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书
- ▪ 帝纪第一 高祖上
- ▪ 帝纪第二 高祖下
- ▪ 帝纪第三 炀帝上
- ▪ 帝纪第四 炀帝下
- ▪ 帝纪第五 恭帝
- ▪ 志第一 礼仪一
- ▪ 志第二 礼仪二
- ▪ 志第三 礼仪三
- ▪ 志第四 礼仪四
- ▪ 志第五 礼仪五
- ▪ 志第六 礼仪六
- ▪ 志第七 礼仪七
- ▪ 志第八 音乐上
- ▪ 志第九 音乐中
- ▪ 志第十 音乐下
- ▪ 志第十一 律历上
- ▪ ▪ 备数
- ▪ ▪ 侯气
- ▪ ▪ 和声
- ▪ ▪ 律管围容黍
- ▪ ▪ 律直日
- ▪ ▪ 夹钟
- ▪ ▪ 审度
- ▪ ▪ 嘉量
- ▪ ▪ 衡权
- ▪ 志第十二 律历中
- ▪ 志第十三 律历下
- ▪ 志第十四 天文上
- ▪ ▪ 浑天象
- ▪ ▪ 天体
- ▪ ▪ 浑天仪
- ▪ ▪ 盖图
- ▪ ▪ 地中
- ▪ ▪ 晷影
- ▪ ▪ 漏刻
- ▪ ▪ 经星中宫
- ▪ 志第十五 天文中
- ▪ ▪ 天占
- ▪ ▪ 七曜
- ▪ ▪ 瑞星
- ▪ ▪ 星杂变
- ▪ ▪ 妖气
- ▪ ▪ 妖星
- ▪ ▪ 杂妖
- ▪ ▪ 客星
- ▪ ▪ 流星
- ▪ ▪ 云气
- ▪ ▪ 瑞气
- ▪ ▪ 二十八舍
- ▪ 志第十六 天文下
- ▪ ▪ 十煇
- ▪ ▪ 杂气
- ▪ ▪ 五代灾变应
- ▪ 志第十七 五行上
- ▪ ▪ 金沴木
- ▪ ▪ 毛虫之孽
- ▪ ▪ 犬祸
- ▪ ▪ 白眚白祥
- ▪ ▪ 木沴金
- ▪ ▪ 大雨雹
- ▪ ▪ 服妖
- ▪ ▪ 鸡祸
- ▪ ▪ 龟孽
- ▪ ▪ 青眚青祥
- ▪ ▪ 貌不恭
- ▪ ▪ 常雨水
- ▪ ▪ 大雨雪
- ▪ ▪ 木冰
- ▪ ▪ 言不从
- ▪ ▪ 旱
- ▪ ▪ 诗妖
- ▪ 志第十八 五行下
- ▪ ▪ 常燠
- ▪ ▪ 草妖
- ▪ ▪ 彘祸
- ▪ ▪ 黑眚黑祥
- ▪ ▪ 火沴水
- ▪ ▪ 羽虫之孽
- ▪ ▪ 羊祸
- ▪ ▪ 赤眚赤祥
- ▪ ▪ 寒
- ▪ ▪ 鼓妖
- ▪ ▪ 鱼孽
- ▪ ▪ 虫妖
- ▪ ▪ 常风
- ▪ ▪ 夜妖
- ▪ ▪ 华孽
- ▪ ▪ 牛祸
- ▪ ▪ 心腹之疴
- ▪ ▪ 黄眚黄祥
- ▪ ▪ 裸虫之孽
- ▪ ▪ 木金水火沴土
- ▪ ▪ 云阴
- ▪ ▪ 射妖
- ▪ ▪ 龙蛇之孽
- ▪ ▪ 马祸
- ▪ 志第十九 食货
- ▪ 志第二十 刑法
- ▪ 志第二十一 百官上
- ▪ 志第二十二 百官中
- ▪ 志第二十三 百官下
- ▪ 志第二十四 暂缺
- ▪ 志第二十五 地理中
- ▪ 志第二十六 地理下
- ▪ 志第二十七 经籍一(经)
- ▪ 志第二十八 经籍二 史
- ▪ 志第二十九 经籍三 子
- ▪ 志第三十 经籍四 集 道经 佛经
- ▪ 列传第一 后妃
- ▪ 列传第二 李穆子浑 穆兄子询 询弟崇 崇子敏
- ▪ ▪ 梁睿
