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唐野史
- ▪ 第一回 兴宫室剪彩为花
- ▪ 第三十一回 秦王北邙山射猎
- ▪ 第六十三回 李世民兴兵伐郑
- ▪ 第三十二回 秦王被擒囚南牢
- ▪ 第二回 隋炀帝游幸江都
- ▪ 第三十三回 徐世勣私放秦王
- ▪ 第六十四回 窦建德兴兵救郑
- ▪ 第三回 窦建德兵杀郭绚
- ▪ 第三十四回 王世充借粮背德
- ▪ 第六十五回 窦建德大战唐兵
- ▪ 第四回 杨义臣扫清河北
- ▪ 第三十五回 秦叔宝洛阳大战
- ▪ 第九十六回 李孝逸兵败敬业
- ▪ 第六十六回 建德败走牛口谷
- ▪ 第六十七回 楚朱粲醉烹段确
- ▪ 第三十六回 魏徵四马自投唐
- ▪ 第六十八回 尉迟恭怒击妖妇
- ▪ 第三十七回 殷开山独战四将
- ▪ 第六十九回 李秦王平定东都
- ▪ 第三十八回 秦王十计羞李密
- ▪ 第七十回 孝恭李靖破萧铣
- ▪ 第七十一回 刘黑闼反唐报仇
- ▪ 第三十九回 刘武固定扬称帝
- ▪ 第七十二回 黑闼箭射罗士信
- ▪ 第四十回 宋金刚义释张达
- ▪ 第四十一回元吉逃回 长安城
- ▪ 第五回 杨玄感兵起黎阳
- ▪ 第九十七回 娄师德唾面自干
- ▪ 第九十八回 千骑奔斩李多祚
- ▪ 第九十九回 诛韦后睿宗即位
- ▪ 第七十三回 肥乡城唐兵大战
- ▪ 第一零零回 李太白立扫番书
- ▪ 第一零一回 华阴李白倒骑骡
- ▪ 第七十四回 建成平定河东府
- ▪ 第一零二回 安禄山范阳作反
- ▪ 第七十五回 秦王谋据洛阳城
- ▪ 第一零三回 禄山计困颜杲卿
- ▪ 第七十六回 秦王推刃同气
- ▪ 第一零四回 真源令张巡起兵
- ▪ 第七十七回 太宗代父即帝位
- ▪ 第一零五回 张巡缚草计取箭
- ▪ 第七十八回 李靖阴山破突厥
- ▪ 第一零六回 哥舒翰灵宝战贼
- ▪ 第七十九回 玄武门奏七德舞
- ▪ 第六回 瓦岗寨群雄聚义
- ▪ 第一零七回 马嵬驿杨氏伏诛
- ▪ 第八十回 太宗废太子承乾
- ▪ 第一零八回 张许协守雎阳城
- ▪ 第七回 翟让李密据洛仓
- ▪ 第四十二回 石州唐兵败崇茂
- ▪ 第八十一回 薛延陀纳币绝婚
- ▪ 第八回 李密移檄数帝罪
- ▪ 第八十二回 秦琼含血噀敬德
- ▪ 第九回 文静世民议大事
- ▪ 第四十三回 唐杀民部刘文静
- ▪ 第十回 世民说李渊起兵
- ▪ 第十一回 李渊遣使如突厥
- ▪ 第十二回 唐兵大破宋老生
- ▪ 第十三回 李渊合兵围长安
- ▪ 第十四回 李渊奉迎立代王
- ▪ 第八十三回 太宗教场定先锋
- ▪ 第十五回 屈突通潼关射子
- ▪ 第十六回 王世充东都救援
- ▪ 第八十四回 薛仁贵降服火龙
- ▪ 第十七回 含嘉城秦琼战丘瑞
- ▪ 第四十四回 废越王世充篡隋
- ▪ 第四十五回 李世勣复归大唐
- ▪ 第一零九回 睢阳城张许死节
- ▪ 第四十六回 苏世长结连朱粲
