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史
- ▪ 列传第二十七
- ▪ ▪ 别兒怯不花
- ▪ ▪ 太平
- ▪ ▪ 铁木兒塔识
- ▪ ▪ 达识帖睦迩
- ▪ 列传第二十八
- ▪ ▪ 太不花
- ▪ ▪ 察罕帖木兒扩廓帖木兒
- ▪ 列传第二十九
- ▪ ▪ 答失八都鲁
- ▪ ▪ 庆童
- ▪ ▪ 也速
- ▪ ▪ 彻里帖木兒
- ▪ ▪ 纳麟
- ▪ 列传第三十
- ▪ ▪ 马祖常
- ▪ ▪ 自当
- ▪ ▪ 阿荣
- ▪ ▪ 小云石海涯
- ▪ ▪ 泰不华
- ▪ ▪ 余阙
- ▪ 列传第三十一
- ▪ ▪ 答里麻
- ▪ ▪ 月鲁帖木兒
- ▪ ▪ 卜颜铁木兒
- ▪ ▪ 星吉
- ▪ ▪ 福寿
- ▪ ▪ 道童
- ▪ 列传第三十二
- ▪ ▪ 亦怜真班
- ▪ ▪ 廉惠山海牙
- ▪ ▪ 月鲁不花
- ▪ 列传第三十三
- ▪ ▪ 杨惟中
- ▪ ▪ 耶律楚材子铸附
- ▪ ▪ 粘合重山子南合
- ▪ 列传第三十四
- ▪ ▪ 张柔
- ▪ ▪ 史天倪
- ▪ ▪ 史天祥
- ▪ 本纪第一 太祖
- ▪ 本纪第二 太宗
- ▪ 本纪第三 宪宗
- ▪ 本纪第四 世祖一
- ▪ 本纪第五 世祖二
- ▪ 本纪第六 世祖三
- ▪ 本纪第七 世祖四
- ▪ 列传第三十五
- ▪ ▪ 董俊子文蔚 文用 文直 文忠
- ▪ ▪ 严实子忠济 忠嗣
- ▪ 列传第三十六
- ▪ ▪ 耶律留哥
- ▪ ▪ 刘伯林
- ▪ ▪ 郭宝玉
- ▪ ▪ 石天应
- ▪ ▪ 移剌捏兒
- ▪ ▪ 耶律秃花秃满答兒 忙古带
- ▪ ▪ 王子荣祖
- ▪ 列传第三十七
- ▪ ▪ 郝和尚拔都
- ▪ ▪ 赵瑨
- ▪ ▪ 石抹也先
- ▪ ▪ 何伯祥子玮
- ▪ ▪ 李守贤
- ▪ ▪ 耶律阿海
- ▪ ▪ 何实
- ▪ ▪ 石抹明安
- ▪ ▪ 张荣
- ▪ ▪ 刘亨安
- ▪ 列传第三十八
- ▪ ▪ 田雄
- ▪ ▪ 张拔都
- ▪ ▪ 薛塔剌海
- ▪ ▪ 王义
- ▪ ▪ 王玉忱附
- ▪ ▪ 赵迪
- ▪ ▪ 邸顺
- ▪ ▪ 王善子庆端附
- ▪ ▪ 杜丰
- ▪ ▪ 石抹孛迭兒
- ▪ ▪ 贾塔剌浑
- ▪ ▪ 奥敦世英
- ▪ ▪ 张荣
- ▪ ▪ 赵天锡贲亨
- ▪ ▪ 高闹兒
- ▪ 列传第三十九
- ▪ ▪ 张晋亨好古
- ▪ ▪ 王珍
- ▪ ▪ 杨杰只哥
- ▪ ▪ 刘通
- ▪ ▪ 岳存
- ▪ ▪ 张子良懋
- ▪ ▪ 唐庆
- ▪ ▪ 齐荣显
- ▪ ▪ 石天禄
- ▪ ▪ 石抹阿辛
- ▪ ▪ 刘斌思敬
- ▪ ▪ 赵柔
- ▪ 列传第四十
- ▪ ▪ 王守道
- ▪ ▪ 高宣
- ▪ ▪ 王玉汝
- ▪ ▪ 刘敏
- ▪ ▪ 王檝
- ▪ ▪ 焦德裕
- ▪ ▪ 石天麟
- ▪ ▪ 李邦瑞
- ▪ ▪ 杨奂
- ▪ ▪ 贾居贞
- ▪ 列传第四十一
- ▪ ▪ 石抹按只
- ▪ ▪ 谒只里
- ▪ ▪ 郑温
- ▪ ▪ 洪福源俊奇 君祥 万
- ▪ ▪ 郑鼎
- ▪ ▪ 李进
- ▪ 列传第四十二
- ▪ ▪ 汪世显德臣 良臣 惟正
- ▪ ▪ 史天泽格
- ▪ 本纪第八 世祖五
- ▪ 本纪第九 世祖六
- ▪ 本纪第十 世祖七
- ▪ 本纪第十一 世祖八
- ▪ 本纪第十二 世祖九
- ▪ 本纪第十三 世祖十
- ▪ 本纪第十四 世祖十一
- ▪ 本纪第十五 世祖十二
- ▪ 本纪第十六 世祖十三
- ▪ 本纪第十七 世祖十四
- ▪ 本纪第十八 成宗一
- ▪ 本纪第十九 成宗二
- ▪ 本纪第二十 成宗三
- ▪ 列传第四十三
- ▪ ▪ 董文炳士元 士选
- ▪ ▪ 张弘范
- ▪ 列传第四十四
- ▪ ▪ 刘秉忠
- ▪ ▪ 张文谦
- ▪ ▪ 郝经
- ▪ 列传第四十五
- ▪ ▪ 姚枢
- ▪ ▪ 许衡
- ▪ ▪ 窦默李俊民附
- ▪ 列传第四十六
- ▪ ▪ 宋子贞
- ▪ ▪ 商挺
- ▪ ▪ 赵良弼
- ▪ ▪ 赵璧
- ▪ 列传第四十七
- ▪ ▪ 李谦
- ▪ ▪ 高鸣
- ▪ ▪ 王磐
- ▪ ▪ 王鹗
- ▪ ▪ 李冶
- ▪ ▪ 李昶
- ▪ ▪ 刘肃
- ▪ ▪ 王思廉
- ▪ ▪ 徐世隆
- ▪ ▪ 孟祺
- ▪ ▪ 阎复
- ▪ 列传第四十八
- ▪ ▪ 杨大渊文安附
- ▪ ▪ 刘整
- ▪ 列传第四十九
- ▪ ▪ 李忽兰吉
- ▪ ▪ 李庭
- ▪ ▪ 史弼
- ▪ ▪ 高兴
- ▪ ▪ 刘国杰
- ▪ 本纪第二十一 成宗四
- ▪ 本纪第二十二 武宗一
- ▪ 本纪第二十三 武宗二
- ▪ 本纪第二十四 仁宗一
- ▪ 本纪第二十五 仁宗二
- ▪ 本纪第二十六 仁宗三
- ▪ 本纪第二十七 英宗一
- ▪ 本纪第二十八 英宗二
- ▪ 本纪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
- ▪ 本纪第三十 泰定帝二
- ▪ 本纪第三十一 明宗
- ▪ 本纪第三十二 文宗一
- ▪ 列传第五十
- ▪ ▪ 张德辉
- ▪ ▪ 李德辉