- ▪ 列传第三 刘昉
- ▪ ▪ 郑译
- ▪ ▪ 柳裘
- ▪ ▪ 皇甫绩韦纮
- ▪ ▪ 卢贲
- ▪ 列传第四 于义子宣道 宣敏
- ▪ ▪ 元景山
- ▪ ▪ 源雄
- ▪ ▪ 阴寿子世师 骨仪
- ▪ ▪ 窦荣定
- ▪ ▪ 豆卢勣子毓勣 兄通
- ▪ ▪ 贺若谊
- ▪ 列传第五 梁士彦子刚 梁默
- ▪ ▪ 王谊
- ▪ ▪ 元谐
- ▪ ▪ 王世积
- ▪ ▪ 虞庆则
- ▪ ▪ 元胄
- ▪ ▪ 宇文忻
- ▪ 列传第六 高颎
- ▪ ▪ 苏威子夔
- ▪ 列传第七 李德林子百药
- ▪ 列传第八 河间王弘(子庆)
- ▪ ▪ 杨子崇
- ▪ ▪ 杨处纲
- ▪ ▪ 观德王雄弟达
- ▪ 列传第九 滕穆王瓚嗣王纶
- ▪ ▪ 道悼王静
- ▪ ▪ 卫昭王爽嗣王集
- ▪ ▪ 蔡王智积
- ▪ 列传第十 文四子
- ▪ 列传第十一 赵煚
- ▪ ▪ 杨异
- ▪ ▪ 元军
- ▪ ▪ 韦师
- ▪ ▪ 赵芬
- ▪ ▪ 杨尚希
- ▪ ▪ 长孙平
- ▪ ▪ 苏孝慈兄子沙罗
- ▪ ▪ 李雄
- ▪ ▪ 张煚 刘仁恩 郭均 冯世基 厍狄飐
- ▪ 列传第十二
- ▪ ▪ 韦世康(弟洸 艺 冲 从父弟寿)
- ▪ ▪ 柳机子述 机弟旦 肃 从弟雄亮 从子謇之 族弟昂 昂子调
- ▪ 列传第十三 杨素弟约 从父文思 文纪
- ▪ 列传第十四
- ▪ ▪ 牛弘
- ▪ 列传第十五
- ▪ ▪ 宇文庆
- ▪ ▪ 李礼成
- ▪ ▪ 元孝矩弟褒
- ▪ ▪ 郭荣
- ▪ ▪ 庞晃
- ▪ ▪ 李安
- ▪ 列传第十六 长孙览从子炽 炽弟晟
- ▪ 列传第十七
- ▪ ▪ 韩擒虎弟僧寿 洪
- ▪ ▪ 贺若P【
- ▪ 列传第十八 达奚长儒
- ▪ ▪ 贺娄子干
- ▪ ▪ 史万岁
- ▪ ▪ 刘方冯昱 王璟 李充 杨武通 陈永贵 房兆
- ▪ 列传第十九 王长述
- ▪ ▪ 李衍
- ▪ ▪ 伊娄谦
- ▪ ▪ 田仁恭
- ▪ ▪ 元亨
- ▪ ▪ 杜整
- ▪ ▪ 李彻
- ▪ ▪ 崔彭
- ▪ 列传第二十
- ▪ ▪ 张威
- ▪ ▪ 和洪
- ▪ ▪ 杜彦
- ▪ ▪ 高劢
- ▪ ▪ 尔硃敞
- ▪ ▪ 周摇
- ▪ ▪ 独孤楷
- ▪ ▪ 乞伏慧
- ▪ ▪ 侯莫陈颖
- ▪ 列传第二十一
- ▪ ▪ 卢恺
- ▪ ▪ 令狐熙
- ▪ ▪ 薛胄
- ▪ ▪ 宇文弼
- ▪ ▪ 张衡
- ▪ ▪ 杨汪
- ▪ 列传第二十二 卢思道从父兄昌衡
- ▪ ▪ 李孝贞
- ▪ ▪ 薛道衡从弟孺
- ▪ 列传第二十三
- ▪ ▪ 柳{巧言}
- ▪ ▪ 明克让
- ▪ ▪ 魏澹
- ▪ ▪ 陆爽侯白
- ▪ ▪ 杜台卿
- ▪ ▪ 辛德源
- ▪ ▪ 许善心
- ▪ ▪ 李文博
- ▪ 列传第二十四
- ▪ ▪ 炀三子
- ▪ 列传第二十五
- ▪ ▪ 崔仲方
- ▪ ▪ 于仲文兄凯 从父弟玺
- ▪ ▪ 段文振
- ▪ 列传第二十六
- ▪ ▪ 郭衍
- ▪ ▪ 宇文述云定兴
- ▪ 列传第二十七