- ▪ 第八十五回 唐太宗跨海征辽
- ▪ 第十八回 李密诱杀翟让
- ▪ 第四十七回 世勣云游访叔宝
- ▪ 第十九回 化及江都弑炀帝
- ▪ 第一一零回 骆悦杀贼史思明
- ▪ 第二十回 化及鸩杀少帝
- ▪ 第四十八回 秦叔宝弃郑投唐
- ▪ 第二十一回 李渊受禅即帝位
- ▪ 第一一一回 郭子仪大破吐蕃
- ▪ 第八十六回 薛仁贵五箭取榆林
- ▪ 第一一二回吐蕃回 纥连入寇
- ▪ 第二十二回 窦建德自立夏帝
- ▪ 第一一三回 郭子权权重天下
- ▪ 第一一四回 段秀实笏击朱泚
- ▪ 第八十七回 摩天岭三雄被戮
- ▪ 第一一五回 李晟斩汶复京城
- ▪ 第八十八回 李世勣祭白玉山
- ▪ 第一一六回 李希烈杀颜真卿
- ▪ 第一一七回 陈仙奇毒杀希烈
- ▪ 第八十九回 白岩城红袍战白袍
- ▪ 第一一八回 李瑀雪夜克蔡州
- ▪ 第又八十九回 薛仁贵箭射飞刀
- ▪ 第一一九回 韩文公上佛骨表
- ▪ 第九十回 高丽王舆榇出降
- ▪ 第四十九回 叔宝污敬德画像
- ▪ 第一二零回 韩文公雪拥蓝关
- ▪ 第九十一回 褚遂良叩头流血
- ▪ 第一二一回 柳公权用笔谏帝
- ▪ 第九十二回 武氏杀王后萧妃
- ▪ 第五十回 郭孝恪谋退北虏
- ▪ 第一二二回 王仙芝大寇荆南
- ▪ 第九十三回 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 ▪ 第五十一回 世勣大破王行本
- ▪ 第九十四回 废中宗武后专权
- ▪ 第九十五回 李敬业起兵匡复
- ▪ 第五十二回 柏壁关唐刘大战
- ▪ 第五十三回 美良川秦王三跳涧
- ▪ 第五十四回 敬德三鞭换两锏
- ▪ 第二十三回 凌敬义说杨义臣
- ▪ 第五十五回 世勣智取柏壁关
- ▪ 第二十四回 冀州城麴棱降夏
- ▪ 第五十六回 唐兵介休烧粮草
- ▪ 第二十五回 刘黑闼智赚范愿
- ▪ 第五十七回 金刚败走北突厥
- ▪ 第二十六回 化及招募众豪杰
- ▪ 第五十八回 休城敬德诈降唐
- ▪ 第二十七回 范愿大战宇丞基
- ▪ 第五十九回 刘世让谋杀武周
- ▪ 第二十八回 聊城暗火烧仓库
- ▪ 第六十回 敬德举介休降唐
- ▪ 第二十九回 义臣智破杨士览
- ▪ 第六十一回 单雄信割袍断义
- ▪ 第三十回 杨义臣遗书睡榻
- ▪ 第六十二回 尉迟恭榆窠救主
帝急问曰:“左右军卒,此是何人?”敬德曰:“臣亦不识。”帝曰:“世之虎将也。若是朕将,何愁辽国不服。”正议间,张士贵手持一颗首级前来献捷。帝笑曰:“杀此一阵,非汝之能,乃借人之力也。朕在高处,眼见是一白袍少年将家,与汝大不相侔。今来献者,莫非冒请功劳邪?”士贵曰:“臣献首级,便是臣的功劳,何预他人之事?臣亲出阵,杀败辽兵,众所皆见,安敢虚诳。”帝曰:“虽然功劳簿上亦写汝之名字,居于二等。”士贵自知惶愧,拜谢而退。
