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林僧宝传
- ▪ 序
- ▪ 重刻禅林僧宝传序
- ▪ 禅林僧宝传引
- ▪ 卷一
- ▪ ▪ 抚州曹山本寂禅师、青原六世
- ▪ 卷二
- ▪ ▪ 韶州云门大慈云弘明禅师
- ▪ 卷三
- ▪ ▪ 汝州风穴沼禅师
- ▪ ▪ 汝州首山念禅师
- ▪ ▪ 汾州太子昭禅师
- ▪ 卷四
- ▪ ▪ 福州玄沙备禅师
- ▪ ▪ 潭州罗汉琛禅师
- ▪ ▪ 金陵清凉益禅师法眼
- ▪ 卷五
- ▪ ▪ 潭州石霜诸禅师
- ▪ ▪ 邵武龙湖闻禅师
- ▪ ▪ 筠州九峰虔禅师
- ▪ ▪ 吉州禾山殷禅师
- ▪ 卷六
- ▪ ▪ 云居宏觉膺禅师
- ▪ ▪ 澧州洛浦安禅师
- ▪ 卷七
- ▪ ▪ 天台韶国师
- ▪ ▪ 筠州九峰玄禅师
- ▪ ▪ 南康云居齐禅师
- ▪ ▪ 瑞鹿先禅师
- ▪ 卷八
- ▪ ▪ 圆通缘德禅师
- ▪ ▪ 南塔光涌禅师
- ▪ ▪ 洞山守初禅师
- ▪ ▪ 南安岩严尊者
- ▪ 卷九
- ▪ ▪ 龙牙居遁禅师
- ▪ ▪ 永明智觉禅师
- ▪ ▪ 云居简禅师
- ▪ 卷十
- ▪ ▪ 龟洋忠禅师
- ▪ ▪ 瑞龙璋禅师
- ▪ ▪ 重云晖禅师
- ▪ ▪ 林阳端禅师
- ▪ ▪ 双峰钦禅师
- ▪ ▪ 九峰诠禅师
- ▪ 卷十一
- ▪ ▪ 洞山聪禅师
- ▪ ▪ 雪窦显禅师
- ▪ ▪ 天衣怀禅师
- ▪ 卷十二
- ▪ ▪ 荐福古禅师
- ▪ 卷十三
- ▪ ▪ 福昌善禅师
- ▪ ▪ 大阳延禅师
- ▪ 卷十四
- ▪ ▪ 神鼎□禅师
- ▪ ▪ 谷山崇禅师
- ▪ ▪ 慧林圆照本禅师
- ▪ 卷十五
- ▪ ▪ 衡岳泉禅师
- ▪ ▪ 法华举禅师
- ▪ 卷十六
- ▪ ▪ 广慧琏禅师
- ▪ ▪ 翠岩芝禅师
- ▪ 卷十七
- ▪ ▪ 投子青禅师
- ▪ ▪ 浮山远禅师
- ▪ ▪ 天宁楷禅师
- ▪ 卷十八
- ▪ ▪ 大觉琏禅师
- ▪ ▪ 兴化铣禅师
- ▪ 卷十九
- ▪ ▪ 馀杭政禅师
- ▪ ▪ 西余端禅师
- ▪ 卷二十
- ▪ ▪ 言法华
- ▪ ▪ 华严隆禅师
- ▪ 卷二十一
- ▪ ▪ 慈明禅师
- ▪ 卷二十二
- ▪ ▪ 黄龙南禅师
- ▪ ▪ 云峰悦禅师
- ▪ 卷二十三
- ▪ ▪ 黄龙宝觉心禅师
- ▪ ▪ 泐潭真净文禅师
- ▪ 卷二十四
- ▪ ▪ 仰山伟禅师
- ▪ ▪ 东林照觉总禅师
- ▪ 卷二十五
- ▪ ▪ 云居佑禅师
- ▪ ▪ 大沩真如□禅师
- ▪ ▪ 隆庆闲禅师
- ▪ ▪ 云盖智禅师
- ▪ 卷二十六
- ▪ ▪ 圆通讷禅师
- ▪ ▪ 净因臻禅师
- ▪ ▪ 法云圆通秀禅师
- ▪ ▪ 延恩安禅师
- ▪ 卷二十七
- ▪ ▪ 金山达观颖禅师
- ▪ ▪ 明教嵩禅师
- ▪ ▪ 蒋山元禅师
- ▪ 卷二十八
- ▪ ▪ 法昌遇禅师
- ▪ ▪ 杨岐会禅师
- ▪ ▪ 白云端禅师
- ▪ 卷二十九
- ▪ ▪ 大通本禅师
