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笈七签第三部
- ▪ 卷六十一诸家气法部六
- ▪ ▪ 用气集神诀
- ▪ ▪ 服五方灵气法
- ▪ ▪ 五厨经气法(并叙)
- ▪ ▪ 谷神妙气诀
- ▪ ▪ 辨杂呼神名
- ▪ ▪ 中岳郄俭食气法
- ▪ ▪ 十二月服气法
- ▪ ▪ 三一服气法
- ▪ ▪ 服气杂法秘要口诀
- ▪ ▪ 服三气法
- ▪ ▪ 延陵君炼气法
- ▪ 卷六十二诸家气法部七
- ▪ ▪ 初学诀法
- ▪ ▪ 说覆仰法
- ▪ ▪ 太清王老口传法序
- ▪ ▪ 说隔结
- ▪ ▪ 服气杂法
- ▪ ▪ 辨肠转数法
- ▪ ▪ 服气十事
- ▪ ▪ 神息法
- ▪ ▪ 服气问答诀法
- ▪ ▪ 王老真人经后批
- ▪ 卷六十三金丹部一
- ▪ ▪ 正隐甲法象天符用火并合金造鼎肘后方下篇
- ▪ ▪ 旨教五行内用诀
- ▪ ▪ 造金鼎铭
- ▪ ▪ 行符合天符法象
- ▪ 卷六十四金丹部二
- ▪ ▪ 玄解录
- ▪ ▪ 金华玉女说丹经
- ▪ ▪ 辨金石药并去毒诀
- ▪ ▪ 守仙五子丸方
- ▪ ▪ 王屋真人口授阴丹秘诀灵篇
- ▪ 卷六十五金丹部三
- ▪ ▪ 太清金液神丹经(并序)
- ▪ ▪ 作六一泥法
- ▪ ▪ 合丹法
- ▪ ▪ 祭受法
- ▪ ▪ 太清金液神丹阴君歌
- ▪ 卷六十六金丹部四
- ▪ ▪ 丹论诀旨心照五篇──南阳张玄德撰
- ▪ ▪ 旨叙诀第一
- ▪ ▪ 明辨章第二
- ▪ ▪ 金丹论第三
- ▪ ▪ 大还丹宗旨第四
- ▪ ▪ 赤松子玄记第五
- ▪ ▪ 梁朝四公诀
- ▪ 卷六十七金丹部五
- ▪ ▪ 黄帝九鼎神丹序
- ▪ ▪ 九转丹名
- ▪ ▪ 太清神丹法
- ▪ ▪ 九转丹迟速效验
- ▪ ▪ 九光丹法
- ▪ ▪ 五灵丹法
- ▪ ▪ 岷山丹法
- ▪ ▪ 五成丹法
- ▪ ▪ 金液法(威喜巨胜法附)
- ▪ ▪ 威喜巨胜法
- ▪ ▪ 金丹序
- ▪ 卷六十八金丹部六
- ▪ ▪ 炼麻腴法
- ▪ ▪ 九还金丹二章·第一章(六篇)
- ▪ ▪ 修金合药品第三
- ▪ ▪ 中三品陈五石之金品第四
- ▪ ▪ 四黄制伏品第五
- ▪ ▪ 阳金变通品第六
- ▪ ▪ 九还金丹二章·第二章(三篇)
- ▪ ▪ 下三品丹砂叙
- ▪ ▪ 合和品第七
- ▪ ▪ 炉鼎火候品第八
- ▪ ▪ 成丹归真品第九
- ▪ ▪ 上证品含元章叙
- ▪ ▪ 抽砂出汞品第一
- ▪ ▪ 炼汞添金出砂品第二
- ▪ 卷六十九金丹部七
- ▪ ▪ 第三返英砂篇
- ▪ ▪ 第四返妙砂篇
- ▪ ▪ 第五返灵砂篇
- ▪ ▪ 第一返丹砂篇
- ▪ ▪ 第二返宝砂篇
- ▪ ▪ 第六返神砂篇
- ▪ ▪ 第七返玄真绛霞砂篇
- ▪ 卷七十金丹部八
- ▪ ▪ 还丹内象金钥匙(并序)
- ▪ ▪ 黑铅水虎论
- ▪ ▪ 红铅火龙诀
- ▪ ▪ 术上篇
- ▪ ▪ 术中篇
- ▪ ▪ 术下篇
- ▪ ▪ 还金术三篇(并序)──陶植撰
- ▪ 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
- ▪ ▪ 造六一泥法
- ▪ ▪ 炼矾石法
- ▪ ▪ 太清丹经要诀(并序)
- ▪ ▪ 诸丹目录三品
- ▪ ▪ 造上下釜法
- ▪ ▪ 造灶法
- ▪ ▪ 用六一泥固际上下釜法
- ▪ ▪ 太一玉粉丹法
- ▪ ▪ 太一三使丹法
- ▪ ▪ 造烧矾石炉法
- ▪ ▪ 左顾牡蛎法
- ▪ ▪ 戎盐法
- ▪ ▪ 卤咸法
- ▪ ▪ 造紫游丹法
- ▪ ▪ 造小还丹法
- ▪ ▪ 又法
- ▪ ▪ 造艮雪丹法
- ▪ ▪ 造赤雪流朱丹法
- ▪ ▪ 炼太阳粉法
- ▪ ▪ 造金丹法
- ▪ ▪ 炼紫精丹法
- ▪ ▪ 造流珠丹法
- ▪ ▪ 七返丹砂法
- ▪ ▪ 造玉泉眼药方
- ▪ ▪ 太山张和煮石法
- ▪ ▪ 添离用兑法(凡四法)
- ▪ ▪ 又法
- ▪ ▪ 又法
- ▪ ▪ 又法
- ▪ ▪ 伏汞要法
- ▪ ▪ 素真用锡去晕法
