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林僧宝传
- ▪ 序
- ▪ 重刻禅林僧宝传序
- ▪ 禅林僧宝传引
- ▪ 卷一
- ▪ ▪ 抚州曹山本寂禅师、青原六世
- ▪ 卷二
- ▪ ▪ 韶州云门大慈云弘明禅师
- ▪ 卷三
- ▪ ▪ 汝州风穴沼禅师
- ▪ ▪ 汝州首山念禅师
- ▪ ▪ 汾州太子昭禅师
- ▪ 卷四
- ▪ ▪ 福州玄沙备禅师
- ▪ ▪ 潭州罗汉琛禅师
- ▪ ▪ 金陵清凉益禅师法眼
- ▪ 卷五
- ▪ ▪ 潭州石霜诸禅师
- ▪ ▪ 邵武龙湖闻禅师
- ▪ ▪ 筠州九峰虔禅师
- ▪ ▪ 吉州禾山殷禅师
- ▪ 卷六
- ▪ ▪ 云居宏觉膺禅师
- ▪ ▪ 澧州洛浦安禅师
- ▪ 卷七
- ▪ ▪ 天台韶国师
- ▪ ▪ 筠州九峰玄禅师
- ▪ ▪ 南康云居齐禅师
- ▪ ▪ 瑞鹿先禅师
- ▪ 卷八
- ▪ ▪ 圆通缘德禅师
- ▪ ▪ 南塔光涌禅师
- ▪ ▪ 洞山守初禅师
- ▪ ▪ 南安岩严尊者
- ▪ 卷九
- ▪ ▪ 龙牙居遁禅师
- ▪ ▪ 永明智觉禅师
- ▪ ▪ 云居简禅师
- ▪ 卷十
- ▪ ▪ 龟洋忠禅师
- ▪ ▪ 瑞龙璋禅师
- ▪ ▪ 重云晖禅师
- ▪ ▪ 林阳端禅师
- ▪ ▪ 双峰钦禅师
- ▪ ▪ 九峰诠禅师
- ▪ 卷十一
- ▪ ▪ 洞山聪禅师
- ▪ ▪ 雪窦显禅师
- ▪ ▪ 天衣怀禅师
- ▪ 卷十二
- ▪ ▪ 荐福古禅师
- ▪ 卷十三
- ▪ ▪ 福昌善禅师
- ▪ ▪ 大阳延禅师
- ▪ 卷十四
- ▪ ▪ 神鼎□禅师
- ▪ ▪ 谷山崇禅师
- ▪ ▪ 慧林圆照本禅师
- ▪ 卷十五
- ▪ ▪ 衡岳泉禅师
- ▪ ▪ 法华举禅师
- ▪ 卷十六
- ▪ ▪ 广慧琏禅师
- ▪ ▪ 翠岩芝禅师
- ▪ 卷十七
- ▪ ▪ 投子青禅师
- ▪ ▪ 浮山远禅师
- ▪ ▪ 天宁楷禅师
- ▪ 卷十八
- ▪ ▪ 大觉琏禅师
- ▪ ▪ 兴化铣禅师
- ▪ 卷十九
- ▪ ▪ 馀杭政禅师
- ▪ ▪ 西余端禅师
- ▪ 卷二十
- ▪ ▪ 言法华
- ▪ ▪ 华严隆禅师
- ▪ 卷二十一
- ▪ ▪ 慈明禅师
- ▪ 卷二十二
- ▪ ▪ 黄龙南禅师
- ▪ ▪ 云峰悦禅师
- ▪ 卷二十三
- ▪ ▪ 黄龙宝觉心禅师
- ▪ ▪ 泐潭真净文禅师
- ▪ 卷二十四
- ▪ ▪ 仰山伟禅师
- ▪ ▪ 东林照觉总禅师
- ▪ 卷二十五
- ▪ ▪ 云居佑禅师
- ▪ ▪ 大沩真如□禅师
- ▪ ▪ 隆庆闲禅师
- ▪ ▪ 云盖智禅师
- ▪ 卷二十六
- ▪ ▪ 圆通讷禅师
- ▪ ▪ 净因臻禅师
- ▪ ▪ 法云圆通秀禅师
- ▪ ▪ 延恩安禅师
- ▪ 卷二十七
- ▪ ▪ 金山达观颖禅师
- ▪ ▪ 明教嵩禅师
- ▪ ▪ 蒋山元禅师
- ▪ 卷二十八
- ▪ ▪ 法昌遇禅师
- ▪ ▪ 杨岐会禅师
- ▪ ▪ 白云端禅师
- ▪ 卷二十九
- ▪ ▪ 大通本禅师
- ▪ ▪ 报本元禅师
- ▪ ▪ 禾山普禅师
- ▪ ▪ 云居佛印元禅师
- ▪ 卷三十
- ▪ ▪ 宝峰英禅师
- ▪ ▪ 保宁玑禅师
- ▪ ▪ 黄龙佛寿清禅师
- ▪ 补禅林僧宝传(舟峰庵沙门庆老撰)
- ▪ ▪ 五祖演禅师
- ▪ ▪ 云岩新禅师
圆照禅师、讳宗本、出於管氏。常州无锡人也。性质直、少缘饰。貌丰硕、言无枝叶。年十九、师事苏州承天永安道升禅师。升方道价重、丛林归之者如云。本弊衣垢面。探井臼、典炊爨、以供给之。夜则入室参道。升曰:头陀荷众良苦、亦疲劳乎。对曰:若舍一法、不名满足菩提。实欲此生身证、其敢言劳。升阴奇之。又十年、剃发受具。服勤三年、乃辞升。游方遍参。初至池州景德。谒义怀禅师、言下契悟。众未有知者。尝为侍者、而喜寝、鼻息ぴぴ。闻者厌之、言於怀。怀笑曰:此子吾家精进幢也。汝辈他日、当依赖之。无多谈、众乃惊。及怀公徙住越之天衣、常之荐福。本皆从之。治平初、怀公退居吴江之圣寿院。部使者李公复圭、过怀公、夜语曰。瑞光法席虚、愿得有道衲子主之。