- ▪ ▪ 报本元禅师
- ▪ ▪ 禾山普禅师
- ▪ ▪ 云居佛印元禅师
- ▪ 卷三十
- ▪ ▪ 宝峰英禅师
- ▪ ▪ 保宁玑禅师
- ▪ ▪ 黄龙佛寿清禅师
- ▪ 补禅林僧宝传(舟峰庵沙门庆老撰)
- ▪ ▪ 五祖演禅师
- ▪ ▪ 云岩新禅师
禅师讳自严、生郑氏、泉州同安人也。年十一弃家。依建兴卧像寺沙门契缘为童子。十七为大僧、游方至庐陵。谒西峰耆宿云豁。豁者清凉智明禅师高弟、云门嫡孙也。太宗皇帝、尝诏至阙。馆於北御园舍中。习定久之、恳之还山。公依止五年、密契心法。辞去渡怀仁。江有蛟、每为行人害。公为说偈诫之、而蛟辄去。过黄杨峡。渴欲饮、会溪涸。公以杖掷之、而水得。父老来聚观、合爪以为神。公遁、去武平南黄石、岩多蛇虎。公止住、而蛇虎可使令。四远闻之大惊、争敬事之。民以雨□男女祷者。随其欲应念而获。家画其像、饮食必祭。邻寺僧死。公不知法当告官、便自焚之。吏追捕坐庭中。问状不答、索纸作偈曰。云外野僧死、云外野僧烧。二法无差互、菩提路不遥。而字画险劲、如擘窠大篆。吏大怒以为、狂且慢已。去僧伽梨、曝日中。既得释、因以布帽其首。而衣以白服。公恨所说法、听者疑信半。因不语者六年。岩寺当输布、而民岁代输之。公不忍折、简置布束中祈免。吏张晔欧阳程者、相顾怒甚。追至问状不答、以为妖。火所著帽明鲜。又索纸作偈曰。一切慈忍力、皆吾心所生。王官苦拘束、佛法不流行。自是时亦语。去游南康□古山。先是西竺波利尊者经始。谶曰:却後当有白衣菩萨、来兴此山。公住三年、而成丛林。乃还南安。江南眠槎、为行舟碍。公舟过焉、摩挲之曰。去去莫与人为害槎。一夕荡除之。有僧自惠州来。曰河源有巨舟著沙。万牛挽不可动。愿得以载砖、建塔于南海。为众生福田。公曰此阴府之物。然付汝偈取之。偈曰:天零灞水生、阴府船王移。莫立沙中久、纳福荫菩提。僧即舟倡偈、而舟为动。万众欢呼、至五羊。有巨商、从借以载。僧许之、方解索。俄风作、失舟所在。有沙弥无多闻性。而事公谨愿。公怜之、作偈、使诵、久当聪明。偈曰:大智发於心、於心何处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於是世间章句、吾伊上口。公示人多以偈。然题赠以之中四字於其後。莫有识其旨者、异迹甚著。所属状以闻诏佳之。宰相王钦若。大参赵安仁巳下、皆献诗。公未尝视、置承尘上而已。淳化乙卯正月初六日。集众曰:吾此日生、今正是时。遂右肋卧而化。阅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谥曰定光圆应禅师。
赞曰:圆通诮曹将军、而不屈。问军旅事而不答。此其识能知宗也。南塔初不受南平王之请。及闻移祸及人、因屑就之。此其行高一世也。学者囿於法爱。故初公语分生死、所以发其机。至於定应、则全提大用。於其化时曰。吾此日生、於化时而曰生。最後之训也。临祸福死生之际。能如彼四老人。则正宗巳坠之纲、尚可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