- ▪ ▪ 柳彧
- ▪ ▪ 赵绰
- ▪ ▪ 裴肃
- ▪ ▪ 王韶
- ▪ ▪ 元岩
- ▪ ▪ 刘行本
- ▪ ▪ 梁毗
- ▪ 列传第二十八
- ▪ ▪ 史祥
- ▪ ▪ 樊子盖
- ▪ ▪ 元寿
- ▪ ▪ 杨义臣
- ▪ ▪ 卫玄
- ▪ ▪ 刘权
- ▪ 列传第二十九
- ▪ ▪ 李圆通
- ▪ ▪ 陈茂
- ▪ ▪ 张定和
- ▪ ▪ 张奫
- ▪ ▪ 麦铁杖
- ▪ ▪ 沈光
- ▪ ▪ 来护兒
- ▪ ▪ 鱼俱罗
- ▪ ▪ 陈棱
- ▪ ▪ 王辩斛斯万善
- ▪ 列传第三十
- ▪ ▪ 权武
- ▪ ▪ 周罗
- ▪ ▪ 周法尚
- ▪ ▪ 李景
- ▪ ▪ 慕容三藏
- ▪ ▪ 薛世雄
- ▪ ▪ 王仁恭
- ▪ ▪ 吐万绪
- ▪ ▪ 董纯
- ▪ ▪ 赵才
- ▪ 列传第三十一
- ▪ ▪ 陆知命
- ▪ ▪ 李谔
- ▪ ▪ 鲍宏
- ▪ ▪ 裴政
- ▪ ▪ 柳庄
- ▪ ▪ 源师
- ▪ ▪ 郎茂
- ▪ ▪ 高构
- ▪ ▪ 张虔威
- ▪ ▪ 荣毗 兄建绪
- ▪ ▪ 房彦谦
- ▪ 列传第三十二
- ▪ ▪ 虞世基
- ▪ ▪ 裴蕴
- ▪ ▪ 裴矩
- ▪ 列传第三十三
- ▪ ▪ 宇文恺
- ▪ ▪ 阎毗
- ▪ ▪ 何稠 刘龙 黄亘 亘弟衮
- ▪ 列传第三十四
- ▪ ▪ 王劭
- ▪ ▪ 袁充
- ▪ 列传第三十五
- ▪ ▪ 杨玄感李子雄 赵元淑 斛斯政 刘元进
- ▪ ▪ 李密 裴仁基
- ▪ 列传第三十六
- ▪ ▪ 游元
- ▪ ▪ 冯慈明
- ▪ ▪ 诚节
- ▪ ▪ 刘弘
- ▪ ▪ 张须陀
- ▪ ▪ 杨善会
- ▪ ▪ 独孤盛
- ▪ ▪ 元文都
- ▪ ▪ 卢楚
- ▪ ▪ 刘子翊
- ▪ 列传第三十七
- ▪ ▪ 翟普林
- ▪ ▪ 李德饶
- ▪ ▪ 华秋
- ▪ ▪ 徐孝肃
- ▪ ▪ 郭俊
- ▪ ▪ 田翼
- ▪ ▪ 纽回
- ▪ ▪ 刘士俊
- ▪ ▪ 郎方贵
- ▪ ▪ 王颁
- ▪ ▪ 杨庆
- ▪ ▪ 孝义
- ▪ ▪ 陆彦师
- ▪ ▪ 田德懋
- ▪ ▪ 薛濬
- ▪ 列传第三十八
- ▪ ▪ 循吏
- ▪ ▪ 公孙景茂
- ▪ ▪ 梁彦光
- ▪ ▪ 樊叔略
- ▪ ▪ 赵轨
- ▪ ▪ 房恭懿
- ▪ ▪ 辛公义
- ▪ ▪ 刘旷
- ▪ ▪ 王伽
- ▪ ▪ 魏德深
- ▪ 列传第三十九
- ▪ ▪ 酷吏
- ▪ ▪ 厍狄士文
- ▪ ▪ 田式
- ▪ ▪ 燕荣
- ▪ ▪ 赵仲卿
- ▪ ▪ 元弘嗣
- ▪ ▪ 王文同
- ▪ 列传第四十
- ▪ ▪ 房晖远
- ▪ ▪ 马光
- ▪ ▪ 元善
- ▪ ▪ 辛彦之
- ▪ ▪ 刘焯
- ▪ ▪ 刘炫
- ▪ ▪ 褚辉
- ▪ ▪ 顾彪
- ▪ ▪ 鲁世达
- ▪ ▪ 张冲
- ▪ ▪ 王孝籍
- ▪ ▪ 儒林
- ▪ 列传第四十一
- ▪ ▪ 崔儦
- ▪ ▪ 诸葛颍
- ▪ ▪ 庾自直
- ▪ ▪ 文学
- ▪ ▪ 刘臻
- ▪ ▪ 王頍
- ▪ ▪ 孙万寿
