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唐野史
- ▪ 第一回 兴宫室剪彩为花
- ▪ 第二回 隋炀帝游幸江都
- ▪ 第三回 窦建德兵杀郭绚
- ▪ 第四回 杨义臣扫清河北
- ▪ 第五回 杨玄感兵起黎阳
- ▪ 第六回 瓦岗寨群雄聚义
- ▪ 第七回 翟让李密据洛仓
- ▪ 第八回 李密移檄数帝罪
- ▪ 第九回 文静世民议大事
- ▪ 第十回 世民说李渊起兵
- ▪ 第三十一回 秦王北邙山射猎
- ▪ 第六十三回 李世民兴兵伐郑
- ▪ 第九十六回 李孝逸兵败敬业
- ▪ 第十一回 李渊遣使如突厥
- ▪ 第十二回 唐兵大破宋老生
- ▪ 第三十二回 秦王被擒囚南牢
- ▪ 第十三回 李渊合兵围长安
- ▪ 第三十三回 徐世勣私放秦王
- ▪ 第十四回 李渊奉迎立代王
- ▪ 第三十四回 王世充借粮背德
- ▪ 第十五回 屈突通潼关射子
- ▪ 第三十五回 秦叔宝洛阳大战
- ▪ 第十六回 王世充东都救援
- ▪ 第三十六回 魏徵四马自投唐
- ▪ 第十七回 含嘉城秦琼战丘瑞
- ▪ 第三十七回 殷开山独战四将
- ▪ 第三十八回 秦王十计羞李密
- ▪ 第十八回 李密诱杀翟让
- ▪ 第三十九回 刘武固定扬称帝
- ▪ 第十九回 化及江都弑炀帝
- ▪ 第二十回 化及鸩杀少帝
- ▪ 第四十回 宋金刚义释张达
- ▪ 第二十一回 李渊受禅即帝位
- ▪ 第四十一回元吉逃回 长安城
- ▪ 第二十二回 窦建德自立夏帝
- ▪ 第四十二回 石州唐兵败崇茂
- ▪ 第二十三回 凌敬义说杨义臣
- ▪ 第二十四回 冀州城麴棱降夏
- ▪ 第四十三回 唐杀民部刘文静
- ▪ 第二十五回 刘黑闼智赚范愿
- ▪ 第四十四回 废越王世充篡隋
- ▪ 第二十六回 化及招募众豪杰
- ▪ 第四十五回 李世勣复归大唐
- ▪ 第二十七回 范愿大战宇丞基
- ▪ 第二十八回 聊城暗火烧仓库
- ▪ 第四十六回 苏世长结连朱粲
- ▪ 第二十九回 义臣智破杨士览
- ▪ 第四十七回 世勣云游访叔宝
- ▪ 第三十回 杨义臣遗书睡榻
- ▪ 第四十八回 秦叔宝弃郑投唐
- ▪ 第四十九回 叔宝污敬德画像
- ▪ 第五十回 郭孝恪谋退北虏
- ▪ 第六十四回 窦建德兴兵救郑
- ▪ 第五十一回 世勣大破王行本
- ▪ 第六十五回 窦建德大战唐兵
- ▪ 第五十二回 柏壁关唐刘大战
- ▪ 第六十六回 建德败走牛口谷
- ▪ 第五十三回 美良川秦王三跳涧
- ▪ 第六十七回 楚朱粲醉烹段确
- ▪ 第五十四回 敬德三鞭换两锏
- ▪ 第六十八回 尉迟恭怒击妖妇
- ▪ 第六十九回 李秦王平定东都
- ▪ 第七十回 孝恭李靖破萧铣
- ▪ 第七十一回 刘黑闼反唐报仇
- ▪ 第九十七回 娄师德唾面自干
- ▪ 第九十八回 千骑奔斩李多祚
- ▪ 第七十二回 黑闼箭射罗士信
- ▪ 第九十九回 诛韦后睿宗即位
- ▪ 第七十三回 肥乡城唐兵大战
- ▪ 第一零零回 李太白立扫番书
- ▪ 第七十四回 建成平定河东府
- ▪ 第一零一回 华阴李白倒骑骡
- ▪ 第七十五回 秦王谋据洛阳城
- ▪ 第一零二回 安禄山范阳作反
- ▪ 第七十六回 秦王推刃同气
- ▪ 第一零三回 禄山计困颜杲卿
- ▪ 第七十七回 太宗代父即帝位
- ▪ 第一零四回 真源令张巡起兵
- ▪ 第七十八回 李靖阴山破突厥
- ▪ 第一零五回 张巡缚草计取箭
- ▪ 第五十五回 世勣智取柏壁关
- ▪ 第一零六回 哥舒翰灵宝战贼
- ▪ 第一零七回 马嵬驿杨氏伏诛
- ▪ 第七十九回 玄武门奏七德舞
- ▪ 第五十六回 唐兵介休烧粮草
- ▪ 第一零八回 张许协守雎阳城
