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史
- ▪ 本纪第一 世纪
- ▪ 本纪第二 太祖
- ▪ 本纪第三 太宗
- ▪ 本纪第四 熙宗
- ▪ 本纪第五 海陵
- ▪ 本纪第六 世宗上
- ▪ 本纪第七 世宗中
- ▪ 本纪第八 世宗下
- ▪ 本纪第九 章宗一
- ▪ 本纪第十 章宗二
- ▪ 本纪第十一 章宗三
- ▪ 本纪第十二 章宗四
- ▪ 本纪第十三 卫绍王
- ▪ 本纪第十四 宣宗上
- ▪ 本纪第十五 宣宗中
- ▪ 本纪第十六 宣宗下
- ▪ 本纪第十七 哀宗上
- ▪ 本纪第十八 哀宗下
- ▪ 本纪第十九 世纪补
- ▪ 志第一 天文
- ▪ ▪ 日薄食煇珥云气
- ▪ ▪ 月五星凌犯及星变
- ▪ 志第二 历上
- ▪ ▪ 步气朔第一
- ▪ ▪ 步卦候第二
- ▪ ▪ 步日躔第三
- ▪ ▪ 步晷漏第四
- ▪ 志第三 历下
- ▪ ▪ 步月离第五
- ▪ ▪ 步五星第七
- ▪ ▪ 步交会第六
- ▪ 志第四 五行
- ▪ 志第五 地理上
- ▪ ▪ 上京路咸平路东京路北京路西京路中都路
- ▪ 志第六 地理中
- ▪ ▪ 南京路河北东路河北西路山东东路山东西路
- ▪ 志第七 地理下
- ▪ ▪ 大名府路河东北路河东南路京兆府路凤翔路鄜延路庆原路临洮路
- ▪ 志第八 河渠
- ▪ ▪ 滹沱河
- ▪ ▪ 黄河
- ▪ ▪ 漕渠
- ▪ ▪ 卢沟河
- ▪ 志第九 礼一
- ▪ ▪ 郊
- ▪ 志第十 礼二
- ▪ ▪ 方丘仪
- ▪ ▪ 朝日夕月仪
- ▪ ▪ 高禖
- ▪ 志第十一 礼三
- ▪ ▪ 宗庙禘袷朝享时享仪
- ▪ 志第十二 礼四
- ▪ ▪ 奏告仪皇帝恭谢仪皇后恭谢仪皇太子恭谢仪荐新功臣配享宝玉杂仪奏告仪
- ▪ 志第十三 礼五
- ▪ ▪ 上尊谥
- ▪ 志第十四 礼六
- ▪ ▪ 原庙
- ▪ ▪ 朝谒仪
- ▪ ▪ 朝拜仪
- ▪ ▪ 别庙
- ▪ 志第十五 礼七
- ▪ ▪ 社稷
- ▪ ▪ 风雨雷师
- ▪ ▪ 岳镇海渎
- ▪ 志第十六 礼八
- ▪ ▪ 诸神杂祠·混同江
- ▪ ▪ 诸神杂祠·嘉廕侯
- ▪ ▪ 诸神杂祠·泸沟河神
- ▪ ▪ 诸神杂祠·昭应顺济圣后
- ▪ ▪ 诸神杂祠·镇安公
- ▪ ▪ 诸神杂祠·瑞圣公
- ▪ ▪ 祈禜
- ▪ ▪ 拜天
- ▪ ▪ 本国拜仪
- ▪ ▪ 诸神杂祠·贞献郡王庙
- ▪ ▪ 诸神杂祠·长白山
- ▪ ▪ 诸神杂祠·大房山
- ▪ ▪ 宣圣庙
- ▪ ▪ 武成王庙
- ▪ ▪ 诸前代帝王
- ▪ 志第十七 礼九
- ▪ ▪ 国初即位仪
- ▪ ▪ 受尊号仪
- ▪ ▪ 元日圣诞上寿仪
- ▪ ▪ 朝参常朝仪
- ▪ ▪ 肆赦仪
- ▪ ▪ 臣下拜赦诏仪
- ▪ 志第十八 礼十
- ▪ ▪ 册皇后仪
- ▪ ▪ 奉册皇太后仪
- ▪ ▪ 册皇太子仪
- ▪ ▪ 正旦生日皇太子受贺仪
- ▪ ▪ 皇太子与百官相见仪
- ▪ 志第十九 礼十一
- ▪ ▪ 外国使入见仪
- ▪ ▪ 曲宴仪
- ▪ ▪ 朝辞仪
- ▪ ▪ 新定夏使仪注
- ▪ 志第二十 乐上
- ▪ ▪ 散乐
- ▪ ▪ 鼓吹乐
- ▪ ▪ 雅乐
- ▪ ▪ 本朝乐曲
- ▪ 志第二十一 乐下
- ▪ ▪ 宗庙乐歌殿庭乐歌鼓吹导引曲采茨曲
- ▪ 志第二十二 仪卫上
- ▪ ▪ 常朝仪卫内外立仗常行仪卫行仗法驾黄麾仗
- ▪ 志第二十三 仪卫下
- ▪ ▪ 大驾卤簿
- ▪ ▪ 皇太后皇后卤簿
- ▪ ▪ 皇太子卤簿
- ▪ ▪ 亲王傔从
- ▪ ▪ 诸妃嫔导从
- ▪ ▪ 百官仪从
- ▪ 志第二十四 舆服上
- ▪ ▪ 天子车辂皇后妃嫔车辇皇太子车制王公以下车制及鞍勒饰
- ▪ ▪ 天子衮冕
- ▪ ▪ 视朝之服
- ▪ ▪ 皇后冠服
- ▪ ▪ 皇太子冠服
- ▪ ▪ 宗室及外戚并一品命妇
- ▪ ▪ 臣下朝服
- ▪ ▪ 祭服
- ▪ ▪ 公服
- ▪ ▪ 衣服通制
- ▪ 志第二十五 兵
- ▪ ▪ 兵制
- ▪ ▪ 禁军之制
- ▪ ▪ 养兵之法
- ▪ 志第二十六 刑
- ▪ 志第二十七 食货一
- ▪ ▪ 户口
- ▪ ▪ 通检推排
- ▪ 志第二十八 食货二
- ▪ ▪ 田制
- ▪ ▪ 租赋
- ▪ ▪ 牛头税
- ▪ 志第二十九 食货三
- ▪ ▪ 钱币
- ▪ 志第三十 食货四
- ▪ ▪ 盐
- ▪ ▪ 酒
- ▪ ▪ 醋税
- ▪ ▪ 茶
- ▪ ▪ 诸征商
- ▪ ▪ 金银之税
- ▪ 志第三十一 食货五
- ▪ ▪ 榷场
- ▪ ▪ 和籴
- ▪ ▪ 常平仓
- ▪ ▪ 水田
- ▪ ▪ 区田之法
- ▪ ▪ 入粟鬻度牒
- ▪ 志第三十二 选举一
- ▪ ▪ 进士诸科律科经童科制举武举试学士院官司天医学试科
- ▪ 志第三十三 选举二
- ▪ ▪ 文武选
- ▪ 志第三十四 选举三
- ▪ ▪ 右职吏员杂选
- ▪ 志第三十五 选举四
- ▪ ▪ 部选省选廉察荐举功酬亏永
- ▪ 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
