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续资治通鉴
- ▪ 卷一【宋纪一】起上章涒滩正月,尽十二月,凡一年。
- ▪ ▪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建隆元年(辽应历十年。庚申,九六零年)
- ▪ 卷二【宋纪二】二起重光作噩正月,尽玄黓阉茂十二月,凡二年。
- ▪ ▪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建隆二年(辽应历十一年)
- ▪ ▪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建隆三年(辽应历十二年)
- ▪ 卷三【宋纪三】起昭阳大渊献正月,尽阙逢困敦三月,凡一年有奇。
- ▪ ▪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乾德元年(辽应历十三年)
- ▪ ▪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乾德二年(辽应历十四年)
- ▪ 卷四【宋纪四】起阏逢困敦四月,尽柔兆摄提格十二月,凡二年有奇。
- ▪ ▪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乾德二年(辽应历十四年)
- ▪ ▪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乾德四年(辽应历十六年。丙寅,九六六年)
- ▪ ▪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乾德三年(辽应历十五年)
- ▪ 卷五【宋纪五】强圉单阏正月,尽屠维大荒落六月,凡二年有奇。
- ▪ ▪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乾德五年(辽应历十七年)
- ▪ ▪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开宝元年(辽应历十八年)
- ▪ ▪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开宝二年(辽应历十九年)
- ▪ 卷六【宋纪六】屠维大荒落七月,尽重光协洽九月,凡二年有奇。
- ▪ ▪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开宝二年(辽保宁元年)
- ▪ ▪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开宝三年(辽保宁二年。庚午,九七零年)
- ▪ ▪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开宝四年(辽保宁三年。辛未,九七一年)
- ▪ 卷七【宋纪七】起重光协洽十月,尽阏逢阉茂八月,凡二年有奇。
- ▪ ▪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开宝四年(辽保宁三年。辛未,九七一年)
- ▪ ▪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开宝五年(辽保宁四年)
- ▪ ▪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开宝六年(辽保宁五年)
- ▪ ▪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开宝七年(辽保宁六年。甲戌,九七四年)
- ▪ 卷八【宋纪八】起阏逢阉茂九月,尽柔兆困敦十一月,凡二年有奇。
- ▪ ▪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开宝七年(辽保宁六年)
- ▪ ▪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开宝八年(辽保宁七年)
- ▪ ▪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九年(十二月改太平兴国元年,辽保宁八年)
- ▪ 卷九【宋纪九】起柔兆困敦十二月,尽屠维单阏二月,凡二年有奇。
- ▪ ▪ 太宗至仁应运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太平兴国元年(辽保宁八年。丙子,九七六年)
- ▪ ▪ 太宗至仁应运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太平兴国二年(辽保宁九年)
- ▪ ▪ 太宗至仁应运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太平兴国三年(辽保宁十年)
- ▪ ▪ 太宗至仁应运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太平兴国四年(辽乾亨元年)
- ▪ 卷十【宋纪十】起屠维单阏三月,尽重光大荒落九月,凡二年有奇。
- ▪ ▪ 太宗至仁应运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太平兴国四年(辽乾亨元年)
- ▪ ▪ 太宗至仁应运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太平兴国五年(辽乾亨二年。庚辰,九八零年)
- ▪ ▪ 太宗至仁应运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太平兴国六年(辽乾亨三年)
- ▪ 卷十一【宋纪十一】起重光大荒落十月,尽昭阳协洽九月,凡二年。
- ▪ ▪ 太宗至仁应运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太平兴国六年(辽乾亨三年)
- ▪ ▪ 太宗至仁应运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太平兴国七年(辽乾亨四年)
- ▪ ▪ 太宗至仁应运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太平兴国八年(辽统和元年)
- ▪ 卷十二【宋纪十二】起昭阳协洽十月,尽旃蒙作噩十二月,凡二年有奇。
- ▪ ▪ 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雍熙元年(辽统和二年)
- ▪ ▪ 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雍熙二年(辽统和三年)
- ▪ ▪ 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太平兴国八年(辽统和元年。癸未,九八三年)
- ▪ 卷十三【宋纪十三】起柔兆阉茂正月,尽强圉大渊献十二月,凡二年。
- ▪ ▪ 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雍熙三年(辽统和四年)
- ▪ ▪ 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雍熙四年(辽统和五年)
- ▪ 卷十四【宋纪十四】起著雍困敦正月,尽屠维赤奋若三月,凡一年有奇。
- ▪ ▪ 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端拱元年(辽统和六年)
- ▪ ▪ 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端拱二年(辽统和七年)
- ▪ 卷十五【宋纪十五】起屠维赤奋若四月,尽重光单阏八月,凡二年有奇。
- ▪ ▪ 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端拱二年(辽统和七年。己丑,九八九年)
- ▪ ▪ 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淳化元年(辽统和八年)
- ▪ ▪ 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淳化二年(辽统和九年)
- ▪ 卷十六【宋纪十六】起重光单阏九月,尽昭阳大荒落九月,凡二年有奇。
- ▪ ▪ 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淳化二年(辽统和九年)
- ▪ ▪ 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淳化三年(辽统和十年)
- ▪ ▪ 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淳化四年(辽统和十一年)
- ▪ 卷十七【宋纪十七】起昭阳大荒落十月,尽阏逢敦牂六月,凡九月。
- ▪ ▪ 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淳化四年(辽统和十一年。癸巳,九九三年)
- ▪ ▪ 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淳化五年(辽统和十二年。甲午,九九四年)
- ▪ 卷十八【宋纪十八】起阏逢敦牂七月,尽柔兆涒滩六月,凡二年。
- ▪ ▪ 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淳化五年(辽统和十二年)
- ▪ ▪ 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至道元年(辽统和十三年)
- ▪ ▪ 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至道二年(辽统和十四年。丙申,九九六年)
- ▪ 卷十九【宋纪十九】起柔兆涒滩七月,尽强圉作噩十二月,凡一年有奇。
- ▪ ▪ 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至道二年(辽统和十四年)
- ▪ ▪ 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至道三年(辽统和十五年。丁酉,九九七年)
- ▪ 卷二十【宋纪二十】起著雍阉茂正月,尽屠维大渊献五月,凡一年有奇。
- ▪ ▪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咸平元年(辽统和十六年)
- ▪ ▪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咸平二年(辽统和十七年)
- ▪ 卷二十一【宋纪二十一】起屠维大渊献六月,尽上章困敦三月,凡十月。
- ▪ ▪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咸平二年(辽统和十七年)
- ▪ ▪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咸平三年(辽统和十八年)
- ▪ 卷二十二【宋纪二十二】起上章困敦四月,尽重光赤奋若十二月,凡一年有奇。
- ▪ ▪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咸平三年(辽统和十八年)
- ▪ ▪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咸平四年(辽统和十九年)
- ▪ 卷二十三【宋纪二十三】起玄黓摄提格正月,尽昭阳单阏六月,凡一年有奇。
- ▪ ▪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咸平五年(辽统和二十年)
- ▪ ▪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咸平六年(辽统和二十一年)
- ▪ 卷二十四【宋纪二十四】起昭阳单阏七月,尽阏逢执徐十月,凡一年有奇。
- ▪ ▪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咸平六年(辽统和二十一年)
- ▪ ▪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景德元年(辽统和二十二年)
- ▪ 卷二十五【宋纪二十五】起阏逢执徐十一月,尽旃蒙大荒落十二月,凡一年有奇。
- ▪ ▪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景德元年(辽统和二十二年)
- ▪ ▪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景德二年(辽统和二十三年)
- ▪ 卷二十六【宋纪二十六】起柔兆敦牂正月,尽强圉协洽八月,凡一年有奇。
- ▪ ▪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景德三年(辽统和二十四年。丙午,一零零六年)
- ▪ ▪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景德四年(辽统和二十五年)
- ▪ 卷二十七【宋纪二十七】起强圉协洽九月,尽著雍涒滩十二月,凡一年有奇。
- ▪ ▪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景德四年(辽统和二十五年)
- ▪ ▪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大中祥符元年(辽统和二十六年)
- ▪ 卷二十八【宋纪二十八】起屠维作噩正月,尽上章阉茂四月,凡一年有奇。
- ▪ ▪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考皇帝大中祥符二年(辽统和二十七年)
- ▪ ▪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考皇帝大中祥符三年(辽统和二十八年)
- ▪ 卷二十九【宋纪二十九】起上章阉茂五月,尽重光大渊献十二月,凡一年有奇。
- ▪ ▪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大中祥符三年(辽统和二十八年)
- ▪ ▪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大中祥符四年(辽统和二十九年)
- ▪ 卷三十【宋纪三十】起玄黓困敦正月,尽昭阳赤奋若六月,凡一年有奇。
- ▪ ▪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大中祥符五年(辽开泰元年)
- ▪ ▪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大中祥符六年(辽开泰二年。癸丑,一零一三年)
- ▪ 卷三十一【宋纪三十一】起昭阳赤奋若七月,尽阏逢摄提格十二月,凡一年有奇。
- ▪ ▪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大中祥符六年(辽开泰二年)
