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史
- ▪ 列传第二十七
- ▪ ▪ 别兒怯不花
- ▪ ▪ 太平
- ▪ ▪ 铁木兒塔识
- ▪ ▪ 达识帖睦迩
- ▪ 列传第二十八
- ▪ ▪ 太不花
- ▪ ▪ 察罕帖木兒扩廓帖木兒
- ▪ 列传第二十九
- ▪ ▪ 答失八都鲁
- ▪ ▪ 庆童
- ▪ ▪ 也速
- ▪ ▪ 彻里帖木兒
- ▪ ▪ 纳麟
- ▪ 列传第三十
- ▪ ▪ 马祖常
- ▪ ▪ 自当
- ▪ ▪ 阿荣
- ▪ ▪ 小云石海涯
- ▪ ▪ 泰不华
- ▪ ▪ 余阙
- ▪ 列传第三十一
- ▪ ▪ 答里麻
- ▪ ▪ 月鲁帖木兒
- ▪ ▪ 卜颜铁木兒
- ▪ ▪ 星吉
- ▪ ▪ 福寿
- ▪ ▪ 道童
- ▪ 列传第三十二
- ▪ ▪ 亦怜真班
- ▪ ▪ 廉惠山海牙
- ▪ ▪ 月鲁不花
- ▪ 列传第三十三
- ▪ ▪ 杨惟中
- ▪ ▪ 耶律楚材子铸附
- ▪ ▪ 粘合重山子南合
- ▪ 本纪第一 太祖
- ▪ 本纪第二 太宗
- ▪ 本纪第三 宪宗
- ▪ 本纪第四 世祖一
- ▪ 本纪第五 世祖二
- ▪ 本纪第六 世祖三
- ▪ 本纪第七 世祖四
- ▪ 列传第三十四
- ▪ ▪ 张柔
- ▪ ▪ 史天倪
- ▪ ▪ 史天祥
- ▪ 列传第三十五
- ▪ ▪ 董俊子文蔚 文用 文直 文忠
- ▪ ▪ 严实子忠济 忠嗣
- ▪ 列传第三十六
- ▪ ▪ 耶律留哥
- ▪ ▪ 刘伯林
- ▪ ▪ 郭宝玉
- ▪ ▪ 石天应
- ▪ ▪ 移剌捏兒
- ▪ ▪ 耶律秃花秃满答兒 忙古带
- ▪ ▪ 王子荣祖
- ▪ 列传第三十七
- ▪ ▪ 石抹也先
- ▪ ▪ 何伯祥子玮
- ▪ ▪ 李守贤
- ▪ ▪ 耶律阿海
- ▪ ▪ 何实
- ▪ ▪ 石抹明安
- ▪ ▪ 张荣
- ▪ ▪ 刘亨安
- ▪ ▪ 郝和尚拔都
- ▪ ▪ 赵瑨
- ▪ 列传第三十八
- ▪ ▪ 田雄
- ▪ ▪ 张拔都
- ▪ ▪ 薛塔剌海
- ▪ ▪ 王义
- ▪ ▪ 王玉忱附
- ▪ ▪ 赵迪
- ▪ ▪ 邸顺
- ▪ ▪ 王善子庆端附
- ▪ ▪ 杜丰
- ▪ ▪ 石抹孛迭兒
- ▪ ▪ 贾塔剌浑
- ▪ ▪ 奥敦世英
- ▪ ▪ 张荣
- ▪ ▪ 赵天锡贲亨
- ▪ ▪ 高闹兒
- ▪ 列传第三十九
- ▪ ▪ 张晋亨好古
- ▪ ▪ 王珍
- ▪ ▪ 杨杰只哥
- ▪ ▪ 刘通
- ▪ ▪ 岳存
- ▪ ▪ 张子良懋
- ▪ ▪ 唐庆
- ▪ ▪ 齐荣显
- ▪ ▪ 石天禄
- ▪ ▪ 石抹阿辛
- ▪ ▪ 刘斌思敬
- ▪ ▪ 赵柔
- ▪ 列传第四十
- ▪ ▪ 王玉汝
- ▪ ▪ 刘敏
- ▪ ▪ 王檝
- ▪ ▪ 焦德裕
- ▪ ▪ 石天麟
- ▪ ▪ 李邦瑞
- ▪ ▪ 杨奂
- ▪ ▪ 贾居贞
- ▪ ▪ 王守道
- ▪ ▪ 高宣
- ▪ 列传第四十一
- ▪ ▪ 石抹按只
- ▪ ▪ 谒只里
- ▪ ▪ 郑温
- ▪ ▪ 洪福源俊奇 君祥 万
- ▪ ▪ 郑鼎
- ▪ ▪ 李进
- ▪ 本纪第八 世祖五
- ▪ 本纪第九 世祖六
- ▪ 本纪第十 世祖七
- ▪ 本纪第十一 世祖八
- ▪ 本纪第十二 世祖九
- ▪ 本纪第十三 世祖十
- ▪ 本纪第十四 世祖十一
- ▪ 列传第四十二
- ▪ ▪ 汪世显德臣 良臣 惟正
- ▪ ▪ 史天泽格
- ▪ 列传第四十三
- ▪ ▪ 董文炳士元 士选
- ▪ ▪ 张弘范
- ▪ 列传第四十四
- ▪ ▪ 刘秉忠
- ▪ ▪ 张文谦
- ▪ ▪ 郝经
- ▪ 列传第四十五
- ▪ ▪ 姚枢
- ▪ ▪ 许衡
- ▪ ▪ 窦默李俊民附
- ▪ 列传第四十六
- ▪ ▪ 宋子贞
- ▪ ▪ 商挺
- ▪ ▪ 赵良弼
- ▪ ▪ 赵璧
- ▪ 列传第四十七
- ▪ ▪ 李谦
- ▪ ▪ 徐世隆
- ▪ ▪ 孟祺
- ▪ ▪ 阎复
- ▪ ▪ 高鸣
- ▪ ▪ 王磐
- ▪ ▪ 王鹗
- ▪ ▪ 李冶
- ▪ ▪ 李昶
- ▪ ▪ 刘肃
- ▪ ▪ 王思廉
- ▪ 列传第四十八
- ▪ ▪ 杨大渊文安附
- ▪ ▪ 刘整
- ▪ 本纪第十五 世祖十二
- ▪ 本纪第十六 世祖十三
- ▪ 本纪第十七 世祖十四
- ▪ 本纪第十八 成宗一
- ▪ 本纪第十九 成宗二
- ▪ 本纪第二十 成宗三
- ▪ 本纪第二十一 成宗四
- ▪ 本纪第二十二 武宗一
- ▪ 本纪第二十三 武宗二
- ▪ 本纪第二十四 仁宗一
- ▪ 本纪第二十五 仁宗二
- ▪ 本纪第二十六 仁宗三
- ▪ 列传第四十九
- ▪ ▪ 李忽兰吉
- ▪ ▪ 李庭
- ▪ ▪ 史弼
- ▪ ▪ 高兴
- ▪ ▪ 刘国杰
- ▪ 列传第五十
- ▪ ▪ 张德辉
- ▪ ▪ 李德辉
- ▪ ▪ 张雄飞
- ▪ ▪ 马亨
- ▪ ▪ 程思廉
- ▪ ▪ 乌古孙泽
- ▪ ▪ 赵炳
- ▪ 列传第五十一
- ▪ ▪ 杨恭懿
- ▪ ▪ 王恂
- ▪ ▪ 郭守敬
- ▪ ▪ 魏初
- ▪ ▪ 焦养直
- ▪ ▪ 孟攀鳞
- ▪ ▪ 尚野
- ▪ ▪ 李之绍
- ▪ 列传第五十二
- ▪ ▪ 綦公直
- ▪ ▪ 张禧
- ▪ ▪ 解诚
- ▪ ▪ 管如德
- ▪ ▪ 赵匣剌
- ▪ ▪ 周全
- ▪ ▪ 孔元
- ▪ ▪ 硃国宝
- ▪ ▪ 张立
- ▪ ▪ 齐秉节
- ▪ ▪ 张万家奴
- ▪ ▪ 郭昂
- ▪ ▪ 杨赛因不花
- ▪ ▪ 鲜卑仲吉
- ▪ ▪ 完颜石柱
- ▪ 列传第五十三
- ▪ ▪ 罗璧
- ▪ ▪ 孟德
- ▪ ▪ 郑义
- ▪ ▪ 王昔剌
- ▪ ▪ 王綧
- ▪ ▪ 隋世昌
- ▪ ▪ 刘恩
- ▪ ▪ 石高山
- ▪ ▪ 巩彦晖
- ▪ ▪ 蔡珍
- ▪ ▪ 张泰亨
- ▪ ▪ 贺祉
- ▪ ▪ 张荣实
- ▪ ▪ 石抹狗狗
- ▪ ▪ 楚鼎
- ▪ ▪ 樊楫
- ▪ ▪ 张均
