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绣云阁
- ▪ 第一回 聚仙台诸真论道 虚无子四境游神
- ▪ 第二回 遵师言投生择地 游冥府奉命提魂
- ▪ 第三回 三缄观剧遇狐狸 七窍乘舟见毒龙
- ▪ 第四回 访友人误入仙庄 遇苏子巧生魔障
- ▪ 第五回 背福海三妖丧命 遇不情七窍迷心
- ▪ 第六回 迷女色师提入梦 临渤海怪亦充仙
- ▪ 第七回 望红灯误认兰若 游绿野忽遇仙亭
- ▪ 第八回 率野鬼石村排阵 遇柳精泥郭为神
- ▪ 第九回 朝元洞六魔扰世 灵根寺三道传功
- ▪ 第十回 黄河岛赤鲤为害 泥丸国白凤衔珠
- ▪ 第十一回 盗电光三缄负疾 游白马万里思亲
- ▪ 第十二回 奉父母诚感天地 读诗书道易功名
- ▪ 第十三回 查良缘三请月老 得王爵四失云卿
- ▪ 第十四回 谪辽阳情伤毒役 过秦岭念切慈亲
- ▪ 第十五回 遇杜公山亭养疾 逢匈奴塞外看羊
- ▪ 第十六回 羊奔涧得逢仙友 虎出穴又仗神威
- ▪ 第十七回 转后洞折磨苦甚 诉前言赎取情深
- ▪ 第十八回 化仙府凭空试法 出辽阳选地为家
- ▪ 第十九回 集诸仙洞中议道 化田翁郭外谈玄
- ▪ 第二十回 冒三缄题诗访友 引七窃入阁言情
- ▪ 第二十一回 过裙山邀入洞府 离沐水错认归途
- ▪ 第二十二回 弃道心皆由巧辩 崇儒学幸服青衿
- ▪ 第二十三回 纯阳观求桃卜卦 聚阴台遇鬼门神
- ▪ 第二十四回 仙缘庄梦友谈道 磐涧谷有怪为邻
- ▪ 第二十五回 蚌女精花中献媚 江清道元外谈情
- ▪ 第二十六回 讨毒龙西方请佛 诛水怪东海兴兵
- ▪ 第二十七回 战蛟王连江失计 收蚌女乌泽复仇
- ▪ 第二十八回 白鹿洞雪中三顾 黄梁梦榻上重逢
- ▪ 第二十九回 入静境神能治性 居闹市念已无尘
- ▪ 第三十回 珠光女魂遇灵宅 郝丞相姻结探花
- ▪ 第三十一回 仙妖配海南上任 父母没磐涧居丧
- ▪ 第三十二回 易俗形拜师立髻 出梓里逐日云游
- ▪ 第三十三回 集锦村妇女遭害 落花渡龙子宣淫
- ▪ 第三十四回 集春山狐鬼斗法 凤仪阁师弟降魔
- ▪ 第三十五回 困冤魔云衣赐宝 过集春鬼首拜门
- ▪ 第三十六回 铁马溪仁施凤女 铜头鬼力战龙宾
- ▪ 第三十七回 收龙子龙君设宴 除道士道署停官
- ▪ 第三十八回 挽道心勤施苦口 游东岳得遇神仙
- ▪ 第三十九回 收人妖全凭舌战 教毒虎本此仁心
- ▪ 第四十回 碧玉山蕉精夺纛 葫芦井金镜迷人
- ▪ 第四十一回 收二翠凤春作梗 酿五毒龙子救民
- ▪ 第四十二回 三贤庄道止雪雹 五里村法伏虹腰
- ▪ 第四十三回 入阴罗山猿寄信 奔阳关野马谈妖
- ▪ 第四十四回 停云阁谈元伏虎 侍郎院讲义还官
- ▪ 第四十五回 灵宅洞群妖毕集 北凤山二翠同修
- ▪ 第四十六回 过桃溪突遇野鬼 游梅峡又见人妖
- ▪ 第四十七回 紫泉洞獐妖避席 赤水江鳖怪离宫
- ▪ 第四十八回 湖心亭与人说鬼 江月镇化世弹琴
- ▪ 第四十九回 过富山暗服芝草 行朱郭假冒土神