- ▪ ▪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大中祥符七年(辽开泰三年)
- ▪ 卷三十二【宋纪三十二】起旃蒙单阏正月,尽柔兆执徐六月,凡一年有奇。
- ▪ ▪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大中祥符八年(辽开泰四年)
- ▪ ▪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大中祥符九年(辽开泰五年。丙辰,一零一六年)
- ▪ 卷三十三【宋纪三十三】起柔兆执徐七月,尽强圉大荒落十二月,凡一年有奇。
- ▪ ▪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大中祥符九年(辽开泰五年)
- ▪ ▪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天禧元年(辽开泰六年)
- ▪ 卷三十四【宋纪三十四】起著雍敦牂正月,尽上章涒滩七月,凡二年有奇。
- ▪ ▪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天禧二年(辽开泰七年)
- ▪ ▪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天禧三年(辽开泰八年)
- ▪ ▪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天禧四年(辽开泰九年。庚申,一零二零年)
- ▪ 卷三十五【宋纪三十五】起上章涒滩八月,尽玄黓阉茂十二月,凡二年有奇。
- ▪ ▪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天禧四年(辽开泰九年。庚申,一零二零年)
- ▪ ▪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天禧五年(辽太平元年)
- ▪ ▪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乾兴元年(辽太平二年)
- ▪ 卷三十六【宋纪三十六】起昭阳大渊献正月,尽柔兆摄提格三月,凡三年有奇。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天圣二年(辽太平四年)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天圣元年(辽太平三年)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天圣三年(辽太平五年)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天圣四年(辽太平六年)
- ▪ 卷三十七【宋纪三十七】起柔兆摄提格四月,尽屠维大荒落七月,凡三年有奇。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天圣七年(辽太平九年)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天圣四年(辽太平六年)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天圣五年(辽太平七年)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天圣六年(辽太平八年)
- ▪ 卷三十八【宋纪三十八】起屠维大荒落八月,尽玄黓涒滩十二月,凡三年有奇。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天圣七年(辽太平九年)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天圣八年(辽太平十年)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天圣九年(辽太平十一年,六月,改景福元年。辛未,一零三一年)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明道元年(辽重熙元年)
- ▪ 卷三十九【宋纪三十九】起昭阳作噩正月,尽阏逢阉茂十二月,凡二年。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明道二年(辽重熙二年)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景祐元年(辽重熙三年。甲戌,一零三四年)
- ▪ 卷四十【宋纪四十】起旃蒙大渊献正月,尽强圉赤奋若七月,凡二年有奇。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景祐二年(辽重熙四年)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景祐三年(辽重熙五年)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景祐四年(辽重熙六年)
- ▪ 卷四十一【宋纪四十一】起强圉赤奋若八月,尽屠维单阏八月,凡二年有奇。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景祐四年(辽重熙六年)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宝元元年(辽重熙七年)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宝元二年(辽重熙八年。己卯,一零三九年)
- ▪ 卷四十二【宋纪四十二】起屠维单阏九月,尽上章执徐十二月,凡一年有奇。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宝元二年(辽重熙八年。己卯,一零三九年)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康定元年(辽重熙九年。庚辰,一零四零年)
- ▪ 卷四十三【宋纪四十三】起重光大荒落正月,尽十二月,凡一年。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庆历元年(辽重熙十年。辛巳,一零四一年)
- ▪ 卷四十四【宋纪四十四】起玄黓敦牂正月,尽九月。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庆历二年(辽重熙十一年。壬午,一零四二年)
- ▪ 卷四十五【宋纪四十五】起玄黓敦牂十月,尽昭阳协洽八月,凡十一月。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庆历二年(辽重熙十一年)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庆历三年(辽重熙十二年)
- ▪ 卷四十六【宋纪四十六】昭阳协洽九月,尽阏逢涒滩七月,凡十一月。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历三年(辽重熙十二年)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庆历四年(辽重熙十三年)
- ▪ 卷四十七【宋纪四十七】起阏逢涒滩八月,尽旃蒙作噩九月,凡一年有奇。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庆历四年(辽重熙十三年)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庆历五年(辽重熙十四年)
- ▪ 卷四十八【宋纪四十八】起旃蒙作噩十月,尽强圉大渊献三月,凡一年有奇。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庆历五年(辽重熙十四年)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庆历六年(辽重熙十五年)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庆历七年(辽重熙十六年。丁亥,一零四七年)
- ▪ 卷四十九【宋纪四十九】起强圉大渊献四月,尽著雍困敦三月,凡一年。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庆历七年(辽重熙十六年。丁亥,一零四七年)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庆历八年(辽重熙十七年)
- ▪ 卷五十【宋纪五十】起著雍困敦四月,尽屠维赤奋若十二月,凡一年有奇。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庆历八年(辽重熙十七年)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皇祐元年(辽重熙十八年。己丑,一零四九年)
- ▪ 卷五十一【宋纪五十一】起上章摄提格正月,尽重光单阏五月,凡一年有奇。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皇祐二年(辽重熙十九年)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皇祐三年(辽重熙二十年。辛卯,一零五一年)
- ▪ 卷五十二【宋纪五十二】起重光单阏六月,尽玄黓执徐八月,凡一年有奇。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皇祐四年(辽重熙二十一年)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皇祐三年(辽重熙二十年)
- ▪ 卷五十三【宋纪五十三】起玄黓执徐九月,尽昭阳大荒落七月,凡十一月。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皇祐四年(辽重熙二十一年)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皇祐五年(辽重熙二十二年)
- ▪ 卷五十四【宋纪五十四】起昭阳大荒落八月,尽阏逢敦牂十月,凡一年有奇。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皇祐五年(辽重熙二十二年)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至和元年(辽重熙二十三年)
- ▪ 卷五十五【宋纪五十五】起阏逢敦牂十一月,尽旃蒙协洽十二月,凡一年有奇。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至和元年(辽重熙二十三年)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至和二年(辽重熙二十四年,八月后为清宁元年)
- ▪ 卷五十六【宋纪五十六】起柔兆涒滩正月,尽强圉作噩七月,凡一年有奇。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嘉祐元年(辽清宁二年。丙申,一零五六年)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嘉祐二年(辽清宁三年)
- ▪ 卷五十七【宋纪五十七】起强圉作噩八月,尽屠维大渊献三月,凡一年有奇。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嘉祐二年(辽清宁三年)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嘉祐三年(辽清宁四年)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嘉祐四年(辽清宁五年。己亥,一零五九年)
- ▪ 卷五十八【宋纪五十八】起屠维大渊献四月,尽上章困敦五月,凡一年有奇。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嘉祐四年(辽清宁五年。己亥,一零五九年)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嘉祐五年(辽清宁六年)
- ▪ 卷五十九【宋纪五十九】起上章困敦六月,尽重光赤奋若八月,凡一年有奇。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语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嘉祐五年(辽清宁六年)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语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嘉祐六年(辽清宁七年)
- ▪ 卷六十【宋纪六十】起重光赤奋若九月,尽玄黓摄提格十二月,凡一年有奇。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嘉祐六年(辽清宁七年)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嘉祐七年(辽清宁八年)
- ▪ 卷六十一【宋纪六十一】起昭阳单阏正月,尽十二月,凡一年。
- ▪ ▪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嘉祐八年(辽清宁九年。癸卯,一零六三年)
- ▪ 卷六十二【宋纪六十二】起阏逢执徐正月,尽十二月,凡一年。
- ▪ ▪ 英宗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治平元年(辽清宁十年)
- ▪ 卷六十三【宋纪六十三】起旃蒙大荒落正月,尽十二月,凡一年。
- ▪ ▪ 英宗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治平二年(辽咸雍元年。乙巳,一零六五年)
- ▪ 卷六十四【宋纪六十四】起柔兆敦牂正月,尽十二月,凡一年。
- ▪ ▪ 英宗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治平三年(辽咸雍二年。丙午,一零六六年)
- ▪ 卷六十五【宋纪六十五】起强圉协洽正月,尽十二月,凡一年。
- ▪ ▪ 英宗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治平四年(辽咸雍三年)
- ▪ 卷六十六【宋纪六十六】起著雍涒滩正月,尽屠维作噩六月,凡一年有奇。
- ▪ ▪ 神宗体无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熙宁二年(辽咸雍五年)
- ▪ ▪ 神宗体无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熙宁元年(辽咸雍四年)
- ▪ 卷六十七【宋纪六十七】起屠维作噩七月,尽上章阉茂六月,凡一年。
