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十八帝逸史
- ▪ 第一回 杏花细雨走青骢 凤目蛾眉归绛帐
- ▪ 第二回 守信施威拳术惊人 匡胤泄忿便壶钻孔
- ▪ 第三回 推心置腹三雄结义 轻歌妙舞双美献技
- ▪ 第四回 入教坊佳人垂巨眼 赋长征壮士起雄心
- ▪ 第五回 奋神威深宵斗恶煞 遇异僧萧寺延嘉宾
- ▪ 第六回 指迷途老僧赠偈语 遇机会太祖入戎行
- ▪ 第七回 遇盟兄太祖投军 战敌兵李筠中计
- ▪ 第八回 选先锋教场举石狮 取雄关城壕跃骏马
- ▪ 第九回 跃龙马大破唐军 递雁帛勉励旧友
- ▪ 第十回 刀光血影富豪灭门 割肉剜心佳人雪恨
- ▪ 第十一回 乘风飞驶渡淮河 淡月无光劫敌寨
- ▪ 第十二回 软玉温香荒酒色 奇花异卉绕楼台
- ▪ 第十三回 金樽檀板度良宵 玉骨冰肌葬火窟
- ▪ 第十四回 彩球飞去龙凤配合 哀诏颁来车驾上宾
- ▪ 第十五回 观天察象惑军心 筑坛受禅登大位
- ▪ 第十六回 点绣选美人民悲号 偎红倚翠天子风流
- ▪ 第十七回 静香轩孀妇怀春 兴庆坊公主再醮
- ▪ 第十八回 图大事光义挥金 乱宫闱惠妃纵欲
- ▪ 第十九回 秋千架上惊魂荡魄 芍药圃前蜜爱轻怜
- ▪ 第二十回 李筠孤忠报周朝 刘氏抗节感太祖
- ▪ 第二十一回 立约言密藏金柜 收边境平定荆南
- ▪ 第二十二回 奇珍异宝?宫冷 箫鼓画船锦江秋
- ▪ 第二十三回 杨柳海棠梁州曲 冰肌玉骨洞仙歌
- ▪ 第二十四回 红锦褥中藏艳骨 白杨树下见幽魂
- ▪ 第二十五回 粉香花气莲池曲 檀板金樽柳枝词
- ▪ 第二十六回 铁如意指挥三军 金凤钗手剔孤灯
- ▪ 第二十七回 鲜花宝炬供张仙 玉碎香消中冷箭
- ▪ 第二十八回 玉堂珠殿兴土木 炼汞烧丹费心机
- ▪ 第二十九回 霞裾云幄启巫风 斗虎抵象残民命
- ▪ 第三十回 星流天雨兆灭亡 白雪阳春歌宛转
- ▪ 第三十一回 舞伎歌童开夜宴 杏朱梨粉觑晓窗
- ▪ 第三十二回 陶学士馆中遇美 李国主池畔垂纶
- ▪ 第三十三回 金莲花上观妙舞 红罗亭中逼承恩
- ▪ 第三十四回 小周后秘制帐中香 李后主始创北苑妆
- ▪ 第三十五回 十万水军歼采石 一曲离歌别江南
- ▪ 第三十六回 疑怪物英雄初诞 宴父老豪杰还乡
- ▪ 第三十七回 烛影斧声留疑案 见机纳土献版图
- ▪ 第三十八回 庆生辰钱衛亡身 赐药酒李煜绝命
- ▪ 第三十九回 遭疑忌皇子自刎 修宿怨妹丈殉边
- ▪ 第四十回 沙河口曹彬败绩 陈家谷杨业捐躯
- ▪ 第四十一回 讨蜀乱宦官掌兵 战夏寇小将却敌
- ▪ 第四十二回 寇准片言立储君 吕端独力立帝位
- ▪ 第四十三回 康保裔血流战阵 杨延昭冰冻坚城
- ▪ 第四十四回 鼓乐喧阗拜天书 典礼辉煌封泰岱
- ▪ 第四十五回 小贩儿骤膺武职 花鼓女正位昭阳
- ▪ 第四十六回 移山陵王曾劾奸 结女巫丁谓获罪
- ▪ 第四十七回 服衮冕太后谒庙 宠美人仁宗拒谏
- ▪ 第四十八回 侵边疆元昊入寇 违节制任福尽忠
- ▪ 第四十九回 增岁币富弼奉使 进词曲柳永获谴
- ▪ 第五十回 狭路相逢褰帏一笑 中宫饮宴肇祸三更
- ▪ 第五十一回 承大统旁支入继 议崇封聚讼盈廷