- ▪ ▪ 信苴日
- ▪ ▪ 赵宏伟
- ▪ 列传第五十四
- ▪ ▪ 吕掞
- ▪ ▪ 王国昌
- ▪ ▪ 姜彧
- ▪ ▪ 张础
- ▪ ▪ 谭资荣
- ▪ ▪ 张立道
- ▪ ▪ 张庭珍庭瑞
- ▪ ▪ 张惠
- ▪ ▪ 刘好礼
- ▪ ▪ 王恽
- ▪ 列传第五十五
- ▪ ▪ 刘宣
- ▪ ▪ 陈祐天祥
- ▪ ▪ 何荣祖
- ▪ ▪ 陈思济
- ▪ ▪ 秦长卿
- ▪ ▪ 赵与蒨
- ▪ ▪ 姚天福
- ▪ ▪ 许国祯
- ▪ 列传第五十六
- ▪ ▪ 张九思
- ▪ ▪ 高觿
- ▪ ▪ 贺仁杰
- ▪ ▪ 贾昔剌
- ▪ ▪ 刘哈剌八都鲁
- ▪ ▪ 石抹明里
- ▪ ▪ 谢仲温
- ▪ ▪ 王伯胜
- ▪ 本纪第二十七 英宗一
- ▪ 本纪第二十八 英宗二
- ▪ 本纪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
- ▪ 本纪第三十 泰定帝二
- ▪ 本纪第三十一 明宗
- ▪ 本纪第三十二 文宗一
- ▪ 列传第五十七
- ▪ ▪ 张炤
- ▪ ▪ 袁裕
- ▪ ▪ 张昉
- ▪ ▪ 郝彬
- ▪ ▪ 吴鼎
- ▪ ▪ 梁德圭
- ▪ ▪ 高源
- ▪ ▪ 杨湜
- ▪ ▪ 尚文
- ▪ ▪ 申屠致远
- ▪ ▪ 雷膺
- ▪ ▪ 胡祗皞
- ▪ ▪ 王利用
- ▪ ▪ 暢师文
- ▪ 列传第五十八
- ▪ ▪ 刘因
- ▪ ▪ 吴澄
- ▪ 列传第五十九
- ▪ ▪ 程钜夫
- ▪ ▪ 赵孟頫
- ▪ ▪ 邓文原
- ▪ ▪ 袁桷
- ▪ ▪ 曹元用
- ▪ ▪ 齐履谦
- ▪ 列传第六十
- ▪ ▪ 燕公楠
- ▪ ▪ 崔斌
- ▪ ▪ 崔彧
- ▪ ▪ 叶李
- ▪ ▪ 马绍
- ▪ 列传第六十一
- ▪ ▪ 夹谷之奇
- ▪ ▪ 刘赓
- ▪ ▪ 耶律有尚
- ▪ ▪ 姚燧
- ▪ ▪ 郭贯
- ▪ ▪ 张孔孙
- ▪ ▪ 郝天挺
- ▪ 列传第六十二
- ▪ ▪ 张珪
- ▪ ▪ 李孟
- ▪ ▪ 张养浩
- ▪ ▪ 敬俨
- ▪ 列传第六十三
- ▪ ▪ 曹伯启
- ▪ ▪ 李元礼
- ▪ ▪ 王寿
- ▪ ▪ 王倚
- ▪ ▪ 刘正
- ▪ ▪ 谢让
- ▪ ▪ 韩若愚
- ▪ ▪ 赵师鲁
- ▪ ▪ 刘德温
- ▪ ▪ 尉迟德诚
- ▪ ▪ 秦起宗
- ▪ 列传第六十四
- ▪ ▪ 张思明
- ▪ ▪ 吴元珪
- ▪ ▪ 张升
- ▪ 本纪第三十三 文宗二
- ▪ 本纪第三十四 文宗三
- ▪ 本纪第三十五 文宗四
- ▪ 本纪第三十六 文宗五
- ▪ 本纪第三十七 宁宗
- ▪ 列传第六十五
- ▪ ▪ 梁曾
- ▪ ▪ 刘敏中
- ▪ ▪ 王约
- ▪ ▪ 王结
- ▪ ▪ 宋
- ▪ ▪ 张伯淳
- ▪ 列传第六十六
- ▪ ▪ 贺胜
- ▪ ▪ 萧拜住
- ▪ 列传第六十七
- ▪ ▪ 耶律希亮
- ▪ ▪ 赵世延
- ▪ ▪ 孔思晦
- ▪ 列传第六十八
- ▪ ▪ 元明善
- ▪ ▪ 揭傒斯
- ▪ ▪ 虞集 弟槃 范梈
- ▪ ▪ 黄鳷
- ▪ 列传第六十九
- ▪ ▪ 张起岩
- ▪ ▪ 欧阳玄
- ▪ ▪ 宋本
- ▪ ▪ 谢端
- ▪ ▪ 许有壬
- ▪ 列传第七十
- ▪ ▪ 李枿
- ▪ ▪ 王守诚
- ▪ ▪ 王思诚
- ▪ ▪ 李好文
- ▪ ▪ 苏天爵
- ▪ ▪ 孛术鲁鋋子远附
- ▪ 列传第七十一
- ▪ ▪ 王都中
- ▪ ▪ 王克敬
- ▪ ▪ 任速哥
- ▪ ▪ 陈思谦
- ▪ ▪ 韩元善
- ▪ ▪ 崔敬
- ▪ 列传第七十二
- ▪ ▪ 干文传
- ▪ ▪ 韩镛
- ▪ ▪ 吕思诚
- ▪ ▪ 汪泽民
- ▪ ▪ 李稷
- ▪ ▪ 盖苗
- ▪ 列传第七十三
- ▪ ▪ 张桢
- ▪ ▪ 归旸
- ▪ ▪ 成遵
- ▪ ▪ 曹鉴
- ▪ ▪ 张翥
- ▪ 列传第七十四
- ▪ ▪ 乌古孙良桢
- ▪ ▪ 贾鲁
- ▪ ▪ 褾鲁曾
- ▪ ▪ 贡师泰
- ▪ ▪ 周伯琦
- ▪ ▪ 吴当
- ▪ 列传第七十五
- ▪ ▪ 刘哈剌不花
- ▪ ▪ 董抟霄弟昂霄
- ▪ ▪ 王英
- ▪ ▪ 石抹宜孙迈里古思
- ▪ 列传第七十六 儒学一
- ▪ 列传第七十七 儒学二
- ▪ 列传第七十八 良吏一
- ▪ 列传第七十九 良吏二
- ▪ 列传第八十 忠义一
- ▪ 列传第八十一 忠义二
- ▪ 列传第八十二 忠义三
- ▪ 列传第八十三 忠义四
- ▪ 列传第八十四 孝友一
- ▪ 列传第八十五 孝友二
- ▪ 列传第八十六 隐逸
- ▪ 列传第八十七 列女一
- ▪ 列传第八十八 列女二
- ▪ 列传第八十九 释老
- ▪ 列传第九十 方技(工艺附)
- ▪ ▪ 工艺
- ▪ 列传第九十一 宦者
- ▪ 列传第九十二 奸臣
- ▪ 列传第九十三 叛臣
- ▪ 列传第九十四 逆臣
- ▪ 本纪第三十八 顺帝一
- ▪ 本纪第三十九 顺帝二
- ▪ 本纪第四十 顺帝三
- ▪ 本纪第四十一 顺帝四
- ▪ 本纪第四十二 顺帝五
- ▪ 本纪第四十三 顺帝六
- ▪ 本纪第四十四 顺帝七
- ▪ 本纪第四十五 顺帝八
- ▪ 本纪第四十六 顺帝九
- ▪ 本纪第四十七 顺帝十
- ▪ 志第一 天文一
- ▪ ▪ 圭表
- ▪ ▪ 景符
- ▪ ▪ 简仪
- ▪ ▪ 仰仪
- ▪ ▪ 正方案
- ▪ ▪ 西域仪象
- ▪ ▪ 四海测验
- ▪ ▪ 日薄食晕珥及日变
- ▪ ▪ 月五星凌犯及星变上
- ▪ 志第二 天文二
- ▪ 志第三上 五行一
- ▪ 志第三下 五行二
- ▪ ▪ 水不润下
- ▪ 志第四 历一
- ▪ ▪ 冬至刻
- ▪ 志第五 历二
- ▪ ▪ 授时历议下
- ▪ 志第六 历三
- ▪ ▪ 授时历经上
- ▪ 志第七 历四
- ▪ ▪ 授时历经下
- ▪ 志第八 历五
- ▪ ▪ 庚午元历上
- ▪ 志第九 历六
- ▪ ▪ 庚午元历下
