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唐书
- ▪ 本纪第一 高祖
- ▪ 本纪第二 太宗
- ▪ 本纪第三 高宗
- ▪ 本纪第四 则天皇后 中宗
- ▪ 本纪第五 睿宗 玄宗
- ▪ 本纪第六 肃宗 代宗
- ▪ 本纪第七 德宗 顺宗 宪宗
- ▪ 本纪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
- ▪ 本纪第九 懿宗 僖宗
- ▪ 本纪第十 昭宗 哀帝
- ▪ 志第一 礼乐一
- ▪ 志第二 礼乐二
- ▪ 志第三 礼乐三
- ▪ 志第四 礼乐四
- ▪ 志第五 礼乐五
- ▪ 志第六 礼乐六
- ▪ 志第七 礼乐七
- ▪ 志第八 礼乐八
- ▪ 志第九 礼乐九
- ▪ 志第十 礼乐十
- ▪ 志第十一 礼乐十一
- ▪ 志第十二 礼乐十二
- ▪ 志第十三上 仪卫上
- ▪ 志第十三下 仪卫下
- ▪ 志第十四 车服
- ▪ 志第十五 历一
- ▪ ▪ 荧惑
- ▪ ▪ 镇星
- ▪ ▪ 岁星
- ▪ ▪ 太白
- ▪ ▪ 辰星
- ▪ 志第十六 历二
- ▪ ▪ 岁星
- ▪ ▪ 荧惑
- ▪ ▪ 镇星
- ▪ ▪ 太白
- ▪ ▪ 辰星
- ▪ 志第十七上 历三上
- ▪ 志第十七下 历三下
- ▪ 志第十八上 历四上
- ▪ ▪ 三曰步日躔术
- ▪ ▪ 一曰步中朔术
- ▪ ▪ 二曰发敛术
- ▪ ▪ 四曰步月离术
- ▪ ▪ 五曰步轨漏术
- ▪ 志第十八下 历四下
- ▪ ▪ 六曰步交会术
- ▪ ▪ 阴阳历
- ▪ ▪ 七曰步五星术
- ▪ ▪ 五星爻象历
- ▪ ▪ 岁星
- ▪ ▪ 荧惑
- ▪ ▪ 镇星
- ▪ ▪ 太白
- ▪ ▪ 辰星
- ▪ 志第十九 历五
- ▪ ▪ 太白
- ▪ ▪ 镇星
- ▪ ▪ 太白
- ▪ ▪ 辰星
- ▪ ▪ 岁星
- ▪ ▪ 镇星
- ▪ ▪ 辰星
- ▪ ▪ 岁星
- ▪ ▪ 荧惑
- ▪ ▪ 镇星
- ▪ ▪ 太白
- ▪ ▪ 辰星
- ▪ ▪ 岁星
- ▪ ▪ 荧惑
- ▪ ▪ 五星变行加减差日度率
- ▪ 志第二十上 历六上
- ▪ ▪ 岁星
- ▪ ▪ 荧惑
- ▪ ▪ 镇星
- ▪ ▪ 太白
- ▪ ▪ 辰星
- ▪ 志第二十下 历六下
- ▪ ▪ 晷漏
- ▪ ▪ 交会
- ▪ ▪ 岁星
- ▪ ▪ 荧惑
- ▪ ▪ 镇星
- ▪ ▪ 太白
- ▪ ▪ 辰星
- ▪ ▪ 五星入变历表略
- ▪ 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
- ▪ 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
- ▪ ▪ 日食
- ▪ ▪ 日变
- ▪ ▪ 月变
- ▪ ▪ 孛彗
- ▪ ▪ 星变
- ▪ 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
- ▪ ▪ 月五星凌犯及星变
- ▪ ▪ 五星聚合
- ▪ 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
- ▪ ▪ 草妖
- ▪ ▪ 金沴木
- ▪ ▪ 火不炎上
- ▪ ▪ 常燠
- ▪ ▪ 常雨
- ▪ ▪ 龟孽
- ▪ ▪ 鼠妖
- ▪ ▪ 羽虫之孽
- ▪ ▪ 羊祸
- ▪ ▪ 赤眚赤祥
- ▪ ▪ 水沴火
- ▪ 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
- ▪ ▪ 土为变怪
- ▪ ▪ 山摧
- ▪ ▪ 山鸣
- ▪ ▪ 金不从革
- ▪ ▪ 常旸
- ▪ ▪ 诗妖
- ▪ ▪ 讹言
- ▪ ▪ 犬祸
- ▪ ▪ 白眚白祥
- ▪ ▪ 木沴金
- ▪ ▪ 黄眚黄祥
- ▪ ▪ 稼穑不成
- ▪ ▪ 常风
- ▪ ▪ 夜妖
- ▪ ▪ 华孽
- ▪ ▪ 嬴虫之孽
- ▪ ▪ 牛祸
- ▪ ▪ 木火金水沴土
- ▪ 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
- ▪ 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
- ▪ 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
- ▪ 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
- ▪ 志第三十 地理四
- ▪ 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
- ▪ 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
- ▪ 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
- ▪ 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
- ▪ ▪ 羁縻州
- ▪ ▪ 关内道
- ▪ ▪ 河北道
- ▪ ▪ 归诚州
- ▪ ▪ 陇右道
- ▪ ▪ 剑南道
- ▪ ▪ 江南道
- ▪ ▪ 岭南道
- ▪ 志第三十四 选举志上
- ▪ 志第三十五 选举志下
- ▪ 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
- ▪ ▪ 户部
- ▪ ▪ 三师三公
- ▪ ▪ 尚书省
- ▪ ▪ 礼部
- ▪ ▪ 吏部
- ▪ ▪ 兵部
- ▪ ▪ 刑部
- ▪ ▪ 工部
- ▪ 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
- ▪ ▪ 集贤殿书院
- ▪ ▪ 史馆
- ▪ ▪ 秘书省
- ▪ ▪ 著作局
- ▪ ▪ 门下省
- ▪ ▪ 司天台
- ▪ ▪ 殿中省
- ▪ ▪ 弘文馆
- ▪ ▪ 内侍省
- ▪ ▪ 中书省
- ▪ ▪ 内府局
- ▪ ▪ 内官
- ▪ ▪ 宫官
- ▪ ▪ 太子内官