- ▪ ▪ 素真用兑添白铜法
- ▪ ▪ 赤铜去晕法
- ▪ ▪ 波斯用苦楝子添鍮法
- ▪ ▪ 素真用鍮要法
- ▪ ▪ 素真用铁法
- ▪ ▪ 造硇砂浆池法
- ▪ ▪ 造梅浆法
- ▪ ▪ 炼丹合杀鬼丸法
- ▪ ▪ 炼矾石伏汞法
- ▪ ▪ 造白玉法
- ▪ ▪ 造真珠法(二首)
- ▪ ▪ 又法
- ▪ ▪ 造石碌法
- ▪ ▪ 造石黛法
- ▪ 卷七十二金丹部十
- ▪ ▪ 大还丹契秘图(并序)
- ▪ ▪ 混沌华池第一
- ▪ ▪ 白金黄牙第二
- ▪ ▪ 五行第三
- ▪ ▪ 四象第四
- ▪ ▪ 明铅汞真伪第五
- ▪ ▪ 日月第六
- ▪ ▪ 明药色第七
- ▪ ▪ 九还七返第八
- ▪ ▪ 择友第九
- ▪ ▪ 金鼎第十
- ▪ ▪ 造炉第十一
- ▪ ▪ 采真铅汞图第二
- ▪ ▪ 六通图第三
- ▪ ▪ 知阴阳六候升降诀
- ▪ ▪ 阴阳交映图第四
- ▪ ▪ 火候第十二
- ▪ ▪ 真元妙道修丹历验抄──草衣洞真子凝述
- ▪ ▪ 三十辐共一毂图第一
- ▪ ▪ 《日月要诀》三十七字法曰
- ▪ ▪ 日火月火法曰
- ▪ ▪ 古今大同小异配合
- ▪ ▪ 埏埴图第五
- ▪ ▪ 炉郭图第六
- ▪ ▪ 神室图第七
- ▪ ▪ 大九转
- ▪ ▪ 中九转
- ▪ ▪ 下九转
- ▪ ▪ 周易七十二候图第八
- ▪ ▪ 七星朱书
- ▪ ▪ 周易七十二候缠度诀
- ▪ ▪ 胞胎证混元图第九
- ▪ ▪ 鸡子石英证含光图第十
- ▪ ▪ 瑾瑜证神宝图第十一
- ▪ ▪ 还丹五行功论图第十二
- ▪ 卷七十三金丹部十一
- ▪ ▪ 古龙虎歌──阴君真人注
- ▪ ▪ 又歌曰:
- ▪ ▪ 又歌曰:
- ▪ ▪ 源真铭:
- ▪ ▪ 药异名:
- ▪ ▪ 又歌曰:
- ▪ ▪ 和合相假歌:
- ▪ ▪ 又歌曰:
- ▪ ▪ 又药歌:
- ▪ ▪ 又歌曰:
- ▪ ▪ 又药歌:
- ▪ ▪ 又歌曰:
- ▪ ▪ 又室歌:
- ▪ ▪ 金丹金碧潜通诀
- ▪ ▪ 阴丹慎守诀
- ▪ ▪ 大还心镜
- ▪ ▪ 太清神丹中经叙
- ▪ 卷七十四方药部一
- ▪ ▪ 太上肘后玉经方八篇──霞栖子卢道元
- ▪ ▪ 《乾》,《天父地母七精散方》第一
- ▪ ▪ 《坤》,《风后四扇散方》第二
- ▪ ▪ 《艮》,《王君河车方》第三
- ▪ ▪ 《巽》,《龟台王母四童散方》第四
- ▪ ▪ 《离》,《彭君麋角粉方》第五
- ▪ ▪ 《兑》,《夏姬杏金丹方》第六
- ▪ ▪ 《坎》,《南岳真人赤松子枸杞煎丸》第七
- ▪ ▪ 《震》,《青精先生ㄒ米饭方》第八
- ▪ ▪ 太一饵瑰葩云屑神仙上方(并引说)
- ▪ ▪ 灵飞散方传信录(云母法附)
- ▪ ▪ 灵飞散方(出《太清经》第一百五十三卷)
- ▪ ▪ 治云母法
- ▪ 卷七十五方药部二
- ▪ ▪ 煮云母法(凡二方)
- ▪ ▪ 真人服水云母法(凡三方)
- ▪ ▪ 神仙炼服云母秘诀序
- ▪ ▪ 炼云母法(凡十方)
- ▪ ▪ 众仙服云母法(二十六方)
- ▪ ▪ 中山叔卿柏桂下玉匮素书云母方
- ▪ ▪ 尧师方回自服云母方
- ▪ ▪ 又韩众服云母方
- ▪ ▪ 赤松子服云母方(凡二方)
- ▪ ▪ 炅先生服云母方(凡二方)
- ▪ ▪ 玉清服云母法
- ▪ ▪ 崔文子服云母方
- ▪ ▪ 越法师服云母方
- ▪ ▪ 越女元明服云母方(凡九方)
- ▪ ▪ 老君饵云母方(凡六方)
- ▪ ▪ 仙人炼食云母方
- ▪ ▪ 真人常服云母方
- ▪ ▪ 刘炼师服云母方
- ▪ ▪ 化云母为水法(凡三方)
- ▪ ▪ 李大夫化云母粉法
- ▪ ▪ 道者炼云母法(白云明彻者为上)
- ▪ ▪ 神仙服云母方
- ▪ ▪ 真人食云母方(凡四方)
- ▪ ▪ 云浆法(凡二方)
- ▪ ▪ 蒸云母法
- ▪ ▪ 云母长生断谷丸方
- ▪ ▪ 云浆法
- ▪ ▪ 服云母畏忌法
- ▪ ▪ 韩藏法师疗病法
- ▪ 卷七十六方药部三
- ▪ ▪ 灵宝还魂丹方(并序)
- ▪ ▪ 还魂丹歌
- ▪ ▪ 修羽化河车法
- ▪ ▪ 神室河车方
- ▪ ▪ 九转炼铅法
- ▪ ▪ 金丹法