- ▪ 第八十回 太宗废太子承乾
- ▪ 第五十七回 金刚败走北突厥
- ▪ 第八十一回 薛延陀纳币绝婚
- ▪ 第一零九回 睢阳城张许死节
- ▪ 第五十八回 休城敬德诈降唐
- ▪ 第八十二回 秦琼含血噀敬德
- ▪ 第五十九回 刘世让谋杀武周
- ▪ 第六十回 敬德举介休降唐
- ▪ 第一一零回 骆悦杀贼史思明
- ▪ 第六十一回 单雄信割袍断义
- ▪ 第一一一回 郭子仪大破吐蕃
- ▪ 第六十二回 尉迟恭榆窠救主
- ▪ 第一一二回吐蕃回 纥连入寇
- ▪ 第一一三回 郭子权权重天下
- ▪ 第一一四回 段秀实笏击朱泚
- ▪ 第一一五回 李晟斩汶复京城
- ▪ 第一一六回 李希烈杀颜真卿
- ▪ 第一一七回 陈仙奇毒杀希烈
- ▪ 第一一八回 李瑀雪夜克蔡州
- ▪ 第一一九回 韩文公上佛骨表
- ▪ 第一二零回 韩文公雪拥蓝关
- ▪ 第一二一回 柳公权用笔谏帝
- ▪ 第一二二回 王仙芝大寇荆南
- ▪ 第八十三回 太宗教场定先锋
- ▪ 第八十四回 薛仁贵降服火龙
- ▪ 第八十五回 唐太宗跨海征辽
- ▪ 第八十六回 薛仁贵五箭取榆林
- ▪ 第八十七回 摩天岭三雄被戮
- ▪ 第八十八回 李世勣祭白玉山
- ▪ 第八十九回 白岩城红袍战白袍
- ▪ 第又八十九回 薛仁贵箭射飞刀
- ▪ 第九十回 高丽王舆榇出降
- ▪ 第九十一回 褚遂良叩头流血
- ▪ 第九十二回 武氏杀王后萧妃
- ▪ 第九十三回 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 ▪ 第九十四回 废中宗武后专权
- ▪ 第九十五回 李敬业起兵匡复
其子叔玉入拜阙下,哭曰:“父于昨夜三更中风而死矣!”众皆大惊。帝哭曰:“世人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费;以人为鉴,可知得失。朕常保此三鉴,以防己过。今魏徵没,朕已亡一鉴矣!”徽薨,帝命百官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于昭陵之下。帝登苑西楼,望哭尽哀,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加封为郑公。徵亡年七十二岁,时贞观十七年正月下旬也。史官诗云:
唐主英雄过百王,魏徵直谏不包藏。
太平气象如斯见,岂料良臣一旦亡。
魏擞容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帝怒甚,徵神色不变,帝亦为之霁威。帝尝得佳鹞白臂之,望见徵来,匿之怀中。徵奏事故久不已,鹞死怀中。一日,帝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长孙皇后问为谁,帝曰:“魏徵!每挺辱我。”后退,且朝服,立于庭,帝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擞尝告帝曰:“臣奉事陛下,顾使臣为良臣,毋使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徵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帝喜,然之。
是岁贞观十七年夏六月,忽人报曰:“北方薛延陀调练军士,收拾器械,将欲入寇。今云中九郡已属延陀也。”帝闻知大惊,举手无措。长孙无忌日:“陛下在万军之中,矢石交攻之际,未尝心动,今闻薛延陀入寇,何失惊耶?”帝曰:“薛延陀,北方人中杰也。未尝得地,朕错立之。今举兵入寇,是养虎食肉,朕安得不动心哉!”