- ▪ ▪ 王贞
- ▪ ▪ 王胄
- ▪ ▪ 潘徽
- ▪ ▪ 常得志
- ▪ ▪ 尹式
- ▪ ▪ 刘善经
- ▪ ▪ 祖君彦
- ▪ ▪ 孔德绍
- ▪ ▪ 刘斌
- ▪ 列传第四十二
- ▪ ▪ 李士谦
- ▪ ▪ 徐则
- ▪ ▪ 张文诩
- ▪ ▪ 隐逸
- ▪ 列传第四十三
- ▪ ▪ 艺术
- ▪ ▪ 韦鼎
- ▪ ▪ 来和
- ▪ ▪ 张胄玄
- ▪ ▪ 许智藏
- ▪ 列传第四十四
- ▪ ▪ 外戚
- ▪ ▪ 高祖外家吕氏
- ▪ 列传第四十五
- ▪ ▪ 陆让母
- ▪ ▪ 刘昶女
- ▪ ▪ 列女
- ▪ ▪ 兰陵公主
- ▪ ▪ 襄城王恪妃
- ▪ ▪ 华阳王楷妃
- ▪ ▪ 谯国夫人
- ▪ ▪ 郑善果母
- ▪ ▪ 孝女王舜
- ▪ ▪ 韩觊妻
- ▪ ▪ 钟士雄母
- ▪ ▪ 孝妇覃氏
- ▪ ▪ 元务光母
- ▪ ▪ 裴伦妻
- ▪ ▪ 赵元楷妻
- ▪ 列传第四十六
- ▪ ▪ 高丽
- ▪ ▪ 百济
- ▪ ▪ 靺鞨
- ▪ ▪ 流求国
- ▪ ▪ 新罗
- ▪ ▪ 倭国
- ▪ ▪ 东夷
- ▪ 列传第四十七
- ▪ ▪ 南蛮
- ▪ ▪ 林邑
- ▪ ▪ 赤土
- ▪ ▪ 真腊
- ▪ ▪ 婆利
- ▪ 列传第四十八
- ▪ ▪ 于阗
- ▪ ▪ 汗
- ▪ ▪ 挹怛
- ▪ ▪ 米国
- ▪ ▪ 史国
- ▪ ▪ 曹国
- ▪ ▪ 何国
- ▪ ▪ 乌那曷
- ▪ ▪ 穆国
- ▪ ▪ 波斯
- ▪ ▪ 漕国
- ▪ ▪ 吐火罗
- ▪ ▪ 女国
- ▪ ▪ 焉耆
- ▪ ▪ 龟兹
- ▪ ▪ 疏勒
- ▪ ▪ 康国
- ▪ ▪ 安国
- ▪ ▪ 石国
- ▪ ▪ 西域
- ▪ ▪ 吐谷浑
- ▪ ▪ 党项
- ▪ ▪ 高昌
- ▪ ▪ 附国
- ▪ 列传第四十九
- ▪ ▪ 北狄
- ▪ ▪ 突厥
- ▪ ▪ 西突厥
- ▪ ▪ 铁勒
- ▪ ▪ 奚
- ▪ 列传第五十
- ▪ ▪ 宇文化及弟智及 司马德戡 裴虔通
- ▪ ▪ 王世充 段达
- ▪ 宋本原跋
宇文述,字伯通,代郡武川人也。本姓破野头,役属鲜卑俟豆归,后从其主为宇文氏。父盛,周上柱国。述少骁锐,便弓马。年十一时,有相者谓述曰:“公子善自爱,后当位极人臣。”周武帝时,以父军功,起家拜开府。述性恭谨沈密,周大冢宰宇文护甚爱之,以本官领护亲信。及帝亲总万机,召为左宫伯,累迁英果中大夫,赐爵博陵郡公,寻改封濮阳郡公。
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相州,述以行军总管率步骑三千,从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迥遣将李俊攻怀州,述别击俊军,破之。又与诸将击尉惇于永桥,述先锋陷阵,俘馘甚众。平尉迥,每战有功,超拜上柱国,进爵褒国公,赐缣三千匹。开皇初,拜右卫大将军。平陈之役,复以行军总管率众三万,自六合而济。时韩擒、贺若弼两军趣丹阳,述进据石头,以为声援。