- ▪ 志第十 地理一
- ▪ 志第十一 地理二
- ▪ 志第十二 地理三
- ▪ ▪ 陕西诸道行御史台
- ▪ 志第十三 地理四
- ▪ 志第十四 地理五
- ▪ 志第十五 地理六
- ▪ 志第十六 河渠一
- ▪ 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
- ▪ ▪ 黄河
- ▪ 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
- ▪ ▪ 黄河
- ▪ 志第十八 礼乐一
- ▪ 志第十九 礼乐二
- ▪ ▪ 制乐始末
- ▪ 志第二十 礼乐三
- ▪ ▪ 郊祀乐章
- ▪ 志第二十一 礼乐四
- ▪ ▪ 郊祀乐舞
- ▪ 志第二十二 礼乐五
- ▪ ▪ 乐服
- ▪ 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
- ▪ 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
- ▪ ▪ 郊祀下
- ▪ 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
- ▪ ▪ 宗庙上
- ▪ 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
- ▪ ▪ 宗庙下
- ▪ 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
- ▪ ▪ 太社太稷
- ▪ 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
- ▪ ▪ 至正亲祀南郊
- ▪ 志第二十八 舆服一
- ▪ 志第二十九 舆服二
- ▪ ▪ 仪仗
- ▪ 志第三十 舆服三
- ▪ ▪ 仪卫
- ▪ 志第三十一 选举一
- ▪ 志第三十二 选举二
- ▪ ▪ 铨法上
- ▪ 志第三十三 选举三
- ▪ ▪ 铨法中
- ▪ 志第三十四 选举四
- ▪ ▪ 考课
- ▪ 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
- ▪ 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
- ▪ 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
- ▪ 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
- ▪ 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
- ▪ 志第四十 百官六
- ▪ 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
- ▪ 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
- ▪ ▪ 科目
- ▪ 志第四十二 食货一
- ▪ 志第四十三 食货二
- ▪ ▪ 岁课
- ▪ ▪ 盐法
- ▪ ▪ 茶法
- ▪ ▪ 酒醋课
- ▪ ▪ 商税
- ▪ ▪ 市舶
- ▪ 志第四十四 食货三
- ▪ ▪ 岁赐
- ▪ 志第四十五上 食货四
- ▪ ▪ 俸秩
- ▪ 志第四十五下 食货五
- ▪ ▪ 海运
- ▪ 志第四十六 兵一
- ▪ 志第四十七 兵二
- ▪ ▪ 宿卫
- ▪ 志第四十八 兵三
- ▪ ▪ 马政
- ▪ ▪ 屯田
- ▪ 志第四十九 兵四
- ▪ ▪ 站赤
- ▪ ▪ 弓手
- ▪ 志第五十 刑法一
- ▪ ▪ 五刑
- ▪ 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
- ▪ ▪ 职制下
- ▪ 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
- ▪ ▪ 食货
- ▪ 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
- ▪ ▪ 诈伪
- ▪ ▪ 诉讼
- ▪ ▪ 斗殴
- ▪ ▪ 平反
- ▪ ▪ 杀伤
- ▪ ▪ 禁令
- ▪ ▪ 杂犯
- ▪ ▪ 捕亡
- ▪ ▪ 恤刑
- ▪ 表第一 后妃表
- ▪ 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
- ▪ 表第三 诸王表
- ▪ 表第四 诸公主表
- ▪ 表第五上 三公表
- ▪ 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
- ▪ 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
- ▪ 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
- ▪ 列传第一 后妃一
- ▪ 列传第二 睿宗
- ▪ ▪ 裕宗
- ▪ ▪ 显宗
- ▪ ▪ 顺宗
- ▪ 列传第三 后妃二
- ▪ 列传第四
- ▪ ▪ 秃剌
- ▪ ▪ 牙忽都
- ▪ ▪ 别里古台
- ▪ ▪ 术赤
- ▪ ▪ 宽彻普化
- ▪ ▪ 帖木兒不花
- ▪ 列传第五
- ▪ ▪ 阿剌兀思剔吉忽里
- ▪ ▪ 孛秃
- ▪ ▪ 特薛禅
- ▪ 列传第六
- ▪ ▪ 木华黎
- ▪ ▪ 博尔术
- ▪ ▪ 博尔忽
- ▪ 列传第七
- ▪ ▪ 曷思麦里
- ▪ ▪ 术赤台
- ▪ ▪ 镇海
- ▪ ▪ 察罕亦力撒合 立智理威
- ▪ ▪ 札八兒火者
- ▪ ▪ 肖乃台
- ▪ ▪ 吾也而
- ▪ 列传第八
- ▪ ▪ 速不台
- ▪ ▪ 按竺迩
- ▪ ▪ 畏答兒