原来薛延陀乃北部突厥之部落名也,自贞观四年,突厥北边多叛,颉利余党归附薛延陀。当时众部商议,共立其子姓俟斤名夷男为可汗,夷男辞以无德,不敢当。此时帝方图颉利,乃遣使从间道去册立夷男为真珠昆伽可汗,赐以鼓纛。夷男大喜,遂建牙于大漠之郁,督军山下,远近诸部咸来归附,势振北方。唐每以恩抚之,不敢举动。至是复思入冠,边关报知消息,帝问待臣曰:“薛延陀屈强莫比,今御之有二策:苟非发兵殄灭之;则与之婚姻以抚之耳。汝等所见二者何先?”司空房玄龄对曰:“中国新定,兵殄战危,据臣之见,莫若和亲为便。”帝曰:“卿言甚合朕意,朕为民之父母,苟可利之,何惜一女子乎!”
先是,北部降将名契苾何力者,归省其母于凉州,正值契苾部落皆欲归顺延陀,何力以为不可,部落遂执何力以降。何力乃拔佩刀东向大呼曰:“岂有大唐烈士而肯受屈于虏庭邪!”乃割左耳以自誓。早有人报奏于帝,言契苾叛唐,帝曰:“素知何力忠义之士,心如铁石,必不叛我。”适值有使至唐,言薛延陀事,故帝即命兵部侍郎崔敦札持节出使延陀,许以新兴嫁之,以求何力,何力由是得还。
却说薛延陀真珠可汗见唐许婚,有不胜大喜,遂使其侄来纳币,进献羊马。契苾何力奏帝,极言薛延陀不可与婚。帝曰:“朕许之矣!岂可食言而失信外国乎?”何力曰:“愿陛下且迁延缓之,使夷男自来亲迎;彼必不敢来,则绝之有名矣。”帝从之,即下诏亲幸灵州,召真珠可汗前来会礼。真珠接诏,使整备行装,前至灵州来会,亲迎公主。其臣谏曰:“唐帝相邀,必有恶意,不可轻往,大王何故许之?此钓龙设饵之计,往必不返矣。”真珠曰:“天子圣明,远近朝服,今亲幸灵州,以所爱公主妻我,我得见天子,死不恨矣。”近臣又谏曰:“太宗虽有长者之风,于中事急,不容不生狠心耳。大王不可轻往,恐悔之不及。”真珠曰:“吾意已决,汝勿多言。汝薛延陀何患无君乎?”于是遂行。不日已至灵州。
原来真珠多纳羊马,以为聘礼,路经沙碛之地,耗死过半。及至见帝,帝乃责以聘礼不备,有轻大国,遂绝其婚。褚遂良上疏曰:
往者夷夏咸言陛下欲安百姓,不爱一女,莫不怀德。今一朝忽有改悔之心,得少失多,臣窃为国家惜之。嫌隙既生,必讲边患,彼国蓄见欺之怒,此民怀负约之惭,恐非所以服远人,训戎士也。夫龙沙以北部落无算,中国诛之,终不能尽。当怀之以德,使为恶者在夷不在华,失信者在披不在此耳。
帝览罢,笑曰:“此非尔所知也。真珠鹰视狼顾,不可与之为婚,久必为国家之患。今日绝之,正其宜也。”遂良不复敢言。真珠满面羞惭,拜辞而去。
原来薛延陀先无府库之积,至是厚敛诸部,以充聘财。诸部怨叛薛延陀,由是遂衰。后人有诗云:
自古制夷没奈何,故交公主许延陀。
