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代野史
- ▪ 第十七回 寿阳城锡帛僭号
- ▪ 第十八回 虎丘寺涪陵遇友
- ▪ 第一回 元世祖贬圣伐陵
- ▪ 第二回 程廉访招贤纳士
- ▪ 第十九回 狄招讨一征罗浮
- ▪ 第二十回 韩搏虎七败贾翀
- ▪ 第三回 冬青树记换君王骨
- ▪ 第四回 灵隐寺激怒英雄心
- ▪ 第二十一回 岳燕超官辞参政
- ▪ 第五回 寇复雷大闹临安郡
- ▪ 第六回 秦锦帛起义紫金山
- ▪ 第二十二回 狄招讨二征罗浮
- ▪ 第二十三回 襄阳城贾(羽辛)授首
- ▪ 第七回 杨镇龙兵犯牛渚
- ▪ 第二十四回 铁幢浦秦楠败兵
- ▪ 第二十五回 跖跋将计取南安
- ▪ 第八回 钟明亮入寇蓝关
- ▪ 第六十七回 宋主重立元祐碑
- ▪ 第二十六回 涪陵公兵进邵武
- ▪ 第二十七回 范国昌入梦承简命
- ▪ 第二十八回 刘先锋修书取漳州
- ▪ 第二十九回 赵涪陵聘贤龙首
- ▪ 第三十回 狄招讨三征罗浮
- ▪ 第三十一回 白映雪奇缘有幸
- ▪ 第三十二回 寇竹生惨遇无辜
- ▪ 第三十三回 翔龙府风云会合
- ▪ 第三十四回 南雄镇雷雨交兵
- ▪ 第三十五回 德报德上官朴免祸
- ▪ 第三十六回 冤构冤万俟蛎杀身
- ▪ 第三十七回 涪陵王大兴屯田
- ▪ 第三十八回 淳于丹论史匡君
- ▪ 第三十九回 岳燕超练兵演阵
- ▪ 第四十回 蓝天蔚弃暗投明
- ▪ 第四十一回 谢侍郎燕京死节
- ▪ 第四十二回 梅参政淮南召兵
- ▪ 第四十三回 金山寺索通盗宝
- ▪ 第四十四回 周处台马陵伏妖
- ▪ 第四十五回 梅参政昭关战死
- ▪ 第四十六回 贾平章寿阳篡位
- ▪ 第四十七回 凤凰台大开武选
- ▪ 第四十八回 鸳鸯绢巧判良缘
- ▪ 第四十九回 岳招讨计赚长沙
- ▪ 第五十回 慕容长鏖兵武陵
- ▪ 第五十一回 西冷桥樊生遇艳
- ▪ 第五十二回 木棉庵老魅谭禅
- ▪ 第五十三回 扈先锋收复岳阳郡
- ▪ 第五十四回 元太后驾游五台山
- ▪ 第五十五回 两先锋分剿云梦
- ▪ 第五十六回 岳招讨怒打襄阳
- ▪ 第五十七回 广陵散竹生得谱
- ▪ 第五十八回 牡丹钿玉奴择婿
- ▪ 第五十九回 耿星星兵败海门岛
- ▪ 第九回 北固亭范国昌望气
- ▪ 第十回 棲霞岭皇甫惇题诗
- ▪ 第十一回 征曰本蒙古丧师
- ▪ 第十二回 走占城涪陵返国
- ▪ 第六十回 王用槐吹萧九嶷山
- ▪ 第十三回 智深献策掠广陵
- ▪ 第六十一回 炎宋兴复设方镇
- ▪ 第十四回 万俟蛎弃家走寿春
- ▪ 第十五回 种世龙传檄达荆楚
- ▪ 第六十二回 众夷国入贡武都
- ▪ 第十六回 杨孝伯击楫过洞庭
- ▪ 第六十三回 苏公堤朝云集句
- ▪ 第六十八回 孝伯误陷金锁阵
- ▪ 第六十四回 七星岩焦芳殉节
- ▪ 第六十九回 韩太尉骂死留梦炎
- ▪ 第六十五回 云贞女万里传书
- ▪ 第六十六回 钟情人一心合墓
- ▪ 第七十回 关将军招降吕大成