- ▪ ▪ 博罗欢伯都
- ▪ ▪ 抄思
- ▪ 列传第九
- ▪ ▪ 巴而术阿而忒的斤
- ▪ ▪ 唵木海
- ▪ ▪ 铁迈赤虎都铁木禄
- ▪ ▪ 按扎兒
- ▪ ▪ 雪不台
- ▪ ▪ 昔里钤部
- ▪ ▪ 槊直腯鲁华
- ▪ ▪ 昔兒吉思
- ▪ ▪ 哈散纳
- ▪ 列传第十
- ▪ ▪ 召烈台抄兀兒
- ▪ ▪ 拜延八都鲁
- ▪ ▪ 阿术鲁
- ▪ ▪ 绍古兒
- ▪ ▪ 布智兒
- ▪ ▪ 赵阿哥潘
- ▪ ▪ 纯只海
- ▪ ▪ 苫彻拔都兒
- ▪ ▪ 怯怯里
- ▪ ▪ 塔不已兒
- ▪ ▪ 阿剌瓦而思
- ▪ ▪ 抄兒
- ▪ ▪ 也蒲甘卜
- ▪ ▪ 直脱兒
- ▪ ▪ 捏古剌
- ▪ ▪ 阿兒思兰
- ▪ ▪ 哈八兒秃
- ▪ ▪ 月里麻思
- ▪ ▪ 艾貌
- ▪ 列传第十一
- ▪ ▪ 塔本
- ▪ ▪ 哈剌亦哈赤北鲁
- ▪ ▪ 塔塔统阿
- ▪ ▪ 岳璘帖穆尔
- ▪ ▪ 速哥
- ▪ ▪ 忙哥撒兒
- ▪ ▪ 李桢
- ▪ ▪ 孟速思
- ▪ 列传第十二
- ▪ ▪ 赛典赤赡思丁子纳速剌丁 忽辛附
- ▪ ▪ 布鲁海牙
- ▪ ▪ 高智耀子睿附
- ▪ ▪ 铁哥
- ▪ 列传第十三
- ▪ ▪ 安童
- ▪ ▪ 廉希宪
- ▪ 列传第十四
- ▪ ▪ 伯颜
- ▪ 列传第十五
- ▪ ▪ 相威
- ▪ ▪ 阿术
- ▪ ▪ 阿里海牙
- ▪ ▪ 土土哈
- ▪ 列传第十六
- ▪ ▪ 来阿八赤
- ▪ ▪ 纽璘也速答兒附
- ▪ ▪ 阿剌罕
- ▪ ▪ 阿塔海
- ▪ ▪ 唆都百家奴
- ▪ ▪ 李恆
- ▪ 列传第十七
- ▪ ▪ 完泽
- ▪ ▪ 阿鲁浑萨理
- ▪ ▪ 彻里
- ▪ ▪ 不忽木
- ▪ 列传第十八
- ▪ ▪ 速哥
- ▪ ▪ 囊加歹
- ▪ ▪ 忙兀台
- ▪ ▪ 奥鲁赤
- ▪ ▪ 完者都
- ▪ ▪ 伯帖木兒
- ▪ ▪ 怀都
- ▪ ▪ 拜降
- ▪ ▪ 亦黑迷失
- ▪ 列传第十九
- ▪ ▪ 杭忽思
- ▪ ▪ 步鲁合答
- ▪ 列传第二十
- ▪ 列传第二十一
- ▪ 列传第二十二
- ▪ 列传第二十三
- ▪ 列传第二十四
- ▪ ▪ 脱烈海牙
- ▪ ▪ 察罕
- ▪ ▪ 曲枢
- ▪ ▪ 阿礼海牙
- ▪ ▪ 奕赫抵雅尔丁
- ▪ 列传第二十五
- ▪ ▪ 康里脱脱
- ▪ ▪ 燕铁木兒
- ▪ ▪ 伯颜
- ▪ ▪ 马札兒台
- ▪ ▪ 脱脱
- ▪ 列传第二十六
- ▪ ▪ 乃蛮台
- ▪ ▪ 朵兒只
- ▪ ▪ 阿鲁图
- ▪ ▪ 纽的该
- ▪ ▪ 朵尔直班
- ▪ 列传第九十五 外夷一
- ▪ ▪ 高丽
- ▪ ▪ 耽罗
- ▪ ▪ 日本
- ▪ 列传第九十六 外夷二
- ▪ ▪ 安南
- ▪ 列传第九十七 外夷三
- ▪ ▪ 暹
- ▪ ▪ 爪哇
- ▪ ▪ 琉求
- ▪ ▪ 三屿
- ▪ ▪ 缅
- ▪ ▪ 占城
- ▪ 附录
- ▪ ▪ 纂修元史凡例
- ▪ ▪ 进元史表
太祖法天启运圣武皇帝,讳铁木真,姓奇渥温氏,蒙古部人。太祖其十世祖孛端义兒,母曰阿兰果火器。,嫁脱奔咩哩犍,生二子,长曰博寒葛答黑,次曰博合睹撒里直。既而夫亡,阿兰寡居,夜寝帐中,梦白光自天窗中入,化为金色神人,来趋卧榻。阿兰惊觉,遂有娠,产一子,即孛端义兒也。孛端义兒状貌奇异,沉默寡言,家人谓之痴,独阿兰语人曰:“此兒非痴,后世子孙必有大贵者。”阿兰没,诸兄分家赀,不及之。孛端义兒曰:“贫贱富贵,命也,赀财何足道!”独乘青白马,至八里屯阿懒之地居焉。食饮无所得,适有苍鹰搏野兽而食,孛端义兒以缗设机取之,鹰即驯狎,乃臂鹰,猎兔禽以为膳,或阙即继,似有天相之。
居月,有民数十家自统急里忽鲁之野逐水草来迁。孛端义兒结茅与之居,出入相资,自此生理稍足。一日,仲兄忽思之,曰:“孛端义兒独出而无赍,近者得无冻馁乎?”即自来访,邀与俱归。孛端义兒中路谓其兄曰:“统急里忽鲁之民无所属附,若临之以兵,可服也。”兄以为然,至家,即选壮士,令孛端义兒帅之前行,果尽降之。
孛端义兒殁,子八林昔黑剌秃合必畜嗣,生子曰咩撚笃敦。咩撚笃敦妻曰莫拿伦,生七子而寡。莫拿伦性刚急。时押剌伊而部有群小兒掘田间草根以为食,莫拿伦乘车出,适见之,怒曰:“此田乃我子驰马之所,群兒辄敢坏之邪?”驱车径出,辗伤诸兒,有至死者。押剌伊而忿怨,尽驱莫拿伦马群以去。莫拿伦诸子闻之,不及被甲,往追之。莫拿伦私忧曰:“吾兒不甲以往,恐不能胜敌。”令子妇载甲赴之,已无及矣。既而果为所败,六子皆死。押剌伊而乘胜杀莫拿伦,灭其家。唯一长孙海都尚幼,乳母匿诸积木中,得免。先是莫拿伦第七子纳真,于八剌忽民家为赘婿,故不及难。闻其家被祸,来视之,见病妪十数与海都尚在,其计无所出,幸驱马时,兄之黄马三次掣套竿逸归,纳真至是得乘之。乃伪为牧马者,诣押剌伊而。路逢父子二骑先后行,臂鹰而猎。纳真识其鹰,曰:“此吾兄所擎者也。”趋前绐其少者曰:“有赤马引群马而东,汝见之乎?”曰:“否。”少者乃问曰:“尔所经过有凫雁乎?”曰:“有。”曰:“汝可为吾前导乎?”曰:“可。”遂同行。转一河隈,度后骑相去稍远,刺杀之。絷马与鹰,趋迎后骑,绐之如初。后骑问曰:“前射凫雁者,吾子也,何为久卧不起耶?”纳真以鼻衄对。骑者方怒,纳真乘隙刺杀之。复前行,至一山下,有马数百,牧者唯童子数人,方击髀石为戏。纳真熟视之,亦兄家物也。绐问童子,亦如之。于是登山四顾,悄无来人,尽杀童子,驱马臂鹰而还,取海都并病妪,归八剌忽之地止焉。海都稍长,纳真率八剌忽怯谷诸民,共立为君。海都既立,以兵攻押剌伊而,臣属之,形势浸大,列营帐于八剌合黑河上,跨河为梁,以便往来。由是四傍部族归之者渐众。
海都殁,子拜姓忽兒嗣。拜姓忽兒殁,子敦必乃嗣。敦必乃殁,子葛不律寒嗣。葛不律寒殁,子八哩丹嗣。八哩丹殁,子也速该嗣,并吞诸部落,势愈盛大。也速该崩,至元三年十月,追谥烈祖神元皇帝。
