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笈七签第三部
- ▪ 卷六十一诸家气法部六
- ▪ ▪ 用气集神诀
- ▪ ▪ 服五方灵气法
- ▪ ▪ 五厨经气法(并叙)
- ▪ ▪ 谷神妙气诀
- ▪ ▪ 服三气法
- ▪ ▪ 辨杂呼神名
- ▪ ▪ 中岳郄俭食气法
- ▪ ▪ 十二月服气法
- ▪ ▪ 三一服气法
- ▪ ▪ 服气杂法秘要口诀
- ▪ ▪ 延陵君炼气法
- ▪ 卷六十二诸家气法部七
- ▪ ▪ 初学诀法
- ▪ ▪ 说覆仰法
- ▪ ▪ 太清王老口传法序
- ▪ ▪ 说隔结
- ▪ ▪ 服气杂法
- ▪ ▪ 辨肠转数法
- ▪ ▪ 服气十事
- ▪ ▪ 神息法
- ▪ ▪ 服气问答诀法
- ▪ ▪ 王老真人经后批
- ▪ 卷六十三金丹部一
- ▪ ▪ 正隐甲法象天符用火并合金造鼎肘后方下篇
- ▪ ▪ 旨教五行内用诀
- ▪ ▪ 造金鼎铭
- ▪ ▪ 行符合天符法象
- ▪ 卷六十四金丹部二
- ▪ ▪ 玄解录
- ▪ ▪ 金华玉女说丹经
- ▪ ▪ 辨金石药并去毒诀
- ▪ ▪ 守仙五子丸方
- ▪ ▪ 王屋真人口授阴丹秘诀灵篇
- ▪ 卷六十五金丹部三
- ▪ ▪ 太清金液神丹经(并序)
- ▪ ▪ 作六一泥法
- ▪ ▪ 合丹法
- ▪ ▪ 祭受法
- ▪ ▪ 太清金液神丹阴君歌
- ▪ 卷六十六金丹部四
- ▪ ▪ 丹论诀旨心照五篇──南阳张玄德撰
- ▪ ▪ 旨叙诀第一
- ▪ ▪ 明辨章第二
- ▪ ▪ 金丹论第三
- ▪ ▪ 大还丹宗旨第四
- ▪ ▪ 赤松子玄记第五
- ▪ ▪ 梁朝四公诀
- ▪ 卷六十七金丹部五
- ▪ ▪ 黄帝九鼎神丹序
- ▪ ▪ 九转丹名
- ▪ ▪ 太清神丹法
- ▪ ▪ 九转丹迟速效验
- ▪ ▪ 九光丹法
- ▪ ▪ 五灵丹法
- ▪ ▪ 岷山丹法
- ▪ ▪ 五成丹法
- ▪ ▪ 金液法(威喜巨胜法附)
- ▪ ▪ 威喜巨胜法
- ▪ ▪ 金丹序
- ▪ 卷六十八金丹部六
- ▪ ▪ 炼麻腴法
- ▪ ▪ 九还金丹二章·第一章(六篇)
- ▪ ▪ 修金合药品第三
- ▪ ▪ 中三品陈五石之金品第四
- ▪ ▪ 四黄制伏品第五
- ▪ ▪ 阳金变通品第六
- ▪ ▪ 九还金丹二章·第二章(三篇)
- ▪ ▪ 下三品丹砂叙
- ▪ ▪ 合和品第七
- ▪ ▪ 上证品含元章叙
- ▪ ▪ 抽砂出汞品第一
- ▪ ▪ 炼汞添金出砂品第二
- ▪ ▪ 炉鼎火候品第八
- ▪ ▪ 成丹归真品第九
- ▪ 卷六十九金丹部七
- ▪ ▪ 第三返英砂篇
- ▪ ▪ 第四返妙砂篇
- ▪ ▪ 第五返灵砂篇
- ▪ ▪ 第一返丹砂篇
- ▪ ▪ 第二返宝砂篇
- ▪ ▪ 第六返神砂篇
- ▪ ▪ 第七返玄真绛霞砂篇
- ▪ 卷七十金丹部八
- ▪ ▪ 还丹内象金钥匙(并序)
- ▪ ▪ 黑铅水虎论
- ▪ ▪ 红铅火龙诀
- ▪ ▪ 术上篇
- ▪ ▪ 术中篇
- ▪ ▪ 术下篇
- ▪ ▪ 还金术三篇(并序)──陶植撰
- ▪ 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
- ▪ ▪ 造六一泥法
- ▪ ▪ 炼矾石法
- ▪ ▪ 造上下釜法
- ▪ ▪ 造灶法
- ▪ ▪ 用六一泥固际上下釜法
- ▪ ▪ 太一玉粉丹法
- ▪ ▪ 太一三使丹法
- ▪ ▪ 太清丹经要诀(并序)
- ▪ ▪ 诸丹目录三品
- ▪ ▪ 造紫游丹法
- ▪ ▪ 造小还丹法
- ▪ ▪ 又法
- ▪ ▪ 造艮雪丹法
- ▪ ▪ 造赤雪流朱丹法
- ▪ ▪ 造烧矾石炉法
