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唐野史
- ▪ 第一回 兴宫室剪彩为花
- ▪ 第二回 隋炀帝游幸江都
- ▪ 第三回 窦建德兵杀郭绚
- ▪ 第四回 杨义臣扫清河北
- ▪ 第五回 杨玄感兵起黎阳
- ▪ 第六回 瓦岗寨群雄聚义
- ▪ 第七回 翟让李密据洛仓
- ▪ 第八回 李密移檄数帝罪
- ▪ 第九回 文静世民议大事
- ▪ 第十回 世民说李渊起兵
- ▪ 第三十一回 秦王北邙山射猎
- ▪ 第六十三回 李世民兴兵伐郑
- ▪ 第九十六回 李孝逸兵败敬业
- ▪ 第十一回 李渊遣使如突厥
- ▪ 第十二回 唐兵大破宋老生
- ▪ 第十三回 李渊合兵围长安
- ▪ 第十四回 李渊奉迎立代王
- ▪ 第十五回 屈突通潼关射子
- ▪ 第十六回 王世充东都救援
- ▪ 第十七回 含嘉城秦琼战丘瑞
- ▪ 第十八回 李密诱杀翟让
- ▪ 第十九回 化及江都弑炀帝
- ▪ 第二十回 化及鸩杀少帝
- ▪ 第二十一回 李渊受禅即帝位
- ▪ 第二十二回 窦建德自立夏帝
- ▪ 第二十三回 凌敬义说杨义臣
- ▪ 第二十四回 冀州城麴棱降夏
- ▪ 第二十五回 刘黑闼智赚范愿
- ▪ 第二十六回 化及招募众豪杰
- ▪ 第二十七回 范愿大战宇丞基
- ▪ 第二十八回 聊城暗火烧仓库
- ▪ 第二十九回 义臣智破杨士览
- ▪ 第三十回 杨义臣遗书睡榻
- ▪ 第九十七回 娄师德唾面自干
- ▪ 第九十八回 千骑奔斩李多祚
- ▪ 第九十九回 诛韦后睿宗即位
- ▪ 第一零零回 李太白立扫番书
- ▪ 第一零一回 华阴李白倒骑骡
- ▪ 第一零二回 安禄山范阳作反
- ▪ 第一零三回 禄山计困颜杲卿
- ▪ 第一零四回 真源令张巡起兵
- ▪ 第一零五回 张巡缚草计取箭
- ▪ 第一零六回 哥舒翰灵宝战贼
- ▪ 第一零七回 马嵬驿杨氏伏诛
- ▪ 第一零八回 张许协守雎阳城
- ▪ 第一零九回 睢阳城张许死节
- ▪ 第一一零回 骆悦杀贼史思明
- ▪ 第一一一回 郭子仪大破吐蕃
- ▪ 第一一二回吐蕃回 纥连入寇
- ▪ 第一一三回 郭子权权重天下
- ▪ 第一一四回 段秀实笏击朱泚
- ▪ 第一一五回 李晟斩汶复京城
- ▪ 第一一六回 李希烈杀颜真卿
- ▪ 第一一七回 陈仙奇毒杀希烈
- ▪ 第一一八回 李瑀雪夜克蔡州
- ▪ 第一一九回 韩文公上佛骨表
- ▪ 第一二零回 韩文公雪拥蓝关
- ▪ 第一二一回 柳公权用笔谏帝
- ▪ 第一二二回 王仙芝大寇荆南
- ▪ 第三十二回 秦王被擒囚南牢
- ▪ 第三十三回 徐世勣私放秦王
- ▪ 第三十四回 王世充借粮背德
- ▪ 第三十五回 秦叔宝洛阳大战
- ▪ 第三十六回 魏徵四马自投唐
- ▪ 第三十七回 殷开山独战四将
- ▪ 第三十八回 秦王十计羞李密
- ▪ 第三十九回 刘武固定扬称帝
- ▪ 第四十回 宋金刚义释张达
- ▪ 第四十一回元吉逃回 长安城
- ▪ 第四十二回 石州唐兵败崇茂
- ▪ 第四十三回 唐杀民部刘文静
- ▪ 第四十四回 废越王世充篡隋
- ▪ 第四十五回 李世勣复归大唐
- ▪ 第四十六回 苏世长结连朱粲
- ▪ 第四十七回 世勣云游访叔宝
- ▪ 第四十八回 秦叔宝弃郑投唐
- ▪ 第四十九回 叔宝污敬德画像
- ▪ 第五十回 郭孝恪谋退北虏
- ▪ 第五十一回 世勣大破王行本
- ▪ 第五十二回 柏壁关唐刘大战
- ▪ 第五十三回 美良川秦王三跳涧
- ▪ 第五十四回 敬德三鞭换两锏
- ▪ 第五十五回 世勣智取柏壁关
- ▪ 第五十六回 唐兵介休烧粮草
- ▪ 第五十七回 金刚败走北突厥
- ▪ 第五十八回 休城敬德诈降唐
- ▪ 第五十九回 刘世让谋杀武周
- ▪ 第六十回 敬德举介休降唐
- ▪ 第六十一回 单雄信割袍断义