- ▪ 第五十回 游南海莲飞水面 充白帝霞卷空中
- ▪ 第五十一回 诛白蟒群妖助战 游南岳独自归乡
- ▪ 第五十二回 灵宅子使妖入彀 赤鲤精剖案如神
- ▪ 第五十三回 太仓洞凌虚寄信 八卦台道祖分功
- ▪ 第五十四回 遇谷神恨殄天物 逢社令恶坏人心
- ▪ 第五十五回 釜形山黄祜为害 鼎月桥白檖生花
- ▪ 第五十六回 椒花子过岭遇鳖 螭蛛儿结网遮天
- ▪ 第五十七回 海潮峰驱龟出洞 云飞岭见鬼燃灯
- ▪ 第五十八回 映月潭老龙献绂 宿云渡野鹿指迷
- ▪ 第五十九回 南龙郡妖害三缄 北雁山诗警七窍
- ▪ 第六十回 讲法台群仙显法 剖奇案七窍惊奇
- ▪ 第一百七回 骂野道戎兴迩室 寻贵宦妖遇鬼头
- ▪ 第一百三十九回 奏上皇群真拜舞 祈师尊同入上乘
- ▪ 第一百八回 鬼缝中地祗送食 茅蓬里夫妇认亲
- ▪ 第六十一回 祈雨泽神通旱魃 保节妇法遣榴姑
- ▪ 第六十二回 绝尘山妖收吉了 登天阁道伏阴魔
- ▪ 第六十三回 重圆山乐道为霸 三壑峡弃海称雄
- ▪ 第六十四回 落雁江大战弃海 飞龙岭义聚妖兵
- ▪ 第六十五回 破莲田道友团聚 诛虾族龙女争光
- ▪ 第六十六回 游文笔得遇乐道 至武库戏战金光
- ▪ 第六十七回 设筵席二翠为主 望桑梓三缄思归
- ▪ 第六十八回 归桑梓建祠睦族 离磐涧传道称师
- ▪ 第六十九回 聚仙台议传妙道 海口镇骤遇水精
- ▪ 第七十回 水精王兴兵复仇 金轮将对敌投师
- ▪ 第七十一回 北海关花精问道 南龙郡圣旨升官
- ▪ 第七十二回 离北关误入槐市 布阴风搬及诸真
- ▪ 第一百九回 任采薪夫妇受苦 思死路鬼物频临
- ▪ 第一百四十回 换骨池妖部入浴 脱物壳人体长存
- ▪ 第一百四十一回 朝上皇通明拜舞 封仙品人物同沾
- ▪ 第七十三回 锦霞大破阴风阵 绣雾同登道岸舟
- ▪ 第七十四回 梦花轩精收阿醋 种草阁仁化盗儿
- ▪ 第七十五回 集恶村厉鬼排阵 居货镇仙子劝淫
- ▪ 第七十六回 梨花岛大战毒虎 杏子山义聚群妖
- ▪ 第七十七回 战野牛苦无收伏 发慈悲幸遣菩萨
- ▪ 第七十八回 显佛法贪狼俯首 归旧洞诸道重圆
- ▪ 第一百十回 逃庐外虎狼相逼 寄贤母残毒交加
- ▪ 第一百四十二回 送绣云王母懿诏 接玉旨上帝仁恩
- ▪ 第七十九回 试道行设庄以待 收异士谈虎而醒
- ▪ 第八十回 元冥关卖道求友 梭儿峡除暴伏强
- ▪ 第八十一回 梦觉园舌擒淫妇 金花库言破财奴
- ▪ 第八十二回 平海怪君心宠爱 入龙宫玩好难名
- ▪ 第八十三回 离龙宫回国缴旨 败虎阵入洞兴戎
- ▪ 第一百十一回 紫阳山持斧遇道 李妪宅悟道谈元
- ▪ 第八十四回 游碧玉是非颠倒 选北海道友重逢
- ▪ 第一百十二回 收鬼物老妪试道 从赤鲤妖部生嫌
- ▪ 第八十五回 化儿童赤松试道 登仙座道祖谈功
- ▪ 第一百十三回 毒龙洞赤鲤变色 慈航殿虎仆为殃
- ▪ 第八十六回 九头怪出户班师 八境宫假言传道
- ▪ 第八十七回 擒九头紫霞请宝 破万顷降虚来临
