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代野史
- ▪ 第一回 元世祖贬圣伐陵
- ▪ 第二回 程廉访招贤纳士
- ▪ 第三回 冬青树记换君王骨
- ▪ 第四回 灵隐寺激怒英雄心
- ▪ 第五回 寇复雷大闹临安郡
- ▪ 第六回 秦锦帛起义紫金山
- ▪ 第七回 杨镇龙兵犯牛渚
- ▪ 第八回 钟明亮入寇蓝关
- ▪ 第九回 北固亭范国昌望气
- ▪ 第十回 棲霞岭皇甫惇题诗
- ▪ 第十一回 征曰本蒙古丧师
- ▪ 第十二回 走占城涪陵返国
- ▪ 第十三回 智深献策掠广陵
- ▪ 第十四回 万俟蛎弃家走寿春
- ▪ 第十五回 种世龙传檄达荆楚
- ▪ 第十六回 杨孝伯击楫过洞庭
- ▪ 第十七回 寿阳城锡帛僭号
- ▪ 第六十七回 宋主重立元祐碑
- ▪ 第十八回 虎丘寺涪陵遇友
- ▪ 第十九回 狄招讨一征罗浮
- ▪ 第二十回 韩搏虎七败贾翀
- ▪ 第二十一回 岳燕超官辞参政
- ▪ 第二十二回 狄招讨二征罗浮
- ▪ 第二十三回 襄阳城贾(羽辛)授首
- ▪ 第二十四回 铁幢浦秦楠败兵
- ▪ 第二十五回 跖跋将计取南安
- ▪ 第六十八回 孝伯误陷金锁阵
- ▪ 第六十九回 韩太尉骂死留梦炎
- ▪ 第二十六回 涪陵公兵进邵武
- ▪ 第二十七回 范国昌入梦承简命
- ▪ 第二十八回 刘先锋修书取漳州
- ▪ 第二十九回 赵涪陵聘贤龙首
- ▪ 第七十回 关将军招降吕大成
- ▪ 第七十一回 宝林寺韩昭毁佛
- ▪ 第三十回 狄招讨三征罗浮
- ▪ 第三十一回 白映雪奇缘有幸
- ▪ 第三十二回 寇竹生惨遇无辜
- ▪ 第三十三回 翔龙府风云会合
- ▪ 第七十二回 摩天岭三将陨命
- ▪ 第七十三回 苏县令巧决疑讼
- ▪ 第七十四回 王太常词慰幽魂
- ▪ 第七十五回 寇节度力战青龙岭
- ▪ 第七十六回 狄枢密智破昆仑关
- ▪ 第七十七回 范仆射登台观星
- ▪ 第七十八回 元世祖入梦崇圣
- ▪ 第七十九回 黄金河大破元兵
- ▪ 第八十回 太乙阵生擒索虎通
- ▪ 第八十一回 赵孟頫入宋和兵
- ▪ 第八十二回 令狐韬当殿论玺
- ▪ 第八十三回 廿四堆宋主扫墓
- ▪ 第八十四回 杨妃井太真洗心
- ▪ 第八十五回 宋昭帝诏求直谏
- ▪ 第八十六回 吴草庐不序藏经
- ▪ 第八十七回 三清楼公孙醉酒
- ▪ 第八十八回 刘蕡墓轩辕还金
- ▪ 第八十九回 乌蒙僧巧设骗局
- ▪ 第九十回 许廉访请颁葬制
- ▪ 第九十一回 赵完普焚香告天
- ▪ 第九十二回 潞安王出守归国
- ▪ 第九十三回 还珠亭冤鬼泄愤
- ▪ 第九十四回 清风岭廉夫祈嗣
- ▪ 第九十五回 张士诚贩盐起泰州
- ▪ 第九十六回 刘伯温望气游西湖
- ▪ 第九十七回 脱脱决议开黄河
- ▪ 第九十八回 哈麻献策造龙舟
- ▪ 第九十九回 韩节度误释友谅
- ▪ 第一百回 明太祖应运和阳
- ▪ 第三十四回 南雄镇雷雨交兵
- ▪ 第三十五回 德报德上官朴免祸
- ▪ 第三十六回 冤构冤万俟蛎杀身
- ▪ 第三十七回 涪陵王大兴屯田
- ▪ 第三十八回 淳于丹论史匡君
- ▪ 第三十九回 岳燕超练兵演阵
- ▪ 第四十回 蓝天蔚弃暗投明
- ▪ 第四十一回 谢侍郎燕京死节
- ▪ 第四十二回 梅参政淮南召兵
- ▪ 第四十三回 金山寺索通盗宝
- ▪ 第四十四回 周处台马陵伏妖
- ▪ 第四十五回 梅参政昭关战死
- ▪ 第四十六回 贾平章寿阳篡位
- ▪ 第四十七回 凤凰台大开武选