- ▪ 第六十二回 尉迟恭榆窠救主
- ▪ 第六十四回 窦建德兴兵救郑
- ▪ 第六十五回 窦建德大战唐兵
- ▪ 第六十六回 建德败走牛口谷
- ▪ 第六十七回 楚朱粲醉烹段确
- ▪ 第六十八回 尉迟恭怒击妖妇
- ▪ 第六十九回 李秦王平定东都
- ▪ 第七十回 孝恭李靖破萧铣
- ▪ 第七十一回 刘黑闼反唐报仇
- ▪ 第七十二回 黑闼箭射罗士信
- ▪ 第七十三回 肥乡城唐兵大战
- ▪ 第七十四回 建成平定河东府
- ▪ 第七十五回 秦王谋据洛阳城
- ▪ 第七十六回 秦王推刃同气
- ▪ 第七十七回 太宗代父即帝位
- ▪ 第七十八回 李靖阴山破突厥
- ▪ 第七十九回 玄武门奏七德舞
- ▪ 第八十回 太宗废太子承乾
- ▪ 第八十一回 薛延陀纳币绝婚
- ▪ 第八十二回 秦琼含血噀敬德
- ▪ 第八十三回 太宗教场定先锋
- ▪ 第八十四回 薛仁贵降服火龙
- ▪ 第八十五回 唐太宗跨海征辽
- ▪ 第八十六回 薛仁贵五箭取榆林
- ▪ 第八十七回 摩天岭三雄被戮
- ▪ 第八十八回 李世勣祭白玉山
- ▪ 第八十九回 白岩城红袍战白袍
- ▪ 第又八十九回 薛仁贵箭射飞刀
- ▪ 第九十回 高丽王舆榇出降
- ▪ 第九十一回 褚遂良叩头流血
- ▪ 第九十二回 武氏杀王后萧妃
- ▪ 第九十三回 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 ▪ 第九十四回 废中宗武后专权
- ▪ 第九十五回 李敬业起兵匡复
元和十四年春正月,宪宗升殿,近臣奏曰:“今有番使手捧一象牙匣,匣内盛放佛骨,要见陛下。”帝闻奏,即命宜人。见其人身不满五尺,面如傅粉,鹤一松肢,宛若神仙之状。乃一僧也,进拜阙下。帝一见而惊异之,其僧曰:“臣乃西天雷音寺,奉佛骨进入中国,乞陛下鉴纳。”帝曰:“远路风尘不易,汝不辞跋涉而来,有何应验?”僧曰:“此骨相传已久,三十年一开,开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如陛下不信,当启匣视之。”帝命捧上御案,当殿启视,果见佛骨红光万丈,紫气千重。文武百官近前看视,人人喝彩,皆言自古及今,实为罕见。帝看视半晌,龙颜大喜,随令百官迎立于五凤楼上,率同钦天监官朝夕供奉,焚香顶礼。僧人送光禄寺设斋筵款待。
是时,帝留禁中二月,将佛骨历送诸寺,上自王公,下至士民,瞻奉舍施,惟恐弗及,至有竭产充施者,有燃香臂顶供养者。
当日帝与百官正议间,只见班部中闪出一臣,身长七尺,细眼长髯。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八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官拜吏部侍郎,永平昌黎人也。姓韩名愈,字退之。愈进《谏佛骨表》一道,帝于御案上览之,其表曰:
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黄帝以至禹、汤、文、武,皆享寿考,百姓安乐。当是时,未有佛也。汉明帝时,始有佛法。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齐、梁、陈、元魏以下,事佛渐谨,年代愈更,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舍身,为寺家奴,昼夜一餐,止于菜果,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百姓愚痴,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微贱,于佛岂可更惜身命。佛本夷狄之人,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恩,假如其身尚在,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岂宜以入宫禁?乞以此骨付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福,凡有殃咎,宜加臣身。望纳微言,详察佛骨,谨疏奏闻。
