半两, 苦酒二合熟研,却入于鼎中飞伏,经七转,转转须开看,即入 石胆、苦酒和研,方可入鼎中伏之,伏经七转四十九日足,其 砂伏火毕矣。便以武火烧之一日,可用炭二十斤,分为四座迫 烧之,然后开之。一日开鼎看,其玄真绛霞之砂,文彩辉赫杂 错,霞光洞曜于日月,可言至灵哉!极阳玄元之砂丹也。如熔 铸玄真诀,用盐花和,鼓引令宝汁流注,而凝紫光耀,名曰绛 霞之紫金也。若将服饵,即以枣肉和为丸,每两亦作三百六十 丸,每日清晨东向服一丸。服此丹砂后,倏忽则合形而轻举, 驾飞龙游于十天八极之外,岂不优游哉!此玄真丹砂一丸,点 汞及铅锡铜铁一斤,立化成紫磨黄金,光泽不可言耳。余自神 道设教,启于玄慈,蒲州愍在俗之贤明,而述为七篇二章,此 篇本从《大洞宝经》中《仙君九品幽章隐文炼真妙诀》所出, 禁文甚重,非贤莫传,岂顽愚悖戾行尸秽质之徒见闻耳,深可 忌之哉!恐泄上古仙圣之真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