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内经--素问
- ▪ 黄帝内经素问序
- ▪ 卷第一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 ▪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 ▪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 ▪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 ▪ 卷第二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 ▪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 ▪ 阴阳别论篇第七
- ▪ 卷第三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 ▪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 ▪ 五藏生成篇第十
- ▪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 ▪ 卷第四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 ▪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 ▪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 ▪ 卷第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 ▪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 ▪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 ▪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 ▪ 卷第五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 ▪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 ▪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 ▪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 ▪ 卷第十六 骨空论篇第六十
- ▪ 卷第六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 ▪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 ▪ 卷第十七
- ▪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 ▪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 ▪ 卷第七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 ▪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 ▪ 卷第十八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 ▪ 血气形态篇第二十四
- ▪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 ▪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 ▪ 卷第八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 ▪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 ▪ 卷第十九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 ▪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 ▪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 ▪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 ▪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 ▪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 ▪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 ▪ 卷第二十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 ▪ 卷第九 热论篇第三十一
- ▪ 刺热篇第三十二
- ▪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 ▪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 ▪ 卷第十 疟论篇第三十五
- ▪ 刺疟篇第三十六
- ▪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 ▪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 ▪ 卷第二十一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 ▪ 刺法论七十二
- ▪ 本病论七十三
- ▪ 卷第二十二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 ▪ 卷第二十三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 ▪ 咳论篇第三十八
- ▪ 卷第十一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 ▪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 ▪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 ▪ 腹中论篇第四十
- ▪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 ▪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 ▪ 卷第二十四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 ▪ 卷第十二 风论篇第四十二
- ▪ 痹论篇第四十三
- ▪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 ▪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 ▪ 痿论篇第四十四
- ▪ 厥论篇第四十五
- ▪ 卷第十三 病能篇第四十六
- ▪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 ▪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 ▪ 脉解篇第四十九
- ▪ 卷第十四 刺要论篇第五十
- ▪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 ▪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 ▪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 ▪ 针解篇第五十四