- ▪ ▪ 左顾牡蛎法
- ▪ ▪ 戎盐法
- ▪ ▪ 卤咸法
- ▪ ▪ 炼太阳粉法
- ▪ ▪ 造金丹法
- ▪ ▪ 炼紫精丹法
- ▪ ▪ 造流珠丹法
- ▪ ▪ 七返丹砂法
- ▪ ▪ 造玉泉眼药方
- ▪ ▪ 太山张和煮石法
- ▪ ▪ 添离用兑法(凡四法)
- ▪ ▪ 又法
- ▪ ▪ 又法
- ▪ ▪ 又法
- ▪ ▪ 伏汞要法
- ▪ ▪ 素真用锡去晕法
- ▪ ▪ 素真用兑添白铜法
- ▪ ▪ 赤铜去晕法
- ▪ ▪ 波斯用苦楝子添鍮法
- ▪ ▪ 素真用鍮要法
- ▪ ▪ 素真用铁法
- ▪ ▪ 造硇砂浆池法
- ▪ ▪ 造梅浆法
- ▪ ▪ 炼丹合杀鬼丸法
- ▪ ▪ 炼矾石伏汞法
- ▪ ▪ 造白玉法
- ▪ ▪ 造真珠法(二首)
- ▪ ▪ 又法
- ▪ ▪ 造石碌法
- ▪ ▪ 造石黛法
- ▪ 卷七十二金丹部十
- ▪ ▪ 大还丹契秘图(并序)
- ▪ ▪ 混沌华池第一
- ▪ ▪ 白金黄牙第二
- ▪ ▪ 五行第三
- ▪ ▪ 四象第四
- ▪ ▪ 明铅汞真伪第五
- ▪ ▪ 日月第六
- ▪ ▪ 明药色第七
- ▪ ▪ 九还七返第八
- ▪ ▪ 择友第九
- ▪ ▪ 金鼎第十
- ▪ ▪ 造炉第十一
- ▪ ▪ 采真铅汞图第二
- ▪ ▪ 六通图第三
- ▪ ▪ 知阴阳六候升降诀
- ▪ ▪ 阴阳交映图第四
- ▪ ▪ 火候第十二
- ▪ ▪ 真元妙道修丹历验抄──草衣洞真子凝述
- ▪ ▪ 三十辐共一毂图第一
- ▪ ▪ 《日月要诀》三十七字法曰
- ▪ ▪ 日火月火法曰
- ▪ ▪ 古今大同小异配合
- ▪ ▪ 埏埴图第五
- ▪ ▪ 炉郭图第六
- ▪ ▪ 神室图第七
- ▪ ▪ 大九转
- ▪ ▪ 中九转
- ▪ ▪ 下九转
- ▪ ▪ 周易七十二候图第八
- ▪ ▪ 七星朱书
- ▪ ▪ 周易七十二候缠度诀
- ▪ ▪ 胞胎证混元图第九
- ▪ ▪ 鸡子石英证含光图第十
- ▪ ▪ 瑾瑜证神宝图第十一
- ▪ ▪ 还丹五行功论图第十二
- ▪ 卷七十三金丹部十一
- ▪ ▪ 古龙虎歌──阴君真人注
- ▪ ▪ 又歌曰:
- ▪ ▪ 又歌曰:
- ▪ ▪ 源真铭:
- ▪ ▪ 药异名:
- ▪ ▪ 又歌曰:
- ▪ ▪ 和合相假歌:
- ▪ ▪ 又歌曰:
- ▪ ▪ 又药歌:
- ▪ ▪ 又歌曰:
- ▪ ▪ 又药歌:
- ▪ ▪ 又歌曰:
- ▪ ▪ 又室歌:
- ▪ ▪ 金丹金碧潜通诀
- ▪ ▪ 阴丹慎守诀
- ▪ ▪ 大还心镜
- ▪ ▪ 太清神丹中经叙
- ▪ 卷七十四方药部一
- ▪ ▪ 太上肘后玉经方八篇──霞栖子卢道元
- ▪ ▪ 《乾》,《天父地母七精散方》第一
- ▪ ▪ 《坤》,《风后四扇散方》第二
- ▪ ▪ 《艮》,《王君河车方》第三
- ▪ ▪ 《巽》,《龟台王母四童散方》第四
- ▪ ▪ 《离》,《彭君麋角粉方》第五
- ▪ ▪ 《兑》,《夏姬杏金丹方》第六
- ▪ ▪ 《坎》,《南岳真人赤松子枸杞煎丸》第七
- ▪ ▪ 《震》,《青精先生ㄒ米饭方》第八
- ▪ ▪ 太一饵瑰葩云屑神仙上方(并引说)
- ▪ ▪ 灵飞散方传信录(云母法附)
- ▪ ▪ 灵飞散方(出《太清经》第一百五十三卷)
- ▪ ▪ 治云母法
- ▪ 卷七十五方药部二
- ▪ ▪ 煮云母法(凡二方)
- ▪ ▪ 真人服水云母法(凡三方)
- ▪ ▪ 神仙炼服云母秘诀序
- ▪ ▪ 炼云母法(凡十方)
- ▪ ▪ 众仙服云母法(二十六方)
- ▪ ▪ 中山叔卿柏桂下玉匮素书云母方
- ▪ ▪ 尧师方回自服云母方
- ▪ ▪ 又韩众服云母方
- ▪ ▪ 赤松子服云母方(凡二方)
