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史
- ▪ 列传第二十七
- ▪ ▪ 别兒怯不花
- ▪ ▪ 太平
- ▪ ▪ 铁木兒塔识
- ▪ ▪ 达识帖睦迩
- ▪ 列传第二十八
- ▪ ▪ 太不花
- ▪ ▪ 察罕帖木兒扩廓帖木兒
- ▪ 列传第二十九
- ▪ ▪ 答失八都鲁
- ▪ ▪ 庆童
- ▪ ▪ 也速
- ▪ ▪ 彻里帖木兒
- ▪ ▪ 纳麟
- ▪ 列传第三十
- ▪ ▪ 马祖常
- ▪ ▪ 自当
- ▪ ▪ 阿荣
- ▪ ▪ 小云石海涯
- ▪ ▪ 泰不华
- ▪ ▪ 余阙
- ▪ 列传第三十一
- ▪ ▪ 答里麻
- ▪ ▪ 月鲁帖木兒
- ▪ ▪ 卜颜铁木兒
- ▪ ▪ 星吉
- ▪ ▪ 福寿
- ▪ ▪ 道童
- ▪ 列传第三十二
- ▪ ▪ 亦怜真班
- ▪ ▪ 廉惠山海牙
- ▪ ▪ 月鲁不花
- ▪ 列传第三十三
- ▪ ▪ 杨惟中
- ▪ ▪ 耶律楚材子铸附
- ▪ ▪ 粘合重山子南合
- ▪ 列传第三十四
- ▪ ▪ 张柔
- ▪ ▪ 史天倪
- ▪ ▪ 史天祥
- ▪ 本纪第一 太祖
- ▪ 本纪第二 太宗
- ▪ 本纪第三 宪宗
- ▪ 本纪第四 世祖一
- ▪ 本纪第五 世祖二
- ▪ 本纪第六 世祖三
- ▪ 本纪第七 世祖四
- ▪ 列传第三十五
- ▪ ▪ 董俊子文蔚 文用 文直 文忠
- ▪ ▪ 严实子忠济 忠嗣
- ▪ 列传第三十六
- ▪ ▪ 耶律留哥
- ▪ ▪ 刘伯林
- ▪ ▪ 郭宝玉
- ▪ ▪ 石天应
- ▪ ▪ 移剌捏兒
- ▪ ▪ 耶律秃花秃满答兒 忙古带
- ▪ ▪ 王子荣祖
- ▪ 列传第三十七
- ▪ ▪ 石抹也先
- ▪ ▪ 何伯祥子玮
- ▪ ▪ 李守贤
- ▪ ▪ 耶律阿海
- ▪ ▪ 何实
- ▪ ▪ 石抹明安
- ▪ ▪ 张荣
- ▪ ▪ 刘亨安
- ▪ ▪ 郝和尚拔都
- ▪ ▪ 赵瑨
- ▪ 列传第三十八
- ▪ ▪ 田雄
- ▪ ▪ 张拔都
- ▪ ▪ 薛塔剌海
- ▪ ▪ 王义
- ▪ ▪ 王玉忱附
- ▪ ▪ 赵迪
- ▪ ▪ 邸顺
- ▪ ▪ 王善子庆端附
- ▪ ▪ 杜丰
- ▪ ▪ 石抹孛迭兒
- ▪ ▪ 贾塔剌浑
- ▪ ▪ 奥敦世英
- ▪ ▪ 张荣
- ▪ ▪ 赵天锡贲亨
- ▪ ▪ 高闹兒
- ▪ 列传第三十九
- ▪ ▪ 张晋亨好古
- ▪ ▪ 王珍
- ▪ ▪ 杨杰只哥
- ▪ ▪ 刘通
- ▪ ▪ 岳存
- ▪ ▪ 张子良懋
- ▪ ▪ 唐庆
- ▪ ▪ 齐荣显
- ▪ ▪ 石天禄
- ▪ ▪ 石抹阿辛
- ▪ ▪ 刘斌思敬
- ▪ ▪ 赵柔
- ▪ 列传第四十
- ▪ ▪ 王玉汝
- ▪ ▪ 刘敏
- ▪ ▪ 王檝
- ▪ ▪ 焦德裕
- ▪ ▪ 石天麟
- ▪ ▪ 李邦瑞
- ▪ ▪ 杨奂
- ▪ ▪ 贾居贞
- ▪ ▪ 王守道
- ▪ ▪ 高宣
- ▪ 列传第四十一
- ▪ ▪ 石抹按只
- ▪ ▪ 谒只里
- ▪ ▪ 郑温
- ▪ ▪ 洪福源俊奇 君祥 万
- ▪ ▪ 郑鼎
- ▪ ▪ 李进
- ▪ 列传第四十二
- ▪ ▪ 汪世显德臣 良臣 惟正
- ▪ ▪ 史天泽格
- ▪ 本纪第八 世祖五
- ▪ 本纪第九 世祖六
- ▪ 本纪第十 世祖七
- ▪ 本纪第十一 世祖八
- ▪ 本纪第十二 世祖九
- ▪ 本纪第十三 世祖十
- ▪ 本纪第十四 世祖十一
- ▪ 列传第四十三
- ▪ ▪ 董文炳士元 士选
- ▪ ▪ 张弘范
- ▪ 列传第四十四
- ▪ ▪ 刘秉忠
- ▪ ▪ 张文谦
- ▪ ▪ 郝经
- ▪ 列传第四十五
- ▪ ▪ 姚枢
- ▪ ▪ 许衡
- ▪ ▪ 窦默李俊民附
- ▪ 列传第四十六
- ▪ ▪ 宋子贞
- ▪ ▪ 商挺
- ▪ ▪ 赵良弼
- ▪ ▪ 赵璧
- ▪ 列传第四十七
- ▪ ▪ 李谦
- ▪ ▪ 徐世隆
- ▪ ▪ 孟祺
- ▪ ▪ 阎复
- ▪ ▪ 高鸣
- ▪ ▪ 王磐
- ▪ ▪ 王鹗
- ▪ ▪ 李冶
- ▪ ▪ 李昶
- ▪ ▪ 刘肃
- ▪ ▪ 王思廉
- ▪ 列传第四十八
- ▪ ▪ 杨大渊文安附
- ▪ ▪ 刘整
- ▪ 列传第四十九
- ▪ ▪ 李忽兰吉
- ▪ ▪ 李庭
- ▪ ▪ 史弼
- ▪ ▪ 高兴
- ▪ ▪ 刘国杰
- ▪ 本纪第十五 世祖十二
- ▪ 本纪第十六 世祖十三
- ▪ 本纪第十七 世祖十四
- ▪ 本纪第十八 成宗一
- ▪ 本纪第十九 成宗二
- ▪ 本纪第二十 成宗三
- ▪ 列传第五十
- ▪ ▪ 张德辉
- ▪ ▪ 李德辉
- ▪ ▪ 张雄飞
