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内经--素问
- ▪ 卷第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 ▪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 ▪ 黄帝内经素问序
- ▪ 卷第一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 ▪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 ▪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 ▪ 卷第十六 骨空论篇第六十
- ▪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 ▪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 ▪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 ▪ 卷第十七
- ▪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 ▪ 卷第二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 ▪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 ▪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 ▪ 阴阳别论篇第七
- ▪ 卷第三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 ▪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 ▪ 五藏生成篇第十
- ▪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 ▪ 卷第四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 ▪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 ▪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 ▪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 ▪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 ▪ 卷第五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 ▪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 ▪ 卷第六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 ▪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 ▪ 卷第七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 ▪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 ▪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 ▪ 血气形态篇第二十四
- ▪ 卷第八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 ▪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 ▪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 ▪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 ▪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 ▪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 ▪ 卷第九 热论篇第三十一
- ▪ 刺热篇第三十二
- ▪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 ▪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 ▪ 卷第十 疟论篇第三十五
- ▪ 刺疟篇第三十六
- ▪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 ▪ 咳论篇第三十八
- ▪ 卷第十一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 ▪ 腹中论篇第四十
- ▪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 ▪ 卷第十二 风论篇第四十二
- ▪ 痹论篇第四十三
- ▪ 痿论篇第四十四
- ▪ 厥论篇第四十五
- ▪ 卷第十三 病能篇第四十六
- ▪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 ▪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 ▪ 脉解篇第四十九
- ▪ 卷第十四 刺要论篇第五十
- ▪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 ▪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 ▪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 ▪ 针解篇第五十四
- ▪ 卷第十八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 ▪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 ▪ 卷第十九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 ▪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 ▪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 ▪ 卷第二十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 ▪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 ▪ 卷第二十一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 ▪ 刺法论七十二
- ▪ 本病论七十三
- ▪ 卷第二十二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 ▪ 卷第二十三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 ▪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 ▪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 ▪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 ▪ 卷第二十四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 ▪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 ▪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 ▪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加而弦?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会弱轻虚而滑,瑞直以长,故日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加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抓歧怕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肋倍满。帝曰:善。夏脉如钩,何如而钧?妨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放日钩,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歧怕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联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帝曰:善。秋脉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曰:秋脉者脑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放日浮,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歧怕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如何?岐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温湿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帝曰:善。冬脉如营,何如而营?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博,故日营,反此者病。帝曰:何加而反?读怕曰:其气来如弹石老,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歧怕曰:太过则令人解惊,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急如病饥,昨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帝曰:善。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岐伯曰:脾脉者士也,孤藏以灌四榜者也。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妨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帝曰:恶者何如可见?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像老,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藏,中央立以灌四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刀通,名日重强。
帝霍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摸度南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于府,每县读之,名日玉机。
五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黄帝曰: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人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日肝痹,一名日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痒,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日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日瘛,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人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
大骨柏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藏脉见,乃子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藏见,乃子之期日,大骨佑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肚真藏见,十日之内死。大骨枯槁,大肉馅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藏未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藏,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肠脱肉,目眶陷,真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急虚身中卒至,五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堕溺,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藏虽不见,犹死也。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资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意苗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联,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博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黄帝曰:见真藏日死,何也?岐伯曰:五藏者,皆禀气于冒。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至于手大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阳,故真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日死。帝曰:善。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回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复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牌脉,其至皆是绝沉涩者,命日逆。四时未有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日逆四时也。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帝曰:愿闻五实五虚。歧怕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管,此谓五实;腺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久,此谓五虚。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歧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