- ▪ ▪ 三师三公尚书省六部都元帅府枢密院大宗正府御史台宣抚司劝农使司司农司三司国史院翰林学士院审官院太常寺
- ▪ ▪ 御史台。
- ▪ 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
- ▪ ▪ 殿前都点检司宣徽院秘书监国子监太府监少府监军器监都水监谏院大理寺弘文院登闻鼓院登闻检院记注院集贤院益政院武卫军都指挥使司卫尉司户礼兵刑工部所辖诸司三路检察及外路仓库牧圉等职
- ▪ 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
- ▪ ▪ 内命妇宫人女职东宫官属亲王府属太后两宫官属大兴府诸京留守司诸京城宫苑提举等职按察司诸路总管府诸府诸节镇防御刺史县镇等职诸转运泉谷等职诸府镇兵马等职诸猛安部族及群牧等职
- ▪ 志第三十九 百官四
- ▪ ▪ 印制
- ▪ ▪ 铁券
- ▪ ▪ 官诰
- ▪ ▪ 符制
- ▪ ▪ 百官俸给
- ▪ 表第一 宗室表
- ▪ 表第二 交聘表上
- ▪ 表第三 交聘表中
- ▪ 表第四 交聘表下
- ▪ 列传第一 后妃上
- ▪ 列传第二 后妃下
- ▪ ▪ 睿宗钦慈皇后睿宗贞懿皇后世宗昭德皇后世宗元妃张氏世宗元妃李氏显宗孝懿皇后晕宗昭圣皇后章宗钦怀皇后章宗元妃李氏卫绍王后徒单氏宣宗皇后王氏宣宗明惠皇后哀宗徒单皇后
- ▪ 列传第三 始祖以下诸子
- ▪ ▪ 斡鲁辈鲁谢库德孙拔达谢夷保子盆纳谢里忽乌古出跋黑崇成本名仆灰劾孙子浦家奴麻颇子谩都本谩都诃斡带斡赛子宗永斡者孙璋昂本名吾都补子郑家
- ▪ 列传第四 始祖以下诸子
- ▪ 列传第五
- ▪ ▪ 石显桓赧弟散达乌春温敦蒲刺附腊醅弟麻产钝恩留可阿疏奚王回离保
- ▪ 列传第六
- ▪ ▪ 欢都子谋演冶诃子阿鲁补骨赧讹古乃蒲查
- ▪ 列传第七 太祖诸子
- ▪ 列传第八
- ▪ ▪ 撒改宗宪本名阿懒习不失宗亨本名挞不也宗贤本名赛里石土门忠本名迪古乃习室思敬本名撒改
- ▪ 列传第九
- ▪ ▪ 斡鲁斡鲁古勃堇婆卢火吾扎忽阇母宗叙本名德寿
- ▪ 列传第十
- ▪ ▪ 娄室活女谋衍仲本名石古乃海里银术可彀英本名挞懒麻吉子沃侧拔离速习古乃
- ▪ 列传第十一
- ▪ ▪ 阿离合懑晏本名斡论宗尹本名阿里罕宗宁本名阿土古宗道本名八十宗雄本名谋良虎阿邻按荅海希尹本名谷神守贞本名左靥守能本名胡刺
- ▪ 列传第十二
- ▪ ▪ 宗翰本名粘罕子斜哥宗望本名斡离不子齐京文
- ▪ 列传第十三
- ▪ ▪ 卢彦伦子玑孙亨嗣毛子廉李三锡孔敬宗李师夔沈璋左企弓虞仲文曹勇义康公弼附左氵必弟渊侄光庆
- ▪ 列传第十四
- ▪ ▪ 太宗诸子宗磐本名蒲鲁虎宗固本名胡鲁宗本本名阿鲁萧玉附杲本名斜也宗义本名孛吉宗干本名斡本充本名神土懑子檀奴等永元本名元奴衮本名梧桐襄本名永庆衮本名蒲甲
- ▪ 列传第十五
- ▪ ▪ 宗弼本名兀术亨本名孛迭张邦昌刘豫挞懒
- ▪ 列传第十六
- ▪ ▪ 刘彦宗刘萼刘筈刘仲诲刘頍时立爱韩企先子铎
- ▪ 列传第十七
- ▪ ▪ 郦琼李成孔彦舟徐文施宜生张中孚张中彦宇文虚中王伦
- ▪ 列传第十八
- ▪ ▪ 熙宗二子斜卯阿里突合速乌延蒲卢浑赤盏晖大抃本名挞不野磐本名蒲速越阿离补子方
- ▪ 列传第十九
- ▪ ▪ 鹘谋琶迪姑迭阿徒罕夹谷谢奴阿勒根没都鲁黄掴敌古本蒲察胡盏夹谷吾里补王伯龙高彪温迪罕蒲里特伯德特离补耶律怀义萧王家奴田颢赵隇
- ▪ 列传第二十
- ▪ ▪ 郭药师子安国耶律涂山乌延胡里改乌延吾里补萧恭完颜习不主纥石烈胡剌耶律恕郭企忠乌孙讹论颜盏门都仆散浑坦郑建充乌古论三合移剌温萧仲恭子拱萧仲宣高松海陵诸子
- ▪ 列传第二十一
- ▪ ▪ 张通古张浩张汝霖张玄素张汝弼耶律安礼纳合椿年祁宰
- ▪ 列传第二十二
- ▪ ▪ 杲本名撒离喝耨碗温敦思忠子乙迭温敦兀带奔睹高桢白彦敬张景仁
- ▪ 列传第二十三 世宗诸子
- ▪ ▪ 永中永蹈永功子璹永德永成永升
- ▪ 列传第二十四
- ▪ ▪ 李石子献可完颜福寿独吉义乌延蒲离黑乌延蒲辖奴乌延查剌李师雄尼庞古钞兀孛术鲁定方夹谷胡剌蒲察斡论夹谷查剌
- ▪ 列传第二十五
- ▪ ▪ 纥石烈志宁仆散忠义徒单合喜
- ▪ 列传第二十六
- ▪ 列传第二十七
- ▪ ▪ 苏保衡翟永固魏子平孟浩田珏附梁肃移剌綎移剌子敬
- ▪ 列传第二十八
- ▪ ▪ 赵元移剌道本名按高德基马讽完颜兀不喝刘徽柔贾少冲子益移剌斡里朵阿勒根彦忠张九思高衎杨邦基丁暐仁
- ▪ 列传第二十九
- ▪ ▪ 完颜撒改庞迪温迪罕移室懑神土懑移剌成石抹卞杨仲武蒲察世杰本名阿撒萧怀忠移剌按答孛术鲁阿鲁罕赵兴祥石抹荣敬嗣晖
- ▪ 列传第三十
- ▪ ▪ 毛硕李上达曹望之大怀贞卢孝俭卢庸李偲徒单克宁本名习显
- ▪ 列传第三十一
- ▪ ▪ 显宗诸子章宗诸子卫绍王子宣宗三子独吉思忠承裕仆散揆抹捻史乂搭宗浩
- ▪ 列传第三十二
- ▪ ▪ 夹谷清臣内族襄夹谷冲完颜安国瑶里孛迭
- ▪ 列传第三十三
- ▪ ▪ 移剌履张万公蒲察通粘割斡特剌程辉刘玮董师中王蔚马惠迪马琪杨伯通尼庞古鉴