- ▪ ▪ 张雄飞
- ▪ ▪ 马亨
- ▪ ▪ 程思廉
- ▪ ▪ 乌古孙泽
- ▪ ▪ 赵炳
- ▪ 列传第五十一
- ▪ ▪ 杨恭懿
- ▪ ▪ 王恂
- ▪ ▪ 郭守敬
- ▪ ▪ 魏初
- ▪ ▪ 焦养直
- ▪ ▪ 孟攀鳞
- ▪ ▪ 尚野
- ▪ ▪ 李之绍
- ▪ 列传第五十二
- ▪ ▪ 綦公直
- ▪ ▪ 张禧
- ▪ ▪ 解诚
- ▪ ▪ 管如德
- ▪ ▪ 赵匣剌
- ▪ ▪ 周全
- ▪ ▪ 孔元
- ▪ ▪ 硃国宝
- ▪ ▪ 张立
- ▪ ▪ 齐秉节
- ▪ ▪ 张万家奴
- ▪ ▪ 郭昂
- ▪ ▪ 杨赛因不花
- ▪ ▪ 鲜卑仲吉
- ▪ ▪ 完颜石柱
- ▪ 列传第五十三
- ▪ ▪ 孟德
- ▪ ▪ 郑义
- ▪ ▪ 王昔剌
- ▪ ▪ 罗璧
- ▪ ▪ 王綧
- ▪ ▪ 隋世昌
- ▪ ▪ 刘恩
- ▪ ▪ 石高山
- ▪ ▪ 巩彦晖
- ▪ ▪ 蔡珍
- ▪ ▪ 张泰亨
- ▪ ▪ 贺祉
- ▪ ▪ 张荣实
- ▪ ▪ 石抹狗狗
- ▪ ▪ 楚鼎
- ▪ ▪ 樊楫
- ▪ ▪ 张均
- ▪ ▪ 信苴日
- ▪ ▪ 赵宏伟
- ▪ 列传第五十四
- ▪ ▪ 王国昌
- ▪ ▪ 张础
- ▪ ▪ 吕掞
- ▪ ▪ 谭资荣
- ▪ ▪ 姜彧
- ▪ ▪ 张立道
- ▪ ▪ 张庭珍庭瑞
- ▪ ▪ 张惠
- ▪ ▪ 刘好礼
- ▪ ▪ 王恽
- ▪ 列传第五十五
- ▪ ▪ 刘宣
- ▪ ▪ 陈祐天祥
- ▪ ▪ 何荣祖
- ▪ ▪ 陈思济
- ▪ ▪ 秦长卿
- ▪ ▪ 赵与蒨
- ▪ ▪ 姚天福
- ▪ ▪ 许国祯
- ▪ 列传第五十六
- ▪ ▪ 张九思
- ▪ ▪ 高觿
- ▪ ▪ 贺仁杰
- ▪ ▪ 贾昔剌
- ▪ ▪ 刘哈剌八都鲁
- ▪ ▪ 石抹明里
- ▪ ▪ 谢仲温
- ▪ ▪ 王伯胜
- ▪ 列传第五十七
- ▪ ▪ 张炤
- ▪ ▪ 袁裕
- ▪ ▪ 张昉
- ▪ ▪ 郝彬
- ▪ ▪ 吴鼎
- ▪ ▪ 梁德圭
- ▪ ▪ 高源
- ▪ ▪ 杨湜
- ▪ ▪ 尚文
- ▪ ▪ 申屠致远
- ▪ ▪ 雷膺
- ▪ ▪ 胡祗皞
- ▪ ▪ 王利用
- ▪ ▪ 暢师文
- ▪ 本纪第三十三 文宗二
- ▪ 本纪第三十四 文宗三
- ▪ 本纪第三十五 文宗四
- ▪ 本纪第三十六 文宗五
- ▪ 本纪第三十七 宁宗
- ▪ 列传第五十八
- ▪ ▪ 刘因
- ▪ ▪ 吴澄
- ▪ 列传第五十九
- ▪ ▪ 程钜夫
- ▪ ▪ 赵孟頫
- ▪ ▪ 邓文原
- ▪ ▪ 袁桷
- ▪ ▪ 曹元用
- ▪ ▪ 齐履谦
- ▪ 列传第六十
- ▪ ▪ 燕公楠
- ▪ ▪ 崔斌
- ▪ ▪ 崔彧
- ▪ ▪ 叶李
- ▪ ▪ 马绍
- ▪ 列传第六十一
- ▪ ▪ 夹谷之奇
- ▪ ▪ 刘赓
- ▪ ▪ 耶律有尚
- ▪ ▪ 姚燧
- ▪ ▪ 郭贯
- ▪ ▪ 张孔孙
- ▪ ▪ 郝天挺
- ▪ 列传第六十二
- ▪ ▪ 张珪
- ▪ ▪ 李孟
- ▪ ▪ 张养浩
- ▪ ▪ 敬俨
- ▪ 列传第六十三
- ▪ ▪ 曹伯启
- ▪ ▪ 李元礼
- ▪ ▪ 王寿
- ▪ ▪ 王倚
- ▪ ▪ 刘正
- ▪ ▪ 谢让
- ▪ ▪ 韩若愚
- ▪ ▪ 赵师鲁
- ▪ ▪ 刘德温
- ▪ ▪ 尉迟德诚
- ▪ ▪ 秦起宗
- ▪ 列传第六十四
- ▪ ▪ 张思明
- ▪ ▪ 吴元珪
- ▪ ▪ 张升
- ▪ 本纪第三十八 顺帝一
- ▪ 本纪第三十九 顺帝二
- ▪ 本纪第四十 顺帝三
- ▪ 本纪第四十一 顺帝四
- ▪ 本纪第四十二 顺帝五
- ▪ 本纪第四十三 顺帝六
- ▪ 本纪第四十四 顺帝七
- ▪ 本纪第四十五 顺帝八
- ▪ 本纪第四十六 顺帝九
- ▪ 本纪第四十七 顺帝十
- ▪ 志第一 天文一
- ▪ ▪ 日薄食晕珥及日变
- ▪ ▪ 月五星凌犯及星变上
- ▪ ▪ 圭表
- ▪ ▪ 景符
- ▪ ▪ 简仪
- ▪ ▪ 仰仪
- ▪ ▪ 正方案
- ▪ ▪ 西域仪象
- ▪ ▪ 四海测验
- ▪ 志第二 天文二
- ▪ 志第三上 五行一
- ▪ 志第三下 五行二
- ▪ ▪ 水不润下
- ▪ 志第四 历一
- ▪ ▪ 冬至刻
- ▪ 志第五 历二
- ▪ ▪ 授时历议下
- ▪ 志第六 历三
- ▪ ▪ 授时历经上
- ▪ 志第七 历四
- ▪ ▪ 授时历经下
- ▪ 志第八 历五
- ▪ ▪ 庚午元历上
- ▪ 志第九 历六
- ▪ ▪ 庚午元历下
- ▪ 志第十 地理一
- ▪ 志第十一 地理二
- ▪ 志第十二 地理三
- ▪ ▪ 陕西诸道行御史台
- ▪ 志第十三 地理四
- ▪ 志第十四 地理五
- ▪ 志第十五 地理六
- ▪ 志第十六 河渠一
- ▪ 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
- ▪ ▪ 黄河
- ▪ 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
- ▪ ▪ 黄河
- ▪ 志第十八 礼乐一
- ▪ 志第十九 礼乐二
- ▪ ▪ 制乐始末