帝览表,大怒曰:“汝有欺君之心,弄权之意,故此苦要折毁佛骨。”喝令便欲斩之。裴度、崔群二人进曰:“韩愈陈言狂肆,理宜加罪;但其忠孝素著,有可矜悯。若以微言杀之,无乃塞谏铮之路乎?”帝曰:“以国法诛之,有何谏诤?且满朝文武众多,岂惜一韩愈哉。”
言未绝,只见一人解下袍带,叩头上表。帝视之,乃翰林学士林圭也。圭曰:“微臣衰耄,还陛下紫袍金带,乞赐骸骨归葬田里,臣之幸也。”帝曰:“朕正欲升卿共理朝政,何事弃职?愿条陈之。”圭曰:“臣见韩愈为陛下宠臣,只因佛骨一表,便欲葬身法场。臣见此官实是难做,故此辞职,恐他日亦似韩愈受刑,有辱圣意。”帝怒稍解,遂将愈贬为潮州刺史。当时士大夫议论佛入中国,自晋宋以来日益繁炽,自帝王至于士民,莫不尊信。下者畏慕罪福,高者难论空有,独愈恶其蠹财惑众,故力排之。丽泉有诗赞云:
佛骨迎来事岂真,和声附影惑斯民。
宪宗空慕长生术,枉把忠良作佞臣。
帝免韩愈死罪,贬出潮阳。特叫受苦,只容单人独马,限定一月到任。如过一日,边远充军;二日,斩首号令;三日者,全家九族尽行诛戮。愈承圣旨,归至宅下辞别。举家饯行,相向大哭,不忍分离。愈曰:“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也是我命合苦楚,怎怨别人。”只带张千亲随,遂自上马,是日离了长安,与张千饥餐渴饮,夜住晓行,不过旬日,早巳到了蓝田。狂风大作,下雪飘飘,不能前进,文公就于马上将雪作赋一篇。赋云:
江梅飘雪赛茶芽,片片飘零如柳絮。随风舞入纸窗来,错认梅花零玉树。雪者,世之琼瑶,国之祥瑞。一片呼为鸿毛;二片呼为风耳;三片为攒;四片为聚;五片为天花;六片为六出。雪也者,有升也;有降也;有味也;有气也。其气者,能飕冷目下之乾坤;其味者,能长来年之禾稼,妆成狮子低楼下。万万朵梨花满架,裁就玉蝶翦黄沙。千千阵柳絮飞花,又不是杨花,又不是梅花。杨花舞,桂花香,梅花白。或翦风,或飘带。寒风瑞雪锁天涯,壮士征夫力怎加?弯弓著力弦难扯,铜刀响手靶难拿。龙鳞甲上铺轻粉,锦绣袍边洒玉沙。枪尖缨上飞杨絮,皂雕旗上舞梨花。
又有咏雪诗云:
三冬瑞雪满瑶天,豫报农家大有年。
廊庙江湖人共乐,不妨畅饮绮筵前。
吟罢,风雪愈大,人马俱倒,端然不动。张千曰:“吾死于此地矣!从来不见此处人迹罕到,纷纷大雪,路径昏迷,如何是好?”愈曰:“遥见对山有一樵夫,隐隐而来,可问人家躲雪,明日早行。”张千曰:“如此天寒,尚有人打柴乎?”须臾,呼至面前,愈以前言问之,樵夫曰:“汝是甚人?如此天寒地冻,在此何事?”愈曰:“吾是朝中一臣,谪贬潮阳,到此山中,迷踪失路,冒犯老兄指教往前之路。”樵夫曰:“原来公宰至此,怎受苦楚。此去潮阳不远,只前面道路崎岖难走。”愈曰:“如何难走?”樵夫曰:“吾有一词,听吾吩咐。词曰:
休上黄土峡,便是颠倒处。脚踏破底崖,手扳葛藤树。手须扳得牢,脚欲踏得住。若还失了脚,送汝残生去。转过一重崖,侧身挨过去。再转一个岭,便是虎狼遇。
樵夫歌罢,假睡沉眠,雪中而卧。愈曰:“此是痴人鬼说,何足信之。”此时樵夫见愈受寒不过,冻得魂不著体,半似人形。对面不顾,倏然化作一阵清风而去。
总批:
韩愈佛骨一表,忠谅有馀,功齐孟子而力倍。然终不能移宪宗之惑者,盖不探其本,而直以事佛得祸为言也。岂不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