- ▪ 列传第三十四
- ▪ ▪ 黄久约李晏李仲略李愈王贲许安仁梁襄路伯达
- ▪ 列传第三十五
- ▪ ▪ 裴满亨斡勒忠张大节子岩叟张亨韩锡邓俨巨构贺扬庭阎公贞焦旭刘仲洙李完马百禄杨伯珫刘玑兄珫康元弼移剌益
- ▪ 列传第三十六
- ▪ ▪ 完颜匡完颜纲完颜定奴
- ▪ 列传第三十七
- ▪ ▪ 徒单镒贾铉孙铎孙即康李革
- ▪ 列传第三十八
- ▪ ▪ 孟铸宗端修完颜闾山路铎完颜伯嘉术虎筠寿张炜高竑李复亨
- ▪ 列传第三十九
- ▪ ▪ 承晖本名福兴抹捻尽忠仆散端本名七斤耿端义李英孛术鲁德裕乌古论庆寿
- ▪ 列传第四十
- ▪ ▪ 仆散安贞田琢完颜弼蒙古纲必兰阿鲁带
- ▪ 列传第四十一
- ▪ ▪ 完颜仲元完颜阿邻完颜霆乌古论长寿完颜佐石抹仲温乌古论礼蒲察阿里奥屯襄完颜蒲剌都夹谷石里哥术甲臣嘉纥石烈桓端完颜阿里不孙完颜铁哥纳兰胡鲁剌
- ▪ 列传第四十二
- ▪ ▪ 纳坦谋嘉邹谷高霖孟奎乌林答与郭俣温迪罕达王扩移剌福僧奥屯忠孝蒲察思忠纥石烈胡失门完颜宇斡勒合打蒲察移剌都
- ▪ 列传第四十三
- ▪ ▪ 程寀任熊祥孔璠子拯范拱张用直刘枢王翛杨伯雄兄伯渊萧贡温迪罕缔达张翰任天宠
- ▪ 列传第四十四
- ▪ ▪ 张暐张行简贾益谦刘炳术虎高琪塔不也
- ▪ 列传第四十五
- ▪ ▪ 高汝砺张行信
- ▪ 列传第四十六
- ▪ ▪ 胥鼎侯挚把胡鲁师安名
- ▪ 列传第四十七
- ▪ ▪ 完颜素兰陈规许古
- ▪ 列传第四十八
- ▪ ▪ 杨云翼赵秉文韩玉冯璧李献甫雷渊程震
- ▪ 列传第四十九
- ▪ ▪ 古里甲石伦内族讹可撒合辇强伸乌林答胡土内族思烈纥石烈牙吾塔
- ▪ 列传第五十
- ▪ ▪ 完颜合达移剌蒲阿
- ▪ 列传第五十一
- ▪ ▪ 完颜赛不白撒一名承裔赤盏合喜
- ▪ 列传第五十二
- ▪ ▪ 白华斜卯爱实合周附石抹世勣
- ▪ 列传第五十三
- ▪ ▪ 完颜奴申崔立聂天骥赤盏尉忻
- ▪ 列传第五十四
- ▪ ▪ 徒单兀典石盏女鲁欢蒲察官奴内族承立一名庆山奴
- ▪ 列传第五十五
- ▪ ▪ 徒单益都粘哥荆山刘均附王宾王进等附国用安时青
- ▪ 列传第五十六
- ▪ ▪ 苗道润王福移剌众家奴武仙张甫靖安民郭文振胡天作张开燕宁
- ▪ 列传第五十七
- ▪ ▪ 粘葛奴申刘天起附完颜娄室乌古论镐张天纲完颜仲德
- ▪ 列传第五十八 世戚
- ▪ ▪ 石家奴裴满达忽睹徒单恭乌古论蒲鲁虎唐括德温乌古论粘没曷蒲察阿虎迭乌林答晖蒲察鼎寿徒单思忠徒单绎乌林答复乌古论元忠子谊唐括贡乌林答琳徒单公弼徒单铭徒单四喜
- ▪ 列传第五十九 忠义一
- ▪ 列传第六十 忠义二
- ▪ 列传第六十一 忠义三
- ▪ ▪ 徒单航完颜陈和尚杨沃衍乌古论黑汉陀满胡土门姬汝作爱申马肩龙附禹显
- ▪ 列传第六十二 忠义四
- ▪ ▪ 马庆祥商衡术甲脱鲁灰杨达夫冯延登乌古孙仲端乌古孙奴申蒲察琦蔡八兒温敦昌孙完颜绛山毕资伦郭虾蟆
- ▪ 列传第六十三 文艺上
- ▪ ▪ 韩昉蔡松年子圭吴激马定国任询赵可郭长倩萧永祺胡砺王竞杨伯仁郑子聃党怀英
- ▪ 列传第六十四 文艺下
- ▪ ▪ 赵沨周昂王庭筠刘昂李经刘从益吕中孚张建附李纯甫王郁宋九嘉庞铸李献能王若虚王元节麻九畴李汾元德明子好问
- ▪ 列传第六十五 孝友
- ▪ ▪ 温迪罕斡鲁补陈颜刘瑜孟兴王震刘政
- ▪ 列传第六十六 循吏
- ▪ ▪ 卢克忠牛德昌范承吉王政张奕李瞻刘敏行傅慎微刘焕高昌福孙德渊赵鉴蒲察郑留女奚烈守愚石抹元张彀赵重福武都纥石烈德张特立王浩
- ▪ 列传第六十七 酷吏
- ▪ ▪ 高闾山蒲察合住
- ▪ 列传第六十八 列女
- ▪ ▪ 阿邻妻李宝信妻韩庆民妻雷妇师氏康住住李文妻李英妻相琪妻阿鲁真撒合辇妻许古妻冯妙真蒲察氏乌古论氏素兰妻忙哥妻尹氏白氏聂孝女仲德妻宝符李氏张凤奴附
- ▪ 列传第六十九 宦者
- ▪ ▪ 梁珫宋珪潘守恆附
- ▪ 列传第七十 逆臣
- ▪ ▪ 秉德本名乙辛唐括辩乌带大兴国徒单阿里出虎仆散师恭本名忽土徒单贞李老僧完颜元宜纥石烈执中本名胡沙虎
- ▪ 列传第七十一 叛臣
- ▪ ▪ 张觉子仅言耶律余睹窝斡
- ▪ 列传第七十二 外国上
- ▪ ▪ 西夏
- ▪ 列传第七十三 外国下
- ▪ ▪ 官称
- ▪ ▪ 高丽
- ▪ ▪ 人事
- ▪ ▪ 物象
- ▪ ▪ 物类
- ▪ ▪ 姓氏
- ▪ 进金史表
金初无宗庙。天辅七年九月,太祖葬上京宫城之西南,建宁神殿于陵上,以时荐享。自是诸京皆立庙,惟在京师者则曰太庙。天会六年,以宋二帝见太祖庙者,是也。或因辽之故庙,安置御容,亦谓之庙。天眷三年,熙宗幸燕及受尊号,皆亲享恭谢,是也。皇统三年,初立太庙,八年,太庙成,则上京之庙也。贞元初,海陵迁燕,乃增广旧庙,奉迁祖宗神主于新都,三年十一月丁卯,奉安于太庙。正隆中,营建南京宫室,复立宗庙,南渡因之。其庙制,史不载,传志杂记或可概见,今附之。
