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史
- ▪ 列传第二十七
- ▪ ▪ 别兒怯不花
- ▪ ▪ 太平
- ▪ ▪ 铁木兒塔识
- ▪ ▪ 达识帖睦迩
- ▪ 列传第二十八
- ▪ ▪ 太不花
- ▪ ▪ 察罕帖木兒扩廓帖木兒
- ▪ 列传第二十九
- ▪ ▪ 答失八都鲁
- ▪ ▪ 庆童
- ▪ ▪ 也速
- ▪ ▪ 彻里帖木兒
- ▪ ▪ 纳麟
- ▪ 列传第三十
- ▪ ▪ 马祖常
- ▪ ▪ 自当
- ▪ ▪ 阿荣
- ▪ ▪ 小云石海涯
- ▪ ▪ 泰不华
- ▪ ▪ 余阙
- ▪ 列传第三十一
- ▪ ▪ 答里麻
- ▪ ▪ 月鲁帖木兒
- ▪ ▪ 卜颜铁木兒
- ▪ ▪ 星吉
- ▪ ▪ 福寿
- ▪ ▪ 道童
- ▪ 列传第三十二
- ▪ ▪ 亦怜真班
- ▪ ▪ 廉惠山海牙
- ▪ ▪ 月鲁不花
- ▪ 列传第三十三
- ▪ ▪ 杨惟中
- ▪ ▪ 耶律楚材子铸附
- ▪ ▪ 粘合重山子南合
- ▪ 本纪第一 太祖
- ▪ 本纪第二 太宗
- ▪ 本纪第三 宪宗
- ▪ 本纪第四 世祖一
- ▪ 本纪第五 世祖二
- ▪ 本纪第六 世祖三
- ▪ 本纪第七 世祖四
- ▪ 列传第三十四
- ▪ ▪ 张柔
- ▪ ▪ 史天倪
- ▪ ▪ 史天祥
- ▪ 列传第三十五
- ▪ ▪ 董俊子文蔚 文用 文直 文忠
- ▪ ▪ 严实子忠济 忠嗣
- ▪ 列传第三十六
- ▪ ▪ 耶律留哥
- ▪ ▪ 刘伯林
- ▪ ▪ 郭宝玉
- ▪ ▪ 石天应
- ▪ ▪ 移剌捏兒
- ▪ ▪ 耶律秃花秃满答兒 忙古带
- ▪ ▪ 王子荣祖
- ▪ 列传第三十七
- ▪ ▪ 石抹也先
- ▪ ▪ 何伯祥子玮
- ▪ ▪ 李守贤
- ▪ ▪ 耶律阿海
- ▪ ▪ 何实
- ▪ ▪ 石抹明安
- ▪ ▪ 张荣
- ▪ ▪ 刘亨安
- ▪ ▪ 郝和尚拔都
- ▪ ▪ 赵瑨
- ▪ 列传第三十八
- ▪ ▪ 田雄
- ▪ ▪ 张拔都
- ▪ ▪ 薛塔剌海
- ▪ ▪ 王义
- ▪ ▪ 王玉忱附
- ▪ ▪ 赵迪
- ▪ ▪ 邸顺
- ▪ ▪ 王善子庆端附
- ▪ ▪ 杜丰
- ▪ ▪ 石抹孛迭兒
- ▪ ▪ 贾塔剌浑
- ▪ ▪ 奥敦世英
- ▪ ▪ 张荣
- ▪ ▪ 赵天锡贲亨
- ▪ ▪ 高闹兒
- ▪ 列传第三十九
- ▪ ▪ 张晋亨好古
- ▪ ▪ 王珍
- ▪ ▪ 杨杰只哥
- ▪ ▪ 刘通
- ▪ ▪ 岳存
- ▪ ▪ 张子良懋
- ▪ ▪ 唐庆
- ▪ ▪ 齐荣显
- ▪ ▪ 石天禄
- ▪ ▪ 石抹阿辛
- ▪ ▪ 刘斌思敬
- ▪ ▪ 赵柔
- ▪ 列传第四十
- ▪ ▪ 王玉汝
- ▪ ▪ 王守道
- ▪ ▪ 高宣
- ▪ ▪ 刘敏
- ▪ ▪ 王檝
- ▪ ▪ 焦德裕
- ▪ ▪ 石天麟
- ▪ ▪ 李邦瑞
- ▪ ▪ 杨奂
- ▪ ▪ 贾居贞
- ▪ 列传第四十一
- ▪ ▪ 石抹按只
- ▪ ▪ 谒只里
- ▪ ▪ 郑温
- ▪ ▪ 洪福源俊奇 君祥 万
- ▪ ▪ 郑鼎
- ▪ ▪ 李进
- ▪ 本纪第八 世祖五
- ▪ 本纪第九 世祖六
- ▪ 本纪第十 世祖七
- ▪ 本纪第十一 世祖八
- ▪ 本纪第十二 世祖九
- ▪ 本纪第十三 世祖十
- ▪ 本纪第十四 世祖十一
- ▪ 列传第四十二
- ▪ ▪ 汪世显德臣 良臣 惟正
- ▪ ▪ 史天泽格
- ▪ 列传第四十三
- ▪ ▪ 董文炳士元 士选
- ▪ ▪ 张弘范
- ▪ 列传第四十四
- ▪ ▪ 刘秉忠
- ▪ ▪ 张文谦
- ▪ ▪ 郝经
- ▪ 列传第四十五
- ▪ ▪ 姚枢
- ▪ ▪ 许衡
- ▪ ▪ 窦默李俊民附
- ▪ 列传第四十六
- ▪ ▪ 宋子贞
- ▪ ▪ 商挺
- ▪ ▪ 赵良弼
- ▪ ▪ 赵璧
- ▪ 列传第四十七
- ▪ ▪ 李谦
- ▪ ▪ 徐世隆
- ▪ ▪ 孟祺
- ▪ ▪ 阎复
- ▪ ▪ 高鸣
- ▪ ▪ 王磐
- ▪ ▪ 王鹗
- ▪ ▪ 李冶
- ▪ ▪ 李昶
- ▪ ▪ 刘肃
- ▪ ▪ 王思廉
- ▪ 列传第四十八
- ▪ ▪ 杨大渊文安附
- ▪ ▪ 刘整
- ▪ 本纪第十五 世祖十二
- ▪ 本纪第十六 世祖十三
- ▪ 本纪第十七 世祖十四
- ▪ 本纪第十八 成宗一
- ▪ 本纪第十九 成宗二
- ▪ 本纪第二十 成宗三
- ▪ 列传第四十九
- ▪ ▪ 李忽兰吉
- ▪ ▪ 李庭
- ▪ ▪ 史弼
- ▪ ▪ 高兴
- ▪ ▪ 刘国杰
- ▪ 列传第五十
- ▪ ▪ 张德辉
- ▪ ▪ 李德辉
- ▪ ▪ 张雄飞
- ▪ ▪ 马亨
- ▪ ▪ 程思廉
- ▪ ▪ 乌古孙泽
- ▪ ▪ 赵炳
- ▪ 列传第五十一
- ▪ ▪ 杨恭懿
- ▪ ▪ 王恂
- ▪ ▪ 郭守敬
- ▪ ▪ 魏初
- ▪ ▪ 焦养直
- ▪ ▪ 孟攀鳞
- ▪ ▪ 尚野
- ▪ ▪ 李之绍
- ▪ 列传第五十二
- ▪ ▪ 綦公直
- ▪ ▪ 张禧
- ▪ ▪ 解诚
- ▪ ▪ 管如德
- ▪ ▪ 赵匣剌
- ▪ ▪ 周全
- ▪ ▪ 孔元
- ▪ ▪ 硃国宝
- ▪ ▪ 张立
- ▪ ▪ 齐秉节
- ▪ ▪ 张万家奴
- ▪ ▪ 郭昂
- ▪ ▪ 杨赛因不花
- ▪ ▪ 鲜卑仲吉