- ▪ ▪ 神宗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熙宁二年(辽咸雍五年)
- ▪ ▪ 神宗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熙宁三年(辽咸雍六年)
- ▪ 资治通续鉴卷六十八【宋纪六十八】起上章阉茂七月,尽重光大渊献十二月,凡一年有奇。
- ▪ ▪ 神宗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熙宁三年(辽咸雍六年)
- ▪ ▪ 神宗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熙宁四年(辽咸雍七年。辛亥,一零七一年)
- ▪ 卷六十九【宋纪六十九】起玄黓困敦正月,尽昭阳赤奋若十二月,凡二年。
- ▪ ▪ 神宗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熙宁五年(辽咸雍八年)
- ▪ ▪ 神宗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熙宁六年(辽咸雍九年)
- ▪ 卷七十【宋纪七十】起阏逢摄提格正月,尽十二月,凡一年。
- ▪ ▪ 神宗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熙宁七年(辽咸雍十年)
- ▪ 卷七十一【宋纪七十一】起旃蒙单阏正月,尽柔兆执徐十二月,凡二年。
- ▪ ▪ 神宗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熙宁八年(辽太康元年)
- ▪ ▪ 神宗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熙宁九年(辽太康二年)
- ▪ 卷七十二【宋纪七十二】起强圉大荒落正月,尽十二月,凡一年。
- ▪ ▪ 神宗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熙宁十年(辽太康三年)
- ▪ 卷七十三【宋纪七十三】起著雍敦牂正月,尽十二月,凡一年。
- ▪ ▪ 神宗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元丰元年(辽太康四年。戊午,一零七八年)
- ▪ 卷七十四【宋纪七十四】起屠维协洽正月,尽十二月,凡一年。
- ▪ ▪ 神宗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正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元丰二年(辽太康五年)
- ▪ 卷七十五【宋纪七十五】起上章涒滩正月,尽十二月,凡一年。
- ▪ ▪ 神宗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元丰三年(辽太康六年)
- ▪ 卷七十六【宋纪七十六】起重光作噩正月,尽十二月,凡一年。
- ▪ ▪ 神宗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元丰四年(辽太康七年)
- ▪ 卷七十七【宋纪七十七】玄黓阉茂正月,尽阙逢困敦六月,凡二年有奇。
- ▪ ▪ 神宗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元丰五年(辽太康八年。壬戌,一零八二年)
- ▪ ▪ 神宗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元丰六年(辽太康九年)
- ▪ ▪ 神宗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元丰七年(辽太康十年)
- ▪ 卷七十八【宋纪七十八】起阏逢困敦七月,尽旃蒙赤奋若十二月,凡一年有奇。
- ▪ ▪ 神宗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元丰七年(辽太康十年)
- ▪ ▪ 神宗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元丰八年(辽大安元年)
- ▪ 卷七十九【宋纪七十九】起柔兆摄提格正月,尽六月,凡六月。
- ▪ ▪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元祐元年(辽大安二年。丙寅,一零八六年)
- ▪ 卷八十【宋纪八十】起柔兆摄提格七月,尽著雍执徐六月,凡二年。
- ▪ ▪ 哲宋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全昭孝皇帝元祐二年(辽大安三年)
- ▪ ▪ 哲宋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全昭孝皇帝元祐元年(辽大安二年)
- ▪ ▪ 哲宋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全昭孝皇帝元祐三年(辽大安四年)
- ▪ 卷八十一【宋纪八十一】起著雍执徐七月,尽上章郭牂十二月,凡二年有奇。
- ▪ ▪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元祐三年(辽大安四年)
- ▪ ▪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元祐四年(辽大安五年)
- ▪ ▪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元祐五年(辽大安六年)
- ▪ 卷八十二【宋纪八十二】起重光协洽正月,尽昭阳作噩七月,凡二年有奇。
- ▪ ▪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元祐六年(辽大安七年)
- ▪ ▪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元祐七年(辽大安八年)
- ▪ ▪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元祐八年(辽大安九年。癸酉,一零九三年)
- ▪ 卷八十三【宋纪八十三】起昭阳作噩八月,尽阏逢阉茂七月,凡一年。
- ▪ ▪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元祐八年(辽大安九年)
- ▪ ▪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绍圣元年(辽大安十年)
- ▪ 卷八十四【宋纪八十四】起阏逢阉茂八月,尽柔兆困敦十二月,凡二年有奇。
- ▪ ▪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绍圣元年(辽大安十年)
- ▪ ▪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绍圣二年(辽寿昌元年)
- ▪ ▪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绍圣三年(辽寿昌二年)
- ▪ 卷八十五【宋纪八十五】起强圉赤奋若正月,尽著雍摄提格十二月,凡二年。
- ▪ ▪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绍圣四年(辽寿昌三年)
- ▪ ▪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元符元年(辽寿昌四年)
- ▪ 卷八十六【宋纪八十六】起屠维单阏正月,尽上章执徐十二月,凡二年。
- ▪ ▪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元符二年(辽寿昌五年。己卯,一零九九年)
- ▪ ▪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元符三年(辽寿昌六年)
- ▪ 卷八十七【宋纪八十七】起重光大荒落正月,尽玄黓敦牂闰六月,凡一年有奇。
- ▪ ▪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建中靖国元年(辽寿昌七年,二月,改乾统元年)
- ▪ ▪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崇宁元年(辽乾统二年)
- ▪ 卷八十八【宋纪八十八】起玄黓敦牂七月,尽阏逢涒滩四月,凡一年有奇。
- ▪ ▪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崇宁元年(辽乾统二年)
- ▪ ▪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崇宁二年(辽乾统三年)
- ▪ ▪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崇宁三年(辽乾统四年。甲申,一一零四年)
- ▪ 卷八十九【宋纪八十九】起阏逢涒滩五月,尽柔兆阉茂十二月,凡二年有奇。
- ▪ ▪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崇宁三年(辽乾统四年)
- ▪ ▪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崇宁四年(辽乾统五年)
- ▪ ▪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崇宁五年(辽乾统六年)
- ▪ 卷九十【宋纪九十】起强圉大渊献正月,尽上章摄提格十二月,凡四年。
- ▪ ▪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大观元年(辽乾统七年)
- ▪ ▪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大观二年(辽乾统八年)
- ▪ ▪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大观三年(辽乾统九年)
- ▪ ▪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大观四年(辽乾统十年)
- ▪ 卷九十一【宋纪九十一】起重光单阏正月,尽阏逢敦牂十二月,凡四年。
- ▪ ▪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政和元年(辽天庆元年)
- ▪ ▪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政和二年(辽天庆二年)
- ▪ ▪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政和三年(辽天庆三年)
- ▪ ▪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政和四年(辽天庆四年)
- ▪ 卷九十二【宋纪九十二】起旃蒙协洽正月,尽强圉作噩十二月,凡三年。
- ▪ ▪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政和五年(辽天庆五年,金收国元年。乙未,一一一五年)
- ▪ ▪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政和六年(辽天庆六年,金收国二年)
- ▪ ▪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政和七年(辽天庆七年,金天辅元年)
- ▪ 卷九十三【宋纪九十三】起著雍阉茂正月,尽上章困敦十二月,凡三年。
- ▪ ▪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重和元年(辽天庆八年,金天辅二年)
- ▪ ▪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宣和元年(辽天庆九年,金天辅三年。己亥,一一一九年)
- ▪ ▪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宣和二年(辽天庆十年,金天辅四年。庚子,一一二零年)
- ▪ 卷九十四【宋纪九十四】起重光赤奋若正月,尽昭阳单阏三月,凡二年有奇。
- ▪ ▪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宣和三年(辽保大元年,金天辅五年)
- ▪ ▪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宣和四年(辽保大二年,金天辅六年。壬寅,一一二二年)
- ▪ 卷九十五【宋纪九十五】起昭阳单阏四月,尽旃蒙大荒落十二月,凡二年有奇。
- ▪ ▪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宣和五年(辽保大三年,金天辅七年,九月后为天会元年)
- ▪ ▪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宣和六年(辽保大四年,金夭会二年)
- ▪ ▪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宣和七年(辽保大五年,金天会三年)
- ▪ 卷九十六【宋纪九十六】起柔兆敦牂正月,尽六月,凡六月。
- ▪ ▪ 钦宗恭文顺德仁孝皇帝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
- ▪ 卷九十七【宋纪九十七】起柔兆敦牂七月,尽强圉协洽四月,凡十月。
- ▪ ▪ 钦宗恭文顺德仁孝皇帝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
- ▪ ▪ 钦宗恭文顺德仁孝皇帝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
- ▪ 卷九十八【宋纪九十八】起强圉协洽五月,尽六月,凡两月。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建炎元年(金天会五年)
- ▪ 卷九十九【宋纪九十九】起强圉协洽七月,尽八月,凡二月。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文武昭仁宪孝皇帝建炎元年(金天会五年)
- ▪ 卷一百【宋纪一百】起强圉协洽九月,尽十二月,凡四月。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文武昭仁宪孝皇帝建炎元年(金天会五年)
- ▪ 卷一百一【宋纪一百一】起著雍涒滩正月,尽五月,凡五月。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建炎二年(金天会六年)
- ▪ 卷一百二【宋纪一百二】起著壅涒滩六月,尽十二月,凡七月。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建炎二年(金天会六年)