汴京之庙,在宫南驰道之东。殿规,一屋四注,限其北为神室,其前为通廊。东西二十六楹,为间二十有五,每间为一室。庙端各虚一间为夹室,中二十三间为十一室。从西三间为一室,为始祖庙,祔德帝、安帝、献祖、昭祖、景祖祧主五,余皆两间为一室。或曰:“惟第二、第二室两间,余止一间为一室,总十有七间。”世祖室祔肃宗,穆宗室祔康宗,余皆无祔。每室门一、牖一、门在左,牖在右,皆南向。石室之龛于各室之西壁,东向。其始祖之龛六,南向者五、东向者一,其二其三俱二龛,余皆一室一龛,总十八龛。祭日出主于北墉下,南向。禘祫则并出主,始祖东向,群主依昭穆南北相向,东西序列。室户外之通廊,殿阶二级,列陛三,前井亭二。外作重垣四缭,南东西皆有门。内垣之隅有楼,南门五阖,余皆三。中垣之外东北,册宝殿也,太常官一人季视其封缄,谓之点宝。内垣之南曰大次,东南为神庖。庙门翼两庑,各二十有五楹,为斋郎执事之次。西南垣外,则庙署也。神门列戟各二十有四,植以木锜。戟下以板为掌形,画二青龙,下垂五色带长五尺,享前一日则县戟上,祭毕藏之。
室次。大定十二年,议建闵宗别庙,礼官援晋惠、怀、唐中宗、后唐庄宗升祔故事,若依此典,武灵皇帝无嗣亦合升祔。然中宗之祔,始则为虚室,终增至九室。惠、怀之祔乃迁豫章、颖川二庙、庄宗之祔乃祧懿祖一室。今太庙之制,除祧庙外,为七世十一室,如当升祔武灵,既须别祧一庙。《荀子》曰:“有天下者事七世。”若旁容兄弟,上毁祖考,则天子有不得事七世者矣。伏睹宗庙世次,自睿宗上至始祖,凡七世,别无可祧之庙。《晋史》云:“庙以容主为限,无拘常数。”东晋与唐皆用此制,遂增至十一室。康帝承统,以兄弟为一室,故不迁远庙而祔成帝。唐以敬、文、武三宗同为一代,于太庙东间增置两室,定为九代十一室。今太庙已满此数,如用不拘常数之说,增至十二室,可也。然庙制已定,复议增展,其事甚重,又与睿宗皇帝祏室昭穆亦恐更改。《春秋》之义不以亲亲害尊尊,《汉志》云:“父子不并坐,而孙可从王父。”若武灵升祔,太庙增作十二室。依春秋尊尊之典,武灵当在十一室,禘袷合食。依孙从王父之典,当在太宗之下,而居昭位,又当称宗。然前升祔睿宗已在第十一室,累遇袷享,睿宗在穆位,与太宗昭位相对,若更改祏室及昭穆序,非有司所敢轻议,宜取圣裁。十九年四月,禘祔闵宗,遂增展太庙为十二室。二十九年,世宗将祔庙,有司言:“太庙十二室,自始祖至熙宗虽系八世。然世宗与熙宗为兄弟,不相为后,用晋成帝故事,止系七世,若特升世宗、显宗即系九世。”于是五月遂祧献祖、昭祖,升祔世宗、明德皇后,显宗于庙。
贞祐二年,宣宗南迁,庙社诸祀并委中都,自抹拈尽忠弃城南奔,时谒之礼尽废。四年,礼官言:“庙社国之大事,今主上驻跸陪京,列圣神主已迁于此,宜重修太庙社稷,以奉岁时之祭。按中都庙制,自始祖至章宗凡十二室,而今庙室止十一,若增建恐难卒成。况时方多故,礼宜从变,今拟权祔肃宗主世祖室,始祖以下诸神主于随室奉安。”主用栗,依唐制,皇统九年所定也。祏室,旁及上下皆石,门东向,以木为阖,髹以硃。室中有褥,奠主讫,帝主居左,覆以黄罗帕,后主居右,覆以红罗帕。
黼扆。以纸,木为筐,两足如立屏状。覆以红罗三幅,绣金斧五十四,裹以红绢,覆于屏上,其半无文者垂于其后。置北墉下,南向,前设几筵以坐神主。五席,各长五尺五寸,阔二尺五寸。莞筵,粉纯。以蔺为席,缘以红罗,以白绣蕙文及云气之状,复以红绢裹之。每位二。缫席,画纯。以五色绒织青蒲为之,缘以红罗,画藻文及云气状,亦以红绢裹之。每位二,在莞上。次席,黼纯。以轻筠为之,亦曰桃枝席,缘以红绡,绣铁色斧,裹以红绢。每位二,在缫席上。虎席二,大者长同,惟阔增一尺。以虎皮为褥,有厓,以红罗绣金色斧缘之。又有小虎皮褥,制同三席。时喧则用桃枝次席,时寒则去桃枝加虎皮褥。夏、秋享,则用桃枝次席。二冬,则去桃枝加小虎皮褥于缫席上。腊冬,则又添大虎皮褥二于缫席上,迁小虎皮褥二在大褥之上。曲几三足,直几二足,各长尺五寸,以丹漆之。帝主前设曲几,后设直几。
禘祫
大定十一年,尚书省奏禘祫之仪曰:“《礼纬》:‘三年一祫,五年一禘。’唐开元中,太常议,禘祫之礼皆为殷祭,祫为合食祖庙,禘谓禘序尊卑。申先君逮下之慈,成群嗣奉亲之孝。自异常享,有时行之。祭不欲数,数则黩。不欲疏,疏则怠。是以王者法诸天道,以制祀典,丞尝象时,禘祫象闰。五岁再闰,天道大成,宗庙法之,再为殷祭。自周以后,并用此礼。自大定九年已行祫礼,若议禘祭,当于袷后十八月孟夏行礼。”诏以“三年冬祫、五年夏禘”为常礼。又言:“海陵时,每岁止以二月、十月遣使两享,三年祫享。按唐礼四时各以孟月享于太庙,季冬又腊享,岁凡五享。若依海陵时岁止两享,非天子之礼,宜从典礼岁五享。”从之。享日并出神主前廊,序列昭穆。应图功臣配享庙廷,各配所事之庙,以位次为序。以太子为亚献,亲王为终献,或并用亲王。或以太尉为亚献,光禄卿为终献。其月则停时享。仪阙。
朝享仪