- ▪ 第五十二回 行新法误用怪僻人 引刑律狡脱谋夫女
- ▪ 第五十三回 进图画郑侠谏主 咏诗句苏轼贬官
- ▪ 第五十四回 进贤臣朝政清明 黜奸党人民悦服
- ▪ 第五十五回 绍述事众奸佞登朝 恃宠爱刘美人进谗
- ▪ 第五十六回 兴冤狱皇后修行 生太子贤妃正位
- ▪ 第五十七回 黜邪任贤政治清明 继志述事朝纲紊乱
- ▪ 第五十八回 郑贵妃宫中专宠爱 张天师殿上显神通
- ▪ 第五十九回 信方士大筑宫观 导微行私入青楼
- ▪ 第六十回 皇帝吃醋借端逐词人 女子观灯乘机窃金盏
- ▪ 第六十一回 艮岳成山禽飞鸟舞 睦州肇乱财尽民穷
- ▪ 第六十二回 贪小利背盟纳降将 请内禅刺臂上血书
- ▪ 第六十三回 罢战议和益炽寇氛 去忠留奸竟犯众怒
- ▪ 第六十四回 促进兵老将捐躯 通蜡书宰相误国
- ▪ 第六十五回 挖目脔肉庸臣结果 割须弃袍老贼逃生
- ▪ 第六十六回 赴敌营万民挽驾 立异姓二帝蒙尘
- ▪ 第六十七回 贪生怕死皇帝作俘虏 应天顺人蕃王继大统
- ▪ 第六十八回 诵唐诗遗恨渡河 幸浙省迁都避寇
- ▪ 第六十九回 英雄美人成眷属 保母宫女殉殇儿
- ▪ 第七十回 吴嫔御雕弧退兵 梁夫人桴鼓助战
- ▪ 第七十一回 兀术悬赏出江口 岳飞引军复建康
- ▪ 第七十二回 充内间夫妇同归 誓报国弟兄著绩
- ▪ 第七十三回 复襄汉岳家军施威 保江淮韩太尉克敌
- ▪ 第七十四回 平水寇单骑赴贼巢 请终丧结庐傍母墓
- ▪ 第七十五回 勇吴力障陇蜀 智刘计守顺昌
- ▪ 第七十六回 诏班师千秋遗恨 坏长城三字沉冤
- ▪ 第七十七回 受册封迎还母后 贪富贵假冒帝姬
- ▪ 第七十八回 刺奸相义士丧命 遇行者太师惊心
- ▪ 第七十九回 伏冥诛报应昭彰 立皇嗣择人付托
- ▪ 第八十回 弑君主篡夺大位 杀嫡母灭绝人伦
- ▪ 第八十一回 陈家岛将军奏捷 采石矶书生立功
- ▪ 第八十二回 惊溃变苻离丧师 能和议燕京订约
- ▪ 第八十三回 赏花玩月膝下承欢 笛韵箫声池边奏乐
- ▪ 第八十四回 怀妒意金盒献手 请过宫玉阶流血
- ▪ 第八十五回 浙江亭宰相待罪 重华宫寿皇崩驾
- ▪ 第八十六回 钻狗窦尚书拜寿 悦龙颜贵妃献媚
- ▪ 第八十七回 启兵端北伐丧师 降敌国西蜀谋变
- ▪ 第八十八回 玉津园权奸伏诛 斡难河蒙古崛起
- ▪ 第八十九回 迁汴京远避强梁 渡淮水妄思开拓
- ▪ 第九十回 授节钺降盗加官 擅立储皇子抱屈
- ▪ 第九十一回 史弥远姑息养奸 郑清之力主讨贼
- ▪ 第九十二回 弃汴京金人避寇 攻蔡州宋主报仇
- ▪ 第九十三回 赵制使议复中原 蒙古主兵伐南宋
- ▪ 第九十四回 贤阃巾延揽人才 太学生维持名教
- ▪ 第九十五回 丧大将天变频仍 逐宰臣人心共愤
- ▪ 第九十六回 嗣汗位改革制度 拘行人结怨邻邦
- ▪ 第九十七回 史天泽奉命讨叛贼 宋度宗下拜留权臣
- ▪ 第九十八回 困襄阳五年坚守 蹂江右三道进兵
- ▪ 第九十九回 文天祥倡议浮海 谢太后举国降虏
- ▪ 第一百回 二帝归魂空支残局 三忠殉国结束全书
却说真珠要求斡离不将徽宗身边的王婉容和一个帝姬,赐于作妾,斡离不微笑答应,令人转告徽宗。此时徽宗连性命也在他们手里,哪敢不应!只得割爱许给。真珠得了两个美人,立刻拥上马车,带回营中受用去了。