- ▪ ▪ 完颜石柱
- ▪ 列传第五十三
- ▪ ▪ 罗璧
- ▪ ▪ 王綧
- ▪ ▪ 隋世昌
- ▪ ▪ 刘恩
- ▪ ▪ 石高山
- ▪ ▪ 巩彦晖
- ▪ ▪ 蔡珍
- ▪ ▪ 张泰亨
- ▪ ▪ 贺祉
- ▪ ▪ 张荣实
- ▪ ▪ 石抹狗狗
- ▪ ▪ 楚鼎
- ▪ ▪ 樊楫
- ▪ ▪ 张均
- ▪ ▪ 信苴日
- ▪ ▪ 赵宏伟
- ▪ ▪ 孟德
- ▪ ▪ 郑义
- ▪ ▪ 王昔剌
- ▪ 列传第五十四
- ▪ ▪ 张立道
- ▪ ▪ 张庭珍庭瑞
- ▪ ▪ 张惠
- ▪ ▪ 刘好礼
- ▪ ▪ 王恽
- ▪ ▪ 王国昌
- ▪ ▪ 姜彧
- ▪ ▪ 张础
- ▪ ▪ 吕掞
- ▪ ▪ 谭资荣
- ▪ 列传第五十五
- ▪ ▪ 刘宣
- ▪ ▪ 陈祐天祥
- ▪ ▪ 何荣祖
- ▪ ▪ 陈思济
- ▪ ▪ 秦长卿
- ▪ ▪ 赵与蒨
- ▪ ▪ 姚天福
- ▪ ▪ 许国祯
- ▪ 列传第五十六
- ▪ ▪ 高觿
- ▪ ▪ 贺仁杰
- ▪ ▪ 贾昔剌
- ▪ ▪ 刘哈剌八都鲁
- ▪ ▪ 石抹明里
- ▪ ▪ 谢仲温
- ▪ ▪ 王伯胜
- ▪ ▪ 张九思
- ▪ 本纪第二十一 成宗四
- ▪ 本纪第二十二 武宗一
- ▪ 本纪第二十三 武宗二
- ▪ 本纪第二十四 仁宗一
- ▪ 本纪第二十五 仁宗二
- ▪ 本纪第二十六 仁宗三
- ▪ 本纪第二十七 英宗一
- ▪ 本纪第二十八 英宗二
- ▪ 本纪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
- ▪ 本纪第三十 泰定帝二
- ▪ 本纪第三十一 明宗
- ▪ 本纪第三十二 文宗一
- ▪ 列传第五十七
- ▪ ▪ 张炤
- ▪ ▪ 袁裕
- ▪ ▪ 吴鼎
- ▪ ▪ 梁德圭
- ▪ ▪ 高源
- ▪ ▪ 杨湜
- ▪ ▪ 张昉
- ▪ ▪ 郝彬
- ▪ ▪ 尚文
- ▪ ▪ 申屠致远
- ▪ ▪ 雷膺
- ▪ ▪ 胡祗皞
- ▪ ▪ 王利用
- ▪ ▪ 暢师文
- ▪ 列传第五十八
- ▪ ▪ 刘因
- ▪ ▪ 吴澄
- ▪ 列传第五十九
- ▪ ▪ 程钜夫
- ▪ ▪ 赵孟頫
- ▪ ▪ 邓文原
- ▪ ▪ 袁桷
- ▪ ▪ 曹元用
- ▪ ▪ 齐履谦
- ▪ 列传第六十
- ▪ ▪ 燕公楠
- ▪ ▪ 崔斌
- ▪ ▪ 崔彧
- ▪ ▪ 叶李
- ▪ ▪ 马绍
- ▪ 列传第六十一
- ▪ ▪ 夹谷之奇
- ▪ ▪ 刘赓
- ▪ ▪ 耶律有尚
- ▪ ▪ 郝天挺
- ▪ ▪ 姚燧
- ▪ ▪ 郭贯
- ▪ ▪ 张孔孙
- ▪ 列传第六十二
- ▪ ▪ 张珪
- ▪ ▪ 李孟
- ▪ ▪ 张养浩
- ▪ ▪ 敬俨
- ▪ 列传第六十三
- ▪ ▪ 曹伯启
- ▪ ▪ 李元礼
- ▪ ▪ 王寿
- ▪ ▪ 王倚
- ▪ ▪ 刘正
- ▪ ▪ 谢让
- ▪ ▪ 韩若愚
- ▪ ▪ 赵师鲁
- ▪ ▪ 刘德温
- ▪ ▪ 尉迟德诚
- ▪ ▪ 秦起宗
- ▪ 列传第六十四
- ▪ ▪ 张思明
- ▪ ▪ 吴元珪
- ▪ ▪ 张升
- ▪ 本纪第三十三 文宗二
- ▪ 本纪第三十四 文宗三
- ▪ 本纪第三十五 文宗四
- ▪ 本纪第三十六 文宗五
- ▪ 本纪第三十七 宁宗
- ▪ 列传第六十五
- ▪ ▪ 梁曾
- ▪ ▪ 刘敏中
- ▪ ▪ 王约
- ▪ ▪ 王结
- ▪ ▪ 宋
- ▪ ▪ 张伯淳
- ▪ 列传第六十六
- ▪ ▪ 贺胜
- ▪ ▪ 萧拜住
- ▪ 列传第六十七
- ▪ ▪ 耶律希亮
- ▪ ▪ 赵世延
- ▪ ▪ 孔思晦
- ▪ 列传第六十八
- ▪ ▪ 元明善
- ▪ ▪ 揭傒斯
- ▪ ▪ 虞集 弟槃 范梈
- ▪ ▪ 黄鳷
- ▪ 列传第六十九
- ▪ ▪ 张起岩
- ▪ ▪ 欧阳玄
- ▪ ▪ 宋本
- ▪ ▪ 谢端
- ▪ ▪ 许有壬
- ▪ 列传第七十
- ▪ ▪ 李枿
- ▪ ▪ 王守诚
- ▪ ▪ 王思诚
- ▪ ▪ 李好文
- ▪ ▪ 苏天爵
- ▪ ▪ 孛术鲁鋋子远附
- ▪ 列传第七十一
- ▪ ▪ 王都中
- ▪ ▪ 王克敬
- ▪ ▪ 任速哥
- ▪ ▪ 陈思谦
- ▪ ▪ 韩元善
- ▪ ▪ 崔敬
- ▪ 本纪第三十八 顺帝一
- ▪ 本纪第三十九 顺帝二
- ▪ 本纪第四十 顺帝三
- ▪ 本纪第四十一 顺帝四
- ▪ 本纪第四十二 顺帝五
- ▪ 本纪第四十三 顺帝六
- ▪ 本纪第四十四 顺帝七
- ▪ 列传第七十二
- ▪ ▪ 干文传
- ▪ ▪ 韩镛
- ▪ ▪ 吕思诚
- ▪ ▪ 汪泽民
- ▪ ▪ 李稷
- ▪ ▪ 盖苗
- ▪ 列传第七十三
- ▪ ▪ 张桢
- ▪ ▪ 归旸
- ▪ ▪ 成遵
- ▪ ▪ 曹鉴
- ▪ ▪ 张翥
- ▪ 列传第七十四
- ▪ ▪ 乌古孙良桢
- ▪ ▪ 贾鲁
- ▪ ▪ 褾鲁曾
- ▪ ▪ 贡师泰
- ▪ ▪ 周伯琦
- ▪ ▪ 吴当
- ▪ 列传第七十五
- ▪ ▪ 刘哈剌不花
- ▪ ▪ 董抟霄弟昂霄
- ▪ ▪ 王英
- ▪ ▪ 石抹宜孙迈里古思
- ▪ 列传第七十六 儒学一
- ▪ 列传第七十七 儒学二
- ▪ 列传第七十八 良吏一
- ▪ 本纪第四十五 顺帝八
- ▪ 本纪第四十六 顺帝九
- ▪ 本纪第四十七 顺帝十
