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唐野史
- ▪ 第一回 兴宫室剪彩为花
- ▪ 第二回 隋炀帝游幸江都
- ▪ 第三回 窦建德兵杀郭绚
- ▪ 第四回 杨义臣扫清河北
- ▪ 第五回 杨玄感兵起黎阳
- ▪ 第六回 瓦岗寨群雄聚义
- ▪ 第七回 翟让李密据洛仓
- ▪ 第八回 李密移檄数帝罪
- ▪ 第九回 文静世民议大事
- ▪ 第十回 世民说李渊起兵
- ▪ 第三十一回 秦王北邙山射猎
- ▪ 第六十三回 李世民兴兵伐郑
- ▪ 第九十六回 李孝逸兵败敬业
- ▪ 第九十七回 娄师德唾面自干
- ▪ 第九十八回 千骑奔斩李多祚
- ▪ 第九十九回 诛韦后睿宗即位
- ▪ 第三十二回 秦王被擒囚南牢
- ▪ 第一零零回 李太白立扫番书
- ▪ 第一零一回 华阴李白倒骑骡
- ▪ 第三十三回 徐世勣私放秦王
- ▪ 第一零二回 安禄山范阳作反
- ▪ 第三十四回 王世充借粮背德
- ▪ 第一零三回 禄山计困颜杲卿
- ▪ 第三十五回 秦叔宝洛阳大战
- ▪ 第一零四回 真源令张巡起兵
- ▪ 第三十六回 魏徵四马自投唐
- ▪ 第一零五回 张巡缚草计取箭
- ▪ 第一零六回 哥舒翰灵宝战贼
- ▪ 第一零七回 马嵬驿杨氏伏诛
- ▪ 第三十七回 殷开山独战四将
- ▪ 第一零八回 张许协守雎阳城
- ▪ 第三十八回 秦王十计羞李密
- ▪ 第一零九回 睢阳城张许死节
- ▪ 第三十九回 刘武固定扬称帝
- ▪ 第一一零回 骆悦杀贼史思明
- ▪ 第四十回 宋金刚义释张达
- ▪ 第一一一回 郭子仪大破吐蕃
- ▪ 第四十一回元吉逃回 长安城
- ▪ 第一一二回吐蕃回 纥连入寇
- ▪ 第四十二回 石州唐兵败崇茂
- ▪ 第一一三回 郭子权权重天下
- ▪ 第一一四回 段秀实笏击朱泚
- ▪ 第四十三回 唐杀民部刘文静
- ▪ 第一一五回 李晟斩汶复京城
- ▪ 第四十四回 废越王世充篡隋
- ▪ 第十一回 李渊遣使如突厥
- ▪ 第四十五回 李世勣复归大唐
- ▪ 第十二回 唐兵大破宋老生
- ▪ 第一一六回 李希烈杀颜真卿
- ▪ 第六十四回 窦建德兴兵救郑
- ▪ 第一一七回 陈仙奇毒杀希烈
- ▪ 第六十五回 窦建德大战唐兵
- ▪ 第六十六回 建德败走牛口谷
- ▪ 第六十七回 楚朱粲醉烹段确
- ▪ 第一一八回 李瑀雪夜克蔡州
- ▪ 第一一九回 韩文公上佛骨表
- ▪ 第四十六回 苏世长结连朱粲
- ▪ 第六十八回 尉迟恭怒击妖妇
- ▪ 第四十七回 世勣云游访叔宝
- ▪ 第六十九回 李秦王平定东都
- ▪ 第七十回 孝恭李靖破萧铣
- ▪ 第四十八回 秦叔宝弃郑投唐
- ▪ 第一二零回 韩文公雪拥蓝关
- ▪ 第十三回 李渊合兵围长安
- ▪ 第七十一回 刘黑闼反唐报仇
- ▪ 第十四回 李渊奉迎立代王
- ▪ 第四十九回 叔宝污敬德画像
- ▪ 第五十回 郭孝恪谋退北虏
- ▪ 第七十二回 黑闼箭射罗士信
- ▪ 第十五回 屈突通潼关射子
- ▪ 第五十一回 世勣大破王行本
- ▪ 第一二一回 柳公权用笔谏帝
- ▪ 第七十三回 肥乡城唐兵大战
- ▪ 第七十四回 建成平定河东府
- ▪ 第十六回 王世充东都救援
- ▪ 第十七回 含嘉城秦琼战丘瑞
- ▪ 第一二二回 王仙芝大寇荆南
- ▪ 第七十五回 秦王谋据洛阳城
- ▪ 第七十六回 秦王推刃同气
- ▪ 第七十七回 太宗代父即帝位
- ▪ 第七十八回 李靖阴山破突厥
- ▪ 第十八回 李密诱杀翟让
- ▪ 第七十九回 玄武门奏七德舞
- ▪ 第十九回 化及江都弑炀帝
