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代野史
- ▪ 第十七回 寿阳城锡帛僭号
- ▪ 第十八回 虎丘寺涪陵遇友
- ▪ 第一回 元世祖贬圣伐陵
- ▪ 第二回 程廉访招贤纳士
- ▪ 第十九回 狄招讨一征罗浮
- ▪ 第二十回 韩搏虎七败贾翀
- ▪ 第三回 冬青树记换君王骨
- ▪ 第四回 灵隐寺激怒英雄心
- ▪ 第二十一回 岳燕超官辞参政
- ▪ 第五回 寇复雷大闹临安郡
- ▪ 第六回 秦锦帛起义紫金山
- ▪ 第二十二回 狄招讨二征罗浮
- ▪ 第二十三回 襄阳城贾(羽辛)授首
- ▪ 第七回 杨镇龙兵犯牛渚
- ▪ 第二十四回 铁幢浦秦楠败兵
- ▪ 第二十五回 跖跋将计取南安
- ▪ 第八回 钟明亮入寇蓝关
- ▪ 第二十六回 涪陵公兵进邵武
- ▪ 第二十七回 范国昌入梦承简命
- ▪ 第二十八回 刘先锋修书取漳州
- ▪ 第二十九回 赵涪陵聘贤龙首
- ▪ 第三十回 狄招讨三征罗浮
- ▪ 第三十一回 白映雪奇缘有幸
- ▪ 第三十二回 寇竹生惨遇无辜
- ▪ 第三十三回 翔龙府风云会合
- ▪ 第三十四回 南雄镇雷雨交兵
- ▪ 第三十五回 德报德上官朴免祸
- ▪ 第三十六回 冤构冤万俟蛎杀身
- ▪ 第三十七回 涪陵王大兴屯田
- ▪ 第三十八回 淳于丹论史匡君
- ▪ 第三十九回 岳燕超练兵演阵
- ▪ 第四十回 蓝天蔚弃暗投明
- ▪ 第四十一回 谢侍郎燕京死节
- ▪ 第四十二回 梅参政淮南召兵
- ▪ 第四十三回 金山寺索通盗宝
- ▪ 第四十四回 周处台马陵伏妖
- ▪ 第四十五回 梅参政昭关战死
- ▪ 第四十六回 贾平章寿阳篡位
- ▪ 第四十七回 凤凰台大开武选
- ▪ 第四十八回 鸳鸯绢巧判良缘
- ▪ 第四十九回 岳招讨计赚长沙
- ▪ 第九回 北固亭范国昌望气
- ▪ 第十回 棲霞岭皇甫惇题诗
- ▪ 第十一回 征曰本蒙古丧师
- ▪ 第十二回 走占城涪陵返国
- ▪ 第五十回 慕容长鏖兵武陵
- ▪ 第五十一回 西冷桥樊生遇艳
- ▪ 第十三回 智深献策掠广陵
- ▪ 第五十二回 木棉庵老魅谭禅
- ▪ 第五十三回 扈先锋收复岳阳郡
- ▪ 第十四回 万俟蛎弃家走寿春
- ▪ 第十五回 种世龙传檄达荆楚
- ▪ 第六十七回 宋主重立元祐碑
- ▪ 第五十四回 元太后驾游五台山
- ▪ 第五十五回 两先锋分剿云梦
- ▪ 第五十六回 岳招讨怒打襄阳
- ▪ 第五十七回 广陵散竹生得谱
- ▪ 第五十八回 牡丹钿玉奴择婿
- ▪ 第五十九回 耿星星兵败海门岛
- ▪ 第六十回 王用槐吹萧九嶷山
- ▪ 第六十一回 炎宋兴复设方镇
- ▪ 第六十二回 众夷国入贡武都
- ▪ 第六十三回 苏公堤朝云集句
- ▪ 第六十四回 七星岩焦芳殉节
- ▪ 第六十五回 云贞女万里传书
- ▪ 第六十六回 钟情人一心合墓
- ▪ 第十六回 杨孝伯击楫过洞庭
- ▪ 第六十八回 孝伯误陷金锁阵
- ▪ 第六十九回 韩太尉骂死留梦炎
- ▪ 第七十回 关将军招降吕大成
- ▪ 第七十一回 宝林寺韩昭毁佛
- ▪ 第七十二回 摩天岭三将陨命
- ▪ 第七十三回 苏县令巧决疑讼
- ▪ 第七十四回 王太常词慰幽魂
- ▪ 第七十五回 寇节度力战青龙岭