- ▪ 志第一 天文一
- ▪ ▪ 圭表
- ▪ ▪ 景符
- ▪ ▪ 简仪
- ▪ ▪ 仰仪
- ▪ ▪ 正方案
- ▪ ▪ 西域仪象
- ▪ ▪ 四海测验
- ▪ ▪ 日薄食晕珥及日变
- ▪ ▪ 月五星凌犯及星变上
- ▪ 志第二 天文二
- ▪ 志第三上 五行一
- ▪ 列传第七十九 良吏二
- ▪ 列传第八十 忠义一
- ▪ 列传第八十一 忠义二
- ▪ 列传第八十二 忠义三
- ▪ 列传第八十三 忠义四
- ▪ 列传第八十四 孝友一
- ▪ 列传第八十五 孝友二
- ▪ 志第三下 五行二
- ▪ ▪ 水不润下
- ▪ 志第四 历一
- ▪ ▪ 冬至刻
- ▪ 志第五 历二
- ▪ ▪ 授时历议下
- ▪ 志第六 历三
- ▪ ▪ 授时历经上
- ▪ 志第七 历四
- ▪ ▪ 授时历经下
- ▪ 志第八 历五
- ▪ ▪ 庚午元历上
- ▪ 列传第八十六 隐逸
- ▪ 列传第八十七 列女一
- ▪ 列传第八十八 列女二
- ▪ 列传第八十九 释老
- ▪ 列传第九十 方技(工艺附)
- ▪ ▪ 工艺
- ▪ 列传第九十一 宦者
- ▪ 志第九 历六
- ▪ ▪ 庚午元历下
- ▪ 志第十 地理一
- ▪ 志第十一 地理二
- ▪ 志第十二 地理三
- ▪ ▪ 陕西诸道行御史台
- ▪ 志第十三 地理四
- ▪ 志第十四 地理五
- ▪ 志第十五 地理六
- ▪ 列传第九十二 奸臣
- ▪ 列传第九十三 叛臣
- ▪ 列传第九十四 逆臣
- ▪ 志第十六 河渠一
- ▪ 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
- ▪ ▪ 黄河
- ▪ 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
- ▪ ▪ 黄河
- ▪ 志第十八 礼乐一
- ▪ 志第十九 礼乐二
- ▪ ▪ 制乐始末
- ▪ 志第二十 礼乐三
- ▪ ▪ 郊祀乐章
- ▪ 志第二十一 礼乐四
- ▪ ▪ 郊祀乐舞
- ▪ 志第二十二 礼乐五
- ▪ ▪ 乐服
- ▪ 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
- ▪ 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
- ▪ ▪ 郊祀下
- ▪ 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
- ▪ ▪ 宗庙上
- ▪ 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
- ▪ ▪ 宗庙下
- ▪ 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
- ▪ ▪ 太社太稷
- ▪ 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
- ▪ ▪ 至正亲祀南郊
- ▪ 志第二十八 舆服一
- ▪ 志第二十九 舆服二
- ▪ ▪ 仪仗
- ▪ 志第三十 舆服三
- ▪ ▪ 仪卫
- ▪ 志第三十一 选举一
- ▪ 志第三十二 选举二
- ▪ ▪ 铨法上
- ▪ 志第三十三 选举三
- ▪ ▪ 铨法中
- ▪ 志第三十四 选举四
- ▪ ▪ 考课
- ▪ 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
- ▪ 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
- ▪ 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
- ▪ 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
- ▪ 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
- ▪ 志第四十 百官六
- ▪ 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
- ▪ 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
- ▪ ▪ 科目
- ▪ 志第四十二 食货一
- ▪ 志第四十三 食货二
- ▪ ▪ 岁课
- ▪ ▪ 盐法
- ▪ ▪ 茶法
- ▪ ▪ 酒醋课
- ▪ ▪ 商税
- ▪ ▪ 市舶
- ▪ 志第四十四 食货三
- ▪ ▪ 岁赐
- ▪ 志第四十五上 食货四
- ▪ ▪ 俸秩
- ▪ 志第四十五下 食货五
- ▪ ▪ 海运
- ▪ 志第四十六 兵一
- ▪ 志第四十七 兵二
- ▪ ▪ 宿卫
- ▪ 志第四十八 兵三
- ▪ ▪ 马政
- ▪ ▪ 屯田
- ▪ 志第四十九 兵四
- ▪ ▪ 站赤
- ▪ ▪ 弓手
- ▪ 志第五十 刑法一
- ▪ ▪ 五刑
- ▪ 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
- ▪ ▪ 职制下