是夜,帝坐卧不安,乃步行出中军,仰观乾象,忽见南方一星,其大如斗,坠下于地。帝大疑,使李淳风卜之。淳风回奏:“主折一大将,三日内必有警报。”帝疑未定,次日催兵前进,人报约有一队人马千余骑,尽打白旗,穿白袍,骑白马,猝然而至。帝自出营观之,小将军下马伏地面哭,视之,乃秦怀玉也。其言:“父于二月十四日死了!臣已葬讫。太后懿旨,恐陛下有失,特差臣领五千精兵随来接应,听知陛下受阻,故已杀〔入〕重围。阵中正遇辽将乌伊人马拦路,已被臣杀了。”帝哀恸之甚,遂谓怀玉曰:“汝与段志贤引军前进。”怀玉曰:“臣今为国,万死不辞!”车驾遂离了凤凰城,行至榆林。
却说榆林城乃辽国高昌太子镇守,高昌升厅,人报唐兵来取城池,高昌急唤军官商议。一个军官姓白名文龙,及弟白文虎,兄弟二人皆有万夫不当之勇,都在榆林管军。二人对高昌曰:“唐兵跨海而来,虽是利害,其势不久。若来时,可与他相持,某二人为前部。”高昌曰:“只恐兵少,难以迎敌。”文虎曰:“太子放心,他虽有百万之众,何足惧哉。”遂与兄文龙引兵二万,离城五十里依靠山水下寨。哨马探得唐兵先到,两边阵圆,白文虎出马,横枪大斧厉声高叫:“唐国逆贼!焉敢侵吾辽境?”唐阵中张士贵出马,责文虎曰:“汝这狗辈,不奉正朔,敢反大唐,今天兵到此,杀败盖苏文,从小路远逃,汝何不早降?”文虎笑曰:“汝主李世民亦反隋国,反谓别人反邪?”士贵回顾军人薛仁贵曰:“汝敢击此贼否?”仁贵听言大怒,即挺戟直取文虎。文虎挺枪骤马来迎。两马相交,斗到数合,文虎勒马便走,仁贵赶去。文虎回顾仁贵马来较近,用枪掷来,彼仁贵一手绰住,回掷文虎。文虎急躲过,仁贵马到,活捉文虎而回,掷于马下,余军皆走。
仁贵归至帐下,便叫张士贵用计,只要如此如此,便能取胜。士贵亲自拥文虎至营见帝,帝喝令将文虎斩之。士贵奏言:“且教留人。”遂将计对帝说了一遍,帝从之。士贵问文虎曰:“汝若捉了高昌,吾保奏圣上,封汝官职。”文虎愿往,帝问如何捉得,文虎曰:“陛下若肯放臣回去,某自巧言说过,今晚陛下调兵劫寨,某为内应。若捉高昌献于陛下,吾兄文龙虽勇,自然降矣。”帝不肯,敬德曰:“此人诚实,不谬人也。可放之。”文虎得放入城,尽实告诉高昌,高昌曰:“如之奈何?”文虎曰:“将计就计,今夜将兵伏于寨外,寨中虚立旌旗,待唐兵来劫寨时,就而擒之。”高昌依计。
当夜三更,果有一军到寨口,每人各用草把,一齐点着,火焰烧空。高昌与文龙、文虎三路杀到于火边,军人便退,三军乘势追赶。赶了十余里,军皆不到,高昌叫文龙兄弟急回,火光未灭,寨中突出一少年,薛仁贵也。高昌叫文虎不可入寨,却去劫唐寨便了。迎军走不十里,段志贤一军出,一枪刺死文龙于马下,文虎退时,被仁贵活捉归阵。张士贵捆来见帝,帝怒,喝令斩之。时高昌见二将已死,退入城中,坚闭不出。帝笑曰:“量榆林小小城池,便满屯军马,安能拒朕哉?”传下令:“休等高丽救军到,可速攻之。”