- ▪ ▪ 伏火北亭法
- ▪ ▪ 化庚粉法
- ▪ ▪ 伏药成制汞为庚法
- ▪ ▪ 四壁柜朱砂法
- ▪ 卷七十七方药部四
- ▪ ▪ 大洞西华玉堂仙母金丹法
- ▪ ▪ 镇魂固魄飞腾七十四方灵丸
- ▪ ▪ 南岳真人郑披云传授五行七味丸方
- ▪ ▪ 九真中经四镇丸
- ▪ ▪ 黄帝四扇散方(大茅君以授中茅君)
- ▪ ▪ 王母四童散方
- ▪ ▪ 帝女玄霜掌上录
- ▪ ▪ 萤火丸方
- ▪ ▪ 黄帝受黄轻四物仙方
- ▪ ▪ 真人驻年藕华方
- ▪ ▪ 老君益寿散方
- ▪ ▪ 骊山老母绝谷麦饭术
- ▪ ▪ 文始先生绝谷方
- ▪ ▪ 太清飞仙法
- ▪ ▪ 太白星官洗眼方
- ▪ ▪ 张少真炼九转铅精法
- ▪ ▪ 茯苓嵒方
- ▪ 卷七十八方药部五
- ▪ ▪ 三品颐神保命神丹方叙
- ▪ ▪ 上品颐神保命篇第一
- ▪ ▪ 论胤功能第一
- ▪ ▪ 造胤丹法第二
- ▪ ▪ 次作神水法
- ▪ ▪ 开性闭情方第三
- ▪ ▪ 其二
- ▪ ▪ 七主开心益智
- ▪ ▪ 九延命澄神论
- ▪ ▪ 中品和形养性篇第二
- ▪ ▪ 十六主安神强记方
- ▪ ▪ 二十养性宜食论
- ▪ ▪ 下品疗疾蠲疴篇第三
- ▪ ▪ 二十七主房帷间衰弱方
- ▪ ▪ 二十九主心腹积症瘦腹大方
- ▪ ▪ 三十主五尸九注骨蒸传尸复连灭门方
- ▪ ▪ 三十二主消渴中昼夜饮水乃至一石不能食方
- ▪ ▪ 三十三主痢下黄赤水若鲜血无时度方
- ▪ ▪ 三十四主冷痢下浓血下部疼痛小腹胀满方
- ▪ ▪ 三十五主小儿惊痫壮热发作有时方
- ▪ ▪ 三十九主口舌青黑口内三十六疾方
- ▪ ▪ 四十二主阴疝气等方
- ▪ ▪ 四十三主少小脱肛或因虚冷者主之方
- ▪ ▪ 四十四主虚劳五痔方
- ▪ ▪ 四十五蠲疴禁忌论
- ▪ ▪ 古铁胤粉方
- ▪ ▪ 后代名医造铁胤粉
- ▪ 卷七十九符图部一
- ▪ ▪ 授图祭文
- ▪ ▪ 受图祭文
- ▪ ▪ 晋鲍靓施用法
- ▪ ▪ 五岳真形图序──东方朔
- ▪ ▪ 五岳真形神仙图记
- ▪ ▪ 王母授汉武帝真形图
- ▪ ▪ 五岳真形图法(并序)
- ▪ ▪ 请五岳储佐等君(郑君所出)
- ▪ 卷八十符图部二
- ▪ ▪ 洞玄灵宝三部八景二十四住图
- ▪ ▪ 玉符
- ▪ ▪ 五称符二十四真图
- ▪ ▪ 元览人鸟山形图
- ▪ 卷八十一庚申部一
- ▪ ▪ 去三尸符法(符并朱书)
- ▪ ▪ 三尸三恶门
- ▪ ▪ 三尸五道门
- ▪ ▪ 论庚申存童子去玄灵诀(凡五法)
- ▪ ▪ 治肝目身中阳气术
- ▪ ▪ 治两手足术
- ▪ ▪ 三尸中经(一名去尸驻色得不死之道)
- ▪ ▪ 制六欲神法
- ▪ ▪ 六甲存童子去玄灵法
- ▪ ▪ 治脾肾舌术
- ▪ ▪ 治鼻口喉咙术
- ▪ ▪ 治肺心耳术
- ▪ ▪ 治两眉间脑舌中神术
- ▪ 卷八十二庚申部二
- ▪ ▪ 三尸篇
- ▪ ▪ 神仙守庚申法
- ▪ ▪ 庚申夜祝尸虫法
- ▪ ▪ 用甲子日除三尸法
- ▪ ▪ 六甲除三尸法
- ▪ ▪ 除三尸法
- ▪ ▪ 祝去伏尸方
- ▪ ▪ 厌尸虫法
- ▪ ▪ 上仙去三尸法
- ▪ ▪ 下三尸方
- ▪ ▪ 仙人下三虫伏尸方
- ▪ ▪ 神仙去三尸法
- ▪ ▪ 神仙去三虫杀伏尸方(凡二方)
- ▪ ▪ 又方
- ▪ ▪ 除去三尸九虫法(并药术)
- ▪ ▪ 神仙古方传授所来(二首)
- ▪ ▪ 游稚川记
- ▪ ▪ 梦三尸说
- ▪ 卷八十三庚申部三
- ▪ ▪ 又法
- ▪ ▪ 又法
- ▪ ▪ 东方氏制三尸法
- ▪ ▪ 紫微宫降太上去三尸法
- ▪ ▪ 中山玉柜经服气消三虫诀
- ▪ ▪ 说三尸
- ▪ ▪ 说三尸所居法
- ▪ ▪ 候三尸法
- ▪ ▪ 赵先生口诀祝尸虫法(凡三法)
- ▪ ▪ 太虚真人消三尸法
- ▪ ▪ 思念道诫去三尸法
- ▪ ▪ 五行紫文除尸虫法(凡三法)
- ▪ ▪ 又法
- ▪ ▪ 又法
- ▪ ▪ 存心中赤气去三尸法
- ▪ 卷八十四尸解部一
- ▪ ▪ 太极真人石精金光藏景录形经说
- ▪ ▪ 释石精金光藏景录形法