非干唐帝言无信,尤是臣寮计策多。
帝既绝薛延陀之婚,自此唐朝无事,每屯积军粮,为二十年之计。
却说帝先有妃杨氏,乃齐王元吉之妃,有宠于帝,因长孙皇后之崩,欲立为皇后。玄龄谏曰:“陛下方比德唐虞,奈何以辰赢自累?”乃止。至是,遂立其子明为曹王,以继元吉之后。是年十二月,忽报新罗国差使入贡。帝急宣至,见其人拜于阙下,奏曰:“臣乃新罗来使,姓昌名黑飞,奉国王命入贡。路经高丽,行至关前,被高丽守关将莫利支盖苏文杀败,夺去粮草十万,碎金五斛。今高丽与百济国连兵,谋绝新罗朝贡之路,将臣面刺有诗,毁骂陛下,臣该万死。”帝闻奏,命近臣揭去紫纱,亲看其面。左面上有诗云:
叵奈唐天予,贪财世不休。
杀兄在前殿,囚父后宫愁。
饶汝江山管,通无四百州。
吾当只一阵,遍地血波流。
盖苏文乃高丽东部大人,姓泉名盖苏文。其人身长一丈,膀阔有围,蓝面红发,心性凶暴。身佩五刀,左右莫敢仰视,所为多有不法。其王与大臣欲谋杀之,盖苏文窃知之,遂勒兵尽杀众大臣,因驰人宫,持刀弑其王,建立其王弟之子名藏者为王,自为莫利支。当日帝看诗毕,大怒曰:“盖苏文弑其君,残虐其民,今又违朕诏命,不可不讨。”褚遂良进曰:“陛下指麾则中原清晏,顾盼则四夷慑服,威望大矣。今欲渡河远征小夷,万一蹉跌,伤威损望,更兴忿兵,则安危难测。”
言未绝,李世勣进曰:“遂良之言非矣。昔薛延陀入寇,陛下欲发兵穷追,用魏徵之言,遂失了机会。早若举兵,薛延陀之众今已灭尽矣。”帝曰:“此诚魏徵之误,悔无乃矣。”帝乃馆来使于驿庭,遂议亲征之计。次日,褚遂良复谏曰:“天下譬若人之一身:两京心腹也,州县四肢也,四夷乃身外之物也。高丽罪大,诚当致讨,但只命一二猛将,率四五万兵取之,如反掌耳。且今太子新立,幼稚诸王,陛下所知。一旦弃金汤之全,逾辽海之险,以天下之重,轻行远举,皆臣之所深忧也。”帝曰:“高丽离中国甚远,人多不习王化,收伏甚难。况盖苏文凶狠弑逆,朕必用亲自征之。以除国家之后患矣。”房玄龄、杜如晦二人进曰:“夷狄为患,自古有之,昔炀帝征东,折兵一百万,亦不能取胜。陛下莫因一时之怒,有劳圣驾亲往;且高丽不仁之地,瘴疫之口,非所宜也。愿陛下从遂良之谏。”帝曰:“朕意已决,汝勿多言。”毕竟还是如何?
总评:
薛延陀复来入寇,必兴师殄灭之,方为上策。若谓中国新定,兵凶战危,而欲与之和亲,是堂堂淑女,而供箕帚于北狄也。不意有褚遂良者,而其见反出于契宓之下也。帝岂从之。适新罗遣使入贡,而高丽谋绝其路,宁不激帝亲征之怒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