- ▪ 第一百十四回 虾精倏尔来解说 蚌母又复遇途间
- ▪ 第八十八回 白兔庄农人说怪 西村地老丈谈妖
- ▪ 第一百十五回 通天岭夫妇同处 绣云阁仙凡分看
- ▪ 第八十九回 男女妖全凭舌伏 牛虎斗又遇天仙
- ▪ 第一百十六回 见仙子甚厌凡体 遇郝相又动凡心
- ▪ 第九十回 阴锁亭预排阵势 古佛刹得遇须无
- ▪ 第一百十七回 劝归都仍享爵秩 游幻境尚自痴迷
- ▪ 第一百十八回 贬塞外遭逢不偶 遇老道拯救归亭
- ▪ 第九十一回 破万鬼灵宅失利 擒一鼠绣雾遭殃
- ▪ 第九十二回 入绣都化及陈茂 到蛇岭边转匪人
- ▪ 第一百十九回 走万星途遇赤鲤 思七窍杀动虾精
- ▪ 第一百二十回 灵宅子暗施诡谲 紫霞仙预识机关
- ▪ 第九十三回 天鱼池荷妖买道 走马岭黄蝶为仇
- ▪ 第一百二十一回 集群妖大展法术 祭宝剑又复前仇
- ▪ 第一百二十二回 老猿公败遇仙子 穿云剑收入长虹
- ▪ 第九十四回 遣仙鹤指明去路 恨艳冶排设色坑
- ▪ 第一百二十三回 长虹山诛及四恶 道祖宫遣发四星
- ▪ 第一百二十四回 收灵宅道祖发落 投仙师妖魄阻行
- ▪ 第一百二十五回 传大道功分深浅 游幻境心见高低
- ▪ 第九十五回 铁旗山老道赐宝 银瓶同酒鬼复仇
- ▪ 第九十六回 铜臭阵耗星吐气 烈焰关忍汉标名
- ▪ 第一百二十六回 试众子频施妙道 独二翠得遇心魔
- ▪ 第一百二十七回 幻境中许多变化 幽室内最见心性
- ▪ 第九十七回 万星台师徒聚首 群仙会议论传功
- ▪ 第九十八回 弃海归途遇灵宅 三缄登岭见紫霞
- ▪ 第一百二十八回 坠孳海悲道空修 望儿孙是心甚切
- ▪ 第一百二十九回 仁厚村重逢蔡女 云溪镇又见故巢
- ▪ 第九十九回 养胎婴猿精窃精 收金钟道士拜门
- ▪ 第一百回 收吴子三缄巧辩 设西天万佛奇谈
- ▪ 第一百三十回 二光并试分道法 双蜂同往悟前因
- ▪ 第一百三十一回 空灵洞并陷凤春 金丹河同沉老道
- ▪ 第一百一回 施妙法灵宅缩首 奏元功圣旨颁行
- ▪ 第一百二回 数次化身勤指点 几番形变巧提撕
- ▪ 第一百三十二回 到石穴前非痛悔 游玉女故辙仍循
- ▪ 第一百三十三回 遇熊鹿邀去野马 呼达诀迷归狄山
- ▪ 第一百三回 试道法离奇可羡 讲仙踪曲折堪思
- ▪ 第一百四回 化卖镜妖术解迷 导游冥仙子力劝
- ▪ 第一百三十四回 玉镜中难迷八道 晶光内又试三鲸
- ▪ 第一百五回 门屏内巧献瑞宝 睡梦中误认龙宫
- ▪ 第一百三十五回 人道中分班统试 妖部内共烛同心
- ▪ 第一百六回 游都外倏逢复礼 入部衙故意谈妖
- ▪ 第一百三十六回 蓬庐中倏生彪虎 仙府内仰若奇珍
- ▪ 第一百三十七回 独仙根能知仙道 教弟子重试弟心
- ▪ 第一百三十八回 遣彩鸾空中捧诏 登八镜座里谈元
- ▪ 第一百四十三回 拜圣人夸及仙子 排御驾送归绣云
