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代野史
- ▪ 第一回 元世祖贬圣伐陵
- ▪ 第二回 程廉访招贤纳士
- ▪ 第三回 冬青树记换君王骨
- ▪ 第四回 灵隐寺激怒英雄心
- ▪ 第五回 寇复雷大闹临安郡
- ▪ 第六回 秦锦帛起义紫金山
- ▪ 第七回 杨镇龙兵犯牛渚
- ▪ 第八回 钟明亮入寇蓝关
- ▪ 第九回 北固亭范国昌望气
- ▪ 第十回 棲霞岭皇甫惇题诗
- ▪ 第十一回 征曰本蒙古丧师
- ▪ 第十二回 走占城涪陵返国
- ▪ 第十三回 智深献策掠广陵
- ▪ 第十四回 万俟蛎弃家走寿春
- ▪ 第十五回 种世龙传檄达荆楚
- ▪ 第十六回 杨孝伯击楫过洞庭
- ▪ 第十七回 寿阳城锡帛僭号
- ▪ 第六十七回 宋主重立元祐碑
- ▪ 第十八回 虎丘寺涪陵遇友
- ▪ 第六十八回 孝伯误陷金锁阵
- ▪ 第六十九回 韩太尉骂死留梦炎
- ▪ 第十九回 狄招讨一征罗浮
- ▪ 第二十回 韩搏虎七败贾翀
- ▪ 第七十回 关将军招降吕大成
- ▪ 第二十一回 岳燕超官辞参政
- ▪ 第七十一回 宝林寺韩昭毁佛
- ▪ 第七十二回 摩天岭三将陨命
- ▪ 第七十三回 苏县令巧决疑讼
- ▪ 第二十二回 狄招讨二征罗浮
- ▪ 第二十三回 襄阳城贾(羽辛)授首
- ▪ 第七十四回 王太常词慰幽魂
- ▪ 第二十四回 铁幢浦秦楠败兵
- ▪ 第二十五回 跖跋将计取南安
- ▪ 第七十五回 寇节度力战青龙岭
- ▪ 第七十六回 狄枢密智破昆仑关
- ▪ 第二十六回 涪陵公兵进邵武
- ▪ 第二十七回 范国昌入梦承简命
- ▪ 第二十八回 刘先锋修书取漳州
- ▪ 第二十九回 赵涪陵聘贤龙首
- ▪ 第七十七回 范仆射登台观星
- ▪ 第七十八回 元世祖入梦崇圣
- ▪ 第七十九回 黄金河大破元兵
- ▪ 第三十回 狄招讨三征罗浮
- ▪ 第三十一回 白映雪奇缘有幸
- ▪ 第三十二回 寇竹生惨遇无辜
- ▪ 第三十三回 翔龙府风云会合
- ▪ 第八十回 太乙阵生擒索虎通
- ▪ 第八十一回 赵孟頫入宋和兵
- ▪ 第八十二回 令狐韬当殿论玺
- ▪ 第八十三回 廿四堆宋主扫墓
- ▪ 第三十四回 南雄镇雷雨交兵
- ▪ 第三十五回 德报德上官朴免祸
- ▪ 第三十六回 冤构冤万俟蛎杀身
- ▪ 第三十七回 涪陵王大兴屯田
- ▪ 第八十四回 杨妃井太真洗心
- ▪ 第三十八回 淳于丹论史匡君
- ▪ 第八十五回 宋昭帝诏求直谏
- ▪ 第三十九回 岳燕超练兵演阵
- ▪ 第八十六回 吴草庐不序藏经
- ▪ 第四十回 蓝天蔚弃暗投明
- ▪ 第八十七回 三清楼公孙醉酒
- ▪ 第四十一回 谢侍郎燕京死节
- ▪ 第四十二回 梅参政淮南召兵
- ▪ 第八十八回 刘蕡墓轩辕还金
- ▪ 第八十九回 乌蒙僧巧设骗局
- ▪ 第九十回 许廉访请颁葬制
- ▪ 第四十三回 金山寺索通盗宝
- ▪ 第四十四回 周处台马陵伏妖
- ▪ 第四十五回 梅参政昭关战死
- ▪ 第九十一回 赵完普焚香告天
- ▪ 第四十六回 贾平章寿阳篡位
- ▪ 第九十二回 潞安王出守归国