- ▪ 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
- ▪ ▪ 食货
- ▪ 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
- ▪ ▪ 诈伪
- ▪ ▪ 诉讼
- ▪ ▪ 斗殴
- ▪ ▪ 平反
- ▪ ▪ 杀伤
- ▪ ▪ 禁令
- ▪ ▪ 杂犯
- ▪ ▪ 捕亡
- ▪ ▪ 恤刑
- ▪ 表第一 后妃表
- ▪ 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
- ▪ 表第三 诸王表
- ▪ 表第四 诸公主表
- ▪ 表第五上 三公表
- ▪ 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
- ▪ 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
- ▪ 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
- ▪ 列传第一 后妃一
- ▪ 列传第二 睿宗
- ▪ ▪ 裕宗
- ▪ ▪ 显宗
- ▪ ▪ 顺宗
- ▪ 列传第三 后妃二
- ▪ 列传第四
- ▪ ▪ 秃剌
- ▪ ▪ 牙忽都
- ▪ ▪ 别里古台
- ▪ ▪ 术赤
- ▪ ▪ 宽彻普化
- ▪ ▪ 帖木兒不花
- ▪ 列传第五
- ▪ ▪ 阿剌兀思剔吉忽里
- ▪ ▪ 孛秃
- ▪ ▪ 特薛禅
- ▪ 列传第六
- ▪ ▪ 木华黎
- ▪ ▪ 博尔术
- ▪ ▪ 博尔忽
- ▪ 列传第七
- ▪ ▪ 术赤台
- ▪ ▪ 镇海
- ▪ ▪ 察罕亦力撒合 立智理威
- ▪ ▪ 札八兒火者
- ▪ ▪ 肖乃台
- ▪ ▪ 吾也而
- ▪ ▪ 曷思麦里
- ▪ 列传第八
- ▪ ▪ 博罗欢伯都
- ▪ ▪ 抄思
- ▪ ▪ 速不台
- ▪ ▪ 按竺迩
- ▪ ▪ 畏答兒
- ▪ 列传第九
- ▪ ▪ 铁迈赤虎都铁木禄
- ▪ ▪ 按扎兒
- ▪ ▪ 雪不台
- ▪ ▪ 昔里钤部
- ▪ ▪ 槊直腯鲁华
- ▪ ▪ 昔兒吉思
- ▪ ▪ 哈散纳
- ▪ ▪ 巴而术阿而忒的斤
- ▪ ▪ 唵木海
- ▪ 列传第十
- ▪ ▪ 布智兒
- ▪ ▪ 赵阿哥潘
- ▪ ▪ 纯只海
- ▪ ▪ 苫彻拔都兒
- ▪ ▪ 怯怯里
- ▪ ▪ 塔不已兒
- ▪ ▪ 阿剌瓦而思
- ▪ ▪ 抄兒
- ▪ ▪ 也蒲甘卜
- ▪ ▪ 直脱兒
- ▪ ▪ 月里麻思
- ▪ ▪ 捏古剌
- ▪ ▪ 阿兒思兰
- ▪ ▪ 哈八兒秃
- ▪ ▪ 艾貌
- ▪ ▪ 召烈台抄兀兒
- ▪ ▪ 拜延八都鲁
- ▪ ▪ 阿术鲁
- ▪ ▪ 绍古兒
- ▪ 列传第十一
- ▪ ▪ 塔本
- ▪ ▪ 哈剌亦哈赤北鲁
- ▪ ▪ 塔塔统阿
- ▪ ▪ 岳璘帖穆尔
- ▪ ▪ 速哥
- ▪ ▪ 忙哥撒兒
- ▪ ▪ 李桢
- ▪ ▪ 孟速思
- ▪ 列传第十二
- ▪ ▪ 赛典赤赡思丁子纳速剌丁 忽辛附
- ▪ ▪ 布鲁海牙
- ▪ ▪ 高智耀子睿附
- ▪ ▪ 铁哥
- ▪ 列传第十三
- ▪ ▪ 安童
- ▪ ▪ 廉希宪
- ▪ 列传第十四
- ▪ ▪ 伯颜
- ▪ 列传第十五
- ▪ ▪ 相威
- ▪ ▪ 阿术
- ▪ ▪ 阿里海牙
- ▪ ▪ 土土哈
- ▪ 列传第十六
- ▪ ▪ 来阿八赤
- ▪ ▪ 纽璘也速答兒附
- ▪ ▪ 阿剌罕
- ▪ ▪ 阿塔海
- ▪ ▪ 唆都百家奴
- ▪ ▪ 李恆
- ▪ 列传第十七
- ▪ ▪ 完泽
- ▪ ▪ 阿鲁浑萨理
- ▪ ▪ 彻里
- ▪ ▪ 不忽木
- ▪ 列传第十八
- ▪ ▪ 速哥
- ▪ ▪ 囊加歹
- ▪ ▪ 忙兀台
- ▪ ▪ 奥鲁赤
- ▪ ▪ 完者都
- ▪ ▪ 伯帖木兒
- ▪ ▪ 怀都
- ▪ ▪ 拜降
- ▪ ▪ 亦黑迷失
- ▪ 列传第十九
- ▪ ▪ 杭忽思
- ▪ ▪ 步鲁合答
- ▪ 列传第二十
- ▪ 列传第二十一
- ▪ 列传第二十二
- ▪ 列传第二十三
- ▪ 列传第九十五 外夷一
- ▪ ▪ 耽罗
- ▪ ▪ 日本
- ▪ ▪ 高丽
- ▪ 列传第九十六 外夷二
- ▪ ▪ 安南
- ▪ 列传第九十七 外夷三
- ▪ ▪ 暹
- ▪ ▪ 爪哇
- ▪ ▪ 琉求
- ▪ ▪ 三屿
- ▪ ▪ 缅
- ▪ ▪ 占城
- ▪ 附录
- ▪ ▪ 进元史表
- ▪ ▪ 纂修元史凡例
- ▪ 列传第二十四
- ▪ ▪ 脱烈海牙
- ▪ ▪ 察罕
- ▪ ▪ 曲枢
- ▪ ▪ 阿礼海牙
- ▪ ▪ 奕赫抵雅尔丁
- ▪ 列传第二十五
- ▪ ▪ 康里脱脱
- ▪ ▪ 燕铁木兒
- ▪ ▪ 伯颜
- ▪ ▪ 马札兒台
- ▪ ▪ 脱脱
- ▪ 列传第二十六
- ▪ ▪ 乃蛮台
- ▪ ▪ 朵兒只
- ▪ ▪ 阿鲁图
- ▪ ▪ 纽的该
- ▪ ▪ 朵尔直班
顺帝名妥欢帖睦尔,明宗之长子。母罕禄鲁氏,名迈来迪,郡王阿兒厮兰之裔孙也。初,太祖取西北诸国基本原理。《哲学的贫困》(1847年)在反对蒲鲁东唯心主义,阿兒厮兰率其众来降,乃封为郡王,俾领其部族。及明宗北狩,过其地,纳罕禄鲁氏。延祐七年四月丙寅,生帝于北方。