恰遇社公自南关归,见得路旁卧一少年,几为雪厝,怜而问曰:“少年奚自,胡不避风雪而卧此间?”三缄气息奄奄,弗能相答,惟两目垂泪而已。杜公扶之,起而复跌者累累。公计无出,负之而去,或数武一息,或数十武一息,缓缓负到亭内,横置于榻,覆以羊毡。卧至夜半,微微转动而不能语。杜公急温以火,三线为火气所暖,始呻吟焉。杜公曰:“少年饥乎?”三缄曰:“饥甚。”杜公予以荞饼。三缄食半,难于下咽而止。杜公曰:“欲饮乎?”三缄曰:“思饮久矣。”杜公即以汤进。三缄连饮数盏,觉得胸内开阔,望杜公而泣曰:“吾因犯罪充配辽阳,途被抢掠一空,饥寒交迫,以致疾生意外,倒卧路旁。不料公抱仁慈,拯吾于水火,此恩此德,肺腑铭之。”杜公曰:“举手之劳,何堪挂齿?”三缄曰:“得公垂救,当知公名,他日还乡,以好尸位而祝。”杜公曰:“吾杜姓,名入词林,官居内阁。因自不知谨,怒触天颜,谪贬辽阳,受罪三载。屈指以计,今犹在二载之中焉。”三缄曰:“如是,公与吾实属同病者矣。”杜公曰:“尔亦词林学士乎?”三缄曰:“吾族李氏,贱号三缄。初举孝廉,出宰昆明小邑,亦由经济无术,而谪辽阳耳。”与杜公所言,俱是怨而不露之意。杜公曰:“尔罪定几载?”三缄曰:“与公数同。”杜公曰:“吾以老朽残躯,死不足惜,尔年甚少,罪满日不过三旬,尚可展翅飞腾,为国家梁栋之用。三缄曰:“名场味淡,永不作是想矣。”杜公曰:“凶现前者后必吉。以子年华正富,何受此区区挫折,即易初心?然当此灾疾临身,一概愁肠,切毋怀抱,俟疾愈后,听天安命,自有云开见日时也。”三缄曰:“公言固是。但吾身空乏,无有半文,来此僻壤穷乡,食从何觅。”杜公曰:“吾囊甚富,尽可用资二人。所虑者此地绝无粟米,食惟荞饼,肉仅牛羊,盐虽有而价昂,且甚稀少。以吾历过一载,兹已惯焉,公子初来,恐难裹腹。”三缄曰:“得公活命,如疾能愈,何嫌粗食?”言谈至此,疾又加增,呻吟之声,直达亭外。日复一日,鼻息如丝,于痛苦稍停时,泣向杜公曰:“吾死后,祈公厝于高埠,首向都中,使吾乡井常望,慰此幽魂。以桐芦二枚,置诸左右,俾吾没去,不忘丧居父母。”杜公闻之,感伤之已。自是疾愈沉重,三缄无复再生之想,杜公亦抱待毙而后之恩。
紫霞真人身坐仙府,瞑然一会,呼复礼子而言曰:“三缄贪名受谴,充配辽阳,今在秦岭山亭,得疾将死。师特命尔持丹活之。”复礼子领命,乘云竟去。顷刻已到秦岭,云头按下,在山亭外持丹叫售。杜公闻得,呼买声声。复礼子不疾不徐,来至亭内,询曰:“老翁呼买灵丹,所医者谁?”杜公曰:“吾友耳。”复礼子曰:“所患何疾?”社公曰:“充配之人,有何别症,其源总由于内抱伤感,外受风霜焉。”复礼子诺,假至榻前诊视。诊毕,以丹予之。杜公谢金,不受而去。归至仙府,拜见紫霞曰:“师以灵丹活及三缄,弟子观三缄容貌,深黑少紫,晦气正甚。即使疾愈,恐挫折犹不止斯。”紫霞曰:“吾有一倡,尔谨记之。前劫凡人骨,知将仙道入。幸已得成真,又被红尘误。白玉不勤磨,焉能成好物?雕错既深深,永享天仙福。”复礼子默会其偈,拜辞而退。