未几,从燕山行至金都,粘没喝、斡离不两人奉了金主之命,令徽、钦二宗换了素服,先进谒金太主阿骨打庙,然后再到乾元殿去朝见金主。中国的两朝皇帝,只因贪生怕死,竟做了俘囚,屈膝虏廷,真把汉族的面光扫尽无余了。金主晟,居然下诏封徽宗为昏德公,钦宗为重昏侯,徙锢韩州,后来又徙居五国城,北宋遂亡。计自宋太祖开国传至钦宗,共历九主,一百六十七年。后人有诗叹道:
当年太祖开邦日,曾闻登楼赦敌囚;那识汴梁王气尽,儿孙北狞也蒙羞。
那汴京自金师将起程的时候,张邦昌率领百官,排下酒筵,替金师饯行。粘没喝临行,又把冯?等四五人留下,帮助张邦昌办事,又要留金兵保护他,亏得吕妤问在旁说道:“南北风尚不同,言语不通。恐怕有了冲突,反为不美。”粘没喝道:“我留个贝勒在此统辖,自然无事了。”吕妤问道:“那更不好了!贝勒金枝玉叶,何等尊贵。倘若有个三长两短,我们更加吃罪不起。”粘没喝见他说得有理,方才没有留下兵来。
吕妤问等到金兵去远,见张邦昌还是尸位如故,毫无动静,忍耐不住,便去问他道:“相公真个要做皇帝么?还是权宜行事,另图他策呢?”邦昌听了愕然道:“这是何说?”吕妤问道:“相公阅历很深,应该知道中国的人情。那时金兵在此,无可奈何,只得由他摆布。现在虏已去了,谁人还肯拥对相公呢?为今之计,惟有即日归政,一面迎接元太后进宫,一面速请康王早正大位,还可保全身家;否则到了四方兵起,就不可问了。”张邦昌还有些舍不得富贵,狐疑不决。监察御史马仲,亦贻书邦昌,极陈顺利害,请速迎康王入京。邦昌方才迎元太后孟氏入居延福宫,称为宋太后。上太后的册文,有尚念宋氏之初,首崇西宫之礼,只明明是指太祖登位,迎周太后进宫的事情,居然将太祖比自己,心迹也就可想了。宋朝的宗室子孙,乃燕王德昭五世孙,出知准宁府,闻得二帝蒙尘,国破家亡,便约了江淮经制使翁彦国等,誓众登坛歃血为盟,同扶王室,并移檄斥责张邦昌。邦昌接到檄文,始知人心尚向宋朝,方才遣谢克家往迎康王。
康王在京城危机时,已奉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陈袻、汪伯彦、宗泽等佐之。由相州出发,进抵大名。那时金兵沿河驻扎,均有数十个营寨。宗泽前驱,挥兵直进,攻破三十余寨,履冰渡河。知信德府梁扬祖,以三千人来会,麾下有张俊、苗傅、杨沂中、田顺中诸人,皆有勇力,兵威甚振。宗泽请即日援救京城,康王倒也应许。恰值曹辅赍了蜡书前来说,说是金兵攻城不下,现方议和,可屯兵近畿,勿遽来京。宗泽道:“这是金人奸计,欲缓我师。况君父有难,为臣子者,应该速往救援。大王可督兵直趋澶洲,次第进垒。敌人尚有异谋,我兵已到城下了。”汪伯彦道:“朝旨令我们驻师勿进,如何可违?”宗泽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况这道诏书,安知不是受了金人的威逼才下的呢?”康王听从康伯彦之言,命宗泽先赴澶州。宗泽即从大名,往开德,连战皆捷,一面上书康王,请檄诸道,会兵京城;一面移书河东北宣抚使范讷,北道总管赵野和兴仁府曾袽,会兵入援。哪知这几句绝无影响,宗泽率领孤军,直趋卫南,转战而东。忽然金兵四集,几乎受困,裨将王孝忠阵亡,宗泽率兵死战,军士皆以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兵大败而退。