初,烈祖征塔塔兒部,获其部长铁木真。宣懿太后月伦适生帝,手握凝血如赤石。烈祖异之,因以所获铁木真名之,志武功也。族人泰赤乌部旧与烈祖相善,后因塔兒不台用事,遂生嫌隙,绝不与通。及烈祖崩,帝方幼冲,部众多归泰赤乌。近侍有脱端火兒真者,亦将叛,帝自泣留之。脱端曰:“深池已干矣,坚石已碎矣,留复何为!”竟帅众驰去。宣懿太后怒其弱己也,麾旗将兵,躬自追叛者,驱其太半而还。时帝麾下搠只别居萨里河。札木合部人秃台察兒居玉律哥泉,时欲相侵凌,掠萨里河牧马以去。搠只麾左右匿群马中,射杀之。札木合以为怨,遂与泰赤乌诸部合谋,以众三万来战。帝时驻军答兰版硃思之野,闻变,大集诸部兵,分十有三翼以俟。已而札木合至,帝与大战,破走之。
当是时,诸部之中,唯泰赤乌地广民众,号为最强。其族照烈部,与帝所居相近。帝常出猎,偶与照烈猎骑相属。帝谓之曰:“今夕可同宿乎?”照烈曰:“同宿固所愿,但从者四百,因糗粮不具,已遣半还矣,今将奈何?”帝固邀与宿,凡其留者,悉饮食之。明日再合围,帝使左右驱兽向照烈,照烈得多获以归。其众感之,私相语曰:“泰赤乌与我虽兄弟,常攘我车马,夺我饮食,无人君之度。有人君之度者,其惟铁木真太子乎?”照烈之长玉律,时为泰赤乌所虐,不能堪,遂与塔海答鲁领所部来归,将杀泰赤乌以自效。帝曰:“我方熟寐,幸汝觉我,自今车辙人迹之途,当尽夺以与汝矣。”已而二人不能践其言,复叛去。塔海答鲁至中路,为泰赤乌部人所杀,照烈部遂亡。
时帝功德日盛,泰赤乌诸部多苦其主非法,见帝宽仁,时赐人以裘马,心悦之。若赤老温、若哲别、若失力哥也不干诸人,若朵郎吉、若札剌兒、若忙兀诸部,皆慕义来降。
帝会诸族薛彻、大丑等,各以旄车载湩酪,宴于斡难河上。帝与诸族及薛彻别吉之毋忽兒真之前,共置马湩一革囊;薛彻别吉次毋野别该之前,独置一革囊。忽兒真怒曰:“今不尊我,而贵野别该乎?”疑帝之主膳者失丘兒所为,遂笞之。于是颇有隙。时皇弟别里古台掌帝乞列思事,乞列思, 华言禁外系马所也。 播里掌薛彻别吉乞列思事。播里从者因盗去马靷,别里古台执之。播里怒,斫别里古台,伤其背。左右欲斗,别里古台止之,曰:“汝等欲即复仇乎?我伤幸未甚,姑待之。”不听,各持马乳橦疾斗,夺忽兒真、火里真二哈敦以归。薛彻别吉遣使请和,因令二哈敦还。会塔塔兒部长蔑兀真笑里徒背金约,金主遣丞相完颜襄帅兵逐之北走。帝闻之,发近兵自斡难河迎击,仍谕薛彻别吉帅部人来助。候六日不至,帝自与战,杀蔑兀真笑里徒,尽虏其辎重。帝之麾下有为乃蛮部人所掠者,帝欲讨之,复遣六十人征兵于薛彻别吉。薛彻别吉以旧怨之故,杀其十人,去五十人衣而归之。帝怒曰:“薛彻别吉曩笞我失丘兒,斫伤我别里古台,今又敢乘敌势以陵我耶?”因帅兵逾沙碛攻之,杀虏其部众,唯薛彻、大丑仅以妻孥免。越数月,帝复伐薛彻、大丑,追至帖烈徒之隘,灭之。
克烈部札阿绀孛来归。札阿绀孛者,部长汪罕之弟也。汪罕名脱里,受金封爵为王,番言音重,故称王为汪罕。初,汪罕之父忽兒札胡思杯禄既卒,汪罕嗣位,多杀戮昆弟。其叔父菊兒罕帅兵与汪罕战,逼于哈剌温隘,败之,仅以百余骑脱走,奔于烈祖。烈祖亲将兵逐菊兒罕走西夏,复夺部众归汪罕。汪罕德之,遂相与盟,称为按答。按答,华言交物之友也。 烈祖崩,汪罕之弟也力可哈剌,怨汪罕多杀之故,复叛归乃蛮部。乃蛮部长亦难赤为发兵伐汪罕,尽夺其部众与之。汪罕走河西、回鹘、回回三国,奔契丹。既而复叛归,中道粮绝,捋羊乳为饮,刺橐驼血为食,困乏之甚。帝以其与烈祖交好,遣近侍往招之。帝亲迎抚劳,安置军中振给之,遂会于土兀剌河上,尊汪罕为父。
未几,帝伐蔑里乞部,与其部长脱脱战于莫那察山,遂掠其资财、田禾,以遗汪罕。汪罕因此部众稍集。居亡何,汪罕自以其势足以有为,不告于帝,独率兵复攻蔑里乞部。部人败走,脱脱奔八兒忽真之隘。汪罕大掠而还,于帝一无所遗,帝不以屑意。
会乃蛮部长不欲鲁罕不服,帝复与汪罕征之。至黑辛八石之野,遇其前锋也的脱孛鲁者,领百骑来战,见军势渐逼,走据高山,其马鞍转坠,擒之。曾未几何,帝复与乃蛮骁将曲薛吾撒八剌二人遇,会日暮,各还营垒,约明日战。是夜,汪罕多燃火营中,示人不疑,潜移部众于别所。及旦,帝始知之,因颇疑其有异志,退师萨里河。既而汪罕亦还至土兀剌河,汪罕子亦剌合及札阿绀孛来会。曲薛吾等察知之,乘其不备,袭虏其部众于道。亦剌合奔告汪罕,汪罕命亦剌合与卜鲁忽共追之,且遣使来曰:“乃蛮不道,掠我人民,太子有四良将,能假我以雪耻乎?”帝顿释前憾,遂遣博尔术、木华黎、博罗浑、赤老温四人,帅师以往。师未至,亦剌合已追及曲薛吾,与之战,大败,卜鲁忽成擒,流矢中亦剌合马胯,几为所获。须臾,四将至,击乃蛮走,尽夺所掠归汪罕。已而与皇弟哈撒兒再伐乃蛮,拒斗于忽兰盏侧山,大败之,尽杀其诸将族众,积尸以为京观,乃蛮之势遂弱。
时泰赤乌犹强,帝会汪罕于萨里河,与泰赤乌部长沆忽等大战斡难河上,败走之,斩获无算。哈答斤部、散只兀部、朵鲁班部、塔塔兒部、弘吉剌部闻乃蛮、泰赤乌败,皆畏威不自安,会于阿雷泉,斩白马为誓,欲袭帝及汪罕。弘吉剌部长迭夷恐事不成,潜遣人告变。帝与汪罕自虎图泽逆战于杯亦烈川,又大败之。汪罕遂分兵,自由怯绿怜河而行。札阿绀孛谋于按敦阿述、燕火脱兒等曰:“我兄性行不常,既屠绝我昆弟,我辈又岂得独全乎?”按敦阿述泄其言,汪罕令执燕火脱兒等至帐下,解其缚,且谓燕火脱兒曰:“吾辈由西夏而来,道路饥困,其相誓之语,遽忘之乎?”因唾其面,坐上之人皆起而唾之。汪罕又屡责札阿绀孛,至于不能堪,札阿绀孛与燕火脱兒等俱奔乃蛮。
帝驻军于彻彻兒山,起兵伐塔塔兒部。部长阿剌兀都兒等来逆战,大败之。
时弘吉剌部欲来附,哈撒兒不知其意,往掠之。于是弘吉剌归札木合部,与朵鲁班、亦乞剌思、哈答斤、火鲁剌思、塔塔兒、散只兀诸部,会于犍河,共立札木合为局兒罕,盟于秃律别兒河岸,为誓曰:“凡我同盟,有泄此谋者,如岸之摧,如林之伐。”誓毕,共举足蹋岸,挥刀斫林,驱士卒来侵。塔海哈时在众中,与帝麾下抄吾兒连姻。抄吾兒偶往视之,具知其谋,即还至帝所,悉以其谋告之。帝即起兵,逆战于海剌兒、帖尼火鲁罕之地,破之,札木合脱走,弘吉剌部来降。