于是,军中装起云梯六十乘,每梯上可容数十人,周围用板遮护,下以轮推之。每门各用云梯十五乘,梯上军以箭射之,下者众军各抱短梯软索,只看城上擂鼓,乘势便上。此时帝令十万军士围城,城中高昌见唐兵装起云梯,四面而来。高昌唤军士千人,分门把守,各持弓箭,待云梯近城,一齐射之。唐兵大拥云梯,四面竞进,将近壕边,城上一齐放箭,箭如雨点,唐兵不能得上。薛仁贵怒曰:“偏汝有箭,吾无箭邪!”遂突出阵前,拽满雕弓,连放五箭,射上城去。只见城上五将应弦坠下城来,余卒惊慌,渐自逃散。仁贵持戟向前大呼,军人忙上云梯,奔入城中,大杀辽兵,开了四门,唐兵一齐涌进,遂擒了高昌,请帝入城。
时帝正在高阜,望见又是白袍少将连射五箭,应弦坠落,亲冒矢石,一拥上城。帝惊曰:“此真神人也!不然何有如此神箭?虽养由基百步穿杨之能,无逾斯人。近来朕亦感梦,遇一少将保驾,暗想其形状,略有相似,莫非应在斯人否?”敬德曰:“梦寐之事,陛下不可深信。”帝曰:“然。”是日车驾入城,帝将高昌斩讫,于是排筵犒赏士卒。
却说薛仁贵退归骑下,自向僻处暗思:“吾负大才,不能大用,只充得一小卒而已。攻城破敌,累建奇功,又不得重赏,凡百皆被总管冒请去了。负此冤屈,无由伸诉,何命薄如此。”深自嗟叹,不觉潸然下泪,乃自作一歌以叹云:
怒气冲天兮空建功,未逢时运兮枉英雄。
磋跎岁月兮常如暗,何日见明兮拜九重。
仁贵歌罢,复又吁叹不已。正值是夜月色昏朦,尉迟敬德在营外潜行,缉探军事。忽听歌叹之声,遂停步问曰:“何人敢在此夸口?”仁贵曰:“汝亦何人,敢来问我?”敬德曰:“识吾鄂公否?”仁贵听言,纳头便拜曰:“小人肉眼不识泰山,冒犯尊颜,望乞恕罪。”敬德曰:“汝何人氏,有甚事故,静夜于此歌叹?”仁贵曰:“某绛州龙门人也,姓薛名仁贵。自幼习学武艺,好着白衣,人每呼为白袍子即某也。”敬德曰:“现居何所?”仁贵曰:“应募来迟,只在总管张士贵骑下充一火卒。每随出阵建功,累被总管请去,是某无申诉之处,故于此嗟怨耳。”敬德曰:“汝功有何为验?”仁贵国:“昔进《平辽论》,凤凰城杀九龙,榆林诛文虎,运箭伤五将,又布云梯,擒获高昌,只此数事,便是仁贵之功。”敬德骇然曰:“此乃极大功迹也,近来圣上感梦,言及白袍,吾实不信,今日果有此事,吾为汝转奏天庭,必杀此贼,保汝为将耳。”仁贵拜谢而退。
次日,敬德引仁贵面君,具前事奏之。帝遂召张士贵入见,责以欺君冒功之罪。士贵曰:“臣自竭力,安敢冒请他人功绩,谁曾见来?”敬德曰:“吾为证见,仁贵尚自在此,何敢妄言?”帝曰:“汝为上将,敢来冒请军人功绩,朕今斩汝示众。”士贵抵赖不过,大叫曰:“非干某事,刘君昂曾教吾来。”帝曰:“亦叫擒来,一同处决。”不移时,拥君昂至。帝鞫问其状,君昂低首无言,悔之无及,遂斩了二人,呈献首级,众军悚然。敬德曰:“此去辽国尚远,城池甚多,非此人谁能征服,望陛下重封官职,使其领兵前行,万无一失。”帝喜,遂封仁贵为游击大将军,挂先锋印。未知后事如何?
总评:
士贵持头来冒请军功,岂帝在高处,已望见其人,而难以虚诳乎?及车驾行至榆林,帝令十万军士围城,云梯竞进,纵有文龙、文虎不奉正朔,而白袍五箭不能不应弦而坠矣。如此大功,非敬德为之转奏,重加封职,不几终为冒请者所欺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