- ▪ 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
- ▪ ▪ 光禄寺
- ▪ ▪ 御史台
- ▪ ▪ 太常寺
- ▪ ▪ 卫尉寺
- ▪ ▪ 宗正寺
- ▪ ▪ 太仆寺
- ▪ ▪ 大理寺
- ▪ ▪ 鸿胪寺
- ▪ ▪ 司农寺
- ▪ ▪ 太府寺
- ▪ ▪ 国子监
- ▪ ▪ 少府
- ▪ ▪ 将作监
- ▪ ▪ 军器监
- ▪ ▪ 都水监
- ▪ 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
- ▪ ▪ 十六卫
- ▪ ▪ 诸卫折冲都尉府
- ▪ 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
- ▪ ▪ 京县
- ▪ ▪ 畿县
- ▪ ▪ 上县
- ▪ ▪ 中县
- ▪ ▪ 中下县
- ▪ ▪ 中都督府
- ▪ ▪ 下都督府
- ▪ ▪ 上都护府
- ▪ ▪ 上州
- ▪ ▪ 中州
- ▪ ▪ 大都护府
- ▪ ▪ 下州
- ▪ ▪ 帐内府
- ▪ ▪ 亲王国
- ▪ ▪ 公主邑司
- ▪ ▪ 下县
- ▪ ▪ 王府官
- ▪ ▪ 亲事府
- ▪ ▪ 外官
- ▪ ▪ 大都督府
- ▪ 志第四十 兵
- ▪ 志第四十一 食货一
- ▪ 志第四十二 食货二
- ▪ 志第四十三 食货三
- ▪ 志第四十四 食货四
- ▪ 志第四十五 食货五
- ▪ 志第四十六 刑法
- ▪ 志第四十七 艺文一
- ▪ 志第四十八 艺文二
- ▪ 志第四十九 艺文三
- ▪ 志第五十 艺文四
- ▪ 表第一 宰相上
- ▪ 表第二 宰相中
- ▪ 表第三 宰相下
- ▪ 表第四 方镇一
- ▪ 表第五 方镇二
- ▪ 表第六 方镇三
- ▪ 表第七 方镇四
- ▪ 表第八 方镇五
- ▪ 表第九 方镇六
- ▪ 表第十上 宗室世系上
- ▪ 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
- ▪ 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
- ▪ 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
- ▪ 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
- ▪ 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
- ▪ 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
- ▪ 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
- ▪ 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
- ▪ 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
- ▪ 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
- ▪ 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
- ▪ 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
- ▪ 列传第一 后妃上
- ▪ 列传第二 后妃下
- ▪ 列传第三 宗室
- ▪ 列传第四 高祖诸子
- ▪ 列传第五 太宗子
- ▪ 列传第六 三宗诸子
- ▪ 列传第七 十一宗诸子
- ▪ 列传第八 诸帝公主
- ▪ 列传第九 李密
- ▪ 列传第十 王窦
- ▪ 列传第十一 薛李二刘高徐
- ▪ 列传第十二 萧辅沈李梁
- ▪ 列传第十三 刘斐
- ▪ 列传第十四 屈实尉迟张秦唐段
- ▪ 列传第十五 二刘殷许程柴任丘
- ▪ 列传第十六 温皇甫二李姜崔
- ▪ 列传第十七 杜阚王李苑罗王
- ▪ 列传第十八 二李勣
- ▪ 列传第十九 侯张薛
- ▪ 列传第二十 高窦
- ▪ 列传第二十一 房杜
- ▪ 列传第二十二 魏徵
- ▪ 列传第二十三 王薛马韦
- ▪ 列传第二十四 二李戴刘崔
- ▪ 列传第二十五 陈杨封裴宇文郑权阎蒋姜张
- ▪ 列传第二十六 萧瑀
- ▪ 列传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
- ▪ 列传第二十八 苏世长(良嗣 弁) 韦云起 孙伏伽 张玄素
- ▪ 列传第二十九 于高张
- ▪ 列传第三十 长孙褚韩来李上官
- ▪ 列传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赵崔杨卢二刘李刘孙邢
- ▪ 列传第三十二 傅吕陈
- ▪ 列传第三十三 刘裴娄
- ▪ 列传第三十四 崔杨窦宗祝王
- ▪ 列传第三十五 诸夷蕃将
- ▪ 列传第三十六 郭二张三王苏薛程唐
- ▪ 列传第三十七 王韩苏薛王柳冯蒋
- ▪ 列传第三十八 唐张徐
- ▪ 列传第三十九 崔徐苏豆卢
- ▪ 列传第四十 狄郝硃
- ▪ 列传第四十一 二玮 陆二李杜
- ▪ 列传第四十二 裴刘魏李吉
- ▪ 列传第四十三 张韦韩宋辛二李裴
- ▪ 列传第四十四 武李贾白
- ▪ 列传第四十五 五王
- ▪ 列传第四十六 刘钟崔二王
- ▪ 列传第四十七 魏韦郭
- ▪ 列传第四十八 李萧卢韦赵和
- ▪ 列传第四十九 姚宋
- ▪ 列传第五十 苏张
- ▪ 列传第五十一 魏卢李杜张韩
- ▪ 列传第五十二 张源裴
- ▪ 列传第五十三 苏尹毕李郑王许潘倪席齐
- ▪ 列传第五十四 裴崔卢李王严
- ▪ 列传第五十五 裴阳宋杨崔李解
- ▪ 列传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
- ▪ 列传第五十七 刘吴韦蒋柳沈
- ▪ 列传第五十八 二郭两王张牛
- ▪ 列传第五十九 宇文韦杨王
- ▪ 列传第六十 哥舒高封