- ▪ 卷一百三【宋纪一百三】起屠维作噩正月,尽二月。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建炎三年(金天会七年)
- ▪ 卷一百四【宋纪一百四】起屠维作噩三月,尽一月。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建炎三年(金天会七年。己酉,一一二七年)
- ▪ 卷一百五【宋纪一百五】起屠维作噩四月,尽八月,凡五月。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建炎三年(金天会七年)
- ▪ 卷一百六【宋纪一百六】起屠维作噩闰八月,尽十二月,凡五月。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建炎三年(金天会七年)
- ▪ 卷一百七【宋纪一百七】起上章掩茂正月,尽六月,凡六月。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庚戌,一一三零年)
- ▪ 卷一百八【宋纪一百八】起上章掩茂七月,尽十二月,凡六月。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
- ▪ 卷一百九【宋纪一百九】起重光大渊献正月,尽九月,凡九月。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元年(金天会九年。辛亥,一一三一年)
- ▪ 卷一百一十【宋纪一百十】起重光大渊献十月,尽玄黓困敦四月,凡七月。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元年(金天会九年)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二年(金天会十年)
- ▪ 卷一百一十一【宋纪一百十一】起玄黓困敦五月,尽十二月,凡八月。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二年(金天会十年。壬子,一一三二年)
- ▪ 卷一百一十二【宋纪一百十二】起昭阳赤奋若正月,尽九月,凡九月。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三年(金天会十一年)
- ▪ 卷一百一十三【宋纪一百十三】起昭阳赤备若十月,尽阏逢摄提格六月,凡九月。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三年(金天会十一年)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四年(金天会十一年)
- ▪ 卷一百一十四【宋纪一百十四】起阏逢摄提格七月,尽十二月,凡六月。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四年(金天会十二年)
- ▪ 卷一百一十五【宋纪一百十五】起旃蒙单阏正月,尽六月,凡六月。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五年(金天会十三年)
- ▪ 卷一百一十六【宋纪一百十六】起旃蒙单阏七月,尽柔兆执徐五月,凡十一月。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五年(金天会十三年)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六年(金天会十四年)
- ▪ 卷一百一十七【宋纪一百十七】起柔兆执徐六月,尽十二月,凡七月。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六年(金天会十四年)
- ▪ 卷一百一十八【宋纪一百十八】起强圉大荒落正月,尽七月,凡七月。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七年(金天会十五年)
- ▪ 卷一百一十九【宋纪一百十九】起强圉大荒落八月,尽十二月,凡五月。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七年(金天会十五年)
- ▪ 卷一百二十【宋纪一百二十】起著雍敦牂正月,尽九月,凡九月。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八年(金天眷元年)
- ▪ 卷一百二十一【宋纪一百二十一】起著雍敦牂十月,尽屠维协哈五月,凡八月。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八年(金天眷元年)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九年(金天眷二年)
- ▪ 卷一百二十二【宋纪一百二十二】起屠维协洽六月,尽上章涒滩四月,凡十一月。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九年(金天眷二年)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十年(金天眷三年)
- ▪ 卷一百二十三【宋纪一百二十三】起上章涒滩五月,尽十二月,凡七月。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十年(金天眷三年)
- ▪ 卷一百二十四【宋纪一百二十四】起重光作噩正月,尽十二月,凡一年。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十一年(金皇统元年)
- ▪ 卷一百二十五【宋纪一百二十五】起玄黓掩茂正月,尽十二月,凡一年。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十二年(金皇统二年)
- ▪ 卷一百二十六【宋纪一百二十六】起昭阳大渊献正月,尽阏逢困敦十二月,凡二年。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十三年(金皇统三年)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十四年(金皇统四年)
- ▪ 卷一百二十七【宋纪一百二十七】起旃蒙赤奋若正月,尽强圉单阏十二月,凡三年。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十七年(金皇统七年)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十五年(金皇统五年)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十六年(金皇统六年)
- ▪ 卷一百二十八【宋纪一百二十八】起著雍执徐正月,尽上章敦牂三月,凡二年有奇。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十八年(金皇统八年)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十九年(金皇统九年,十二月,改天德元年。己巳,一一四九年)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二十年(金天德二年)
- ▪ 卷一百二十九【宋纪一百二十九】起上章敦牂四月,尽玄黓涒滩十二月,凡二年有奇。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二十年(金天德二年)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二十一年(金天德三年)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二十二年(金天德四年)
- ▪ 卷一百三十【宋纪一百三十】起昭阳作噩正月,尽旃蒙大渊献十二月,凡三年。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二十三年(金贞元元年)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二十四年(金贞元二年)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二十五年(金贞元三年)
- ▪ 卷一百三十一【宋纪一百三十一】起柔兆困敦正月,尽强圉赤奋苦十二月,凡二年。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二十六年(金正隆元年)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二十七年(金正隆二年)
- ▪ 卷一百三十二【宋纪一百三十二】起著雍摄提格正月,尽屠维单阏六月,凡一年有奇。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二十八年(金正隆三年)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二十九年(金正隆四年)
- ▪ 卷一百三十三【宋纪一百三十三】起屠维单阏七月,尽上章执徐十二月,凡一年有奇。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二十九年(金正隆四年)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三十年(金正隆五年)
- ▪ 卷一百三十四【宋纪一百三十四】起重光大荒落正月,尽九月,凡九月。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三十一年(金正隆六年)
- ▪ 卷一百三十五【宋纪一百三十五】起重光大荒落十月,尽十二月,凡三月。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三十一年(金大定元年)
- ▪ 卷一百三十六【宋纪一百三十六】起玄黓敦牂正月,尽三月,凡三月。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三十二年(金大定二年)
- ▪ 卷一百三十七【宋纪一百三十七】起玄黓敦牂四月,尽十二月,凡九月。
- ▪ ▪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三十二年(金大定二年)
- ▪ 卷一百三十八【宋纪一百三十八】起昭阳协洽正月,尽阏逢涒滩九月,凡一年有奇。
- ▪ ▪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隆兴元年(金大定三年)
- ▪ ▪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隆兴二年(金大定四年)
- ▪ 卷一百三十九【宋纪一百三十九】起阏逢涒滩十月,尽柔兆掩茂十二月,凡二年有奇。
- ▪ ▪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隆兴二年(金大定四年)
- ▪ ▪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乾道元年(金大定五年)
- ▪ ▪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乾道二年(金大定六年)
- ▪ 卷一百四十【宋纪一百四十】起强圉大渊献正月,尽著雍困敦十二月,凡二年。
- ▪ ▪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乾道三年(金大定七年)
- ▪ ▪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乾道四年(金大定八年)
- ▪ 卷一百四十一【宋纪一百四十一】起屠维赤奋若正月,尽上章摄提格七月,凡一年有奇。
- ▪ ▪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乾道五年(金大定九年)
- ▪ ▪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乾道六年(金大定十年)
- ▪ 卷一百四十二【宋纪一百四十二】起上章摄提格八月,尽重光单阏十二月,凡一年有奇。
- ▪ ▪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乾道六年(金大定十年)
- ▪ ▪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乾道七年(金大定十一年)
- ▪ 卷一百四十三【宋纪一百四十三】起玄黓执徐正月,尽昭阳大荒落十二月,凡二年。
- ▪ ▪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乾道八年(金大定十二年)
- ▪ ▪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乾道九年(金大定十三年)
- ▪ 卷一百四十四【宋纪一百四十四】起阏逢敦牂正月,尽旃蒙协洽十二月,凡二年。
- ▪ ▪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淳熙二年(金大定十五年)
- ▪ ▪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淳熙元年(金大定十四年)
- ▪ 卷一百四十五【宋纪一百四十五】起柔兆涒滩正月,尽强圉作噩九月,凡一年有奇。
- ▪ ▪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淳熙三年(金大定十六年)
- ▪ ▪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淳熙四年(金大定十七年)
- ▪ 卷一百四十六【宋纪一百四十六】起强圉作噩十月,尽屠维大渊献四月,凡一年有奇。
- ▪ ▪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淳熙四年(金大定十七年)
- ▪ ▪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淳熙五年(金大定十八年)
- ▪ ▪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淳熙六年(金大定十九年)
- ▪ 卷一百四十七【宋纪一百四十七】起屠维大渊献五月,尽上章困敦十二月,凡一年有奇。
- ▪ ▪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淳熙六年(金大定十九年)
- ▪ ▪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淳熙七年(金大定二十年)
- ▪ 卷一百四十八【宋纪一百四十八】起重光赤奋若正月,尽昭阳单阏六月,凡二年有奇。
- ▪ ▪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淳熙十年(金大定二十三年)
