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唐野史
- ▪ 第一回 兴宫室剪彩为花
- ▪ 第二回 隋炀帝游幸江都
- ▪ 第三十一回 秦王北邙山射猎
- ▪ 第三回 窦建德兵杀郭绚
- ▪ 第四回 杨义臣扫清河北
- ▪ 第三十二回 秦王被擒囚南牢
- ▪ 第五回 杨玄感兵起黎阳
- ▪ 第三十三回 徐世勣私放秦王
- ▪ 第六十三回 李世民兴兵伐郑
- ▪ 第六回 瓦岗寨群雄聚义
- ▪ 第三十四回 王世充借粮背德
- ▪ 第六十四回 窦建德兴兵救郑
- ▪ 第九十六回 李孝逸兵败敬业
- ▪ 第七回 翟让李密据洛仓
- ▪ 第八回 李密移檄数帝罪
- ▪ 第九十七回 娄师德唾面自干
- ▪ 第九十八回 千骑奔斩李多祚
- ▪ 第九回 文静世民议大事
- ▪ 第九十九回 诛韦后睿宗即位
- ▪ 第六十五回 窦建德大战唐兵
- ▪ 第一零零回 李太白立扫番书
- ▪ 第十回 世民说李渊起兵
- ▪ 第一零一回 华阴李白倒骑骡
- ▪ 第一零二回 安禄山范阳作反
- ▪ 第六十六回 建德败走牛口谷
- ▪ 第六十七回 楚朱粲醉烹段确
- ▪ 第一零三回 禄山计困颜杲卿
- ▪ 第六十八回 尉迟恭怒击妖妇
- ▪ 第一零四回 真源令张巡起兵
- ▪ 第十一回 李渊遣使如突厥
- ▪ 第十二回 唐兵大破宋老生
- ▪ 第一零五回 张巡缚草计取箭
- ▪ 第六十九回 李秦王平定东都
- ▪ 第一零六回 哥舒翰灵宝战贼
- ▪ 第七十回 孝恭李靖破萧铣
- ▪ 第一零七回 马嵬驿杨氏伏诛
- ▪ 第七十一回 刘黑闼反唐报仇
- ▪ 第一零八回 张许协守雎阳城
- ▪ 第七十二回 黑闼箭射罗士信
- ▪ 第十三回 李渊合兵围长安
- ▪ 第七十三回 肥乡城唐兵大战
- ▪ 第一零九回 睢阳城张许死节
- ▪ 第十四回 李渊奉迎立代王
- ▪ 第一一零回 骆悦杀贼史思明
- ▪ 第七十四回 建成平定河东府
- ▪ 第七十五回 秦王谋据洛阳城
- ▪ 第十五回 屈突通潼关射子
- ▪ 第十六回 王世充东都救援
- ▪ 第七十六回 秦王推刃同气
- ▪ 第十七回 含嘉城秦琼战丘瑞
- ▪ 第一一一回 郭子仪大破吐蕃
- ▪ 第十八回 李密诱杀翟让
- ▪ 第七十七回 太宗代父即帝位
- ▪ 第十九回 化及江都弑炀帝
- ▪ 第一一二回吐蕃回 纥连入寇
- ▪ 第二十回 化及鸩杀少帝
- ▪ 第七十八回 李靖阴山破突厥
- ▪ 第二十一回 李渊受禅即帝位
- ▪ 第一一三回 郭子权权重天下
- ▪ 第二十二回 窦建德自立夏帝
- ▪ 第二十三回 凌敬义说杨义臣
- ▪ 第七十九回 玄武门奏七德舞
- ▪ 第一一四回 段秀实笏击朱泚
- ▪ 第二十四回 冀州城麴棱降夏
- ▪ 第一一五回 李晟斩汶复京城
- ▪ 第二十五回 刘黑闼智赚范愿
- ▪ 第八十回 太宗废太子承乾
- ▪ 第一一六回 李希烈杀颜真卿
- ▪ 第八十一回 薛延陀纳币绝婚
- ▪ 第一一七回 陈仙奇毒杀希烈
- ▪ 第八十二回 秦琼含血噀敬德