- ▪ ▪ 尸解叙
- ▪ ▪ 又叙
- ▪ ▪ 造剑尸解法
- ▪ ▪ 尸解次弟事迹法度
- ▪ ▪ 太极真人诫
- ▪ ▪ 尸解神杖法
- ▪ ▪ 水解(凡三人)
- ▪ ▪ 辛玄子
- ▪ ▪ 段季正
- ▪ ▪ 王进贤
- ▪ 卷八十五尸解部二
- ▪ ▪ 太极真人飞仙宝剑上经叙
- ▪ ▪ 戎胡授舜十转紫金丹叙
- ▪ ▪ 太一守尸
- ▪ ▪ 景霄真人
- ▪ ▪ 太玄阴生符
- ▪ ▪ 太极真人遗带散
- ▪ ▪ 轩辕黄帝
- ▪ ▪ 宁封(火解)
- ▪ ▪ 玉子
- ▪ ▪ 王子乔
- ▪ ▪ 清平吉
- ▪ ▪ 司马季主
- ▪ ▪ 鲍叔阳
- ▪ ▪ 徐弯
- ▪ ▪ 董仲君
- ▪ ▪ 龙述
- ▪ ▪ 王方平
- ▪ ▪ 栾巴(兵解)
- ▪ ▪ 女真赵素台
- ▪ ▪ 女真程伟妻
- ▪ ▪ 刘忄画
- ▪ ▪ 张玄宾
- ▪ ▪ 王嘉(兵解)
- ▪ ▪ 阴君传鲍靓尸解法
- ▪ ▪ 折象
- ▪ ▪ 吴猛
- ▪ ▪ 左慈
- ▪ ▪ 王延
- ▪ ▪ 王叟
- ▪ 卷八十六尸解部三
- ▪ ▪ 洞生太帝君镇生五脏诀
- ▪ ▪ 太阴炼形
- ▪ ▪ 水火荡炼尸形
- ▪ ▪ 阴阳六甲炼形质法
- ▪ ▪ 修九真中道
- ▪ ▪ 化形濯景
- ▪ ▪ 地下主者
- ▪ ▪ 宁先生
- ▪ ▪ 灵寿光
- ▪ ▪ 赵成子
- ▪ ▪ 许玉斧
- ▪ ▪ 张鲁
- ▪ ▪ 许道育(女真)
- ▪ ▪ 范豺
- ▪ ▪ 乔顺
- ▪ 卷八十七 诸真要略部
- ▪ 卷八十八 仙籍旨诀部
- ▪ ▪ 道生旨 ──谷神子裴铏述
- ▪ ▪ 养生辨疑诀──栖真子施肩吾述
- ▪ ▪ 下元歌
- ▪ 卷八十九诸真语论部
- ▪ ▪ 经告
- ▪ 卷九十七部语要部
- ▪ ▪ 连珠(凡六十五首)
太清神仙众经要略 ──武当山隐士南阳翟炜撰
抱朴子初受业于从祖玄,其览悟超至,包纶身神,以为奇伟所达也。精旷之流,佥亦归属,乃分居浙阳之山。既而患门 人学者有征众之惑,复追玄于宜都,问曰:夫晷以度征,人以 貌兆。若巫咸之《星经》,度无遗算,季咸之神占,貌无失揣。 列子之三顾,而季咸陋其术;滔天之襄陵,而巫咸空其籍。谓 圣人天道,不可得而测之欤?谓二咸之虚诡而妄经术欤?天道 圣人,故以远矣!今之即事,人有求度于洪者众矣。始进之貌, 俛视谨,精沉肃弥,笃若志至而不可加者。及服道暂年,学宗 未淹,而毁随已兴,沮徒愆结,蕞尔隐居,二三之众,貌非一 子之类,然而不可得而详。又何况子长驱世利,驰竞生荣,阴 机密巧,广群术众,以感其君,而可辨哉!此洪所乱也。乱所 实洪,圣人其无病诸乎?
玄曰:巫咸之准玄度,季咸之辨血机,并得之于数分,亦圣习之一途,未可以侮而欺也。夫人精神之蒸生,非气无以兆 其形;气之结形,非性无以成其体。故形长而烦性滋深,年茂 而浊欲愈甚也。是以圣人之垂道,清净以洁精神,除烦以混元 一。故能囊括玄和,照明无障。而习洁有诣否,除烦有深浅, 致使神裕有远近,叡能有彼此。陵阳所以善啜霞于朝阳,而不 能袭冯夷于涛驾者也。夫学穷尽于数分者,未必通于心明;通 于心明者,未必陶于气表;陶于气表者,未必至于虚寂之真表 也。而责巫氏之暗洪灾,季占之迷灵貌,谓圣人之乱,处物不 其固矣!夫天地以元气而著成,圣人以性炼而陶真。元气有浑 烦,浑烦在剖判之前。剖判然后有象列,象列然后有晷度,晷 度在数见之内,洪灾生于浑烦之运,故洪灾不可以数见审也。 性炼有苞玄,苞玄在蒸生之外,蒸生然后有形色,形色然后有 血机,血机在观揣之内,灵貌生于苞玄之运,故灵貌不可以观 揣得也。是以至人不责鉴于备途,知其神分之有巨细,学炼之 有高卑也。
昔者,吾尝学于陶先生,与邯郸太子王休长、延闾子甘元淑、弘农张伯英、青牛子封君达、河南卜文先、陈留成仲式等, 俱受《五气端玄经》。数子并以学达升玄,而吾以滞昧浊质, 弗通味旨,然所志略犹可得而言。
夫人禀生之有真伪,神分之有巨细,皆五气之所流也。是以至人莫不精乎五气之学,以鉴神分之源;师导者莫不明乎五 气之本,以弘真玄之教;王者莫不通乎五气之性,以阐天地之 和。贯于五气之用,大矣哉!