- ▪ ▪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淳熙八年(金大定二十一年)
- ▪ ▪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淳熙九年(金大定二十二年)
- ▪ 卷一百四十九【宋纪一百四十九】起昭阳单阏七月,尽阏逢执徐十二月,凡一年有奇。
- ▪ ▪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淳熙十年(金大定二十三年)
- ▪ ▪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淳熙十一年(金大定二十四年)
- ▪ 卷一百五十【宋纪一百五十】起旃蒙大荒落正月,尽柔兆敦牂十二月,凡二年。
- ▪ ▪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淳熙十二年(金大定二十五年)
- ▪ ▪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淳熙十三年(金大定二十六年)
- ▪ 卷一百五十一【宋纪一百五十一】起强圉协洽正月,尽屠维作噩十二月,凡三年。
- ▪ ▪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淳熙十四年(金大定二十七年)
- ▪ ▪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淳熙十五年(金大定二十八年)
- ▪ ▪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淳熙十六年(金大定二十九年)
- ▪ 卷一百五十二【宋纪一百五十二】起上章掩茂正月,尽玄黓困敦十二月,凡三年。
- ▪ ▪ 光宗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绍熙元年(金明昌元年)
- ▪ ▪ 光宗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绍熙二年(金明昌二年)
- ▪ ▪ 光宗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绍熙三年(金明昌三年)
- ▪ 卷一百五十三【宋纪一百五十三】起昭阳赤奋若正月,尽阏逢摄提格十二月,凡二年。
- ▪ ▪ 光宗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绍熙四年(金明昌四年)
- ▪ ▪ 光宗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绍熙五年(金明昌五年)
- ▪ 卷一百五十四【宋纪一百五十四】起旃蒙单阏正月,尽强圉大荒落十二月,凡三年。
- ▪ ▪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庆元元年(金明昌六年)
- ▪ ▪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庆元二年(金承安元年)
- ▪ ▪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庆元二年(金承安二年)
- ▪ 卷一百五十五【宋纪一百五十五】起著雍敦牂正月,尽上章涒滩十二月,凡三年。
- ▪ ▪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恭睿孝皇帝庆元四年(金承安三年)
- ▪ ▪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恭睿孝皇帝庆元五年(金承安四年)
- ▪ ▪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恭睿孝皇帝庆元六年(金承安五年)
- ▪ 卷一百五十六【宋纪一百五十六】起重光作噩正月,尽阏逢困敦三月,凡三年有奇。
- ▪ ▪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嘉泰元年(金泰和元年)
- ▪ ▪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嘉泰二年(金泰和二年)
- ▪ ▪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嘉泰三年(金泰和三年)
- ▪ ▪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嘉泰四年(金泰和四年)
- ▪ 卷一百五十七【宋纪一百五十七】起阏逢困敦四月,尽柔兆摄提格十二月,凡二年有奇。
- ▪ ▪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嘉泰四年(金泰和四年)
- ▪ ▪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开禧元年(金泰和五年)
- ▪ ▪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开禧二年(金泰和六年,蒙古太祖称帝之元年)
- ▪ 卷一百五十八【宋纪一百五十八】起强圉单阏正月,尽屠维大荒落十二月,凡三年。
- ▪ ▪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开禧三年(金泰和七年,蒙古太祖二年)
- ▪ ▪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嘉定元年(金泰和八年,蒙古太祖三年)
- ▪ ▪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嘉定二年(金大安元年,蒙古太祖四年)
- ▪ 卷一百五十九【宋纪一百五十九】起上章敦牂正月,尽昭阳作噩八月,凡三年有奇。
- ▪ ▪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嘉定三年(金大安二年,蒙古太祖五年)
- ▪ ▪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嘉定四年(金大安三年,蒙古太祖六年)
- ▪ ▪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嘉定五年(金崇庆元年,蒙古太祖七年)
- ▪ ▪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嘉定六年(金至宁元年、贞祐元年,蒙古太祖八年)
- ▪ 卷一百六十【宋纪一百六十】起昭阳作噩九月,尽强圉赤奋若六月,凡三年有奇。
- ▪ ▪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嘉定六年(金贞祐元年,蒙古太祖八年)
- ▪ ▪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嘉定七年(金贞祐二年,蒙古太祖九年)
- ▪ ▪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嘉定八年(金贞祐三年,蒙古太祖十年)
- ▪ ▪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嘉定九年(金贞祐四年,蒙古太祖十一年)
- ▪ ▪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嘉定十年(金兴定元年,蒙古太祖十二年)
- ▪ 卷一百六十一【宋纪一百六十一】起强圉赤奋若七月,尽重光大荒落三月,凡三年有奇。
- ▪ ▪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嘉定十年(金兴定元年,蒙古太祖十二年)
- ▪ ▪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嘉定十一年(金兴定二年,蒙古太祖十三年)
- ▪ ▪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嘉定十二年(金兴定三年,蒙古太祖十四年。己卯,一二一九年)
- ▪ ▪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嘉定十三年(金兴定四年,蒙古太祖十五年)
- ▪ ▪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嘉定十四年(金兴定五年,蒙古太祖十六年)
- ▪ 卷一百六十二【宋纪一百六十二】起重光大荒落四月,尽阏逢涒滩十二月,凡三年有奇。
- ▪ ▪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嘉定十七年(金正大元年,蒙古太祖十九年)
- ▪ ▪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嘉定十四年(金兴定五年,蒙古太祖十六年)
- ▪ ▪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嘉定十五年(金元光元年,蒙古太祖十七年)
- ▪ ▪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嘉定十六年(金元光二年,蒙古太祖十八年)
- ▪ 卷一百六十三【宋纪一百六十三】起旃蒙作噩正月,尽柔兆掩茂十二月,凡二年。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宝庆元年(金正大二年,蒙古太祖二十年)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宝庆二年(金正大三年,蒙古太祖二十一年)
- ▪ 卷一百六十四【宋纪一百六十四】起强圉大渊献正月,尽屠维赤奋若九月,凡二年有奇。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绍定元年(金正大五年,蒙古皇子监国。戊子,一二二八年)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宝庆三年(金正大四年,蒙古太祖二十二年)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绍定二年(金正大六年,蒙古太宗元年)
- ▪ 卷一百六十五【宋纪一百六十五】起屠维赤奋苦十月,尽重光单阏十二月,凡二年有奇。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绍定二年(金正大六年,蒙古太宗元年)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绍定三年(金正大七年,蒙古太宗二年)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绍定四年(金正大八年,蒙古太宗三年)
- ▪ 卷一百六十六【宋纪一百六十六】起玄黓执徐正月,尽昭阳大荒落三月,凡一年有奇。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绍定五年(金天兴元年,蒙古太宗四年)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绍定六年(金天兴二年,蒙古太宗五年)
- ▪ 卷一百六十七【宋纪一百六十七】起昭阳大荒落四月,尽阏逢敦牂十二月,凡一年有奇。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绍定六年(金天兴二年,蒙古太宗五年)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端平元年(金天兴三年,蒙古太宗六年)
- ▪ 卷一百六十八【宋纪一百六十八】起旃蒙协洽正月,尽柔兆涒潍十二月,凡二年。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端平二年(蒙古太宗七年)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端平三年(蒙古太宗八年)
- ▪ 卷一百六十九【宋纪一百六十九】起强圉作噩正月,尽屠维大渊献十二月,凡三年。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嘉熙元年(蒙古太宗九年)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嘉熙三年(蒙古太宗十一年)
- ▪ 卷一百七十【宋纪一百七十】起上章困敦正月,尽昭阳单阏八月,凡三年有奇。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嘉熙四年(蒙古太宗十二年)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淳祐元年(蒙古太宗十三年)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淳祐二年(蒙古太宗皇后称制元年)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淳祐三年(蒙古太宗皇后称制二年)
- ▪ 卷一百七十一【宋纪一百七十一】起昭阳单阏九月,尽柔兆敦牂六月,凡二年有奇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淳祐三年(蒙古太宗皇后称制二年)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淳佑四年(蒙古太宗皇后称制三年)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淳祐五年(蒙古太宗皇后称制四年)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淳祐六年(蒙古定宗元年)
- ▪ 卷一百七十二【宋纪一百七十二】起柔兆敦牂七月,尽屠维作噩十二月,凡三年有奇。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淳祐七年(蒙古定宗二年)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淳祐六年(蒙古定宗元年)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淳祐八年(蒙古定宗三年)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淳祐九年(蒙古定宗皇后称制元年)
- ▪ 卷一百七十三【宋纪一百七十三】起上章掩茂正月,尽玄黓困敦十二月,凡三年。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明圣安孝皇帝淳祐十年(蒙古定宗皇后称制二年)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明圣安孝皇帝淳祐十一年(蒙古宪宗元年)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明圣安孝皇帝淳祐十二年(蒙古宪宗二年)