- ▪ 第二十六回 化及招募众豪杰
- ▪ 第八十三回 太宗教场定先锋
- ▪ 第一一八回 李瑀雪夜克蔡州
- ▪ 第二十七回 范愿大战宇丞基
- ▪ 第二十八回 聊城暗火烧仓库
- ▪ 第一一九回 韩文公上佛骨表
- ▪ 第二十九回 义臣智破杨士览
- ▪ 第八十四回 薛仁贵降服火龙
- ▪ 第一二零回 韩文公雪拥蓝关
- ▪ 第八十五回 唐太宗跨海征辽
- ▪ 第八十六回 薛仁贵五箭取榆林
- ▪ 第三十回 杨义臣遗书睡榻
- ▪ 第一二一回 柳公权用笔谏帝
- ▪ 第八十七回 摩天岭三雄被戮
- ▪ 第一二二回 王仙芝大寇荆南
- ▪ 第三十五回 秦叔宝洛阳大战
- ▪ 第三十六回 魏徵四马自投唐
- ▪ 第三十七回 殷开山独战四将
- ▪ 第三十八回 秦王十计羞李密
- ▪ 第八十八回 李世勣祭白玉山
- ▪ 第三十九回 刘武固定扬称帝
- ▪ 第八十九回 白岩城红袍战白袍
- ▪ 第又八十九回 薛仁贵箭射飞刀
- ▪ 第九十回 高丽王舆榇出降
- ▪ 第九十一回 褚遂良叩头流血
- ▪ 第九十二回 武氏杀王后萧妃
- ▪ 第九十三回 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 ▪ 第九十四回 废中宗武后专权
- ▪ 第九十五回 李敬业起兵匡复
- ▪ 第四十回 宋金刚义释张达
- ▪ 第四十一回元吉逃回 长安城
- ▪ 第四十二回 石州唐兵败崇茂
- ▪ 第四十三回 唐杀民部刘文静
- ▪ 第四十四回 废越王世充篡隋
- ▪ 第四十五回 李世勣复归大唐
- ▪ 第四十六回 苏世长结连朱粲
- ▪ 第四十七回 世勣云游访叔宝
- ▪ 第四十八回 秦叔宝弃郑投唐
- ▪ 第四十九回 叔宝污敬德画像
- ▪ 第五十回 郭孝恪谋退北虏
- ▪ 第五十一回 世勣大破王行本
- ▪ 第五十二回 柏壁关唐刘大战
- ▪ 第五十三回 美良川秦王三跳涧
- ▪ 第五十四回 敬德三鞭换两锏
- ▪ 第五十五回 世勣智取柏壁关
- ▪ 第五十六回 唐兵介休烧粮草
- ▪ 第五十七回 金刚败走北突厥
- ▪ 第五十八回 休城敬德诈降唐
- ▪ 第五十九回 刘世让谋杀武周
- ▪ 第六十回 敬德举介休降唐
- ▪ 第六十一回 单雄信割袍断义
- ▪ 第六十二回 尉迟恭榆窠救主
次日,玄宗行至马嵬驿,将士饥疾,不能行动,皆怀愤怒。陈玄礼与众将共言此祸皆由杨国忠,致有今日,谋欲诛之,犹豫未决。忽值吐蕃使者二十余人拦路,互相啼哭,跪在国忠马前,诉以无食。国忠尚未及对,军士大呼曰:“国忠与胡虏谋反,此贼不杀,更待何日?”一齐奔向前,共刺杀之,以枪揭出其首于驿门外,复来杀韩国、秦国二夫人,皆贵妃之姊妹。
