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内经--素问
- ▪ 黄帝内经素问序
- ▪ 卷第一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 ▪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 ▪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 ▪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 ▪ 卷第二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 ▪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 ▪ 阴阳别论篇第七
- ▪ 卷第三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 ▪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 ▪ 五藏生成篇第十
- ▪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 ▪ 卷第四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 ▪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 ▪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 ▪ 卷第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 ▪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 ▪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 ▪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 ▪ 卷第五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 ▪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 ▪ 卷第六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 ▪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 ▪ 卷第七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 ▪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 ▪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 ▪ 血气形态篇第二十四
- ▪ 卷第八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 ▪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 ▪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 ▪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 ▪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 ▪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 ▪ 卷第九 热论篇第三十一
- ▪ 刺热篇第三十二
- ▪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 ▪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 ▪ 卷第十 疟论篇第三十五
- ▪ 刺疟篇第三十六
- ▪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 ▪ 咳论篇第三十八
- ▪ 卷第十一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 ▪ 腹中论篇第四十
- ▪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 ▪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 ▪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 ▪ 卷第十二 风论篇第四十二
- ▪ 痹论篇第四十三
- ▪ 痿论篇第四十四
- ▪ 厥论篇第四十五
- ▪ 卷第十三 病能篇第四十六
- ▪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 ▪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 ▪ 脉解篇第四十九
- ▪ 卷第十四 刺要论篇第五十
- ▪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 ▪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 ▪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 ▪ 针解篇第五十四
- ▪ 卷第十六 骨空论篇第六十
- ▪ 卷第十七
- ▪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 ▪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 ▪ 卷第十八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 ▪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 ▪ 卷第十九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 ▪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 ▪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 ▪ 卷第二十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 ▪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 ▪ 卷第二十一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 ▪ 刺法论七十二
- ▪ 本病论七十三
- ▪ 卷第二十二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 ▪ 卷第二十三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 ▪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 ▪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 ▪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 ▪ 卷第二十四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 ▪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 ▪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 ▪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帝曰:虚实何。如?歧怕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藏皆如此。帝曰:何谓重实?歧怕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帝曰:经络仅实何如?何以治之?岐伯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皆当治之,故日滑则从,涩则逆也。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放五藏骨肉滑和,可以长久也。斋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何如?岐伯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帝曰:经虚络满何如?岐伯曰: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帝曰:治此者奈何?岐伯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利阴灸阳。帝曰:何谓重虚?岐伯曰:脉气上虚尺虚,是调重虚。帝曰:何以治之?岐伯曰: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归然。脉虚者,不象明也。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死也。帝曰: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何如?岐伯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帝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脉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帝曰:其形尽满何如?岐伯曰:其形尽满着,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如是者,故从则生,逆则死。帝曰:何谓从则生,逆则死?岐伯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扎手足寒也。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妨怕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带回:肠游便血何如?歧怕曰:身热则死,寒则生。帝曰:肠碑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帝曰:肠碑下脓血何如?岐伯曰:脉是绝则死,滑大则生。帝曰:肠游之属,身不热,脉不是绝何如?岐伯曰:滑大者日生,悬涩者日死,以藏期之。帝曰:癫疾何如?读怕曰:脉搏大滑,久自已;脉小坚急,死不治。帝曰:癫疾之脉,虚实何如?岐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帝曰:消津虚实何如?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帝曰:春亟治经络,夏亟治经前,秋亟治六府,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桶疽不得颇时回。痈不知所,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已,刺手太阴傍三瘠与缨脉各二。腋痈大热,刺足少阳五,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阳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暴痈筋要,随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俞。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经络者,胃之幕也,少朋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员利针。霍乱,刺俞傍五,足阳明及上傍三。刺病惊脉五,针手太明各五,刺经太阳五,制手少明经络傍者一,足阳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针。凡治消萍、仆击、偏枯、沙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著也。跨破,寒风湿之病也。
黄帝曰:黄疽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藏不平,六府闭塞之所生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