杜公以丹纳入三缄口中,复以温汤徐徐浸下,一时腹如雷吼,神色转变。杜公喜,暗思此疾当不至死。久之,三缄在榻大哭失声。杜公忙揭被询曰:“公子何事悲啼乃尔?”三缄又似瞑目,安卧如初。易一时,复大声呼曰:“饶了饶了。”询之哑然如前。竟至天晓时,忽然掀被起坐于榻,呼杜公而言曰:“吾昏瞆之际,似从此地逃也都下,隐身而行,直入梁公子府中,得会父母,抱头大哭。哭已,父曰:‘自儿谪贬辽阳,吾与尔母只想生不晤儿面,死不见儿尸矣。讵料今日又得相逢,此皆祖宗有灵,神天默佑也。’言犹未已,梁公子亦至,见吾携手,且泣且言曰:‘尔罪未满,归系逃飏,须宜隐身,毋令人见。’予诺,从此朝日在府,未尝一出。秋中佳节,不堪纳闷,意欲出府游玩,以遣愁怀,又恐都城耳目甚众,倘被上衣知得,获罪更为不小。思前想后,难禁闲游之心,不觉不知,已出府外。刚到东街之半,正遇二解役对面而来,见吾呼曰:‘逃犯在此,可速拘之。’吾见其势凶猛,抽身欲逃,早被街邻四面围着。二役将吾扭定,直投兵部衙门。吾跪地告饶,不允。及到兵部,二役禀之上衣,上衣登堂,大骂不已。骂后,命刀斧厉卒,推出街前,拥至演武场,持刀加项。吾正狂呼饶命,倏然一虎冲入,飞负吾去。一惊而苏,尚在榻中。自今思之,犹怀战栗。”杜公曰:“昨日午牌时,一少年道士售丹于此,呼入诊视,被予一丹。当纳尔口中,继而汤进,顷刻腹如雷响,无复呻吟之声。但见时而哭泣,时而叫饶,吾以为病极发癫,不意尔梦回都中矣。尔今精神爽快,谅疾稍减,可宽着心肠,涤尽愁思,俟体健时,再作理会。”三缄曰:“承公救吾于路旁,又劳侍疾于亭内,仁厚如此,心胡以安?”杜公曰:“同处难中,理直相救,况尔我为官,则共事一主,论其居址,并处中华。昔贤有云: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何可视以为异体乎?”三缄自得丹丸入口,曾不几日,厥疾已瘳。于是日与杜公相处,凡燃薪吸水,一身力任,以报杜公。杜公暇时闲谈,决不言及受谪之苦。三缄年少气胜,题及上衣回奏当今,无故遭冤,辄切齿怨恨。杜公曰:“恩不宜忘,仇当速解,其中自有夙昔冤孽,不可独怨于人。能作如是想,仇无不解矣。以兵部云上衣言之,朝臣甚众,半皆为彼汲引,虽于尔躬素有嫌疑,亦非大不了之事。而独劾(核)奏频频者,以彼前世必受尔之罗织,如尔今生也。得箭还箭,自古已有,何况于今?吾劝公子甘心顺受,休出怨言,则前世冤仇,自对除殆尽。如怀恨不释,又怨结来生矣。能依杜公言,冤何难解平?所以吾即受尽挫折,常自解曰:‘前生我之难为于尔,今生我已受之。’不特此也。即平日受人一怒一署,皆作如是想,不存怨望心。故充配于兹,途无侮我之人,身无丝毫之疾。待罪满后,庭帏株守,耕读是乐,一切官阶名位,听诸子孙。得之不以为荣,不得不以为辱,陶然自适,虽仙子不啻焉。吾见世之奸计图谋者,昼夜思维,奔走不息,此时之富贵视若宝珍,如尔我充配堪怜,初无一人念及。雪中送炭,曾有几人?岂知无限精力尽耗于名利场中,一旦病入膏盲,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呻吟弗绝时,即以宰相状头、良田万顷与波,恐彼亦淡然弃之。设或喉中气断,妻儿悲泣,固亦人情;倘遇夏日秋朝,身躯易腐,妻儿恐其肉流蛆出,忙然升柩,厝于青山。在有孝子孙,尚能心丧三年,不忘父母,如无孝孙子,亲刚闭目,弟兄分爨,稍有不平,则斗殴家庭,兴词州县,谁又念及父母而体生前之教乎?