- ▪ 第四十八回 鸳鸯绢巧判良缘
- ▪ 第四十九回 岳招讨计赚长沙
- ▪ 第五十回 慕容长鏖兵武陵
- ▪ 第五十一回 西冷桥樊生遇艳
- ▪ 第五十二回 木棉庵老魅谭禅
- ▪ 第五十三回 扈先锋收复岳阳郡
- ▪ 第五十四回 元太后驾游五台山
- ▪ 第五十五回 两先锋分剿云梦
- ▪ 第五十六回 岳招讨怒打襄阳
- ▪ 第五十七回 广陵散竹生得谱
- ▪ 第五十八回 牡丹钿玉奴择婿
- ▪ 第五十九回 耿星星兵败海门岛
- ▪ 第六十回 王用槐吹萧九嶷山
- ▪ 第六十一回 炎宋兴复设方镇
- ▪ 第六十二回 众夷国入贡武都
- ▪ 第六十三回 苏公堤朝云集句
- ▪ 第六十四回 七星岩焦芳殉节
- ▪ 第六十五回 云贞女万里传书
- ▪ 第六十六回 钟情人一心合墓
武都太常署中厅室左侧后,废轩数楹。时有鬼物作祟,无人敢入。轩前梧桐数株,连抱合围,清阴欲滴,直荫半亩。王太常用槐爱其清幽,令粪除此轩,以为书室,家人切谏不听。退朝后,花底会客,月下赏心,皆在其中。时而饮醇醪数盏,时而吹洞箫一曲,久之,安然无恙。太常笑曰:“甚哉!人言之多妄也。”暑夜,每独宿轩中,心神俱爽,自以为渊明之南窗高卧,作羲皇上人,不是过也。既而,西风乍起,轩前梧叶瑟瑟有声。太常每当月上,即吹箫一曲,其音清越以长,直动林木。以后秋夜轩中,微有蠕动,继而几案陈设之物,往往有移至他所者。太常以为常,未之奇也。又渐而人卧后,即窸窣不已,或作翻书声,或作太息声,鸡鸣方止。
太常静观其异。一夕,月色晃朗,正从梧桐影里映至轩中,太常爱之,小酌吟诗一会,又引箫呜呜吹之,直至夜深方寝。伏枕后,见一红裳女子直趋案前。时残灯未灭,女子即挑灯歛容端坐,把卷翻阅,吟咏不止。太常细听之,声韵凄切,音节悲楚,若不胜幽咽者。太常披衣欲起,忽女子又释卷,执笔在手,口咏手书,顷刻即成二诗,自叹自赏,乃朗吟曰:
旧梳妆处最堪怜,叠次开轩点翠钿。
今日事非人面改,夜台空唤奈何天。
恨煞当年梦幻身,堕来苦海几多春,
行将化鹤西归去,华岳山头作女真。
太常听罢,不觉技痒,搴帏咳声而起曰:“嘻,宁有如此不畏人鬼耶?”女子亦起身微笑曰:“太常,宁有如此不畏鬼人耶?”太常此时也不暇款曲,也不问人鬼,走笔即和其诗曰:
泪盈红袖有谁怜?肠断三更懒整钿。
安得返魂香一炷,再生人世莫生天。
泉下谁同泡影身?莺花依旧故园春。
从知埋玉难埋恨,两首新诗自写真。
女子观毕,嘤衽而泣,歛衽谢曰:“太常真解人也!妾一生埋没笔砚,今日始遇赏音。”太常问:“卿生于何地?殁于何时?或饥欲食耶?寒欲衣耶?抑旅魂无依,尸骸未葬耶?”女子曰:“妾俱无所愿。妾云间人也,姓刘,名绛雪。父为此郡太守。因汝大宋兵临城下,父仰药死。妾亦在此轩前雉经而亡。妾生前极好笔墨,苦耽吟咏,故旅魂滞魄,至今犹恋恋旧游处也。今得太常阳春白雪,一和俚曲,妾从此逝矣。”太常喜曰:“卿好吟诗,真雅人哉!予行将大延禅士,普度慈航;仗杨柳枝头甘露,为卿洒遍体清凉可乎?”女子辞谢曰:“感太常高谊,悯及幽壤,但法会之设,于妾亦无所损益。妾既耽书史,虽异物亦颇能免俗,太常既怜妾,何不更为妾一续原韵?”太常惊喜欲狂,捉笔又和曰:
青草黄泥最可怜,妆台无处觅花钿。
伤心环佩空归夜,疏雨梧桐欲晓天。
仍是亭亭倩女身,夜台虚度十年春。
无尘罗袜轻归去,佳话流传悟本真。
太常和毕,以洞箫度之。箫声未已,晓鸡已喔喔三唱矣,女子乃拜谢而去。在常深以为异,自是而轩中寂然无恙,女子料不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