夫五气者,阴阳之中五常之气也。夫人生天地之间,其形骸五脏之气,一象天地五行四时之赋也。天以五行为五常,人 以五行为五脏。
天以木府仁,其温为春,以主生生之常,温精上结为岁星,以照开笃之表;人以木为肝,其识为慈,以为温恭喜悦之脏, 其脏精上形为口,以任启泄之司,象天之有春德,以生其吐舒 发叙之意也。
天以火府礼,其炎为夏,以主茂盛之常,明灵上临为日,以宣曜明之道。炎精上结为荧惑之星,以表察司之禁;人以火 为心,其识为哲,以为鉴达之脏,其脏精上形为目,以任光视 之司,象天之有夏有日,以生其明胜长大之意也。
天以土府信,其厚为地,主王季夏,统维四方,以主产施安给之常,厚精上给为镇星,以照公靖之表;人以土为脾,其 识为公正之脏,其脏精上形为舌,以任审味弘当之司,象天之 有土德,以生其受宜辩重之意。
天以金府义,其凉为秋,以主威裁万物之常,凉精上结为太白之星,以照断肃杀之表;人以金为肺,其识为气威之脏, 其脏精上形为鼻,以任猛决臭馨之司,象天之有秋德,以生其 威亮敷简之意。
天以水府智,其寒为冬,以主保实澄严之常,义灵上临为月,以宣晦皇赞玄之道,寒精上结为辰星,以表法慎之禁;人 以水为肾,其识为领,以为禽兽沉惊之脏,其脏精上形为耳, 以主听采闻鉴之司,象天之有冬有月,以生其谦承纳之意。
人之有五脏,温凉寒燠,犹天之有四时也,人之有耳目,犹天之有日月也。人之有精神,犹天之有太帝也。精神居乎心 脾之中,肺肝之间,犹太帝处四守之内也。精神以胆为御坐, 犹太帝之居紫微宫也;以心为御庭,犹太帝以太微为御庭也; 以脾为内室,犹太帝以轩辕为内舍也;以肝为咸池,以肺为天 河,以肾为司阙,犹太帝之有四守也。紫微执计而先左,故精 神据胆而守肝,是以人生莫不以温恭慈喜为先治也。精神以气 为乘舆,以行为五识,犹太帝以运为术,行以周乎天也。
夫气之在人,亮清而为严。气激浊而为咶,声摇延而为音。咶放舒而为呼,音平辩而为言,呼怒鼓而为詈。言深为语,语 深为谈,谈深为论,论深为议,议深为骂,骂深为詈,詈深为 谤,谤深为诽,诽深为讟。
气整冲至,精神笃之,为志;气循准常,精神守之,为性;气会机指,精神适之,为情;气密隐模,精神运之,为意; 气合里遇,精神澄之,为怀;气因事结,精神系之,为忧;气 美偶触,精神降之,为勇;气耸驰御,精神崇之,为愿;气仁 垂注,精神钟之,为念。念深为矜,矜深为愍,愍深为慈,慈 深为悲,悲深为啼,啼深为号,皆肝府之气起也。
夫肝者,精神首运之路也。故婴儿之生,坠藉而先啼,肝气激也。未知偶识于人,寤寐怡然而独笑,肝气浮也。未知有 摇于人,抠支躁然而独摇,肝气烦也。多恐惊而无当捍之威, 善直一而无繁顽之欲,皆精神未及周御于肺、脾、心、肾、四 脏之气也。
夫魂魄者,精神所首,左枕为魂,精神所体,右据为魄。故肝藏魂,魂动为恐;肺藏魄,魄动为惧。魂震为惊,魄震为 怖。故婴儿之所以多恐惊者,精神之所在肝也。及其长有怯勇 者,胆虚为怯,胆实为勇。胆附乎肝,生而怯;胆附乎肺,生 而勇。刚捍而生,胆附乎肺;柔泽而生,胆附乎肝。人怯,积 习御捍,变而成勇者,胆气渐而增也。人怯,醉酒恚乱,奋而 成勇者,胆气胀而满也。醉而喜怒,悲呼交错,不至其常者, 五脏之气浮而乱也。
精神御气于肝,气清而为温恭慈仁深念之远。其体恭而安,其视治而正。气浮而为喜适感会之悦,气烦而为戏欢笑剧之极, 气激而为啼号哀泣之至。由是有乐极则悲,悲极则乐,亦复为 忧恐怵惕愧惭之时,皆肝府之气激动之中,因事周环惧忧之所 生也。
精神御气于脾,气清而为公正弘畅吟咏闲远之思。其貌则和而舒,其视则平而亮。气浮而为轻委,于物不虑之误,气烦 而为宽慢,骄纵豪诞忽忘之失,气激而为矜扰怨恚嫌恨忿怼距 塞之违。
精神御气于心,气清而为鉴达周物之敏,其容是有决速之精。气浮而为虚华、矜妄、轻谈、龃龉、诋诃是非之论,气烦 而为耽爱、美著、奢华、矜诞、克好胜人之傲。其视则高而眇, 其与人对则以貌忽人,有萧然无偶之状。举动不自胜守,气激 而为脱轻飚躁之烈。
精神御气于肺,气清而为貌威色尊不可狎之颜。气浮而为轻冶貌列高深失准,有不常之色,气烦而为凌侮莫顾之畜,气 激而为勃怒振勇惊急之害。
精神御气于肾,气清而为谦俭约谨之节。气浮而为妄欲讳匿悔恼之弊,气烦而为贪吝嗜欲聚敛无厌之鄙,气激而为冲忌 阴邪谋逆之毒。
