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十八帝逸史
- ▪ 第一回 杏花细雨走青骢 凤目蛾眉归绛帐
- ▪ 第二回 守信施威拳术惊人 匡胤泄忿便壶钻孔
- ▪ 第三回 推心置腹三雄结义 轻歌妙舞双美献技
- ▪ 第四回 入教坊佳人垂巨眼 赋长征壮士起雄心
- ▪ 第五回 奋神威深宵斗恶煞 遇异僧萧寺延嘉宾
- ▪ 第六回 指迷途老僧赠偈语 遇机会太祖入戎行
- ▪ 第七回 遇盟兄太祖投军 战敌兵李筠中计
- ▪ 第八回 选先锋教场举石狮 取雄关城壕跃骏马
- ▪ 第九回 跃龙马大破唐军 递雁帛勉励旧友
- ▪ 第十回 刀光血影富豪灭门 割肉剜心佳人雪恨
- ▪ 第十一回 乘风飞驶渡淮河 淡月无光劫敌寨
- ▪ 第十二回 软玉温香荒酒色 奇花异卉绕楼台
- ▪ 第十三回 金樽檀板度良宵 玉骨冰肌葬火窟
- ▪ 第十四回 彩球飞去龙凤配合 哀诏颁来车驾上宾
- ▪ 第十五回 观天察象惑军心 筑坛受禅登大位
- ▪ 第十六回 点绣选美人民悲号 偎红倚翠天子风流
- ▪ 第十七回 静香轩孀妇怀春 兴庆坊公主再醮
- ▪ 第十八回 图大事光义挥金 乱宫闱惠妃纵欲
- ▪ 第十九回 秋千架上惊魂荡魄 芍药圃前蜜爱轻怜
- ▪ 第二十回 李筠孤忠报周朝 刘氏抗节感太祖
- ▪ 第二十一回 立约言密藏金柜 收边境平定荆南
- ▪ 第二十二回 奇珍异宝?宫冷 箫鼓画船锦江秋
- ▪ 第二十三回 杨柳海棠梁州曲 冰肌玉骨洞仙歌
- ▪ 第二十四回 红锦褥中藏艳骨 白杨树下见幽魂
- ▪ 第二十五回 粉香花气莲池曲 檀板金樽柳枝词
- ▪ 第二十六回 铁如意指挥三军 金凤钗手剔孤灯
- ▪ 第二十七回 鲜花宝炬供张仙 玉碎香消中冷箭
- ▪ 第二十八回 玉堂珠殿兴土木 炼汞烧丹费心机
- ▪ 第二十九回 霞裾云幄启巫风 斗虎抵象残民命
- ▪ 第三十回 星流天雨兆灭亡 白雪阳春歌宛转
- ▪ 第三十一回 舞伎歌童开夜宴 杏朱梨粉觑晓窗
- ▪ 第三十二回 陶学士馆中遇美 李国主池畔垂纶
- ▪ 第三十三回 金莲花上观妙舞 红罗亭中逼承恩
- ▪ 第三十四回 小周后秘制帐中香 李后主始创北苑妆
- ▪ 第三十五回 十万水军歼采石 一曲离歌别江南
- ▪ 第三十六回 疑怪物英雄初诞 宴父老豪杰还乡
- ▪ 第三十七回 烛影斧声留疑案 见机纳土献版图
- ▪ 第三十八回 庆生辰钱衛亡身 赐药酒李煜绝命
- ▪ 第三十九回 遭疑忌皇子自刎 修宿怨妹丈殉边
- ▪ 第四十回 沙河口曹彬败绩 陈家谷杨业捐躯
- ▪ 第四十一回 讨蜀乱宦官掌兵 战夏寇小将却敌
- ▪ 第四十二回 寇准片言立储君 吕端独力立帝位
- ▪ 第四十三回 康保裔血流战阵 杨延昭冰冻坚城
- ▪ 第四十四回 鼓乐喧阗拜天书 典礼辉煌封泰岱
- ▪ 第四十五回 小贩儿骤膺武职 花鼓女正位昭阳
- ▪ 第四十六回 移山陵王曾劾奸 结女巫丁谓获罪
- ▪ 第四十七回 服衮冕太后谒庙 宠美人仁宗拒谏
- ▪ 第四十八回 侵边疆元昊入寇 违节制任福尽忠
- ▪ 第四十九回 增岁币富弼奉使 进词曲柳永获谴
- ▪ 第五十回 狭路相逢褰帏一笑 中宫饮宴肇祸三更
- ▪ 第五十一回 承大统旁支入继 议崇封聚讼盈廷
- ▪ 第五十二回 行新法误用怪僻人 引刑律狡脱谋夫女
- ▪ 第五十三回 进图画郑侠谏主 咏诗句苏轼贬官
- ▪ 第五十四回 进贤臣朝政清明 黜奸党人民悦服
