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代野史
- ▪ 第一回 元世祖贬圣伐陵
- ▪ 第二回 程廉访招贤纳士
- ▪ 第三回 冬青树记换君王骨
- ▪ 第四回 灵隐寺激怒英雄心
- ▪ 第五回 寇复雷大闹临安郡
- ▪ 第六回 秦锦帛起义紫金山
- ▪ 第七回 杨镇龙兵犯牛渚
- ▪ 第八回 钟明亮入寇蓝关
- ▪ 第九回 北固亭范国昌望气
- ▪ 第十回 棲霞岭皇甫惇题诗
- ▪ 第十一回 征曰本蒙古丧师
- ▪ 第十二回 走占城涪陵返国
- ▪ 第十三回 智深献策掠广陵
- ▪ 第十四回 万俟蛎弃家走寿春
- ▪ 第十五回 种世龙传檄达荆楚
- ▪ 第十六回 杨孝伯击楫过洞庭
- ▪ 第十七回 寿阳城锡帛僭号
- ▪ 第六十七回 宋主重立元祐碑
- ▪ 第六十八回 孝伯误陷金锁阵
- ▪ 第六十九回 韩太尉骂死留梦炎
- ▪ 第七十回 关将军招降吕大成
- ▪ 第七十一回 宝林寺韩昭毁佛
- ▪ 第七十二回 摩天岭三将陨命
- ▪ 第七十三回 苏县令巧决疑讼
- ▪ 第七十四回 王太常词慰幽魂
- ▪ 第七十五回 寇节度力战青龙岭
- ▪ 第七十六回 狄枢密智破昆仑关
- ▪ 第七十七回 范仆射登台观星
- ▪ 第七十八回 元世祖入梦崇圣
- ▪ 第七十九回 黄金河大破元兵
- ▪ 第八十回 太乙阵生擒索虎通
- ▪ 第八十一回 赵孟頫入宋和兵
- ▪ 第八十二回 令狐韬当殿论玺
- ▪ 第八十三回 廿四堆宋主扫墓
- ▪ 第八十四回 杨妃井太真洗心
- ▪ 第八十五回 宋昭帝诏求直谏
- ▪ 第八十六回 吴草庐不序藏经
- ▪ 第八十七回 三清楼公孙醉酒
- ▪ 第八十八回 刘蕡墓轩辕还金
- ▪ 第八十九回 乌蒙僧巧设骗局
- ▪ 第九十回 许廉访请颁葬制
- ▪ 第九十一回 赵完普焚香告天
- ▪ 第九十二回 潞安王出守归国
- ▪ 第九十三回 还珠亭冤鬼泄愤
- ▪ 第九十四回 清风岭廉夫祈嗣
- ▪ 第九十五回 张士诚贩盐起泰州
- ▪ 第九十六回 刘伯温望气游西湖
- ▪ 第九十七回 脱脱决议开黄河
- ▪ 第九十八回 哈麻献策造龙舟
- ▪ 第九十九回 韩节度误释友谅
- ▪ 第一百回 明太祖应运和阳
- ▪ 第十八回 虎丘寺涪陵遇友
- ▪ 第十九回 狄招讨一征罗浮
- ▪ 第二十回 韩搏虎七败贾翀
- ▪ 第二十一回 岳燕超官辞参政
- ▪ 第二十二回 狄招讨二征罗浮
- ▪ 第二十三回 襄阳城贾(羽辛)授首
- ▪ 第二十四回 铁幢浦秦楠败兵
- ▪ 第二十五回 跖跋将计取南安
- ▪ 第二十六回 涪陵公兵进邵武
- ▪ 第二十七回 范国昌入梦承简命
- ▪ 第二十八回 刘先锋修书取漳州
- ▪ 第二十九回 赵涪陵聘贤龙首
- ▪ 第三十回 狄招讨三征罗浮
- ▪ 第三十一回 白映雪奇缘有幸
- ▪ 第三十二回 寇竹生惨遇无辜
- ▪ 第三十三回 翔龙府风云会合
- ▪ 第三十四回 南雄镇雷雨交兵
- ▪ 第三十五回 德报德上官朴免祸
- ▪ 第三十六回 冤构冤万俟蛎杀身
- ▪ 第三十七回 涪陵王大兴屯田