- ▪ 志第二十 礼乐三
- ▪ ▪ 郊祀乐章
- ▪ 志第二十一 礼乐四
- ▪ ▪ 郊祀乐舞
- ▪ 志第二十二 礼乐五
- ▪ ▪ 乐服
- ▪ 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
- ▪ 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
- ▪ ▪ 郊祀下
- ▪ 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
- ▪ ▪ 宗庙上
- ▪ 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
- ▪ ▪ 宗庙下
- ▪ 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
- ▪ ▪ 太社太稷
- ▪ 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
- ▪ ▪ 至正亲祀南郊
- ▪ 志第二十八 舆服一
- ▪ 志第二十九 舆服二
- ▪ ▪ 仪仗
- ▪ 志第三十 舆服三
- ▪ ▪ 仪卫
- ▪ 志第三十一 选举一
- ▪ 志第三十二 选举二
- ▪ ▪ 铨法上
- ▪ 志第三十三 选举三
- ▪ ▪ 铨法中
- ▪ 志第三十四 选举四
- ▪ ▪ 考课
- ▪ 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
- ▪ 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
- ▪ 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
- ▪ 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
- ▪ 列传第六十五
- ▪ ▪ 梁曾
- ▪ ▪ 刘敏中
- ▪ ▪ 王约
- ▪ ▪ 王结
- ▪ ▪ 宋
- ▪ ▪ 张伯淳
- ▪ 列传第六十六
- ▪ ▪ 贺胜
- ▪ ▪ 萧拜住
- ▪ 列传第六十七
- ▪ ▪ 耶律希亮
- ▪ ▪ 赵世延
- ▪ ▪ 孔思晦
- ▪ 列传第六十八
- ▪ ▪ 元明善
- ▪ ▪ 揭傒斯
- ▪ ▪ 虞集 弟槃 范梈
- ▪ ▪ 黄鳷
- ▪ 列传第六十九
- ▪ ▪ 张起岩
- ▪ ▪ 欧阳玄
- ▪ ▪ 宋本
- ▪ ▪ 谢端
- ▪ ▪ 许有壬
- ▪ 列传第七十
- ▪ ▪ 李枿
- ▪ ▪ 王守诚
- ▪ ▪ 王思诚
- ▪ ▪ 李好文
- ▪ ▪ 苏天爵
- ▪ ▪ 孛术鲁鋋子远附
- ▪ 列传第七十一
- ▪ ▪ 王都中
- ▪ ▪ 王克敬
- ▪ ▪ 任速哥
- ▪ ▪ 陈思谦
- ▪ ▪ 韩元善
- ▪ ▪ 崔敬
- ▪ 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
- ▪ 志第四十 百官六
- ▪ 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
- ▪ 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
- ▪ ▪ 科目
- ▪ 志第四十二 食货一
- ▪ 志第四十三 食货二
- ▪ ▪ 岁课
- ▪ ▪ 盐法
- ▪ ▪ 茶法
- ▪ ▪ 酒醋课
- ▪ ▪ 商税
- ▪ ▪ 市舶
- ▪ 志第四十四 食货三
- ▪ ▪ 岁赐
- ▪ 志第四十五上 食货四
- ▪ ▪ 俸秩
- ▪ 志第四十五下 食货五
- ▪ ▪ 海运
- ▪ 志第四十六 兵一
- ▪ 志第四十七 兵二
- ▪ ▪ 宿卫
- ▪ 志第四十八 兵三
- ▪ ▪ 马政
- ▪ ▪ 屯田
- ▪ 列传第七十二
- ▪ ▪ 干文传
- ▪ ▪ 韩镛
- ▪ ▪ 吕思诚
- ▪ ▪ 汪泽民
- ▪ ▪ 李稷
- ▪ ▪ 盖苗
- ▪ 列传第七十三
- ▪ ▪ 张桢
- ▪ ▪ 归旸
- ▪ ▪ 成遵
- ▪ ▪ 曹鉴
- ▪ ▪ 张翥
- ▪ 列传第七十四
- ▪ ▪ 乌古孙良桢
- ▪ ▪ 贾鲁
- ▪ ▪ 褾鲁曾
- ▪ ▪ 贡师泰
- ▪ ▪ 周伯琦
- ▪ ▪ 吴当
- ▪ 列传第七十五
- ▪ ▪ 刘哈剌不花
- ▪ ▪ 董抟霄弟昂霄
- ▪ ▪ 王英
- ▪ ▪ 石抹宜孙迈里古思
- ▪ 列传第七十六 儒学一
- ▪ 列传第七十七 儒学二
- ▪ 列传第七十八 良吏一
- ▪ 志第四十九 兵四
- ▪ ▪ 站赤
- ▪ ▪ 弓手
- ▪ 志第五十 刑法一
- ▪ ▪ 五刑
- ▪ 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
- ▪ ▪ 职制下
- ▪ 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
- ▪ ▪ 食货