大定十一年十一月,郊祀前一日,朝享太庙。斋戒如亲郊。享前三日,太庙令帅其属,扫除庙之内外。点检司于庙之前约度,设兵卫旗帜。尚舍于南神门之西设馔幔十一,南向,以西为上。殿中监帅尚舍,陈设大次殿。又设小次于阼阶下,稍南,西向。又设皇帝拜褥位殿上,版位稍西。又设黄道褥于庙门之内外,自玉辂至升辇之所,又自大次至东神门。又设七祀位一于殿下横街之北,西街之西,东向,配享功臣位于殿下道东,横街之南,西向,北上。前二日,大乐令设宫县之乐于庭中,四方各设编钟三、编磬三。东方编钟起北,编磬间之,东向。西方编磬起北,编钟间之,西向。南方编磬起西,编钟间之,北方编钟起西,编磬间之,俱北向。设特磬、大钟、穀钟共十二,于编县之内,各依辰位。树路鼓、路鼗于北县之内,道之左右。晋鼓一,在其后稍南。植建鼓、鞞鼓、应鼓于四隅,建鼓在中,鞞鼓在左,应鼓在右,置柷敔于县内,柷一在道东,敔一在道西。立舞表于酂缀之间。设登歌之乐于殿上前楹间,金钟一在东,太磬一在西,俱北向。柷一在金钟北稍西,敔一在玉磬北稍东。搏拊二,一在柷北,一在敔北,东西相向。琴瑟在前。其匏竹者立于阶间,重行北向。诸工人各位于县后。前一日,太庙令开室,奉礼郎帅其属,设神位于每室内北墉下。各设黼扆一、莞席一、缫席二、次席二、紫绫厚褥一、紫绫蒙褥一、曲几一、直几一。
又设皇帝版位于殿东间门内,西向。又设饮福位于东序,西向。又设亚终献位于殿下横街之北稍东,西向。助祭亲王宗室使相位在亚终献之后,助祭宗室位在横街之南,西向。奉瓚官、奉瓚盘官、进爵酒官、奉爵官等又在其南,奉匜槃巾篚官位于其后。七祀献官位在奉爵官之南,助奠读祝奉罍洗爵洗等官位于其后。司尊彝官位在七祀献官之南,亚终献司罍洗爵洗奉爵酒官等又在其南,并西向,北上。大礼使位于西阶之西稍南,与亚终献相对。太尉、司徒,助祭宰相位在大礼使之南,侍中、执政官又在其南,礼部尚书、太常卿、太仆卿、光禄卿、功臣献官在西,举册、光禄丞、太常博士又在其西,功臣助奠罍洗爵洗等官位于功臣献官之后。又设监祭御史位二于西阶下,俱东向,北上。奉礼郎、太庙令、太官令、太祝、宫闱令、祝史位于亚献终献奉爵酒官之南,荐笾豆簠簋官、荐俎斋郎又在太祝、奉礼郎之南。太庙丞、太官丞各位于令后。协律郎位二,一于殿上前楹间,一于宫县之西北,俱东向。大乐令于登歌乐县之北,大司乐于宫县之北,良醖令于酌尊所,俱北向。又设助祭文武群官位于横街之南,东向北上。又设光禄卿陈牲位于东神门外横街之东,西向,以南为上。设廪牺令位于牲西南,北向。诸太祝位于牲东,各当牲后,祝史各陪其后,俱西向。设礼部尚书省牲位于牲前稍北,又设御史位于礼部尚书之西,俱南向。礼部帅其属,设祝册案于室户外之右。司尊彝帅其属,设尊彝之位于室户之左,每位斝彝一、黄彝一、牺尊二、象尊二、著尊二、山罍二,各加勺、冪、坫为酌尊。又设瓚槃爵坫于篚,置于始祖尊彝所。又设壶尊二、太尊二、山罍四,各有坫、冪,在殿下阶间,北向西上,设而不酌。七祀功臣每位设壶尊二于座之左,皆加冪、坫于内,酌尊加勺,皆藉以席。奉礼郎设祭器,每位四簋在前,四簠次之,次以六醿,次以六铏,笾豆为后。左十有二笾,右十有二豆,皆濯而陈之,藉以席。笾豆加以巾,盖于内。笾一、豆二、簠一、簋一、并俎四,设于每室馔幔内。又设御洗二于东阶之东。又设亚终献罍洗于东横街下东南,北向,罍在洗东,篚在洗西,南肆,实以巾。又设亚终献爵洗于罍洗之西,罍在洗东,篚在洗西,南肆,实以巾、爵并坫。执巾罍巾篚各位于其后。
享日丑前五刻,太常卿帅执事者,设烛于神位前及户外。光禄卿帅其属,入实笾豆。笾之实,鱼鱐、糗饵、粉餈、乾枣、形盐、鹿脯、榛实、乾裛、桃、菱、芡、栗,以序为次。豆之实,芹菹、笋菹、葵菹、菁菹、韭菹、酏食、鱼醢、兔醢、豚拍、鹿臡、醓醢、糁食,以序为次。又铏实以羹,加芼滑,登实以大羹,簠实以稻粱,簋实以黍稷,粱在稻前,稷在黍前。良醖令入实尊彝。斝彝、黄彝实以郁鬯,牺尊、象尊、著尊实以玄酒外,皆实以酒用香药酒,各加坫、勺、冪。殿下之尊罍,壶尊、太尊、山罍,内除山罍上尊实以玄酒外,皆实以酒,加冪、坫。太庙令帅其属,设七祀功臣席褥于其次,每位各设莞席一、碧绡褥一,又各设版位于其座前,又笾豆簠簋各二、俎一。每位次各设壶尊二于神座之右,北向,玄酒在西。良醖令以法酒实尊如常,加勺、冪,置爵于尊下,加坫。光禄卿实馔。左二笾,栗在前,鹿脯次之。右二豆,菁菹在前,鹿臡次之。俎实以羊熟,簠簋实以黍稷。太庙令又设七祀燎柴,及开瘗坎于西神门外之北。太府监陈异宝、嘉瑞、伐国之宝,户部陈诸州岁贡,金为前列,玉帛次之,余为后,皆于宫县之北,东西相向,各藉以席。凡祀神之物,当时所无者则以时物代之。
省牲器:前一日未后,庙所禁行人。司尊彝、奉礼郎及执事者,升自西阶以俟。少顷,诸太祝与廪牺令,以牲就位。礼直官、赞者引礼部尚书、光禄卿丞诣省牲位,立定。礼直官引礼部尚书,赞引者引御史,入就西阶升,遍视涤濯。讫,执事者皆举冪曰:“洁。”俱降,就省牲位,礼直官稍前曰:“告洁毕,请省牲。”次引礼部尚书侍郎稍前,省牲讫,退复位。次引光禄卿丞出班,巡牲一匝。光禄丞西向曰:“充。”曰:“备。”廪牺令帅诸太祝巡牲一匝,西向躬身曰:“腯。”礼直官稍前曰:“省牲毕,请就省馔位。”引礼部尚书以下各就位,立定。御史省馔具毕,礼直官赞:“省馔讫。”俱还斋所。光禄卿、丞及太祝、廪牺令以次牵牲诣厨,授太官令。礼直官引礼部尚书诣厨,省鼎镬,视濯溉,讫,还斋所。晡后一刻,太官令帅宰人,执鸾刀割牲,祝史各取毛血,每座共实一豆,遂烹牲。祝史洗肝于郁鬯,又取肝惣,每座共实一豆,俱还馔所。