时帝在驿庭,闻外面喧哗,鼓噪震地,遂扶杖出驲门,慰劳军士,赦其擅杀之罪,令收队伍。军士皆默然不应。帝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爱正法。”帝曰:“朕当自处之。”遂入门倚杖,倾首而立,沉吟半晌。六军合辞奏曰:“养乱者国忠,招乱者贵妃。臣等即杀国忠,贵妃不宜侍侧。陛下若并诛之,臣等奋力讨贼矣。”帝曰:“贵妃常居深宫,国忠为乱,贵妃何以知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六军既杀国忠,贵妃尚侍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社稷安矣。”帝犹未忍,六军欢呼不已。帝恐激变,不得已,乃命力士缢杀之。力士承诏人,执贵妃驱至诸佛堂,逼令自经。妃泣曰:“至尊何忍害我?”力土叱曰:“至尊为汝所害,故欲杀汝。”妃默然就死,舆尸置驿庭。帝召玄礼等入视之,玄礼乃免胄释甲,顿首谢罪。军士皆呼“万岁”。于是始整部伍,以为行计。后人有诗咏之曰:
秋风万骑过渔阳,天子西巡社稷荒。
恩宠岂因奇货惜,是非不为禄儿防。
半方素练香魂断,三尺黄泉艳骨藏。
一念骄奢须得祸,人君宁不戒包桑。
时帝哀戚弥切,至忘寝食,敕葬贵妃于马嵬坡下。次日将离马嵬,将士皆曰:“国忠将吏皆在蜀中,须要防其报恨,不可前往。”御史中丞韦谔曰:“不如且至扶风,徐图进取。”众以为然,帝乃从之。不移时,父老皆来遮道请曰:“今陛下远奔,百姓无主,我等宁为唐鬼,不作虏民。陛下请回宫阙,保守宗庙陵寝,不日勤王之师四合,必能破贼。今于此欲何往?”百姓号哭之声闻数十里,帝为之按辔沉吟,良久,乃命太子在后面宣谕父老。父老曰:“至尊既不肯留,某等愿帅子弟从殿下东破贼以取长安,若殿下与至尊皆入蜀,使中原百姓谁为之主?”须臾聚至数千人。太子不可,曰:“至尊远冒险阻之地,吾为太子,岂忍朝夕以离左右?且吾尚未面辞,当还告至尊,更禀进止。”因涕泣,泪下如雨,遂回马欲向西行。建宁王倓,太子之子,与李辅国执鞚谏曰:“逆胡犯阙,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兴复?今殿下从至尊入蜀,若贼兵烧绝栈道,则中原之地拱手授贼矣。今郭子仪、李光弼二人在河北与贼相拒,不如遣人召还,收西北守边之兵,与之并力东讨逆贼,克复二京,削平四海,使社稷危而复安,宗庙毁而更存。扫除宫禁,以迎至尊,岂非孝之大者?何必区区温清,作儿女之恋乎?”广平王俶,太子次子,亦劝太子且留。于是父老一齐拥住太子之马,不得行。太子乃使俶飞马前去告帝。
此时帝去得不远,按辔以待太子来,忽见俶至,告以事故,帝曰:“天命也,非人力所为。”乃命后军二千人及飞龙厩马以从太子,且谕将士曰:“太子仁孝,可奉宗庙,汝等善辅佐之。”又使谕太子曰:“汝宜勉之,勿以吾为念。西北诸胡,吾抚之素厚,汝必得其用。”太子听言,南向涕泣而已。近侍左右之人无不下泪。太子曰:“父皇善保龙体,勉强饮食,未知何日骨肉相聚!”帝亦呜咽泣下,于是父子相别。