- ▪ 第八十回 太宗废太子承乾
- ▪ 第二十回 化及鸩杀少帝
- ▪ 第二十一回 李渊受禅即帝位
- ▪ 第八十一回 薛延陀纳币绝婚
- ▪ 第二十二回 窦建德自立夏帝
- ▪ 第八十二回 秦琼含血噀敬德
- ▪ 第八十三回 太宗教场定先锋
- ▪ 第二十三回 凌敬义说杨义臣
- ▪ 第八十四回 薛仁贵降服火龙
- ▪ 第二十四回 冀州城麴棱降夏
- ▪ 第八十五回 唐太宗跨海征辽
- ▪ 第二十五回 刘黑闼智赚范愿
- ▪ 第八十六回 薛仁贵五箭取榆林
- ▪ 第八十七回 摩天岭三雄被戮
- ▪ 第二十六回 化及招募众豪杰
- ▪ 第八十八回 李世勣祭白玉山
- ▪ 第二十七回 范愿大战宇丞基
- ▪ 第八十九回 白岩城红袍战白袍
- ▪ 第二十八回 聊城暗火烧仓库
- ▪ 第又八十九回 薛仁贵箭射飞刀
- ▪ 第二十九回 义臣智破杨士览
- ▪ 第九十回 高丽王舆榇出降
- ▪ 第三十回 杨义臣遗书睡榻
- ▪ 第九十一回 褚遂良叩头流血
- ▪ 第九十二回 武氏杀王后萧妃
- ▪ 第五十二回 柏壁关唐刘大战
- ▪ 第九十三回 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 ▪ 第五十三回 美良川秦王三跳涧
- ▪ 第九十四回 废中宗武后专权
- ▪ 第五十四回 敬德三鞭换两锏
- ▪ 第九十五回 李敬业起兵匡复
- ▪ 第五十五回 世勣智取柏壁关
- ▪ 第五十六回 唐兵介休烧粮草
- ▪ 第五十七回 金刚败走北突厥
- ▪ 第五十八回 休城敬德诈降唐
- ▪ 第五十九回 刘世让谋杀武周
- ▪ 第六十回 敬德举介休降唐
- ▪ 第六十一回 单雄信割袍断义
- ▪ 第六十二回 尉迟恭榆窠救主
却说李晟得此功劳,大获全胜,犒劳军马已毕,便欲进兵蔡州。陶元亮曰:“将军功绩已成,威名大振,可以止之。倘或有失,此功颓废,正所谓画蛇添足也。”李晟曰:“不然。今彼败兵尚纵横以图攻取,今日吾在垍水一战,贼兵心胆俱碎,若不乘此时以取蔡州,更待何日?汝勿自堕其志也。”元亮又谏不从,晟乃勒兵望蔡州进发。
却说李希烈正欲领兵迎敌,偶值暴疾,不能起居,然猜忍好杀,动至诛族,人不自保。其部将陈仙奇意欲诛之,无计可施;乃谋于医者陈山甫。山甫曰:“希烈一命,在我掌握,何劳费力。”仙奇问其故,山甫曰:“早晚必来召某医疗,某以毒药进之,必然死矣。奚用刀兵乎?”仙奇曰:“若得如此,唐朝社稷皆赖君矣。”山甫辞归,果然次日希烈言腹中膨胀,疼痛不止,遣人召山甫用药。山甫暗思曰:“此贼命合休矣。”暗藏毒药入内。希烈卧于榻上,令山甫下药。山甫曰:“可一服即愈。”教取银铫,当面煎熬,药已半干,山甫便放毒药,亲自进上。希烈接之,一饮而尽。未极半晌,希烈七孔流血,腹若雷鸣。贼众近前视之,希烈已死榻上。仙奇闻知,持刀直至榻所,枭下首级,举众来降。李晟大喜,即日班师,引仙奇面君。帝封仙奇为留守。
却说帝在位前后二十七年,改元者三,曰建中、兴元、贞元。初政清明者二岁,而卢杞用事,叛乱相继。末年姑息而已。是年九月,帝偶沾疾,一卧不起。过了数日,崩于内殿。传位太子,称号顺宗。未几,顺宗又沾风疾,不能听政。在位八月,乃自称太上皇,传位太子,是为宪宗章武皇帝。封林黄裳为平章事,武元衡为门下侍郎,李吉甫为三品门下,李绛为礼部尚书,封裴度为御史大夫,其余文武各有封赠。大赦天下。时淮西等处无人守把,裴度上表,乞守淮西等处。帝许之,乃封裴度总督淮西等处军马,奉诏讫。