夫人之生气,未尝不烦。烦者,气积之大恒也。遇静则清气有生,遇动则浮气益起,遇发则烦气益盛,遇触则激气益迅。 气有流谢,故气烦则怠,怠必弊,弊而多过者触,触而激,激 必竭,竭则衰,衰则精神散矣!散则绝,绝则形体朽矣!竭遇 骄极,风厉入之,则暴卒而僵。衰极气尽,则老毙而终。此人 生之所以死也。
温恭慈喜之变,变而为谄,柔而为曲,恭而为媚。其俯仰之谨色,色则虚而俯措,俯措则婉而卑,其容貌有不安之候。 公正之变,变而自专无惮,翘陆肆固之骄,其措则好讦人之行, 以为已正之验也。貌威之变,变而为侮,忽凌诞之慢,自嫉 矜害,其道掩善,其目则嵎而冗,其色则颜而懔,其与言则不 称,忧人之徵也。鉴达之变,变而为巧佞机诡谗毁之奸,其言 则易而若真,其宣则浮而振亮,其目睛候,膝则摇易而窃速, 有不治守之动,其操则不能久居重定也。谦俭之变,变而为密 毒阴违之武,亦为残虐替逆之奸。其视则下而郁,其直则巧而 严,其意则旷而戾,其与居则有愤噫遽奋之效也。是五变之俗, 皆化利之所由也。是以圣人之和天地达民,有五气之变,故不 以意利而化之也。
夫上好逸豫,爱民有由恭阿顺之巧。厚之以利,则民竞谄柔色顺之媚以求之。故邪伪化惑之俗兴,而木行笃直之气失矣 !失积则咎气有余缩之差。世犯岁星之忌,殃灾则有温毒之疫, 民负司命之禁,殃则有项痛、烦殒、夺寿促命之死。咎气流注 蒸产,而相生为谄谀遗衅之烬。
上好宽委,爱民有径执偏专之守。厚之以利,则民竞肆固矜夸之见以求之。故狠轶忿戾化乱之俗兴,而土行公利之气失 矣。失积则地有舒泄、秽结、乱积、风雷反震动之故,世犯镇 星之忌,灾则有悸气蒸毒之疫,民负司危之禁。咎气流注蒸产, 而相生为骄逸恣惰遗衅之烬。
上好烦品,爱民有降若风迈之貌。厚之以利,则民竞魁岸豪杰争第妄进之奸以求之。故相凌践蔑忽祸化流亡之俗兴,而 金行信质之气失矣。失积则时有雪霜愆节之侵,世犯太白之忌, 灾则有气痛之疫,民负司契之禁,殃则有疠竭气断及兵凶、震 杀、夺寿促命之死。咎气流注蒸产,而相生为侮慢,相仇遗衅 之烬。
上好慧敏,爱民有文辨彩艳之巧。厚之以利,则民竞机饰浮诡流尚之伪以求之。故佞为俺听化暗之俗兴,而火行哲明之 气失矣。失积则日有病无光,勃蚀之促,世犯荧惑之忌,灾则 有暑毒之疫,民负司顺之禁,殃则有鬼魅、忤痛、心闷、殒绝、 慌恼及狂逆、妄图不道之觊,夺寿促命之死。咎气流注蒸产, 而相生为奢华佞害、窥觎遗衅之烬。
上好严厉,爱民有敢断克决之巧。厚之以利,则民竞怀毒逞其害烈之能以求之。故空患阴图祸背化逆之俗兴,而水行义 守之气失矣。失积则月有魇亏魄伤,迟速不常之度,世犯辰星 之忌,灾则有阴毒之疫,民负司录之禁,殃则有残痼、滞瘠、 暴僵及盗贼、狱戮夺寿迫促残命之死。咎气流注蒸产,而相生 为凶淫禁虐遗衅之烬。化失五常之气,世运五常之灾,民沈五 促之烬,皆荣辱争夺耻怨仇侮嫉自之所生也。
夫民之生性莫非气烦,气烦则嗜欲生焉。原夫嗜欲之本,势不逾乎口实五味,体充衣暖,男女偶适之间而已矣。五德之 后,无故以珍食华服,重嫔嫱之选,利害炫耀,长而茂之,为 无厌之盛也。于是乎利害生荣辱,荣辱生喜怒,喜怒生是非, 是非生赏罚。赏罚者,化末之季秽者也;听讼者,天下之祸, 弊者也。赏罚、听讼,非所以断嗜欲之茂也。古先之为者,盖 自尊其势而为之者也。
夫嗜欲之茂,好利而恶害,喜荣而忿辱。夫其常性为五烬之源,岂有厌乎极巳哉!故其向荣也,靡知足其喜;故其触辱 也,莫知已其忿。当其所争也,奋剑振锐,冒严陷凶,不违矢 刃之屠,不顾性命之没,父子兄弟不暇相格。故胡可以介介乎。 是非绳墨而欲以裁之哉?胡可以未来乎,赏罚之准令而能以遏 之哉?乱民五清之气,成民五烬之殃,皆由王者使五烬之士, 治五烬之民,不自知已有五烬之固。其知拯民有五烬之难乎? 秖相激戾而生其衅怨,此不达之咎也。故虽昧旦不忘,徒苦心 而无成;星言夙驾,徒劳役而无济。夫道德之运世也,不眩民 以烦利,则民无所驰其奸求;不促民以烦辱,则民无所忿其耻 怨。奸求、耻怨弗行,则嗜欲自简,嗜欲自简则民俗定一,民 俗定一,则太平淳朴,雍和淑豫之深至矣。太平之民,不自知 在太平之世,所以雍和淑豫然也。恶识夫荣辱争夺、耻怨仇侮, 嫉自之措哉!