- ▪ 卷一百七十四【宋纪一百七十四】起昭阳赤奋若正月,尽柔兆执徐七月,凡三年有奇。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明圣安孝皇帝宝祐元年(蒙古宪宗三年)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明圣安孝皇帝宝祐二年(蒙古宪宗四年)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明圣安孝皇帝宝祐三年(蒙古宪宗五年)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明圣安孝皇帝宝祐四年(蒙古宪宗六年)
- ▪ 卷一百七十五【宋纪一百七十五】起柔兆执徐八月,尽屠维协洽十二月,凡三年有奇。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明圣安孝皇帝宝祐五年(蒙古宪宗七年)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明圣安孝皇帝宝祐四年(蒙古宪宗六年)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明圣安孝皇帝宝祐六年(蒙古宪宗八年)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明圣安孝皇帝开庆元年(蒙古宪宗九年)
- ▪ 卷一百七十六【宋纪一百七十六】起上章涒滩正月,尽玄黓掩茂六月,凡二年有奇。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景定元年(蒙古中统元年)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景定二年(蒙古中统二年)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景定三年(蒙古中统三年)
- ▪ 卷一百七十七【宋纪一百七十七】起玄黓掩茂七月,尽阏逢困敦十二月,凡二年有奇。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景定三年(蒙古中统三年)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景定四年(蒙古中统四年)
- ▪ ▪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景定五年(蒙古至元元年)
- ▪ 卷一百七十八【宋纪一百七十八】起旃蒙赤奋若正月,尽著雍执徐九月,凡三年有奇。
- ▪ ▪ 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咸淳元年(蒙古至元二年)
- ▪ ▪ 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咸淳二年(蒙古至元三年)
- ▪ ▪ 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咸淳三年(蒙古至元四年)
- ▪ ▪ 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咸淳四年(蒙古至元五年)
- ▪ 卷一百七十九【宋纪一百七十九】起著雍执徐十月,尽玄黓涒滩七月,凡四年有奇。
- ▪ ▪ 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咸淳四年(蒙古至元五年)
- ▪ ▪ 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咸淳五年(蒙古至元六年)
- ▪ ▪ 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咸淳六年(蒙古至元七年)
- ▪ ▪ 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咸淳七年(元至元八年)
- ▪ ▪ 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咸淳八年(元至元九年)
- ▪ 卷一百八十【宋纪一百八十】起玄黓涒滩八月,尽阏逢掩茂十二月,凡二年有奇。
- ▪ ▪ 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咸淳八年(元至元九年)
- ▪ ▪ 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咸淳九年(元至元十年)
- ▪ ▪ 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咸淳十年(元至元十一年)
- ▪ 卷一百八十一【宋纪一百八十一】起旃蒙大渊献正月,尽七月,凡七月。
- ▪ 卷一百八十二【宋纪一百八十二】起旃蒙大渊献八月,尽柔兆困敦闰三月,凡九月。
- ▪ 卷一百八十三【元纪一】起柔兆困敦四月,尽著雍摄提格四月,凡二年有奇。
- ▪ ▪ 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至元十五年(宋景炎三年,五月后改祥兴元年)
- ▪ ▪ 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至元十三年(宋景炎元年)
- ▪ ▪ 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至元十四年(宋景炎二年)
- ▪ 卷一百八十四【元纪二】起著雍摄提格五月,尽屠维单阏十二月,凡一年有奇。
- ▪ ▪ 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至元十五年(宋祥兴元年)
- ▪ ▪ 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至元十六年(宋祥兴二年。己卯,一二七九年)
- ▪ 卷一百八十五【元纪三】起上章执徐正月,尽玄黓敦牂六月,凡二年有奇。
- ▪ ▪ 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至元十九年(壬午,一二八二年)
- ▪ ▪ 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至元十七年(庚辰,一二八零年)
- ▪ ▪ 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至元十八年(辛巳,一二八一年)
- ▪ 卷一百八十六【元纪四】起玄黓敦牂七月,尽阏逢涒滩十二月,凡二年有奇。
- ▪ ▪ 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至元十九年(壬午,一二八二年)
- ▪ 卷一百八十七【元纪五】起旃蒙作噩正月,尽柔兆掩茂十二月,凡二年。
- ▪ 卷一百八十八【元纪六】起强围大渊献正月,尽著雍困敦十二月,凡二年。
- ▪ 卷一百八十九【元纪七】起屠维赤奋若正月,尽重光单阏三月,凡二年有奇。
- ▪ ▪ 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至元二十八年(辛卯,一二九一年)
- ▪ 卷一百九十【元纪八】起重光单阏四月,尽玄黓执徐十二月,凡一年有奇。
- ▪ 卷一百九十一【元纪九】起昭阳大荒落正月,尽阏逢敦牂十二月,凡十年。
- ▪ 卷一百九十二【元纪十】起旃蒙协洽正月,尽强圉作噩六月,凡二年有奇。
- ▪ ▪ 成宗钦明广孝皇帝元贞元年(乙未,一二九五年)
- ▪ ▪ 成宗钦明广孝皇帝大德元年(丁酉,一二九七年)
- ▪ 卷一百九十三【元纪十一】起强圉作噩七月,尽上章困敦十二月,凡三年有奇。
- ▪ ▪ 成宗钦明广孝皇帝大德元年(丁酉,一二九七年)
- ▪ 卷一百九十四【元纪十二】起重光赤奋若正月,尽昭阳单阏十二月,凡三年。
- ▪ 卷一百九十五【元纪十三】起阏逢执徐正月,尽强圉协洽十二月,凡四年。
- ▪ 卷一百九十六【元纪十四】起著雍涒滩正月,尽屠维作噩十二月,凡二年。
- ▪ ▪ 武宗仁惠宣孝皇帝至大元年(戊申,一三零八年)
- ▪ 卷一百九十七【元纪十五】起上章掩茂正月,尽重光大渊献十二月,凡二年。
- ▪ 卷一百九十八【元纪十六】起玄黓困敦正月,尽旃蒙单阏三月,凡三年有奇。
- ▪ 卷一百九十九【元纪十七】起旃蒙单阏四月,尽著雍敦牂十二月,凡三年有奇。
- ▪ ▪ 仁宗圣文钦孝皇帝延祐四年(丁巳,一三一七年)
- ▪ 卷二百【元纪十八】起屠维协洽正月,尽上章涒滩十二月,凡二年。
- ▪ 卷二百一【元纪十九】起重光作噩正月,尽昭阳大渊献十二月,凡三年。
- ▪ 卷二百二【元纪二十】起阏逢困敦正月,尽旃蒙赤奋若八月,凡一年有奇。
- ▪ 卷二百三【元纪二十一】起旃蒙赤奋若九月,尽强圉单阏十二月,凡二年有奇。
- ▪ ▪ 泰定帝泰定二年(乙丑,一三二五年)
- ▪ ▪ 泰定帝泰定四年(丁卯,一三二七年)
- ▪ 卷二百四【元纪二十二】起著雍执徐正月,尽十二月,凡一年。
- ▪ 卷二百五【元纪二十三】起屠维大荒落正月,尽十二月,凡一年。
- ▪ 卷二百六【元纪二十四】起上章敦牂正月,尽玄黓涒滩十二月,凡三年。
- ▪ 卷二百七【元纪二十五】起昭阳作噩二月,尽著雍摄提格十二月,凡六年。
- ▪ ▪ 顺帝元统二年(甲戌,一三三四年)
- ▪ ▪ 顺帝至元元年(乙亥,一三三五年)
- ▪ ▪ 顺帝至元二年(丙子,一三三六年)
- ▪ ▪ 顺帝至元三年(丁丑,一三三七年)
- ▪ ▪ 顺帝至元四年(戊寅,一三三八年)
- ▪ 卷二百八【元纪二十六】起屠维单阏正月,尽旃蒙作噩十二月,凡七年。
- ▪ ▪ 顺帝至元五年(己卯,一三三九年)
- ▪ ▪ 顺帝至元六年(庚辰,一三四零年)
- ▪ ▪ 顺帝至正元年(辛巳,一三四一年)
- ▪ ▪ 顺帝至正二年(壬午,一三四二年)
- ▪ ▪ 顺帝至正三年(癸未,一三四三年)
- ▪ ▪ 顺帝至正四年(甲申,一三四四年)
- ▪ 卷二百九【元纪二十七】起柔兆掩茂二月,尽上章摄提格十二月,凡五年。
- ▪ 卷二百一十【元纪二十八】起重光单阏正月,尽玄黓执徐六月,凡一年有奇。
- ▪ 卷二百一十一【元纪二十九】起玄黓执徐七月,尽昭阳大荒落十二月,凡一年有奇。
- ▪ 卷二百一十二【元纪三十】起阏逢敦牂正月,尽旃蒙协洽十二月,凡二年。
- ▪ 卷二百一十三【元纪三十一】起柔兆涒滩正月,尽强圉作噩六月,凡一年有奇。
- ▪ 卷二百一十四【元纪三十二】起强圉作噩七月,尽著雍掩茂十二月,凡一年有奇。
- ▪ ▪ 顺帝至正十八年(戊戌,一三五八年)
- ▪ 卷二百一十五【元纪三十三】起屠维大渊献正月,尽上章困敦六月,凡一年有奇。
- ▪ ▪ 顺帝至正十九年(己亥,一三五九年)
- ▪ ▪ 顺帝至正二十年(庚子,一三六零年)
- ▪ 卷二百一十六【元纪三十四】起上章困敦七月,尽玄黓摄提格十二月,凡二年有奇。
- ▪ ▪ 顺帝至正二十年(庚子,一三六零年)
- ▪ ▪ 顺帝至正二十一年(辛丑,一三六一年)
- ▪ ▪ 顺帝至正二十二年(壬寅,一三六二年)
- ▪ 卷二百一十七【元纪三十五】起昭阳单阏正月,尽阏逢执徐三月,凡一年有奇。
- ▪ ▪ 顺帝至正二十三年(癸卯,一三六三年)
- ▪ ▪ 顺帝至正二十四年(甲辰,一三六四年)
- ▪ 卷二百一十八【元纪三十六】起阏逢执徐四月,尽旃蒙大荒落十二月,凡一年有奇。
- ▪ ▪ 顺帝至正二十四年(甲辰,一三六四年)
- ▪ ▪ 顺帝至正二十五年(乙巳,一三六五年)
- ▪ 卷二百一十九【元纪三十七】起柔兆敦牂正月,尽强圉协洽六月,凡一年有奇。
- ▪ ▪ 顺帝至正二十七年(丁未,一三六七年)
- ▪ ▪ 顺帝至正二十六年(丙午,一三六六年)
- ▪ 卷二百二十【元纪三十八】起强圉协洽七月,尽著雍涒滩七月,凡一年有奇。
- ▪ ▪ 顺帝至正二十七年(戊申,一三六八年)
- ▪ ▪ 顺帝至正二十八年(戊申,一三六八年)
春,正月,甲辰朔,大风,御舟碇海中。
乙巳午,西风忽起,金人乘之攻明州。御前右军都统制、浙东制置使张俊与守臣徽猷阁待制刘洪道坐城楼上,遣兵掩击,杀伤相当。金人奔北,堕田间或坠水。俊急令收兵赴台州。是夜,金人拔寨去,屯馀姚,且请济师于宗弼。
丙午,帝遣中使召御前左军都统制、浙西制置使韩世忠赴行在。世忠已治舟师于通惠镇,乃请往镇江邀敌归师,尽死一战,帝从之。
己酉,诏遣使自海道至福建、虔州,问隆祐皇太后舣舟所在。帝虑太后径入闽、广,乃遣使问安焉。乙卯,滕康言太后已至虔州。
张俊既去,明州士民皆散。有士人率众扣刘洪道马首,愿留以御敌。洪道曰:“予尝数克敌而胜,若等毋虑。”丙辰夜,洪道微服而遁,与浙东副总管张思正引所部奔天童山,所过尽撤其桥,民不得济,数千人哀号震天。城中惟崇节马军与恶少仅千人,以酒官李木将之。
江、淮宣抚司右军统制岳飞自广德军移屯宜兴县。杜充之败也,其将士溃去,多行剽掠,独飞严戢所部,不扰居民,士大夫避寇者皆赖以免。
丁巳,张俊自台州赴行在。
金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韩企先为尚书左仆射。企先善于其职,宗翰、宗干皆重之。
是日,金陕西都统洛索破陕府,守臣右武大夫、宁州观察使李彦仙死之。
金自去冬以重兵来攻,彦仙守御甚备,遇士卒有恩,食既尽,煮豆以啖其下而取汁自饮,至是亦尽。宣抚处置使张浚,间道遗以金币,使犒其军,且檄都统制曲端以泾原兵往援。端素疾彦仙出己上,无出兵意。浚属官资阳谢升言于浚曰:“敌朝夕下陕,莫以为忧者,殆未知敌意也。敌已得长安,今取陕,则全据大河,且窥蜀矣。”众议不决,力争数日,师乃出,至长安,而敌先壅阻,不得进。
彦仙日与敌战,将士未尝解甲。洛索命自正月旦为始,以一军攻击,一日不下则翼日更遣一军,每一旬则聚十军并攻一日,期以三旬必拔之。彦仙意气如平常,登谯门,大作会,潜使人隧而出,焚其攻具,敌愕而却。洛索雅奇彦仙才,尝招之,彦仙斩其使。至是遂欲降之,使人呼曰:“即降,当富贵。”彦仙不应,日钩取敌兵数十磔城上,虽杀伤大当,而敌兵沓至,守埤者久,伤残日就尽。既而金兵亦乏食,欲引去,或告以急击可入,金人益众攻之。每队以鼓在前,击鼓一声则进一步,既渡濠池,鼓声渐促,莫不争先,疾声并力齐登,死伤者虽满地而不敢返顾。是旦,有鸢鸦数万噪于城上,与战声相乱,洛索曰:“城陷矣!”促使争攻,城遂破。彦仙率士卒巷战,左臂中刃,不殊,犹不已。金人惜其才,以重赏募人生致之。彦仙易敝衣杂群伍中,走渡河,曰:“吾不甘以身受敌人之刃。”敌纵兵屠掠,彦仙闻之,曰:“金人所以杀过当者,以我坚守不下故也,我何面目复见世人乎!”遂投河而死。金人取其家而杀之,陕民无噍类。浚闻,承制赠颜仙彰武军节度使,即商州立庙,且官其子。久之,赐谥忠威。