- ▪ 第三十八回 淳于丹论史匡君
- ▪ 第三十九回 岳燕超练兵演阵
- ▪ 第四十回 蓝天蔚弃暗投明
- ▪ 第四十一回 谢侍郎燕京死节
- ▪ 第四十二回 梅参政淮南召兵
- ▪ 第四十三回 金山寺索通盗宝
- ▪ 第四十四回 周处台马陵伏妖
- ▪ 第四十五回 梅参政昭关战死
- ▪ 第四十六回 贾平章寿阳篡位
- ▪ 第四十七回 凤凰台大开武选
- ▪ 第四十八回 鸳鸯绢巧判良缘
- ▪ 第四十九回 岳招讨计赚长沙
- ▪ 第五十回 慕容长鏖兵武陵
- ▪ 第五十一回 西冷桥樊生遇艳
- ▪ 第五十二回 木棉庵老魅谭禅
- ▪ 第五十三回 扈先锋收复岳阳郡
- ▪ 第五十四回 元太后驾游五台山
- ▪ 第五十五回 两先锋分剿云梦
- ▪ 第五十六回 岳招讨怒打襄阳
- ▪ 第五十七回 广陵散竹生得谱
- ▪ 第五十八回 牡丹钿玉奴择婿
- ▪ 第五十九回 耿星星兵败海门岛
- ▪ 第六十回 王用槐吹萧九嶷山
- ▪ 第六十一回 炎宋兴复设方镇
- ▪ 第六十二回 众夷国入贡武都
- ▪ 第六十三回 苏公堤朝云集句
- ▪ 第六十四回 七星岩焦芳殉节
- ▪ 第六十五回 云贞女万里传书
- ▪ 第六十六回 钟情人一心合墓
元泰定四年,诏皇子允丹藏卜往智泉寺受佛戒。帝则御兴圣殿,受无量寿佛戒于帝师辇真吃刺思,郊庙祀事,概用大臣摄祭,监察御史赵思鲁以大礼未举,遂上疏:
言天子亲祀郊庙,所以通精诚,迓福厘,生烝民,阜万物,百王不易之理也。陛下宜讲求故事,以格纯嘏。
一时御史台臣莫不交章上奏,极论此事。泰定帝览疏不悦,群臣不敢复谏。
时西僧佩金字圆符,络绎道路,驰骑累百,传舍不能容,则假馆民舍,而因以驱逐其男子,奸淫其妇女,民皆苦之。有奉元一路,经西僧往返者,百八十五次,用马至八百四十余匹,较之诸王行省之应供,十多六七。驿丞无可控诉,台察莫敢谁何。有帝师辇真吃刺思,弟子撒花只里者,奸横尤甚。佩金字圆符,率其秃众凡百余人,由福州经建宁路,沿途所经,见有娈女优童,辄掳去。民间畏如蛇蝎,逃匿不遑。
一日撒花只里偶经泰宁县地,迂道而过,泰宁乃邵武所属,宋民闻之,亦多惊惧。杉关韩太尉闻此消息,大怒,檄校尉四人,引壮士二百名,往泰宁捕至,将佩金字圆符者,斩其首,余尽杖杀。寇节度在长沙,亦捕西僧十余人,处以极刑。以故西僧骚扰,不敢少逾宋界。
元泰定帝在位五年,殂于上都。大臣倒刺沙等,立太子阿速吉八王禅为帝,泰定以支庶入继,遂承大统。而英宗以南坡被弑,失统外藩。按英宗乃仁宗嫡子,仁宗则武宗同母弟也,武宗以母弟为太子,故仁宗得位。而武宗二子,长子名和世棘,封周王,出镇云南;次子名图帖睦尔,封怀王,出居建康。武宗既殂,弟仁宗立,约以次传位于周王、怀王,而丞相铁木迭儿欲固位取宠,乃立英宗为嗣。周王出镇云南,行至金山西北,诸王率众从之,遂居于北部。及泰定帝殂于上都,燕京留守燕铁木儿谋举大事,征集兵将,露刃以会群臣曰:“武宗皇帝二子,位当归之,不从者斩!”群臣失色,一时商议以长子周王,远在沙漠,猝不能至。次子怀王在江陵,少近,乃迎入燕都。怀王不允曰:“长兄在北,当有天下。”燕铁木儿曰:“人心向背之机,间不容发,一或失之,噬脐何及?”