- ▪ ▪ 马亨
- ▪ ▪ 程思廉
- ▪ ▪ 乌古孙泽
- ▪ ▪ 赵炳
- ▪ 列传第五十一
- ▪ ▪ 杨恭懿
- ▪ ▪ 王恂
- ▪ ▪ 郭守敬
- ▪ ▪ 魏初
- ▪ ▪ 焦养直
- ▪ ▪ 孟攀鳞
- ▪ ▪ 尚野
- ▪ ▪ 李之绍
- ▪ 列传第五十二
- ▪ ▪ 綦公直
- ▪ ▪ 张禧
- ▪ ▪ 解诚
- ▪ ▪ 管如德
- ▪ ▪ 赵匣剌
- ▪ ▪ 周全
- ▪ ▪ 孔元
- ▪ ▪ 硃国宝
- ▪ ▪ 张立
- ▪ ▪ 齐秉节
- ▪ ▪ 张万家奴
- ▪ ▪ 郭昂
- ▪ ▪ 杨赛因不花
- ▪ ▪ 鲜卑仲吉
- ▪ ▪ 完颜石柱
- ▪ 列传第五十三
- ▪ ▪ 罗璧
- ▪ ▪ 王綧
- ▪ ▪ 隋世昌
- ▪ ▪ 刘恩
- ▪ ▪ 石高山
- ▪ ▪ 巩彦晖
- ▪ ▪ 孟德
- ▪ ▪ 郑义
- ▪ ▪ 王昔剌
- ▪ ▪ 蔡珍
- ▪ ▪ 张泰亨
- ▪ ▪ 贺祉
- ▪ ▪ 张荣实
- ▪ ▪ 石抹狗狗
- ▪ ▪ 楚鼎
- ▪ ▪ 樊楫
- ▪ ▪ 张均
- ▪ ▪ 信苴日
- ▪ ▪ 赵宏伟
- ▪ 列传第五十四
- ▪ ▪ 吕掞
- ▪ ▪ 王国昌
- ▪ ▪ 谭资荣
- ▪ ▪ 张础
- ▪ ▪ 姜彧
- ▪ ▪ 张立道
- ▪ ▪ 张庭珍庭瑞
- ▪ ▪ 张惠
- ▪ ▪ 刘好礼
- ▪ ▪ 王恽
- ▪ 列传第五十五
- ▪ ▪ 刘宣
- ▪ ▪ 陈祐天祥
- ▪ ▪ 何荣祖
- ▪ ▪ 陈思济
- ▪ ▪ 秦长卿
- ▪ ▪ 赵与蒨
- ▪ ▪ 姚天福
- ▪ ▪ 许国祯
- ▪ 列传第五十六
- ▪ ▪ 张九思
- ▪ ▪ 高觿
- ▪ ▪ 贺仁杰
- ▪ ▪ 贾昔剌
- ▪ ▪ 刘哈剌八都鲁
- ▪ ▪ 石抹明里
- ▪ ▪ 谢仲温
- ▪ ▪ 王伯胜
- ▪ 列传第五十七
- ▪ ▪ 张炤
- ▪ ▪ 袁裕
- ▪ ▪ 张昉
- ▪ ▪ 郝彬
- ▪ ▪ 吴鼎
- ▪ ▪ 梁德圭
- ▪ ▪ 高源
- ▪ ▪ 杨湜
- ▪ ▪ 尚文
- ▪ ▪ 申屠致远
- ▪ ▪ 雷膺
- ▪ ▪ 胡祗皞
- ▪ ▪ 王利用
- ▪ ▪ 暢师文
- ▪ 本纪第二十一 成宗四
- ▪ 本纪第二十二 武宗一
- ▪ 本纪第二十三 武宗二
- ▪ 本纪第二十四 仁宗一
- ▪ 本纪第二十五 仁宗二
- ▪ 本纪第二十六 仁宗三
- ▪ 列传第五十八
- ▪ ▪ 刘因
- ▪ ▪ 吴澄
- ▪ 列传第五十九
- ▪ ▪ 程钜夫
- ▪ ▪ 赵孟頫
- ▪ ▪ 邓文原
- ▪ ▪ 袁桷
- ▪ ▪ 曹元用
- ▪ ▪ 齐履谦
- ▪ 列传第六十
- ▪ ▪ 燕公楠
- ▪ ▪ 崔斌
- ▪ ▪ 崔彧
- ▪ ▪ 叶李
- ▪ ▪ 马绍
- ▪ 列传第六十一
- ▪ ▪ 夹谷之奇
- ▪ ▪ 刘赓
- ▪ ▪ 耶律有尚
- ▪ ▪ 姚燧
- ▪ ▪ 郭贯
- ▪ ▪ 张孔孙
- ▪ ▪ 郝天挺
- ▪ 列传第六十二
- ▪ ▪ 张珪
- ▪ ▪ 李孟
- ▪ ▪ 张养浩
- ▪ ▪ 敬俨
- ▪ 列传第六十三
- ▪ ▪ 曹伯启
- ▪ ▪ 李元礼
- ▪ ▪ 王寿
- ▪ ▪ 王倚
- ▪ ▪ 刘正
- ▪ ▪ 谢让
- ▪ ▪ 韩若愚
- ▪ ▪ 赵师鲁
- ▪ ▪ 刘德温
- ▪ ▪ 尉迟德诚
- ▪ ▪ 秦起宗
- ▪ 列传第六十四
- ▪ ▪ 张思明
- ▪ ▪ 吴元珪
- ▪ ▪ 张升
- ▪ 本纪第二十七 英宗一
- ▪ 本纪第二十八 英宗二
- ▪ 本纪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
- ▪ 本纪第三十 泰定帝二
- ▪ 本纪第三十一 明宗
- ▪ 本纪第三十二 文宗一
- ▪ 列传第六十五
- ▪ ▪ 梁曾
- ▪ ▪ 刘敏中
- ▪ ▪ 王约
- ▪ ▪ 王结
- ▪ ▪ 宋
- ▪ ▪ 张伯淳
- ▪ 列传第六十六
- ▪ ▪ 贺胜
- ▪ ▪ 萧拜住
- ▪ 列传第六十七
- ▪ ▪ 耶律希亮
- ▪ ▪ 赵世延
- ▪ ▪ 孔思晦
- ▪ 列传第六十八
- ▪ ▪ 元明善
- ▪ ▪ 揭傒斯
- ▪ ▪ 虞集 弟槃 范梈
- ▪ ▪ 黄鳷
- ▪ 列传第六十九
- ▪ ▪ 张起岩
- ▪ ▪ 欧阳玄
- ▪ ▪ 宋本
- ▪ ▪ 谢端
- ▪ ▪ 许有壬
- ▪ 列传第七十
- ▪ ▪ 王守诚
- ▪ ▪ 王思诚
- ▪ ▪ 李好文
- ▪ ▪ 苏天爵
- ▪ ▪ 孛术鲁鋋子远附
- ▪ ▪ 李枿
- ▪ 列传第七十一
- ▪ ▪ 王都中
- ▪ ▪ 王克敬
- ▪ ▪ 任速哥
- ▪ ▪ 陈思谦