岁壬戌,帝发兵于兀鲁回失连真河,伐按赤塔塔兒、察罕塔塔兒二部。先誓师曰:“苟破敌逐北,见弃遗物,慎无获,俟军事毕散之。”既而果胜,族人按弹、火察兒、答力台三人背约,帝怒,尽夺其所获,分之军中。
初,脱脱败走八兒忽真隘,既而复出为患,帝帅兵讨走之。至是又会乃蛮部不欲鲁罕约朵鲁班、塔塔兒、哈答斤、散只兀诸部来侵。帝遣骑乘高四望,知乃蛮兵渐至,帝与汪罕移军入塞。亦剌合自北边来据高山结营,乃蛮军冲之不动,遂还。亦剌合寻亦入塞。将战,帝迁辎重于他所,与汪罕倚阿兰塞为壁,大战于阙奕坛之野,乃蛮使神巫祭风雪,欲因其势进攻。既而反风,逆击其阵,乃蛮军不能战,欲引还。雪满沟涧,帝勒兵乘之,乃蛮大败。是时札木合部起兵援乃蛮,见其败,即还,道经诸部之立己者,大纵掠而去。
帝欲为长子术赤求昏于汪罕女抄兒伯姬,汪罕之孙秃撒合亦欲尚帝女火阿真伯姬,俱不谐,自是颇有违言。初,帝与汪罕合军攻乃蛮,约明日战,札木合言于汪罕曰:“我于君是白翎雀,他人是鸿雁耳。白翎雀寒暑常在北方,鸿雁遇寒则南飞就暖耳。”意谓帝心不可保也。汪罕闻之疑,遂移部众于别所。及议昏不成,札木合复乘隙谓亦剌合曰:“太子虽言是汪罕之子,尝通信于乃蛮,将不利于君父子。君若能加兵,我当从傍助君也。”亦剌合信之。会答力台、火察兒、按弹等叛归亦剌合,亦说之曰:“我等愿佐君讨宣懿太后诸子也。”亦剌合大喜,遣使言于汪罕。汪罕曰:“札木合,巧言寡信人也,不足听。”亦剌合力言之,使者往返者数四。汪罕曰:“吾身之存,实太子是赖。髭须已白,遗骸冀得安寝,汝乃喋喋不已耶?汝善自为之,毋贻吾忧可也。”札木合遂纵火焚帝牧地而去。
岁癸亥,汪罕父子谋欲害帝,乃遣使者来曰:“向者所议姻事,今当相从,请来饮布浑察兒。”布浑察兒,华言许亲酒也。 帝以为然,率十骑赴之, 至中道,心有所疑,命一骑往谢,帝遂还。汪罕谋既不成,即议举兵来侵。圉人乞失力闻其事,密与弟把带告帝。帝即驰军阿兰塞,悉移辎重于他所,遣折里麦为前锋,俟汪罕至,即整兵出战。先与硃力斤部遇,次与董哀部遇,又次与火力失烈门部遇,皆败之;最后与汪罕亲兵遇,又败之。亦剌合见势急,突来冲阵,射之中颊,即敛兵而退。怯里亦部人遂弃汪罕来降。
汪罕既败而归,帝亦将兵还,至董哥泽驻军,遣阿里海致责于汪罕曰:“君为叔父菊兒罕所逐,困迫来归,我父即攻菊兒罕,败之于河西,其土地人民尽收与君,此大有功于君一也。君为乃蛮所攻,西奔日没处。君弟札阿绀孛在金境,我亟遣人召还。比至,又为蔑里乞部人所逼,我请我兄薛彻别及及我弟大丑往杀之,此大有功于君二也。君困迫来归时,我过哈丁里,历掠诸部羊、马、资财,尽以奉君,不半月间,令君饥者饱,瘠者肥,此大有功于君三也。君不告我,往掠蔑里乞部,大获而还,未尝以毫发分我,我不以为意。及君为乃蛮所倾覆,我遣四将夺还尔民人,重立尔国家,此大有功于君四也。我征朵鲁班、塔塔兒、哈答斤、散只兀、弘吉剌五部,如海东鸷禽之于鹅雁,见无不获,获则必致于君,此大有功于君五也。是五者皆有明验,君不报我则已,今乃易恩为仇,而遽加兵于我哉?”汪罕闻之,语亦剌合曰:“我向者之言何如?吾兒宜识之。”亦剌合曰:“事势至今日,必不可已,唯有竭力战斗。我胜则并彼,彼胜则并我耳。多言何为?”时帝诸族按弹、火察兒皆在汪罕左右,帝因遣阿里海诮责汪罕,就令告之曰:“昔者吾国无主,以薛彻、太丑二人实我伯祖八剌哈之裔,欲立之。二人既已固辞,乃以汝火察兒为伯父聂坤之子,又欲立之,汝又固辞。然事不可中辍,复以汝按弹为我祖忽都剌之子,又欲立之,汝又固辞。于是汝等推戴吾为之主,初岂我之本心哉,不自意相迫至于如此也。三河,祖宗肇基之地,毋为他人所有。汝善事汪罕,汪罕性无常,遇我尚如此,况汝辈乎?我今去矣,我今去矣!”按弹等无一言。
帝既遣使于汪罕,遂进兵虏弘吉剌别部溺兒斤以行。至班硃尼河,河水方浑,帝饮之以誓众。有亦乞烈部人孛徒者,为火鲁剌部所败,因遇帝,与之同盟。哈撒兒别居哈剌浑山,妻子为汪罕所虏,挟幼子脱虎走,粮绝,探鸟卵为食,来会于河上。时汪罕形势盛强,帝微弱,胜败未可知,众颇危惧。凡与饮河水者,谓之饮浑水,言其曾同艰难也。汪罕兵至,帝与战于哈阑真沙陀之地,汪罕大败,其臣按弹、火察兒、札木合等谋弑汪罕,弗克,往奔乃蛮。答力台、把怜等部稽颡来降。帝移军斡难河源,谋攻汪罕,复遣二使往汪罕,伪为哈撒兒之言曰:“我兄太子今既不知所在,我之妻孥又在王所,纵我欲往,将安所之耶?王傥弃我前愆,念我旧好,即束手来归矣。”汪罕信之,因遣人随二使来,以皮囊盛血与之盟。及至,即以二使为向导,令军士衔枚夜趋折折运都山,出其不意,袭汪罕,败之,尽降克烈部众,汪罕与亦剌合挺身遁去。汪罕叹曰:“我为吾兒所误,今日之祸,悔将何及!”汪罕出走,路逢乃蛮部将,遂为其所杀。亦剌哈走西夏,日剽掠以自资。既而亦为西夏所攻走,至龟兹国,龟兹国主以兵讨杀之。帝既灭汪罕,大猎于帖麦该川,宣布号令,振凯而归。
时乃蛮部长太阳罕心忌帝能,遣使谋于白达达部主阿剌忽思曰:“吾闻东方有称帝者,天无二日,民岂有二王耶?君能益吾右翼,吾将夺其弧矢也。”阿剌忽思即以是谋报帝,居无何,举部来归。
岁甲子,帝大会于帖麦该川,议伐乃蛮。群臣以方春马瘦,宜俟秋高为言。皇弟斡赤斤曰:“事所当为,断之在早,何可以马瘦为辞?”别里古台亦曰:“乃蛮欲夺我弧矢,是小我也,我辈义当同死。彼恃其国大而言夸,苟乘其不备而攻之,功当可成也。”帝悦,曰:“以此众战,何忧不胜。”遂进兵伐乃蛮,驻兵于建忒该山,先遣虎必来、哲别二人为前锋。太阳罕至自按台,营于沆海山,与蔑里乞部长脱脱、克烈部长阿怜太石、猥剌部长忽都花别吉,暨秃鲁班、塔塔兒、哈答斤、散只兀诸部合,兵势颇盛。时我队中羸马有惊入乃蛮营中者,太阳罕见之,与众谋曰:“蒙古之马瘦弱如此,今当诱其深入,然后战而擒之。”其将火力速八赤对曰:“先王战伐,勇进不回,马尾人背不使敌人见之。今为此迁延之计,得非心中有所惧乎?苟惧之,何不令后妃来统军也。”太阳罕怒,即跃马索战。帝以哈撒兒主中军。时札木合从太阳罕来,见帝军容整肃,谓左右曰:“乃蛮初举兵,视蒙古军若甗珝羔兒,意谓蹄皮亦不留。今吾观其气势,殆非往时矣。”遂引所部兵遁去。是日,帝与乃蛮军大战至晡,禽杀太阳罕。诸部军一时皆溃,夜走绝险,坠崖死者不可胜计。明日,余众悉降。于是朵鲁班、塔塔兒、哈答斤、散只兀四部亦来降。已而复征蔑里乞部,其长脱脱奔太阳罕之兄卜欲鲁罕,其属带兒兀孙献女迎降,俄复