彦仙守陕再逾年,大小战二百,及城破,其属官陈思道、李岳、杜开、通守王浒、赵叔凭、职官刘效、冯经、县令张玘、将佐卢亨、邵云、阎平、赵成、贾何、吕圆登、宋炎等同死,无屈降者。叔凭,宗室子,初为兵马都监,积功武翼大夫、通判府事,及城危,有子为卢氏吏,间使语之曰:“吾托肺腑,死国难固其所,若则走也。”云,龙门人,金人破蒲城,云独与少年数百保聚山谷,初事邵兴,后为彦仙部曲,累官閤门宣赞舍人。金人得云,欲以为将,云怒骂不屈。洛索怒,钉云五日而磔之。平,湖城人,官閤门祗候。何,陕县人,与成皆修武郎。圆登,夏县人,尝为僧,城垂破,自外来援,与彦仙相持而泣曰:“围久,不知公安否,今得见公,死且无恨。”创甚,方卧,闻城环,遽起,战死。炎,陕县人,善蹶张。敌围城,炎取大弩数百调治,所射洞杀伤敌兵甚众。城破,敌欲将炎,呼炎出,不应,战死。后自云以下皆赠官,录其家一人。
己未,金人破明州。
先是金益兵而来,前二日,驻军广德湖旧寨前,遣老弱妇女运瓦砾填堑。次夕,植砲架十馀,对西门。是日,以数砲碎城楼,守者奔散而出,城遂破,金兵入城。
庚申,金主诏曰:“避役之民,以微直鬻身权贵之家者,悉出还本贯。”
辛酉,御舟离章安镇。
甲子,泊温州港口。
丙寅,御舟移次温州之馆头。
先是金人自明州引兵攻定海,破之,遂以舟师绝洋,侵昌国,欲袭御舟,至碕头,风雨大作。和州防御使、枢密院提领海船张公裕引大舶击散之,金人乃去。帝闻明州失守,遂引舟而南,与金人才隔一日。
丁卯,虔州从卫诸军作乱。
初,隆祐后太后既至虔州,府库所有既尽,卫军上请,惟得沙钱及折二钱,市买诸物不售。军士与乡民相争,军士遂纵火肆掠。
初,赵立既至楚州,朝廷因以立知州事,会金右监军昌亲率数万人围城,攻其南壁,自为旗头,引出众战,相持四十馀日。己巳,金人以砲击三敌楼,遂登城。立先取生槐本为鹿角以槎其破处,而下修月城以裹之,月城之中,实以柴薪,城之内为镕炉。敌自月城中入,立命以金汁浇之,死者以百数。金人不能入,遂退守孙村大寨,时遣数百骑出汉于城下,以掠取求粮采薪者。由是城中人不能出,而薪粮日竭。
二月,乙亥,御舟至温州江心寺驻跸,更名龙翔。
奉安启圣宫祖宗神御于福州。
金人既破江西诸郡,乃移兵趋湖南。帅臣直龙图阁向子諲,初闻警报,率军民固守,且禁士庶无得出诚。敌骑至潭州,呼令开门投拜,军民皆不从,请以死守。宗室成忠郎聿之隶东壁,子諲巡城,督察官吏,顾津聿之曰:“君宗室,不可效此曹苟简。”聿之感激流涕。敌围之八曰,既而登城,四面纵火。子諲率官吏夺南楚门亡去,城遂破,聿之拔刃自杀。
城之始破也,将官成忠郎刘玠率馀兵巷战,身中数十矢,战俞力。敌又以枪中之,众欲扶持而去,玠挥众直前,死于陈。敦武郎、新杭州兵马都监王暕,部民兵守朝宗门,亦死。
聿之,魏悼王后,安定郡王叔东子也。金人掠潭州六日,屠其城而去,子諲乃复入。后赠玠武经大夫,暕武德郎,聿之右监门卫将军。又一日,金人遂引去。
丙子,金人自明州引兵还临安。
初,金既破明州,遣人听命于宗弼,且云搜山检海已毕。宗弼曰:“如扬州例。”金人遂焚其城,惟东南角数佛寺与僻巷居民偶有存者,金人留明州七十日,引兵去。
初,宗弼留临安,闻浙西制置使韩世忠自江阴趋镇江,恐邀其后。是月庚辰,宗弼敛兵于吴山、七宝山,遂纵火,三日夜烟焰不绝。癸未,火息。甲申,纵兵大惊,且束装。丙戌,退军,以卤掠辎重不可遵陆,乃由苏、秀取塘岸路行。先是武功大夫、成州团练使陆渐迎降,宗弼以为临安府兵马钤辖。渐劝宗弼括金银,焚临安,因从军北去。
方金人未退军也,有衢州军事判官钱观复者,以衢当路冲,白郡守,纵民老弱出,户留一丁,不留与留而瘦弱不堪任,论如军法。其后诸兵欲乘时为变,顾城中金帛子女无异获,乃止。时李涛、李鄴、郑亿年皆在军中。宗弼因携之以北。
金人分兵侵海盐,县尉失良率射士百馀拒之,卒力战以死。
先是金人破京师,时河南之北悉为金所有,睢、洛皆屯重兵,惟汴京及畿邑犹为宋固守,而粮储乏绝,四面不通,多饥死。有河北签军首领聂渊者,与其徒十十五五,以食物与守城者博易,积久稔熟,遂不之疑。是日,渊与其徒数百人,夜登城之北壁,纵火焚楼橹,犹未敢下城,乃为慢道自守。是时城之东有群盗李溃、苏大刀等,权留守上官悟皆招入城。既入城,则焚掠不止,城中乱,悟及副留守赵伦出奔。悟至唐州,为董平所杀。金人得京师,以前都水使者王夔为留守,时在京强壮不满万人。自是四京皆没矣。
江东宣抚使刘光世奏:“杜充败事,未知存亡,王侄所统前军亦溃,韩世忠径上海船而去。臣今以孤军驻南康,移檄诸路,会兵勤王,望陛下远避贼锋,俟舂暄,破之不难。”诏:“光世所部军不少,今又会兵,深虑骚动。可止统本部乘间击之,毋失机会。
己丑,奉安景灵宫祖宗神御于温州开元寺。
庚寅,帝入温州,驻跸州治。
辛卯,金人破秀州。
先是两浙宣抚使周望在平江,有言敌自越州还金陵者。望素不严斥堠,但以传闻之语为信,乃遣统制官陈思恭、张俊统兵入杭,以规收复之功。思恭至秀州,侦知传言之妄,间道走湖州之乌墩镇以观变。至是金宗弼过秀州,通直郎、权州事邓根留武翼郎、本部兵马都监赵士医,乘城拒敌。城破,士医为流矢所中而死,后赠武翼大夫。望闻金师至崇德县,壬辰,调太湖舟千艘赴吴江御之。
鼎州人钟相作乱,自称楚王。
初,金人去潭州,群盗乃大起,东北流移之人,相率渡江。武经大夫、潍州团练使孔彦舟自淮西收溃兵,侵据荆南、鼎、澧诸郡,秘阁修撰、知荆南府唐悫弃城去。
相以左道惑众,自号大圣,言有神灵与天通,能救人疾患;阴语其徒,则曰:“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持此语以动小民,故环数百里间,小民无知者翕然从之,备粮谒相,谓之拜父。如此者二十馀年,相以故家赀钜万。及湖、湘盗起,相与其徒结集为忠义民兵,士大夫避乱者多依之。相所居村,有山曰天子冈,遂即其处筑垒浚濠,以捍贼为名。会孔彦舟入澧州,相乘人情惊扰,因托言拒彦舟以聚众,至是起兵,鼎、澧、荆南之民响应。相遂称楚王,改元天载,立妻伊氏为皇后,子子昂为太子,行移称圣旨,补授用黄牒,一方骚然。时鼎州阙守臣,而湖南提点形狱公事王彦成、单世卿,皆挈家顺流东下,仅以身免。贼遂焚官府、城市、寺观及豪右之家,凡官吏、儒生、僧道、巫医、卜祝之流,皆为所杀。自是鼎州之武陵、桃源、辰阳、沅江、澧州之澧阳、安乡、石门、慈利,荆南之枝江、松滋、公安、石首,潭州之益阳、宁乡、湘阴、江化,峡州之宜都,岳州之华容,辰州之沅陵,凡十九县,皆为盗区矣。
乙未,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江、淮宣抚使杜充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
充自真州而北,宗弼遣人说充,许以中原地封之,如张邦昌故事,充遂降于金。知真州向子忞以闻,帝闻之,不食者累日。御史中丞赵鼎、右谏议大夫富直柔同对,请先罢充,俟得其北降的报,则别议罪,故有是命。
丙申,以帝还温州,德音释天下徒刑,一应士民家属有自金来归者,所在量给钱米,于寺院安泊,访还其家。
徽猷阁直学士、知庆阳府兼陕西制置使王似知成都府。
时宣抚处置使张浚闻帝亲征,亟治兵,自秦州入卫,留参议军事刘子羽掌留司事,凡川、陕军政民事,皆得专决;又徙似知成都府,而以亲卫大夫、明州观察使赵哲代之。徽猷阁直学士卢法原,时守成都,乃命法原赴行在。
是日,金游骑至平江城东,统制官郭仲威,兵未交而退。同知枢密院事、两浙宣抚使周望奔太湖,市人请留,不可,则极口嫚骂,望不顾而去。守臣徽猷阁直学士汤东野,闻望已出,则挈家潜遁,以府印付仲威。次日,仲威与将官鲁珏纵火城中,夜,望及仲威皆遁。其下自城南转动居民,北出齐门而去,民之得出郭者,多为所杀。
戊戌,宗弼入平江,驻兵府治,卤掠金帛子女既尽,又纵火燔城,烟焰见百馀里,火五日乃灭。
三月,癸卯朔,宗弼去平江府。
甲辰,初,洛索既破陕,遂与其逼完颜杲长驱入关。宣抚处置使司都统制曲端,闻敌至,遣右武大夫、忠州刺史、泾原路马步军副总管吴玠及统制官张忠孚、李彦琪将所部拒之于彭原店,端自拥大兵屯于邠州之宜禄以为声援。敌乘高而陈,洛索引兵来战,玠击败之。既而金师复振,宋军败,端退屯泾州,金人亦引去。端劾玠违节,降武显大夫,罢总管,复知怀德军。宣抚处置使张浚素奇玠,寻擢玠秦凤副总管兼知凤翔府。时当兵火之馀,玠劳来安集,民赖以生。
始,青溪岭之战,玠牙兵皆溃,及是玠治兵秦凤,诸溃卒复出就招。玠问讯再三,搜索非是者五六人,斥遣之,馀悉斩于远亭下,去秦州十里,军中股栗。自是每战皆效死,无复溃散者矣。
己酉,张浚言大食献珠玉,已至熙州,诏津遣赴行在。右正言吕祉,言所献珍珠、犀牙、乳香、龙涎、珊瑚、栀子、玻璃,非服食器用之物,不当受,帝谕大臣曰:“捐数十万缗易无用珠玉,曷若爱惜其财以养战士!”遂命宣抚司无得受,仍加赐遣之。
壬子,金人攻常州,守臣右文殿修撰周杞闻敌至,弃城去宜兴县,金人遂入常州。
甲寅,权知三省枢密院事卢益至行在,诏趣令入对。先是帝谕吕颐浩曰:“朕初不识隆祐皇太后,自建炎初迎奉至南京,方始识之,爱朕不啻己出,宫中奉养及一年半,朕之衣服饮食,必亲调制。今朕父母兄弟皆在远方,尊长中唯皇太后。不唯相别数千里外,加之敌骑冲突,又兵民不相得,纵火交兵,五六日乃定,复尔惊扰。当早遣大臣领兵奉迎,以称朕朝夕慕念之意。”遂命益与御营使司都统制辛企宗、带御器械潘永思偕行。
丁巳,金人至镇江府,浙西制置使韩世忠已屯焦山寺以邀之,降其将铁爪鹰李选。选者,江淮宣抚使溃卒也。
宗弼遣使通问,世忠亦遣使臣石皋报之,约日会战。世忠谓诸将曰:“是间形势,无如龙王庙者,敌必登此觇我虚实。”乃遣将苏德将二百卒伏庙中,又遣二百卒伏庙下,戒曰:“闻江中鼓声,岸兵先入,庙兵继出。”敌至,果有五骑趣龙王庙,庙中之伏喜,先鼓而出,五骑振策以驰,仅得其二;有红袍白马,既坠乃跳驰而脱者,诘之,则宗弼也。既而战数十合,世忠妻和国夫人梁氏在行间,亲执桴鼓,敌终不得济。复使致词,愿还所掠假道,世忠不从;益以名马,又不从。时左监军完颜昌在潍州,乃遣贝勒托云趣淮东,以为宗弼声援。
己未,帝诣开元寺,朝辞九庙神主,宰执百官皆扈从。自渡江至是,始有此礼。是日,上御舟复还浙西。
庚申,诏:“昨金人所破州县,其投拜官除知、通别取旨外,馀并罢。内统兵官以众寡不敌,致有溃散,理宜矜恤,可特放罪,仍旧统押人马。”时朝廷恐将士溃散者众,乘乱为变,故贷之。
辛酉,御舟发温州。
壬戌,御舟次章安镇。
乙丑,帝次台州松门寨。宰执奏事,吕颐浩因言:“此行未审且驻会稽,为复须到浙右?”帝曰:“须由苏、杭往湖州,或如卿所奏往宣州。朕以为会稽只可暂驻,若稍久,则人怀安而不乐屡迁。”颐浩又曰:“将来且在浙右为当,徐谋入蜀。”帝曰:“朕谓倚雍之强,资蜀之富,固善。但张浚秦汉中止可备万人粮,恐太少。两浙若委付得人,钱帛犹可溯流而西。至于粮斛,岂可漕运!”颐浩曰:“若第携万兵入蜀,则淮、浙、江、湖以至闽、广,将为盗区,皆非国家之有矣。”帝曰:“当益进上流,用淮、浙榷贷盐钱以赡军费,运江、浙、荆、湖之粟以为军食。“王綯曰:“议者但知轻议晋元帝还都建鄴,不能恢复中原,而多言入蜀便。殊不知自秦用张仪至本朝遣王继恩,下蜀者八矣,取辄得之,不劳再举,则亦未可谓之便也。”范宗尹曰:“臣谓若便入蜀,恐两失之;据江表而徐图关陕之事,则两得之。决择取舍,不可不审。”帝曰:“然。”既而浚复上疏言:“陛下果有意于中兴,非幸关陕不可。愿先幸鄂渚,臣当纠率将士奉迎銮舆,永为定都大计。”帝不许。
诏赐故资政殿学士许景衡家所僦温州官物一区。帝因言:“朕自即位以来,执政中张悫第一,忠直至诚,遇事敢言,无所回避;其次则景衡;若郭三益,则善人而已。”
辛未,帝次定海县。帝见定海为金人所焚,恻然曰:“朕为民父母,不能保民,使至此。”王綯曰:“陛下留杜充守建康,留周望守平江,非轻弃江、浙而遽适南方。不幸充、望不称任使,乃至如此。”吕颐浩因言承平之久,士多文学,而罕有练达兵财可济今日者。帝曰:“前此太平,朝士若乘马驰骋,言者必以为失体;才置良弓利剑,议者将以为谋叛。”綯曰:“大抵文学之士未必应务,有才者或短于行,自非陛下弃瑕录用,则举世无全人也。”
是春,金左副元帅宗翰、右监军希尹、右都监耶律伊都皆在大同,右副元帅宗辅在析津府,遣贝勒托云率众围楚州,守臣赵立乘城御之,不能下,进围扬州。
初,金人破山东,左监军完颜昌,密有许封刘豫之意。会济南有渔得鳣者,豫妄谓神物之应,乃祀之;既而北京顺豫门下生禾,三穗同本,其党以为豫受命之符。豫乃使其子伪知济南府麟赉重宝赂昌,求僭立。大同尹高庆裔,左副元帅宗翰心腹也,恐为昌所先,乃说宗翰曰:“吾举兵止欲取两河,故汴京既得,则立张邦昌,后以邦昌废逐,故再有河南之役。方今河南州郡,官制不易、风俗不更者,可见吾君意非贪土,亦欲循邦昌之故事也。元帅盍建此议,无以恩归它人!”宗翰乃令希尹驰白金主,金主许之。
宗翰遂遣庆裔自河阳越旧河之南首至豫所隶景州,会官吏军民于州治,谕以求贤建国之意,皆莫敢言,曰:“愿听所举。”庆裔徐露意以属豫,郡人迎合敌情,惧豫权势;又,预适景人也,故进士张浃等遂共举之。庆裔至德、博、大名,一如景州之故;既至东平,则分递诸郡以取愿状而已。庆裔归,具陈诸州郡推戴之意,宗翰许之。
夏,四月,甲戌,御舟至明州。丙子,次馀姚县,海舟大不能进,诏易小舟,仍许百官从便先发。癸未,帝次越州,驻跸州治。
浙西制置使韩世忠,与金宗弼相持于黄天荡,而贝勒托云围扬州。朝廷恐守臣张绩力不能支,许还屯京口,绩不为动,敌乃趋真州。绩,金坛人也。
时托去军于北,宗弼军于南,世忠以海舰进泊金山下。将战,世忠预命工锻铁相连为长絚,贯以大钩,以授士之骁捷者。平旦,敌以舟噪而前,世忠分海舟为两道出其背,每缒一绠,则曳一舟而入,敌竟不得济。乃求与世忠语,世忠酬答如响,时于所佩金瓶传酒纵饮示之。宗弼见世忠整暇,色益泪,乃求假道甚恭,世忠曰:“是不难,但迎还两宫,复旧疆土,归报明主,足相全也。”
吕颐浩闻敌穷蹙,乃请帝如浙西,且下诏亲征以为先声,而亟出锐兵策应世忠,庶几必擒乌珠;参知政事王綯,亦言宜遣兵与世忠夹击。帝纳之,甲申,下诏亲征。御史中丞赵鼎言:“臣在温、台,屡言当俟浙西宁静及建康之兵尽渡江,然后回跸。今遽有此举,必韩世忠之报敌骑穷蹙,可以翦除耳。万一所报不实,乃建率之众未退,回戈冲突,何以待之?”时有妖人王念经者,聚众数万,反于信州之贵溪,鼎言:“饶、信魔贼未除,王侄溃军方炽,陛下遽舍而去,兹乃社稷存亡至危之几也。”
戊子,韩世忠奏捷。帝曰:“金人南下以来,诸军率望风奔溃,今岁如世忠辈虽不成大功,皆累获捷。若益训卒缮兵,今冬金人南来,似有可胜之理。”范宗尹曰:“前此兵将望风奔溃,而今岁皆能力战,此天意似稍回;更愿陛下修德,庶几天意必回。”乃出世忠奏,命尚书省以黄榜谕中外。
时敌众十万馀,而世忠战士才八千。宗弼求登岸会语,世忠以二人从,见之。宗弼招之降,世忠怒,引弓且射之,亟驰去。
壬辰,近臣言:“陛下即位以来,灼见祸乱之源,痛思惩艾,故以元祐党籍,屡下诏旨,特加追叙,欲以竦动四方观听,甚盛举也。止缘使逐家各自陈乞,故或子孙零落,不能申请,或子孙虽在而诰敕散失,至有诰敕具在而为有司以微文沮止者,致使往往未被赠典。虽如吕公著、吕大防、韩维、苏辙、顾临、梁焘、张舜民、范祖禹、王古辈,尚未沾昭洗之泽,其它可不言而知也。臣私窃恨之。夫名党籍,率皆一时之望,所历官职,众所共知,不容稍有伪滥,而特使追复,又非寻常之比。谓宜诰命从中而下,使异数齐颁,四方改观,岂宜以有司微文沮格耶!欲望睿旨俾三省条具,不必更待逐家陈乞。”疏奏,诏依德音许本家自陈而已。
丙申,通议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营使吕颐浩罢。
先是赵鼎复辟吏部尚书之命,且攻颐浩之过,章十数上,颐浩乃求去,帝宣还之。前一日,颐浩入见毕,面东而立,不预进呈。帝谕王綯等曰:“颐浩功臣,兼无误国大罪,与李纲、黄潜善不同,朕眷遇始终不替。”是夕,遂召给事中兼直学士院汪藻草制罢颐浩。制略曰:“占吏员而有亏铨法,专兵柄而几废枢庭。下吴门之诏,则虑失于先时;请浙右之行,则力违于众论。”遂罢为镇南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充醴泉观使。后二日,复诏中外,以颐浩倡义勤王,故从优礼焉。
时王綯与颐浩论颇同,乃累章乞免。于是范宗尹摄行相事,遂留会稽,无复进居上流之意矣。
是日,浙西制置使韩世忠及宗弼再战于江中,败绩。
