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唐野史
- ▪ 第一回 兴宫室剪彩为花
- ▪ 第二回 隋炀帝游幸江都
- ▪ 第三回 窦建德兵杀郭绚
- ▪ 第四回 杨义臣扫清河北
- ▪ 第五回 杨玄感兵起黎阳
- ▪ 第六回 瓦岗寨群雄聚义
- ▪ 第七回 翟让李密据洛仓
- ▪ 第八回 李密移檄数帝罪
- ▪ 第九回 文静世民议大事
- ▪ 第十回 世民说李渊起兵
- ▪ 第三十一回 秦王北邙山射猎
- ▪ 第六十三回 李世民兴兵伐郑
- ▪ 第九十六回 李孝逸兵败敬业
- ▪ 第九十七回 娄师德唾面自干
- ▪ 第九十八回 千骑奔斩李多祚
- ▪ 第六十四回 窦建德兴兵救郑
- ▪ 第九十九回 诛韦后睿宗即位
- ▪ 第一零零回 李太白立扫番书
- ▪ 第六十五回 窦建德大战唐兵
- ▪ 第一零一回 华阴李白倒骑骡
- ▪ 第十一回 李渊遣使如突厥
- ▪ 第六十六回 建德败走牛口谷
- ▪ 第一零二回 安禄山范阳作反
- ▪ 第十二回 唐兵大破宋老生
- ▪ 第六十七回 楚朱粲醉烹段确
- ▪ 第一零三回 禄山计困颜杲卿
- ▪ 第十三回 李渊合兵围长安
- ▪ 第三十二回 秦王被擒囚南牢
- ▪ 第三十三回 徐世勣私放秦王
- ▪ 第三十四回 王世充借粮背德
- ▪ 第三十五回 秦叔宝洛阳大战
- ▪ 第三十六回 魏徵四马自投唐
- ▪ 第三十七回 殷开山独战四将
- ▪ 第三十八回 秦王十计羞李密
- ▪ 第三十九回 刘武固定扬称帝
- ▪ 第四十回 宋金刚义释张达
- ▪ 第四十一回元吉逃回 长安城
- ▪ 第四十二回 石州唐兵败崇茂
- ▪ 第四十三回 唐杀民部刘文静
- ▪ 第四十四回 废越王世充篡隋
- ▪ 第六十八回 尉迟恭怒击妖妇
- ▪ 第四十五回 李世勣复归大唐
- ▪ 第六十九回 李秦王平定东都
- ▪ 第四十六回 苏世长结连朱粲
- ▪ 第七十回 孝恭李靖破萧铣
- ▪ 第四十七回 世勣云游访叔宝
- ▪ 第七十一回 刘黑闼反唐报仇
- ▪ 第四十八回 秦叔宝弃郑投唐
- ▪ 第七十二回 黑闼箭射罗士信
- ▪ 第四十九回 叔宝污敬德画像
- ▪ 第一零四回 真源令张巡起兵
- ▪ 第七十三回 肥乡城唐兵大战
- ▪ 第七十四回 建成平定河东府
- ▪ 第七十五回 秦王谋据洛阳城
- ▪ 第七十六回 秦王推刃同气
- ▪ 第七十七回 太宗代父即帝位
- ▪ 第一零五回 张巡缚草计取箭
- ▪ 第七十八回 李靖阴山破突厥
- ▪ 第一零六回 哥舒翰灵宝战贼
- ▪ 第七十九回 玄武门奏七德舞
- ▪ 第一零七回 马嵬驿杨氏伏诛
- ▪ 第八十回 太宗废太子承乾
- ▪ 第一零八回 张许协守雎阳城
- ▪ 第八十一回 薛延陀纳币绝婚
- ▪ 第一零九回 睢阳城张许死节
- ▪ 第一一零回 骆悦杀贼史思明
- ▪ 第一一一回 郭子仪大破吐蕃
- ▪ 第一一二回吐蕃回 纥连入寇
- ▪ 第一一三回 郭子权权重天下
- ▪ 第一一四回 段秀实笏击朱泚
- ▪ 第一一五回 李晟斩汶复京城
- ▪ 第五十回 郭孝恪谋退北虏
- ▪ 第一一六回 李希烈杀颜真卿
- ▪ 第八十二回 秦琼含血噀敬德
- ▪ 第一一七回 陈仙奇毒杀希烈
- ▪ 第五十一回 世勣大破王行本
- ▪ 第八十三回 太宗教场定先锋
- ▪ 第八十四回 薛仁贵降服火龙
- ▪ 第八十五回 唐太宗跨海征辽
- ▪ 第八十六回 薛仁贵五箭取榆林
- ▪ 第八十七回 摩天岭三雄被戮
- ▪ 第八十八回 李世勣祭白玉山
- ▪ 第八十九回 白岩城红袍战白袍
- ▪ 第又八十九回 薛仁贵箭射飞刀
- ▪ 第九十回 高丽王舆榇出降
- ▪ 第九十一回 褚遂良叩头流血
- ▪ 第九十二回 武氏杀王后萧妃
- ▪ 第九十三回 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 ▪ 第九十四回 废中宗武后专权
