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内经--素问
- ▪ 黄帝内经素问序
- ▪ 卷第一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 ▪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 ▪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 ▪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 ▪ 卷第二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 ▪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 ▪ 阴阳别论篇第七
- ▪ 卷第三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 ▪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 ▪ 五藏生成篇第十
- ▪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 ▪ 卷第四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 ▪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 ▪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 ▪ 卷第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 ▪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 ▪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 ▪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 ▪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 ▪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 ▪ 卷第五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 ▪ 卷第十六 骨空论篇第六十
- ▪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 ▪ 卷第十七
- ▪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 ▪ 卷第六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 ▪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 ▪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 ▪ 卷第十八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 卷第七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 ▪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 ▪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 ▪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 ▪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 ▪ 血气形态篇第二十四
- ▪ 卷第十九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 ▪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 ▪ 卷第八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 ▪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 ▪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 ▪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 ▪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 ▪ 卷第二十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 ▪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 ▪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 ▪ 卷第九 热论篇第三十一
- ▪ 刺热篇第三十二
- ▪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 ▪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 ▪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 ▪ 卷第二十一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 ▪ 刺法论七十二
- ▪ 本病论七十三
- ▪ 卷第二十二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 ▪ 卷第二十三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 ▪ 卷第十 疟论篇第三十五
- ▪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 ▪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 ▪ 刺疟篇第三十六
- ▪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 ▪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 ▪ 卷第二十四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 ▪ 咳论篇第三十八
- ▪ 卷第十一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 ▪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 ▪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 ▪ 腹中论篇第四十
- ▪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 ▪ 卷第十二 风论篇第四十二
- ▪ 痹论篇第四十三
- ▪ 痿论篇第四十四
- ▪ 厥论篇第四十五
- ▪ 卷第十三 病能篇第四十六
- ▪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 ▪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 ▪ 脉解篇第四十九
- ▪ 卷第十四 刺要论篇第五十
- ▪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 ▪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 ▪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 ▪ 针解篇第五十四
- ▪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岐伯对曰:风从外人,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推。大风汗出,灸揭店卜就喜在背下侠脊愣三寸所,厌之令病者刚剽。馆泪应手。从风俗风,刺眉头。失枕,在肩上横骨间。折使偷臂齐时正,灸脊中。破络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刺搞清。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银与痛上,八缩在腰原分间。鼠展寒热;还剩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营。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人目。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店,女子带下瘤聚。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督脉为病,脊强反折。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附肿,附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妨伯曰:肾者,收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日至明。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藏府,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谢肿,本之于肾,名日风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明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用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肘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日太冲。见五十七穴者,皆藏之阴络,水之所容也。帝曰:春取络脉分肉何也?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帝日;夏取盛经分膨何也?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留溢,热熏分腹,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股,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阳脉也。帝曰:秋取经俞何也?歧怕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放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放取于合。帝曰:冬取并荣何也?岐伯曰:冬者水站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沈,阳脉乃去,故取并以下阴逆,取荣以实阳气。故口各取并荣,春不就见此之谓也。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意。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村、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驱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支之热也;五藏俞傍五,此十者,以泻五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歧怕曰:夫寒盛则生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