当泰定帝之崩,太师燕铁木兒与诸王、大臣迎立文宗。文宗既即位,以明宗嫡长,复遣使迎立之。明宗即位于和宁之北,而立文宗为皇太子。及明宗崩,文宗复正大位。至顺元年四月辛丑,明宗后八不沙被谗遇害,遂徙帝于高丽,使居大青岛中,不与人接。阅一载,复诏天下,言明宗在朔漠之时,素谓非其己子,移于广西之静江。
三年八月己酉,文宗崩,燕铁木兒请文宗后立太子燕帖古思,后不从,而命立明宗次子懿璘只班,是为宁宗。十一月壬辰,宁宗崩,燕铁木兒复请立燕帖古思,文宗后曰:“吾子尚幼,妥欢贴睦尔在广西,今年十三矣,且明宗之长子,礼当立之。”乃命中书左丞阔里吉思迎帝于静江。至良乡,具卤簿以迓之。燕铁木兒既见帝,并马徐行,具陈迎立之意。帝幼且畏之,一无所答。于是燕铁木兒疑之,故帝至京,久不得立。适太史亦言帝不可立,立则天下乱,以故议未决。迁延者数月,国事皆决于燕铁木兒,奏文宗后而行之。俄而燕铁木兒死,后乃与大臣定议立帝,且曰:“万岁之后,其传位于燕帖古思,若武宗、仁宗故事。”诸王宗戚奉上玺绶劝进。
四年六月己巳,帝即位于上都,诏曰:
洪惟我太祖皇帝,受命于天,肇造区夏;世祖皇帝,奄有四海,治功大备;列圣相传,丕承前烈。我皇祖武宗皇帝入纂大统,及致和之季,皇考明宗皇帝远居沙漠,札牙笃皇帝戡定内难,让以天下。我皇考宾天,札牙笃皇帝复正宸极。治化方隆,奄弃臣庶。今皇太后召大臣燕铁木兒、伯颜等曰:“昔者阔彻伯、脱脱木兒、只兒哈郎等谋逆,以明宗太子为名,又先为八不沙始以妒忌,妄构诬言,疏离骨肉。逆臣等既正其罪,太子遂迁于外。札牙笃皇帝后知其妄。寻至大渐,顾命有曰:‘朕之大位,其以朕兄子继之。’”时以朕远征南服,以朕弟懿璘只班登大位,以安百姓,乃遽至大故。皇太后体承札牙笃皇帝遗意,以武宗皇帝之元孙,明宗皇帝之世嫡,以贤以长,在予一人,遣使迎还。征集宗室诸王来会,合辞推戴。今奉皇太后勉进之笃,宗亲大臣恳请之至,以至顺四年六月初八日,即皇帝位于上都。於戏!惟天、惟祖宗全付予有家,栗栗危惧,若涉渊冰,罔知攸济。尚赖宗亲臣邻,交修不逮,以底隆平。其赦天下。
时有阿鲁辉帖木兒者,明宗亲臣也,言于帝曰:“天下事重,宜委宰相决之,庶可责其成功;若躬自听断,则必负恶名。”帝信之,由是深居宫中,每事无所专焉。辛未,命伯颜为太师、中书右丞相、上柱国、监修国史,兼奎章阁大学士,领学士院、太史院、回回、汉人司天监事;撒敦为太傅、左丞相。是月,大霖雨,京畿水平地丈余,饥民四十余万,诏以钞四万锭赈之。泾河溢,关中水灾。黄河大溢,河南水灾。两淮旱,民大饥。
秋七月,霖雨。潮州路水。己亥,太阴犯房宿。
八月壬申,巩昌徽州山崩。是月,立燕铁木兒女伯牙吾氏为皇后。
九月甲午,太阴犯填星。乙未,太阴犯天江。甲寅,中书省臣言:“官员递升,窒碍选法。今请自省、院、台官外,其余不许递升。”从之。丁巳,太阴犯填星。己未,太阴犯氐宿。庚申,诏太师、右丞相伯颜,太傅、左丞相撒敦,专理国家大事,其余官不得兼领三职。秦州山崩。赈恤宁夏饥民五万三千人一月。诏免儒人役。
冬十月甲子,太阴犯斗宿。丙寅,凤州山崩。戊辰,改元,诏曰:“在昔世祖皇帝,绍开丕图,稽古建元,立经陈纪,列圣相承,恪遵成宪。肆予冲人,嗣大历服,兹图治之云初,嘉与民而更始。乃新纪号,诞告多方,其以至顺四年为元统元年。于戏!一元运于四时,惟裁成之有道;大统绵于万世,思保佑于无疆。”中书省臣言:“凡朝贺遇雨,请便服行礼。”从之。己巳,加知枢密院事、答剌罕答里金紫光禄大夫。庚午,诏以察罕脑兒宣慰司人民,止令应当徽政院差发。癸酉,云南亻嵬罗土官浑邓马弄来贡方物,诏以其地升立散府。丁丑,依皇太后行年之数,释放罪囚二十七人。庚辰,奉文宗皇帝及太皇太后御容于大承天护圣寺,命左丞相撒敦为隆祥使,奉其祭祀。乙酉,诏以高邮府为伯颜食邑。戊子,封撒敦为荣王,食邑庐州。唐其势袭父封为太平王,进阶金紫光禄大夫。庚寅,中书省臣请集议武宗、英宗、明宗三朝皇后升祔。
十一月辛卯朔,罢富州金课。甲午,太阴犯垒壁阵。丙申,巩昌成纪县地裂山崩,令有司赈被灾人民。丁酉,享于太庙。辛丑,起棕毛殿。丙午,申饬盐运司。辛亥,江西、湖广、江浙、河南复立榷茶运司。追谥札牙笃皇帝为圣明元孝皇帝,庙号文宗。时寝庙未建,于英宗室次权结彩殿,以奉安神主。封伯颜为秦王,锡金印。是日,秦州山崩地裂。夜,太阴犯太微东垣上相。壬子,太阴犯填星。癸丑,太阴犯亢宿。乙卯,以燕铁木兒平江所赐田五百顷,复赐其子唐其势。罢河间大报恩寺诸色人匠总管府。江浙旱饥,发义仓粮、募富人入粟以赈之。诏秦王、右丞相伯颜,荣王、左丞相撒敦,统百官,总庶政。
十二月庚申,命伯颜提调彰德威武卫。乙丑,广西徭寇湖南,陷道州,千户郭震战死,寇焚掠而去。壬申,遣省、台官分理天下囚,罪状明者处决,冤者辨之,疑者谳之,淹滞者罪其有司。以奴列你他代其父塔剌赤为耽罗国军民安抚使司达鲁花赤,锡三珠虎符。癸酉,太阴犯鬼宿。甲戌,秃坚帖木兒致仕,锡太尉印,置僚属。乙亥,为皇太后置徽政院,设官属三百六十有六员。太白犯垒壁阵,太阴犯轩辕。己卯,太阴犯进贤。癸未,太阴犯东咸。
元统二年春正月庚寅朔,雨血于汴梁,着衣皆赤。辛卯,东平须城县、济宁济州、曹州济阴县水灾,民饥,诏以钞六万锭赈之。以御史大夫脱别台为中书平章政事,阿里海牙为河南行省左丞相。丁酉,享于太庙。戊戌,四川大盘洞蛮谋谷什用遣男谋者什用来贡方物,即其地立盘顺府,命谋谷什用为知府。遣吏部尚书帖住、礼部郎中智熙善使交趾,以《授时历》赐之。太阴犯轩辕。癸卯,敕僧道与民一体充役。己酉,以上文宗皇帝谥号,遣官告祭于南郊。庚戌,太阴犯房宿。甲寅,罢广教总管府,立行宣政院。乙卯,云南土酋姚安路总管高明来献方物,锡符印遣之。