宗弼既为世忠所扼,欲自建康谋北归,不得去。或献谋于金人曰:“江水方涨,宜于芦场地凿大渠二十馀里,上接江口,舟出江背,在世忠之上流矣。”宗弼从之,傍治城西南隅凿渠,一夜渠成,次日早出舟,出忠大惊。金人悉趋建康,世忠尾击,败之,金人终不得济。
先是宗弼在镇江,世忠以海舟扼于江中,乘风使篷,往来如飞,乃揭榜募人献所以破海舟之策。有福州王某,侨居建康,教金人于舟中载土,以平板铺之,穴船板以棹桨,俟风息则出江,有风则勿出,海舟无风,不可动也,以火箭射其箬篷,则不攻自破矣。一夜造火箭成。及是引舟出江。其疾如飞,天霁无风,海舟皆不能动。世忠舟师,本备水陆之战,每舟有兵,有马,有家属,有辎重。金人以火箭射其箬篷,火烘日曝,人乱而呼,马惊而嘶,被焚与堕江者,不可胜数。所焚之舟,蔽江而下,金人鼓棹,以轻舟追袭之,金鼓之声,震动天地。统制官、右武大夫、成州团练使孙世询,武功大夫、吉州防御使严永吉,皆力战死。世忠与馀军至瓜步,弃舟而陆,旋还镇江聚兵,沿江避兵之人,往往取其粮食,亦有得军储银帛者,宗弼弓得绝江遁去。后赠世询五官,永吉四官,仍并为承宣使,录其子。世询,开封人也。
辛丑,诏:“诸路曾经残破州军发解举人,以靖康元年就试终场人数为率,纽计取放。”
是月,金人侵江西者,自荆门北归,留守司统制牛皋潜军于宝丰之宋村,击败之。京西捉杀副使王俊,以皋为武功大夫、和州防御使、充五军都统制。
夏,五月,壬寅朔,诏孟夏飨景灵宫,令平江府、温州守臣分诣;其后福州、潮州准此。
癸卯,金禁私度僧尼,及继父、继母之男女无相婚配。
甲辰,参知政事、权枢密院事范宗尹为通议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营使。
时江北、荆湖诸路盗益起,大者至数万人,据有州郡。朝廷力不能制,盗所不能至者,则以土豪、溃将或摄官守之,皆羁縻而已。宗尹以为此皆乌合之众,急之则并死力以拒官军,莫若析地以处之,盗有所归,则可以渐制,乃言于帝曰:“昔太祖受命,收籓镇之权,天下无事,百有五十年,可谓良法。然国家多难,四方帅守,事力单寡,束手而莫知所出,此法之弊也。今日救弊之道,当稍复籓镇之法,亦不尽行之天下,且裂河南、河北数十州为之,少与之地而专付以权,择人久任,以屏王室。”群臣多以为不可,宗尹曰:“今诸郡为盗据者以十数,则籓镇之势洸洸成矣。曷若朝廷为之,使恩有所归。”帝决意行之,遂以为相。宗尹时年三十三。
己巳,起复承务郎张斛言:“淮南两路见有归正人守官或寄居者,虑人情猜忌,妄生事端,望量移入以南州军,各令自言愿往何州居止。”从之。时给事中兼直学士院汪藻亦言:“自东晋以来,中原失据,故江南、北侨立州郡,纳其流亡之人。比金人南侵,多驱两河之民列之行陈,号为签军,被其劫质以来,盖非得已。今年建康,镇江为将臣所招,遁归者无臣万人,此其情可见。莫若用六朝侨寓法,分浙西诸县,皆以两河州郡名之。假如金坛谓之南相州,许相州之人皆就金坛而居,其它类此,俟其南侵,徐以其职招之。彼既知所居各有定处,粗成井邑,父兄骨肉亲戚故旧皆在,亦何为而不归我哉!况浙西州县,昨经杀戮之后,户绝必多。如令有司籍定田产顷亩,以侨寓之人计口而给,俟稍安居,料其丁壮,教以战陈,皆精兵也,必争先用命,永无溃散。与夫从彼驱虏,反为我敌者,其利害岂止相万哉!”
丁未,金左副元帅宗翰与诸帅分往山后避暑。
先是大同尹高庆裔自东平还云中,言推戴刘豫之意。宗翰复令庆裔驰至东平,问豫可否,豫阳推张孝纯。宗翰报曰:“戴尔者河南万姓,推孝纯者独尔一人,难以一人之情而阻万姓之愿。尔当就位,我当以孝纯辅尔。”其议遂决。
宗翰与右监军希尹、右都监耶律伊都同之白水泊避暑。于是右副元帅宗辅之儒州望云县之望国崖,左监军昌留居潍州,而宗弼自江南还屯六合县。
戊申,金主诏曰:“河北、河东签军,其家属流寓河南,被俘掠为奴婢者,官为赎之,俾复其业。”
辛亥,朝请郎、直龙图阁、统领赤心队军马刘晏,及戚方战于宣州,死之。
初,宣州围急,朝廷命统领官巨师古统兵三千人自平江往援,又命晏自常州以所部赴之。晏始至城下,未安营垒,乘贼不意,自城南转城西,直趋城北,以捣方之帐,方大惊,退走。晏恃勇,欲生致方,乃单骑追之。贼见官军不多,乃自骆驼山设伏以断其归路,方率龙随迎战。晏力不能敌,退还,至天宁寺前,马陷淖,不可出,桥左有伏贼,以钩枪搭晏,晏犹手杀数十人,以无援被害。师古踵至,连战不胜,遂引众入城。事闻,赠晏龙图阁待制,官其四子,为立庙曰义烈,岁时祀之。
壬子,金人焚建康府,执李棁、陈邦光,自静安渡宣化而去。
时宗弼屯六合县,其辎重自瓜步口舳舻相衔,至六合不绝,建康城中悉为煨烬。棁道死,宗弼以邦光归于刘豫。淮南宣抚司右军统制岳飞,闻金人去,以所部邀击于静安,胜之,飞还屯溧阳。后军统制刘经欲杀飞而并其军,飞诱经杀之。
初,金人既渡江,淮东犹无警,安抚使、直宝文阁张缜尚守扬州,节度濠州军马刘位,领众在横山中,惟饮博而已。逮金人据六合,于是真州为群盗所扰,不可居。守臣王冠率军民渡江,驻于溧水、溧阳之间,金人又入真州,而扬州亦不可守,张缜乃弃扬州。
敌在建康凡半年,自采石至和州,道路往来不绝。宗弼既破浙西,和州粗留兵戍守,然无一官军乘虚至城下者。水军统制邵青屯竹筱,谍知建康敌骑绝少,欲引兵入之,会青为牛所伤,创甚,遂不能行。有都团陈德,结众欲杀金人,部勒已定,前期为其徒所告,德举家被害,兵马都监金沔死之。
岳飞之击金人于静安也,通直郎、权通判建康府钱需,纠率乡兵,邀敌之后,遂从飞入城,因权府事。
夜,有赤云亘天,其中白气贯之,犯北斗及紫微,由东南而散。殿中侍御史沈与求言:“此天爱陛下,出变以示警也。愿陛下随宜措置,略修宗庙、陵寝之祀;多遣亲信之臣,迎护柔德帝姬还宫。及取越王之子,使奉朝请,择谨畏儒臣教之。又,天子所在,谓之朝廷,今号令出于四方者多矣,尽假便宜,即同圣旨。然其大者,虔州一朝廷,秦州一朝廷,号令之极,至为诏矣。愿条约便宜事件,度其缓急,特罢行之。申节张浚等,止降指挥,勿为诏令。”
甲寅,金人破定远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保宁军承宣使、节制淮南军马闾勍为所执。至南京,金人欲降之,不可;欲以为京东安抚使,又不可。敌怒,敲杀之。讣闻,赠检校少保、昭化军节度使,谥壮节。
是日,统制官巨师古与戚方战于宣州城下,方三战三败,遂引去。宣州受围,凡二十有九日,方既去,城之东壁摧裂者数十丈。
乙卯,朝奉郎赵霖知和州。
始,宗弼既渡江,和人共推兵马都监、武德大夫宋昌祚权领州事,率军兵固守。逮敌北归,复围之。禁军左指挥使郑立,亦拳勇忠愤,共激士卒,昼夜备御不少怠。阅数日,宗弼亲督众攻城,军士胡广伏城东北角,发强弩射之,中其左臂。宗弼大怒,立击破之,昌祚与权通判州事、奉议郎唐景、历阳令謇誉、司户参军徐兟、历阳尉、成忠郎邵元通皆死谯楼上,敌裂其尸以徇。时士金不降,溃围而出,保州之西麻湖水寨,推乡人一二豪者为统领。霖时在江东,间关赴难,军民言于朝,故命为守。后赠昌祚三官,录其二子;景、兟、元通皆推恩有差。霖尝为直徽猷阁,坐赃废。
戊午,初,帝在明州,诸班直为乱,既诛为首者,遂废其班。及还会稽,乃命御前中军统制辛永宗更选兵三百人直殿,然皆乌合之众。至是赵鼎因奏事言”“陛下初即位,议复祖宗之政,至今未行一二。而祖宗于兵政最为留意,熙宁变旧章,独不敢议。盖自艺祖践阼,与赵普讲明利害,著为令典,万世守之,不可失也,昨明州班直缘诉事纷乱,非其本谋,乃尽废之,是因咽而废食。今诸将各总重兵,不隶三衙,则民政已坏,独卫兵仿佛旧制,亦扫荡不存。是祖宗之法废于陛下之手,臣甚惜之。仁宗时,亲事官谋不轨,直入禁廷,几成大祸,既获而诛,不复穷治,未闻尽弃之也。”帝悟,寻复旧制。
甲子,诏曰:“周建侯邦,四国有籓垣之助;唐分籓镇,北边无强敌之虞。永惟凉渺之资,履此艰难之运,远巡南国,久隔中原,盖因豪杰之徒,各奠方隅之守。是用考古之制,权时之宜,断自荆、淮,接于畿甸,岂独植籓篱于江表,盖将崇屏翰于京都。欲隆镇抚之名,为辍按廉之使。有民有社,得专制于境中;足食足兵,听专征于阃外。若转移其财用,与废置夫官僚,理或应闻,事无待报。惟龙光之所被,既并享于终身;苟功烈之克彰,当永传于后裔。尚赖连衡之力,共输夹辅之忠。”诏词,直学士院綦崈礼所草也。
先是范宗尹言:“从官集议分镇事宜,请以京畿、淮南、湖北、京东、西地方,并分为镇。除茶盐之利,国计所系,合归朝廷置官提举外,它监司并罢;上供财赋,权免三年,馀令帅臣移用。管内州县官许辟置,知、通令帅臣具名奏差,朝廷审量除授,遇军兴,听从便宜。其师臣不因朝廷召擢,更不除代。如能捍御外寇,显立大功,当议特许世袭。”
乙丑,右武大夫、忠州刺史知楚州兼管内安抚使赵立为楚、泗州、涟水军镇抚使,兼知楚州。时宗弼自六合归,屯于楚州之九里径,欲断立粮道,立又大破之。
先是刘豫在东平,遣立故人葛进等赉书诱立,令贡税赋,立大怒,不撤封,斩之。已而又遣沂州举人刘偲持旗榜招立,具言金人大军且至,必屠一城生聚,立令将出就戮。偲大呼曰:“公非吾故人乎?”立曰:“吾知忠义为国,岂问故人耶?”趣令缠以油布,焚死市中,且表其旗榜于朝。由是忠义之声倾天下,远迩向风归之。
戊辰,统制官岳飞献静安金人之俘。帝呼人译问,得女真八人,磔之,馀汉儿分隶诸军。帝因谓大臣曰:“金人颇能言二圣动静,云今在韩州,及皇后、宫人皆无恙。”帝感动,不怿久之。
三省言:“江道辽远,缓急恐失机会。欲发江东、西为三帅:鄂州路,领岳、筠、袁、虔、吉州、南安军;江州路,领洪、抚、信州、兴国、南昌、临江、建昌军;池州路,领建康府、太平、饶、宣、徽州、广德军;并为安抚使。”从之。
先是浙西帅府移治镇江,故范宗尹请置安抚使于鄂与江、池,谓建康本帅冶,缘近镇江,而去江州千四百里,独池在其间,若置帅于此,则沿江道里甚均,三帅相去各七百里。然池阳僻陋,乃置江东大帅,而建康重地,反为支郡隶之,议者不以为是。
六月,壬申,权通判建康府钱需言捕敌兵一人,自言涿州人。上曰:“此吾民,不可杀也。”令隶诸军。
金以故辽旧臣耶律哈喱质等十人分治新附州镇。
癸西,金主命以昏德公女六人为宗妇。
甲戌,以宰相范宗尹兼知枢密院事,罢御营使。
议者以为:“宰相之职,无所不统。本朝沿五代之制,政事分为两府,兵权付于枢密,比年又置御营使,是政出于三也。望罢御营司,以兵权归之密院,而宰相兼知。凡军额有阙,并申枢密增补,不得非时招收,仍用符以遣发。庶几可以收兵柄,一赏罚,节财用。”于是罢御营使及官属,而以其事归枢密院为机速房焉。自庆历后,宰相不兼枢密者八十馀年,其复兼盖自此始。
诏:“初除执政官,正谢日赐衣带,鞍马如故事。
乙亥,诏:“六品以上官及初改京官并给告身,朝官以上给敕,初授官人给绫纸。”
丁丑,太尉、御营副使刘光世充御前巡卫军都统制。
光世所领部曲既无所隶,因号太尉兵,侍御史沈与求论其非宜。会御营司废,乃以巡卫名其军,除光世都统制。
戊寅,诏:“御前五军改为神武军,御营五军改为神武副军,其将佐并属枢密院。”
徽猷阁待制、知临安府季陵复为中书舍人。
陵人对,首上奏曰:“臣观今日国势,危如缀旒。大驾时巡,未有驻跸之地;贤人远遁,皆无经世之心。兵柄分于下而将不和,政权去于上而主益弱,所恃以仅存者,人心未厌而已。
“前年议渡江,人以为可,朝廷以为不可,故讳言南渡而降诏回銮。去年议幸蜀,人以为不可,朝廷以为可,故弛备江、淮而经营关陕。以今观之,孰得孰失?张浚出为宣抚处置使,不过欲迎陛下耳。金人长驱,深入吴、越,至今尚在淮甸,曾无一骑入援王室者。
“维扬之亦,朝廷不及知,而功归于宦寺;钱塘之变,朝廷不能救,而功归于将帅。是致陛下信任此曹,有轻朝十之心。黄潜善好自用而不能用人,吕颐浩知使能而不知任贤。自张确、许景衡饱恨而死,刘豫、杜充相继飏去,凡知几自重者,往往卷怀退缩矣。
“今天下不可谓无兵,若刘光世、韩世忠、张俊者,各率诸将,同心而谋,协力而行,何所往而不克!然兵柄既分,其情易睽;各招亡命以张军势,各效小劳以报主恩;胜不相逊,败不相救,大敌一至,人自为谋,其能成功哉?
“君臣之间,义同一体,庙堂出命,百官承禀,知有陛下,不知有大臣。大臣在外,事涉形迹,其可作威福以自便乎?张浚在陕右,区处军事,恐失机会,便宜可也;乃若自降诏书,得无窃命之嫌耶?官吏责以办事,便宜可也;若安置从臣,得无忌器之嫌耶?以至赐姓氏,改寺额,事类此者,无与治乱,待报何损!是浚在外伤于太专矣。
“三代之得天下者,得其民也;得其民者,得其心也。民坠涂炭,无甚于今日。发掘丘墓,焚烧屋庐,六亲不能相保,而戴宋惟旧,实祖宗德泽在人心者未厌也,所望以中兴,惟此一事耳。然人心无常,固亦难保,陛下宜有以结之。今欲薄敛以裕民财,而用度方阙;今欲轻徭以舒民力,而师旅方兴。罪己之诏屡降,忧民之言屡闻,丁宁切至,终莫之信。盖动民以行不以言,臣意陛下举事当,人心服,自足以结之也。爵当贤,禄当功,刑当罪,施设注措无不当于理,天下不心悦而诚服者,未之有也。臣愿陛下以其所当虑者,使一二大臣谋之,无偏听,无自贤,无畏强御,无徇私昵,处之得其当则人心服,人心服则盗贼将自息而外患亦可图矣。”
是日,滁、濠镇抚使刘位为张文孝所杀。
前一日,位引兵入滁州,克之,文孝遁去。诘旦,文孝以其众复至城下,位即引兵迎敌。位逢兵众数百,以为己之兵也,乃指挥杀贼,而所逢者贼兵也。位觉之,欲急战,为贼所杀,权知州事苟某与州县官皆散走。事闻,诏其子武德郎、閤门宣赞舍人、知泗州纲,起复滁、濠州镇抚使,赠位武功大夫、忠州防御使,后为立祠,名刚烈。
己卯,罢临安府守臣兼浙西同安抚使,以防秋在近,欲责任之专故也。
庚辰,和州进士龚楫率民丁袭金人于新塘,为所杀。
时和州、无为军镇抚使赵霖,虽已受命,然寓治水寨,未入城,水寨之众,乘间出掠敌营。宗弼乃遣偏师筑堡新塘,以遏绝濡须之路,楫率二千人袭之,入其营,获敌兵数百,所掠男女尽纵之。楫归,道遇敌救大至,其众多赴水死。楫为敌所得,戟手大骂不绝,敌脔割之,时年二十二。霖上其事于朝,有司以楫率众无所受命而格其恩。楫,原孙也。
敌之得历阳也,有士人蒋子春者,平日教授乡里,敌见其人物秀整,喜,欲命之以官;子春怒骂,为所杀。
乙酉,诏皇兄右监门卫大将军、忠州防御使安时权主奉益王祭祀。
先是安时请袭封,事下礼官,以安时非嫡,遂不许。自仁宗以来,诸王後各以一人袭封,至渡江始废。
戊子,诏遣使抚谕邵青、戚方,以所部赴行在。
时方引兵犯安吉县之上乡,浙西、江东制置使张俊以兵讨之。或言上乡路狭,不可行兵,俊乃遣其将王再兴招之。会统制官岳飞追袭其后,方无路进退,始诣俊乞降。方上兵簿,有马六百匹,所献金玉珍珠不可计。至行在,日与中贵人蒱博,不胜,取黑漆如马蹄者用火烤去,皆黄金也,以偿博,不下数枚。诏迁方武翼大夫,以其军六千人隶王侄军,后因以方为裨将。时人为之语曰:“要高官,受招安。”
乙丑,枢密院进呈刘光世所获敌人并签军状。参知政事张守曰:“光世谓签军不宜留,盖知吾山川险易,它日叛亡,恐为敌人乡道。”帝曰:“此皆吾民也,不幸陷于敌,驱质而来,岂其得已!”守曰:“若分置军伍中,每队留一二人,岂通遽叛!”帝以为然。
辛卯,大理寺奏魔贼王宗石等款状,帝曰:“此皆愚民无知,自抵大戮。朕思贵溪两时间二十万人无辜就死,不胜痛伤。”乃诛宗石第二十六人于越州市,其馀皆释之。先是浙西、江东制置使张俊,以全军讨饶、信妖盗,太尉刘光世因命统制官王德、靳赛总兵会之,获王念经。德等凡屠两县,所杀不可胜计。帝闻之不乐,故有此谕。
壬辰,初,山东之破,其士人多不降,有沧州人李齐聚众沙门岛,密人徐文聚众灵山寺,莱州人范温聚众福山岛。会河北忠义人护送宗室士干泛海南归,文劫之。至是文自称忠训郎、权密州都巡检使,其副宋稳自称忠翊郎、权兵马监押,请以所部五千人、海舟百五十泛海来归。诏各进一官,赴行在。
己亥,封才人张氏为婕妤,和义夫人吴氏为才人。吴氏,开封人,时年十六。自上即位以来,嫔御未备,及是潘贤妃从隆祐皇太后在虔州,后宫近侍者,惟二人而已。
是月,资政殿大学士陈过庭没于燕山,年六十;后谥忠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