- ▪ 第五十五回 绍述事众奸佞登朝 恃宠爱刘美人进谗
- ▪ 第五十六回 兴冤狱皇后修行 生太子贤妃正位
- ▪ 第五十七回 黜邪任贤政治清明 继志述事朝纲紊乱
- ▪ 第五十八回 郑贵妃宫中专宠爱 张天师殿上显神通
- ▪ 第五十九回 信方士大筑宫观 导微行私入青楼
- ▪ 第六十回 皇帝吃醋借端逐词人 女子观灯乘机窃金盏
- ▪ 第六十一回 艮岳成山禽飞鸟舞 睦州肇乱财尽民穷
- ▪ 第六十二回 贪小利背盟纳降将 请内禅刺臂上血书
- ▪ 第六十三回 罢战议和益炽寇氛 去忠留奸竟犯众怒
- ▪ 第六十四回 促进兵老将捐躯 通蜡书宰相误国
- ▪ 第六十五回 挖目脔肉庸臣结果 割须弃袍老贼逃生
- ▪ 第六十六回 赴敌营万民挽驾 立异姓二帝蒙尘
- ▪ 第六十七回 贪生怕死皇帝作俘虏 应天顺人蕃王继大统
- ▪ 第六十八回 诵唐诗遗恨渡河 幸浙省迁都避寇
- ▪ 第六十九回 英雄美人成眷属 保母宫女殉殇儿
- ▪ 第七十回 吴嫔御雕弧退兵 梁夫人桴鼓助战
- ▪ 第七十一回 兀术悬赏出江口 岳飞引军复建康
- ▪ 第七十二回 充内间夫妇同归 誓报国弟兄著绩
- ▪ 第七十三回 复襄汉岳家军施威 保江淮韩太尉克敌
- ▪ 第七十四回 平水寇单骑赴贼巢 请终丧结庐傍母墓
- ▪ 第七十五回 勇吴力障陇蜀 智刘计守顺昌
- ▪ 第七十六回 诏班师千秋遗恨 坏长城三字沉冤
- ▪ 第七十七回 受册封迎还母后 贪富贵假冒帝姬
- ▪ 第七十八回 刺奸相义士丧命 遇行者太师惊心
- ▪ 第七十九回 伏冥诛报应昭彰 立皇嗣择人付托
- ▪ 第八十回 弑君主篡夺大位 杀嫡母灭绝人伦
- ▪ 第八十一回 陈家岛将军奏捷 采石矶书生立功
- ▪ 第八十二回 惊溃变苻离丧师 能和议燕京订约
- ▪ 第八十三回 赏花玩月膝下承欢 笛韵箫声池边奏乐
- ▪ 第八十四回 怀妒意金盒献手 请过宫玉阶流血
- ▪ 第八十五回 浙江亭宰相待罪 重华宫寿皇崩驾
- ▪ 第八十六回 钻狗窦尚书拜寿 悦龙颜贵妃献媚
- ▪ 第八十七回 启兵端北伐丧师 降敌国西蜀谋变
- ▪ 第八十八回 玉津园权奸伏诛 斡难河蒙古崛起
- ▪ 第八十九回 迁汴京远避强梁 渡淮水妄思开拓
- ▪ 第九十回 授节钺降盗加官 擅立储皇子抱屈
- ▪ 第九十一回 史弥远姑息养奸 郑清之力主讨贼
- ▪ 第九十二回 弃汴京金人避寇 攻蔡州宋主报仇
- ▪ 第九十三回 赵制使议复中原 蒙古主兵伐南宋
- ▪ 第九十四回 贤阃巾延揽人才 太学生维持名教
- ▪ 第九十五回 丧大将天变频仍 逐宰臣人心共愤
- ▪ 第九十六回 嗣汗位改革制度 拘行人结怨邻邦
- ▪ 第九十七回 史天泽奉命讨叛贼 宋度宗下拜留权臣
- ▪ 第九十八回 困襄阳五年坚守 蹂江右三道进兵
- ▪ 第九十九回 文天祥倡议浮海 谢太后举国降虏
- ▪ 第一百回 二帝归魂空支残局 三忠殉国结束全书
却说金主亮,听得外面大喊快杀无道昏君,不禁惊惶失色!连忙回身,觅取兵器,不料背后丛矢攒射,一箭已中颈项,呼痛倒地。延安少尹纳合干鲁布(纳哈塔干喇布)大步抢进,连砍数刀,见他手足尚能动弹,取带将他勒死。众将士又把李通、徒单永年、大庆山等一班助恶的人,齐齐拿下,所有携带的妃嫔,也牵了出来,绑在一处,砍成肉酱,然后把金主亮的尸体,用衣襟裹起,积薪纵火,烧成飞灰。
