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内经--素问
- ▪ 黄帝内经素问序
- ▪ 卷第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 ▪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 ▪ 卷第一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 ▪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 ▪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 ▪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 ▪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 ▪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 ▪ 卷第十六 骨空论篇第六十
- ▪ 卷第二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 ▪ 卷第十七
- ▪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 ▪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 ▪ 阴阳别论篇第七
- ▪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 ▪ 卷第三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 ▪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 ▪ 五藏生成篇第十
- ▪ 卷第十八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 ▪ 卷第四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 ▪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 ▪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 ▪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 ▪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 ▪ 卷第十九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 ▪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 ▪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 ▪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 ▪ 卷第五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 ▪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 ▪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 ▪ 卷第二十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 ▪ 卷第六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 ▪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 ▪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 ▪ 卷第二十一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 ▪ 刺法论七十二
- ▪ 本病论七十三
- ▪ 卷第二十二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 ▪ 卷第二十三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 ▪ 卷第七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 ▪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 ▪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 ▪ 血气形态篇第二十四
- ▪ 卷第八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 ▪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 ▪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 ▪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 ▪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 ▪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 ▪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 ▪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 ▪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 ▪ 卷第二十四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 ▪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 ▪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 ▪ 卷第九 热论篇第三十一
- ▪ 刺热篇第三十二
- ▪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 ▪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 ▪ 卷第十 疟论篇第三十五
- ▪ 刺疟篇第三十六
- ▪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 ▪ 咳论篇第三十八
- ▪ 卷第十一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 ▪ 腹中论篇第四十
- ▪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 ▪ 卷第十二 风论篇第四十二
- ▪ 痹论篇第四十三
- ▪ 痿论篇第四十四
- ▪ 厥论篇第四十五
- ▪ 卷第十三 病能篇第四十六
- ▪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 ▪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 ▪ 脉解篇第四十九
- ▪ 卷第十四 刺要论篇第五十
- ▪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 ▪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 ▪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 ▪ 针解篇第五十四
- ▪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岐伯对曰 :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刚带回:愿尽闻之。歧怕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读伯曰:皆生于五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藏。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本并,五藏安定,邪客于形,洒渐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回神之激。帝曰:补泻条例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乎。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帝日二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帝曰:善!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藏安定皮肤微病,命日白气微泄。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布日二利微余例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日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股理,真气乃相得。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妨怕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血气本并,五藏安定,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南曰:补泻奈何?妨怕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外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帝曰:刺留血亲例读怕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人于经,以成其疾。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任按不利,不足则四支不用。血气未并,五藏安定,肌肉蠕动,命日微风。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帝曰:刺微奈何?妨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本并,五藏安定,骨节有动。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帝曰:刺未并奈你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明,乃为灵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帝曰:血并于明,气并于阳,如是血气寓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歧怕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放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放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仅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 ?虚实之要,愿闻其故。岐伯日。夫明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明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日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带回:风雨之伤人奈何?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光客于皮肤,传入手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绝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手分股之间,其脉坚大,欧日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日实矣。帝曰:阴之生虚奈何?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放日虚矣。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阳虚则内热,阳篮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岐伯曰:阳受气手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读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院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股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栗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带回: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奈何?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惧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帝曰:补虚奈何?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迈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藏,五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歧怕日二五藏者,故得六府与为表里,经络支书,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插针劫利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摔针药熨;病不知所痛,面额为上;身形有痛,九峰莫病,则缨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