陈主既擒,而萧瓛、萧岩据东吴之地,拥兵拒守。述领行军总管元契、张默言等讨之,水陆兼进。落丛公燕荣以舟师自海至,亦受述节度。上下诏曰:“公鸿勋大业,名高望重,奉国之诚,久所知悉。金陵之寇,既已清荡,而吴会之地,东路为遥,萧岩、萧瓛,并在其处。公率将戎旅,抚慰彼方,振扬国威,宣布朝化。以公明略,乘胜而往,风行电扫,自当稽服。若使干戈不用,黎庶获安,方副朕怀,公之力也。”陈永新侯陈君范自晋陵奔瓛,并军合势。见述军且至,瓛惧,立栅于晋陵城东,又绝塘道,留兵拒述。瓛自义兴入太湖,图掩述后。述进破其栅,回兵击瓛,大败之,斩瓛司马曹勒叉。前军复陷吴州,瓛以馀众保包山,燕荣击破之。述进至奉公埭,萧岩、陈君范等以会稽请降。述许之,二人面缚路左,吴会悉平。以功拜一子开府,赐物三千段,拜安州总管。
时晋王广镇扬州,甚善于述,欲述近己,因奏为寿州刺史总管。王时阴有夺宗之志,请计于述,述曰:“皇太子失爱已久,令德不闻于天下。大王仁孝著称,才能盖世,数经将领,深有大功。主上之与内宫,咸所钟爱,四海之望,实归于大王。然废立者,国家之大事,处人父子骨肉之间,诚非易谋也。然能移主上者,唯杨素耳。素之谋者,唯其弟约。述雅知约,请朝京师,与约相见,共图废立。”晋王大悦,多赍金宝,资述入关。述数请约,盛陈器玩,与之酣暢,因而共博,每佯不胜,所赍金宝尽输之。约所得既多,稍以谢述。述因曰:“此晋王之赐,令述与公为欢乐耳。”约大惊曰:“何为者?”述因为王申意。约然其说,退言于素,素亦从之。于是素每与述谋事。晋王与述情好益密,命述子士及尚南阳公主,前后赏赐不可胜计。及晋王为皇太子,以述为左卫率。旧令,率官第四品,上以述素贵,遂进率品为第三,其见重如此。
炀帝嗣位,拜左卫大将军,改封许国公。大业三年,加开府仪同三司,每冬正朝会,辄给鼓吹一部。从幸榆林,时铁勒契弊歌棱攻败吐谷浑,其部携散,遂遣使请降求救。帝令述以兵屯西平之临羌城,抚纳降附。吐谷浑见述拥强兵,惧不敢降,遂西遁。述领鹰扬郎将梁元礼、张峻、崔师等追之,至曼头城,攻拔之,斩三千馀级。乘胜至赤水城,复拔之。其馀党走屯丘尼川,述进击,大破之,获其王公、尚书、将军二百人,前后虏男女四千口而还。浑主南走雪山,其故地皆空。帝大悦。明年,从帝西幸,巡至金山,登燕支,述每为斥候。时浑贼复寇张掖,进击走之。还至江都宫,敕述与苏威常典选举,参预朝政。述时贵重,委任与苏威等,其亲爱则过之。帝所得远方贡献及四时口味,辄见班赐,中使相望于道。述善于供奉,俯仰折旋,容止便辟,宿卫者咸取则焉。又有巧思,凡有所装饰,皆出人意表。数以奇服异物进献宫掖,由是帝弥悦焉。时述贵幸,言无不从,势倾朝廷。左卫将军张瑾与述连官,尝有评议,偶不中意,述张目叱之,瑾惶惧而走,文武百僚莫敢违忤。然性贪鄙,知人有珍异之物,必求取之。富商大贾及陇右诸胡子弟,述皆接以恩意,呼之为兒。由是竞加馈遗,金宝累积。后庭曳罗绮者数百,家僮千馀人,皆控良马,被服金玉。述之宠遇,当时莫与为比。