- ▪ ▪ 炅先生服云母方(凡二方)
- ▪ ▪ 玉清服云母法
- ▪ ▪ 崔文子服云母方
- ▪ ▪ 越法师服云母方
- ▪ ▪ 越女元明服云母方(凡九方)
- ▪ ▪ 老君饵云母方(凡六方)
- ▪ ▪ 仙人炼食云母方
- ▪ ▪ 真人常服云母方
- ▪ ▪ 刘炼师服云母方
- ▪ ▪ 化云母为水法(凡三方)
- ▪ ▪ 李大夫化云母粉法
- ▪ ▪ 道者炼云母法(白云明彻者为上)
- ▪ ▪ 神仙服云母方
- ▪ ▪ 真人食云母方(凡四方)
- ▪ ▪ 云浆法(凡二方)
- ▪ ▪ 蒸云母法
- ▪ ▪ 云母长生断谷丸方
- ▪ ▪ 云浆法
- ▪ ▪ 服云母畏忌法
- ▪ ▪ 韩藏法师疗病法
- ▪ 卷七十六方药部三
- ▪ ▪ 灵宝还魂丹方(并序)
- ▪ ▪ 还魂丹歌
- ▪ ▪ 修羽化河车法
- ▪ ▪ 神室河车方
- ▪ ▪ 九转炼铅法
- ▪ ▪ 金丹法
- ▪ ▪ 伏火北亭法
- ▪ ▪ 化庚粉法
- ▪ ▪ 伏药成制汞为庚法
- ▪ ▪ 四壁柜朱砂法
- ▪ 卷七十七方药部四
- ▪ ▪ 大洞西华玉堂仙母金丹法
- ▪ ▪ 镇魂固魄飞腾七十四方灵丸
- ▪ ▪ 南岳真人郑披云传授五行七味丸方
- ▪ ▪ 九真中经四镇丸
- ▪ ▪ 黄帝四扇散方(大茅君以授中茅君)
- ▪ ▪ 王母四童散方
- ▪ ▪ 帝女玄霜掌上录
- ▪ ▪ 萤火丸方
- ▪ ▪ 黄帝受黄轻四物仙方
- ▪ ▪ 真人驻年藕华方
- ▪ ▪ 老君益寿散方
- ▪ ▪ 骊山老母绝谷麦饭术
- ▪ ▪ 文始先生绝谷方
- ▪ ▪ 太清飞仙法
- ▪ ▪ 太白星官洗眼方
- ▪ ▪ 张少真炼九转铅精法
- ▪ ▪ 茯苓嵒方
- ▪ 卷七十八方药部五
- ▪ ▪ 三品颐神保命神丹方叙
- ▪ ▪ 上品颐神保命篇第一
- ▪ ▪ 论胤功能第一
- ▪ ▪ 造胤丹法第二
- ▪ ▪ 次作神水法
- ▪ ▪ 开性闭情方第三
- ▪ ▪ 其二
- ▪ ▪ 七主开心益智
- ▪ ▪ 九延命澄神论
- ▪ ▪ 中品和形养性篇第二
- ▪ ▪ 十六主安神强记方
- ▪ ▪ 二十养性宜食论
- ▪ ▪ 下品疗疾蠲疴篇第三
- ▪ ▪ 二十七主房帷间衰弱方
- ▪ ▪ 二十九主心腹积症瘦腹大方
- ▪ ▪ 三十主五尸九注骨蒸传尸复连灭门方
- ▪ ▪ 三十二主消渴中昼夜饮水乃至一石不能食方
- ▪ ▪ 三十三主痢下黄赤水若鲜血无时度方
- ▪ ▪ 三十四主冷痢下浓血下部疼痛小腹胀满方
- ▪ ▪ 三十五主小儿惊痫壮热发作有时方
- ▪ ▪ 三十九主口舌青黑口内三十六疾方
- ▪ ▪ 四十二主阴疝气等方
- ▪ ▪ 四十三主少小脱肛或因虚冷者主之方
- ▪ ▪ 四十四主虚劳五痔方
- ▪ ▪ 四十五蠲疴禁忌论
- ▪ ▪ 古铁胤粉方
- ▪ ▪ 后代名医造铁胤粉
- ▪ 卷七十九符图部一
- ▪ ▪ 授图祭文
- ▪ ▪ 受图祭文
- ▪ ▪ 晋鲍靓施用法
- ▪ ▪ 五岳真形图序──东方朔
- ▪ ▪ 五岳真形神仙图记
- ▪ ▪ 王母授汉武帝真形图
- ▪ ▪ 五岳真形图法(并序)
- ▪ ▪ 请五岳储佐等君(郑君所出)
- ▪ 卷八十符图部二
- ▪ ▪ 洞玄灵宝三部八景二十四住图
- ▪ ▪ 玉符
- ▪ ▪ 五称符二十四真图
- ▪ ▪ 元览人鸟山形图
- ▪ 卷八十一庚申部一
- ▪ ▪ 去三尸符法(符并朱书)
- ▪ ▪ 三尸三恶门
- ▪ ▪ 三尸五道门
- ▪ ▪ 论庚申存童子去玄灵诀(凡五法)
- ▪ ▪ 治肝目身中阳气术
- ▪ ▪ 治两手足术
- ▪ ▪ 三尸中经(一名去尸驻色得不死之道)
- ▪ ▪ 制六欲神法