銮驾出宫:前一日,有司设大驾卤簿于应天门外,尚辇进玉辂于应天门内,南向。其日质明,侍臣直卫及导驾官,于致斋殿前,左右分班立俟。通事舍人引侍中俯伏,跪,奏:“请中严。”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少顷,侍中奏:“外办。”皇帝出斋室,即御座,群官起居讫,尚辇进舆。侍中奏:“请皇帝升舆。”皇帝乘舆,侍卫警跸如常仪。太仆卿先诣玉辂所,摄衣而升,正立执辔。导驾官前导,皇帝至应天门内玉辂所,侍中进当舆前,奏:“请皇帝降舆升辂。”皇帝升辂。太仆卿立授绥,导驾官分左右步导,以里为上。门下侍郎进当辂前,奏:“请车驾进发。”奏讫,俯伏,兴,退复位。侍卫仪物止于应天门内,车驾动,称:“警跸。”至应天门,门下侍郎奏:“请车驾少驻,敕侍臣上马。”侍中奉旨退,称曰:“制可。”门下侍郎退,传制,称:“侍臣上马。”赞者承传:“敕侍臣上马。”导驾官分左右前导,门下侍郎奏:“请车驾进发。”车驾动,称“警跸”,不鸣鼓吹。将至太庙,礼直官、赞者各引享官,通事舍人分引从享群官、宗室子孙,于庙门外,立班奉迎。驾至庙门,回辂南向,侍中于辂前奏称:“侍中臣某言,请皇帝降辂,步入庙门。”皇帝降辂,导驾官前导,皇帝步入庙门,稍东。侍中奏:“请皇帝升舆。”尚辇奉舆,侍卫如常仪。皇帝乘舆至大次,侍中奏:“请皇帝降舆,入就大次。”皇帝入就次,帘降,伞扇侍卫如常仪。太常卿、太常博士各分立于大次左右。导驾官诣庙庭班位,立俟。
晨稞:享日丑前五刻,诸享官及助祭官,各服其服。太庙令、良醖令帅其属,入实尊罍。光禄卿、太官令、进馔者实笾豆簠簋,并彻去盖冪。奉礼郎、赞者先入,就位。赞者引御史、太庙令、太祝、宫闱令、祝史与执事官等,各自东偏门入,就位。未明二刻,礼直官引太常寺官属并太祝、宫闱令升殿,开始祖祏室。太祝、宫闱令捧出帝后神主,设于座。以次,逐室神主各设于内黼扆前,置定。赞者引御史、太庙令、宫闱令、太祝、祝史与太常官属,于当阶间,重行北向立。奉礼郎于殿上赞:“奉神主。”讫,奉礼曰:“再拜。”赞者承传,御史以下皆再拜,讫,各就位。大乐令帅工人二舞入。就位。礼直官赞者各引享官,通事舍人分引助祭文武群官宗室入就位。符宝郎奉宝,陈于宫县之北。皇帝入大次。
少顷,侍中奏:“请中严。”皇帝服衮冕。侍中奏:“外办。”太常卿俯伏,跪,奏称:“太常卿臣某言,请皇帝行事。”俯伏,兴。帘卷,皇帝出次。太常卿、太常博士前导,伞扇侍卫如常仪,大礼使后从。至东神门外,殿中监跪进镇圭,太常卿奏:“请执圭。”皇帝执镇圭。伞扇仗卫停于门外,近侍者从入。协律郎跪伏举麾,兴。工鼓柷,宫县《昌宁之乐》作。至阼阶下,偃麾,戛敔,乐止。升自阼阶,登歌乐作,左右侍从量人数升至版位,西向立,乐止。前导官分左右侍立。太常卿前奏:“请再拜。”皇帝再拜。奉礼曰:“众官再拜。”赞者承传,凡在位者皆再拜。奉礼又赞:“诸执事者各就位。”礼直官、赞者分引执事者各就殿上下之位。太常卿奏:“请皇帝诣罍洗位。”登歌乐作,至阼阶,乐止。降自阼阶,宫县乐作,至洗位,乐止。内侍跪取匜,兴,沃水。又内侍跪取槃,兴,承水。太常卿奏:“请搢镇圭。”皇帝搢镇圭,盥手,讫,内侍跪取巾于篚,兴,以进。帨手,讫。奉瓚官以瓚跪进,皇帝受瓚,内侍奉匜,沃水,又内侍跪奉槃承水,洗瓚讫。内侍跪奉巾以进,皇帝拭瓚,讫,内侍奠槃匜,又奠巾于篚。奉瓚槃官以槃受瓚。太常卿奏:“请执镇圭。”前导,皇帝升殿,宫县乐作,至阼阶下,乐止。皇帝升自阼阶,登歌乐作,太常卿前导,诣始祖位酌尊所,乐止。奉瓚槃官以瓚莅鬯,执尊者举冪,侍中跪酌郁鬯,讫,太常卿前导,入诣始祖室神位前,北向立。太常卿奏:“请搢镇圭。”跪。奉瓚槃官西向跪,以瓚授奉瓚官,奉瓚西向以瓚跪进。太常卿奏:“请执瓚以鬯稞地。”皇帝执瓚以鬯稞地,讫,以瓚授奉瓚槃官,太常卿奏:“请执镇圭。”俯伏,兴,前导出户外。太常卿奏:“请再拜。”皇帝再拜,太常卿前导诣次位,并如上仪。
祼毕。太常卿奏:“请还版位。”登歌乐作,至版位西向立,乐止。太常卿奏:“请还小次。”前导皇帝行,登歌乐作,降自阼阶,登歌乐止,宫县乐作。将至小次,太常卿奏:“请释镇圭。”殿中监跪受镇圭。皇帝入小次,帘降,乐止。少顷,宫县奏《来宁之曲》,以黄锺为宫,大吕为角,大簇为徵,应锺为羽,作《仁丰道洽之舞》,九成止。黄钟三奏,大吕、太簇、应钟各再奏,送神通用《来宁之曲》。初,晨稞将毕,祝史各奉毛血及肝惣之豆,先于南神门外,斋郎奉炉炭萧蒿黍稷,各立于肝惣之后。皇帝既晨稞毕,至乐作六成,皆入自正门,升自太阶。诸太祝于阶上各迎毛血肝稞,进奠于神座前。祝史立于尊所,斋郎奉炉置于室户外之左,其萧蒿黍稷各置于炉炭下。斋郎降自西阶,诸太祝各取肝燔于炉,还尊所。