到了半夜,金人往劫宗泽营寨。宗泽早已料着,将营迁移,只剩了一座空寨。金兵冲入,见是空营,惊惶而遁。宗泽渡河追击,又获大胜,陆续向康王报捷,催促进兵。康王那时已有众八万,且召集高阳关路安抚使黄潜善,总管杨维忠,移师东平,分屯济濮诸州。嗣得金人假传诏书,令康王即日进京,所有兵马,尽交副元帅执掌。为张俊识破狡谋,力谏而止。康王遂进至济州,探听京中消息。宗泽屡次催促,只是不进;后闻二帝被劫北去,急提孤军回至大名,传檄河北,要想邀截金兵归路,夺回二帝。无如勤王之兵,没有一处前来。宗泽独立难支,不敢轻进。康王尚安居济州,未知京中情形;直至谢克家前来,方才知道京师失守,二帝被劫的消息,欲思往救,已是无及了。谢克家便劝康王应天顺人,早正大位,康王不从。
不上几日,汴使蒋思愈又赍张邦昌书信来,书中自为解免,请康王归汴正位。康王复书慰勉,宗泽以张邦昌篡逆,请康王声罪征讨,恢复宗社。康王正在迟疑不决,吕妤问也至书道:“大王不自立,恐有不当立的人!起据神器,请速定大计为是。”张邦昌重又令谢克家与康王之舅、忠州防御使韦洲,赍了大宋受命宝,到济州劝进。元太后孟氏,也命冯?等为奉迎使,同至济州,康王始痛哭受宝,令谢克家还京,办理即位仪物。那时孟太后已由张邦昌尊奉,垂殿听政,遂命太常寺少卿汪藻,代草手书,谕告中外,其诏书道:
比以敌国兴师,都城失守,缠宫阙,即二帝之蒙尘,祸及宗袾,谓三灵之改卜。众恐中原之无主,姑令归弼以临朝,虽义形于色,而以死为辞,然事迫于危,而非权莫济!内以拯黔首将亡之命,外以抒邻国见逼之威,遂成九庙之安,坐免一城之酷。乃以衰癃之质,起于闲疲之中,迎置宫闱,进加位号,举钦圣以还之典,成靖康欲复之心,求言运数之屯,坐视邦家之复,抚躬犹在,流涕何从!缅维艺祖之开基,实自高穹之眷命,历年二百,人不知兵,传序九君,世无失德。虽举族有北辕之衅,而敷天同左袒之心,乃眷贤王,越居近服,已徇群情之情,俾膺神器之归,袿康邸之归藩,嗣宋朝之大统,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献公之子九人,惟重耳之尚在。兹惟天意,夫岂人谋,尚期中外之协心,同定安危之至计,庶臻小裀,渐底丕平。用敷告于多方,其深明于吾志。
这道手诏,到了济州。济州父老争赴军前,说是济州近日,冰泮复凝,云复华盖,城厢四壁,红光如火,独照空际,这明是天上瑞应,宋室中兴之兆,请在济州城内,即皇帝位。康王温言抚慰,令他们散归听命。权应天府朱胜非,亦从任所晋谒,请康王至应天府,说那应天府乃艺祖龙兴之地,四方所响,且漕运甚便,望即日启行。宗泽也以为然,康王遂决意赴南京。临行时,延副总管刘光世,从陕州来会,康王命为五军都提举。西道总管王兖,宣抚使统制官韩世忠,也相继前来,皆随康王往应天府,于府门左首筑坛,定期于五月朔即位。张邦昌得信,先期赶来,伏地大哭!自称不敢逃罪,特来请死。康王仍是好言抚慰。王时雍也奉了乘舆服御,从汴京赶到。到了五月朔日,康王登坛受命,行礼已毕,遥谢二帝,北向痛哭!嗣经百官劝止,即就府治升座,受百官朝谒,改元建炎,颁诏大赦。自张邦昌以下,及供应金兵等人,均置不问,惟蔡京、童贯、朱?、李彦、梁师成等子孙,不得再用。遥上靖康帝尊号,为孝慈渊圣皇帝,尊元皇后孟氏,为元祗太后,遥尊生母韦氏,为宣和皇后。遥立夫人邢氏为皇后,孟太后即日在汴京撤帘,一切政治,皆归新皇帝裁决,是为南宋高宗。