- ▪ 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
- ▪ ▪ 诈伪
- ▪ ▪ 诉讼
- ▪ ▪ 斗殴
- ▪ ▪ 平反
- ▪ ▪ 杀伤
- ▪ ▪ 禁令
- ▪ ▪ 杂犯
- ▪ ▪ 捕亡
- ▪ ▪ 恤刑
- ▪ 表第一 后妃表
- ▪ 列传第七十九 良吏二
- ▪ 列传第八十 忠义一
- ▪ 列传第八十一 忠义二
- ▪ 列传第八十二 忠义三
- ▪ 列传第八十三 忠义四
- ▪ 列传第八十四 孝友一
- ▪ 列传第八十五 孝友二
- ▪ 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
- ▪ 表第三 诸王表
- ▪ 表第四 诸公主表
- ▪ 表第五上 三公表
- ▪ 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
- ▪ 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
- ▪ 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
- ▪ 列传第一 后妃一
- ▪ 列传第二 睿宗
- ▪ ▪ 裕宗
- ▪ ▪ 显宗
- ▪ ▪ 顺宗
- ▪ 列传第三 后妃二
- ▪ 列传第八十六 隐逸
- ▪ 列传第四
- ▪ ▪ 秃剌
- ▪ ▪ 牙忽都
- ▪ ▪ 别里古台
- ▪ ▪ 术赤
- ▪ ▪ 宽彻普化
- ▪ ▪ 帖木兒不花
- ▪ 列传第五
- ▪ ▪ 阿剌兀思剔吉忽里
- ▪ ▪ 孛秃
- ▪ ▪ 特薛禅
- ▪ 列传第六
- ▪ ▪ 木华黎
- ▪ ▪ 博尔术
- ▪ ▪ 博尔忽
- ▪ 列传第七
- ▪ ▪ 曷思麦里
- ▪ ▪ 术赤台
- ▪ ▪ 镇海
- ▪ ▪ 察罕亦力撒合 立智理威
- ▪ ▪ 札八兒火者
- ▪ ▪ 肖乃台
- ▪ ▪ 吾也而
- ▪ 列传第八
- ▪ ▪ 速不台
- ▪ ▪ 按竺迩
- ▪ ▪ 畏答兒
- ▪ ▪ 博罗欢伯都
- ▪ ▪ 抄思
- ▪ 列传第九
- ▪ ▪ 巴而术阿而忒的斤
- ▪ ▪ 唵木海
- ▪ ▪ 铁迈赤虎都铁木禄
- ▪ ▪ 按扎兒
- ▪ ▪ 雪不台
- ▪ ▪ 昔里钤部
- ▪ ▪ 槊直腯鲁华
- ▪ ▪ 昔兒吉思
- ▪ ▪ 哈散纳
- ▪ 列传第十
- ▪ ▪ 召烈台抄兀兒
- ▪ ▪ 拜延八都鲁
- ▪ ▪ 阿术鲁
- ▪ ▪ 绍古兒
- ▪ ▪ 布智兒
- ▪ ▪ 赵阿哥潘
- ▪ ▪ 纯只海
- ▪ ▪ 苫彻拔都兒
- ▪ ▪ 怯怯里
- ▪ ▪ 塔不已兒
- ▪ ▪ 阿剌瓦而思
- ▪ ▪ 抄兒
- ▪ ▪ 也蒲甘卜
- ▪ ▪ 直脱兒
- ▪ ▪ 月里麻思
- ▪ ▪ 捏古剌
- ▪ ▪ 阿兒思兰
- ▪ ▪ 哈八兒秃
- ▪ ▪ 艾貌
- ▪ 列传第十一
- ▪ ▪ 塔本
- ▪ ▪ 哈剌亦哈赤北鲁
- ▪ ▪ 塔塔统阿
- ▪ ▪ 岳璘帖穆尔
- ▪ ▪ 速哥
- ▪ ▪ 忙哥撒兒
- ▪ ▪ 李桢
- ▪ ▪ 孟速思
- ▪ 列传第八十七 列女一
- ▪ 列传第八十八 列女二
- ▪ 列传第八十九 释老
- ▪ 列传第九十 方技(工艺附)
- ▪ ▪ 工艺
- ▪ 列传第九十一 宦者
- ▪ 列传第九十二 奸臣
- ▪ 列传第九十三 叛臣
- ▪ 列传第九十四 逆臣
- ▪ 列传第十二
- ▪ ▪ 赛典赤赡思丁子纳速剌丁 忽辛附
- ▪ ▪ 布鲁海牙
- ▪ ▪ 高智耀子睿附
- ▪ ▪ 铁哥
- ▪ 列传第十三
- ▪ ▪ 安童
- ▪ ▪ 廉希宪
- ▪ 列传第十四
- ▪ ▪ 伯颜
- ▪ 列传第十五
- ▪ ▪ 相威
- ▪ ▪ 阿术
- ▪ ▪ 阿里海牙
- ▪ ▪ 土土哈
- ▪ 列传第十六
- ▪ ▪ 来阿八赤
- ▪ ▪ 纽璘也速答兒附
- ▪ ▪ 阿剌罕
- ▪ ▪ 阿塔海
- ▪ ▪ 唆都百家奴
- ▪ ▪ 李恆
- ▪ 列传第十七
- ▪ ▪ 完泽
- ▪ ▪ 阿鲁浑萨理
- ▪ ▪ 彻里
- ▪ ▪ 不忽木
- ▪ 列传第十八
- ▪ ▪ 速哥
- ▪ ▪ 囊加歹
- ▪ ▪ 忙兀台
- ▪ ▪ 奥鲁赤
- ▪ ▪ 完者都
- ▪ ▪ 伯帖木兒
- ▪ ▪ 怀都
- ▪ ▪ 拜降
- ▪ ▪ 亦黑迷失
- ▪ 列传第十九
- ▪ ▪ 杭忽思
- ▪ ▪ 步鲁合答
- ▪ 列传第二十
- ▪ 列传第二十一
- ▪ 列传第二十二
- ▪ 列传第二十三
- ▪ 列传第二十四
- ▪ ▪ 脱烈海牙
- ▪ ▪ 察罕
- ▪ ▪ 曲枢
- ▪ ▪ 阿礼海牙
- ▪ ▪ 奕赫抵雅尔丁
- ▪ 列传第二十五
- ▪ ▪ 康里脱脱
- ▪ ▪ 燕铁木兒
- ▪ ▪ 伯颜
- ▪ ▪ 马札兒台
- ▪ ▪ 脱脱
- ▪ 列传第二十六
- ▪ ▪ 乃蛮台
- ▪ ▪ 朵兒只
- ▪ ▪ 阿鲁图
- ▪ ▪ 纽的该
- ▪ ▪ 朵尔直班
- ▪ 列传第九十五 外夷一
- ▪ ▪ 耽罗
- ▪ ▪ 日本
- ▪ ▪ 高丽
- ▪ 列传第九十六 外夷二
- ▪ ▪ 安南