耶律远宜,自为左领军副大都督,遣兵往汴京,杀死亮后徒单氏,太子光英,然后退后三十里,遣使赴镇江议和,杨存中拒绝来使,于是荆襄江淮的金兵,尽行北返。那曹国公乌禄,便做了金国的皇帝,改名为雍,年号大定,追尊父讹里朵为睿宗皇帝,自辽阳移都燕京,拨亮为海陵炀王,复故主帝号,尊为熙宗,命高忠建为招详宋国使,并告即位。
是时高宗驾幸建康,张俊拜迎道左,卫士见了,皆以手加额,欢跃异常;入城后,虞允文从京口来朝。高宗对陈俊卿道:“允文文武兼资,可谓今的裴度了!”因命为川陕宣谕使。高宗欲仍还临安,御史吴芾,请留建康,以图恢复。高宗哪里肯从,托言钦宗神主应裖太庙,遂回临安。恰值刘?病殁,诏赠开府仪同三司,赐银三百两,帛三百匹,予谥武穆。
金使高忠建,已至临安。廷议遣使招聘,并贺即位。工部侍郎张阐请慎选使臣,正敌国礼,高宗亦以为然,乃谕廷臣道:“往日主和,为梓宫太后计,故屈己卑词,亦所不顾。今两国既已绝好,宜正名分,划境界,改定岁币朝仪。”陈康伯转告金使,高忠建不肯答应,且因两淮州郡,由成闵李显忠收复,抗言相责。康伯道:“弃好背盟,咎在金,不在宋。”说得高忠建无言可对。高宗乃命洪迈为贺登极使,交与国书,改去臣构字样,直称宋帝。洪迈至燕,金裦门见国书不依前式,命他改革,且逼他外自称陪臣。迈坚执不从,被镑于使馆三日,水浆不通,不屈如故。金人欲拘住使臣,幸得张浩说:“使臣无罪。”才得南返。此是后事,暂按不提。
且说高宗驾回临安,以年老倦勤,意欲禅位。陈康伯请先正名,因立玮为太子,改名为皌,且追封太子父子称为秀王。未几,有诏命太子即皇帝位,自称太上皇帝,后称太上皇后,退居德寿宫。太子皌逊让再三,高宗不许,又出御紫宸殿,面谕群臣,始退入内;侍臣拥太子出殿,至御座旁,侧立不坐,侍臣扶掖至七八次,乃略就座,宰相率百官拜贺,太子又起立。辅臣升殿固请,太子道:“君父有命,敢不谨遵。自恐无德,不克当此大位。”礼成退朝,高宗移居德寿宫,太子自整袍履,步出祥曦门,冒雨扶辇,随行至宫门,尚未止步。高宗再三命退,并令左右扶掖以进,顾谓群臣道:“付托得人,我无忧了!”越日,颁诏大赦,以即位礼成,告天地宗庙社稷,是为孝宗。
孝宗闻张俊重名,召他入朝。张俊陛见,极为敬礼,赐坐于旁,改容说道:“久闻公名,今朝廷所恃惟公,幸有以教朕。”张俊对道:“人生所恃,以心为本,一心合天,何事不济。古人所谓天即是理,秉理处事,自然赏罚举措,毋有不当,人心皆归,仇敌亦服了。”孝宗悚然道:“朕当永记此言。”遂加封张俊为魏国公,宣抚江淮。张俊劝孝宗万不可专恃和议,须图恢复,请出舟师由海道捣山东,命诸将进取中原。孝宗也以为然。
无如有个潜邸旧臣,姓名,名浩,曾为翰林学士,暗预枢密。他上言官军西讨,东不可过宝鸡,北不可过德顺,若离蜀太远,不是保蜀,反是亡蜀了。于是朝廷又拟弃秦凤三路,川陕宣谕使虞允文,遥谏不从,反罢知夔州,并召吴?班师,因此秦凤、熙河、永兴三路,新复的十三州三军,又为金人夺去。孝宗于绍兴三十二年六月即位,次年改元隆兴。以史浩为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兼枢密院。诏宰执以下,各定应敌之策以闻。廷臣皆主战,独史浩主和。
正在争议不决,金主雍已遣仆散忠义为都元帅,赴汴京;节制诸军马纥石烈志宁为副元帅,驻军淮阳,预备南下,纥石烈志宁贻书张俊,要索海泗唐邓商各州之地,所有往来通问,悉照熙宗时款式;否则请会兵相见。发书之后,又令蒲察徒穆(富察图们)、大同仁屯虹县,萧琦屯灵壁,积粮修城,择日出发。