- ▪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黄帝问曰:五运更治,上应天寿,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内外分离,六经波荡,五气倾移,太过不及,专胜兼并,愿言其始,而有常名,可得闻乎?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是明道也。此上帝所贵;先师传之,臣虽不敏,往闻其旨。帝曰:余闻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漫泄天宝。余诚菲德,本足以受至道,然而众子哀其不终,愿夫子保于无穷,流于无极,余司其事,则而行之奈何?岐伯曰:请遂言之也 。壮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帝曰:何谓也?岐伯曰:本气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所谓治化而人应之也。帝曰:五运之化,太过何如?岐伯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牌上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上应岁星。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化气不政,生气独治,云物飞动,草木不宁,甚而摇落,反胁痛而吐甚,冲阳绝者死不治,上应太白星。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疟,少气咳喘,血溢血泄注下,嗑噪。耳聋,中热肩背热。上应荧惑星。甚则胸中痛,胁支满胁痛,膺背肩肿间痛,两臂内痛,身热肤痛而为没淫。收气不行,长气独明,雨水霜寒,上应辰星。上临少阴少阳,火措际冰泉涸,物焦槁,病反渗妄狂越,咳喘息鸣,下甚血溢泄不已,太渊绝者,死不治,上应荧惑星。岁士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颁冤,上应镇星。甚则肌肉控,足疼不收,行善究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支不举。变生得位,藏气伏,化气独治之,泉涌河衍,涸泽生鱼,风雨大至,土崩溃,鳞见于陆,病腹满塘泄肠鸣,反不甚而太感绝者死不治,上应岁星。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毗疡,耳无所闻。肃杀而甚,则体重烦冤,胸痛引背,两胁满且痛引少腹,上应太白星。甚则喘咳逆气,肩背痛,优阴股膝群瑞骷足皆病,上应荧惑星。收气峻,生气下,草木敛,苍干凋陨,病反暴痛,联胁不可反侧,咳逆甚而血溢,太冲绝者死不治,上应太白星。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躁悸,阴厥上下中寒,诸妄心痛,寒气早至,上应辰星。甚则腹大腔肿,喘咳,寝汗出借风,大雨至,埃雾股郁,上应镇星。上临太阳则雨冰雪霜不时降,湿气变物,病反腹满肠鸣塘泄,食不化,渴而妄冒,神门组者,死不治,上应荧惑、辰星。帝曰:善。其不及何如!岐伯曰:悉乎哉问世!岁木不及,燥乃大行,含气失应,草木晚荣,肃杀而甚,则刚木辟着,柔萎苍干,上应太白星,民病中清,肤胁痛,少腹痛,肠鸣塘泄,凉雨的至,上应太白星,其谷苍。上临阳明,生气失政,草木再荣,化气乃急,上应太白、镇星,其主苍早。复则炎暑流火,湿性燥,柔脆草木焦槁,下体再生,华实齐化。病寒热疮疡痒股痈痤,上应荧惑、太白,其谷白坚。白露早降,收杀气行,寒雨害物,虫食甘黄,脾上受邪,赤气后化,心气晚治,上胜肺金,白气乃屈,其谷不成,咳而就,上应荧惑、太白星。岁火不及,寒乃大行,长政不用,物荣而下,凝惨而甚,则阳气不化,乃折荣美,上应辰星。民病胸中痛,胁支满,两胁痛,膺背肩肿间及两臂内痛,郁冒膜昧,心痛暴暗,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屈不能伸,髓牌如别,上应荧惑、辰星,其谷丹。复则埃郁,大雨且至,黑气乃导。病骛清腹满,食饮不吞下,寒中肠鸣,泄注腹痛,暴挛展痹,足不任身,上应镇里、辰星,玄谷不成。岁上不及,风乃大行,化气不令,草木茂荣,飘扬而甚,秀而不实,上应岁星。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路复,肌肉甜酸,善怒。藏气举事,蛰虫早附,咸病寒中,上应岁星、镇星,其谷龄。复则收政严峻,名木苍调,胸胁暴痛,下吵腹,善太息,虫食甘黄,气客于脾,教谷乃减,民食少失味,苍谷乃损,上应太白、岁星。上临厥阴,流水不冰,蛰虫来见,藏气不用,白乃不算上应岁星,民乃康。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气乃用,长气专胜,庶物在茂,燥烁以行,上应荧惑星。民病肩背省重,做嚏,血便注下,收气乃后,上应太白星,其谷坚芒。复则寒雨暴至,乃零冰雹霜雪杀物,阴厥且格阳,反上行,头脑户痛,延及国顶,发热,上应辰星,丹谷不成,民病目疮,甚则心痛。岁水不及,湿乃大行,长气反用,其化乃速,暑雨数至,上应镇星。民病腹满身重,德泄,寒疡流水,。腰股痛发,胭阳股膝不便,烦冤,足展,清厥,脚下痛,甚则附肿。藏气不政,肾气不衡,上应辰星,其谷柜。上临太阴,则大寒数举,蛰虫早藏,地积坚冰,阳光不治,民病寒疾于下,甚则腹满浮肿,上应镇星,其主抖谷。复则大风暴发,草婚木零,生长不鲜,面色时变,筋骨并辟,肉眼疤,目视脱脱,物流星,肌肉般发,气并后中,痛于心腹,黄气乃损,其谷不登,上应岁星。”布曰:善 。愿闻其时也。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木不及,春有鸣条津杨之化,则秋有雾露清凉之政;春有惨凄残贼之胜,则夏有炎暑播烁之复。其音东,其藏肝,其病内合股胁,外在关节。火不及,夏有炳明光显之化,则冬有严肃霜寒之政;夏有掺凄凝冽之胜,则不时有埃昏大雨之复。其责南,其藏心,其病内舍膺腆,外在经络。土不及,四维有埃云润泽之化,则春有鸣条鼓拆之政;四维发报拉飘腾之变,则秋有肃杀霖霍之复。其合四维,其藏脾,其病内舍心腹,外在肌肉四支。金不及,夏有光显郁蒸之令,则冬有严凝整肃之应;夏有炎烁幡燎之变,则秋有冰雹霜雪之复。其告西,其藏肺,其病内舍膺胁肩背,外在皮毛。水不及,四维有湍润埃云之化,则不时有和风生发之应;四维发埃昏骤注之变,则不时有飘荡振拉之复。其合北,其藏肾,其病内舍腰脊骨髓,外在输谷端膝。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老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放曰: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往复,寒暑彰其兆,此之谓也。帝曰:夫子之言五气之变,四时之应,可谓悉矣。夫气之动乱,触遇而作,发无常会,卒然灾合,何以期之?岐伯曰:夫气之动变,固不常在,而德化政令灾变,不同其峰也。帝曰:何谓也?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其德敷和,其化生荣,其政舒启,其命风,其变振发,其灾散落。南方生热,热生火,其德彰显,其化藩茂,其政明耀,其令热,其变销烁,其灾活烟。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德镇蒸,其化丰备,其政安静,其令湿,其变骤注,其灾霖溃。西方生燥,燥生金,其德清洁,其化紧敛,其政劲切,其令燥,其变肃杀,其灾苍陨。北方生寒,寒生水,其德凄沧,其化清温,其政凝肃,其令寒,其变操冽,其灾冰雪霜雹。是以察其动也,有德有化,有政有令,有变有灾,而物由之,而人应之也。带回:夫子之言岁候,不及其太过,而上应五星。今夫德化政令,灾富变易,非常而有也,卒然而动,其亦为之变乎?岐伯曰:承天而行之,故无妄动,无不应也。卒然而动者,气之交变也,其不应焉。放曰:应常不应卒。此之谓也。帝日二其应奈何?吹伯曰:各从其气化也。帝曰:其行之徐疾逆顺何如?岐伯曰:以道留久,逆守而小,是谓省下;以道而去,去而速来,曲而过之,是谓省遗过也;久留而环,或离或附,是谓议灾与其德也。应近则小,应远则大。芒而大倍常之一,其化甚;大常之二,其音即发也。小常之一,共化减;小常之二,是谓临视,省下之过与其德也。德者福之,过者伐之。是以象之见也,高而远则小,下而近则大。故大则喜怒逸,小则祸福远。岁运太过,则运星北越,运气相得,则各行以道。故岁运太过,畏星失色而兼其母;不及则色兼其所不胜。肖者崔霍,莫知其妙;问闽之当,孰者为良,妄行无征,示畏侯王。帝曰:其灾应何如?岐伯曰:亦各从其化也,故时至有盛衰,凌犯有逆顺,留守有多少,形见有善恶,宿属有胜负,征应有吉凶矣。帝曰:其善恶何谓也?岐伯曰: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必谨察之。帝曰:六者高下异乎?岐伯曰:象见高下,其应一世,故人亦应之。帝曰:善。其德化政令之动静损益皆何如?岐伯日二夫德化政令灾变,不能相加也。胜复盛衰,不能相多也。往来小大,不能相过也。用之升降,不能相无也。各从其动而复之耳。帝日二其病生何如?岐伯曰:德化者气之样,政令者气之章,变易者复之纪,灾告者伤之始。气相胜者和,不相胜者病,重感于邪则甚也。帝曰:善。所谓精光之论,大圣之业,宣明大道,通于无穷,究于无极也。
余闻之,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非夫子孰能言至道欲!乃择良兆而藏之灵堂,每旦读之,命日气交变,非斋戒不敢发,慎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