- ▪ 列传第九十七 外夷三
- ▪ ▪ 暹
- ▪ ▪ 爪哇
- ▪ ▪ 琉求
- ▪ ▪ 三屿
- ▪ ▪ 缅
- ▪ ▪ 占城
- ▪ 附录
- ▪ ▪ 进元史表
- ▪ ▪ 纂修元史凡例
二年春正月己巳朔,安南、占城各遣使来贡方物。壬申,保定雄州饥,赈之。庚午,广太庙。甲戌作有《讽刺诗》、《论自然》,现仅存一些残篇。,禁汉人执兵器出猎及习武艺。丁丑,太阴犯昴。亲祀太庙,始陈卤簿,赐导驾耆老币帛。戊寅,敕有司存恤孔氏子孙贫乏者。己卯,山东、保定、河南、汴梁、归德、襄阳、汝宁等处饥,发米三十九万五千石赈之。庚辰,太白犯建星。公主阿剌忒纳八剌下嫁,赐钞五十万贯。辛巳,太白犯建星。敕:“台宪用人,勿拘资格。”仪封县河溢伤稼,赈之。癸未,流徽政院使罗源于耽罗。建行殿于柳林。封塔察兒为兰国公。辛卯,太阴犯心。癸巳,以西僧罗藏为司徒。漷州饥,粜米十万石赈之。甲午,荧惑犯房。丁酉,太白犯牛。
二月己亥朔,荧惑犯建闭星。庚子,置左、右钦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命拜住总之。罢上都歇山殿及帝师寺役。辛丑,赐铁失父祖碑。癸卯,以江南行台御史大夫钦察为中书平章政事,江浙行省参政王居仁为中书参知政事,薛处敬罢为河南行省左丞。丙午,荧惑犯罚星。戊申,祭社稷。顺德路九县水旱,赈之。太阴犯井。庚戌,荧惑犯东咸。辛亥,太阴犯酒旗及轩辕。壬子,太白犯垒壁阵。赐诸王案忒不花钞七万五千贯。以彻兀台秃忽鲁死事,赐钞三万五千贯。诸王怯伯遣使进文豹。河间路饥,禁酿酒。癸丑,太阴犯明堂。甲寅,以太庙役军造流杯池行殿。广海郡邑官旷员,敕愿往任者,升秩二等。乙卯,以辽阳行省平章政事买驴为中书平章政事。西僧亦思剌蛮展普疾,诏为释大辟囚一人、笞罪二十人。戊午,赈真定等路饥。己未,太阴犯天江。括马赐宗仁卫。壬戌,太白犯垒壁阵。诸王怯伯遣使进海东青鹘。癸亥,辽阳等路饥,免其租,仍赈粮一月。甲子,恩州水,民饥、疫,赈之。
三月己巳,中书省臣言:“国学废弛,请令中书平章政事廉恂、参议中书事张养浩、都事孛术鲁翀董之。外郡学校,仍命御史台、翰林院、国子监同议兴举。”从之。敕四宿卫、兴圣宫及诸王部勿用南人。斡鲁思告讦父母,斩之。辛未,禁捕天鹅,违者籍其家。壬申,复张珪司徒。临安路河西诸县饥,赈之。癸酉,河南两淮诸郡饥,禁酿酒。丙子,延安路饥,赈粮一月。罢京师诸营缮役卒四万余人。河间、河南、陕西十二郡春旱秋霖,民饥,免其租之半。戊寅,修都城。庚辰,敕:“江浙僧寺田,除宋故有永业及世祖所赐者,余悉税之。”癸未,赈辽阳女直、汉军等户饥。乙酉,赈濮州水灾。丙戌,以亲祀礼成,赐与祭者币。普减内外官吏一资。万户哈剌那海以私粟赈军,赐银、币,仍酬其直。给行通政院印。赐潜邸四宿卫士钞有差。复置市舶提举司于泉州、庆元、广东三路,禁子女、金银、丝绵下番。丁亥,凤翔道士王道明妖言伏诛。己丑,有晕贯日如连环。赐诸王斡鲁温孙银印。命有司建木华黎祠于东平,仍树碑。以国用匮竭,停诸王赏赉及皇后答里麻失里等岁赐。庚寅,曹州、滑州饥,赈之。命将作院更制冕旒。辛卯,遣御史录囚。置甘州八剌哈孙驿。监察御史何守谦坐赃杖免。壬辰,赈上都十一驿。给宗仁卫蒙古子女衣粮。赐诸王脱烈铁木兒钞五万贯。甲午,辽阳哈里宾民饥,赈之。丁酉,幸柳林。驸马许纳之子速怯诉曰:“臣父谋叛,臣母私从人。”帝曰:“人子事亲,有隐无犯,今有过不谏,乃复告讦。”命诛之。赈奉元路饥。
夏四月戊戌朔,车驾幸上都。己亥,岭北蒙古军饥,给粮遣还所部。庚子,赈彰德路饥。壬寅,真州火,徽州饥,并赈之。辛亥,泾州雨雹,免被灾者租。壬子,公主失怜答里薨,赐钞五万贯。甲寅,南阳府西穰等屯风、雹,洪泽、芍陂屯田去年旱、蝗,并免其租。丙辰,恩州饥,禁酿酒。乙丑,中书省臣请节赏赉以纾民力,帝曰:“朕思所出倍于所入,出纳之际,卿辈宜慎之,朕当撙节其用。”丙寅,赐边卒钞、帛。赈东昌、霸州饥民。松江府上海县水,仍旱。
五月己巳,以公主速哥八剌为赵国大长公主。免德安府被灾民租,修滹沱河堤。彰德府饥,禁酿酒。庚午,泰符、临邑二县民谋逆,其首王驴兒伏诛,余杖流之。睢、许二州去年水旱,免其租。辛未,驸马脱脱薨,赐钞五万贯。丙子,荧惑退犯东咸。庚辰,赈固安州饥。置营于永平,收养蒙古子女,遣使谕四方,匿者罪之。癸未,以御史大夫脱脱为江南行台御史大夫。置宗仁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甲申,车驾幸五台山。赈夏津、永清二县饥。以只兒哈郎为御史大夫。乙酉,以拜住领宗仁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事,佩三珠虎符。京师饥,发粟二十万石赈籴。云南行省平章答失铁木兒、朵兒只坐赃杖免。戊子,禁民集众祈神。庚寅,河南、陕西、河间、保定、彰德等路饥,发粟赈之,仍免常赋之半。调各卫汉军二千,充宗仁卫屯田卒。翙星于五台山。甲午,赈巩昌阶州饥。丙申,以吴全节为玄教大宗师,特进上卿。闰月戊戌,封诸葛忠武侯为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辛丑,万户李英以良民为奴,擅文其面,坐罪。