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翠微先生北征录
- ▪ 卷一 平戎十策
- ▪ ▪ 再上皇帝书
- ▪ ▪ 取士
- ▪ ▪ 招军
- ▪ ▪ 御骑
- ▪ ▪ 陷骑
- ▪ ▪ 得地
- ▪ ▪ 守地
- ▪ ▪ 恩威
- ▪ ▪ 利害
- ▪ ▪ 财计
- ▪ ▪ 马政
- ▪ 卷二 治安药石
- ▪ 卷三 治安药石 军国大计一
- ▪ ▪ 和议
- ▪ 卷四 治安药石 边防要务三
- ▪ ▪ 山水寨
- ▪ ▪ 屯要
- ▪ ▪ 捷径
- ▪ 卷五 治安药石 破敌长技一
- ▪ 卷六 治安药石 将帅小数八
- ▪ ▪ 暗认
- ▪ ▪ 潜易
- ▪ ▪ 急据
- ▪ ▪ 分渡
- ▪ ▪ 自认
- ▪ ▪ 搜伏
- ▪ ▪ 就顺
- ▪ ▪ 反泄
- ▪ 卷七 治安药石 器用小节十有三
- ▪ ▪ 人甲制
- ▪ ▪ 马甲制
- ▪ ▪ 甲制
- ▪ ▪ 马军甲制
- ▪ ▪ 弩手甲制
- ▪ ▪ 弓制
- ▪ 卷八 治安药石 器用小节
- ▪ ▪ 马枪制
- ▪ ▪ 叉枪制
- ▪ ▪ 弩制
- ▪ ▪ 弓箭制
- ▪ ▪ 弩箭制
- ▪ ▪ 鞍制
- ▪ ▪ 靴制
- ▪ 卷九 治安药石 采探之法五
- ▪ ▪ 采探
- ▪ ▪ 候望
- ▪ ▪ 聚探
- ▪ ▪ 关递
- ▪ ▪ 密辨
- ▪ 卷十 治安药石 戒饬将帅之道四
- ▪ ▪ 将帅轻死
- ▪ ▪ 将帅好战
- ▪ ▪ 材财相用
- ▪ ▪ 豪杰为间
- ▪ 卷十一 治安药石 守边待敌之策二
- ▪ ▪ 禁涉
- ▪ ▪ 观衅
- ▪ 卷十二 治安药石 足兵便民之策四
- ▪ ▪ 劝募
- ▪ ▪ 省运
- ▪ ▪ 广士
- ▪ ▪ 实边
臣闻士不赍粮,古人所虑;师不宿饱,智者所忧。盖养兵以卫民,岂可为兵而殃民哉?此省运之说,不可不讲也。韩有百战百胜之才,非萧何之不绝粮道,则何以成诛秦蹙项之?孔明间关百战,卒窘于馈饷不足,终身于区区之陇蜀,不复中原一块之土。是知兵食之有余、不足,可以卜事业之成。而转输之劳,漕运之苦,有司皆不暇恤也。况夫用兵之策,大于足兵;足兵之策,莫患于扰民。扰民则心失,心失则怨,怨起则衅生。衅生,则吾舟中之人皆敌国矣。盖足军则民必劳,裕民则军食必缺。较二者之重轻,盖有不容偏徇其说。果何道以处此哉?兴屯田以省支费,浚水道以便转输。二,当今之急务也。
屯田之策姑置不论。而水运之利,盖有可考者。萧何发仓之粟,以饱韩信举秦、下赵之师,皆得之于河渭之顺流。葛孔明下巴蜀之粟,以济江陵、荆州、官渡之兵,万山之间步千里,乃寄漕于木牛、流马,而藉其力于嘉陵一江之水。人开汴水以通淮漕,吴人置京口闸以通江南之粟,是皆凿山池、掘地通流,以济人力之不及。况今日屯兵之地,非依淮、之利,则凭江、汉之滨;非通津于淮东川泽之乡,则接境于湖、芍陂波涛之险,初不劳一毫开垦之力。而今之漕臣,皆能讲求沟洫,讨论源流,修填起塞,修废起旧,以备缓急转之用。乃驱涂炭之民,肩山阜之粟,赍万死之命,赴千里之。中有室家流离之忧,外有霜雪暴露之苦;进有贼人虏劫之,退有监临驱迫之诛。一戍樵苏,千里鱼肉。其可不求夫形之便、川泽之源、舟楫之利,而使征夫、役吏息肩弛担邪?淮自喻口至山阳,自山阳至淮阴,自淮阴至招信,自招信至眙,则高邮、邵伯皆通大江。风帆浪楫,一日千里,何待于运邪?自濠梁至定远,自定远至涡口,自涡口至合肥、至南,则大涧、淝水皆通巢湖。樯杆所指,一舟之载,万夫之负,待于肩运邪?自花靥至安丰,自安丰至舒城,自舒城至北峡,北峡至三湾,则乌沙、陶域皆与芍陂、巢水相通。决堰作滩,胜于仆仆道途,顾何在于重劳民力也?以至德安则有安河,沙则有复河,郢州则有汉江,襄阳则有襄江,荆门则有淇、二水,京南则有千金一堤;以至华阳、枣林、青岗、白石,有小溪、曲涧可通汉右。惟能葺治水道,川陆俱运,坦夷则推毂载,马驼驴负;险阻则舟行缆解,风送水流。不惟可以纾民力,而粮出多道,亦可以免断劫之患。至如淝水可以灌肥,东关可以灌西县,黄姑可以灌庐江,乌沙可以灌舒城,陂可以灌桐城,吴塘可以灌龙舒,芍陂可以灌安丰,西流河以灌英六,复河可以灌复沙,杨林江可以灌历阳,后湖可以邺都,凡川源之于州、县,皆有高下丈尺平水之法,毫末不。此又江湖不传之妙。是谓省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