- ▪ 列传第六十一 李光弼
- ▪ 列传第六十二 郭子仪
- ▪ 列传第六十三 二李马路
- ▪ 列传第六十四 房张李
- ▪ 列传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吕
- ▪ 列传第六十六 崔邓魏卫李韩卢高
- ▪ 列传第六十七 李杨崔柳韦路
- ▪ 列传第六十八 高元李韦薛崔戴王徐郗辛
- ▪ 列传第六十九 来田侯崔严
- ▪ 列传第七十 元王黎杨严窦
- ▪ 列传第七十一 二李
- ▪ 列传第七十二 三王鲁辛冯三李曲二卢
- ▪ 列传第七十三 令狐张康李刘田王牛史
- ▪ 列传第七十四 刘第五班王李
- ▪ 列传第七十五 李常赵崔齐卢
- ▪ 列传第七十六 关董袁赵窦
- ▪ 列传第七十七 张姜武李宋
- ▪ 列传第七十八 段颜
- ▪ 列传第七十九 李晟
- ▪ 列传第八十 马浑
- ▪ 列传第八十一 杨戴阳二李韩杜邢
- ▪ 列传第八十二 陆贽
- ▪ 列传第八十三 韦张严韩
- ▪ 列传第八十四 鲍李萧薛樊王吴郑陆卢柳崔
- ▪ 列传第八十五 徐吕孟刘杨潘崔韦
- ▪ 列传第八十六 张赵李郑徐王冯庾
- ▪ 列传第八十七 姚独孤顾韦段吕许薛李
- ▪ 列传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杨马
- ▪ 列传第八十九 归奚三崔卢二薛卫胡丁二王殷
- ▪ 列传第九十 三郑高权崔
- ▪ 列传第九十一 贾杜令狐
- ▪ 列传第九十二 白裴崔韦二李皇甫王
- ▪ 列传第九十三 韦王陆刘柳程
- ▪ 列传第九十四 杜裴李韦
- ▪ 列传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刘范二王孟赵李任张
- ▪ 列传第九十六 李乌王杨曹高刘石
- ▪ 列传第九十七 于王二杜范
- ▪ 列传第九十八 裴度
- ▪ 列传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杨
- ▪ 列传第一百 窦刘二张杨熊柏
- ▪ 列传第一百一 韩愈
- ▪ 列传第一百二 钱崔二韦二高冯三李卢封郑敬
- ▪ 列传第一百三 刘蕡
- ▪ 列传第一百四 李郑二王贾舒
- ▪ 列传第一百五 李德裕
- ▪ 列传第一百六 陈三李曹刘
- ▪ 列传第一百七 二李崔萧二郑二卢韦周二裴刘赵王
- ▪ 列传第一百八 毕崔刘陆郑硃韩
- ▪ 列传第一百九 马杨路卢
- ▪ 列传第一百一十 郑二王韦张
- ▪ 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邓陈齐赵二杨顾
- ▪ 列传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诸葛李孟
- ▪ 列传第一百一十三 杨时硃孙
- ▪ 列传第一百一十四 高赵田硃
- ▪ 列传第一百一十五 三刘成杜钟张王
- ▪ 列传第一百一十六 忠义上
- ▪ 列传第一百一十七 忠义中
- ▪ 列传第一百一十八 忠义下
- ▪ 列传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
- ▪ 列传第一百二十 孝友
- ▪ 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隐逸
- ▪ 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
- ▪ 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儒学上
- ▪ 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儒学中
- ▪ 列传第一百二十五 儒学下
- ▪ 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文艺上
- ▪ 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文艺中
- ▪ 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文艺下
- ▪ 列传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
- ▪ 列传第一百三十 列女
- ▪ 列传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
- ▪ 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
- ▪ 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
- ▪ 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
- ▪ 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籓镇魏博
- ▪ 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籓镇镇冀
- ▪ 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籓镇卢龙
- ▪ 列传第一百三十八 籓镇淄青横海
- ▪ 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籓镇宣武彰义泽潞
- ▪ 列传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
- ▪ 列传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
- ▪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
- ▪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
