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氏春秋
- ▪ 卷一孟春纪
- ▪ ▪ 孟春纪
- ▪ ▪ 本生
- ▪ ▪ 重已
- ▪ ▪ 贵公
- ▪ ▪ 五曰:
- ▪ 卷二仲春纪
- ▪ ▪ 仲春纪
- ▪ ▪ 贵生
- ▪ ▪ 情欲
- ▪ ▪ 当染
- ▪ ▪ 功名
- ▪ 卷三季春纪
- ▪ ▪ 季春纪
- ▪ ▪ 尽数
- ▪ ▪ 先己
- ▪ ▪ 论人
- ▪ ▪ 圆道
- ▪ 卷四孟夏纪
- ▪ ▪ 孟夏纪
- ▪ ▪ 劝学
- ▪ ▪ 尊师
- ▪ ▪ 诬徒
- ▪ ▪ 用众
- ▪ 卷五仲夏纪
- ▪ ▪ 仲夏纪
- ▪ ▪ 大乐
- ▪ ▪ 侈乐
- ▪ ▪ 适音
- ▪ ▪ 古乐
- ▪ 卷六季夏纪
- ▪ ▪ 季夏纪
- ▪ ▪ 音律
- ▪ ▪ 音初
- ▪ ▪ 制乐
- ▪ ▪ 明理
- ▪ 卷七孟秋纪
- ▪ ▪ 振乱
- ▪ ▪ 禁塞
- ▪ ▪ 孟秋纪
- ▪ ▪ 荡兵
- ▪ ▪ 怀宠
- ▪ 卷八仲秋纪
- ▪ ▪ 爱士
- ▪ ▪ 仲秋纪
- ▪ ▪ 论威
- ▪ ▪ 简选
- ▪ ▪ 决胜
- ▪ 卷九季秋纪
- ▪ ▪ 季秋纪
- ▪ ▪ 顺民
- ▪ ▪ 知士
- ▪ ▪ 审己
- ▪ ▪ 精通
- ▪ 卷十孟冬纪
- ▪ ▪ 孟冬纪
- ▪ ▪ 节丧
- ▪ ▪ 安死
- ▪ ▪ 异宝
- ▪ ▪ 异用
- ▪ 卷十一仲冬纪
- ▪ ▪ 仲冬纪
- ▪ ▪ 至忠
- ▪ ▪ 忠廉
- ▪ ▪ 当务
- ▪ ▪ 长见
- ▪ 卷十二季冬纪
- ▪ ▪ 士节
- ▪ ▪ 介立
- ▪ ▪ 诚廉
- ▪ ▪ 不侵
- ▪ ▪ 季冬纪
- ▪ 卷十三有始览
- ▪ ▪ 应同
- ▪ ▪ 去尤
- ▪ ▪ 听言
- ▪ ▪ 谨听
- ▪ ▪ 务本
- ▪ ▪ 谕大
- ▪ ▪ 有始
二曰: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 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之〕,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有[石垂]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人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会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馀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义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