- ▪ 第九十五回 李敬业起兵匡复
- ▪ 第一一八回 李瑀雪夜克蔡州
- ▪ 第一一九回 韩文公上佛骨表
- ▪ 第一二零回 韩文公雪拥蓝关
- ▪ 第一二一回 柳公权用笔谏帝
- ▪ 第五十二回 柏壁关唐刘大战
- ▪ 第一二二回 王仙芝大寇荆南
- ▪ 第五十三回 美良川秦王三跳涧
- ▪ 第五十四回 敬德三鞭换两锏
- ▪ 第五十五回 世勣智取柏壁关
- ▪ 第五十六回 唐兵介休烧粮草
- ▪ 第十四回 李渊奉迎立代王
- ▪ 第五十七回 金刚败走北突厥
- ▪ 第五十八回 休城敬德诈降唐
- ▪ 第十五回 屈突通潼关射子
- ▪ 第五十九回 刘世让谋杀武周
- ▪ 第十六回 王世充东都救援
- ▪ 第六十回 敬德举介休降唐
- ▪ 第十七回 含嘉城秦琼战丘瑞
- ▪ 第六十一回 单雄信割袍断义
- ▪ 第十八回 李密诱杀翟让
- ▪ 第六十二回 尉迟恭榆窠救主
- ▪ 第十九回 化及江都弑炀帝
- ▪ 第二十回 化及鸩杀少帝
- ▪ 第二十一回 李渊受禅即帝位
- ▪ 第二十二回 窦建德自立夏帝
- ▪ 第二十三回 凌敬义说杨义臣
- ▪ 第二十四回 冀州城麴棱降夏
- ▪ 第二十五回 刘黑闼智赚范愿
- ▪ 第二十六回 化及招募众豪杰
- ▪ 第二十七回 范愿大战宇丞基
- ▪ 第二十八回 聊城暗火烧仓库
- ▪ 第二十九回 义臣智破杨士览
- ▪ 第三十回 杨义臣遗书睡榻
当日高祖退居长乐宫,称太上皇。秦王欲尽诛东宫、齐府之人,尉迟敬德进曰:“不可,今大事已定,两宫皆臣,大王欲尽诛余党,人防摇攘,万一有变,恐非所以求安也。”秦王曰:“吾痛恨此辈,共谋害吾,故欲尽灭以雪恨耳。”敬德曰:“与大王争竞者,建成、元吉也。二人诸子已灭,何预众事?众人之事二宫,亦犹臣事大王,各为其主,实臣子之职也。莫若释而用之,人言大王言才弃仇,众士感德,咸乐为用,此万全之策也。”秦王曰:“汝言极善,但吾不能无恨。”于是下令抚慰两宫将士,众皆晏然。
却说魏徽先为东宫洗马,常劝太子建成早除秦王,至是秦王遣人召徵来见,徵入拜于地下,秦王曰:“汝何为离间我兄弟?合得甚罪?”左右之人闻言,皆为之危惧。徵举止自若,对曰:“先太子早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秦王大怒曰:“败臣到此,尚自不屈?”喝令推出,便欲斩之。敬德跪曰:“此等忠臣,正可容留。”秦王遂为改容,笑曰:“我亦知玄成经济大才,素抱忠义,故戏之耳。”王亲举酒压惊曰:“吾不记仇,与君同保富贵。”遂降,秦王拜徵为詹事主簿,微乃招安王珪、韦挺,皆拜为谏议大夫,薛万彻为行军总管,但是二宫将士各有封赏。
是时八月,报称郑城凤凰来仪,东川麒麟出现。百官商议,今天垂景象,秦王当代父,可上表令上皇将宝位传与秦王。时有太子少卿萧瑀、中书令宇文士及、监察御史杜淹、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一班儿四十余人,皆来见封德彝、民部尚书裴矩,共言此事。德彝曰:“正合吾意。”遂引尉迟敬德、太史令李淳风直入内殿,来见上皇。封德彝奏曰:“伏睹秦王自起义以来,东征西怨,南征北服,德布四方,功可越古超今,虽汤武无以过此。群臣会议,言大事已定,伏望上皇将宝位传与殿下,上合天心,下合民意,则上皇万象福禄无疆,祖宗幸甚。臣等议定,今乃奏知。”上皇曰:“卿等所奏,甚合朕意。”于是选定八月吉日,上皇帝下沼传位太子秦王,遂即位于东宫显德殿,称号太宗皇帝,改武德九年为贞观元年。长孙氏为皇后,大赦天下。以高士廉为待中,房玄龄、宇文士及为中书令,萧瑀、封德彝为仆射,但是秦府将士并皆重用。是日杀羊宰马,犒赏士卒,开仓赈济,百姓大悦。丽泉有诗云:
忆昔太宗居宝位,近臣传诏赐黄封。
唐朝景运传兹盛,舜日尧天喜再逢。