- ▪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鹘上
- ▪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鹘下
- ▪ 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
- ▪ 列传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
- ▪ 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东夷
- ▪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
- ▪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
- ▪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蛮上
- ▪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蛮中
- ▪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下 南蛮下
- ▪ 列传第一百四十八上 奸臣上
- ▪ 列传第一百四十八下 奸臣下
- ▪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上 叛臣上
- ▪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下 叛臣下
- ▪ 列传第一百五十上 逆臣上
- ▪ 列传第一百五十中 逆臣中
- ▪ 列传第一百五十下 逆臣下
- ▪ 附 进新唐书表
《五行传》曰:“简宗庙,不祷祠,废祭祀,逆天时,则水不润下。”谓水失其性,百川逆溢,坏乡邑,溺人民而为灾也。又曰:“听之不聪,是谓不谋。厥咎急,厥罚常寒,厥极贫。时则有鼓妖,时则有豕祸,时则有耳痾,时则有雷电、霜、雪、雨、雹、黑眚黑祥,惟火沴水。”
△水不润下
贞观三年秋,贝、谯、郓、泗、沂、徐、豪、苏、陇九州水。水,太阴之气也。若臣道颛,女谒行,夷狄强,小人道长,严刑以逞,下民不堪其忧,则阴类胜,其气应而水至;其谪见于天,月及辰星与列星之司水者为之变,若七曜循中道之北,皆水祥也。四年秋,许、戴、集三州水。七年八月,山东、河南州四十大水。八年七月,山东、江淮大水。十年,关东及淮海旁州二十八大水。十一年七月癸未,黄气际天,大雨,谷水溢,入洛阳宫,深四尺,坏左掖门,毁官寺十九;洛水漂六百余家。九月丁亥,河溢,坏陕州之河北县及太原仓,毁河阳中氵单。十六年秋,徐、戴二州大水。十八年秋,谷、襄、豫、荆、徐、梓、忠、绵、宋、亳十州大水。十九年秋,泌、易二州水,害稼。二十一年八月,河北大水,泉州海溢,驩州水。二十二年夏,泸、越、徐、交、渝等州水。
永徽元年六月,新丰、渭南大雨,零口山水暴出,漂庐舍;宣、歙、饶、常等州大雨,水,溺死者数百人。秋,齐、定等州十六水。二年秋,汴、定、濮、亳等州水。四年,杭、夔、果、忠等州水。五年五月丁丑夜,大雨,麟游县山水冲万年宫玄武门,入寝殿,卫士有溺死者。六月河北大水,滹沱溢,损五千余家。六年六月,商州大水。秋,冀、沂、密、兗、滑、汴、郑、婺等州水,害稼;洛州大水,毁天津桥。十月,齐州河溢。
显庆元年七月,宣州泾县山水暴出,平地四丈,溺死者二千余人。九月,括州暴风雨,海水溢,坏安固、永嘉二县。四年七月,连州山水暴出,漂七百余家。
麟德二年六月,鄜州大水,坏居人庐舍。
总章二年六月,括州大风雨,海溢,坏永嘉、安固二县,溺死者九千七十人;冀州大雨,水平地深一丈,坏民居万家。
咸亨元年五月丙戌,大雨,山水溢,溺死五千余人。二年八月,徐州山水漂百余家。四年七月,婺州大雨,山水暴涨,溺死五千余人。
上元三年八月,青州大风,海溢,漂居人五千余家;齐、淄等七州大水。
永隆元年九月,河南、河北大水,溺死者甚众。二年八月,河南、河北大水,坏民居十万余家。
永淳元年五月丙午,东都连日澍雨;乙卯,洛水溢,坏天津桥及中桥,漂居民千余家。六月乙亥,京师大雨,水平地深数尺。秋,山东大雨,水,大饥。二年七月己巳,河溢,坏河阳桥。八月,恒州滹沱河及山水暴溢,害稼。
文明元年七月,温州大水,漂千余家;括州溪水暴涨,溺死百余人。
如意元年四月,洛水溢,坏永昌桥,漂居民四百余家。七月,洛水溢,漂居民五千余家。八月,河溢,坏河阳县。
长寿二年五月,棣州河溢,坏居民二千余家。是岁,河阳州十一水。
万岁通天元年八月,徐州大水,害稼。
神功元年三月,括州水,坏民居七百余家。是岁,河南州十九,水。
圣历二年七月丙辰,神都大雨,洛水坏天津桥。秋,水溢怀州,漂千余家。三年三月辛亥,鸿州水,漂千余家,溺死四百余人。
久视元年十月,洛州水。
长安三年六月,宁州大雨,水,漂二千余家,溺死千余人。四年八月,瀛州水,坏民居数千家。
神龙元年四月,雍州同官县大雨,水,漂民居五百余家。六月,河北州十七大水。七月甲辰,洛水溢,坏民居二千余家。二年四月辛丑,洛水坏天津桥,溺死数百人。八月,魏州水。
景龙三年七月,澧水溢,害稼。九月,密州水,坏民居数百家。
开元三年,河南、河北水。四年七月丁酉,洛水溢,沉舟数百艘。五年六月甲申,瀍水溢,溺死者千余人;巩县大水,坏城邑,损民居数百家;河南水,害稼。八年夏,契丹寇营州,发关中卒援之,宿渑池之缺门,营谷水上,夜半,山水暴至,万余人皆溺死。六月庚寅夜,谷、洛溢,入西上阳宫,宫人死者十七八,畿内诸县田稼庐舍荡尽,掌闲卫兵溺死千余人,京师兴道坊一夕陷为池,居民五百余家皆没不见。是年,邓州三鸦口大水塞谷,或见二小儿以水相沃,须臾,有蛇大十围,张口仰天,人或斫射之,俄而暴雷雨,漂溺数百家。十年五月辛酉,伊水溢,毁东都城东南隅,平地深六尺;河南许、仙、豫、陈、汝、唐、邓等州大水,害稼,漂没民居,溺死者甚众。六月,博州,棣州河决。十二年六月,豫州大水。八月,兗州大水。十四年秋,天下州五十,水,河南、河北尤甚,河及支川皆溢,怀、卫、郑、滑、汴、濮人或巢或舟以居,死者千计;润州大风自东北,海涛没瓜步。十五年五月,晋州大水。七月,邓州大水,溺死数千人;洛水溢,入鄜城,平地丈余,死者无算,坏同州城市及冯翊县,漂居民二千余家。八月,涧、谷溢,毁渑池县。是秋,天下州六十三大水,害稼及居人庐舍,河北尤甚。十七年八月丙寅,越州大水,坏州县城,十八年六月壬午,东都瀍水溺扬、楚等州租船,洛水坏天津、永济二桥及民居千余家。十九年秋,河南水,害稼。二十年秋,宋、滑、兗、郓等州大水。二十二年秋,关辅、河南州十余水,害稼。二十七年三月,澧、袁、江等州水。二十八年十月,河南郡十三水。二十九年七月,伊、洛及支川皆溢,害稼,毁天津桥及东西漕、上阳宫仗舍,溺死千余人。是秋,河南、河北郡二十四水,害稼。