- ▪ ▪ 六甲存童子去玄灵法
- ▪ ▪ 治脾肾舌术
- ▪ ▪ 治鼻口喉咙术
- ▪ ▪ 治肺心耳术
- ▪ ▪ 治两眉间脑舌中神术
- ▪ 卷八十二庚申部二
- ▪ ▪ 三尸篇
- ▪ ▪ 神仙守庚申法
- ▪ ▪ 庚申夜祝尸虫法
- ▪ ▪ 用甲子日除三尸法
- ▪ ▪ 六甲除三尸法
- ▪ ▪ 除三尸法
- ▪ ▪ 祝去伏尸方
- ▪ ▪ 厌尸虫法
- ▪ ▪ 上仙去三尸法
- ▪ ▪ 下三尸方
- ▪ ▪ 仙人下三虫伏尸方
- ▪ ▪ 神仙去三尸法
- ▪ ▪ 神仙去三虫杀伏尸方(凡二方)
- ▪ ▪ 又方
- ▪ ▪ 除去三尸九虫法(并药术)
- ▪ ▪ 神仙古方传授所来(二首)
- ▪ ▪ 游稚川记
- ▪ ▪ 梦三尸说
- ▪ 卷八十三庚申部三
- ▪ ▪ 又法
- ▪ ▪ 又法
- ▪ ▪ 东方氏制三尸法
- ▪ ▪ 紫微宫降太上去三尸法
- ▪ ▪ 中山玉柜经服气消三虫诀
- ▪ ▪ 说三尸
- ▪ ▪ 说三尸所居法
- ▪ ▪ 候三尸法
- ▪ ▪ 赵先生口诀祝尸虫法(凡三法)
- ▪ ▪ 太虚真人消三尸法
- ▪ ▪ 思念道诫去三尸法
- ▪ ▪ 五行紫文除尸虫法(凡三法)
- ▪ ▪ 又法
- ▪ ▪ 又法
- ▪ ▪ 存心中赤气去三尸法
- ▪ 卷八十四尸解部一
- ▪ ▪ 太极真人石精金光藏景录形经说
- ▪ ▪ 释石精金光藏景录形法
- ▪ ▪ 尸解叙
- ▪ ▪ 又叙
- ▪ ▪ 造剑尸解法
- ▪ ▪ 尸解次弟事迹法度
- ▪ ▪ 太极真人诫
- ▪ ▪ 尸解神杖法
- ▪ ▪ 水解(凡三人)
- ▪ ▪ 辛玄子
- ▪ ▪ 段季正
- ▪ ▪ 王进贤
- ▪ 卷八十五尸解部二
- ▪ ▪ 太极真人飞仙宝剑上经叙
- ▪ ▪ 戎胡授舜十转紫金丹叙
- ▪ ▪ 太一守尸
- ▪ ▪ 景霄真人
- ▪ ▪ 太玄阴生符
- ▪ ▪ 太极真人遗带散
- ▪ ▪ 轩辕黄帝
- ▪ ▪ 宁封(火解)
- ▪ ▪ 玉子
- ▪ ▪ 王子乔
- ▪ ▪ 清平吉
- ▪ ▪ 司马季主
- ▪ ▪ 鲍叔阳
- ▪ ▪ 徐弯
- ▪ ▪ 董仲君
- ▪ ▪ 龙述
- ▪ ▪ 王方平
- ▪ ▪ 栾巴(兵解)
- ▪ ▪ 女真赵素台
- ▪ ▪ 女真程伟妻
- ▪ ▪ 刘忄画
- ▪ ▪ 张玄宾
- ▪ ▪ 王嘉(兵解)
- ▪ ▪ 阴君传鲍靓尸解法
- ▪ ▪ 折象
- ▪ ▪ 吴猛
- ▪ ▪ 左慈
- ▪ ▪ 王延
- ▪ ▪ 王叟
- ▪ 卷八十六尸解部三
- ▪ ▪ 洞生太帝君镇生五脏诀
- ▪ ▪ 太阴炼形
- ▪ ▪ 水火荡炼尸形
- ▪ ▪ 阴阳六甲炼形质法
- ▪ ▪ 修九真中道
- ▪ ▪ 化形濯景
- ▪ ▪ 地下主者
- ▪ ▪ 宁先生
- ▪ ▪ 灵寿光
- ▪ ▪ 赵成子
- ▪ ▪ 许玉斧
- ▪ ▪ 张鲁
- ▪ ▪ 许道育(女真)
- ▪ ▪ 范豺
- ▪ ▪ 乔顺
- ▪ 卷八十七 诸真要略部
- ▪ 卷八十八 仙籍旨诀部
- ▪ ▪ 道生旨 ──谷神子裴铏述
- ▪ ▪ 养生辨疑诀──栖真子施肩吾述
- ▪ ▪ 下元歌
- ▪ 卷八十九诸真语论部
- ▪ ▪ 经告
- ▪ 卷九十七部语要部
- ▪ ▪ 连珠(凡六十五首)
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将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养神,则自安于内,清虚栖心,则 不诱于外也。