张俊得金书,即行入陈,极力主战,劝孝宗幸建康,振作士气,勿坠敌人狡谋。孝宗展览后,即召张俊入朝。浚请乘敌未发,先捣虹县及灵壁。孝宗倒也点头答应,独史浩奏道:“帝王山师,当策万全,如何可以冒昧尝试。”张俊竭力与辩,孝宗道:“魏公既锐意恢复,朕岂肯姑息偷安。”张俊拜谢而退。孝宗决意兴师,对陈俊卿道:“朕倚魏公如长城,不容摇夺。”遂以兵马全权,付与张俊。浚乃开府江淮,令李显忠出濠州,趋灵壁;邵宏渊在泗州,趋虹县。
这次出师,并不由三省枢密院决议,及兵已调发,史浩方才得知,心下不快!面语辞职。侍御史王十朋,劾浩怀奸误国等八罪,遂罢知绍兴府。十朋再疏论劾,乃斥令奉祠。李显忠从濠梁渡淮,兵至陡沟。金右翼都统萧琦,趋拐了马来战。显忠率兵猛击,萧琦败走,进克灵壁。邵宏渊围攻虹县,日久不下,显忠令灵壁降卒,往虹县晓谕祸福。金将蒲察徒穆、大同仁,皆出降。邵宏渊因自耻无功,心怀嫉妒;显忠乘胜至宿州,大败金兵,宏渊方才到来。显忠请宏渊闭门休士,明日并力攻城,宏渊默然不应,显忠乃知宏渊不可恃。次日,誓众登城,军士血蒲而上,城已将破;宏渊部兵,犹闲立濠外,大呼促进,方进渡濠而过。攻下宿州,捷报至临安,孝宗大喜!授显忠淮南京东河北招讨使,宏渊为副。宏渊欲发仓库犒赏,显忠不允,只以现钱犒士,军中始有怨言。侦骑报称金副元帅纥石烈志宁,率万余人,自睢阳来攻。显忠道:“区区万余人,怕他什么。”遂置酒高会,不以为意。
次日,金兵蜂拥而至。显忠登城遥望,不下十万之众。便道:“这何止万余人呢?后得探报,乃是金帅勃撤(博索)自汴京率步十万前来攻城。显忠约宏渊并力出战。宏渊道:“金兵甚锐,不如退守。”显忠道:“我只知有进,不知有退。”遂亲督部下出战。有部将李福、李保忽然倒退。显忠手斩二人,号于军中道:“如有不前进者,以此二人为例。”诸将奋进,杀退金兵。次日,勃撤添兵而来,显忠驻军城外,用克敌弓射退金兵。
时天方盛暑,军士皆解甲喘息,宏渊周围巡视,顾语众兵道:“天气酷暑,寻一清凉地方,摇扇纳凉,尚且不堪,况在烈日中被甲苦战么?”因此,人心摇动,无复斗志。到了夜间,中军统制周宏,鸣鼓大噪,扬言敌至,与邵世雍、刘耈等,引部下遁去。未几,统制左士渊等,又遁去。显忠乃移兵入城,统制张训通等,又相继而遁。金人乘虚薄城,显忠尚竭力抵御,斩首二千余级,击退攻城之兵。显忠叹道:“若诸军互相犄角,自城外夹击,敌兵可尽,敌师可擒,奈何离心离德,自失机会呢?”宏渊闻之,反扬言敌兵二十万来攻,不退必有不测,径自率军而去。显忠仰天长叹道:“苍天!苍天!尚不欲平定中原么,为何阻挠至此!”不得已,乘夜退走,行至苻离,全军大溃。后人有诗一首,咏张俊不能择将,致有苻离之溃道:
忠勇有余识不明,孝宗空自倚长城;大功竟败垂成日,从此中原永陆沉。
张俊闻得苻离兵溃,所有数十年积贮之器械军资,抛充殆尽,不禁抚膺太息!上疏自劾。一班主和党人,自然振振有词,劾论张俊。孝宗尚不为动,赐浚手书道:“今日边事,倚卿为重,不可遂畏人言,遽生退志。朕当与卿全始全终。”张俊得手书,益加奋勉,乃令刘宝为镇江都统制,亲自渡淮入泗州,招抚将士,复退还扬州,令魏胜守海州,陈敬守泗州,戚方守濠州,郭振守六合,招徕河北忠义壮士,练成劲旅。建康、镇江两处军队,共有两万四千人,又招淮南健儿,江西群盗,练成万弩营,也有一万余人,令陈敬兼领,驻扎泗州。凡属要害,皆筑寨堡,遇有可以容水设险之地,又积置水匮,增置江淮战舰数百艘,刀枪锋利,旌旗鲜明,金人知不可犯,乘夜潜遁。于是淮北、山东来归者陆续不绝。金将萧琦,原是故辽望族,也愿带领旧部来归。金人大震!