天宝四载九月,河南、淮阳、睢阳、谯四郡水。十载,广陵大风驾海潮,沈江口船数千艘。十三载九月,东都瀍、洛溢,坏十九坊。
广德元年九月,大雨,水平地数尺,时吐蕃寇京畿,以水自溃去。二年五月,东都大雨,洛水溢,漂二十余坊;河南诸州水。
大历元年七月,洛水溢。二年秋,湖南及河东、河南、淮南、浙东西、福建等道州五十五水灾。七年二月,江州江溢。十年七月,杭州海溢。十一年七月戊子,夜澍雨,京师平地水尺余,沟渠涨溢,坏民居千余家。十二年秋,京畿及宋、亳、滑三州大雨水,害稼,河南尤甚,平地深五尺,河溢。
建中元年,幽、镇、魏、博大雨,易水、滹沱横流,自山而下,转石折树,水高丈余,苗稼荡尽。
贞元二年六月丁酉,大风雨,京城通衢水深数尺,有溺死者。东都、河南、荆南、淮南江河溢。三年三月,东都、河南、江陵、汴扬等州大水。四年八月,灞水暴溢,杀百余人。八年秋,自江淮及荆、襄、陈、宋至于河朔州四十余大水,害稼,溺死二万余人,漂没城郭庐舍,幽州平地水深二丈,徐、郑、涿、蓟、檀、平等州,皆深丈余。八年六月,淮水溢,平地七尺,没泗州城。十一年十月,朗、蜀二州江溢。十二年四月,福、建二州大水,岚州暴雨,水深二丈。十三年七月,淮水溢于亳州。十八年春,申、光、蔡等州大水。
永贞元年夏,朗州之熊、武五溪溢。秋,武陵、龙阳二县江水溢,漂万余家。京畿长安等九县山水害稼。
元和元年夏,荆南及寿、幽、徐等州大水。二年六月,蔡州大雨,水平地深数尺。四年十月丁未,渭南暴水,漂民居二百余家。六年十月,鄜坊、黔中水。七年正月,振武河溢,毁东受降城;五月,饶、抚、虔、吉、信五州暴水,虔州尤甚,平地有深至四丈者。八年五月,陈州、许州大雨,大隗山摧,水流出,溺死者千余人。六月庚寅,大风,毁屋扬瓦,人多压死;京师大水,城南深丈余,入明德门,犹渐车辐。辛卯,渭水涨,绝济。时所在百川发溢,多不由故道。沧州水潦,浸盐山等四县。九年秋,淮南及岳、安、宣、江、抚、袁等州大水,害稼。十一年五月,京畿大雨水,昭应尤甚;衢州山水害稼,深三丈,毁州郭,溺死百余人。六月,密州大风雨,海溢,毁城郭;饶州浮梁、乐平二县暴雨,水,漂没四千余户;润、常、潮、陈、许五州及京畿水,害稼。八月甲午,渭水溢,毁中桥。十二年六月乙酉,京师大雨,水,含元殿一柱倾,市中水深三尺,毁民居二千余家;河南、河北大水,洺、邢尤甚,平地二丈;河中、江陵、幽泽潞晋隰苏台越州水,害稼。十三年六月辛未,淮水溢。十五年秋,洪、吉、信、沧等州水。
长庆二年七月,河南陈、许、蔡等州大水;好畤山水漂民居三百余家;处州大雨,水,平地深八尺,坏城邑、桑田太半。四年夏,苏、湖二州大雨,水,太湖决溢;睦州及寿州之霍山山水暴出;郓、曹、濮三州雨,水坏州城、民居、田稼略尽;襄、均、复、郢四州汉水溢决。秋,河南及陈、许二州水,害稼。
宝历元年秋,鄜、坊二州暴水;兗、海、华三州及京畿奉天等六县水,害稼。
大和二年夏,京畿及陈、滑二州水,害稼;河阳水,平地五尺;河决,坏棣州城;越州大风,海溢;河南郓、曹、濮、淄、青、齐、德、兗、海等州并大水。三年四月,同官县暴水,漂没二百余家;宋、亳、徐等州大水,害稼。四年夏,江水溢,没舒州太湖、宿松、望江三县民田数百户;鄜坊水,漂三百余家;浙西、浙东、宣歙、江西、鄜坊、山南东道、淮南、京畿、河南、江南、荆襄、鄂岳、湖南大水,皆害稼。五年六月,玄武江涨,高二丈,溢入梓州罗城;淮西、浙东、浙西、荆襄、岳鄂、东川大水,害稼。六年二月,苏、湖二州大水。六月,徐州大雨,坏民居九百余家。七年秋,浙西及扬、楚、舒、庐、寿、滁、和、宣等州大水,害稼。八年秋,江西及襄州水,害稼;蕲州湖水溢;滁州大水,溺万余户。
开成元年夏,凤翔麟游县暴雨,水,毁九成宫,坏民舍数百家,死者百余人。七月,镇州滹沱河溢,害稼。三年夏,河决,浸郑、滑外城;陈、许、鄜、坊、鄂、曹、濮、襄、魏、博等州大水;江、汉涨溢,坏房、均、荆、襄等州民居及田产殆尽;苏、湖、处等州水溢入城,处州平地八尺。四年秋,西川、沧景、淄青大雨,水,害稼及民庐舍,德州尤甚,平地水深八尺。五年七月,镇州及江南水。
会昌元年七月,江南大水,汉水坏襄、均等州民居甚众。
大中十二年八月,魏、博、幽、镇、兗、郓、滑、汴、宋、舒、寿、和、润等州水,害稼;徐、泗等州水深五丈,漂没数万家。十三年夏,大水。
咸通元年,颍州大水。四年闰六月,东都暴水,自龙门毁定鼎、长夏等门,漂溺居人。七月,东都许、汝、徐、泗等州大水,伤稼。九月,孝义山水深三丈,破武牢关金城门汜水桥,六年六月,东都大水,漂坏十二坊,溺死者甚众。七年夏,江淮大水。秋,河南大水,害稼。十四年八月,关东、河南大水。
乾符三年,关东大水。
光化三年九月,浙江溢,坏民居甚众。
乾宁三年四月,河圮于滑州,硃全忠决其堤,因为二河,散漫千余里。
△常寒
显庆四年二月壬子,大雨雪。方春,少阳用事,而寒气胁之,古占以为人君刑法暴滥之象。近常寒也。
咸亨元年十月癸酉,大雪,平地三尺,人多冻死。
仪凤三年五月丙寅,高宗在九成宫,霖雨,大寒,兵卫有冻死者。
开耀元年冬,大寒。
久视元年三月,大雪。
神龙元年三月乙酉,睦州暴寒且冰。
开元二十九年九月丁卯,大雨雪,大木偃折。
大历四年六月伏日,寒。
贞元元年正月戊戌,大风雪,寒;丙午,又大风雪,寒,民饥,多冻死者。十二年十二月,大雪甚寒,竹柏柿树多死。占曰;“有德遭险,厥灾暴寒。”十九年三月,大雪。二十年二月庚戌,始雷,大雨雹,震电,大雨雪。既雷则不当雪,阴胁阳也,如鲁隐公之九年。
元和六年十二月,大寒。八年十月,东都大寒,霜厚数寸,雀鼠多死。十二年九月己丑,雨雪,人有冻死者。十五年八月己卯,同州雨雪,害稼。
