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内经--素问
- ▪ 黄帝内经素问序
- ▪ 卷第一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 ▪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 ▪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 ▪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 ▪ 卷第二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 ▪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 ▪ 阴阳别论篇第七
- ▪ 卷第三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 ▪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 ▪ 五藏生成篇第十
- ▪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 ▪ 卷第四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 ▪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 ▪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 ▪ 卷第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 ▪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 ▪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 ▪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 ▪ 卷第五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 ▪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 ▪ 卷第六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 ▪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 ▪ 卷第七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 ▪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 ▪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 ▪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 ▪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 ▪ 血气形态篇第二十四
- ▪ 卷第十六 骨空论篇第六十
- ▪ 卷第八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 ▪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 ▪ 卷第十七
- ▪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 ▪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 ▪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 ▪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 ▪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 ▪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 ▪ 卷第十八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 卷第九 热论篇第三十一
- ▪ 刺热篇第三十二
- ▪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 ▪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 ▪ 卷第十九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 ▪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 ▪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 ▪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 ▪ 卷第十 疟论篇第三十五
- ▪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 ▪ 刺疟篇第三十六
- ▪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 ▪ 卷第二十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 ▪ 咳论篇第三十八
- ▪ 卷第十一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 ▪ 腹中论篇第四十
- ▪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 ▪ 卷第十二 风论篇第四十二
- ▪ 痹论篇第四十三
- ▪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 ▪ 卷第二十一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 ▪ 刺法论七十二
- ▪ 本病论七十三
- ▪ 卷第二十二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 ▪ 卷第二十三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 ▪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 ▪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 ▪ 痿论篇第四十四
- ▪ 厥论篇第四十五
- ▪ 卷第十三 病能篇第四十六
- ▪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 ▪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 ▪ 卷第二十四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 ▪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 ▪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 ▪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 ▪ 脉解篇第四十九
- ▪ 卷第十四 刺要论篇第五十
- ▪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 ▪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 ▪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 ▪ 针解篇第五十四
- ▪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黄帝问曰:愿闻禁数。歧伯对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手里,牌为之使,胃为之市。扇窗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暗。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中胆,一半死,其动为呕。
刺跄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暗。制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刺部,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刺脊间,中髓为怄。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刺缺盐,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刺手鱼腹内陷,为肿。
无利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刻大饥人,无利大渴人,无刺大惊人。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刺膝滚出液,为破。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刺足少明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利阴股下三寸内陌,令人遗溺。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刺少腹,中膀优,溺出,令人少腹满。刺惴肠内陷,为肿。刺匡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