- ▪ ▪ 韩元善
- ▪ ▪ 崔敬
- ▪ 本纪第三十三 文宗二
- ▪ 本纪第三十四 文宗三
- ▪ 本纪第三十五 文宗四
- ▪ 本纪第三十六 文宗五
- ▪ 本纪第三十七 宁宗
- ▪ 本纪第三十八 顺帝一
- ▪ 本纪第三十九 顺帝二
- ▪ 本纪第四十 顺帝三
- ▪ 本纪第四十一 顺帝四
- ▪ 本纪第四十二 顺帝五
- ▪ 本纪第四十三 顺帝六
- ▪ 本纪第四十四 顺帝七
- ▪ 本纪第四十五 顺帝八
- ▪ 本纪第四十六 顺帝九
- ▪ 本纪第四十七 顺帝十
- ▪ 志第一 天文一
- ▪ ▪ 圭表
- ▪ ▪ 景符
- ▪ ▪ 简仪
- ▪ ▪ 仰仪
- ▪ ▪ 正方案
- ▪ ▪ 西域仪象
- ▪ ▪ 四海测验
- ▪ ▪ 日薄食晕珥及日变
- ▪ ▪ 月五星凌犯及星变上
- ▪ 志第二 天文二
- ▪ 志第三上 五行一
- ▪ 志第三下 五行二
- ▪ ▪ 水不润下
- ▪ 志第四 历一
- ▪ ▪ 冬至刻
- ▪ 志第五 历二
- ▪ ▪ 授时历议下
- ▪ 志第六 历三
- ▪ ▪ 授时历经上
- ▪ 志第七 历四
- ▪ ▪ 授时历经下
- ▪ 志第八 历五
- ▪ ▪ 庚午元历上
- ▪ 志第九 历六
- ▪ ▪ 庚午元历下
- ▪ 志第十 地理一
- ▪ 志第十一 地理二
- ▪ 志第十二 地理三
- ▪ ▪ 陕西诸道行御史台
- ▪ 志第十三 地理四
- ▪ 志第十四 地理五
- ▪ 志第十五 地理六
- ▪ 志第十六 河渠一
- ▪ 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
- ▪ ▪ 黄河
- ▪ 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
- ▪ ▪ 黄河
- ▪ 志第十八 礼乐一
- ▪ 志第十九 礼乐二
- ▪ ▪ 制乐始末
- ▪ 志第二十 礼乐三
- ▪ ▪ 郊祀乐章
- ▪ 志第二十一 礼乐四
- ▪ ▪ 郊祀乐舞
- ▪ 志第二十二 礼乐五
- ▪ ▪ 乐服
- ▪ 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
- ▪ 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
- ▪ ▪ 郊祀下
- ▪ 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
- ▪ ▪ 宗庙上
- ▪ 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
- ▪ ▪ 宗庙下
- ▪ 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
- ▪ ▪ 太社太稷
- ▪ 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
- ▪ ▪ 至正亲祀南郊
- ▪ 志第二十八 舆服一
- ▪ 志第二十九 舆服二
- ▪ ▪ 仪仗
- ▪ 志第三十 舆服三
- ▪ ▪ 仪卫
- ▪ 志第三十一 选举一
- ▪ 志第三十二 选举二
- ▪ ▪ 铨法上
- ▪ 志第三十三 选举三
- ▪ ▪ 铨法中
- ▪ 志第三十四 选举四
- ▪ ▪ 考课
- ▪ 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
- ▪ 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
- ▪ 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
- ▪ 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
- ▪ 列传第七十二
- ▪ ▪ 干文传
- ▪ ▪ 韩镛
- ▪ ▪ 吕思诚
- ▪ ▪ 汪泽民
- ▪ ▪ 李稷
- ▪ ▪ 盖苗
- ▪ 列传第七十三
- ▪ ▪ 张桢
- ▪ ▪ 归旸
- ▪ ▪ 成遵
- ▪ ▪ 曹鉴
- ▪ ▪ 张翥
- ▪ 列传第七十四
- ▪ ▪ 乌古孙良桢
- ▪ ▪ 贾鲁
- ▪ ▪ 褾鲁曾
- ▪ ▪ 贡师泰
- ▪ ▪ 周伯琦
- ▪ ▪ 吴当
- ▪ 列传第七十五
- ▪ ▪ 刘哈剌不花
- ▪ ▪ 董抟霄弟昂霄
- ▪ ▪ 王英
- ▪ ▪ 石抹宜孙迈里古思
- ▪ 列传第七十六 儒学一
- ▪ 列传第七十七 儒学二