进熟:皇帝升稞,太官令帅进馔者,奉陈于南神门外诸馔幔内,以西为上。礼直官引司徒出诣馔所,与荐俎斋郎奉俎,并荐笾豆簠簋官奉笾豆簠簋,礼直官、太官令引以序入自正门,宫县《丰宁之乐》作。彻豆通用。至太阶,乐止。祝史俱进彻毛血之豆,降自西阶,以出。馔升,诸太祝迎于阶上,各设于神位前。先荐牛,次荐羊,次荐豕及鱼。礼直官引司徒以下,降自西阶,复位。诸太祝各取萧蒿黍稷擩于脂,燎于炉炭,讫,还尊所。赞者引举册官升自西阶,诣始祖位之右,进取祝册置在版位之西,置讫,于祝册案近南立。太常卿跪奏:“请诣罍洗位。”帘卷,出次,宫县乐作。殿中监跪进镇圭,太常卿奏:“请执镇圭。”前导,诣罍洗位,乐止。盥手,洗爵,并如晨稞之仪。盥洗讫,太常卿奏:“请执镇圭。”前导,升殿,宫县乐作,至阼阶下,乐止。升自阼阶,登歌乐作。太常卿前导,诣始祖位尊彝所,登歌乐作,至尊彝所,登歌乐止,宫县奏《大元之乐》,文舞进。奉爵官以爵莅尊,执尊者举冪,侍中跪酌牺尊之泛齐,讫,太常卿前导,入诣始祖室神位前,北向立。太常卿奏:“请搢镇圭。”跪。奉爵官以爵授进爵酒官。进爵酒官西向以爵跪进,太常卿奏:“请执爵三祭酒。”三祭酒于茅苴,讫,以爵授进爵酒官,进爵酒官以爵授奉爵官。太常卿奏:“请执镇圭。”兴。前导,出户外,太常卿奏:“请少立。”乐止。举册官进举祝册,中书侍郎搢笏跪读祝,举祝官举册奠讫,先诣次位。太常卿奏:“请再拜。”再拜讫,太常卿前导,诣次位行礼,并如上仪。酌献毕,太常卿前导还版位,登歌乐作,至位西向立定,乐止。太常卿奏:“请还小次。”登歌乐作,降自阼阶,登歌乐止,宫县乐作。将至小次,太常卿奏:“请释镇圭。”殿中监跪受镇圭。入小次,帘降,乐止,文舞退,武舞进,宫县奏《肃宁之乐》,作《功成治定之舞》,舞者立定,乐止。
皇帝酌献讫,将诣小次,礼直官引博士,博士引亚献,诣盥洗位,北向立,搢圭,盥手,帨手,执圭。诣爵洗位,北向立,搢圭,洗爵、拭爵以授执事者,执圭。升自西阶,诣始祖位尊彝所,西向立。宫县乐作。执事者以爵授亚献,亚献搢圭,执爵,执尊者举冪,太官令酌象尊之醴齐,讫,诣始祖神位前,搢圭,跪。执事者以爵授亚献,亚献执爵祭酒。三祭酒于茅苴,奠爵,执圭,俯伏,兴,少退,再拜,讫,博士前导,亚献诣次位行礼,并如上仪。礼毕,乐止。终献除本服执笏外,余如亚献之仪。七祀功臣献官行礼毕。太常卿跪奏:“请诣饮福位。”帘卷,出次,宫县乐作。殿中监跪进镇圭,太常卿奏:“请皇帝执镇圭。”前导,至阼阶下,乐止。升自阼阶,登歌乐作,将至饮福位,乐止。
初,皇帝既献讫,太祝分神位前三牲肉,各取前脚第二骨加于俎,又以笾取黍稷饭共置一笾,又酌上尊福酒合置一尊。又礼直官引司徒升自西阶,东行,立于阼阶上前楹间,北向。皇帝既至饮福位,西向立。登歌《福宁之乐》作。太祝酌福酒于爵,以奉侍中,侍中受爵捧以立,太常卿奏:“请皇帝再拜。”讫,奏:“请搢圭。”跪,侍中以爵北向跪以进,太常卿奏:“请执爵。”三祭酒于沙池。又奏:“请啐酒。”皇帝啐酒,讫,以爵授侍中。太常卿奏:“请受胙。”太祝以黍稷饭笾授司徒,司徒跪奉进,皇帝受以授左右。太祝又以胙肉俎跪授司徒,司徒受俎讫跪进,皇帝受以授左右。礼直官引司徒退立,侍中再以爵酒跪进。太常卿奏:“请皇帝受爵饮福。”饮福讫,侍中受虚爵以兴,以授太祝。太常卿奏:“请执圭。”俯伏,兴。又奏:“请皇帝再拜。”再拜讫,乐止。太常卿前导,皇帝还版位,登歌乐作,俟至位,乐止。太祝各进彻笾豆,登歌《丰宁之乐》作,卒彻,乐止。奉礼曰:“赐胙行事,助祭官再拜。”赞者承传,在位官皆再拜,宫县《来宁之乐》作,一成止。太常卿奏:“礼毕。”前导,降自阼阶,登歌乐止,宫县乐作,出门,宫县乐止,伞扇仗卫如常仪。太常卿奏:“请释镇圭。”殿中监跪受镇圭,皇帝还大次。通事舍人、礼直官、赞者各引享官、宗室子孙及从享群官,以次出。及引导驾官东神门外大次前祗候,前导如常仪。赞者引御史已下俱复执事位,立定。奉礼曰:“再拜。”皆再拜。赞者引工人、舞人以次出。大礼使帅诸礼官、太庙令、太祝、官闱令,升纳神主如常仪。礼毕,礼直官引大礼使已下降自西阶,至横街,再拜而退。其祝册藏于匮。七祀功臣分奠,如祫享之仪。
时享
有司行事。前期,太常寺举申礼部,关学士院司天堂台,择日。以其日报太常寺。前七日,受誓戒于尚书省。其日质明,礼直官设位版于都堂之下,依已定《誓戒图》,礼直官引三献官,并应行事执事官等,各就位,立定,赞:“揖。”在位官皆对揖,讫,礼直官以誓文奉初献官,初献官搢笏,读誓文:“某月,某日,孟春,荐享太庙,各扬其职。不恭其事,国有常刑。”读讫,执笏。七品以下官先退,余官对拜讫乃退。散斋四日,治事如故,宿于正寝,唯不吊丧、问疾、作乐、判署刑杀文字决罚罪人及预秽恶。致斋,三日于本司,唯享事得行,其余悉禁,一日于享所。已斋而阙者,通摄行事。前三日,兵部量设兵卫,列于庙之四门。前一日,禁断行人。仪鸾司设馔幔十一所于南神门外西,南向。又设七祀司命、户二位于横街之北,道西,东向。又设群官斋宿次于庙门之东西舍。前二日,大乐局设登歌之乐于殿上。太庙令帅其属,扫除庙殿门之内外,于室内铺设神位于北墉下,当户南向。设几于筵上,又设三献官拜褥位二。一在室内,一在室外。学士院定撰祝文讫,计会通进司请御署,降付礼部,置于祝案。祠祭局濯溉祭器与尊彝讫,铺设如仪。内太尊二、山罍二在室。牺尊五、象尊五、鸡彝一、鸟彝一在室户外之左,炉炭稍前。著尊二、牺尊二在殿上,象尊二、壶尊六在下。俱北向西上,加冪,皆设而不酌。并设献官罍洗位。礼部设祝案于室户外之右。礼直官设位版并省牲位,如式。前一日,诸太祝与廪牺令以牲就东神门外。司尊彝与礼直官及执事皆入,升自西阶,以俟。礼直官引太常卿,赞者引御史,自西阶升,遍视涤濯。执尊者举冪告洁,讫,引降就省牲位。廪牺令少前,曰:“请省牲。”退复位。太常卿省牲,廪牺令及太祝巡牲告备,皆如郊社仪。既毕,太祝与廪牺令以次牵牲诣厨,授太官令。赞者引光禄卿诣厨,请省鼎镬,申视涤溉。赞者引御史诣厨,省馔具,讫,与太常卿等各还斋所。太官令帅宰人以鸾刀割牲,祝史各取毛血,每室共实一豆,又取肝惣共实一豆,置馔所,遂烹牲。光禄卿帅其属,入实祭器。良醖令人实尊彝。