癸卯,禁白莲佛事。睢阳县亳社屯大水,饥,赈之。诸王阿马、承童坐擅徙脱列捏王卫士,并杖流海南。甲辰,御史台臣请黜监察御史不称职者,以示惩劝,从之。丙午,岭北戍卒贫乏,赐钞三千二百五十万贯、帛五十万匹。戊申,奉元路郿县及成州饥,并赈之。以铁木迭兒子同知枢密院事班丹知枢密院事。己酉,也不干八秃兒戍边有功,赐以金、钞。壬子,作紫檀殿。乙卯,以淮安路去岁大水,辽阳路陨霜杀禾,南康路旱,并免其租。壬戌,安丰属县霖雨伤稼,免其租。兴元褒城县饥,赈之。甲子,真定、山东诸路饥,弛其河泊之禁。丙寅,辰州沅陵县洞蛮为寇,遣兵捕之。敕:“已除不赴任者,夺其官。”封公主速哥八剌乳母为顺国夫人。六月丁卯朔,车驾至五台山,禁扈从宿卫,毋践民禾。置中庆、大理二路推官各一员。戊辰,扬州属县旱,免其租。己巳,广元路绵谷、昭化二县饥,官市米赈之。壬申,荧惑犯心。癸酉,申禁日者妄谈天象。甲戌,新平、上蔡二县水,免其租。丙子,修浑河堤。壬午,辰州江水溢,坏民庐舍。丁亥,奉元属县水,淮安属县旱,并免其租。庚寅,思州风、雹,建德路水,皆赈之。
秋七月戊戌,淮安路水,民饥,免其租。己亥,荧惑犯天江。丁未,赐拜住平江田万亩。壬子,遣亲王阇阇秃总兵北边,赐金二百五十两、银二千五百两、钞五十万贯。戊午,太阴犯井宿钺星。车驾次应州,曲赦金城县囚徒。庚申,升靖州为路。辛酉,次泽源州。中书左丞张思明坐罪杖免,籍其家。甲子,录京师诸役军匠病者千人,各赐钞遣还。南康路大水,庐州六安县大雨,水暴至,平地深数尺,民饥,命有司赈粮一月。
八月戊辰,祭社稷。己巳,道州宁远县民符翼轸作乱,有司讨擒之。壬申,蔚州民献嘉禾。甲戌,次奉圣州。筑宗仁卫营。给庐州流民复业者行粮。戊寅,诏画《蚕麦图》于鹿顶殿壁,以时观之,可知民事也。己卯,庐州路六安、舒城县水,赈之。庚辰,增寿安山寺役卒七千人。庚寅,铁木迭兒卒,命给直市其葬地。甲午,瑞州高安县饥,命有司赈之。九月戊戌,大宁路、水达达等驿水伤禾,赈之。给蒙古子女贫乏者钞七百五十万贯。戊申,给寿安山造寺役军匠死者钞,人百五十贯。庚戌,申禁江南典雇妻妾。辛亥,幸寿安山寺,赐监役官钞,人五千贯。甲寅,赈淮东泰兴等县饥。丙辰,太皇太后崩。戊午,赐蒙古子女钞百五十万贯。己未,太阴犯明堂。庚申,敕停今年冬祀南郊。癸亥,地震。甲子,临安河西县春夏不雨,种不入土,居民流散,命有司赈给,令复业。作层楼于涿州鹿顶殿西。丙寅,西僧班吉疾,赐钞五万贯。
冬十月丁卯,太史院请禁明年兴作土功,从之。戊辰,享太庙,以国哀迎香去乐,修庙工役未毕,妨陈宫悬,止用登歌。丙子,押济思国遣使来贡方物。江南行台大夫脱脱坐请告未得旨辄去职,杖谪云南。庚辰至辛巳,太阴犯井。甲申,建太祖神御殿于兴教寺。己丑,荧惑犯垒壁阵。以拜住为中书右丞相。南恩州贼潭庚生等降。
十一月甲午朔,日有食之。己亥,以立右丞相诏天下。流民复业者,免差税三年。站户贫乏鬻卖妻子者,官赎还之。凡差役造作,先科商贾末技富实之家,以优农力。免陕西明年差税十之三,各处官佃田明年租十之二,江淮创科包银全免之。御史李端言:“近者京师地震,日月薄蚀,皆臣下失职所致。”帝自责曰:“是朕思虑不及致然。”因敕群臣亦当修饬,以谨天戒。罢世祖以后冗置官。括江南僧有妻者为民。安南国遣使来贡方物,回赐金四百五十两、金币九,帛如之。癸卯,地震。甲辰,太白犯垒壁阵。罢徽政院。乙巳,荧惑犯垒壁阵。丙午,造龙船三艘。戊申,太阴掩井。岷州旱、疫,赈之,赐戍北边万户、千户等官金带。御史李端言:“朝廷虽设起居注,所录皆臣下闻奏事目。上之言动,宜悉书之,以付史馆。世祖以来所定制度,宜著为令,使吏不得为奸,治狱者有所遵守。”并从之。乙卯,遣西僧高主瓦迎帝师。宣德府宣德县地屡震,赈被灾者粮、钞。己未,太阴犯东咸。定脱脱禾孙入流官选,给印与俸。置八番军民安抚司,改长官所二十有八为州县。庚申,太阴犯天江。辛酉,荧惑犯岁星。真人蔡道泰杀人,伏诛;刑部尚书不答失里坐受其金,范德郁坐诡随,并杖免。平江路水,损官民田四万九千六百三十顷,免其租。
十二月甲子朔,南康建昌州大水,山崩,死者四十七人,民饥,命赈之。乙丑,太白、岁星、荧惑三星聚于室,太白犯垒壁阵。丁卯,中书平章政事买驴罢为大司农,廉恂罢为集贤大学士,以集贤大学士张珪为中书平章政事。戊辰,以掌道教张嗣成、吴全节、蓝道元各三授制命、银印,敕夺其二。壬申,免回回人户屯戍河西者银税。甲戌,两江来安路总管岑世兴作乱,遣兵讨之。铁木迭兒子宣政院使八思吉思,坐受刘夔冒献田地伏诛,仍籍其家。乙亥,太阴掩井。丙寅,增镇南王脱不花戍兵。戊寅,太白犯岁星。庚辰,葛蛮安抚司副使龙仁贵作乱,湖广行省督兵捕之。以知枢密院事钦察台为宣政院使,参知政事速速为中书左丞,宗仁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马剌为参知政事。癸未,绍兴路柔远州洞蛮把者为寇,遣兵捕之。以御史大夫只兒哈郎知枢密院事。封阇阇秃为武宁王,授金印。以地震、日食,命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翰林、集贤院集议国家利害之事以闻。