叛去。帝至泰寒寨,遣孛罗欢、沈白二人领右军往平之。
岁乙丑,帝征西夏,拔力吉里寨,经落思城,大掠人民及其橐驼而还。
元年丙寅,帝大会诸王群臣,建九斿白旗,即皇帝位于斡难河之源,诸王群臣共上尊号曰成吉思皇帝。是岁实金泰和之六年也。帝既即位,遂发兵复征乃蛮。时卜欲鲁罕猎于兀鲁塔山,擒之以归。太阳罕子屈出律罕与脱脱奔也兒的石河上。帝始议伐金。初,金杀帝宗亲咸补海罕,帝欲复仇。会金降俘等具言金主璟肆行暴虐,帝乃定议致讨,然未敢轻动也。
二年丁卯秋,再征西夏,克斡罗孩城。是岁,遣按弹、不兀剌二人使乞力吉思。既而野牒亦纳里部、阿里替也兒部,皆通使来献名鹰。
三年戊辰春,帝至自西夏。夏,避暑龙庭。冬,再征脱脱及屈出律罕。时斡亦剌部等遇我前锋,不战而降,因用为向导。至也兒的石河,讨蔑里乞部,灭之,脱脱中流矢死,屈出律奔契丹。
四年己巳春,畏吾兒国来归。帝入河西,夏主李安全遣其世子率师来战,败之,获其副元帅高令公。克兀剌海城,俘其太傅西壁氏。进至克夷门,复败夏师,获其将嵬名令公。薄中兴府,引河水灌之,堤决,水外溃,遂撤围还。遣太傅讹答入中兴,招谕夏主,夏主纳女请和。
五年庚午春,金谋来伐,筑乌沙堡。帝命遮别袭杀其众,遂略地而东。初,帝贡岁币于金,金主使卫王允济受贡于净州。帝见允济不为礼。允济归,欲请兵攻之。会金主璟殂,允济嗣位,有诏至国,传言当拜受。帝问金使曰:“新君为谁?”金使曰:“卫王也。”帝遽南面唾曰:“我谓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此等庸懦亦为之耶?何以拜为!”即乘马北去。金使还言,允济益怒,欲俟帝再入贡,就进场害之。帝知之,遂与金绝,益严兵为备。
六年辛未春,帝居怯绿连河。西域哈剌鲁部主阿昔兰罕来降,畏吾兒国主亦都护来觐。二月,帝自将南伐,败金将定薛于野狐岭,取大水泺、丰利等县。金复筑乌沙堡。秋七月,命遮别攻乌沙堡及乌月营,拔之。八月,帝及金师战于宣平之会河川,败之。九月,拔德兴府,居庸关守将遁去。遮别遂入关,抵中都。
冬月,袭金群牧监,驱其马而还。耶律阿海降,入见帝于行在所。皇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分徇云内、东胜、武、朔等州,下之。是冬,驻跸金之北境。刘伯林、夹谷长哥等来降。
七年壬申春正月,耶律留哥聚众于隆安,自为都元帅,遣使来附。帝破昌、桓、抚等州。金将纥石烈九斤等率兵三十万来援,帝与战于貛兒觜,大败之。秋,围西京。金元帅左都监奥屯襄率师来援,帝遣兵诱至密谷口,逆击之,尽殪。复攻西京,帝中流矢,遂撤围。九月,察罕克奉圣州。冬十二月甲申,遮别攻东京不拔,即引去,夜驰还,袭克之。
八年癸酉春,耶律留哥自立为辽王,改元元统。秋七月,克宣德府,遂攻德兴府。皇子拖雷、驸马赤驹先登,拔之。帝进至怀来,及金行省完颜纲、元帅高琪战,败之,追至北口。金兵保居庸。诏可忒、薄刹守之,遂趋涿鹿。金西京留守忽沙虎遁去。帝出紫荆关,败金师于五回岭,拔涿、易二州。契丹讹鲁不兒等献北口,遮别遂取居庸,与可忒、薄刹会。八月,金忽沙虎弑其主允济,迎丰王珣立之。是秋,分兵三道:命皇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为右军,循太行而南,取保、遂、安肃、安、定、邢、洺、磁、相、卫、辉、怀、孟,掠泽、潞、辽、沁、平阳、太原、吉、隰,拔汾、石、岚、忻、代、武等州而还;皇弟哈撒兒及斡陈那颜、拙赤、薄刹为左军,遵海而东,取蓟州、平、滦、辽西诸郡而还;帝与皇子拖雷为中军,取雄、霸、莫、安、河间、沧、景、献、深、祁、蠡、冀、恩、濮、开、滑、博、济、泰安、济南、滨、棣、益都、淄、潍、登、莱、沂等郡。复命木华黎攻密州,屠之。史天倪、萧勃迭率众来降,木华黎承制并以为万户。帝至中都,三道兵还,合屯大口。是岁,河北郡县尽拔,唯中都、通、顺、真定、清、沃、大名、东平、德、邳、海州十一城不下。
九年甲戌春三月,驻跸中都北郊。诸将请乘胜破燕,帝不从,乃遣使谕金主曰:“汝山东、河北郡县悉为我有,汝所守惟燕京耳。天既弱汝,我复迫汝于险,天其谓我何?我今还军,汝不能犒师以弭我诸将之怒耶?”金主遂遣使求和,奉卫绍王女岐国公主及金帛、童男女五百、马三千以献,仍遣其丞相完颜福兴送帝出居庸。夏五月,金主迁汴,以完颜福兴及参政抹撚尽忠辅其太子守忠,留守中都。六月,金糺军斫答等杀其主帅,率众来降。诏三摸合、石抹明安与斫答等围中都。帝避暑鱼兒泺。秋七月,金太子守忠走汴。冬十月,木华黎征辽东,高州卢琮、金朴等降。锦州张鲸杀其节度使,自立为临海王,遣使来降。
十年乙亥春正月,金右副元帅蒲察七斤以通州降,以七斤为元帅。二月,木华黎攻北京,金元帅寅答虎、乌古伦以城降,以寅答虎为留守,吾也而权兵马都元帅镇之。兴中府元帅石天应来降,以天应为兴中府尹。三月,金御史中丞李英等率师援中都,战于霸州,败之。夏四月,克清、顺二州。诏张鲸总北京十提控兵从南征,鲸谋叛,伏诛。鲸弟致遂据锦州,僭号汉兴皇帝,改元兴龙。五月庚申,金中都留守完颜福兴仰药死,抹撚尽忠弃城走,明安入守之。是月,避暑桓州凉泾,遣忽都忽等籍中都帑藏。秋七月,红罗山寨主杜秀降,以秀为锦州节度使。遣乙职里往谕金主以河北、山东未下诸城来献,及去帝号为河南王,当为罢兵,不从。诏史天倪南征,授右副都元帅,赐金虎符。八月,天倪取平州,金经略使乞住降。木华黎遣史进道等攻广宁府,降之。是秋,取城邑凡八百六十有二。
冬月,金宣抚蒲鲜万奴据辽东,僭称天王,国号大真,改元天泰。十一月,耶律留哥来朝,以其子斜阇入侍。史天祥讨兴州,擒其节度使赵守玉。