二月己未朔,诏内外兴举学校。癸亥,广西徭寇边,杀官吏。广海官已除而未上者罪之。甲子,塞北东凉亭雹,民饥,诏上都留守发仓廪赈之。乙丑,命有司以时给宿卫冬衣。以燕不邻为太保,置僚属。戊辰,封也真也不干为昌宁王,锡金印。癸酉,太阴犯太微上相。丁丑,封皇姑妥妥辉为英寿大长公主。癸未,安丰路旱饥,敕有司赈粜麦万六千七百石。甲申,太庙木陛坏,遣官告祭。丁亥,太白经天。是月,滦河、漆河溢,永平诸县水灾,赈钞五千锭。瑞州路水,赈米一万石。
三月己丑朔,诏:“科举取士,国子学积分、膳学钱粮,儒人免役,悉依累朝旧制;学校官选有德行学问之人以充。”辛卯,以阴阳家言,罢造作四年。太阴犯填星。癸巳,广西徭贼复起,杀同知元帅吉列思,掠库物,遣右丞脱鲁迷失将兵讨之。复立西番巡捕都元帅府。罢广谊司,复立覆实司。赠吉烈思官,令其子孙袭职。庚子,杭州、镇江、嘉兴、常州、松江、江阴水旱疾疫,敕有司发义仓粮,赈饥民五十七万二千户。癸卯,月食既。甲辰,中书省臣言:“兴和路起建佛事,一路所费,为钞万三千五百三十余锭。请依上都、大都例,给膳僧钱,节其冗费。”从之。乙巳,中书省臣言:“益都、真定盗起,请选省、院官往督捕之,仍募能擒获者倍其赏,获三人者与一官。”从之。丁未,以河南行省左丞相阿里海牙为江浙行省左丞相。壬子,广西庆远府徭贼寇全州,诏平章政事探马赤统兵二万人击之。丁巳,诏:“蒙古、色目犯奸盗诈伪之罪者,隶宗正府;汉人、南人犯者,属有司。”是月,山东霖雨,水涌,民饥,赈粜米二万二千石。淮西饥,赈粜米二万石。湖广旱,自是月不雨至于八月。
夏四月戊午朔,日有食之。庚申,封宗室蛮子为文济王。乙丑,命顺元等处军民宣抚使、八番等处沿边宣慰使伯颜溥花承袭父职。丙寅,罢龙庆州黑峪道上胜火兒站。庚午,诏:“云南出征军士亡殁者,人赐钞二锭以葬。”壬申,命唐其势为总管高丽女直汉军万户府达鲁花赤,与马札兒台并为御史大夫。丁丑,太白经天。戊寅,太白昼见。己卯,奉圣明元孝皇帝文宗神主祔于太庙,躬行告祭之礼,乐用宫悬,礼三献。先是,御史台臣言:“郊庙,国之大典,王者必行亲祀之礼,所以尽尊尊、亲亲之诚,宜因升祔,有事于太庙。”帝从之。是日,罢夏季时享。诏加荣王、左丞相撒敦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录军国重事,食邑庐州。复立杭州四隅录事司。太白昼见。壬午,复如之。帝嘉许衡辅世祖以不杀一天下,特录其孙从宗为章佩监毕珍库提点。癸未,立盐局于京师南北城,官自卖盐,以革专利之弊。乙酉,中书省臣言:“佛事布施,费用太广,以世祖时较之,岁增金三十八锭、银二百三锭四十两、缯帛六万一千六百余匹、钞二万九千二百五十余锭。请除累朝期年忌日之外,余皆罢。”从之。是月,车驾时巡上都。益都、东平路水,设酒禁。大名路桑麦灾。成州旱饥,诏出库钞及发常平仓米赈之。河南旱,自是月不雨至于八月。
五月己丑,诏威武西宁王阿哈伯之子亦里黑赤袭其父封。宦者孛罗帖木兒传皇后旨,取盐一十万引入中政院。辛卯,以唐其势代撒敦为中书左丞相,撒敦仍商量中书省事。壬辰,命中书平章政事撒的领蒙古国子监。癸巳,罢洪教提点所。戊申,诏文济王蛮子镇大名,云南王阿鲁镇云南,给银字团牌。是月,中书省臣言:“江浙大饥,以户计者五十九万五百六十四,请发米六万七百石、钞二千八百锭,及募富人出粟,发常平、义仓赈之,并存海运粮七十八万三百七十石以备不虞。”从之。诏:“王侯宗戚军站、人匠、鹰坊、控鹤,但隶京师诸县者,令所在一体役之。”赠故中书平章政事王泰亨谥清宪。旧令,三品以上官,立朝有大节及有大功勋于王室者,得赐功臣号及谥。时浸冗滥失实,惟泰亨在中书时,安南请佛书,乞以《九经》赐之,使高丽不受礼遗,为尚书贫不能自给,故特赐是谥。赠漳州万户府知事阚文兴英毅侯,妻王氏贞烈夫人,庙号双节。六月丁巳朔,中书省臣言:“云南大理、中庆诸路,曩因脱肩、败狐反叛,民多失业,加以灾伤,民饥,请发钞十万锭,差官赈恤。”从之。戊午,淮河涨,淮安路山阳县满浦、清冈等处民畜房舍多漂溺。丙寅,宣德府水灾,出钞二千锭赈之。乙亥,唐其势辞左丞相不拜,复命撒敦为左丞相。辛巳,诏蒙古、色目人行父母丧。癸未,复立缮工司,造缯帛。乙酉,赠燕铁木兒公忠开济弘谟同德翊运佐命功臣、开府仪同三司、太师、中书右丞相,追封德王,谥忠武。是月,彰德雨白毛。大宁、广宁、辽阳、开元、沈阳、懿州水旱蝗,大饥,诏以钞二万锭,遣官赈之。
秋七月丁亥,戒阴阳人毋得于贵戚之家妄言祸福。辛卯,祭太祖、太宗、睿宗三朝御容。罢秋季时享。壬辰,帝幸大安阁。是日,宴侍臣于奎章阁。甲午,太白昼见。己亥,太白经天。壬寅,诏:“蒙古、色目人犯盗者免刺。”甲辰,太白经天,丙午,复如之。帝幸楠木亭。己酉,太白昼见。夜,有流星大如酒杯,色赤,长五尺余,光明烛地,起自天津,没于离宫之南。庚戌,太白经天,壬子,复如之。夜,荧惑犯鬼宿。癸丑、甲寅,太白复经天。是月,池州青阳、铜陵饥,发米一千石及募富民出粟赈之。