敕两都营缮仍旧,余如所议。弛河南、陕西等处酒禁。禁近侍奏取没入钱物。乙酉,杭州火,赈之。丙戌,定谥太皇太后曰昭献元圣,遣太常礼仪院使朵台以谥议告于太庙。升宁昌府为下路,增置一县。并云南西沙县入宁州。赐淮安忠武王伯颜祠祭田二十顷。己丑,荧惑犯外屏,太阴犯建星。辛卯,给蒙古流民粮、钞,遣还本部。张珪足疾免朝贺。西僧灌顶疾,请释囚,帝曰:“释囚祈福,岂为师惜。朕思恶人屡赦,反害善良,何福之有?”宣徽院臣言:“世祖时晃吉剌岁输尚食羊二千,成宗时增为三千,今请增五千。”帝不许,曰:“天下之民,皆朕所有,如有不足,朕当济之。若加重赋,百姓必致困穷,国亦何益。”命遵世祖旧制。徽州、庐州、济南、真定、河间、大名、归德、汝宁、巩昌诸处及河南芍陂屯田水,大同、卫辉、江陵属县及丰赡署大惠屯风,河南及云南乌蒙等处屯田旱,汴梁、顺德、河间、保定、庆元、济宁、濮州、益都诸属县及诸卫屯田蝗。
三年春正月癸巳朔,暹国及八番洞蛮酋长各遣使来贡。曹州禹城县去秋霖雨害稼,县人邢著、程进出粟以赈饥民,命有司旌其门。乙未,享太庙。己亥,思明州盗起,湖广行省督兵捕之。庚子,刑部尚书乌马兒坐赃杖免。壬寅,命太仆寺增给牝马百匹,供世祖、仁宗御容殿祭祀马湩。和林阿兰秃等驿户贫乏,给钞赈之。以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复兼总军政,军官有罪,重者以闻,轻者就决。罢上都、云州、兴和、宣德、蔚州、奉圣州及鸡鸣山、房山、黄芦、三义诸金银冶,听民采炼,以十分之三输官。授前枢密院副使吴元珪、王约集贤大学士,翰林侍讲学士韩从益昭文馆大学士,并商议中书省事。拜住言:“前集贤侍讲学士赵居信、直学士吴澄,皆有德老儒,请征用之。”帝喜曰:“卿言适副朕心,更当搜访山林隐逸之士。”遂以居信为翰林学士承旨,澄为学士。增置上都留守司判官二员,以汉人为之,专掌刑名。置仁宗中宫位提举司二,秩正五品,隶承徽寺。太阴犯钺星,又犯井。癸卯,太阴犯井。甲辰,镇西武宁王部饥,赈之。遣诸王忽剌出往镇云南,赐钞万五千贯。辛亥,申命铁失振举台纲。壬子,建诸王驿于京师,遣回回砲手万户赴汝宁、新蔡,遵世祖旧制,教习砲法。静江、邕、柳诸郡獠为寇,命湖广行省督兵捕之。甲寅,以宗仁卫蒙古子女额足万户,命罢收之。乙卯,征东末吉地兀者户,以貂鼠、水獭、海狗皮来献,诏存恤三岁。丙辰,泉州民留应总作乱,命江浙行省遣兵捕之。丁巳,定封赠官等秩。辛酉,禁故杀子孙诬平民者。增置兵部尚书一员。四川行省平章政事赵世延,为其弟讼不法事,系狱待对,其弟逃去,诏出之。仍著为令:逃者百日不出,则释待对者。命枢密副使完颜纳丹、侍御史曹伯启、也可扎鲁忽赤不颜、集贤学士钦察、翰林直学士曹元用,听读仁宗时纂集累朝格例。敕:“常调官外不次铨用者,但升以职,勿升其阶。”
二月癸亥朔,作上都华严寺、八思巴帝师寺及拜住第,役军六千二百人。定军官袭职,嫡长子孙幼者,令诸兄弟侄摄之,所受制敕书权袭,以息争讼。是夜,荧惑、太白、填星三星聚于胃。丙寅,翰林国史院进《仁宗实录》。遣教化等往西番抚初附之民,征畜牧,治邮传。戊辰,祭社稷。天寿节,宾丹、爪哇等国遣使来贡。己巳,修通惠河闸十有九所。治野狐、桑乾道。癸酉,畋于柳林,顾谓拜住曰:“近者地道失宁,风雨不时,岂朕纂承大宝行事有阙欤?”对曰:“地震自古有之,陛下自责固宜,良由臣等失职,不能燮理。”帝曰:“朕在位三载,于兆姓万物,岂无乖戾之事?卿等宜与百官议,有便民利物者,朕即行之。”置镇远王也不干王傅官属。罢播州黄平府长官所一,徙其民隶黄平。是夜,太白犯昴。辛巳,造五辂。司徒刘夔、同佥宣政院事囊加台,坐妄献地土、冒取官钱,伏诛。格例成定,凡二千五百三十九条,内断例七百一十七、条格千一百五十一、诏赦九十四、令类五百七十七,名曰《大元通制》,颁行天下。是夜,太阴犯东咸。癸未,赈北边军钞二十五万锭、粮二万石。命宣徽院选蒙古子男四百入宿卫。罢徽政院总管府三:都总管府隶有司,怯怜口及人匠总管府隶陕西行中书省。降开成路为州。丙戌,雨土。京师饥,发粟二万石赈粜。造五辂旗。丁亥,敕金书《藏经》二部,命拜住等总之。戊午,封鹰师不花为赵国公。辛卯,以太子宾客伯都廉贫,赐钞十万贯。诸王月思别遣使来朝。罢称海宣慰司及万户府,改立屯田总管府。诸王怯伯遣使贡蒲萄酒。海漕粮至直沽,遣使祀海神天妃。
三月壬辰朔,车驾幸上都。赐诸王喃答失钞二百五十万贯,复给诸王脱欢岁赐。丁酉,平江路嘉定州饥,发粟六万石赈之。戊戌,安丰芍陂屯田女直户饥,赈粮一月。庚子,崇明诸州饥,发米万八千三百石赈之。甲辰,台州路黄岩州饥,赈粮两月。丁未,西番参卜郎诸族叛,敕镇西武靖王搠思班等发兵讨之。戊申,祔太皇太后于顺宗庙室,遣摄太尉、中书右丞相拜住奉玉册、玉宝上尊谥曰昭献元圣皇后。辛亥,以圆明、王道明之乱,禁僧、道度牒、符录。丙辰,敕:“医、卜、匠官,居丧不得去职,七十不听致仕,子孙无廕叙,能绍其业者,量材录用。”监察御史拜住、教化,坐举八思吉思失当,并黜免。诸王火鲁灰部军驿户饥,赈之。