怀王不得已,乃以九月袭帝位,改元天历,是为文宗。自谓居摄,布告中外。时泰定太子阿速吉八,已即位上都。遣兵分道来攻燕都,大败而去。文宗即诏齐王月鲁帖木儿领兵一万,为东路元帅;不花帖木儿领兵一万,为西都元帅,合围上都。不旬日,攻破上都,倒刺沙等出降。阿速吉八逃至西都,为乱兵所杀。文宗既克上都,乃遣使迎长兄周王和世(王束)于漠北。时周王在漠北,业已称帝为明宗。文宗以帝位让之,固请还京,明宗不可。文宗又遣右丞相燕铁木儿奉宝玉,赴漠北。再三陈请,明宗始许之。因遣使立文宗为皇太子,皇太子乃自发京师,往漠北迎之。
天历二年九月,明宗驾至旺忽察都,与皇太子弟兄相见,握手言欢,乃大宴皇太子及诸王大臣于行殿。是夕,帝与皇太子同榻而寝,时惟丞相燕铁木儿宿于外寝。天晓,忽闻哭声甚哀,燕铁木儿即奔入帐中,取出宝玉,此时皇太子已弑明宗,燕铁木儿即扶皇太子上马,向南而奔。驾回燕京,以明宗暴姐,布告天下,乃复袭位。计明宗在位,仅半年而殂,中外颇多议论,文宗患之。先是,有故宋赵和尚者,即宋恭宗之子赵完普也,恭宗以德祐二年北狩,入上都,初封瀛国公,后皆为僧,皇后全氏为尼,居佛寺二年,帝郁郁而殂。又七年,太皇、太后谢氏崩于燕,皇后全氏闻之,亦不食而殂。完普与其亲属,转徙沙漠,靡所定处,后徙蓟镇,闻淮阳王张宏范灭宋,掳掠宗室子女入燕者无数,元人争取之。惟端宗一昭仪柳氏者,被掠至燕,业有孕,元人皆弃之不取,发至蓟邱,与赵完普等一处安置。完普密问柳氏以身孕所由,柳氏回言:“于景炎三年二月朔,帝在谢女峡与妾一幸。时宰相陈宜中已逃,文天祥未至,帝日日悲泣,每望海祝曰:‘愿天为朕生子,与大宋灭元复仇。’四月,帝崩于碙州,卫王立,是为帝昺。五月,黄龙现于海中,妾随杨太后往观,感而有孕,故当时改元祥兴,妾负孕迄今四年于兹。”完普闻言,密为保护,多方维持。谁知此胎非凡,直怀至至治元年正月,应大都路地震有声之日,方始分娩。果然日角隆准,方面大耳,试啼声,英物也。赵完普大喜,命乳母用心抚养,名曰赵一,暗取背城借一之意。
不日令下,诏迁于上都,时宋元已和,故完普不愿入宋,意盖以武都敌于外,己则抚养赵一成立,以应于内。后以丞相塔思不花奏,又移应昌府;至治三年,太史令奏应昌有天子气,不应以赵完普等居之,又徙五国城。完普频年迁徙,每暗抚赵一日:“异日能为我故宋雪耻者,必吾弟也!”
一日,周王和世(王束)轻弓短箭,带领人马,猎至五国城,见赵一爱之,时周王无子,欲取一为养子,即召完普说知,完普不敢不从,即命拜于膝下。周王大喜,命将校扶上骏马,簇拥而去,完普依依不舍,送了一程,伫立瞻望,直至不见人影,始掩袂而归。周王引至上都,更名为妥欢铁木儿,及出镇漠北,俱命相随。至泰定四年,周王妃始举一子,名懿璘质班。周王称帝于和宁之北,为明宗皇帝。时妥欢铁木儿仅八岁,懿璘质班仅二岁。迨至明宗暴殂,二子俱随文宗入于燕都。赵完普此时与其亲属,又远在沙州,妥欢铁木儿闻之,不胜感泣。而完普在沙州,闻周称帝暴殂,每夜于中庭,焚香暗暗祝曰:“愿吾弟早正大统,暗续国脉,为大宋一泄仇耻,则天实迈相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