- ▪ 第七十一回 宝林寺韩昭毁佛
- ▪ 第七十二回 摩天岭三将陨命
- ▪ 第七十三回 苏县令巧决疑讼
- ▪ 第七十四回 王太常词慰幽魂
- ▪ 第七十五回 寇节度力战青龙岭
- ▪ 第七十六回 狄枢密智破昆仑关
- ▪ 第七十七回 范仆射登台观星
- ▪ 第七十八回 元世祖入梦崇圣
- ▪ 第七十九回 黄金河大破元兵
- ▪ 第八十回 太乙阵生擒索虎通
- ▪ 第八十一回 赵孟頫入宋和兵
- ▪ 第八十二回 令狐韬当殿论玺
- ▪ 第八十三回 廿四堆宋主扫墓
- ▪ 第八十四回 杨妃井太真洗心
- ▪ 第八十五回 宋昭帝诏求直谏
- ▪ 第八十六回 吴草庐不序藏经
- ▪ 第八十七回 三清楼公孙醉酒
- ▪ 第八十八回 刘蕡墓轩辕还金
- ▪ 第八十九回 乌蒙僧巧设骗局
- ▪ 第九十回 许廉访请颁葬制
- ▪ 第九十一回 赵完普焚香告天
- ▪ 第九十二回 潞安王出守归国
- ▪ 第九十三回 还珠亭冤鬼泄愤
- ▪ 第九十四回 清风岭廉夫祈嗣
- ▪ 第九十五回 张士诚贩盐起泰州
- ▪ 第九十六回 刘伯温望气游西湖
- ▪ 第九十七回 脱脱决议开黄河
- ▪ 第九十八回 哈麻献策造龙舟
- ▪ 第九十九回 韩节度误释友谅
- ▪ 第一百回 明太祖应运和阳
宋重康四年,帝命集贤直学士吕希贤、右补阙张纯粹、给事中杨怀清、富珩等,提学各郡;命崇文馆大学士李仁恭,权知贡举,得士百余人,擢用为州县长吏。所在有循声,时称得人,帝甚喜,考官重有赏赉。一日帝微行,至广祐庙,见一碑,字已漶灭,不可识,末题元祐五年立,碑上有人题诗云:
微躯飘泊岂无家,只为蝇头一念差。
白发已添头上雪,黄金都尽眼前花。
梦魂自信归乡国,骸骨谁怜没草沙。
寄语妻孥休问卜,十年戎马陷中华。
帝读毕,即访其人,乃郝文庆,安西州敦煌人也。苍头白发,侨居庙中。自言幼业儒,其后贸易入闽,因元兵陷没不得归。帝怜而恤之,使归,因下诏各郡,所在有羁旅阻滞及孤苦、疾病者从优赈恤,务使得所。帝又见庙中碑上有元祐五年等字,因下诏求元祐党碑观之,欲尽得当时诸贤姓名。诏下旬余,有潭州守范时中,觅得此碑,献之帝,原碑云:
皇帝嗣位之五年,旌别淑慝,明信赏罚。黜元祐害政之人,靡有佚罚。乃命有司夷考罪状,第其首恶与附丽者以闻,得三百九人,皇帝书而列之石,置于文德殿门之东壁,永为万世臣子之戒。又召臣京书之,将以颁之天下。臣窃惟陛下仁圣英武,遵制扬功,彰善瘅恶,以昭光烈,臣敢不对扬休命?仰承陛下继述之志,司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臣蔡京谨书。
元祐奸党:
文臣曾任执政官二十七人:
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吕大防
刘挚范纯仁韩忠彦曾布
王岩叟梁焘苏辙王存
郑雍傅尧俞赵瞻韩维
孙固范百禄胡宗愈安焘
李清臣刘奉世范纯札陆佃并元祐
黄履祥符张商英蒋之奇元符
曾任待制以上官四十九人:
苏轼刘安世范祖禹朱廷光
姚勔赵君锡孔文仲孔武仲