此以老年而丧,兼为有子孙者言也。人情透澈,可为世之守财奴者开一眼孔。假令命殒少年,娇妻难守空花,彼即恋其富而不为人配,而深闺卖笑,五名达于四境者有之。又如怨贫易姓,转配他人,相狎相亲,恨不早为匹偶,从未有再醮之妇而能念及结发者也。水性杨花,往往如是。至以没入黄泉而论,富贵带之不行,阎君考查,惟分善恶,能积善者转世仍为富贵,若积恶甚大,咸受极刑,如磨推锯解,或化异类如走兽飞禽。何莫非奸诈图谋,毕生所造,自作而自受者,为问夜台凄楚,能有儿孙代受其刑乎?想到此地,令人之意也消。吾于亭中朝日思之,悔不自胜。尔以受害而怨望为心,岂真未尝透澈人情,殊知世故者乎?”言已,大笑不止。三缄曰:“近杜公未识为人何如,聆此一番确论,已知杜公才德,高出人群万万,深敬服之。”
无何,冬去春回,秦岭之地雪稍薄矣。三缄无事,乘杜公外出闲游,岭下平坦刚尽,忽现小山一座,山中土穴密若蜂房,时来笙声,如泣如诉。三缄不识何人居住,思欲一入穴处,以睹异邦之奇。甫近其地,穴中突出数十人,身披羊毡,频频盼望。山左穴内亦出巨汉四五,望三缄而步趋甚疾。三线以为居人出入,于己无干,挺立待(侍)之,莫如畏避。恰被杜公望见,大声呼曰:“急来急走,匈奴来矣。”三缄骇,狂奔下山。匈奴以钩勾之,未得而返。
归亭息定,杜公曰:“尔胡不自保重,而乱于步履乎?若非吾回,理其雪中足迹,速来呼尔,必为匈奴擒去,售与他洞牧羊矣。为后看羊伏线。既入他洞,此生已了,安望复回都下,顾盼父母哉!二次如欲消闲,是山断不可上也。”三缄曰:“吾见是山土穴甚广,思觇其异,以扩见闻,而彼穴诸人,何以睹吾而俱出?”杜公曰:“土穴中皆匈奴侣也。若得汉人子弟,以冀彼家父母许缗赎之,如不赎焉,转售他洞,愈售愈远,愈远愈苦,不将此身没于匈奴,不能了局。今日非吾呼尔,尔早已入其党矣。”三缄曰:“彼岂无管束耶?”杜公曰:“即有管束,尔属大邦人物,非彼同侣,纵将尔杀却,无关紧要,亦与吾国诛及匈奴等耳。”三缄曰:“匈奴利害如斯,从此坚守山亭,不敢轻出。”杜公曰。“思回都中,自当谨慎。”三缄曰:“山亭历彼甚近,胡不为至此耶?”杜公曰:“彼虽夷狄,最(量)重信行,当年大邦征伐匈奴,匈奴被擒,甘心向服,中外之界实限于此,故彼不能越焉。不然,谁敢居此亭者?”三缄聆言,常怀惕栗。
无何,春季将过,夏景频催。杜公曰:“吾来时有一友人,同至此地待罪,彼居岭之东面,与南关相近。昨日寄信嘱吾一往,有话筹商。吾去,明日午刻定然归来。公子耐住山亭,切不可步履妄行,恐为匈奴所获。”三缄曰:“谨领公教。”杜公嘱罢,缓投岭东,三缄在后送之。送约十里途程,杜公回首谓曰:“公子可以归矣。”三缄伫足立望,待公形影不见,然后归亭。懒去炊烟,倒榻而卧,思及父母,愁生满腹。自午及夜,卧不成眠。次早晨光入照,三缄始起。作食毕,念切杜公,时出望之。殊望断停云,不见征车转辖。一连三日,去客无踪。