无如朝廷又兴和议。汤思退复入为醴泉观使,右正言尹穑,阿附思退,劾论张俊。孝宗至此,也不免动疑,降授浚为特进枢密使,宣抚江淮南西路。汤思退进任尚书右仆射兼枢密使。未几,又得金帅纥右烈志宁来书,仍复要索如前,思退劝孝宗和金。参政赵葵亦附和思退。工部侍郎张阐,独奋然道:“敌来议和,还是畏我呢?爱我呢?不过是骗我罢了;臣以为不当议和。”孝宗道:“朕意亦是如此,且随宜应付,再作计较。”遂命卢仲贤如金帅,赍书回复,谓:“海、唐、泗、邓四州,乃正隆渝盟之后,未奉使之前所得;至于岁币一层,当两淮凋敝之际,征取恐不足数。”仲贤陛辞,孝宗面谕,勿许四州。汤思退却在朝堂守候,叫他允割四州。张浚上言:“卢仲贤恐致辱国。”孝宗因已派定,只得由他前去。
仲贤到了宿州,仆散忠义力加恫吓,仲贤竟不敢措词,但答称归当禀白。忠义又付以文书,要求四款:一、南北通书,改称叔侄。二、割让海、泗、唐、邓四州。三、岁纳银币如旧额。四、送交叛臣及还中原归附人民。仲贤回朝,将书陈入。孝宗甚悔以仲贤为使。张俊遣子縂入朝,奏称仲贤辱国罪状,请加惩处。孝宗乃下仲贤狱,责其擅许四州,削守官职,窜于郴州。
汤思退惟恐和议不成,又奏遣王之望为金国通问使,龙大渊为副,暗嘱之望,许割四州,惟求减岁币半数。之望等行后,右正言陈良翰奏言:“朝议未决,之望遽行,恐辱国更比仲贤为甚;应亟追还之望,先命一使往议,改定原约,再行通问未迟。”孝宗乃饬之望,待命境上,毋得亟往;改命胡?,为金国通向所审议官;一面令廷臣会议和金得失。陈康伯道:“金人要素四事,其中以欲得四州,最关重大,乞召张俊还朝咨议。”汤思退等俱言和为上计。虞允文已调任湖北京西宣谕使,胡铨亦召为起居郎,为监察御史阎安中,皆力谏不可议和;监南岳庙朱熹,应召入对,亦言非战无以复仇,非守无以制胜。孝宗默然,汤思退暗中谗间,止除熹为武学博士。未几得报,使臣胡?,为金人执住。孝宗遂召王之望等还朝,命张俊巡视江淮,整缮兵备。汤思退不胜焦灼,请孝宗禀陈上皇,再定大计。孝宗批答道:“金人无礼于此,卿尚欲议和么?况今日国势,非秦桧时可比。卿乃日夕言知,比秦桧尚且不如。”思退得批大骇!