七窍者,精神之户牖也。志气者,五脏之使候也。耳目诱于声色,鼻口悦于芳味。肌体之于安适,其情一也,则精神驰 鹜而不守。志气縻于趣舍,则五脏滔荡而不安。嗜欲连绵于外, 心腑壅塞于内,曼衍于荒淫之波,留连于是非之境,而不败德 伤生者,盖亦寡矣。
人之禀气,必有情性。性之所感者,情也。情之所安者,欲也。情出于性而情违性,欲由于情而欲害情。情之伤性,性 之妨情,犹烟冰之与水火也。烟生于火,而烟郁火;冰生于水, 而冰遏水。故烟微而火盛,冰泮而水通。性贞则情销,情炽则 性灭。夫明者刳情以遣累,约欲以守贞。食足以充虚接气,衣 足以盖形御寒,美丽之华,不以滑性;哀乐之感,不以乱神。 处于止足之泉,立于无害之岸,此全性之道也。
海蚌未剖,则明珠不显;昆竹未断,则凤音不彰;情性未炼,则神明不发。譬诸金木,金性包水,木性藏火。故炼金则 水出,钻木而火生。人能务学,钻炼其性,则才慧发矣。
吴竿质劲,非筈羽而不美;越剑性利,非淬砺而不銛;人性怀慧,非积学而不成。人不涉学,犹心之聋盲,不知远近。 祈明师以放心术,性之蔽也。
奕秋,通国之善奕也。当弈之思,有吹笙过者,乍而听之,则弈败矣。非弈道暴败,情有暂暗,笙滑之也。隶首,天下之 善算也。有鸣鸿过者,弯弧掇之,将发未发之间,问以三五, 则不知也。非三五难算,意有暴昧,鸿乱之也。奕秋之奕,隶 首之算,穷微尽数,非有差也。然而心在笙鸿,而弈败算挠者, 是心不专一,游情外务也。
瞽无目,而耳不可以察,专于听也;鳖无耳,而目不可以闻,专于视也。瞽鳖之微,而听察聪明审者,用心一也。
善者,行之不可斯须离,可离,非善也。人之须善,犹首之须冠,足之待履。首不加冠,是越类也;行不蹑履,是夷民 也。今处显而修善,在隐而为非,是清旦冠履,而昏夜倮跣也。
蘧瑗不以昏行变节,颜回不以夜浴改容。句践拘于石室,君臣之礼不替;冀缺耕于坰野,夫妇之敬不亏。斯皆慎乎隐微, 枕善而居。不以视之不见而移其心,听之不闻而变其情。故居 室如见宾,入虚如有人。
昧暗之事,未有幽而不显,昏惑而行,未有隐而不彰。修操于明,行勃于幽,以为人不知也。若人不知,则鬼神知之。 鬼神已知之,而云不知,是盗钟掩耳之智也。
若身常居善,则内无忧虑,外无畏惧。独立不惭影,独寝不媿衾。上可以接神明,下可以固人伦。德被幽明,庆祥臻集。
仁爱附人,坚于金石。金石可销,而仁爱不离。则太王居邠,而人随之也。
水性宜冷,而有华阳温泉。犹曰水冷,冷者多也。火性宜热,而有萧丘寒焰,犹曰火热,热者多也。迅风扬波,高下相 临,山隆谷洼,差以寻常,较而望之,犹曰水平,举大体也。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以言事;制法之士,不足以论理。若握一世之法,以传百 世之人,犹以一衣拟寒暑,一药治疵瘕也。若载一时之礼,以 诽无穷之俗,是刻舟而求剑,守株而待兔。故制法者为理之所 由,而非所以为治也。拘礼者成化之所宗,而非所以成化也。 成化之宗,在于随时;为治之本,在于因世。未有不因世而欲 治,不随时而成化也。
言以译理,理为言本;名以订实,实为名源。有理无言,则理不可明;有实无名,则实不可辩。理由言明,而言非理也 ;实由名辩,而名非实也。故明者论言以寻理,不遗理而著言, 执名以责实,不弃实而存名。是乃言理兼通,名实俱正。
灵气谓之神,休气谓之鬼,烦气谓之虫豸,杂气谓之禽兽,奸气谓之精邪。气之浊者,愚痴凶虐;气之刚者,高严壮健; 气之柔者,仁慈敦笃。所以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