怀指本曰:无逾此道人者耳。既至瑞光。集众击鼓、鼓辄堕。圆转震响、众惊却。有僧出呼曰。此和尚法雷、震地之祥也。俄失僧所在。自是法席日盛、众至五百人。杭州太守陈公襄。以承天兴教、二刹坚请。欲往而苏人留之益甚。又以净慈恳请之曰:借师三年。为此邦植福、不敢久占。本啧啧曰:谁不欲作福。苏人识其意、听赴之。学者又倍於瑞光。既而苏人、以万寿龙华二刹、请择居之。迎者千馀人。曰:始借吾师三年、今九载矣。义当见还、欲夺以归。杭州守使、县尉持卒徒护之。乃不敢夺。元丰五年、以道场付其门人善本。而居於瑞峰庵。苏人闻之谋夺之。惧力不胜、欲发而未敢也。时会待制曾公孝序、适在苏。盖尝问道於本、而得其至要。因谒之庵中、具舟江津。既辞去、本送之登舟。语笑中载而归。以慰苏人之思。於是归本於穹窿山福臻院。时年六十三矣。未几神宗皇帝。辟相国寺六十有四院为八。禅二律六。以中贵人梁从政、董其事。驿召本主慧林。既至、遣使问劳三日。诏演法於寺之门。万众拜瞻、法会殊胜。以为弥勒从天而降人间也。翌日召对延和殿。有司使习仪而後引。既对山呼罢、登殿赐坐。即就坐盘足跏趺。侍卫惊相顾、本自若也。赐茶至、举盏长吸、又荡撼之。上问受业何寺。对曰承天永安。上喜其真喻。以方兴禅宗、宜善开导之旨。既退上目送之。谓左右曰:真福慧僧也。及上元日、车驾幸相国寺。止禅众无出迎。师奉承睿奖、阐扬佛事。都邑四方、人以大信。神宗登遐、召本入福宁殿说法。左右以本尝为先帝所礼敬。见之呜咽、不自胜。哲宗加号禅师。皇叔荆王亲赍敕授之。元佑元年、以老求归。朝廷从其请、敕任便云游。所至不得抑令住持。因欣然升座、辞众曰。本是无家客、那堪任便游。顺风加橹棹、船子下杨州。既出都城。王公贵人、送者车骑相属。本诲之曰:岁月不可把玩。老病不与人期。唯勤修勿怠、是真相为。闻者莫不流涕。其真慈善导、感人如此、非特然也。其住瑞光、民有屠牛者。牛逸赴本、跪若自诉。遂买而畜之。其住净慈、岁大旱、湖井皆竭。寺之西隅、有甘泉自涌。得金鳗鱼。因浚为井、投鱼其间。寺众千馀人、汲以不竭。民张氏有女子死。梦其母曰:我以罪为蛇。既觉得蛇於棺下、持以诣本。乃为说法、复置故处。俄有黑蝉、翔棺上、而蛇失所在。母祝曰:若我女、当入笼中。当持汝再诣净慈。如其祝、本复为说法。是夕梦女曰:二报巳解脱矣。其显化异类、又如此。本平居恂恂、未尝以辩博为事。至其说法、则虽盛名隆势、无所少假。高丽僧统义天。以王子奉国命、使於我朝。闻本名、请以弟子礼。见问其所得、以《华严经》对。师曰:《华严经》三身佛。报身说耶、化身说耶、法身说耶。义天曰:法身说。本曰法身遍周沙界。当时听众、何处蹲立。义天茫然自失、钦服益加。太子少保李公端愿。世以佛学自名。本问曰: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既曰无为、作么生学。李公不能答。雪窦道法、至本大盛。老居灵岩、闭门颓然。而四方从者相望、於道不释也。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将入灭沐浴而卧。门弟子环拥请曰。和尚道遍天下。□或一本云、名满天下。□今日不可无偈。幸强起安座。本熟视曰:痴子、我寻常尚懒作偈。今日特地图个什么。寻常要卧便卧。不可今日特地坐也。素笔大书五字曰:後事付守荣。掷笔憨卧、若熟睡。然撼之已去矣。门弟子塔师全身於灵岩山。阅世八十、坐五十二夏。
赞曰:富郑公居洛中。见华严、诵本之语。作偈寄之曰。□或一本云、富郑公弼。得心要於华严、有偈寄本曰。□因见师悟入深。寅缘传得老师心。东南谩说江山远。目对灵光与妙音。王显谟汉之、初见本登座。以目四顾、乃证本心。余闻马鸣云。如来在世、众生色心殊胜。圆音一演、随类得解。今去佛之世二千馀年。而能使王公贵人、闻风而悟、瞻颜而证。则常随而亲炙之者、可知矣。故江西八十馀人、而本则倍之。近代授法之盛、无能加者。非愿宏法道、行契佛心。何以臻此哉。□一本云、自瞻颜而证之下。但云、则其大愿真慈之力。无愧绍隆之职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