恰巧胡?已由金主雍释放回来,令其传报宋廷,妥商和议。思退暗唆王之望,与户部侍郎钱端礼等,奏称国防未固,国帑已虚,愿以苻离为鉴,易战言和。孝宗乃令之望、端礼二人,宣谕两淮,召张俊入供相识。端礼到了淮上,竟入奏有“名日守备,守未必备;名曰治兵,兵未必治”诸语。张俊还至平江,上表乞休,共至八次。孝宗乃授浚少师,兼保定军节度使,判南福州。浚行至余干,积郁成疾而卒。讣闻于朝,孝宗思浚忠义,初赠太保,进赠太师,予谥忠献。张俊既死,汤思退将所有守备,尽行撤除,一意主和,奏请遣宗正少卿魏杞使金,拟定国书,称侄大宋皇帝再拜,奉书于叔大金皇帝,岁币二十万。孝宗面谕魏杞,赴金议和,第一正名,第二退师,第三减岁币,第四不发还归附人。魏杞又条陈十七事道:“倘若金人如此要求,若何对付?”孝宗随事许可,始叩首辞行道:“臣此去敢不尽力;倘金人要索无厌,请陛下从速加兵。”魏杞行后,汤思退还恐和议不成,竟令孙造,暗往金军,劝用重兵胁和,因此金帅仆散忠义等,又要南下。宋廷闻报,又不免惊惶起来。汤思退还帅令嗾史尹穑,劾罢反对和议的官员二十余人。忽有诏下,命思退都督,江淮军马。思退慌忙入朝固辞,乃命杨存中代任。存中方才受命,忽报金兵已下楚州,魏胜战死;存中驰至淮上,连防守也几乎来不及。原来,魏杞行至金军,金帅仆散忠义索观国书。魏杞道:“国书乃御手亲封,须见过金主,方可廷授。”忠义料不如式,又要商、秦各州,及岁币二十万。魏杞遣人奏闻,孝宗从思退言,许割四州,岁币如二十万之数,再易国书,交魏杞赍往。仆散忠义等还不满意,由清河口入攻楚州,以致魏胜阵亡,都统制刘宝,弃城而遁,楚州遂陷,江淮大震。幸而杨存中星夜前往,檄调诸将,互相应援,边防稍固,无如金人得步进步,入濠州,拔滁州,都统制王彦,又复遁去。朝议几欲查淮渡江,独杨存中坚持不可,并追咎两淮守备,无故撤除,致有此变。孝宗始追悔误信思退之言,台官知道孝宗之意,劾论思退,主和误国,钩引敌人之罪,因此落职,谪居永州。太学生张观等七十四人,伏阙上书,极言汤思退、王之望、尹穑三人,奸邪误国,招致敌人,乞速诛三人,以谢天下。孝宗虽未见书,汤思退得了此信,不胜忧惧!走至信州,发颤数日而死。孝宗乃用陈康伯为尚书左仆射,钱端礼签书枢密院事,虞允文同签书枢密院事,且命王之望劳师江上。之望为思退私党,专以割地畀金为事。端礼与之望同谋,奏派国信所通事王?,赴金军议和;又檄令诸将,不得轻进。至言官劾退之望,王?已得金帅复书,核准和议了。这次的和约,共有三款:
一、两国境界如前约。二、宋以叔父礼事金,宋主得自称皇帝。三、岁纳银币,照原约各减五万,计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孝宗因南北修和,改元乾道,罢江淮都督府,撤销两淮、陕西、河东宣抚招讨使。未几,陈康伯病殁,赐谥文恭。以虞允文参知政事,王刚中同知枢密院事。未几,刚中复殁,以洪适签书枢密院事。
到了暮春时节,魏杞自金回国,入见孝宗,说是已与金正敌国礼了。原来,魏杞毅然道:“南朝皇帝,不愧神圣。现今豪杰并起,共思敌忾;北朝用兵,能保必胜么?不过为生灵计,能彼此息兵安民,方免涂炭,所以命杞前来修好。若北朝果允践盟,幸勿再加指责,迫人所难。”张恭愈入奏主,金主御殿,面见魏杞。杞仍如前言,金主雍道:“朕亦志在安民,所以谕令息兵,此后当各照新约,固守勿替,朕亦不再苛求了。”杞乃称谢,彼此签了和约。既不发还叛人,也没有再受册封,再上誓表,惟海、泗、唐、邓四州及大散关外新得之地,一律归金。金主雍乃召仆散忠义等归去,只留六万人戍边,且将所得宋朝岁币,分赏诸军。魏杞使事已毕,亦即回国。孝宗闻他详报,亦甚欣慰!从此南北修好,国家无事。孝宗便一意侍奉上皇,竭尽孝思了。
未知如何侍奉上皇?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