长庆元年二月,海州海水冰,南北二百里,东望无际。
大和六年正月,雨雪逾月,寒甚。九年十二月,京师苦寒。
会昌三年春,寒,大雪,江左尤甚,民有冻死者。
咸通五年冬,隰、石、汾等州大雨雪,平地深三尺。
景福二年二月辛巳,曹州大雪,平地二尺。
天复三年三月,浙西大雪,平地三尺余,其气如烟,其味苦。十二月,又大雪,江海冰。
天祐元年九月壬戌朔,大风,寒如仲冬。是冬,浙东、浙西大雪。吴、越地气常燠而积雪,近常寒也。
△鼓妖
武德三年二月丁丑,京师西南有声如崩山。近鼓妖也。说者以为人君不聪,为众所惑,则有声无形,不知所从生。
天授元年九月,检校内史宗秦客拜日,无云而雷震。近鼓妖也。
贞元十三年六月丙寅,天晦,街鼓不鸣。
中和二年十月,西北方无云而雷。
天复三年十月甲午,有大声出于宣武节度使厅事。近鼓妖也。
△鱼孽
如意中,济源路敬淳家水碾柱将坏,易之为薪,中有鲇鱼长尺余,犹生。近鱼孽也。
开元四年,安南都护府江中有大蛇,首尾横出两岸,经日而腐,寸寸自断。数日,江鱼尽死,蔽江而下,十十五五相附著,江水臭。
神龙中,渭水有虾蟆大如鼎,里人聚观,数日而失。是岁大水。
元和十四年二月,昼,有鱼长尺余,坠于郓州市,良久乃死。鱼失水而坠于市,败灭象也。
开成二年三月壬申,有大鱼长六丈,自海入淮,至濠州招义,民杀之。近鱼孽也。
乾符六年,汜水河鱼逆流而上,至垣曲、平陆界。鱼,民象,逆流而上,民不从君令也。
光启二年,扬州雨鱼。占如元和十四年。
△蝗
武德六年,夏州蝗。蝗之残民,若无功而禄者然,皆贪挠之所生。先儒以为人主失礼烦苛则旱,鱼螺变为虫蝗,故以属鱼孽。
贞观二年六月,京畿旱、蝗。太宗在苑中掇蝗祝之曰:“人以谷为命,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但当蚀我,无害百姓。”将吞之,侍臣惧帝致疾,遽以为谏。帝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是岁,蝗不为灾。三年五月,徐州蝗。秋,德、戴、廓等州蝗。四年秋,观、兗、辽等州蝗。二十一年秋,渠、泉二州蝗。
永徽元年,夔、绛、雍、同等州蝗。
永淳元年三月,京畿蝗,无麦苗。六月,雍、岐、陇等州蝗。
长寿二年,台、建等州蝗。
开元三年七月,河南、河北蝗。四年夏,山东蝗,蚀稼,声如风雨。二十五年,贝州蝗,有白鸟数千万,群飞食之,一夕而尽,禾稼不伤。
广德二年秋,蝗,关辅尤甚,米斗千钱。
兴元元年秋,螟蝗自山而东际于海,晦天蔽野,草木叶皆尽。
贞元元年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群飞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叶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殣枕道,民蒸蝗,曝,扬去翅足而食之。
永贞元年秋,陈州蝗。
元和元年夏,镇、冀等州蝗。
长庆三年秋,洪州螟蝗害稼八万顷。
开成元年夏,镇州、河中蝗,害稼。二年六月,魏博、昭义、淄青、沧州、兗海、河南蝗。三年秋,河南、河北镇定等州蝗,草木叶皆尽。五年夏,幽、魏、博、郓、曹、濮、沧、齐、德、淄、青、兗、海、河阳、淮南、虢、陈、许、汝等州螟蝗害稼。占曰:“国多邪人,朝无忠臣,居位食禄,如虫与民争食,故比年虫蝗。”
会昌元年七月,关东、山南邓唐等州蝗。
大中八年七月,剑南东川蝗。
咸通三年六月,淮南、河南蝗。六年八月,东都、同华陕虢等州蝗。七年夏,东都、同、华、陕、虢及京畿蝗。九年,江淮、关内及东都蝗。十年夏,陕、虢等州蝗。不绌无德,虐取于民之罚。
乾符二年,蝗自东而西蔽天。
光启元年秋,蝗自东方来,群飞蔽天。二年,荆、襄蝗、米斗钱三千,人相食;淮南蝗,自西来,行而不飞,浮水缘城入扬州府署,竹树幢节,一夕如翦,幡帜画像,皆啮去其首,扑不能止。旬日,自相食尽。
△豕祸
贞观十七年六月,司农寺豕生子,一首八足,自颈分为二。
贞元四年二月,京师民家有豕生子,两首四足。首多者,上不一也。是岁,宣州大雨震雷,有物堕地如猪,手足各两指,执赤班蛇食之。顷之,云合不复见。近豕祸也。
元和八年四月,长安西市有豕生子,三耳八足,自尾分为二。足多者,下不一也。
咸通七年,徐州萧县民家豕出溷舞,又牡豕多将邻里群豕而行,复自相噬啮。
乾符六年,越州山阴民家有豕入室内,坏器用,衔桉缶置于水次。
广明元年,绛州稷山县民一豕生如人状,无眉目耳发。占为邑有乱。
△雷电
贞观十一年四月甲子,震乾元殿前槐树。震耀,天之威怒,以象杀戮;槐,古者三公所树也。
证圣元年正月丁酉,雷。雷者阳声,出非其时,臣窃君柄之象。
长安四年五月丁亥,震雷,大风拔木,人有震死者。
延和元年六月,河南偃师县李材村有震电入民家,地震裂,阔丈余,长十五里,深不可测,所裂处井厕相通,或冲冢墓,柩出平地无损。李,国姓也;震电,威刑之象;地,阴类也。
永泰元年二月甲子夜,震霆。自是无雷,至六月甲申乃雷。
大历十年四月甲申,雷电,暴风拔木飘瓦,人有震死者,京畿害稼者七县。
建中元年九月己卯。雷。四年四月丙子,东都畿汝节度使哥舒曜攻李希烈,进军至颍桥,大雨震电,人不能言者十三四,马驴多死。
贞元十四年五月己酉夏至,始雷。
元和十一年冬,雷。
长庆二年六月乙丑,大风震电,落太庙鸱尾,破御史台树。
大和八年三月辛酉,定陵台大雨,震,庑下地裂二十有六步。占曰;“士庶分离,大臣专恣,不救大败。”
会昌三年五月甲午,始雷。
咸通四年十二月,震雷。
乾符二年十二月,震雷,雨雹。
乾宁四年,李茂贞遣将符道昭攻成都,至广汉,震雷,有石陨于帐前。
△霜
贞观元年秋,霜杀稼。京房《易传》曰:“人君刑罚妄行,则天应之以陨霜。”三年,北边霜杀稼。
永微二年,绥、延等州霜杀稼。
调露元年八月,邠、泾、宁、庆、原五州霜。
证圣元年六月,睦州陨霜,杀草。吴、越地燠而盛夏陨霜,昔所未有。四年四月,延州霜,杀草。四月纯阳用事,象人君当布惠于天下,而反陨霜,是无阳也。
开元十二年八月,潞,绥等州霜杀稼。十五年,天下州十七霜杀稼。
元和二年七月,邠、宁等州霜杀稼。九年三月丁卯,陨霜,杀桑。十四年四月,淄、青陨霜,杀恶草及荆棘,而不害嘉谷。