夏四月壬戌朔,敕天下诸司命僧诵经十万部。丙寅,察罕脑兒蒙古军驿户饥,赈之。丁卯,旌内黄县节妇王氏。己巳,浚金水河。甲戌,命张珪及右司员外郎王士熙勉励国子监学。敕都功德使阔兒鲁至京师。释囚大辟三十一人,杖五十七以上者六十九人。放笼禽十万,令有司偿其直。己卯,诏行助役法,遣使考视税籍高下,出田若干亩,使应役之人更掌之,收其岁入以助役费,官不得与。北边军饥,赈之。蒙古大千户部,比岁风雪毙畜牧,赈钞二百万贯。敕京师万安、庆寿、圣安、普庆四寺,扬子江金山寺、五台万圣祐国寺,作水陆佛事七昼夜。丁亥,故罗罗斯宣慰使述古妻漂末权领司事,遣其子娑住邦来献方物。戊子,南丰州民及巩昌蒙古军饥,赈之。
五月辛卯,设大理路白盐城榷税官,秩正七品;中庆路榷税官,秩从七品。置安庆灊山县、云南宁远州。戊戌,太白经天。庚子,大风雨雹,拔柳林行宫内外大木二千七百。辛丑,以铁失独署御史大夫事。壬寅,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忽辛坐赃杖免。诏中外开言路。置庆元路峄山县,增尉一员。徙安寨县于龙安驿。癸卯,太阴犯房。乙巳,岭北米贵,禁酿酒。戊申,监察御史盖继元、宋翼言:“铁木迭兒奸险贪污,请毁所立碑。”从之,仍追夺官爵及封赠制书。帝御大安阁,见太祖、世祖遗衣皆以缣素木绵为之,重加补缀,嗟叹良久,谓侍臣曰:“祖宗创业艰难,服用节俭乃如此,朕焉敢顷刻忘之!”太白犯毕。癸丑,荆湖宣慰使脱列受赂,事觉,召至京师,御史台臣请遣就鞫,不允。乙卯,赐勋旧子撒兒蛮、按灰铁木兒、也先铁木兒钞,人万五千贯。以钞千万贯,市羊马给岭北戍卒,人騬马二、牝马二、羊十五。禁驿户无质卖官地。丙辰,东安州水,坏民田千五百六十顷。戊午,真定路武邑县南水害稼。奉元行宫正殿灾。上都利用监库火,帝令卫士扑灭之。因语群臣曰:“世皇始建宫室,于今安焉。朕嗣登大宝,而值此毁,此朕不能图治之故也。”钦察卫兵戍边,有卒累功,请赏以官,帝曰:“名爵岂赏人之物?”命赐钞三千贯。大名路魏县霖雨,大同路雁门屯田旱损麦,诸卫屯田及永清县水,保定路归信县蝗。六月,寇围宁都,州民孙正臣出粮饷军,旌其门。丁卯,西番参卜郎诸寇未平,遣徽政使丑驴往督师。戊辰,毁铁木迭兒父祖碑,追收元受制书,告谕中外。赠乳母忽秃台定襄郡夫人,其夫阿来追封定襄王,谥忠愍。壬申,将作院使哈撒兒不花坐罔上营利,杖流东裔,籍其家。留守司以雨请修都城,有旨:“今岁不宜大兴土功,其略完之。”癸酉,置太庙夹室。赠燕赤吉台太赤为襄安王。诸王别思铁木兒统兵北部,别颁岁赐。太常请纂修累朝仪礼,从之。癸未,填星犯毕。乙酉,易、安、沧、莫、霸、祁诸州及诸卫屯田水,坏田六千余顷。诸王怯伯数寇边,至是遣使来降,帝曰:“朕非欲彼土地人民,但吾民不罹边患,军士免于劳役,斯幸矣。今既来降,当厚其赐以安之。”
秋七月辛卯朔,宣政使钦察台自传旨署事,中书以体制非宜,请通行禁止,从之。壬辰,占城国王遣其弟保佑八剌遮奉表来贡方物。真定路驿户饥,赈粮二千四百石。癸卯,太庙成。班丹坐赃杖免。赐剌秃屯田贫民钞四十六万八千贯市牛具。甲辰,诸王帖木兒还自云南,八宿卫,赐钞二万五千贯。乙巳,招谕左右两江黄胜许、岑世兴。己酉,封诸王忽都铁木兒为威远王,授金印。减海道岁运粮二十万石,并免江淮增科粮。甲寅,买马行宫驾车六百五十匹。丙辰,永宁王卜颜铁木兒为不法,命宗正府及近侍杂治其傅。籍铁木迭兒家资。诸王彻彻秃入朝请印,帝以其政绩未著,不允,赐钞二十五万贯。御史台请降旨开言路,帝曰:“言路何尝不开,但卿等选人未当尔。”漷州雨,水害屯田稼。真定州诸路属县蝗,冀宁、兴和、大同三路属县陨霜。东路蒙古万户府饥,赈粮两月。
八月癸亥,车驾南还,驻跸南坡。是夕,御史大夫铁失、知枢密院事也先帖木兒、大司农失秃兒、前平章政事赤斤铁木兒、前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完者、铁木迭兒子前治书侍御史锁南、铁失弟宣徽使锁南、典瑞院使脱火赤、枢密院副使阿散、佥书枢密院事章台、卫士秃满及诸王按梯不花、孛罗、月鲁铁木兒、曲吕不花、兀鲁思不花等谋逆,以铁失所领阿速卫兵为外应,铁失、赤斤铁木兒杀丞相拜住,遂弑帝于行幄。年二十一,从葬诸帝陵。泰定元年二月,上尊谥曰睿圣文孝皇帝,庙号英宗。四月,上国语庙号曰格坚。
英宗性刚明,尝以地震减膳、彻乐、避正殿,有近臣称觞以贺,问:“何为贺?朕方修德不暇,汝为大臣,不能匡辅,反为谄耶?”斥出之。拜住进曰:“地震乃臣等失职,宜求贤以代。”曰:“毋多逊,此朕之过也。”尝戒群臣曰:“卿等居高位,食厚禄,当勉力图报。苟或贫乏,朕不惜赐汝;若为不法,则必刑无赦。”八思吉思下狱,谓左右曰:“法者,祖宗所制,非朕所得私。八思吉思虽事朕日久,今其有罪,当论如法。”尝御鹿顶殿,谓拜住曰:“朕以幼冲,嗣承大业,锦衣玉食,何求不得。惟我祖宗栉风沐雨,戡定万方,曾有此乐邪?卿元勋之裔,当体朕至怀,毋忝尔祖。”拜住顿首对曰:“创业惟艰,守成不易,陛下睿思及此,亿兆之福也。”又谓大臣曰:“中书选人署事未旬日,御史台即改除之。台除者,中书亦然。今山林之下,遗逸良多,卿等不能尽心求访,惟以亲戚故旧更相引用邪?”其明断如此。然以果于刑戮,奸党畏诛,遂构大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