若夫昆虚之南,而西北东北诸域之俗不传,此东南赤县之名教遗策而其民弗知,有甲兵攻伐之乱,而其世弗知,有相 暴杀逆之祸,精保性常,而大仙大贤慈净之神出焉。由兹言之, 何琐琐乎庸尔准令,故事之有乎!夫烬士之执政也,势傍典刑, 隆崇矜据,明其权柄,识其寒暑,欲以擅秉而惩违忤,富贵而 制苍生,弗觉夫鄙哉!流末参差,人情转易,已滑其在始立意 之顽,而成其固弊仇众溃逆之败也。积代相习,岂悟之哉!是 以烬士不可以任之者也。为其将则祸大矣!任之道学,清净之 众,则道学丧矣!任之王者,朝廷之列,则王者亡矣!睹其血 机,观其举候,岂离乎五变之气乎?圣人之粗教耳!易可以审, 何乱之有哉?惜乎而固,奚其甚哉!是以至人之所以潜栖山谷 者,岂好为遁世之名乎?盖不欲以五烬之俗,滑其五清之气也 !五烬之俗,莫不以声势相倾而乱其清气者也。触其契色,逆 其声音,欲无忿憾溃中之气者,难矣!事有蹇违,以己求人, 欲无卑侧媚悦之巧者,希矣!遇有势居,人求于己,欲无骄凌 豪御之张者,鲜矣!此三者,皆五烬殃气,有生之常也。与之 糅俗,望无乱清气,其可得乎?是以道士不可得与其杂处而狎 之者也。
《九灵上宝经》云:夫五情者,阴阳五府之神气形于人者也。故学仙者,必隐靖山林,洁修五清,欲清净而精至,以会 真玄神应。是以温恭慈悦之气,藏于肝,木府之所赋也,司命 所守也。其治肝洁,常以正月十日斋,治少阳,令人肝气生; 至二月八日,定少阳,应春风;至三月六日,治阳明,定春风 ;至于四月四日,于甘泉东流水之北岸,东面向朝阳之地,晨 早沐浴兰汤,使身意清净,香火向日,礼祈无上正真大道太真 太宝内内及左太禁上师之神、上宫左诸司,顿首稽首三百数, 然后靖跪,以手捧心,至诚定息,静念木府之真灵,珣无他思。 其禁不得有求于世利,妄为不柔之温,妄为不诚之恭,妄为不 实之慈,妄为不衷之悦。其修洁摄息有定,则肝气真而无虚, 春温不睦之眚,不能得侵其实气。体节休和,干力强利,首无 暴痛之疾。司命之神奉之,青龙护之,青气绕之,青液调之, 东岳之精随之,山谷之神卫之。若独处林岭,则百兽依仁,有 自驯之验;狼虎归慈,有息猛之征。其修洁有积,则青帝之芝 及黑玉之芝,见于所行止之前,得而服之升仙,三千岁而息羸。 其洁深大至著,极于木府,则神弟视昆仑之东,少阳之域,慈 净之仙。其神变能为洪海之溢,涸能为天地之倒,易能为琼宫 玉宇,满乎天地之见。木府,少阳之神性也。
哲明敏见之气,藏于心,火府之所赋也。司慎之所守也。其治心洁,则常以四月四日斋,定阳明,受夏气;至五月一日 应阳调气;至于六月二十七日,常以日中沐浴兰汤,使身意清 净,香火南面向日,礼祈无上正真大道太真太宝内内及太阳太 觉之神、上宫都司,顿首稽首三百数,然后靖跪捧心,至诚定 息,静念火府之真灵,阒无他思。其禁不得有规于世利,妄为 不道之哲,妄为不顺之明,妄为不真之敏,妄为不正之见。其 修洁摄息有定,则心气真而无烦,夏暑不睦之眚,不能得侵其 实气,其意明澄朗慧,用道微妙,鉴彻真性,目无昧睡之疾。 司慎之神奉之,赤龙护之,赤气绕之,赤液调之,南岳之精随 之,山谷之神卫之,则鸿鹤鸾凤之鸟应而归之。其修洁有积, 则赤帝之芝及青玉之芝见于所行止之前,得而服之升仙,九千 岁而息羸。其法深大至著,极于火府,则神弟视昆仑之南太阳 之域,太觉之仙其神变能为项佩日曜,能为光照四海,而震摇 诸域,能为飞腾,所诣无碍之至。火府,太阳之神性也。
公正弘重之气藏于脾,土府之所赋也。尸蜃之所守也。其治脾洁,则常以六月二十七日斋,定太阳,受秋气;至于七月 二十七日夫时沐浴兰汤,使身意清净,香火向日,礼祈无上 正真大道太真太宝内内及上宫太均之神、宫内诸司,顿首稽首 三百数,然后靖跪捧心,至诚定息,静念土府之真灵,珣无他 思。其禁不得交扰于世事,妄为求名不体之公,妄为矫图不淳 之正,妄为纵堕昏忘之弘,妄为专固不泰之重。其修洁摄息有 定,则脾气真而无怠,衷豫安静,而无愦荡塞闷、体沉不收、 肿疽之病,季暑不睦之眚,不能侵其实气。志意益冲,而无厌 免之痾,舌味药物,而无不进之滋。蜃尸之神奉之,黄龙护之, 黄气绕之,黄液调之,中岳之精随之,四方群臣卫之,万鬼归 之,其修洁有积,则黄帝之芝及赤玉之芝见于所行止之前,得 而服之升仙,二万岁而息羸。其洁深大至著,极于土府,则神 弟视昆仑之顶,太和之仙。其神贵常寂,不贵变动之见。土府, 大均之神性也。”