宝历元年八月,邠州霜杀稼。
大和三年秋,京畿奉先等八县早霜,杀稼。
大中三年春,陨霜,杀桑。
中和元年春,霜。秋,河东早霜,杀稼。
△雹
贞观四年秋,丹、延、北永等州雹。
显庆二年五月,沧州大雨雹,中人有死者。
咸亨元年四月庚午,雍州大雨雹。二年四月戊子,大雨雹,震电,大风折木,落则天门鸱尾三。先儒以为“雹者,阴胁阳也”。又曰:“人君恶闻其过,抑贤用邪,则雹与雨俱;信谗杀无罪,则雹下毁瓦、破车、杀牛马。”
永淳元年五月壬寅,定州大雨雹,害麦、禾及桑。
天授二年六月庚戌,许州大雨雹。
证圣元年二月癸卯,滑州大雨雹,杀燕雀。
神功元年,妫、绥二州雹。
圣历元年六月甲午,曹州大雨雹。
久视元年六月丁亥,曹州大雨雹。
长安三年八月,京师大雨雹,人畜有冻死者。
神龙元年四月壬子,雍州同官县大雨雹,杀鸟兽。
景龙元年四月己巳,曹州大雨雹。二年正月己卯,沧州雨雹如鸡卵。
开元八年十二月丁未,滑州大雨雹。二十二年五月戊辰,京畿渭南等六县大风雹,伤麦。
大历七年五月乙酉,雨雹。
贞元二年六月丙子,大雨雹。十七年二月丁酉,雨雹;己亥,霜;戊申夜,震霆,雨雹;庚戌,大雨雪而雹。五月戊寅,好畤县风雹,害麦。十八年七月癸酉,大雨雹。
元和元年,鄜、坊等州雹。十年秋,鄜、坊等州风雹,害稼。十二年夏,河南雨雹,中人有死者。十五年三月,京畿兴平、醴泉等县雹,伤麦。
长庆四年六月庚寅,京师雨雹如弹丸。
大和四年秋,鄜、坊等州雹。五年夏,京畿奉先、渭南等县雨雹。
开成二年秋,河南雹,害稼。四年七月,郑、滑等州风雹。五年六月,濮州雨雹如拳,杀人三十六,牛马甚众。
会昌元年秋,登州雨雹,文登尤甚,破瓦害稼。四年夏,雨雹如弹丸。
乾符六年五月丁酉,宣授宰臣豆卢彖、崔沆制,殿庭氛雾四塞,及百官班贺于政事堂,雨雹如凫卵,大风雷雨拔木。
广明元年四月甲申朔,汝州大雨风,拔街衢树十二三;东都有云起西北,大风随之,长夏门内表道古槐树自拔者十五六,宫殿鸱尾皆落,雨雹大如杯,鸟兽殪于川泽。
△黑眚黑祥
大历二年十二月戊戌,黑气如尘,弥漫于北方。黑气,阴沴也。
贞元四年七月,自陕至河阴,河水黑,流入汴,至汴州城下,一宿而复。近黑祥也。占曰;“法严刑酷,伤水性也。五行变节,阴阳相干,气色缪乱,皆败乱之象。”十四年,润州有黑气如堤,自海门山横亘江中,与北固山相峙,又有白气如虹,自金山出,与黑气交,将旦而没。
大和四年正月壬寅,黑气如带,东西际天。
咸通十四年七月,僖宗即位,是日,黑气如盘,自天属含元殿庭。
△火沴水
武德九年二月,蒲州河清。襄楷以为:“河,诸侯象;清,阳明之效也。”
贞观十四年二月,陕州、泰州河清。十六年正月,怀州河清。十七年十二月,郑州、滑州河清。二十三年四月,灵州河清。
永徽元年正月,济州河清。二年十二月,卫州河清。五年六月,济州河清十六里。
调露二年夏,丰州河清。
长安初,醴泉坊太平公主第井水溢流。又并州文水县猷水竭,武氏井溢。
神龙二年三月壬子,洛阳城东七里,地色如水,树木车马,历历见影,渐移至都,月余乃灭。长安街中,往往见水影。昔苻坚之将死也,长安尝有是。
景龙四年三月庚申,京师井水溢。占曰:“君凶”。又曰:“兵将起。”
开元二十二年八月,清夷军黄帝祠古井涌浪。二十五年五月,淄州、棣州河清。二十九年,亳州老子祠九井涸复涌。
乾元二年七月,岚州合河、关河三十里清如井水,四日而变。
宝应元年九月甲午,太州至陕州二百余里河清,澄澈见底。
大历末,深州束鹿县中有水影长七八尺,遥望见人马往来,如在水中,及至前,则不见水。
建中四年五月乙巳,滑州、濮州河清。
贞元十四年闰五月乙丑,滑州河清。二十一年夏,越州镜湖竭。是岁,朗州熊、武五溪水斗。占曰:“山崩川竭,国必亡。”又曰:“方伯力政,厥异水斗。”
开成二年夏,旱,扬州运河竭。
大中八年正月,陕州河清。
咸通八年七月,泗州下邳雨汤,杀鸟雀。水沸于火,则可以伤物,近火沴水也。雨者,自上而降;鸟雀,民象。
中和三年秋,汴水入于淮水,斗,坏船数艘。
广明元年夏,汝州岘阳峰龙池涸。近川竭也。
《五行传》曰:“皇之不极,是谓不建,厥咎眊,厥罚常阴,厥极弱。时则有射妖,时则有龙蛇之孽,时则有马祸,时则有下人伐上之痾,时则有日月乱行,星辰逆行。”谓木金火水土沴天也。
△常阴
长安四年,自九月霖雨阴晦,至于神龙元年正月。
贞元二十一年秋,连月阴霪。
元和十五年正月庚辰至于丙申,昼常阴晦,微雨雪,夜则晴霁。占曰:“昼雾夜晴,臣志得申。”
咸通十四年七月,灵州阴晦。
乾符六年秋,多云雾晦冥,自旦及禺中乃解。
光启元年秋,河东大云雾。明年夏,昼阴积六十日。二年十一月,淮南阴晦雨雪,至明年二月不解。
景福二年夏,连阴四十余日。
△雾
长寿元年九月戊戌,黄雾四塞。雾者,百邪之气,为阴冒阳,本于地而应于天;黄为土,土为中宫。
神龙二年三月乙巳,黄雾四塞。
景龙二年八月甲戌,黄雾昏浊不雨。二年正月丁卯,黄雾四塞。十一月甲寅,日入后,昏雾四塞,经二日乃止。占曰:“雾连日不解,其国昏乱。”
开元五年正月戊辰,昏雾四塞。
天宝十四载冬三月,常雾起昏暗,十步外不见人,是谓昼昏。占曰:“有破国。”
至德二载四月,贼将武令珣围南阳,白雾四塞。
上元元年闰四月,大雾。占曰:“兵起。”
贞元十年三月乙亥,黄雾四塞,日无光。
咸通九年十一月,庞勋围徐州,甲辰,大雾昏塞,至于丙午。
光化四年冬,昭宗在东内,武德门内烟雾四塞,门外日色皎然。
△虹蜺
武德初,隋将尧君素守蒲州,有白虹下城中。
唐隆元年六月戊子,虹蜺亘天。蜺者,斗之精。占曰:“后妃阴胁王者。”又曰:“五色迭至,照于宫殿,有兵。”
延和元年六月,幽州都督孙佺帅兵袭奚,将入贼境,有白虹垂头于军门。占曰;“其下流血。”
至德二载正月丙子,南阳夜有白虹四,上亘百余丈。
元和十三年十二月丙辰,有白虹阔五尺,东西亘天。
会昌四年正月己酉,西方有白虹。
咸通元年七月己酉朔,白虹横亘西方。九年七月戊戌,白虹横亘西方。
光启二年九月,白虹见西方。十月壬辰夜,又如之。
天复三年三月庚申,有曲虹在日东北。
△龙蛇孽
贞观八年七月,陇右大蛇屡见。蛇,女子之祥;大者,有所象也。又汾州青龙见,吐物在空中,光明如火,堕地地陷,掘之得玄金,广尺,长七寸。
显庆二年五月庚寅,有五龙见于岐州之皇后泉。