- ▪ 列传第七十八 良吏一
- ▪ 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
- ▪ 志第四十 百官六
- ▪ 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
- ▪ 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
- ▪ ▪ 科目
- ▪ 志第四十二 食货一
- ▪ 志第四十三 食货二
- ▪ ▪ 岁课
- ▪ ▪ 盐法
- ▪ ▪ 茶法
- ▪ ▪ 酒醋课
- ▪ ▪ 商税
- ▪ ▪ 市舶
- ▪ 志第四十四 食货三
- ▪ ▪ 岁赐
- ▪ 志第四十五上 食货四
- ▪ ▪ 俸秩
- ▪ 志第四十五下 食货五
- ▪ ▪ 海运
- ▪ 志第四十六 兵一
- ▪ 志第四十七 兵二
- ▪ ▪ 宿卫
- ▪ 志第四十八 兵三
- ▪ ▪ 马政
- ▪ ▪ 屯田
- ▪ 列传第七十九 良吏二
- ▪ 列传第八十 忠义一
- ▪ 列传第八十一 忠义二
- ▪ 列传第八十二 忠义三
- ▪ 列传第八十三 忠义四
- ▪ 列传第八十四 孝友一
- ▪ 列传第八十五 孝友二
- ▪ 列传第八十六 隐逸
- ▪ 志第四十九 兵四
- ▪ ▪ 站赤
- ▪ ▪ 弓手
- ▪ 志第五十 刑法一
- ▪ ▪ 五刑
- ▪ 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
- ▪ ▪ 职制下
- ▪ 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
- ▪ ▪ 食货
- ▪ 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
- ▪ ▪ 诈伪
- ▪ ▪ 诉讼
- ▪ ▪ 斗殴
- ▪ ▪ 平反
- ▪ ▪ 杀伤
- ▪ ▪ 禁令
- ▪ ▪ 杂犯
- ▪ ▪ 捕亡
- ▪ ▪ 恤刑
- ▪ 表第一 后妃表
- ▪ 列传第八十七 列女一
- ▪ 列传第八十八 列女二
- ▪ 列传第八十九 释老
- ▪ 列传第九十 方技(工艺附)
- ▪ ▪ 工艺
- ▪ 列传第九十一 宦者
- ▪ 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
- ▪ 表第三 诸王表
- ▪ 表第四 诸公主表
- ▪ 表第五上 三公表
- ▪ 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
- ▪ 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
- ▪ 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
- ▪ 列传第一 后妃一
- ▪ 列传第二 睿宗
- ▪ ▪ 裕宗
- ▪ ▪ 显宗
- ▪ ▪ 顺宗
- ▪ 列传第三 后妃二
- ▪ 列传第四
- ▪ ▪ 秃剌
- ▪ ▪ 牙忽都
- ▪ ▪ 别里古台
- ▪ ▪ 术赤
- ▪ ▪ 宽彻普化
- ▪ ▪ 帖木兒不花
- ▪ 列传第五
- ▪ ▪ 特薛禅
- ▪ ▪ 阿剌兀思剔吉忽里
- ▪ ▪ 孛秃
- ▪ 列传第六
- ▪ ▪ 木华黎
- ▪ ▪ 博尔术
- ▪ ▪ 博尔忽
- ▪ 列传第七
- ▪ ▪ 曷思麦里
- ▪ ▪ 术赤台
- ▪ ▪ 镇海
- ▪ ▪ 察罕亦力撒合 立智理威
- ▪ ▪ 札八兒火者
- ▪ ▪ 肖乃台
- ▪ ▪ 吾也而
- ▪ 列传第八
- ▪ ▪ 速不台
- ▪ ▪ 按竺迩
- ▪ ▪ 畏答兒
- ▪ ▪ 博罗欢伯都
- ▪ ▪ 抄思
- ▪ 列传第九
- ▪ ▪ 巴而术阿而忒的斤
- ▪ ▪ 唵木海
- ▪ ▪ 铁迈赤虎都铁木禄
- ▪ ▪ 按扎兒
- ▪ ▪ 雪不台
- ▪ ▪ 昔里钤部
- ▪ ▪ 槊直腯鲁华
- ▪ ▪ 昔兒吉思
- ▪ ▪ 哈散纳
- ▪ 列传第十
- ▪ ▪ 召烈台抄兀兒
- ▪ ▪ 拜延八都鲁
- ▪ ▪ 阿术鲁
- ▪ ▪ 绍古兒
- ▪ ▪ 布智兒
- ▪ ▪ 赵阿哥潘
- ▪ ▪ 纯只海
- ▪ ▪ 苫彻拔都兒
- ▪ ▪ 怯怯里
- ▪ ▪ 塔不已兒
- ▪ ▪ 阿剌瓦而思
- ▪ ▪ 抄兒
- ▪ ▪ 也蒲甘卜
- ▪ ▪ 直脱兒
- ▪ ▪ 月里麻思
- ▪ ▪ 捏古剌
- ▪ ▪ 阿兒思兰
- ▪ ▪ 哈八兒秃
- ▪ ▪ 艾貌
- ▪ 列传第十一