且说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人也。幼时家贫无倚,极受窘辱。遇相士秋壑曰:“仆阅人多矣,未有如此之相。”度问有何故,秋壑曰:“汝勿见怪,吾相汝天庭高耸,地阁欹斜,若非鸿门贵客,定为穷途饿莩,必主饿死。”度日:“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何怪之有。”辞别而去。一日游香山寺,有妇人以父被罪,借得玉带三条、犀带一条以赂权要,入寺祈祷,置于栏楯,忘收而去。度拾而还之。至夜,梦一神人谓之曰:“据汝贱相,合应饿死,上帝见汝还带阴功,特令吾来为汝换却数须,使汝异日位列公卿,职司鼎鼐。”言讫而去。及度醒来,犹觉口边微痛。后位至宰相,秋壑复来见而异之,上下细观一遍,怅然谓曰:“‘公相一身乞儿骨’独有四根宰相须耳。其贵皆阴德所致。”
是时裴度请兵讨贼,督诸军马终日演习,于是各处竖立寨栅,以备各处军马屯扎。裴度事事有法,时有贼将吴元济屯兵蔡州,当年秋七月,元济作一大会,遍请诸将,共议入寇之事。忽座上一人曰:“将军累战累胜,皆获全功。官军既伏威名,只守此郡为上,何故又欲入寇也?万一不利,反为不美。”元济视之,乃蔚州人也。姓丁名士良,乃元济部下副将。元济曰:“汝只知唐朝人马广大,不知有几件好攻之处。唐有五件胜败之事,何不进兵?”贼众曰:“请问有何五件胜败之事?”元济曰:“唐军累败,挫尽锐气;吾兵虽败,不曾损伤,吾兵一进,一可胜也。吾兵乃久训练之士;彼兵乌合之徒,不曾得法度,二可胜也。吾今用舟船载军而进,不致劳困;彼军尽旱道而来,三可胜也。彼军各处设备,军势分开;吾兵一出,彼军安得更至救援,四可胜也。吾兵今出灵川,抄掠麦谷为食,五可胜也。不因此时打入大唐,更待何时?”吴秀琳曰:“裴度机谋深远,授淮西招讨使之职,必然一路各有准备,岂比他人为将耶?”元济曰:“诸公何虑,吾自有妙策。汝等休长他人之威风,灭自己之锐气。吾已决定,吾今先取诸郡。”众谏皆不从,元济乃自为前部,令三军陆续而进,离了蔡州,提兵出战,攻杀奔灵川来。前军哨马回报:连路下着九个寨,各有军把守。元济听得,遂自引数骑前来高阜处望之:灵川九寨,势如长蛇,首尾相顾。元济曰:“吴秀琳之言信有之也。此寨之法,郭令公能之,今观裴度所为,不在此人之下。”遂回本寨,唤副将听令曰:“唐兵已有准备,度必在此间。汝可虚立吾旗,据此谷口下寨。差数百军出哨一遭,唤旗甲一番,打青、黄、赤、白、黑五方旗号,以示吾兵多。吾提大兵偷出秦亭,袭汝阳去了。”吩咐贼将辛永屯兵灵川谷口,元济提兵而去。
却说裴度听知贼兵出灵川,那时与李光颜在灵川寨中,准备迎敌。见连日不来搦战,一日五番。肖马出寨,或十里,或十五里便回。度每观望,见哨马只是这几匹,只更服色往来驰骤,皆因主将必无能者。乃与主将李光颜曰:“将军当与一军攻打,可必胜矣。若打破寨栅,便袭元济之后。宜拒秦亭要路,贼兵势必危矣。”度令军去救汝阳:“从小路径占九功山,若距此山,吴元济必取乾坡。其路有一谷,名为停马坡,其地险要,极好埋伏。比及来争九功山,吾先遣一军伏于停马坡,擒贼必矣。”李光颜曰:“吾现为将,未尝如此明察地理,公之明学,真神人也。公当速去,吾自攻于此。”于是裴度引数万人马,星夜倍道,径取九功山,到时贼兵未至。下寨已了,随唤先锋严绶、副将田希延各引兵五千,先去停马坡埋伏,依计而行。度传令偃旗息鼓,以待贼兵。毕竟还是如何?且听下回端的。
总批:
李希烈悖叛好杀,动辄诛夷,卒死于部将之计,宜矣。
裴中立材貌猥鄙,居然饿莩;仅以还带一事,感格上苍,乃至改换须眉,出将入相,优游缘野,千载令名。此无他,独一点灵台,人罕能及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