太子去了,韦谔力请天子幸扶风。次日,帝御车马至扶风,又无高大房屋,帝与近臣议事于茅屋中。军士观望,互相镇压,以为观笑。公卿稍有触犯于帝,殴骂将士,其士卒流言甚是不逊,陈玄礼皆制服不住。时值成都遣使贡献春彩十余万匹至郡,帝命布列庭上,召诸将谕之曰:“朕今衰耄,托任失人,致逆朔乱常,虽远避其锋,卿等仓猝从朕,不得与父母妻子相别,跋涉至此,劳苦至矣,朕甚愧之。且蜀路阻长,郡县偏小,人马众多,或不能供。今听汝等各自还家,朕独与子孙众官前行入蜀,亦足自达。今日与汝等诀别,可共分此彩以备资粮。若归见父母及长安父老,为朕致意,各好自爱也。”帝言罢,因泣下沾襟。众皆哭拜地下曰:“臣等死生愿从陛下,不敢有二。”帝沉吟久之,曰:“愿去愿留,任从卿意。”于是流言始息。
行了数日,得至成都,从官及六军至者千三百人而已。是时安禄山不意帝遽然西幸,遂遣使只崔乾祐人马,且留潼关。延至十日,乃遣孙孝哲领兵入长安,遂杀了妃主、皇孙数十人,刳其心以祭。禄山之子庆绪驱百官、宫女押送洛阳。禄山封陈希烈、张均、张诏为相,其余朝士皆授以官。于是贼势大炽,西胁汧陇,南侵江汉,北割河朔之半。然贼将皆是粗猛之士,无深大之略,既陷了长安,自以为得志,日夜放肆,奢淫酒色,专以宝贿为事,无复西出之意,故帝得安行入蜀,坦然无事。太子北行,亦无追迫之患。
却说太子既留,未知所适,建宁王倓曰:“殿下昔尝为朔方节度大使,与彼将吏往往书柬相达,俶略识其姓名。今河西、陇右之众皆败降贼,父兄子弟皆在贼中,恐生异变,此一路决不可去。独朔方路近,士马全盛。司马裴冕今在彼处,乃衣冠名族,素抱忠义,必无二心,速往投之,此上策也。”众皆曰:“此言甚善,殿下可从之。”于是,星夜驰奔三百余里,得至彭原。太守李遵出迎,献上衣食,遂至平凉。
却说太子至平凉,时有朔方留后杜鸿渐、水陆运使魏少游、判官崔漪、卢简、李涵数人相与谋曰:“平凉散地,非屯兵之所。灵武兵食充足,若迎太子至彼处,北取诸城之兵,西发河陇劲骑,南面以定中原,此万世之基业,在此一时之举也。”卢简曰:“正合吾意,金石之论也。宜劝太子早往朔方举事,以遵马嵬之命。”商议已定,乃使李涵奉笺进上太子,且籍朔方士马、甲兵、谷帛、军资之数以献之。太子曰:“父皇在蜀,此事可缓图之。”鸿渐说太子曰:“朔方,天下动兵处也。今吐善请和,回纥内附,四方郡县大抵坚兵拒贼,以俟兴复。殿下若理兵灵武,接辔长驱而进,移檄四方,收揽忠义之士,则逆贼不足屠也。”太子曰:“吾有父皇在上,此事安可行之?”众皆曰:“留后之言是也。殿下可即大位,以承唐统,以安众心,臣庶之幸也。”太子曰:“此事决不可行。”裴冕进曰:“今日将士皆是关中之人,日夜思归,所以崎岖从殿下、远涉沙塞者,欲冀尺寸之功;若一朝离散,不可复集。愿殿下勉徇众心,以为社稷之计。”笺凡五上,太子乃许之。
至是,鸿渐等奉太子至灵武,是日即位,号称肃宗皇帝。遥尊玄宗为上皇天帝。大赦天下,改元至德。以杜鸿渐、崔漪并知中书舍人事,裴冕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是时,塞上精兵皆选入讨贼,惟余老弱守边,文武官员不满三十人,披草莱立朝廷。制度草创,武人骄悍,大将管崇嗣在朝堂背阙而坐,言笑自若。监察御史李勉奏弹之,系于有司。帝特赦之,叹曰:“吾有李勉,朝廷始尊矣。”
总评:
肃宗收兵灵武,反旆而东,不失旧物,亦可谓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