万善之要者,道德孝慈功能也。万恶之要者,反道背德,凶逆贼杀也。若乃强然之善者,天亦福之。自然之善者,即可 知也。若乃强然之恶者,天亦祸之。自然之恶者,即可知也。 但有为小善者,勿为无福;为小恶者,勿为无祸。小善者,如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起于足下,为一善以至于万善, 一一而皆有福应。既万善功满,乃为九天大帝。为小恶者,如 积小以成大,从微至著,为一恶以至于万恶,一一而皆有祸应。 既万恶业满,乃为薜荔狱囚众,永无原放之期也。
形者,气之聚也,气虚则形羸。神者,精之成也,精虚则神悴。形者人也,为万物之最灵;神者生也,是天地之大德。 最灵者是万物之首,大德者为天地之宗。万物以停育为先,天 地以清净是务。故君子养其形而爱其神,敬其身而重其生。莫 不禀于自然,从于自在,不过劳其形,不妄役其神。
形者,生之具。神者,生之本。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更相生,更相成。形神合同,可以长 久。形者,神之舍也,神之主也。主人安静,神即居之;主人 躁动,神即去之。神之无形,难以自固;形之无神,难以自驻。 若是形神相亲,则表里俱济。
夫人只知养形,不知养神;不知爱神,只知爱身。殊不知形者,载神之车也。神去即人死,车败则马奔,自然之至理也。
若乃养其身,爱其神,自合于至真。除其好,去其躁,自合于大道。则有神有余而形不足者,亦有形有余而神不足者。 神有余者,贵也;形有余者,贱也。假如石韫玉而山辉,水有 珠而川媚,乃知形有神而遂灵,神有灵而乃圣。是以庖牺、女 娲、神农、夏后,蛇身人面,牛头虎足,虽非有人之状,而有 大圣之德也。
阴阳粹灵,胎化而成,乃成乃生,乃性乃情。所以性者阳也,情者阴也;性者静也,情者动也。性有愚智,情有利欲。 性者,仁义礼智信也;情者,喜怒哀惧好恶欲也。
夫清净恬和,人之性也;恩宠爱恶,人之情也。凡人不能爱其性,不能恶其情,不知浊乱躁竞多伤其性,悲哀离别多伤 其情。故圣人云:“顺物者物亦顺之,逆物者物亦逆之。不失 物之性情,乃自然性情之道者也。”
理好憎之情,则爱弗近也;和喜怒之性,则怨弗犯也。故喜怒乱气,嗜欲伤性。性之相近,习以之远。如水性欲清,泥 沙污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与性相害,不可两立。一起一 废,不可俱兴,故圣人损欲而从其性也。性同者相善,情同者 相成。扶其情者,害其神;为其贤者,困其性。若是无其能者, 无所求也。无其能者,唯圣人耳。
夫生死之道,弘之在人。生死常也,确乎在天。但禀以自然,则生死之道,无可而无不可也。或未生而已死,或已死而 重生;或不可以生而生,或不可以死而死;或可以死而不死, 或可以生而不生;或有生而不如无生,或惜死而所以致死。是 以致死之地则生,致生之地则死。或为知而不可以死,或为时 而不可以生。或云劳我以生,生者好物也,不可恶其生。或云 休我以死,死者恶物也,不可好其死。凡人心非不好其生,不 能全其生;非不恶其死,不能远其死。
草木反者,带甲而生;鸟兽驯者,守节而死。经冬之草,覆而不死;在廪之粟,积而不生。一溉之苗,死必在后;有蠹 之木,死必在前。卵生者轻清,生必在前;胎生者重浊,生必 在后。草生在英,木生在心。及草木之死也,乃英心而无异。 鸟生乃在天,兽生乃在地。及鸟兽之死也,乃天地以同归。
晴空之中有蠓蚋者,因雨而生,见阳而死;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生于朝,死于夜。则知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故与时争者昌,与人争者亡。是以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者,以其不争也。