享日质明,百官各服其品服。礼直官、赞者先引御史、博士、太庙令、太官令、诸太祝、祝史、司尊彝与执罍篚官等,入自南门,当阶间,北面西上,立定。奉礼曰:“再拜。”赞者承传,皆再拜,讫,赞者引太祝与宫闱令,升自西阶,诣始祖室,开祏室,太祝捧出帝主,宫闱令捧出后主,置于座。帝主在西,后主在东。赞者引太祝与宫闱令,降自西阶,俱复位。奉礼曰:“再拜。”赞者承传,在位官皆再拜,讫,俱各就执事位。大乐令帅工人入。礼直官、赞者分引三献官与百官,俱自南东偏门入,至庙庭横街上,三献官当中,北向西上,应行事执事官并百官,依品,重行立。奉礼曰:“拜。”赞者承传,应北向在位官皆再拜。其先拜者不拜。拜讫,赞者引三献官诣庙殿东阶下西向位,其余行事执事官与百官,俱各就位。讫,礼直官诣初献官前,称:“请行事。”协律郎跪,俯伏,兴,乐作。礼直官引初献诣盥洗位,北向立定,乐止。搢笏,盥手,帨手,执笏。诣爵洗位,北向立,搢笏,洗瓚,拭瓚,以瓚授执事者,执笏,升殿,乐作。至始祖室尊彝所,西向立,乐止。执事者以瓚奉初献官,初献官搢笏,执瓚。执尊者举冪,太官令酌郁鬯,讫,初献以瓚授执事者,执笏,诣始祖室神位前,乐作,北向立,搢笏,跪。执事者以瓚授初献官。初献官执瓚,以鬯稞地,讫,以瓚授执事者,执笏,俯伏,兴,出户外,北向,再拜,讫,乐止。每室行礼,并如上仪。礼直官引初献降复位。初献将升稞,祝史各奉毛血肝惣豆,及斋郎奉炉炭萧蒿黍稷篚,各于馔幔内以俟。初献晨稞讫,以次入正门,升自太阶。诸太祝皆迎毛血肝惣豆于阶上,俱入奠于神座前。斋郎所奉炉炭萧蒿篚,皆置于室户外之左,与祝史俱降自西阶以出。诸太祝取肝惣,洗于郁鬯,燔于炉炭,讫,还尊所。享日,有司设羊鼎十一、豕鼎十一于神厨,各在镬右,初献既升稞,光禄卿帅斋郎诣厨,以匕升羊于镬,实于一鼎,肩、臂、臑、肫、胳、正脊一、横脊一、长胁一、短胁一、代胁一,皆二骨以并。次升豕如羊,实于一鼎。每室羊豕各一鼎,皆设扃冪。斋郎对举,入镬,放馔幔前。斋郎抽扃,委于鼎右,除冪,光禄卿帅太官令,以匕升羊,载于一俎。肩臂臑在上端,肫胳在下端,脊胁在中。次升豕如羊,各载于一俎。每室羊豕各一俎。斋郎既以扃举鼎先退,置于神厨,讫,复还馔幔所。礼直官引司徒出诣馔幔前,立以俟。光禄卿帅其属,实笾以粉餈,实豆以糁食,实簠以粱,实簋以稷。俟初献稞毕,复位,祝史俱进彻毛血之豆,降自西阶以出。礼直官引司徒,帅荐笾豆簠簋官,奉俎斋郎,各奉笾豆簠簋羊豕俎,每室以序而进,立于南神门之外以俟,羊俎在前,豕俎次之,笾豆簠簋又次之。入自正门,乐作,升自太阶,诸太祝迎引于阶上,乐止。各设于神位前,讫,礼直官引司徒以下,降自西阶,乐作,复位,乐止。诸太祝各取萧蒿黍稷扌需于脂,燔于炉炭,还尊所。
礼直官引初献诣罍洗位,乐作,至位,北向立,乐止,搢笏,盥手,帨手,执笏。诣爵洗位,北向立,搢笏,洗爵,拭爵,以爵授执事者,执笏,升殿,乐作,诣始祖室酌尊所,西向立,乐止。执事者以爵授初献。初献搢笏执爵,执事者举冪,太官令酌牺尊之泛齐,讫,次诣第二室酌尊所,如上仪。诣始祖神位前,乐作,北向立,搢笏跪,执事者以爵授初献,初献执爵,三祭酒于茅苴,奠爵,执笏,俯伏,兴,出室户外,北向立,乐止。赞者引太祝诣室户外,东向,搢笏,跪读祝文。读讫,执笏,兴。次诣第二室。次诣每室行礼,并如上仪。初献降阶,乐作,复位,乐止。礼直官次引亚献诣盥洗位,北向立,搢笏,盥手,帨手,执笏。诣爵洗位,北向立,搢笏,洗爵,拭爵以授执事官。执笏,升殿,诣始祖酌尊所,西向立,执事者以爵授亚献。亚献搢笏,执爵,执尊者举冪,太官令酌象尊之醴齐,讫,次诣第二室酌尊所,如上仪。诣始祖神位前,乐作,北向立,搢笏,跪,执事者以爵授亚献。亚献执爵,三祭酒于茅苴,尊爵,执笏,俯伏,兴,出户外,北向再拜,讫,乐止。次诣每室行礼,并如上仪。降阶,乐作,复位,乐止。礼直官次引终献诣盥洗、及升殿行礼,并如亚献之仪,降复位。次引太祝彻笾豆少移故处,乐作,卒彻,乐止。俱复位。礼直官曰:“赐胙。”赞者承传曰:“赐胙,再拜。”在位者皆再拜。礼直官引太祝、宫闱令奉神主,太祝搢笏,纳帝主于匮,奉入祏室,执笏,退复位。次引宫闱令纳后主于匮,奉入祏室,并如上仪,退复位。礼直官、赞者引行事、执事官各就位,奉礼曰:“再拜。”赞者承传,应在位官皆再拜。礼直官、赞者引百官次出,大乐令帅工人次出,太官令帅其属,彻礼馔,次引监祭御史诣殿监视卒彻,讫,还斋所。太庙令阖户以降。太常藏祝版于匮。光禄以胙奉进,监祭御史就位展视,光禄卿望阙再拜,乃退。其七祀,夏灶、中霤,秋门、厉,冬行,铺设祭器,入实酒馔,俟终献将升献,献官行礼,并读祝文。每岁四孟月并腊五享,并如上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