及征高丽,述为扶馀道军将。临发,帝谓述曰:“礼,七十者行役以妇人从,公宜以家累自随。古称妇人不入军,谓临战时耳。至于营垒之间,无所伤也。项籍虞姬,即其故事。”述与九军至鸭绿水,粮尽,议欲班师。诸将多异同,述又不测帝意。会乙支文德来诣其营,述先与于仲文俱奉密旨,令诱执文德。既而缓纵,文德逃归,语在《仲文传》。述内不自安,遂与诸将渡水追之。时文德见述军中多饥色,欲疲述众,每斗便北。述一日之中七战皆捷,既恃骤胜,又内逼群议,于是遂进,东济萨水,去平壤城三十里,因山为营。文德复遣使伪降,请述曰:“若旋师者,当奉高元朝行在所。”述见士卒疲敝,不可复战,又平壤险固,卒难致力,遂因其诈而还。众半济,贼击后军,于是大溃,不可禁止,九军败绩,一日一夜,还至鸭绿水,行四百五十里。初,渡辽九军三十万五千人,及还至辽东城,唯二千七百人。帝大怒,以述等属吏。至东都,除名为民。明年,帝有事辽东,复述官爵,待之如初。从至辽东,与将军杨义臣率兵复临鸭绿水。会杨玄感作乱,帝召述班师,令驰驿赴河阳,发诸郡兵以讨玄感。时玄感逼东都,闻述军将至,惧而西遁,将图关中。述与刑部尚书卫玄、左御卫将军来护兒、武卫将军屈突通等蹑之。至阌乡皇天原,与玄感相及。述与来护兒列阵当其前,遣屈突通以奇兵击其后,大破之,遂斩玄感,传首行在所。赐物数千段。复从东征,至怀远而还。
突厥之围雁门,帝惧,述请溃围而出。樊子盖固谏不可,帝乃止。及围解,车驾次太原,议者多劝帝还京师,帝有难色。述因奏曰:“从官妻子多在东都,便道向洛阳,自潼关而入可也。”帝从之。是岁,至东都,述又观望帝意,劝幸江都,帝大悦。述于江都遇疾,中使相望,帝将亲临视之,群臣苦谏乃止。遂遣司宫魏氏问述曰:“必有不讳,欲何所言?”述二子化及、智及,时并得罪于家,述因奏曰:“化及臣之长子,早预籓邸,愿陛下哀怜之。”帝闻,泫然曰:“吾不忘也。”及薨,帝为之废朝,赠司徒、尚书令、十郡太守,班剑四十人,辒京车,前后部鼓吹,谥曰恭,帝令黄门侍郎裴矩祭以太牢,鸿胪监护丧事。子化及,别有传。
云定兴者,附会于述。初,定兴女为皇太子勇昭训,及勇废,除名配少府。定兴先得昭训明珠络帐,私赂于述,自是数共交游。定兴每时节必有赂遗,并以音乐干述。述素好著奇服,炫耀时人。定兴为制马鞯,于后角上缺方三寸,以露白色。世轻薄者争放学之,谓为许公缺势。又遇天寒,定兴曰:“入内宿卫,必当耳冷。”述曰:“然。”乃制裌头巾,令深袙耳。又学之,名为许公袙势。述大悦曰:“云兄所作,必能变俗。我闻作事可法,故不虚也。”后帝将事四夷,大造兵器,述荐之,因敕少府工匠并取其节度。述欲为之求官,谓定兴曰:“兄所制器仗并合上心,而不得官者,为长宁兄弟犹未死耳。”定兴曰:“此无用物,何不劝上杀之。”述因奏曰:“房陵诸子,年并成立。今欲动兵征讨,若将从驾,则守掌为难;若留一处,又恐不可。进退无用,请早处分。”帝从之,因鸩杀长宁,又遣以下七弟分配岭表,仍遣间使于路尽杀之。五年,大阅军实,帝称甲仗为佳。述奏曰:”并云定兴之功也。”擢授少府丞。寻代何稠为少监,转卫尉少卿,迁左御卫将军,仍知少府事。十一年,授左屯卫大将军。