十一年丙子春,还庐朐河行宫。张致陷兴中府,木华黎讨平之。秋,撒里知兀三摸合拔都鲁率师由西夏趋关中,遂越潼关,获金西安军节度使尼庞古薄鲁虎,拔汝州等郡,抵汴京而还。冬十月,薄鲜万奴降,以其子帖哥入侍。既而复叛,僭称东夏。
十二年丁丑夏,盗祁和尚据武平,史天祥讨平之,遂擒金将巢元帅以献。察罕破金监军夹谷于霸州,金求和,察罕乃还。秋八月,以木华黎为太师,封国王,将蒙古、糺、汉诸军南征,拔遂城、蠡州。冬,克大名府,遂东定益都、淄、登、莱、潍、密等州。是岁,秃满部民叛,命钵鲁完、朵鲁伯讨平之。
十三年戊寅秋八月,兵出紫荆口,获金行元帅事张柔,命还其旧职。木华黎自西京入河东,克太原、平阳及忻、代、泽、潞、汾、霍等州。金将武仙攻满城,张柔击败之。是年,伐西夏,围其王城,夏主李遵顼出走西凉。契丹六哥据高丽江东城,命哈真、札剌率师平之;高丽王皞遂降,请岁贡方物。
十四年己卯春,张柔败武仙,降祁阳、曲阳、中山等城。夏六月,西域杀使者,帝率师亲征,取讹答剌城,擒其酋哈只兒只兰秃。秋,木华黎克岢岚、吉、隰等州,进攻绛州,拔其城,屠之。
十五年庚辰春三月,帝克蒲华城。夏五月,克寻思干城,驻跸也兒的石河。秋,攻斡脱罗兒城,克之。木华黎徇地至真定,武仙出降。以史天倪为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行府事,仙副之。东平严实籍彰德、大名、磁、洺、恩、博、滑、浚等州户三十万来归,木华黎承制授实金紫光禄大夫、行尚书省事。冬,金邢州节度使武贵降。木华黎攻东平,不克,留严实守之,撤围趋洺州,分兵徇河北诸郡。是岁,授董俊龙虎卫上将军、右副都元帅。
十六年辛巳春,帝攻卜哈兒、薛迷思干等城,皇子术赤攻养吉干、八兒真等城,并下之。夏四月,驻跸铁门关,金主遣乌古孙仲端奉国书请和,称帝为兄,不允。金东平行省事忙古弃城遁,严实入守之。宋遣苟梦玉来请和。夏六月,宋涟水忠义统辖石珪率众来降,以珪为济、兗、单三州总管。秋,帝攻班勒纥等城,皇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分攻玉龙杰赤等城,下之。冬十月,皇子拖雷克马鲁察叶可、马鲁、昔剌思等城。木华黎出河西,克葭、绥德、保安、鄜、坊、丹等州,进攻延安,不下。十一月,宋京东安抚使张琳以京东诸郡来降,以琳为沧、景、滨、棣等州行都元帅。是岁诏谕德顺州。
十七年壬午春,皇子拖雷克徒思、匿察兀兒等城,还经木剌夷国,大掠之,渡搠搠阑河,克也里等城。遂与帝会,合兵攻塔里寒寨,拔之。木华黎军克乾、泾、邠、原等州,攻凤翔,不下。夏,避暑塔里寒寨。西域主札阑丁出奔,与灭里可汗合,忽都忽与战不利。帝自将击之,擒灭里可汗。札阑丁遁去,遣八剌追之,不获。秋,金复遣乌古孙仲端来请和,见帝于回鹘国。帝谓曰:“我向欲汝主授我河朔地,令汝主为河南王,彼此罢兵,汝主不从。今木华黎已尽取之,乃始来请耶?”仲端乞哀,帝曰:“念汝远来,河朔既为我有,关西数城未下者,其割付我,令汝主为河南王,勿复违也。”仲端乃归。金平阳公胡天祚以青龙堡降。冬十月,金河中府来附,以石天应为兵马都元帅守之。
十八年癸未春三月,太师国王木华黎薨。夏,避暑八鲁弯川。皇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及八剌之兵来会,遂定西域诸城,置达鲁花赤监治之。冬十月,金主珣殂,子守绪立。是岁,宋复遣苟梦玉来。
十九年甲申夏,宋大名总管彭义斌侵河北,史天倪与战于恩州,败之。是岁,帝至东印度国,角端见,班师。
二十年乙酉春正月,还行宫。二月,武仙以真定叛,杀史天倪。董俊判官李全亦以中山叛。三月,史天泽击仙走之,复真定。夏六月,彭义斌以兵应仙,天泽御于赞皇,擒斩之。
二十一年丙戌春正月,帝以西夏纳仇人亦喝翔昆及不遣质子,自将伐之。
二月,取黑水等城。夏,避暑于浑垂山。取甘、肃等州。秋,取西凉府搠罗、河罗等县,遂逾沙陀,至黄河九渡,取应里等县。九月,李全执张琳,郡王带孙进兵围全于益都。冬十一月庚申,帝攻灵州,夏遣嵬名令公来援。丙寅,帝渡河击夏师,败之。丁丑,五星聚见于西南。驻跸盐州川。十二月,李全降。授张柔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是岁,皇子窝阔台及察罕之师围金南京,遣唐庆责岁币于金。
二十二年丁亥春,帝留兵攻夏王城,自率师渡河攻积石州。二月,破临洮府。
三月,破洮、河、西宁二州。遣斡陈那颜攻信都府,拔之。夏四月,帝次龙德,拔德顺等州,德顺节度使爱申、进士马肩龙死焉。五月,遣唐庆等使金。闰月,避暑六盘山。六月,金遣完颜合周、奥屯阿虎来请和。帝谓群臣曰:“朕自去冬五星聚时,已尝许不杀掠,遽忘下诏耶。今可布告中外,令彼行人亦知朕意。”是月,夏主李晛降。帝次清水县西江。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临崩谓左右曰:“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遽破。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则下兵唐、邓,直捣大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赴援,人马疲弊,虽至弗能战,破之必矣。”言讫而崩,寿六十六,葬起辇谷。至元三年冬十月,追谥圣武皇帝。至大二年冬十一月庚辰,加谥法天启运圣武皇帝,庙号太祖。在位二十二年。
帝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灭国四十,遂平西夏。其奇勋伟迹甚众,惜乎当时史官不备,或多失于纪载云。
戊子年。是岁,皇子拖雷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