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翠微先生北征录
- ▪ 卷一 平戎十策
- ▪ ▪ 再上皇帝书
- ▪ ▪ 取士
- ▪ ▪ 招军
- ▪ ▪ 御骑
- ▪ ▪ 陷骑
- ▪ ▪ 得地
- ▪ ▪ 守地
- ▪ ▪ 恩威
- ▪ ▪ 利害
- ▪ ▪ 财计
- ▪ ▪ 马政
- ▪ 卷二 治安药石
- ▪ 卷三 治安药石 军国大计一
- ▪ ▪ 和议
- ▪ 卷四 治安药石 边防要务三
- ▪ ▪ 山水寨
- ▪ ▪ 屯要
- ▪ ▪ 捷径
- ▪ 卷五 治安药石 破敌长技一
- ▪ 卷六 治安药石 将帅小数八
- ▪ ▪ 暗认
- ▪ ▪ 潜易
- ▪ ▪ 急据
- ▪ ▪ 分渡
- ▪ ▪ 自认
- ▪ ▪ 搜伏
- ▪ ▪ 就顺
- ▪ ▪ 反泄
- ▪ 卷七 治安药石 器用小节十有三
- ▪ ▪ 人甲制
- ▪ ▪ 马甲制
- ▪ ▪ 甲制
- ▪ ▪ 马军甲制
- ▪ ▪ 弩手甲制
- ▪ ▪ 弓制
- ▪ 卷八 治安药石 器用小节
- ▪ ▪ 马枪制
- ▪ ▪ 叉枪制
- ▪ ▪ 弩制
- ▪ ▪ 弓箭制
- ▪ ▪ 弩箭制
- ▪ ▪ 鞍制
- ▪ ▪ 靴制
- ▪ 卷九 治安药石 采探之法五
- ▪ ▪ 采探
- ▪ ▪ 候望
- ▪ ▪ 聚探
- ▪ ▪ 关递
- ▪ ▪ 密辨
- ▪ 卷十 治安药石 戒饬将帅之道四
- ▪ ▪ 将帅轻死
- ▪ ▪ 将帅好战
- ▪ ▪ 材财相用
- ▪ ▪ 豪杰为间
- ▪ 卷十一 治安药石 守边待敌之策二
- ▪ ▪ 禁涉
- ▪ ▪ 观衅
- ▪ 卷十二 治安药石 足兵便民之策四
- ▪ ▪ 劝募
- ▪ ▪ 省运
- ▪ ▪ 广士
- ▪ ▪ 实边
臣闻圣贤之举事,所以不令而行、不约而从者,固自有感之道。至于驱之以刑罚而民犹尔违,迫之以势力而民愈我戾,皆狃于蹈常袭故之中,溺于形格势禁之内,而未得夫感化妙也。弧矢之利,发于东而西自应;桔槔之利,运于左而右随。天下之理,未有无激昂劝励之术而能直施之者。
国家近日招军,惟知给降度牒、官诰,发付诸州变卖,以招军之费,不知省、部倦于行移,而州、县视为常度。告命于架阁,而支遣急于星火;文榜遍于通衢,而投买几于绝迹。何调度之劳,而成效之邈邪?殊不知以官诰、度牒而卖钱,钱难卖而倍费支持;以官诰、度牒而招军,则军易招而两皆便。盖今日招军之资用有三:曰鬻爵,曰献粟,曰度牒,皆以调招军之费也。然鬻爵之文布满墙壁,而爵未尽鬻;献粟谕遍下州、县,而粟未闻有多献者。盖买官、献粟,素系杂,人皆知其不能远到。虽优之以免铨,比之以奏荐,而民间不愿售者,以绍兴之间皆以此诱天下,至承平则又以流外官之矣。此所以终不见信于天下也。魏公张浚尝得此济时之策,谕民间:招军一百人,与补下班应;招军二百人,与补进校尉;招军三百人,与补承信郎。已上各有等差。令不两月,致数万。此其为效,速若影响。其招军之家自备钱粮,部辖发至枢密院及两宣司者,比类与补文资,并依军功转行。立定制,画一加详,昭告天下。至于度牒,则招军五十人与剃僧,招军一百人与剃两僧。如此,则招军之费不繁,而招军门自广。是谓劝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