夫不祥者,人所不争;垢辱者,人所不欲。能受人所不欲者则足矣,得人之所不争者则宁矣。制生杀者,天也;顺性命 者,人也。非逆天者,勿杀也;非逆人者,勿伐也。故王法当 杀而不杀,纵天贼;当活而不活,杀天德。为政如是,使后世 攸长。
君子之立身,以玄德为父,以神明为母,清净为师,太和为友。为虎为龙,与天地同终;为玄为默,与道穷极。非时不 动,非和不言。图难为易,治之于根本,绝之于末也。
为善者自赏,造恶者自刑。故不争无不胜,不言无不应者也。
尚争贵武,威势流行,名盖天下,残委忠信,伐纪灭理,与善为怨,与鬼为仇,与恶为友,饮食重味,多积珍宝。此为 扬祸之人,危亡之大数。故名在青云之上,身居黄泉之下矣。
执道德之要,固存亡之机。无为事主,无为事师。寂若无人,至于无为。定安危之始,明去就之理,是可全身,去危离 咎,终不起殆也。
口舌者,祸患之宫,危亡之府;语言者,大命之所属,刑祸之所部也。言出患入,言失身亡。故圣入当言而惧,发言而 忧,常如临危履冰,以大居小,以富居贫,处盛卑之谷,游大 贱之渊,微为之本,寡为之根,恐惧为之宅,忧畏为之门。
福者祸之先,利者害之源,治者乱之本,存者亡之根。上德之君,质而不文,不视不听,而抱其玄。无心无意,若未生 焉。执守虚无,而因自然。原道德之意,摖天地之情。祸莫大 于死,福莫大于生。是以有名之名,丧我之橐,无名之名,养 我之宅。有货之货,丧我之贼;无货之货,养我之福。
罪莫大于淫,祸莫大于贫,咎莫大于僭,此三者,祸之车,小则危身,大则残家。
天下有富贵者三:贵莫大于无罪,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知足之为足,天道之禄;不知足之为止,害乃及己。
五色重而天下爽,珠玉贵而天下劳,币帛通而天下倾。是故五色者陷目之锥,五音者塞耳之锥,五味者截舌之斧。
言者万神之机关,非言无以序形,非言无以畅声,非言无以序真,非言无以化人。言者瞩玄睹之像,非言何以序人?言 声而相须,形响而共俱。
大德者,受天下之大恶;大仁者,受天下之大辱。能受天下之大恶,故能食天下之尊禄;能受天下之大辱,故能为天下 之独贵。奔想飞驰,迅于游鸟;荒动滞固,给(疑给作急)若 两绞。胶附素疏,坏之若流。欲风速发,色火亦然。婴发猛虎, 恶光莫当。欲之气移,不滑其族。放散无常,解目染著。累色 至玄,亦不有足。钓鱼不饵,纲而不缯,戈而不缴,钺而不煞。 虽为柯锋,而心不施。有道者处之,有德者居之。虎兕措爪而 无所虑;鬼神同群而无所惧。玃鸟鹦鸽,不相畏恐;狸犬兔鼠, 不相避忤。故君子自处,不群不党,不曜不动,不利不害,常 守静不移,故成君子也。
任重唯重,其重心累;居藏不藏,其藏必涌。好淫与淫,其淫唯昏;好帛与帛,终亡乃止。凌谋不生,摄亦俱然。故摄 心者若仰中著,止意者若以盗凌,昼夜怵怵,忧道不行。是以 道人忧道不忧贫,忧行不忧身。
处恶不坏,居秽不尘,在弱不诤,临亭不望,期谓志业之行。可独修之道者,是故不行而知,不取而取,故曰取。
其味甘焉,和而谓养;其药善焉,众和乃医;其疾徒焉,先后乃所;其佃作焉,日足获矣。故累足成步,著备成德。接 下举高,敷德以正。截他不修,勤于三道。三道讫备,通天达 道。是故太初降于太始,太始降于太素。崇正匠者,其万备也。 钟鼓鸣乎,非手不声。水中有像,非质不映。川谷有神,不呼 不返。朴中有器,非匠不崇。子有长质,非功不苗。故道加一 切。