- ▪ ▪ 塔本
- ▪ ▪ 哈剌亦哈赤北鲁
- ▪ ▪ 塔塔统阿
- ▪ ▪ 岳璘帖穆尔
- ▪ ▪ 速哥
- ▪ ▪ 忙哥撒兒
- ▪ ▪ 孟速思
- ▪ ▪ 李桢
- ▪ 列传第十二
- ▪ ▪ 赛典赤赡思丁子纳速剌丁 忽辛附
- ▪ ▪ 布鲁海牙
- ▪ ▪ 高智耀子睿附
- ▪ ▪ 铁哥
- ▪ 列传第十三
- ▪ ▪ 安童
- ▪ ▪ 廉希宪
- ▪ 列传第十四
- ▪ ▪ 伯颜
- ▪ 列传第十五
- ▪ ▪ 相威
- ▪ ▪ 阿术
- ▪ ▪ 阿里海牙
- ▪ ▪ 土土哈
- ▪ 列传第十六
- ▪ ▪ 来阿八赤
- ▪ ▪ 纽璘也速答兒附
- ▪ ▪ 阿剌罕
- ▪ ▪ 阿塔海
- ▪ ▪ 唆都百家奴
- ▪ ▪ 李恆
- ▪ 列传第十七
- ▪ ▪ 完泽
- ▪ ▪ 阿鲁浑萨理
- ▪ ▪ 彻里
- ▪ ▪ 不忽木
- ▪ 列传第十八
- ▪ ▪ 速哥
- ▪ ▪ 囊加歹
- ▪ ▪ 忙兀台
- ▪ ▪ 奥鲁赤
- ▪ ▪ 完者都
- ▪ ▪ 伯帖木兒
- ▪ ▪ 怀都
- ▪ ▪ 拜降
- ▪ ▪ 亦黑迷失
- ▪ 列传第十九
- ▪ ▪ 杭忽思
- ▪ ▪ 步鲁合答
- ▪ 列传第二十
- ▪ 列传第二十一
- ▪ 列传第二十二
- ▪ 列传第二十三
- ▪ 列传第九十二 奸臣
- ▪ 列传第九十三 叛臣
- ▪ 列传第九十四 逆臣
- ▪ 列传第九十五 外夷一
- ▪ ▪ 耽罗
- ▪ ▪ 日本
- ▪ ▪ 高丽
- ▪ 列传第九十六 外夷二
- ▪ ▪ 安南
- ▪ 列传第九十七 外夷三
- ▪ ▪ 暹
- ▪ ▪ 爪哇
- ▪ ▪ 琉求
- ▪ ▪ 三屿
- ▪ ▪ 缅
- ▪ ▪ 占城
- ▪ 附录
- ▪ ▪ 进元史表
- ▪ ▪ 纂修元史凡例
- ▪ 列传第二十四
- ▪ ▪ 脱烈海牙
- ▪ ▪ 察罕
- ▪ ▪ 曲枢
- ▪ ▪ 阿礼海牙
- ▪ ▪ 奕赫抵雅尔丁
- ▪ 列传第二十五
- ▪ ▪ 康里脱脱
- ▪ ▪ 燕铁木兒
- ▪ ▪ 伯颜
- ▪ ▪ 马札兒台
- ▪ ▪ 脱脱
- ▪ 列传第二十六
- ▪ ▪ 乃蛮台
- ▪ ▪ 朵兒只
- ▪ ▪ 阿鲁图
- ▪ ▪ 纽的该
- ▪ ▪ 朵尔直班
延祐元年春正月丁亥,授中书右丞刘正平章政事、商议中书省事。丙申,除四川酒禁。兴元、凤翔、泾州、邠州岁荒,禁酒。庚子,敕各省平章为首者及汉人省臣一员洛克承认有“反时观念和上帝的存在。体现了作者全部哲,专意访求遗逸,苟得其人,先以名闻,而后致之。以江浙行中书省左丞高昉为中书参知政事。丁未,诏改元延祐。释天下流以下罪囚,免上都、大都差税二年,其余被灾曾经赈济人户,免差税一年。庚戌,中书省臣秃忽鲁等以灾变乞罢免,不允。
二月庚申,立印经提举司。戊辰,大宁路地震。癸酉,荧惑犯东井。甲戌,以侍御史赵世延为中书参知政事。诏免蒙古地差税二年,商贾勿免。己卯,给钞六千三百锭,赈济良乡诸驿。壬午,以合散为中书右丞相、监修国史。癸未,以中书参政高昉为集贤学士。
三月壬辰,太阴掩荧惑。赐诸王塔失蒙古钞千锭、衣二袭。戊戌,真定、保定、河间民饥,给粮两月。己亥,白晕亘天,连环贯日。癸卯,暹国王遣其臣爱耽入贡。改南剑路曰延平,剑浦县曰南平。乙巳,以僧人作佛事,择释狱囚,命中书审察。丙午,封阿鲁秃为赵王。戊申,车驾幸上都。己酉,敕:“奸民宫其子为阉宦,谋避徭役者,罪之。”辛亥,命参知政事赵世延纲领国子学。癸丑,中书平章政事察罕致仕。晋宁民侯喜兒昆弟五人,并坐法当死,帝叹曰:“彼一家不幸而有是事,其择情轻者一人杖之,俾养父母,毋绝其祀。”
闰三月甲寅朔,敕减枢密知院冗员。辛酉,太阴犯舆鬼。罢咒僧月给俸。遣人视大都至上都驻跸之地,有侵民田者,计亩给直。丙寅,太阴犯太微东垣。丁丑,畿内及诸卫屯军饥,赈钞七千五百锭。汴梁、济宁、东昌等路,陇州、开州,青城、齐东、渭源、东明、长垣等县,陨霜杀桑果禾苗,归州告饥,出粮减价赈粜。马八兒国主昔剌木丁遣其臣爱思丁贡方物。
夏四月甲申朔,大宁路地震,有声如雷。丁亥,敕储称海、五河屯田粟,以备赈济。太常寺臣请立北郊,不允。升延庆寺秩正二品。西番诸驿贫乏,给钞万锭。曲鲁部畜牧毙耗,赈钞八百七十三锭。己丑,废真阳、含光二县,入英德州。壬辰,诸王脱脱薨,以月思别袭位。己酉,敕:“郡县官勤职者,加赐币帛。”以铁木迭兒录军国重事,监修国史。立回回国子监。帝以《资治通鉴》载前代兴亡治乱,命集贤学士忽都鲁都兒迷失及李孟择其切要者译写以进。武昌路饥,命发米减价赈粜。
