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林僧宝传
- ▪ 序
- ▪ 重刻禅林僧宝传序
- ▪ 禅林僧宝传引
- ▪ 卷一
- ▪ ▪ 抚州曹山本寂禅师、青原六世
- ▪ 卷二
- ▪ ▪ 韶州云门大慈云弘明禅师
- ▪ 卷三
- ▪ ▪ 汝州风穴沼禅师
- ▪ ▪ 汝州首山念禅师
- ▪ ▪ 汾州太子昭禅师
- ▪ 卷四
- ▪ ▪ 福州玄沙备禅师
- ▪ ▪ 潭州罗汉琛禅师
- ▪ ▪ 金陵清凉益禅师法眼
- ▪ 卷五
- ▪ ▪ 潭州石霜诸禅师
- ▪ ▪ 邵武龙湖闻禅师
- ▪ ▪ 筠州九峰虔禅师
- ▪ ▪ 吉州禾山殷禅师
- ▪ 卷六
- ▪ ▪ 云居宏觉膺禅师
- ▪ ▪ 澧州洛浦安禅师
- ▪ 卷七
- ▪ ▪ 天台韶国师
- ▪ ▪ 筠州九峰玄禅师
- ▪ ▪ 南康云居齐禅师
- ▪ ▪ 瑞鹿先禅师
- ▪ 卷八
- ▪ ▪ 圆通缘德禅师
- ▪ ▪ 南塔光涌禅师
- ▪ ▪ 洞山守初禅师
- ▪ ▪ 南安岩严尊者
- ▪ 卷九
- ▪ ▪ 龙牙居遁禅师
- ▪ ▪ 永明智觉禅师
- ▪ ▪ 云居简禅师
- ▪ 卷十
- ▪ ▪ 龟洋忠禅师
- ▪ ▪ 瑞龙璋禅师
- ▪ ▪ 重云晖禅师
- ▪ ▪ 林阳端禅师
- ▪ ▪ 双峰钦禅师
- ▪ ▪ 九峰诠禅师
- ▪ 卷十一
- ▪ ▪ 洞山聪禅师
- ▪ ▪ 雪窦显禅师
- ▪ ▪ 天衣怀禅师
- ▪ 卷十二
- ▪ ▪ 荐福古禅师
- ▪ 卷十三
- ▪ ▪ 福昌善禅师
- ▪ ▪ 大阳延禅师
- ▪ 卷十四
- ▪ ▪ 神鼎□禅师
- ▪ ▪ 谷山崇禅师
- ▪ ▪ 慧林圆照本禅师
- ▪ 卷十五
- ▪ ▪ 衡岳泉禅师
- ▪ ▪ 法华举禅师
- ▪ 卷十六
- ▪ ▪ 广慧琏禅师
- ▪ ▪ 翠岩芝禅师
- ▪ 卷十七
- ▪ ▪ 投子青禅师
- ▪ ▪ 浮山远禅师
- ▪ ▪ 天宁楷禅师
- ▪ 卷十八
- ▪ ▪ 大觉琏禅师
- ▪ ▪ 兴化铣禅师
- ▪ 卷十九
- ▪ ▪ 馀杭政禅师
- ▪ ▪ 西余端禅师
- ▪ 卷二十
- ▪ ▪ 言法华
- ▪ ▪ 华严隆禅师
- ▪ 卷二十一
- ▪ ▪ 慈明禅师
- ▪ 卷二十二
- ▪ ▪ 黄龙南禅师
- ▪ ▪ 云峰悦禅师
- ▪ 卷二十三
- ▪ ▪ 黄龙宝觉心禅师
- ▪ ▪ 泐潭真净文禅师
- ▪ 卷二十四
- ▪ ▪ 仰山伟禅师
- ▪ ▪ 东林照觉总禅师
- ▪ 卷二十五
- ▪ ▪ 云居佑禅师
- ▪ ▪ 大沩真如□禅师
- ▪ ▪ 隆庆闲禅师
- ▪ ▪ 云盖智禅师
- ▪ 卷二十六
- ▪ ▪ 圆通讷禅师
- ▪ ▪ 净因臻禅师
- ▪ ▪ 法云圆通秀禅师
- ▪ ▪ 延恩安禅师
- ▪ 卷二十七
- ▪ ▪ 金山达观颖禅师
- ▪ ▪ 明教嵩禅师
- ▪ ▪ 蒋山元禅师
- ▪ 卷二十八
- ▪ ▪ 法昌遇禅师
- ▪ ▪ 杨岐会禅师
- ▪ ▪ 白云端禅师
- ▪ 卷二十九
- ▪ ▪ 大通本禅师
- ▪ ▪ 报本元禅师
- ▪ ▪ 禾山普禅师
- ▪ ▪ 云居佛印元禅师
- ▪ 卷三十
- ▪ ▪ 宝峰英禅师
- ▪ ▪ 保宁玑禅师
- ▪ ▪ 黄龙佛寿清禅师
- ▪ 补禅林僧宝传(舟峰庵沙门庆老撰)
- ▪ ▪ 五祖演禅师
- ▪ ▪ 云岩新禅师