从气满太虚,随前降对,有之以有,无之以无。道德圆入,不拘一切。众生假明而见其物,假声以听其音。非谓听见之所 能,因前而有之。故道人修于假明之明,习于假声之声,故能 听见而不可彰。体于未言之言,知于未声之声,故辩言而可极。 是故真人所为处异,所造者返。何以故?盖知天道无亲,唯与 善人。
养蚕贵叶,功乃就之;养神贵道,真乃可登。贵本尚末,上下通达;敬根重枝,天道可为。存母得子,可保终始;珍道 保身,大道可因。守默不移,故能广载;执直不曲,故能道长。 本法无也,质真若渝。抱一化元,存元以通其道,守本以致其 子。故善道者吉,审己者达,察过者泰。忖短者思齐贤哲,贪 高进,务先活。是以真人常以守一逊过,攘而无臂,动而不摇, 高而不贵,故能常贵。
饰兵者不祥之器,严观者无厌之至。假使战胜,何益乎命?是以有道者贵于廉,无道者贵于贪。国贪则民病,好兵则民 残。民残者,无道之极也。
去不修之道,故能长生;绝自圣之力,故能无极。祛外来之知,故能发大慧之慧;任自然之德,故能合大德之德。是以 进可进之进,去可发之发,以斯之业,故能果耳。
质真者德,著德者真,积行者达,和气者圣。不行而知,不见而明,故曰他心力也。是以道人行于不足,故能有足;处 下不让,故能成高。夫欲兴太山之功,要须宽居乃得成高;为 太极之道,要须广德乃能达道。故真人自卑下细,以致标远。
金处矿砾,性同内殊。两人同名,形性心别。狼彘贪侣,所求趣异。故安危心殊,所类各别。水之无味,万用崇之;土 之无气,广载生物。故无味为味,无气为气,故成气味。处下 居德,能为不失。
累丝至疋,累土至山,累业至圣,累灵至真。故万里之涉,累足乃达。云海中漂,明行自悦。敦朴易匠,是盈是显。冲而 不厌,和而不嗄。正道易兴,而人反是。
气盈于内,弥耀于外。周流表里,津及百节。六甲错形,流灌丹元。敷道广成,无极太康。少而不老,昏而不耄。或先 于人,或游太极。无形无色,非品而利。成之不居,故能大成。
伴豕而为群,徒游天下;伴羔而为党,交行野路。去留无趣,生死无在。愚恶侣行,通于天圣。无隐无伏,皆至神明。 故真人治身,不淫不弊,绝荒闲原,炼神守一,赤子安宁,保 国常道也。禾穑邪外,非种同茂,青苗共逸,无可分别。银鍮 镴锡,同室而藏,遣不识任意之流,无可分别,唯有审顾之士, 乃可了耳。是以真人审匠投身,而无有悮,顾比学士而师事之。 何以故?非其审者,冰汤同爨,莫有全之。审己择交,而无漏 败。
其日莫宵,长明不殆;其月莫亏,长登景曜。劫运到灭,坠会而没。是以道人托而不久,功而不处,自容自受,正气不 离。
道成四生,广育万物;性入万类,因人成器。明行者器,贪饵者绝。是以道生一,德生二,人生三。故天生万物,以人 为贵。人能知贵,可以成器。若不知贵,杂生其精。识斯理者, 大通无极。夫真人者,不为而功高,不拔而德集。声而不答, 动而不摇,五彩加形,不以曜其目;五甘入口,不以爽其味。 故心流速于飞电,驰想急于风云。是故折心不在严刑,绝味不 在五甘。故去而不为,天道阶津矣。
万筜之途,因路而达;珠罗之服,因针而成。故学道君子,非路而同趣,异居而同心。是以道不同,不相为谋。非其同行 之路殊,而心见异,故以非同之同也。
石利伤腰,铁利伤身,宝利伤命,心利伤性。夫惟伤者,善或竞兹,异厉必申。故割利去伤,道必附将;举下取中,气 必充养。无阶之期,大愿果常。积在元气,而布和大康。无英 公子,善举朱场。由除烦结,累心道梁。会我无边,是乃无伤。
真人散玉华以却秽,金仙散日精以拂尘,八素虚映以赞灵,三元命仙以运冥。明气九回,神精八缠。若能夷遐心于床室, 思神颜于自然,招灵景之幽华,荣朽老以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