这到四日,期临申酉之交,始见杜公一步一趋,缓缓而至。方近亭下,三缄出迎曰:“公归何迟?”杜公曰:“俟吾入亭,为尔言及。”既入亭内,三缄进(近)以汤焉。杜公饮讫,谓三缄曰:“吾友邬光平,都中巨族,得罪充配,与吾同行,声气相投,称为莫逆。彼家金银广有,朝贵亦多,上下调停,罪已宥矣。承彼寄信,与吾方便,一并赦之。佳期久卜,起程还都。奈引导无人,弗识去路,因侍都中押犯之役,带负行李,带引途程。而役来总在南关息足,命人呼之,步履稍迟,故许久方归耳。”三缄曰:“然则公又何日起程乎?”杜公曰:“期在诘朝,不可缓矣。”三缄闻言,泣曰:“公归,吾无所依,善教不闻,真惨然吾也。”言罢大哭。杜公慰之曰:“吾回都中,访至梁公子府内,晤尔父母,以免疑生疑死,朝日悲啼。复与公子筹商,为尔调停,如罪宥时,吾必使尔家仆,竟投此处,尔整顿行装,随彼归都,何难之有。”三缄跪地牵衣,泣曰:“吾命将死,惟公救之,空空一身,承公养之,公可谓吾重生父母也。恳祈一救再救,完全吾躯,他日言旋,定当啣环以报。”杜公曰:“山亭之荞,已不多矣。吾友所积,尚可敷一人一载之需,吾曾代祈友人,已许明日尔可随我去居。彼室羊毡甚厚,卧榻亦颇佳焉。”三缄曰:“公也无事不为吾谋,吾感不尽,但宥罪一件,公回都下切勿忘之。”杜公曰:“决不敢忘,亦不忍忘也。”
是夜三缄谆谆相嘱,杜公语语相安,竟至天明未能合目。晨餐后,杜公与三缄同将所余荞面,以及羊毡瓦鼎,运至南关东面庐山麓下草舍之中。杜公友人出而迎曰:“尔友来乎?”社公指三缄曰。“此其人矣。”三缄即向邬公恭身叩拜。邬公扶起,言曰:“年青幼子,落于异邦,真令吾视之而心酸也。吾等回都,誓为尔策,半载之外,必有佳音,尔其宽着肚肠,在此耐候。”三缄闻说,咽喉气塞,重重拜叩。邬杜二公将荞面羊毡,一一交余,辞别三缄,向南关而去。三缄此际且泣巨送,恰似乳孩失母,哭不成声。二公曰:“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哭亦徒然。尔可速归,看守羊毡等物,恐为他犯窃去,尔又难活矣。”情景惨然。三缄洒泪归亭,一行一坐,思念杜公不已,因将羊毡等件,铺于室内,见此如见杜公焉。
一日,庐山昏黑,大起狂风,三缄独坐无聊,忽见一人突如其来,忙起而询曰:“尔都中役乎?”其人曰:“非也,吾亦大邦人,充配于兹十余载矣。”三缄伤其与己同病,留居为侣。其人随留随止,并不问及姓名。三缄问之,彼亦含糊答之。三缄时时暗窥,饮食起居,粗卤可鄙,而且昼出夜返,日以为常。三缄厌其烦,久则疏以礼貌。其人曰:“尔先以盛情待吾,今而颜色之间,甚属不善,尔欲生乎,死乎?”三缄曰:“生则何为,死又何说?”其人持一布囊,置于三缄之前,曰:“尔欲生耶,人此囊中。”复抽刀一柄,手扭三缄之发,曰:“尔欲死耶,割尔首领。”三缄骇甚,泣祈饶之。其人曰:“尔欲生而不入此囊,必待吾动粗乎?”三缄跪地大哭不起。其人吹动牛角,亭外遂来三四黑汉,绳束三缄,放人布囊,扛抬而去。三缄无奈,只得任之。未几,扛抬者止,解开布囊,接出三缄。三缄极目周围,环立不下数百匈奴,群相谓曰:“既来此地,须与吾等牧羊也,尔心愿否?”三缄曰:“愿。”不得不然。匈奴曰:“如愿,速去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