尊严威仪之气藏于肺,金府之所赋也。司契之所守也。其治肺洁,常以七月二十七日斋,治人利气;至八月三日,定少 阴,令人受生气;至九月二十七日,治厥阴,令人受刚气。常 以日晡沐浴兰汤,使身意清净,香火向日,礼祈无上正真大道 太真太宝内内及右太禁收土之神,宫右诸司,顿首稽首三百数, 然后靖跪捧心,至诚定息,静念金府之真灵,珣无他思。其禁 不得有御于世趣,妄为骄逸抗戾之尊,妄为怀害之严,妄为侮 忽之威,妄为淫饰之仪。其修洁摄息有定,则肺气真而无倦, 秋冷不睦之眚,不能得侵其实气,则喘引和亮,胸中无竭寒断 气之毒。司契之神奉之,白龙护之,白气绕之,白液调之,西 岳之精随之,山泽之神卫之,津梁之精侍之,虎狼依之,为之 驱用。修洁有积,则白帝之芝及黄玉之芝见所行止之前,得而 服之升仙,七千岁而息羸。其洁深大至著,极于金府,则神弟 视昆仑之西少成之域,成道之仙。其神变能为偃月之照,能为 行水而足不濡,行地若水而地不坚,能为身上身下漂出水火之 变。金府,少阴成道之神性也(城阳郄孟节疏注:尊严威仪之 义曰:“不狎亵黩为尊,色正俨然为严,神肃澄忄谷为威,举 动徐详为仪)。
谦俭妙密之气藏于肾,水府之所赋也。司录之所守也。其治肾洁,则常以十月十八日斋,治厥阴,受冬气;至十一月十 五日,治太阴,定五脏气;至十二月十三日,通太阳,受肾气 ;至于正月十日,皆以夜半沐浴兰汤,使身意清净,北面向阴, 香火礼祈无上正真大道太真太宝内内及沆澄(当作瀣字)。太 阴之神、宫后诸司,顿首稽首三百数,然后靖跪捧心,至诚定 息,静念水府之真灵,珣无他思。其禁不得有驰于世务,妄为 倾邪之谦,妄为失其常守及贪欲无厌之俭,妄为倾毒阴匿谓人 不觉之妙,妄为潜谋奸私之密。其修洁摄息有定,则肾气真而 无损,冬寒不睦之眚,不能得侵其实炁。则行步劲速,进退坚 强,腰窍玉房及膀胱股胫无疼滞之疾。其修洁有积,则司录之 神奉之,黑龙护之,黑气绕之,黑液调之,北岳之精随之,太 阴之神卫之,灵葵归之,其居水滨则蛟龙鱼鳖依之。其修洁有 积,则黑帝之芝及白玉之芝见所行止之前,得而服之升仙,一 万岁而息羸。其洁深大至著,极于水府,则神弟视昆仑之北玄 都之域。太豫玉膏之仙。其神变能为晦天之变;能为他方远膳 之馈;能以大为小,以小为大,以有为无,以无为有之变。水 府,沆瀣之神性也。
凡学道不能精立至洁于所行,则五府之神未嘉祐之,而以服气及进服药物、药精,饵术丹石之小法,多为所败矣。设小 有效,不逾五百年之力耳!其术多退溺而无成也。夫殖至洁之 气于五府,其精不泯,及蒸人道,莫不于九元之清而生之者也。 莫不常为仙为神为圣矣。
其斋法,沐浴清净,所以常于正月十日、二月八日、三月六日、四月四日、五月一日、六月十七日、七月二十七日、八 月三日、九月二十日、十月十八日、十一月十五日、十二月十 三日者,以道气数之,此日皆天帝游东井之日也。是以行道輙 当于此日,更起新意,为沐浴清净之始,倍加谨敬之笃也。
其服气法,摄五情之息,渐能有定,然后常以二月三日、九日、十八日、二十七日,若甲寅、乙巳、丁巳、甲子、丁卯 王相成满日,于山林隐靖之处,近东流水醴泉向阳之地,地气 阳而调也。沐浴兰汤,以丹书玉房为田字,方一寸。玉房在脐 下三寸。精念玉房,令气致于丹田。去鼻中毛,正偃卧,两足 相去五寸,两臂去身各五寸,合目握固,如婴儿之拳,是用蒲 蒻为枕,高可三寸,若胸中有病,可高五寸,若病在脐下,可 去枕。既服气,不复得食生菜及生果硬物。服气时,食日减一 口,十日后可不食。二三日腹中或涓涓若饥,选好肥干枣上术 煎,微得食之,一日一夜不过此。不念食者,勿有进啖。其饮 水,一日一夜可五升而已。其太一醪醴,亦可一日一夜五升, 勿绝。口中常含枣核者,令人受气且生津液故也。如此则胸中 上下气胀,肠胃致令得空虚,空虚则和气通焉。五神宗而助之, 则升仙矣。《孔子家语》云:“食气者,神明而寿;食谷者, 智慧而夭;不食者,不死而神;杂食者,百疾妖邪之所钟焉。” 是以食愈少者,心愈开而延年益寿;食愈多者,心愈塞而年愈 夺也。翟炜《释周传论》云:“悠悠九天,茫茫万寓,气之所 蒸,产之所烦。品物丛生,迭相大小,扰扰营营,为利害所缠。 ”有生之为乎!其犹尘粉之一毫,暂浮于污池之内;有国之所 域,其犹芥石之一片,孤寓于大衍之中。是以庄周称四海之于 天下,犹垒空之在大泽;有国之于四海,犹弟米之在大仓。 其中一世之是非,芥石之利害焉,足以经于旷然之念哉!是以 至人之所以轻天下,细万物也。岂措心于矫亢之观乎?直以世 利无以干其胸怀,荣华无以亵其顾盼,将在子靖气洁精,其贵 存真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