相传徽宗,是江南李后主托生。初生之时,神宗曾梦后主来谒,故其性情学术,皆与后主相似。被劫至金,金主亦仿用宋太祖见后主故事。高宗生时,徽宗、韦妃皆梦吴越王索还河山。吴越王都临安,寿至八十一,高宗亦都临安,寿至八十一,所以都说高宗是钱翪后身。宣和年间,徽宗与宫内赐诸王宴,高宗酒醉欲睡,退卧幄中。徽宗褰帘入视,但见金蜥丈余,蜿蜒榻上,惊骇而退。及高宗往金营为质,斡离不疑为将家子,遣还易质。未几,访问得实,遣使急追。康王方在途中,行路困乏,憩于崔府君庙,倚阶砌假寐;忽闻有人喝道:“速起上马,追兵将至。”康主从梦中惊醒,答道:“无马奈何?”其人道:“马已备好,幸大王疾远加鞭。”康王豁然四顾,方知为梦,果有一马立于其侧。将身跃上马背,一昼夜驰七百余里,所骑之马渡过河去,即僵立不动,亟视之,乃是崔府君庙中的泥马。康王遂秆步而行,至一村庄,觉得腹中饥饿,入庄略求浆饮。有老妪出迎,延入庄中,老妪让坐甫毕,复行出门,久之方回,遂问姓名何方来此?康王乃假造姓名,只说经商于磁相间,因为金兵劫掠,所以至此。老妪道:“官人休要瞒我,你的行动举止,岂是经商之人,必是宫中亲王。前日有数骑追赶过去,适间又有四骑前来,追问康王可曾由此过去。我已对他道:‘康王过去已有两日,你们追不着了。’来骑举鞭击鞍道:‘可惜!可惜!’相偕而去。官人且安心,容进酒饭。”康王问老妪姓名,老妪答道:“妾之子李若水,官居侍郎,前日有信来家,言‘虏势猖獗,倘有疏虞,惟以一死报答朝廷’。吾儿得为忠臣,妾亦无恨了。”说罢,即进酒饭。康王饭毕,辞谢欲行。老妪道:“天下事尚可为,幸官人努力!”因出金数两,赠于康王,作为川资。康王受金,相向泣别而行,因得脱归,其中殆有天意,非人力所能为。
至是即位南京,以黄潜善为中书侍郎,汪伯彦同知枢密院事。授张邦昌太保,封同安郡王,五日一赴都堂,参决大事,未几,复加太傅。罢尚书左丞耿南仲,右丞冯?,用吕妤问为尚书右丞,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置御营司,总齐军政,命黄潜善为御营使,汪伯彦为副使,王渊为都统制,刘光世为提举,韩世忠为左军统制,张俊为前军统制,杨维忠主管殿前公事,窜误国罪臣李邦彦至涛州,吴敏至柳州,蔡懋至英州,李、宇文虚中、郑望之、李邺等,皆安置广南诸州。又以宣仁太后高氏,从前保护哲宗功在社稷,令国史馆改正诬谤,播告天下。追贬蔡卞、蔡确、邢恕诸人。御史中丞张腂,疏论耿南仲主和之罪,将南仲窜死南雄州。宗泽入见,力陈兴复大计。李纲亦奉诏到来,两人涕泣而言。高宗倒也很为感动。那黄潜善、汪伯彦却暗忌宗泽,推说江防要隘,无过于襄阳,奏请宗泽镇守。高宗遂命宗泽知襄阳府。李纲闻得黄、汪二人交相谗谤,力辞相位。高宗道:“卿之忠义,朕所深知,幸无固辞!”李纲顿首泣谢道:“今日欲还二圣,抚四方,安内攘外,责在陛下与宰相。愚陋如臣,如何能负此重任。必欲臣暂执朝廷,臣愿首陈十事。如蒙陛下采择施行,臣方敢担任。”高宗道:“卿有何意见?尽可直言。凡是可行的,朕无有不依之理。”李纲遂逐条陈说,是哪十条呢?