先天二年六月,京师朝堂砖下有大蛇出,长丈余,有大虾蟆如盘,而目赤如火,相与斗,俄而蛇入于大树,虾蟆入于草。蛇、虾蟆,皆阴类;朝堂出,非其所也。
开元四年六月,郴州马岭山下有白蛇与黑蛇斗,白蛇长六七尺,吞黑蛇,至腹,口眼血流,黑蛇长丈余,头穿白蛇腹出,俱死。
天宝中,洛阳有巨蛇,高丈余,长百尺,出芒山下,胡僧无畏见之曰:“此欲决水潴洛城。”即以天竺法咒之,数日蛇死。十四载七月,有二龙斗于南阳城西。《易坤》:“上六,龙战于野。”《文言》曰:“阴疑于阳必战。”
至德元载八月朔,成都丈人庙有肉角蛇见。二载三月,有蛇斗于南阳门之外,一蛇死,一蛇上城。
建中二年夏,赵州宁晋县沙河北,有棠树甚茂,民祠之为神。有蛇数百千自东西来,趋北岸者聚棠树下,为二积,留南岸者为一积,俄有径寸龟三,绕行,积蛇尽死,而后各登其积。野人以告。蛇腹皆有疮,若矢所中。刺史康日知图其事,奉三龟来献。四年九月戊寅,有龙见于汝州城壕。龙,大人象,其潜也渊,其飞也天;城壕,失其所也。
贞元末,资州得龙丈余,西川节度使韦皋匣而献之,百姓纵观,三日,为烟所薰而死。
大和二年六月丁丑,西北有龙斗。三年,成都门外有龙与牛斗。
开成元年,宫中有众蛇相与斗。
光化三年九月,杭州有龙斗于浙江,水溢,坏民庐舍。占同天宝十四载。
光启二年冬,鄜州洛交有蛇见于县署,复见于州署。蛇,冬则蛰,《易》曰;“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马祸
义宁二年五月戊申,有马生角,长二寸,末有肉。角者,兵象。
武德三年十月,王世充伪左仆射韦霁马生角,当项。
永隆二年,监牧马大死,凡十八万疋。马者,国之武备,天去其备,国将危亡。
文明初,新丰有马生驹,二首同项,各有口鼻,生而死;又咸阳牝马生石,大如升,上微有绿毛。皆马祸也。
开元十二年五月,太原献异马驹,两肋各十六,肉尾无毛。二十五年,濮州有马生驹,肉角。二十九年三月,滑州刺史李邕献马,肉鬃鳞臆,嘶不类马,日行三百里。
建中四年五月,滑州马生角。
大和九年八月,易定马饮水,因吐珠一,以献。
开成元年六月,扬州民明齐家马生角,长一寸三分。
会昌元年四月,桂州有马生驹,三足,能随群于牧。
咸通三年,郴州马生角。十一年,沁州绵上及和川牡马生子,皆死。京房《易传》曰:“方伯分威,厥妖牡马生子。
乾符二年,河北马生人。
中和元年九月,长安马生人,京房《易传》曰:“诸侯相伐,厥妖马生人。”一曰;“人流亡。”二年二月,苏州嘉兴马生角。
光启二年夏四月,僖宗在凤翔,马尾皆咤蓬如篲。咤,怒象。
文德元年,李克用献马二,肘膝皆有鬣,长五寸许,蹄大如七寸瓯。
△人疴
武德四年,太原尼志觉死,十日而苏。
贞观十九年,卫州人刘道安头生肉角,隐见不常,因以惑众,伏诛。角,兵象;肉,不可以触者。永徽六年,淄州高苑民吴威妻、嘉州民辛道护妻皆一产四男。凡物反常则为妖,亦阴气盛则母道壮也。
显庆三年,普州有人化为虎。虎,猛噬而不仁。
仪凤三年四月,泾州献二小儿,连心异体。初,鹑觚县卫士胡万年妻吴生一男一女,其胸相连,余各异体,乃析之,则皆死;又产,复然,俱男也,遂育之,至是四岁,以献于朝。
永隆元年,长安获女魃,长尺有二寸,其状怪异。《诗》曰:“旱魃为虐,如炎如焚。”是岁秋,不雨,至于明年正月。
永隆二年九月,万年县女子刘凝静衣白衣,从者数人,升太史令厅,问比有何灾异。令执之以闻。是夜,彗星见。太史司天文、历候,王者所以奉若天道、恭授民时者,非女子所当问。
载初中,涪州民范端化为虎。
神功元年一月庚子,有人走入端门,又入则天门,至通天宫,阍及仗卫不之觉。时来俊臣婢产肉塊如二升器,剖之有赤虫,须臾化为蜂,螫人而去。
久视二年正月,成州有大人迹见。
长安中,郴州佐史因病化为虎,欲食其嫂,擒之,乃人也,虽未全化,而虎毛生矣。
太极元年,狂人段万谦潜入承天门,登太极殿,升御床,自称天子,且言:“我李安国也,人相我年三十二当为天子。”
开元二十三年四月,冀州献长人李家宠,八尺有五寸。
大历十年二月,昭应妇人张产一男二女。
贞元八年正月丁亥,许州人李狗儿持仗上含元殿击栏槛,伏诛。十年四月,恒州有巨人迹见。十五年正月戊申,狂人刘忠诣银台,称白起令上表,天下有火灾。十七年十一月,翰林待诏戴少平死十有六日而苏。是岁,宣州南陵县丞李嶷死,已殡三十日而苏。
元和二年,商州洪崖冶役夫将化为虎,众以水沃之,不果化。
长庆四年三月,民徐忠信潜入浴堂门。
宝历二年十二月,延州人贺文妻一产四男。
大和二年十月,狂人刘德广入含元殿。
咸通七年,渭州有人生角寸许。占曰:“天下有兵。”十三年四月,太原晋阳民家有婴儿,两头异颈,四手联足。此天下不一之妖。是岁,民皇甫及年十四,暴长七尺余,长啜大嚼,三倍如初,岁余死。
乾符六年秋,蜀郡妇人尹生子首如豕,目在脽下。占曰:“君失道。”
光启元年,隰州温泉民家有死者,既葬且半月,行人闻声呼地下,其家发之,则复生,岁余乃死。二年春,凤翔郿县女子未枌化为丈夫,旬日而死。京房《易传》曰:“兹谓阴昌,贼人为王。”
大顺元年六月,资州兵王全义妻如孕,觉物渐下入股,至足大拇,痛甚,坼而生珠如弹丸,渐长大如杯。
天祐二年五月,颍州汝阴民彭文妻一产三男。
△疫
贞观十年,关内、河东大疫。十五年三月,泽州疫。十六年夏,谷、泾、徐、戴、虢五州疫。十七年夏,潭、濠、庐三州疫。十八年,庐、濠、巴、普、郴五州疫。二十二年,卿州大役永徽六年三月,楚州大役。
永淳元年冬,大疫,两京死者相枕于路。占曰:“国将有恤,则邪乱之气先被于民,故疫。”
景龙元年夏,自京师至山东、河北疫,死者千数。
宝应元年,江东大疫,死者过半。
贞元六年夏,淮南,浙西、福建道疫。
元和元年夏,浙东大疫,死者太半。
大和六年春,自剑南至浙西大疫。
开成五年夏,福、建、台、明四州疫。
咸通十年,宣、歙、两浙疫。
大顺二年春,淮南疫,死者十三四。
△天鸣
天宝十四载五月,天鸣,声若雷。占曰:“人君有忧。”
贞元二十一年八月,天鸣,在西北。
中和三年三月,浙西天鸣,声如转磨。无云而雨。
元和十二年正月乙酉,星见而雨。占曰:“无云而雨,是谓天泣。”
△陨石
永徽四年八月己亥,陨石于同州冯翊十八,光耀,有声如雷。近星陨而化也。庶民惟星,在上而陨,民去其上之象。一曰:“人君为诈妄所蔽则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