吴安时马默钱勰李之纯
鲜于侁赵彦若孙觉赵高
王钦臣孙升李周王份
韩川顾临贾易吕希纯
曾肇王觌范纯粹吕陶
王古丰稷张舜民张问
杨畏陈次升邹浩谢文瓘并元祐
岑象求周鼎路昌衡徐勣
董敦逸上官均郭知章杨康国
叶涛龚原朱缓叶祖洽
朱师服并元符
余官一百七十七人:
秦国黄庭坚晁补之吴安诗
张耒欧阳棐刘唐老王巩
吕希哲杜纯张保源孙平仲
司马康宋保国汤或黄隐
毕仲游常安民汪衍余爽
郑侠常立程颐唐义问
余卜李格非陈瓘任伯雨
张庭坚马涓孙谔陈郛
朱光裔苏嘉龚夫王回吕希续吴俦欧阳中律并元祐
尹才叶仲李茂直吴处厚
商倚李绩中陈祐虞防
李祉李深李之仪范正平
曹盖杨琳苏芮葛茂宗
刘渭柴袞洪羽李新赵天佐衡钧袞公适冯伯乐
周谊孙宗范汇中邓考甫
王察赵峋封觉民胡端修
李杰李贯石芳赵令畤
郭执中金极高公应张集
安信之黄策吴安逊周永徽
高渐张夙鲜于绰吕谅卿
王贯朱纮吴明梁安国
王古苏迥檀固何大受
王箴鹿敏求江公望曾纡
高士育邓忠臣种师极韩浩
郁贶秦希甫钱景样周綍
何大正梁宽吕彦祖沈于
曹兴宗罗鼎臣刘勃王极
黄安期陈师锡于肇黄迁
黄侠正许尧甫杨朏梅君俞
胡良寇宗颜张居李修
逢纯熙黄才高道恪曹舆
侯顾道周遵道林肤葛辉
宋寿岩王公彦王交张溥
许安修刘吉甫胡潜杨怀宝
董祥倪直儒蒋津王守
刘元中王阳梁俊民张裕
陆表民时世英诸潜陈唐
刘经国扈充张恕陈并
洪刍周谔萧刓
赵越滕友江询方适
许端卿李昭圮向训陈察察
钟正甫高茂华杨彦璋彰醇
廖正一李夷行梁士能并元祐
武臣二十五人:
张巽李称王献可胡田
马田马稔王履赵希夷
郭子旂任璿钱盛赵希德
王长民李永李愚王庭臣
吉师雄吴休复崔昌符潘滋
高士权李嘉亮李玩刘延肇
姚雄李一基并元符
内臣二十九人:
岳全忠陈恂张士良知新
李绰谭扆窦钺赵约
黄卿从冯说鲁焘苏舜民
杨称梁弼陈恂张茂则
张琳裴彦臣李称王缓
阎守勤李穆蔡克明王化基
王道华邓世昌郑居简张祐王化臣并元祐
为臣不忠二人:
王跬元祐章惇元符
右今准尚书兵部符傋降敕令旨挥立石监司厅崇宁四年二月日
帝观毕,笑谓文武曰:“此碑自靖国五年毁碎,遂希传本。今获见之,犹获宝頠矣。元祐诸贤,除温潞两公,及范韩数十人外,设无此碑,焉能识其姓字?此碑在当时,独蔡京以为不可毁,传至今日,则天下后世人皆不欲毁之矣。”命刻石,重立朝门。尚书李穆奏曰:“此碑当时立文德殿门者,乃徽宗亲书,州郡厅事,则蔡京笔也。后星变遂毁。当毁碑时,蔡京厉声曰:‘碑可毁,名不可灭也。’京之意,欺当时并欺后世。夫忠奸自有公论。京之愚,可谓甚矣!”学士白映雪亦奏曰:“崇宁中此碑发至开封,推官命碑工安民刻石。安民辞曰:‘民愚不知碑中之意,如司马相公者,乃目为好人耶?’不受命,推官怒欲加罪。安民泣曰:‘民被役不敢辞,乞免镌安民二字于石末,免得罪后世。’又江州有碑工李仲宁,自颜其居曰琢玉,官召刻石。亦辞曰:‘小民因苏黄二学士词翰,以致温饱,忍目之为奸耶?’挥泪而逃,以免其役。当时士大夫洵碑工之不若矣。今陛下既重刻党碑,当镌二名于末曰不刻党碑石工某某,以昭后世。”帝笑而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