- ▪ 第四十七回 凤凰台大开武选
- ▪ 第九十三回 还珠亭冤鬼泄愤
- ▪ 第九十四回 清风岭廉夫祈嗣
- ▪ 第四十八回 鸳鸯绢巧判良缘
- ▪ 第四十九回 岳招讨计赚长沙
- ▪ 第九十五回 张士诚贩盐起泰州
- ▪ 第五十回 慕容长鏖兵武陵
- ▪ 第五十一回 西冷桥樊生遇艳
- ▪ 第九十六回 刘伯温望气游西湖
- ▪ 第五十二回 木棉庵老魅谭禅
- ▪ 第九十七回 脱脱决议开黄河
- ▪ 第五十三回 扈先锋收复岳阳郡
- ▪ 第五十四回 元太后驾游五台山
- ▪ 第九十八回 哈麻献策造龙舟
- ▪ 第五十五回 两先锋分剿云梦
- ▪ 第五十六回 岳招讨怒打襄阳
- ▪ 第九十九回 韩节度误释友谅
- ▪ 第一百回 明太祖应运和阳
- ▪ 第五十七回 广陵散竹生得谱
- ▪ 第五十八回 牡丹钿玉奴择婿
- ▪ 第五十九回 耿星星兵败海门岛
- ▪ 第六十回 王用槐吹萧九嶷山
- ▪ 第六十一回 炎宋兴复设方镇
- ▪ 第六十二回 众夷国入贡武都
- ▪ 第六十三回 苏公堤朝云集句
- ▪ 第六十四回 七星岩焦芳殉节
- ▪ 第六十五回 云贞女万里传书
- ▪ 第六十六回 钟情人一心合墓
却说耶律渊既复宁国,蓝天蔚尚拒南陵,以精兵围之,南陵城小而坚,积储颇足,急切不下。元军中一时无粮,军吏禀曰:“请都督暂缓其围,待粮至,然后攻之。”耶律渊乃下令曰:“营中无粮,三军各奋努力,攻破南陵,以就馆谷,机会万不可失!”遂手执蛮牌,身先士卒,一鼓作气,军士皆蚁附而上。蓝天蔚自知孤城难守,杀开血路,拥兵望吴兴而去。其径县旌德等处仍旧属元,耶律渊安抚人民已毕,驻兵宁国,整顿师旅,欲随取广德州。忽报凤阳府石中孚年老病卒,耶律渊大惊,急调安庆府刘遇隆暂守宁国,自率本部,星夜往风阳镇守;一面为石中孚发丧,拨兵扶櫬归里。安抚奏闻:荫子承袭,追中孚为骠骑将军、都指挥使。石中孚巨鹿人,年老知兵,抚下素有恩信,历镇京口、广陵、淮安、凤阳等处,闻其死者莫不泣下,自此惟耶律渊一人,作江淮之保障矣。
且说涪陵王控三省一十四郡,日在广南,养精蓄锐。一日有怀远将军史进,往抚州犒兵,荐一将至,入见,乃杨镇龙部将慕容长也,涪陵王命为牙将。慕容长拜受讫,涪陵王又命学士白映雪、赞善大夫皇甫惇,制诰敕文书,分赍各镇将吏,操练土卒,修造器械,严禁掳掠,肃清盗贼;司牧长吏更宜抚恤人民,勤课稼穑,务使春秋耕敛,尽力田亩,毋得骚扰民生,以培元气;至各处税粮,有逋欠者,连遭兵戈,概用蠲免,务令得沾实惠;监禁人犯,非十分不赦者,释放回家,狱讼不许连累妻孥,羁縻日月,便宜诸事,条陈分递各处。闽广江右,人心大悦。
一日涪陵王御殿,访问群臣以恢复用兵之要,参政范国昌曰:“兵家之用,情状万变,不可测度,虽良平处之,亦未能烛见其利害,而逆断其成功。古者凡创业中兴之主,多引老成宿将,相与谋划,盖彼已身历行间,故谋必中机会,而动必将成功。赵充国所谓兵难遥度,百闻不如一见也。承平日久,则武事废弛,殿陛左右,率多不出都城,坐取卿相之人,耳不闻金鼓,目不见旌旗,成败利钝,何由得知?边陲有警,仓皇发纵,稍有败挫,即行阻抑,虽名将不能展其略矣!是以婢为耕,以奴为织,未有不颠倒错乱者也。今殿下宜择老成持重之将,专而任之,勿挠其志,勿馁其气,勿掣其肘,然后责其成功。则事有专属,将尽将职,相尽相职,军民皆不劳而理矣!”涪陵王嘉纳之,随有左丞种世龙条陈便宜十事上之,其目曰:
一、举贤俊。二、择守宰。三、慎出纳。四、裕邦储。五、简官职。六、宽民力。七、恤穷困。八、课农桑。九、立学校。十、旌节义。
又有参议司马肃,亦上九事,其目曰:
新法制,行赈恤,变风俗,信赏罚,革弊政,杜侥幸,建宗庙,定都邑,开经筵。
涪陵王皆次第举行,惟定都邑、建宗庙二事,尚停议有待。统制岳燕超承制,遂上屯田便宜七事:
一谓、屯田备粮,战守并用。
二谓、开垦荒芜,可得沃壤。
三谓、裁骑兵,以省国家巨费。
四谓、均逸劳,以免农人馈饷。
五谓、闲暇即训练士卒,两不失业。
六谓、积储即缮治器械,各自为用。
七谓、更番出征,人劳我逸,坐得必胜之理。
燕超曰:“臣窃观肇庆府德庆州;南雄府始兴县,汀州府上杭连城二县,延平府永安县,以及抚州府晋安县,赣州府会昌、龙南、石城三县,俱有隙地可垦,废地可种,并故田公田,可得十余万亩,屯其要害,浚以沟渠,每人受二十亩,量地容兵,每屯军以三分守城,七分耕作,给牛种,教树植,复租税,民不困而饷益饶,其无可屯田之虑。则留兵捍卫,如此更番迭战,更相休息,以五队列一寨,名曰“五花寨”,每队五十人,二十面战鼓,二十面旌旗,多造兵器,积储糗粮,更以十人扫地叫杀,则兵坚寨固,兵精粮足。如此不越五年,臣能保其必胜矣!”涪陵王大喜,即命刘理屯德广州,傅突屯上杭连城二县,吴康屯始兴县,虞凯屯永安县,焦芳屯晋安县,王方屯会昌、龙南、石城三县,而以张怀亮、马遇乐二人为营田大使,经理屯务,总摄其成,不时抚谕劝课。又有关普灵进言:“请各镇修军政、各关严边防,沿江置斥堠,招附豪杰,有能拔一州复一县者,即如唐时方镇之法,以团练防御等使授之,使人乐为用;士有必死之心;军无可夺之气。与蒙古一决雌雄,不足畏也!”涪陵王甚壮其言,乃曰:“行兵多算则胜;少算则败。况无算而欲取胜,其可得乎?”关普灵曰:“王者之兵,贵谋而贱战,盖以全取胜也。故百战百胜者,非策之善也。语云:未得胜,先料败。预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斯无不胜矣?”涪陵王欣然曰:“如卿者,可言孙吴之略者矣!”随又访任相之法于右丞韩昭,韩昭对曰:“自古人君,惟赖一相,相得其人,则朝廷正,而天下之事举;相非其人,则朝廷乱,而天下之事废。然任相之道,在人主能择能用,能专能久而已。”
昔管子语:‘齐桓公有云: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用,害霸也;用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能信而又以小人参之,害霸也。’夫知人能信任,而参以小人,尚足以害霸。矧欲建中兴之业乎?愿殿下察管仲害霸之言,留神于君子小人之间,使诸臣得以竭尽愚衷,则中兴不日可待矣!”涪陵王会意,乃曰:“昭烈任诸葛,苻坚任王猛,神宗任安石,高宗任秦枪,为治为乱,其大较也。”众臣毕悦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