八月丙辰朔,太白经天,凡四日。戊午,祭社稷。癸亥,太白经天。丙寅至戊辰,太白复经天。辛未,赦天下。京师地震。鸡鸣山崩,陷为池,方百里,人死者甚众。自是日至甲戌,太白经天,丁丑、己卯,复如之;夜,犯轩辕。庚辰至壬午,太白复经天。癸未,中书平章政事阿里海牙罢。是月,南康路诸县旱蝗,民饥,以米十二万三千石赈粜之。九月庚寅,太白经天。辛卯,车驾还自上都。壬辰,太阴入南斗。癸巳,太白犯灵台。甲午,太白经天。徭贼陷贺州,发河南、江浙、江西、湖广诸军及八番义从军,命广西宣慰使、都元帅章伯颜将以击之。乙未,太白经天,己亥、壬寅,复如之。乙巳,太白犯太微垣。壬子,吉安路水灾,民饥,发粮二万石赈粜。夜,太白犯太微垣。
冬十月乙卯朔,正内外官朝会仪班次,一依品从。戊午,享于太庙。辛酉,以侍御史许有壬为中书参知政事。癸亥,太白犯太微上相,复犯进贤。丁卯,立湖广黎兵屯田万户府,统千户一十三所,每所兵千人,屯户五百,皆土人为之,官给田土、牛、种、农器,免其差徭。又创立武安县。移石山寨巡检司于清水寨,立霍丘县淮阴乡临水山巡检司,改乾宁军民安抚司曰乾宁安抚司。乙亥,太阴犯轩辕,太白犯填星。己卯,奉玉册、玉宝,上皇太后尊号曰赞天开圣仁寿徽懿昭宣皇太后,诏曰:“朕登大宝,君临万方,永惟大母拥佑之勤;神器奠安,海宇宁谧,实慈训之致然也。爰协众议,再举徽称,而皇太后以文宗皇帝未祔于庙,至诚谦抑,弗赐俞允。今告祔礼成,亦既阅岁,始徇所请。乃以吉日奉上尊号,思与普天同兹大庆,其赦天下。”免今年民租之半,内外官四品以下减一资。却天鹅之献。癸未,命台宪部官各举材堪守令者一人。
十一月戊子,中书省臣请发两宗船下番,为皇后营利。济南莱芜县饥,罢官冶铁一年。辛卯,赐行宣政院废寺钱一千锭以营公廨。乙未,填星犯亢宿。庚戌,荧惑犯太微垣。
是月,镇南王孛罗不花来朝。
十二月,立道州永明县白面墟、江华县涛墟巡检司各一,以镇遏徭贼。甲戌,诏整治学校。是岁,禁私创寺观庵院。僧道入钱五十贯,给度牒方出家。
至元元年春正月癸巳,申命廉访司察郡县劝农官勤惰,达大司农司以凭黜陟。乙未,立徽政院属官侍正府。丙午,云南妇人一产三男。
二月甲寅朔,革冗官。乙卯,车驾将田于柳林,御史台臣谏曰:“陛下春秋鼎盛,宜思文皇付托之重,致天下于隆平。况今赤县之民,供给繁劳,农务方兴,而驰骋冰雪之地,倘有衔橛之变,奈宗庙社稷何!”遂止。丁巳,立缥甸散府一,穆由甸、范陵甸军民长官司二。以蓟州宝坻县稻田提举司所辖田土赐伯颜。戊午,祭社稷。甲戌,荧惑逆行入太微。己卯,以上皇太后册、宝,遣官告祭天地。
三月癸未朔,诏遣五府官决天下囚。御史台臣言:“丞相已领军国重事,省、院、台官俱不得兼领各卫。”从之。平伐、都云、定云、酋长宝郎、天都虫等来降,即其地复立宣抚司,参用其土酋为官。辛卯,以上皇太后宝、册,遣官告祭太庙。壬辰,河州路大雪十日,深八尺,牛羊驼马冻死者十九,民大饥。丙申,中书省臣言:“甘肃甘州路十字寺奉安世祖皇帝母别吉太后于内,请定祭礼。”从之。丁酉,以沾益州所辖罗山、石梁、交水三县并归巡检司。月食。己亥,龙兴路饥,出粮九万九千八百石赈其民。庚子,御史台臣言:“高丽为国首效臣节,而近年屡遣使往选取媵妾,至使生女不举,女长不嫁,乞赐禁止。”从之。中书省臣言,帝生母太后神主宜于太庙安奉,命集议其礼。甲辰,山东、河间、两淮、福建四处增盐课一十八万五千引,中书请权罢征,止令催办正额。乙巳,以中书左丞王结、参知政事许有壬知经筵事。封安南世子陈端午为安南国王。是月,益都路沂水、日照、蒙阴、莒县旱饥,赈米一万石。
夏四月癸丑朔,诏:“诸官非节制军马者,不得佩金虎符。”辛酉,享于太庙。以江南行御史台中丞不花为中书省参知政事。壬戌,太阴犯左执法。丙寅,诏以钞五十万锭,命徽政院散给达达兀鲁思、怯薛丹、各爱马。己巳,加唐其势开府仪同三司。己卯,诏翰林国史院纂修累朝实录及后妃、功臣列传。庚辰,罢功德、典瑞、营缮、集庆、翊正、群玉、缮工、金玉珠翠诸提举司。以撒的为御史大夫。禁犯御名。是月,河南旱,赈恤芍陂屯军粮两月。
五月壬午朔,皇太后以膺受宝、册,恭谢太庙。丙戌,占城国遣其臣剌忒纳瓦兒撒来献方物,且言交趾遏其贡道,诏遣使宣谕交趾。戊子,车驾时巡上都。遣使者诣曲阜孔子庙致祭。加伯撒里金紫光禄大夫。壬辰,命严谥法,以绝冒滥。京畿民饥,诏有司议赈恤。癸卯,太阴犯垒壁阵。甲辰,伯颜请以右丞相让唐其势,诏不允,命唐其势为左丞相。是月,永新州饥,赈之。六月辛酉,有司言甘肃撒里畏兀产金银,请遣官税之。壬戌,太阴犯心宿。癸酉,禁服色不得僭上。乙亥,罢江淮财赋总管府所管杭州、平江、集庆三处提举司,以其事归有司。诏湖南宣慰使司兼都元帅府,总领所辖诸路镇守军马。庚辰,伯颜奏唐其势及其弟塔剌海谋逆,诛之。执皇后伯牙吾氏幽于别所。大霖雨。
秋七月辛巳朔,以马札兒台、阿察赤并为御史大夫。壬午,伯颜杀皇后伯牙吾氏于开平民舍。丁亥,享于太庙。壬辰,加马札兒台银青荣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领承徽寺。乙未,太阴犯垒壁阵。壬寅,专命伯颜为中书右丞相,罢左丞相不置。癸卯,立脱脱禾孙于察罕脑兒之地。乙巳,罢燕铁木兒、唐其势举用之人。戊申,诛答里及剌剌等于市,诏曰:“曩者文宗皇帝以燕铁木兒尝有劳伐,父子兄弟显列朝廷,而辄造事衅,出朕远方。文皇寻悟其妄,有旨传次于予。燕铁木兒贪利幼弱,复立朕弟懿璘质班,不幸崩殂。今丞相伯颜,追奉遗诏,迎朕于南,既至大都,燕铁木兒犹怀两端,迁延数月,天陨厥躬。伯颜等同时翊戴,乃正宸极。后撒敦、答里、唐其势相袭用事,交通宗王晃火帖木兒,图危社稷,阿察赤亦尝与谋,赖伯颜等以次掩捕,明正其罪。元凶构难,贻我皇太后震惊,朕用兢惕。永惟皇太后后其所生之子,一以至公为心,亲挈大宝,畀予兄弟,迹其定策两朝,功德隆盛,近古罕比。虽尝奉上尊号,揆之朕心,犹为未尽,已命大臣特议加礼。伯颜为武宗捍御北边,翼戴文皇,兹又克清大憝,明饬国宪,爰赐答剌罕之号,至于子孙,世世永赖。可赦天下。”是月西和州、徽州雨雹,民饥,发米赈贷之。