五月甲寅朔,赐营王也先铁木兒钞万锭。戊午,辰星犯舆鬼。丁卯,赐李孟孝感县地二十八顷。禁诸王支属径取分地租赋扰民。敕岭北行省瘗阵没遗骼。乙亥,赈怯鲁连地贫乏者米三千石。丁丑,徙沧州治于长芦镇。戊寅,京兆为故儒臣许衡立鲁斋书院,降玺书旌之。庚辰,卢阳、麻阳二县以土贼作耗,蠲其地税赋。营王也先铁木兒支属贫乏,赈粮两月。武陵县霖雨,水溢,溺死居民,漂没庐舍禾稼,潭州、汉阳、思州民饥,并发廪减价粜赈之。肤施县大风、雹,损禾并伤人畜。六月戊子,敕:“内侍今后止授中官,勿畀文阶。”置云南行省儒学提举司。封河南省丞相卜怜吉带为河南王。壬辰,增置畿内州县同知、主簿各一员。诸王察八兒属户匮乏,给粮一岁,仍俾屯田以自赡。发军增垦河南芍陂等处屯田。乙未,荧惑犯右执法。戊申,增置两浙盐运司判官一员。甲辰,拘河西僧免输租赋玺书。敕:“诸王、戚里入觐者,趁夏时刍牧至上都,毋辄入京师,有事则遣使奏禀。”衡州、郴州、兴国、永州路、耒阳州饥,发廪减价赈粜。宣平、仁寿、白登县雹损稼,伤人畜。
秋七月乙卯,答即乃所部匮乏,户给粮二石。庚午,命中书省臣议复封赠,赐晋王也孙铁木兒部钞十万锭。诏开下番市舶之禁。赐卫王阿木哥等钞七千锭。乙亥,会福院越制奏旨除官,敕自今举人,听中书可否以闻。申饬私盐之禁。沅陵、卢溪二县水,武清县浑河堤决,淹没民田,发廪赈之。
八月戊子,车驾至大都。癸卯,升太常寺为太常礼仪院,秩正二品。丁未,冀宁、汴梁及武安、涉县地震,坏官民庐舍,武安死者十四人,涉县三百二十六人。台州、岳州、武冈、常德、道州等路水,发廪减价赈粜。九月壬戌,改提点教坊司事为大使。己巳,复以铁木迭兒为右丞相,合散为左丞相。罢陕西诸道行御史台,降仪凤卿为仪凤大使。肇庆、武昌、建德、建康、南康、江州、袁州、建昌、赣州、杭州、抚州、安丰等路水,发廪减价赈粜。
冬十月癸巳,升颍州万户府为中万户府。乙未,敕:“吏人转官,止从七品,在选者降等注授。”申饬内侍及诸司隔越中书奏请之禁。敕:“下番商贩须江浙省给牒以往,归则征税如制,私往者没其物。”遣官括淮民所佃闲田不输税者。丙申,复甘肃屯田,置沙瓜等处屯储总管万户府,秩正三品。乙巳,置恩平王塔思不花傅二人。庚戌,辰星犯东咸。监察御史言:“乞命枢密院设法教练士卒,应军官袭职者,试以武事而后任之。”制曰:“可。”遣张驴经理江南田粮。
十一月壬子,升司天台为司天监,秩正三品,赐银印。乙卯,改大同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为中都威卫使司。置保安军于麻阳县以御徭蛮。戊辰,以通政院使萧拜住为中书右丞。辛未,以翰林学士承旨答失蛮知枢密院事。癸酉,敕:“吏人贼行者黥其面。”大宁路地震,有声如雷。戊寅,铁木迭兒言:“比者僚属及六部诸臣,皆晚至早退,政务废弛。今后有如此者,视其轻重杖责之。臣或自惰,亦令诸人陈奏。”帝曰:“如更不悛,则罢不叙。”以前中书右丞相秃忽鲁知枢密院事。静安路饥,发粮赈之。诏检核浙西、江东、江西田税。
十二月壬午,汴梁、南阳、归德、汝宁、淮安水,敕禁酿酒,量加赈恤。癸未,赈诸王铁木兒不花部米五千石,秃满部二千石。辛卯,禁诸王、驸马、权势之人增价鬻盐。壬辰,诏定官员士庶衣服车舆制度。甲午,太阴犯舆鬼。己亥,敕中书省定议孔子五十三代孙当袭封衍圣公者以名闻。庚子,遣官浚杨州、淮安等处运河,以翰林学士承旨李孟复为中书平章政事。癸卯,太阴犯房。甲辰,太阴犯天江。乙巳,敕经界诸卫屯田。沔阳、归德、汝宁、安丰等处饥,发米赈之。
二年春正月乙卯,岁星犯舆鬼。戊午,怀孟、卫辉等处饥,发米赈之。己未,太白昼见。癸亥,太阴犯轩辕。丙寅,霖雨坏浑河堤堰,没民田,发卒补之。禁民炼铁。发卒浚漷州漕河。丁卯,太阴犯进贤。戊辰,晋宁等处民饥,给钞赈之。己巳,置大圣寿万安寺都总管府,秩正三品。庚午,立行用库于江阴州。敕以江南行台赃罚钞赈恤饥民。乙亥,诏遣宣抚使分十二道问民疾苦,黜陟官吏,并给银印。命中书省臣分领庶务。禁南人典质妻子贩买为驱。御史台臣言:“比年地震水旱,民流盗起,皆风宪顾忌失于纠察,宰臣燮理有所未至,或近侍蒙蔽,赏罚失当,或狱有冤滥,赋役繁重,以致乖和。宜与老成共议所由。”诏明言其事当行者以闻。诸王脱列铁木兒部阙食,以钞七千五百锭给之。益都、般阳、晋宁民饥,给钞、米赈之。
二月己卯朔,会试进士。戊子,太白昼见。癸巳,太白经天。甲午,诏禁民转鬻养子。丙申,赐诸王纳忽答兒金五十两、银二百五十两、钞五百锭。庚子,诏以公哥罗古罗思监藏班藏卜为帝师,赐玉印,仍诏天下。壬寅,云南王老的来朝。辰、沅洞蛮吴千道为寇,敕调兵捕之。乙巳,赐诸王月鲁铁木兒钞万锭。丙午,太白经天。是月,晋宁、宣德等处饥,给米、钞赈之。真州扬子县火,发米减价赈粜。
