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内经--素问
- ▪ 黄帝内经素问序
- ▪ 卷第一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 ▪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 ▪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 ▪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 ▪ 卷第二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 ▪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 ▪ 阴阳别论篇第七
- ▪ 卷第三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 ▪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 ▪ 五藏生成篇第十
- ▪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 ▪ 卷第四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 ▪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 ▪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 ▪ 卷第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 ▪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 ▪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 ▪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 ▪ 卷第五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 ▪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 ▪ 卷第六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 ▪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 ▪ 卷第七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 ▪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 ▪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 ▪ 血气形态篇第二十四
- ▪ 卷第八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 ▪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 ▪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 ▪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 ▪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 ▪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 ▪ 卷第九 热论篇第三十一
- ▪ 刺热篇第三十二
- ▪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 ▪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 ▪ 卷第十 疟论篇第三十五
- ▪ 刺疟篇第三十六
- ▪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 ▪ 咳论篇第三十八
- ▪ 卷第十一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 ▪ 腹中论篇第四十
- ▪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 ▪ 卷第十二 风论篇第四十二
- ▪ 痹论篇第四十三
- ▪ 痿论篇第四十四
- ▪ 厥论篇第四十五
- ▪ 卷第十三 病能篇第四十六
- ▪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 ▪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 ▪ 脉解篇第四十九
- ▪ 卷第十四 刺要论篇第五十
- ▪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 ▪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 ▪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 ▪ 针解篇第五十四
- ▪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 ▪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 ▪ 卷第十六 骨空论篇第六十
- ▪ 卷第十七
- ▪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 ▪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 ▪ 卷第十八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 ▪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 ▪ 卷第十九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 ▪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 ▪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 ▪ 卷第二十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 ▪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 ▪ 卷第二十一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 ▪ 刺法论七十二
- ▪ 本病论七十三
- ▪ 卷第二十二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 ▪ 卷第二十三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 ▪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 ▪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 ▪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 ▪ 卷第二十四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 ▪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 ▪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 ▪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黄帝问曰:有痛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酸,一剂知,剂已。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已,时放当病,气聚于腹也。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岐伯曰:以四岛测骨一孩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减可治不?歧怕曰:病名曰伏梁。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接之致死。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院,出隔,侠胃院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脐上为逆,居脐下为从,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帝曰:人有身体辞股浙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盲,盲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石药发模,芳草发狂。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令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妨怕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焊,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级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帝曰:不可以服此者,何以然?岐伯曰:夫热气嫖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牌者上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布曰:善。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帝曰:治之奈何?歧怕曰:灸之则暗,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帝曰:何以然?妨伯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负之则阳气人阴,人则暗;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帝曰:善。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歧怕曰:身有病而无邪脉血帝曰: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岐伯曰: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人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腹胀而头痛也。帝曰: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