八月辛亥朔,荧惑犯氐宿。戊午,祭社稷。癸亥,诏以岐阳王完者帖木兒、知枢密院事帖木兒不花并为御史大夫。甲子,加完者帖木兒太傅。戊寅,道州、永兴水灾,发米五千石及义仓粮赈之。己卯,议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许有壬谏以为非礼,不从。是月,广西徭反,命湖广行省右丞完者讨之。沅州等处民饥,赈米二万七千七百石。九月庚辰朔,车驾驻扼胡岭。丙戌,赦。丁亥,封知枢密院事阔里吉思为宜国公,太保、中书平章政事定住为宣德王。夜,太阴犯斗宿。庚寅,太阴犯垒壁阵。庚子,加中书平章政事彻里帖木兒银青荣禄大夫。命有司造太皇太后玉册、玉宝。御史台臣言:“国朝初用宦官,不过数人,今内府执事不下千余。乞依旧制,裁减冗滥,广仁爱之心,省糜费之患。”从之。丙午, 诏以乌撒、乌蒙之地隶四川行省。是月,耒阳、常宁、道州民饥,以米万六千石并常平米赈粜之。车驾还自上都。以京畿盐换羊二万口。
冬十月甲寅,荧惑犯南斗。丙辰,以大司农塔失海牙为太尉,置僚属,商议中书省事。丁巳,以塔失帖木兒为太禧院使,议军国重事;流晃火帖木兒、答里、唐其势子孙于边地。诏海道都漕运万户府船户与民一体充役。壬戌,加御史大夫帖木兒不花银青荣禄大夫。癸亥,流御史大夫完者帖木兒于广海安置。完者帖木兒乃贼臣也先铁木兒骨肉之亲,监察御史以为言,故斥之。选省、院、台、宗正府通练刑狱之官,分行各道,与廉访司审决天下囚。甲子,太阴犯昴宿。丁卯,太阴犯斗宿。戊辰,太白昼见。以宗王亦思干兒弟撒昔袭其兄封。监察御史吕思诚等十九人劾奏彻里帖木兒之罪,不听,皆辞去,惟陈允文以不署名留。辛未,太皇太后玉册、玉宝成,遣官告祭于太庙。是月,以伯颜独任中书右丞相诏天下。
十一月庚辰,敕以所在儒学贡士庄田租给宿卫衣粮,诏罢科举。甲申,太白经天。乙酉,伯颜请内外官悉循资铨注,今后无得保举,涩滞选法,从之。癸巳,命知枢密院事马札兒台领武备寺。丙戌,太白经天。己丑,辰星犯房宿。甲午,以燕铁木兒、唐其势、答里所夺高丽田宅,还其王阿剌忒纳失里。丁酉,以户部尚书徐奭、吏部尚书定住参议中书省事。戊戌,召前知枢密院事福丁、失剌不花、撒兒的哥还京师。初,二人以帝未立,谋诛燕铁木兒,为所诬贬,故正之。己亥,太阴犯太微垣。庚子,太阴犯左执法。辛丑,下诏改元,诏曰:
朕祗绍天明,入纂丕绪,于今三年,夙夜寅畏,罔敢怠荒。兹者年谷顺成,海宇清谧,朕方增修厥德,日以敬天恤民为务,属太史上言,星文示儆。将朕德菲薄,有所未逮欤?天心仁爱,俾予以治,有所告戒欤?弭灾有道,善政为先。更号纪年,实惟旧典。惟世祖皇帝在位长久,天人协和,诸福咸至,祖述之志,良切朕怀。今特改元统三年仍为至元元年。遹遵成宪,诞布宽条,庶格祯祥,永绥景祚。赦天下。
立常平仓。丁未,赐知枢密院事彻里帖木兒三珠虎符。
十二月己酉朔,荆门州献紫芝。以廪给司属通政院。加知枢密院事阔里吉思银青荣禄大夫,兼左翊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壬子,太阴犯垒壁阵。乙卯,命云南行省造军士钱粮新旧之籍。丙辰,制省诸王、公主、驸马饮膳之费。诏征高丽王阿剌忒纳失里入朝。丁巳,诏伯颜领宫相府。戊午,日赤如赭。辛酉,太白犯垒壁阵。壬戌,拨庐州、饶州牧地一百顷,赐宣让王帖木兒不花。命四川、云南、江西行省保选蛮夷官以俟铨注。乙丑,奉玉册、玉宝,上太皇太后尊号曰赞天开圣徽懿宣昭贞文慈佑储善衍庆福元太皇太后,诏曰:“钦惟太皇太后,承九庙之托,启两朝之业,亲以大宝,付之眇躬。尚依拥佑之慈,恪遵仁让之训,爰极尊崇之典,以昭报本之忱。庸上徽称,宣告中外。”命宣政使末吉以司徒就第。太白犯轩辕夫人星。丙寅,太白经天,丁卯,复如之。夜,太阴犯右执法。庚午,太白经天,壬申,复如之。癸酉,岁星昼见。乙亥,太白、岁星皆昼见。丙子,安庆、蕲、黄地震。丁丑,西番贼起,遣兵击之。戊寅,蒙古国子监成。是日,太白经天,岁星昼见。是月,宝庆路饥,赈粜米三千石。
闰月乙酉,诏:“四川盐运司于盐井仍旧造盐,余井听民煮造,收其课十之三。”荧惑犯垒壁阵。丁亥,日赤如赭,凡三日。戊子,复以宗正府为大宗正府。壬辰,诏宗室脱脱木兒袭封荆王,赐金印,命掌忙来诸军,设立王府官属。丁酉,御史大夫撒的加银青荣禄大夫,领奎章阁,知经筵事。戊戌,御史台臣复劾奏中书平章政事彻里帖木兒罪,罢之。庚子,太阴犯心星。壬寅,流彻里帖木兒于南安。太阴犯箕宿。癸卯,太阴犯南斗。丙午,诏平章政事塔失海牙领都水、度支二监。是年,江西大水,民饥,赈粜米七万七千石。赐天下田租之半。凡有妻室之僧,令还俗为民,既而复听为僧。移犍为县还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