三月乙卯,廷试进士,赐护都沓兒、张起岩等五十六人及第、出身有差。丙辰,太阴色赤如赭。庚午,帝率诸王、百官奉玉册、玉宝,加上皇太后尊号,诏天下蠲逋欠税课。丁丑,以中书平章张驴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
夏四月戊寅朔,日有食之。辛巳,赐进士恩荣宴于翰林院。癸巳,敕亦思丹等部出征军,有后期及逃还者,并斩以徇。甲午,谕晋王也孙铁木兒,以先朝所赐惠州银矿洞归还有司。庚子,太阴犯垒壁阵。辛丑,赐会试下第举人七十以上从七流官致仕,六十以上府、州教授,余并授山长、学正,后勿援例。敕诸王分地仍以流官为达鲁花赤,各位所辟为副达鲁花赤。命李孟等类集累朝条格,俟成书,闻奏颁行。立规运提点所,秩五品,置官四员;广贮库,秩七品,置官三员;并隶寿福院。乙巳,车驾幸上都。宣徽院以供尚膳,遣人猎于归德,敕以其扰民,特罢之。加授特进上卿、玄教大宗师张留孙开府仪同三司。丙午,封诸王察八兒为汝宁王。潭州、江州、建昌、沅州饥,发廪赈粜。
五月戊申朔,改给各道廉访司银印,复立陕西诸道行御史台。贵赤张小厮等招户六千,勒还民籍。御史中丞王毅乞归养亲,不许。庚申,赐公主燕海牙钞千锭。辛酉,太阴犯天江。乙丑,秦州成纪县山移。是夜,疾风电雹,北山南移至夕河川,次日再移,平地突出土阜,高者二三丈,陷没民居。敕遣官核验赈恤。庚午,太白昼见。立海西、辽东鹰坊万户府,隶中政院。壬申,诸王撒都失里薨。甲戌,日赤如赭。加授宦者中尚卿续元晖昭文馆大学士。乙亥,日赤如赭。是月,发粟三百石,赈诸王按铁木兒等部贫民。奉元、龙兴、吉安、南康、临江、袁州、抚州、江州、建昌、赣州、南安、梅州、辰州、兴国、潭州、岳州、常德、武昌等路,南丰州、澧州等处饥,并发廪赈粜。六月辛巳,察罕脑兒诸驿乏食,给粮赈之。甲申,太白昼见,是夜太阴犯平道。乙未,徙陕西肃政廉访司于凤翔。戊戌,豳王南忽里等部困乏,给钞俾买马羊以济之。河决郑州。己亥,置汝宁王察八兒王傅官。辛丑,以济宁、益都亢旱,汰省宿卫士刍粟。癸卯,太白犯东井。丙午,辰星犯舆鬼。缅国主遣其子脱剌合等来贡方物。
秋七月庚戌,增兴和路治中一员。戊申,赐宣宁王铁木兒不花及其二弟钞万锭,并玉具、鞍勒、币帛。壬子,增尚舍寺官六员为八员,云需总管府增同知二员。癸丑,复赐晋王也孙铁木兒惠州银铁洞。甲寅,置诸王斡罗温孙王傅官四员,复陈州商水镇为南顿县,省两淮屯田总管府官四员,并提领所入提举司,改只合赤八剌合孙总管府为尚供府。乙卯,赣州土贼蔡五九聚众作乱,敕遣兵捕之。敕阿速卫户贫乏者,给牛、种、耕具,于连怯烈地屯田。甲子,江南湖广道奉使温迪罕言:“廉访司公田多取民租,宜复旧制。”从之。乙丑,升崇福院秩正二品。癸酉,赐卫王阿木哥钞万锭。命铁木迭兒总宣政院事,诏谕中外。是月,畿内大雨,漷州、昌平、香河、宝坻等县水,没民田庐;潭州、全州、永州路、茶陵州霖雨,江涨,没田稼,出米减价赈粜。
八月丙戌,赣州贼蔡五九陷汀州宁化县,僭称王号,诏遣江浙行省平章张驴等率兵讨之。己丑,车驾至自上都。乙未,台臣言:“蔡五九之变,皆由昵匝马丁经理田粮,与郡县横加酷暴,逼抑至此。新丰一县,撤民庐千九百区,夷墓扬骨,虚张顷亩,流毒居民,乞罢经理及冒括田租。”制曰:“可。”庚子,改辽阳省泰州为泰宁府。壬寅,增国子生百员,岁贡伴读四员。诏江浙行省印《农桑辑要》万部,颁降有司遵守劝课。旌表贵州达鲁花赤相元孙妻脱脱真死节,仍俾树碑任所。九月丁未,张驴以括田逼死九人,敕吏部尚书王居仁等鞫之。己酉,太阴犯房。甲寅,日色如赭。辛酉,太白犯左执法。壬戌,蔡五九众溃伏诛,余党悉平,敕赏军士讨捕功,并官其死事者子孙。己巳,徙典尤仓于赤斤之地。赐诸王别铁木兒永昌路及西凉州田租。
冬十月丙子朔,客星见太微垣。丁丑,封脱火赤为威宁郡王,赐金印,忽兒赤铁木兒不花为赵国公。庚辰,以淮西廉访使郭贯为中书参知政事。壬午,有事于太庙。给云南廉访司公田。乙未,升同知枢密院事铁木兒脱知枢密院事。授白云宗主沈明仁荣禄大夫、司空。丁酉,加授铁木迭兒太师。癸卯,八百媳妇蛮遣使献驯象二,赐以币帛。
十一月丙午,客星变为彗,犯紫微垣,历轸至壁十五宿,明年二月庚寅乃灭。辛未,以星变赦天下,减免各路差税有差。甲戌,封和世束为周王,赐金印。左丞相合散等言:“彗星之异,由臣等不才所致,愿避贤路。”帝曰:“此朕之愆,岂卿等所致?其复乃职,苟政有过差,勿惮于改。凡可以安百姓者,当悉言之,庶上下交修,天变可弭也。”十二月戊寅,赐云南行省参政汪长安虎符,预军政。庚寅,增置平江路行用库。癸巳,给钞买羊马,赈北边诸军。命省臣定拟封赠通例,俾高下适宜以闻。旌表汀州宁化县民赖禄孙孝行。