- ▪ 第七十六回 狄枢密智破昆仑关
- ▪ 第七十七回 范仆射登台观星
- ▪ 第七十八回 元世祖入梦崇圣
- ▪ 第七十九回 黄金河大破元兵
- ▪ 第八十回 太乙阵生擒索虎通
- ▪ 第八十一回 赵孟頫入宋和兵
- ▪ 第八十二回 令狐韬当殿论玺
- ▪ 第八十三回 廿四堆宋主扫墓
- ▪ 第八十四回 杨妃井太真洗心
- ▪ 第八十五回 宋昭帝诏求直谏
- ▪ 第八十六回 吴草庐不序藏经
- ▪ 第八十七回 三清楼公孙醉酒
- ▪ 第八十八回 刘蕡墓轩辕还金
- ▪ 第八十九回 乌蒙僧巧设骗局
- ▪ 第九十回 许廉访请颁葬制
- ▪ 第九十一回 赵完普焚香告天
- ▪ 第九十二回 潞安王出守归国
- ▪ 第九十三回 还珠亭冤鬼泄愤
- ▪ 第九十四回 清风岭廉夫祈嗣
- ▪ 第九十五回 张士诚贩盐起泰州
- ▪ 第九十六回 刘伯温望气游西湖
- ▪ 第九十七回 脱脱决议开黄河
- ▪ 第九十八回 哈麻献策造龙舟
- ▪ 第九十九回 韩节度误释友谅
- ▪ 第一百回 明太祖应运和阳
涪陵王闻寿阳伪主秦锡帛将败,而汉阳巨寇贾辩犹盘踞云梦,骚扰州郡,行省奏知元主,而世祖年已昏髦,置不为意。贾(羽辛)愈横行无忌。涪陵王遂欲乘此抚定衡湘,平此巨盗,以苏民困,随集众将议之。关普灵曰:“元人专意寿春、云梦不以为意,此殆天与殿下收复衡湘之机会。况安丰路虽复凤阳,仅一老将石中孚可制贼兵,然已病故,今耶律渊一人,不暇为谋,必用江右临安二省,合兵剿之,元人既征寿阳,必不能回顾荆楚,三湘可传檄而定矣!”岳燕超曰:“先复衡湘,次定广右,自不待言。但目下秦锡帛,虽无能为,恐元人亦不能歼除之也。”涪陵王问故,燕超曰:“近日昂将耶律渊,守定凤阳,不能移动。江浙二省,惟脱脱知兵,已回上都,其余镇将,直庸才耳,但锡帛贼党终必自相鱼肉,不久必败,殿下且静听好音。”涪陵王曰:“寿阳、云梦二贼,皆我大宋误国元恶之后,若亲手刃之,方泄吾愤,但此时云梦猖獗尤甚,卿等宜整饬人马,以俟征进。”燕超奏曰:“我兵除分去屯田,其在各营中,尚三万有余,臣等当逐日操演精兵,以便大举。”涪陵王甚喜。
燕超次日领兵,至教场扎定,聚众将,分拨人马,列作五营:令马遇乐屯其东,用青色旗帜,按苍龙之势;种世虎屯其西,用白色旗甲,按白虎之势:杨孝伯屯其南,用赤色旗甲,按朱雀:张怀亮屯其北,用黑色旗帜,按元武;以刘瑛屯其中,旗甲器械,概用黄色,按勾陈戊已。又设招摇北斗七星皂雕旗,自掌中军。始将各队人马,逐一检阅,去老弱而选精壮,士卒俱量才而用:身材长大者,拽弓拽弩;矮小者,持矛戟;少壮者,鸣金鼓;强健者、持旗者、不能远视者,听号令;不能聪听者,望烽火;肥者为马军;瘦者为步军;日食斗粟者,为前驱;日行二百里者,探机密。更换纪律,部伍一新,乃命各部以五人为旗,十人为总,用队长头目,执旗以为其表。余者随后,务步迹相继。一不许混乱行伍;二不许退后;三不许喧哗;四毋得越规;五要遵约束。将禁约三令五申。令军中鸣鼓:一鼓整兵;二鼓习阵;三鼓趋食;四鼓严扮;五鼓就行。鼓声既合,然后举旗,旗举处,果然麾左则左,麾右则右。燕超约略演了一会,见三军颇服其威,士卒亦皆用命,乃召集诸将谕之曰:“练兵之法有五:曰、练胆、练艺、练阵、练地、练时,五者缺一不可。师若不练,虽百万军可立溃也。