一议国是;二议巡幸;三议赦令;四议僭逆;五议伪命;六议战;七议守;八议本政;九议久任;十议修德。
高宗闻得这十议,不加可否,但言明日当颁议施行。
李纲退出,到了次日,颁出八议,惟僭逆、伪命二事留中。李纲又剀切上言,大略说:“张邦昌在政府十年。钦宗即位,首擢为相,宜如何以死守节,乃敢乘国势危急,受金人册立,晏然处于宫禁,若不加罪,何以示四方;所有邦昌时伪命臣僚,亦置而不问,何以历天下士大夫之节。乞申睿断,毋失民望!”高宗见了李纲这一道奏章,还不肯加罪张邦昌,召黄潜善、汪伯彦入内计议。
黄潜善素与邦昌交好,极力替他辩白。高宗又召吕妤问问道:“卿在围城,当知邦昌情形究竟如何?”吕妤问道:“邦昌僭位,人所共知,但已自归,请陛下眷断。”高宗越觉疑惑不决。李纲入谏道:“张邦昌僭逆至此,仍令在朝,百姓将目为二天子。臣不愿与贼臣同列。陛下欲用邦昌,请免臣职。”高宗颇为动容。汪伯彦接口道:“李纲之直,为臣等所不及。”高宗始出李纲奏议,榜张邦昌罪于朝堂,贬为彰化军节度副使,潭州安置。
先是张邦昌入居宫中,有华国靖恭夫人李氏,尝以御园果实持赠。邦昌亦以厚礼答之。一夕,李氏请邦昌夜宴,故意将自己的养女陈氏,装束得如天仙一般,令他出外侍酒。那陈氏本来生得体态苗条,骨骼轻盈,再加了一身九装,在灯光底下瞧着,真如蓬莱仙子,汉皋神女一般。邦昌见了,不觉身体酥麻,好似溶化了一样,再加他殷勤劝酒,目挑眉语,邦昌愈加迷惑,竟假作酒醉欲睡的光景。李氏见邦昌已醉,便同陈氏扶他进来,与他说道:“事已至此,还有什么顾忌。”言毕,遂将褚色半臂,替邦昌披在身上,拥入福宁殿,扶他小睡,且令陈氏在床前侍候,便退了出来。邦昌本来心爱的是陈氏,见李氏已出,便从床上跳起,抱住陈氏。陈氏也半推半就的成了好事。从此陈氏轮流陪伴邦昌。邦昌竟将陈氏封为伪妃。及邦昌还居东府,李氏还私下相送,并出怨恨高宗之语。古语说得好:“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邦昌既已贬谪,威势尽失,便有人将这事密白高宗。高宗不禁大怒!立命拘李氏入狱,下御使台审讯。李氏如何能够抵赖,只得实供了出来。高宗命马伸持诏赴谭,历数邦昌状罪,勒令自尽,并诛王雍时。李氏杖脊三百,发配军营。吕妤问曾受邦昌伪命,御使王宾,上疏弹劾,自请免职,出知宣州。宋济愈阿附金人,首书张邦昌姓名,坐罪下狱,就戮东市。追赠李若水、刘袵、霍安国等官阶。高宗方响用李纲,又下诏书命纲兼御营使。
李纲更加尽力图报,又规划九条建国方略,上疏陈奏,是哪九条呢?
一、请建河北招抚使,河东经署使,特荐张所傅亮允任。二、高宗登报,赦诏未及两河,适潘贤妃生子臬,例应大赦,请便及两河,以广德意。三、请调宗泽为东京留守,规复两河。四、请立沿河江淮师府。
五、修明军法。六、令诸路募兵军马,劝民出财,并制造战车。七、议车驾巡幸,首关中,次襄邓,不当株守应天。八、遣宣议郎傅?使金军,通问二圣,不言祈请。九、请还元党籍,及元上书人官爵。
这条陈上去,高宗件件允行,真可谓言听计从,人民也忻忻望治了。
独自黄潜善、汪伯彦两人深忌李纲,复昌和议。恰值娄室率兵进攻河中,权知府事郝仲连合门死难,河中遂陷。娄室又连陷解、绛、慈、陧诸州。汪黄二人,便密请高宗,巡幸河南。
未知高宗允从所请否?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