三年春正月乙巳,汉阳路饥,出米赈之。特授昔宝赤八剌合孙达鲁花赤脱欢金紫光禄大夫、太尉,仍给印。丙午,封前中书左丞相忽鲁答兒寿国公,增置晋王部断事官四员,都水太监二员,省卿一员。以真定、保定荐饥,禁畋猎。改直沽为海津镇。辛酉,升同知枢密院事买闾知院事。壬戌,赐上都开元寺江浙田二百顷,华严寺百顷,赐赵王阿鲁秃部钞二万锭。
二月丁丑,调海口屯储汉军千人,隶临清运粮万户府,以供转漕,给钞二千锭。戊寅,命湖广行省谕安南,归占城国主。置安远王丑汉王傅。河间、济南、滨棣等处饥,给粮两月。
三月辛亥,特授高丽王世子王暠开府仪同三司、沈王,加授将作院使吕天麟大司徒。甲寅,敕萧拜住及陕西、四川省臣各一员护送周王之云南,置周王常侍府,秩正二品,设常侍七员,中尉四员,谘议、记室各二员。置打捕鹰坊民匠总管府,设官六员,断事官八员;延福司、饮膳署官各六员;并隶周王常侍府。辛酉,升太史院秩正二品。癸亥,车驾幸上都。壬申,鹰坊孛罗等扰民于大同,敕拘还所奉玺书。禁天下春时畋猎。
夏四月癸酉朔,赐皇姊大长公主钞五千锭、币帛二百匹。河南流民群聚渡江,所过扰害,命行台、廉访司以见贮赃钞赈之。横州徭蛮为寇,命湖广省发兵讨捕。壬午,谕中书省,岁给卫王阿木哥钞万锭。敕卫辉、昌平守臣修殷比干、唐狄仁杰祠,岁时致祭。戊子,升印经提举司为广福监。己丑,升会福院秩正二品。癸巳,赐安远王丑汉金各五百雨、钞千锭、币帛二十匹。己亥,增置周王断事官二员。以淮东廉访司佥事苗好谦善课民农桑,赐衣一袭。庚子,以上都留守憨剌合兒知枢密院事,升殊祥院秩正二品。命中书省与御史台、翰林、集贤院集议封赠通制,著为令。辽阳盖州及南丰州饥,发仓赈之。
五月甲辰至戊申,日赤如赭。辛亥,以江西行省右丞相斡赤为大司徒。庚申,以大都留守伯铁木兒为中书平章政事,升中书右丞萧拜住为平章政事,左丞阿卜海牙为右丞,参政郭贯为左丞,参议不花为参知政事。庚午,置甘肃儒学提举司、辽阳金银铁冶提举司,秩并从五品。赐诸王迭里哥兒不花等金三百五十两、银一千二百两、钞三千二百锭、币帛有差。潭、永、宝庆、桂阳、澧、道、袁等路饥,发米赈粜。六月乙亥,制封孟轲父为邾国公,母为邾国宣献夫人。改诸王公臣分地郡邑同知、县丞为副达鲁花赤,中、下县及录事司增置副达鲁花赤一员。丙子,融、宾、柳州徭蛮叛,命湖广行省遣官督兵捕之。丁丑,敕:“大辟罪,临刑敢有横加刲割者,以重罪论。凡鞫囚,非强盗毋加酷刑。”戊寅,吴王朵列纳等部乏食,赈粮两月。己卯,诏谕百司各勤其职,毋隳废大政。甲申,给安远王丑汉分枢密院印。丁亥,封床兀兒为句容郡王。丁酉,赐周王从卫钞四十万锭。河决汴梁,没民居,辽阳之盖州饥,并发粮赈之。
秋七月壬子,命御史大夫伯忽、脱欢答剌罕拯治台纲,仍降诏宣谕中外。乙卯,封玉龙铁木兒为保恩王,赐金印。辛酉,赐普庆寺益都田百七十顷。丙寅,复以燕铁木兒知枢密院事。庚午,发高丽、女直、汉军千五百人,于滨州、辽河、庆云、赵州屯田。
八月癸酉,以兵部尚书乞塔为中书参知政事。己卯,车驾至自上都。戊戌,置织佛像工匠提调所,秩七品,设官二员。九月辛丑,复五条河屯田,以中书左丞郭贯为集贤大学士,集贤大学士王毅为中书左丞。庚戌,割上都宣德府奉圣州怀来、缙山二县隶大都路,改缙山县为龙庆州,帝生是县,特命改焉。癸丑,太白昼见。己未,冀宁、晋宁路地震。丙寅,太白经天。
冬十月辛未,以江南行台侍御史高昉为中书参知政事。壬申,有事于太庙。调四川军二千人、云南军三千人乌蒙等处屯田,置总管万户府,秩正三品,设官四员,隶云南省。壬午,河南路地震。甲申,太白犯斗。庚寅,敕五台灵鹫寺置铁冶提举司。乙未,赐豳王南忽里部钞四万锭。丁酉,修甘州城。申禁民有父在者,不得私贷人钱及鬻墓木。甘州、肃州等路饥,免田租。
十一月壬寅,命监察御史监治岭北钩校钱粮,半岁更代。大万宁寺住持僧米普云济以所佩国公印移文有司,紊乱官政,敕禁止之。乙巳,增集宁、砂井、净州路同知、府判、提控、案牍各一员。乙卯,改旧运粮提举司为大都陆运提举司,新运粮提举司为京畿运粮提举司,澧州路安抚司为安定军民府。
十二月庚午,以知枢密院事秃忽鲁为陕西行省左丞相。壬午,授嗣汉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太玄辅化体仁应道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箓,掌江南道教事。丁亥,立皇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兼中书令、枢密使,授以金宝,告天地宗庙。升同知枢密院事床兀兒知枢密院事。诸王按灰部乏食,给米三千一百八十六石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