然五练之内,又有三威:一日清;二日明;三曰严。金鼓威耳,不可不清;旌旗威目,不可不明;号令威心,不可不严;故军伍贵严整,士卒贵齐备。今可令任天鹏为军政司,兼五军提点,多用书手,将练兵实录,缮写成编,分给各部,使将士知阵法,谙进退,营屯有阴阳,有生旺。队伍如何排列,阵势如何调度,奇正如何相生,动静如何起伏,以便将军等教演士卒,如何是入队,如何是出队,如何是行营,如何是安营,如何是对敌,如何是摧敌,如何是埋伏,如何是攻夺。营阵方向,出入纪律,各有条理。大约三月,可成精兵,某当五日,巡视一次,不可违误。”众将受命讫,自此日日操演,燕超不时阅视,见将益熟,兵益精,甚喜。
三月有余,一日涪陵王与种世龙等,俱来视师,燕超先至营中,又下一十七禁令,晓谕辕门,将士观之,曰:
其一、闻鼓不进,闻金不止,旗举不起,旗按不伏,此谓悖军,犯者斩之。
其二、呼名不应,点视不到,违期不至,动乖师律,此谓慢军,犯者斩之。
其三、夜传刁斗,怠而不报,更筹换度,声号不明,此谓惰军,犯者斩之。
其四、多出怨言,怒其主将,不听约束,梗教难治,此谓横军,犯者斩之。
其五、扬声笑语,蔑视禁约,驰突军门,此谓轻军,犯者斩之。
其六、所用兵器,弓弩绝弦,箭无羽簇,剑戟不利,旗纛凋敝,此谓欺军,犯者斩之。
其七、谣言诡语,造作鬼神,假托梦寐,大肆邪说,蛊惑吏士,此谓妖军,犯者斩之。
其八、奸舌利齿,妄为是非,调拨吏士,令其不和,此谓谤军,犯者斩之。
其九、所至之地,凌侮其民,逼淫妇女,此谓奸军,犯者斩之。
其十、窃人财物,以为已利,夺人首级,以为己功,此谓盗军,犯者斩之。
其十一、军中聚众议事,私近帐下,探听军机,此谓探军,犯者斩之。
其十二、或闻所谋,及闻号令,漏泄于外,使敌人知之,此谓背军,犯者斩之。
其十三、调用之际,结舌不应,低眉俯首,面有难色,此谓憾军,犯者斩之。
其十四、出越行伍,挽前越后,言语喧哗,不遵禁训,此谓乱军,犯者斩之。
其十五、托伤诈病,以避征伐,扶伤假死,因而逃避,此谓诈军,犯者斩之。
其十六、主掌钱粮,给赏之时,阿私所亲,使士卒结怨,此谓弊军,犯者斩之。
其十七、观寇不审,探贼不详,多则言少,少则言多,此谓误军,犯者斩之。
满营将士观罢,无不股栗,各归队伍,悚息听命。燕超升帐,众将参见毕,燕超谓众将曰:“阵图一书,虽系行军死法,然为将之道,亦不可不知。故阵而后战者,用兵之常,不阵而战者,用兵之妙也。今主上亲临视师,三军操演已熟,诸将其各如约,毋违军令。众将皆曰:“诺。”于是,燕超请涪陵王登台,观兵耀武。燕超下令演阵,只见众将整率人马,挥之则前,伏之则退,左右有法,启闭有路,金鼓响应,旗帜严整,规矩准绳,毫厘不差,按九宫四象八卦,列五行十干十二支,旗虽尚赤,而引军开道者,则按五方;制虽为王,而威仪号令,则专五伐;合四阵而为一阵,起则为长蛇;分一阵而为四阵,止则为四门,坐作起伏,井然不乱。涪陵王叹曰:“将军练兵如此,虽颇牧不是过矣!曩日之兵,真儿戏耳!”种世龙笑曰:“殿下曩日以儿戏之兵,犹席卷各郡。今兵已有纪律,宁畏蒙古哉?”寿阳、云梦,直拉枯折朽耳。”涪陵王甚喜,奖誉将士,大加犒赏,燕超令三军,谢恩收阵,一时,欢声如雷。涪陵王观毕,有种世龙、岳燕超等保护始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