禅师名惟清、字觉天、号灵源叟。生南州武宁陈氏。方垂髫上学。日诵数千言、吾伊上口。有异比丘过书肆、见之。引手熟视之、大惊曰。菰蒲中有此儿耶。告其父母、听出家从之。师事戒律师、年十七为大僧。闻延恩院耆宿法安、见本色人。上谒愿留就学。安曰:汝苦海法船也。我寻常沟壑耳、岂能藏哉。黄龙宝觉心禅师、是汝之师。亟行毋後。时公至黄龙、泯泯与众作息。问答茫然、不知端倪。夜誓诸佛前曰。倘有省发、愿尽形寿、以法为檀。世世力弘大法。初阅玄沙语、倦而倚壁。起经行、步促遗履。俯取之乃大悟。以所悟告宝觉。宝觉曰:从缘入者永无退失。然新得法空者、多喜悦致散乱。令就侍者房熟寐。公风神洞冰雪、而趣识卓绝流辈。龙图徐禧德占。太史黄庭坚鲁直、皆师友之。其见宝觉、得记别、乃公为之地。宝觉钟爱、至忘其为师。议论商略、如交友。诸方号清侍者。如赵州文远、南院守廓。张丞相商英、始奉使江西。高其为人、厚礼致。以居洪州观音、不赴。又十年淮南使者朱京世昌。请住舒州太平、乃赴。衲子争趋之。其盛不减圆通、在法云长芦时。宝觉春秋高。江西使者王桓、迁公居黄龙。不辞而往。未几宝觉殁。即移疾居昭默堂。颓然坐一室。天下想其标致、摩云昂霄。余时以法门昆弟、预闻其论。曰:今之学者、未脱生死。病在什么处。在偷心未死耳。然非其罪、为师者之罪也。如汉高帝、绐韩信而杀之。信虽曰死、其心果死乎。古之学者、言下脱生死。效在什么处。在偷心巳死。然非学者自能尔。实为师者、钳锤妙密也。如梁武帝御大殿。见侯景不动声气。而景之心巳枯竭、无馀矣。诸方所说、非不美丽。要之如赵昌画花逼真、非真花也。其指法巧譬、类如此。闲居十五年。天下禅学者、知而亲依之可也。公卿大夫、何自而知。亦争亲近之乎。非雷非霆、而声名常在人耳。何修而臻此哉。平生至诚、恻怛于道而已。政和七年九月十八日。食罢掩房。遣呼以栖首座至、叙说决别。乃起浴更衣、以手指顶。侍者为净发讫、安坐而寂。前十日、自作无生常住真归告铭曰。贤劫第四尊、释迦文佛直下。第四十八世孙惟清。虽从本觉应缘出生。而了缘即空、初无自性。氏族亲里、莫得而详。但以正因一念、为所宗承。是厕释迦之远孙、其号灵源叟。据自了因、所了妙性。无名字中、示称谓耳。亦临济无位真人。傅大士之心王类矣。亦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唯证乃知、馀莫能测者欤。所以六祖问让和尚、什么处来。曰嵩山来。祖曰:什么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祖曰:还假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祖曰:即此不污染、是诸佛之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兹盖独标清净法身。以遵教外别传之宗。而拣云、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然非无报化大功大用。谓若解通报化、而不顿见法身。则滞污染缘、乖护念旨。理必警省耳。夫少室道行、光腾後裔。则有云门偃、奋雄音绝唱于国中。临济玄、振大用大机、於天下。皆得正传、世咸宗奉。惟清望临济、九世祖也。今宗教衰丧、其未尽绝灭者。唯二家微派、斑斑有焉。然名多愧实、顾适当危寄。而朝露身缘、势迫坠。因力病释俗从真。叙如上事、以授二三子。吾委息後、当用依禀观究。即不违先圣法门、而自见深益。慎勿随末法所尚、乞空文於有位。求为铭志、张饰说、以浼吾。至嘱至嘱。因自为叙、曰无生常住真归诰。且系之以铭。铭曰:无涯湛海、瞥起一沤。亘乎百年、曷浮曷休。广莫清汉、生片云。有无起灭、隐显何分。了兹二者、即见实相。十世古今、始终现量。吾铭此旨、昭示汝曹。泥多佛大、水长船高。公遗言、藏骨石於海会。示生死不与众隔也。门弟子确诚克奉藏之。而增修其旧、不敢违其诫。公赐号佛寿、从枢密邓公、洵武请也。
赞曰:初灵源讣至、读其自作志铭。叹曰:何疾世、□或云何疾法之弊。□自珍其道之深乎。收涕为之词曰。今年九月十有八。清净法身忽衰飒。生死鹘仑谁劈破。披露梦中根境法。无生塔成自作铭。人言无亏宁有成。一切法空尚曰座。此塔安得离色声。障云方增佛日晚。长蹉更失人天眼。但馀荷负大法心。乞与丛林照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