是时大事已定,太宗亲自面定勋臣长孙无忌等,分赐爵邑,乃命陈叔达于殿下唱名示之。太宗曰:“今中外义安,皆公卿之力。朕所叙卿等勋赏或有未当,宜各自言。”于是诸将争功,纷纭不已。
忽帐下一人进曰:“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杜如晦等专弄刀笔,功居臣上,臣窃不服。”进言者,乃淮安王神通也。太宗曰:“义旗初起,叔父虽首唱举兵,盖亦自营脱祸。及窦建德吞噬山东,叔父全军覆没;刘黑闼再合余烬,叔父望风奔北。此数阵者,何功之有?房玄龄者,运筹帷幄之中,宜安社稷,若论功行赏,固宜居叔父之先。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贵耳。”神通闻之默然,将相乃相谓曰:“陛下自行至公,虽淮安王至亲叔侄,尚无所私,吾等何敢不安其分?”遂皆悦服。
是时早有人报入突厥处,言太宗杀建成、元吉,自登大位,高祖退入后宫。突厥大惊曰:“唐朝如此不仁,吾当举兵伐之。”原来突厥自武德七年入寇,与帝遇于幽州,受盟之后,不复举兵。此时粮已丰足,军马、车仗、器械,改城立寨,所用之物一切皆备,正欲入寇;又听得这个消息,倍添喜气。于是作宴聚集,诸将商议。颉利可汗曰:“唐高祖退居上皇,太宗即位,何不因其国乱起兵伐之?”一臣拓拔如意谏曰:“唐朝虽乱,文武多谋,太宗善能用人,群臣必倾心竭力,以扶新主世民也。可汗不可仓卒伐之。”忽一人于班部中走出,大笑曰:“不因此时进兵,更待何时?”众视之,乃北番人也。覆姓耶律,名伯材,乃颉利部下一骁将。颉利大喜曰:“吾欲伐唐,当用何策?”伯材曰:“若只起本部之兵,难以取胜,须用夹攻,令唐兵不能救应,虽有神机妙算,亦不能施展矣。欲成大事,必须要合兵。”颉利问曰:“何为合兵?”伯材曰:“可遣使入突利可汗处,分诉前事,许以割地,平分唐朝天下,令可汗起兵十万,并力攻击,必获全胜矣。”
颉利闻之大喜,乃便遣使二人,选能言快语之人,前去约同突利军马,然后遂命耶律伯材为元帅,选调名将,起兵十万,入寇泾州。颉利之兵比及已到渭水便桥之北,安了营寨,乃先遣心腹将士姓执失名思力者来见太宗,探听虚实。思力领命,迳进拜于阙下,深言二可汗兴百万之众,今已至近,其锋甚锐,势不可当。太宗责之曰:“吾昔与汝可汗面结和亲,遗赠金银、蜀锦无算者,欲以敦邻好也。今汝可汗背盟入寇,宁无愧乎?汝虽生自戎狄,素无知识,亦有人心,何得全忘大恩,自夸强盛?今先斩汝矣。”思力惊惶失措,低头无语。萧瑀、封德彝进曰:“不可,此人外国来使,可以厚礼待之,遣其还营。”太宗曰:“我今遣还,虏必谓我怯,愈肆凭陵,示强于彼。”瑀等力奏劝免,太宗乃囚思力于门下,即自全装披挂,绰枪上马,径出玄武门,带高士廉、房玄龄等飞骑直至渭水,与颉利隔水而语。
太宗马上大呼曰:“汝臊狗奴曾见朕否?朕与汝约为兄弟,永不相犯,何负约入寇?欲来自送死耶?”突厥闻言大惊,众皆下马,罗拜地下,咸呼万岁,声闻数十里。俄而后面唐兵继至,旌旗蔽野,剑戟森严,各依次序,列于阵前。帝用手一麾,使众军远退,独与颉利只隔一箭之地,二人对语。萧瑀叩马谏曰:“陛下何轻万乘之尊,而与虏对语乎?”帝曰:“吾筹之以熟,非卿所知。突厥所以敢倾国而来、直抵郊甸者,以我国内有难,朕新即位,谓我不能抗御故也。我若示之以弱,闭门拒守,虏必纵兵大掠,不下复制。故朕轻骑独出,若轻之;震耀军容,使知我必战。今虏既深入,必有惧心,与战则克,与和则固,制服突厥,在此一举,汝试观之。”瑀曰:“此等之人,人面兽心,亦宜防之。”原来颉利见思力不返,又望见帝挺身轻出,队伍齐整,人马威猛,疑有埋伏,遂有惊惧之色,言语甚谦。
总批:
隋末天下大乱,豪雄并起,而郑、夏据州,强威莫敌,赖太宗运筹演策,鞭挞宇宙,知人善任,不念旧恶,是以义兵一举,不半载而成帝业,真所谓命世之才,非后世之可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